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

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小青龙汤(《伤寒论》)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见奇功。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4.止嗽散(《医学心悟》)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百草园前臣敬接——百部、甘草、紫菀、白前、陈皮、荆芥、桔梗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竹叶、淡豆豉、荆芥、牛蒡子、薄荷、金银花、甘草、桔梗、芦根、连翘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2.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桔梗、芦根、连翘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肺平喘

(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江河老富姐治两湖穷人,双活——生姜、薄荷、甘草、茯苓、桔梗、枳壳、柴胡、前胡、川芎、人参、羌活、独活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二、泻下剂

(一)寒下

1.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皇后只是笑——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二)润下

1.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二人要小承气——麻子仁、杏仁、芍药+(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白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功用:和解少阳

(二)调和肝脾

1.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舒肝香附草,枳壳白芍与川芎,气郁胁腹诸胀痛,疏肝理气可为功。

柴胡、香附、甘草、枳壳、白芍、川芎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2.四逆散(《伤寒论》)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四逆菜籽是草药——柴胡、枳实、甘草、芍药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小姚)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白术、茯苓、煨生姜、薄荷、当归、柴胡、甘草、芍药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4.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猪皮少缝——白术、陈皮、芍药、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师母干净——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温病条辨》)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乔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心、犀角、丹参、麦冬、银花、玄参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2.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紐斑。

脚要生皮——犀角、芍药、生地、牡丹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三)清热解毒

1.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黄老将军巧捉萧何子——黄芩、甘草、大黄、连翘、竹叶、朴硝、薄荷、栀子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2.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四)清脏腑热

1.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竹竿通地——竹叶、甘草、木通、生地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2.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龙胆草、车前子、木通、黄芩、山栀、当归、生地、泽泻、柴胡、甘草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3.清胃散(《脾胃论》)

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当地黄连胜牡丹——当归、生地、黄连、升麻、牡丹皮

功用:清胃凉血

4.玉女煎(《景岳全书》)

石母卖地(一头)牛——石膏、知母、麦冬、熟地、牛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5.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白头翁黄脸皮——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地知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母鳖好生蛋——知母、鳖甲、青蒿、生地、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五、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暖脾阳。草人煮姜——甘草、人参、白术、干姜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2.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芍药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3.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吴玉找姜大人——吴茱萸、大枣、生姜、人参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父子吵僵了——生附子、甘草、干姜

功用:回阳救逆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通知要找心肝——(通草、桂枝、芍药、大枣、细辛、甘草)+当归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六、表里双解剂

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小华说:江姐当住大石桥,借河山勤防马熊——芒硝、滑石、白芍、生姜、桔梗、当归、白术、大黄、石膏、连翘、荆芥、薄荷、山栀、黄芩、防风、麻黄、川芎、甘草

功用:疏风解表,泄热通便

七、补益剂

(一)补气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莲豆二仁(上)山接四君子——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山药、桔梗、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此方珍。

白人劈柴草,骑马归——白术、人参、橘皮、柴胡、甘草、黄芪、升麻、当归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生脉散(《医学启源》)

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5.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玉屏风骑白猪——防风、黄芪、白术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6.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益气聪明参芪草,升麻葛根蔓荆邀,芍药黄柏平肝肾,耳聋目障自开窍。

人参、黄芪、甘草、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

功用:补中益气,助升清阳

(二)补血

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症,加减运用贵变通。

——熟地、当归、芍药、川芎

功用:补血和血

2.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四物汤(熟地、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

功用:补血活血

(三)气血双补

1.归脾汤(《正体类要》)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人参、茯神、白术、甘草、当归、黄芪、大枣、远志、

知母、龙眼肉、木香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2.炙甘草汤(《伤寒论》)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阿妈卖地,贵大人干生气——阿胶、火麻仁、麦冬、生地、桂枝、大枣、人参、甘草、生姜、清酒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养荣本十全,去芎陈志五味添,食少神衰心气怯,养荣益气损能填。

四君子汤+四物汤+黄芪、肉桂=十全大补汤-川芎+陈皮、远志、五味子

功用:益气养血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渔夫单要熟蟹——山萸肉、茯苓、牡丹皮、芍药、熟地黄、泽泻

功用:滋补肝肾

2.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知母、黄柏

功用:滋阴降火

3.左归丸(《景岳全书》)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山地六兽(猪、狗、兔、鹿、龟、牛)——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黄母猪(拱)地板——黄柏、知母、炒猪脊髓、熟地、龟板

功用:滋阴降火

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襄,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一贯杀狗当地廉卖——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川楝子、麦冬

功用:滋阴疏肝

6.虎潜丸(《丹溪心法》)

百亩地归杨虎城少将——黄柏、知母、熟地、龟板、锁阳、虎骨、陈皮、芍药、干姜

功用:滋阴降火,强筋壮骨

7.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磁石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竹叶柴胡

功用:滋肾平肝

(五)补阳

1.肾气丸(《金匮要略》)

肾气六位家富贵——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干地黄)+附子、桂枝

功用:补肾助阳

2.右归丸(《景岳全书》)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六)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地黄饮萸麦味伏,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啡服。

贵妇从远东赴沪,尝大把地鱼,味生——官桂、附子、肉苁蓉、远志、麦冬、茯苓、石伏、石菖蒲、大枣、巴戟天、熟干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生姜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八、固涩剂

(一)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粟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穆桂英当草寇要人,可诛——木香、肉桂、罂粟壳、当归、甘草、肉豆蔻、芍药、人参、诃子、白术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2.四神丸(《内科摘要》)

四神骨脂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鱼肉(有)股姜枣味——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生姜、红枣、五味子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二)缩尿止遗

1.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缩泉医治乌山――益智仁、乌药、山药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九、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

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砂草当皇帝——朱砂、甘草、当归、黄连、生地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二)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三参当归身,远茯砂桔地五味,阴亏血少可安神。

柏姐冬天服当地人制玄丹,味酸——柏子仁、桔梗、麦冬、天冬、茯苓、当归、生地黄、人参、远志、玄参、丹参、五味子、酸枣仁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母穷服干枣——知母、川芎、茯苓、甘草、酸枣仁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十、开窍剂

(一)凉开

1.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

——牛黄、黄芩、黄连、山栀、郁金、朱砂、雄黄、犀角、珍珠、梅片、麝香、金箔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2.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老黄买四箱生猪,报销五拾元两角。――甘草、黄金、沉香、丁香、青木香、麝香、

升麻、朱砂、朴硝、硝石、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参、犀角、羚羊角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二)温开

1.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犀冰术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

——苏合香、麝香、安息香、青木香、丁子香、熏陆香、荜茇、白檀香、犀角、白术、沉香、诃梨勒皮、香附、龙脑香、朱砂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十一、理气剂

(一)行气

1.越鞠丸(《丹溪心法》)

行气解郁越鞠丸,香附芎苍栀曲研,气血痰火湿食郁,随症易君并加减。

香猪神志穷——香附、苍术、神曲、栀子、川芎

功用:行气解郁

2.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梅核气生下后舒服——生姜、半夏、厚朴、苏叶、茯苓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二)降气

1.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苏大官盛夏前后归(国)——紫苏子、苏叶、大枣、肉桂、生姜、半夏、前胡、厚朴、当归、甘草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2.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秦老(用)果子麻花拌杏仁霜——黄芩、甘草、白果、苏子、麻黄、款冬花、半夏、

杏仁、桑白皮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3.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嗳康。

老人下大江——旋覆花、代赭石、炙甘草、人参、半夏、大枣、生姜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十二、理血剂

(一)活血祛瘀

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陶姐吃穿花的干,只当喜财汉——桃仁、桔梗、赤芍、川芎、红花、生地黄、甘草、

枳壳、当归、牛膝、柴胡(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牛膝、桔梗)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阳当地穷人持红旗——当归尾、地龙、川芎、桃仁、赤芍、红花、黄芪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3.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武当阿贵人穷,牡丹江畔卖草药——吴茱萸、当归、阿胶、桂枝、人参、川芎、牡丹皮、生姜、半夏、麦冬、甘草、芍药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4.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妖媚苏打香曾经穿红杉跪地——芍药、没药、苏木末、落得打、乳香、陈皮、紫荆藤、川芎、红花、三七、当归、地鳖虫

功用:活血止痛

5.七厘散(《良方集腋》)

冰雪煮乳没花茶,香——冰片、血竭、朱砂、乳香、没药、红花、儿茶、麝香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二)止血

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襄,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瘀热血淋康。

黄山牧童六一节煮当地小鸡(吃)——蒲黄、山栀子、木通、滑石、甘草、藕节、淡

竹叶、当归、生地黄、小蓟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十三、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西京穷草房薄纸墙——细辛、荆芥、川芎、炙甘草、防风、薄荷、白芷、羌活

功用:疏风止痛

2.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乳没龙星川草乌——乳香、没药、地龙、天南星、川乌、草乌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3.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父子馋酒蝎——白附子、白僵蚕、热酒、全蝎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4.消风散《外科正宗》)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朱妈通知老高,当地竞产牛子裤风――白术、胡麻仁、木通、知母、甘草、石膏、当归、生地、荆芥、蝉蜕、牛蒡子、苦参、防风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5.蠲痹汤(《医学心悟》)

蠲痹汤中羌独秦,桑枝桂心海风藤,归芎甘草乳木香,祛风止痛此方良。

羌活、独活、秦艽、桑枝、桂心、海风藤、当归、川芎、甘草、乳香、木香

功用:祛风散寒除湿

(二)平熄内风

1.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领狗上草地,主妇少背菊——羚羊角、钩藤、桑叶、甘草、生地黄、淡竹茹、茯神木、白芍、川贝、菊花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2.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上元龙恋母龟,诚实(国)老喜烧卖——天冬、玄参、龙骨、川楝子、牡蛎、龟板、茵陈、代赭石、甘草、怀牛膝、芍药、麦芽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3.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牡寄生膝与芩,夜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夜天明,杜母扶黄牛上山沟——夜交藤、天麻、生决明、杜仲、益母草、茯神、黄芩、川牛膝、桑寄生、山栀子、钩藤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4.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五嫂卖母鸡,吵架骂干弟阿龟——五味子、白芍、麦冬、生牡蛎、鸡子黄、炙甘草、

鳖甲、麻仁、干地黄、阿胶、生龟板

功用:滋阴熄风

十四、治燥剂

(一)轻宣外燥

1.杏苏散(《温病条辨》)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苏叶、杏仁、桔梗、生姜、大枣、(二陈汤):半夏、茯苓、甘草、橘皮+枳壳、前胡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卖杏仁老阿妈人品高尚——麦冬、杏仁、甘草、阿胶、胡麻仁、人参、枇杷叶、煅石膏、桑叶

功用:清宣润肺,养阴益气

(二)滋阴润燥

1.增液汤(《温病条辨》)

玄参、生地、麦冬

功用:增液润燥

2.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二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熟地、生地、麦冬、甘草、白芍、百合、玄参、桔梗、

当归、贝母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十五、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

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病能除。

苏姐肚皮白,六君后换人——藿香、紫苏、桔梗、大腹皮、白芷+(六君子汤):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厚朴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二)清热祛湿

1.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将军国老编十只灯去通车——大黄、炙甘草、萹蓄、滑石、山栀子、灯心草、瞿麦、

木通、车前子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人扑通滑下竹——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通草、滑石、半夏、淡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1.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谢二苓贵主——泽泻、猪苓、茯苓、桂枝、白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四)温化寒湿

1.真武汤(《伤寒论》)

珠江少妇灵——白术、生姜、芍药、附子、茯苓

功用:温阳利水

(五)祛风渗湿

1.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清官吸毒中风,八珍杀猪祭牛——秦艽、官桂(肉桂)、细辛、独活、杜仲、防风+(八珍汤):人参、茯苓、甘草、干地黄、芍药、当归、川芎+桑寄生、牛膝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十六、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夏令姜草(拌)红梅——半夏、茯苓、生姜、甘草、橘红、乌梅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2.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二陈汤-乌梅+大枣、枳实、竹茹

温胆指示(二臣)将找竹茹——枳实、半夏、茯苓、甘草、陈皮、生姜、大枣、竹茹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1.涤痰汤(《奇效良方》)

涤痰星菖夏陈草,参苓竹茹枳姜枣

天南星、石菖蒲、半夏、陈皮、甘草、人参、茯苓、竹茹、枳实、生姜、大枣功用:豁痰清热,益气补虚

(三)温化寒痰

1.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四)化痰熄风

1.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夏伏天,红猪将找草——半夏、茯苓、天麻、橘红、白术、生姜、大枣、甘草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十七、消食剂

1.保和丸(《丹溪心法》)

神父下山敲陈锣——神曲、茯苓、半夏、山楂、连翘、陈皮、莱菔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中医外科常用方剂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38首方剂歌决 1.清肝解郁汤: 清肝解郁四物襄,二陈香贝草茯神;青皮苏叶栀远志,桔梗木通气滞行。 2.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 4.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 5.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真受宠,脱疽疼痛红烂肿;甘草玄参全当归,其中银花力最猛。 6.五神汤: 五神汤用紫地丁,车前子在路边生;牛膝银花云茯苓,湿热为病红肿疼。 7.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玄斛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8.阳与汤: 阳与汤法解寒凝,色白漫肿阴证情;熟地鹿胶姜碳桂,麻黄白芥草相承。 9.冲与汤: 冲与汤治半阴阳,四君归芪补而散;陈皮皂刺与白芷,乳没银花川芎赞。 10.透脓散《外科正宗》: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透脓散中山甲炒,川芎归芪针皂角;气虚痈疡不外溃,此方可将脓头咬。 11.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补气血,八珍汤中减熟地;银花白芷好黄芪,桔梗皂刺将刀替。

12.消风散: 消风散中用荆防,胡麻蝉蜕苦参苍;蒡通膏知归草地,风疹湿疹服之康。 13.当归饮子: 当归饮子治血燥,病因皆就是血虚耗;四物荆防与芪草,首乌蒺藜最重要。 14.海藻玉壶汤: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瘿瘤除。15四海舒郁丸: 四海舒郁郁平复,蛤粉藻带与昆布;木香陈皮乌贼骨,喉间气结随喜怒。 16.四妙散: 四妙散异四妙丸,神效托里排脓畅,黄芪当归补气血,银花甘草解毒疡。 17.全虫方: 全虫方中两皂刺,蒺藜苦参白藓皮,黄柏槐花枳壳炒,再加灵仙湿毒去。 18、枇杷清肺饮 枇杷清肺枇杷叶,人参甘草连桑皮,黄柏同煎食远服,肺风粉刺尽皆宜。 19.治疣方: 治疣方用板蓝根,青叶紫草齿苋跟,薏米红花香附甲,解毒消疣此方珍。 20.开郁散: 开郁散中郁金开,乳癖乳痨并乳癌,白芥开葵全蝎待,香附逍遥薄荷裁。 21.柴胡清肝汤: 柴胡清肝芎芍归,黄芩栀子生地随;防风牛子天花粉,甘草连翘功独魁。 22.萆薢渗湿汤: 萆薢渗湿湿作怪,赤苓苡米水气败,丹皮滑石川黄柏,泽泻通草渗透快。

方剂学最新考试题及答案解析整理

1.使用解表剂应注意的问题 多用辛散轻扬药物,不宜久煎;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助汗出,同时禁生冷油腻之品;解表取汗的标准是遍身持续微汗出;若表邪未尽又见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邪全部入里,则不宜再用解表剂。 2.简述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的配伍意义 麻黄汤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宣肺。方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用桂枝解肌发表,温通血脉,两药相须,既可助麻黄汗解表之力,又能兼治营阴郁滞、经脉不通之疼痛。 3.桂枝汤主治之证已有汗出,为何仍用汗法 桂枝汤证之汗出,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 4.简述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的配伍意义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法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阳,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得基本结构 5.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岑的配伍意义 九味羌活汤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方中配伍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 烈之品伤津,为佐药。 6.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何以配伍收敛的五味子、白芍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里饮证,治当解表化饮,然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即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诸药辛散太过之性,且可防止温燥药物伤津。 7.止咳散有何功用,其组方配伍有何特点 止咳散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功用,其组方配伍得特点是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 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正如《医学心悟》卷三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8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方中何以配伍幸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所治之温病初起,以邪郁卫表,邪热较重为特点,方中配伍辛温得荆芥,淡豆鼓得意义有二,一是解表散邪,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二是防银花,连翘寒凉太过,冰伏气血,不利祛邪。 9.简述桑菊饮配伍桑叶、菊花的意义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犯肺络,肺失清肃之咳嗽。法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 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功,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故共为君药。 10.从功用、组成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得辛温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五位药物,但前方有银花配荆芥,淡豆鼓,牛蒡子,竹叶,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后方有桑叶,菊花配伍杏仁,则肃肺止咳之力大。 11.麻杏甘石汤以何药为君,其配伍意义是什么 麻仁甘石汤得君药是麻黄,石膏,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清泄肺热,解肌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这些分类,各有取义,但以治法分类较为科学。而且实用。 一、按病证分类 按病证分类方剂的文献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目,医方共283首。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清代《张氏医通》等。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便于临床以病索方。二、按组成分类 这种分类最早来于《黄帝内经》。它是按“组成”药物指多寡、用量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体指强弱作为分类依据,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七类。“七方”分类由于没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现已不用。 三、按治法分类 这种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药材》。该书原始对中药进行分类的。他根据中药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到了清朝,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分类方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利湿、消导等22剂。这种按治法(或功效)分类的办法,概念比较明确,并能概括众多方剂的功效,切合临床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方剂分类法,一是按治法(或功效)分类,其次是按疾病分类。 剂型 所谓“剂型”,是指药物经加工而制成的形态。如汤剂、片剂、丸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主要特点简介如下。 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适量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滓取 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内服、含漱、外洗、熏蒸之用。 优点是吸收快,能较快地发挥药效。其次是制作容易,不需特殊设备。而最大的优点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最能显示中医治病的灵活性,因此,疗效比较理想,病家所采用。汤剂的不足之处是药材用量大,同时非水溶性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挥发性成份易挥发散失。此外,汤剂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不便于携带。 2.散剂:是将物粉碎、过筛、制成粉状的一种剂型。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散热一般是研成细末,以水冲服,如人参蛤蚧散、十灰散等。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煮取汁内服的,称为“煮散”,如银翘散、凉膈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外洗之用,如金黄散、双柏散等。亦有作为喷鼻、吹喉之用,如通关散、冰硼散等。散剂的优点是制作简便,可以大规模生产,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内服吸收亦较快。散剂的不足之处是难于随证加减。 3.丸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将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的优缺点与散剂相似。丸剂与汤剂比较,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于慢性、虚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左归丸等。但也有一些丸剂因含有芳香走药物(如麝香、冰片),如安宫牛黄丸、赤台香丸等,其药效则甚快捷,适于病情危急,急需见效的病证。此外,丸剂尚可再包裹糖衣,使之有良好口感而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遭被吸收,又可包肠溶衣,使之进入肠道再崩解。常用丸剂种类有蜜丸、水泛丸、糊丸、浓缩丸等。 4.片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用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剂型。如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 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午后加 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 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医常用个方剂记忆口诀

中医常用个方剂记忆口诀

————————————————————————————————作者:————————————————————————————————日期: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记忆口诀 (歌诀中:三=枣、姜、草将军=大黄国老=甘草) 【一贯煎】当地杀狗,一贯零卖---当归生地(君)沙参枸杞子金铃子麦冬 补阳滋阴疏肝 【二陈汤】夏苓姜草半红梅-茯苓生姜炙甘草半夏(君)乌梅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妙散】黄猪----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止痒 【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君)防风白芷甘草细辛黄芩川芎苍术生地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三子养亲汤】白姐舒服---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三物备急丸】黄豆浆---大黄巴豆干姜攻逐冷积 【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江嫂---甘草麻黄杏仁桂枝生石膏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大建中汤】教人糖浆---蜀椒人参饴糖干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君)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大柴胡汤】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黄牡丹汤】黄母削冬桃—大黄牡丹芒硝冬瓜子桃仁泻热破瘀散瘀消肿肠痈初起【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君)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建中汤】桂三要糖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饴糖(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陷胸汤】拌黄瓜 -----半夏黄连瓜蒌宽胸涤痰开结 【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扶正驱邪,和胃降逆 【小蓟饮子】六一节牧童生当煮山黄鸡---滑石炙甘草藕节木通生地当归竹叶山栀子蒲黄小蓟(君)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天台乌药散】回乡练兵要把良将请---小茴香木香川楝子槟榔乌药(君) 巴豆(炒川楝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麻黄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 〖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 〖方源〗《此事难知》作者:元·王好古“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6g]细辛[2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3g] 〖用法〗上九味,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中医常用个方剂记忆口诀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记忆口诀 (歌诀中:三=枣、姜、草将军=大黄国老=甘草) 【一贯煎】当地杀狗,一贯零卖当归生地(君)沙参枸杞子金铃子麦冬 补阳滋阴疏肝 【二陈汤】夏苓姜草半红梅-茯苓生姜炙甘草半夏(君)乌梅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妙散】黄猪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止痒 【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君)防风白芷甘草细辛黄芩川芎苍术生地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三子养亲汤】白姐舒服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三物备急丸】黄豆浆大黄巴豆干姜攻逐冷积 【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江嫂甘草麻黄杏仁桂枝生石膏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大建中汤】教人糖浆蜀椒人参饴糖干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君)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大柴胡汤】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黄牡丹汤】黄母削冬桃—大黄牡丹芒硝冬瓜子桃仁泻热破瘀散瘀消肿肠痈初起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君)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建中汤】桂三要糖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饴糖(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陷胸汤】拌黄瓜半夏黄连瓜蒌宽胸涤痰开结 【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扶正驱邪,和胃降逆 【小蓟饮子】六一节牧童生当煮山黄鸡滑石炙甘草藕节木通生地当归竹叶山栀子蒲黄小蓟(君)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天台乌药散】回乡练兵要把良将请小茴香木香川楝子槟榔乌药(君) 巴豆(炒川楝子用) 高良姜青皮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天麻钩藤饮】天钩擒母牛杜甫只教绝技天麻钩藤黄芩益母草川牛膝杜仲茯苓栀子交藤石决明桑寄生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五苓散】五苓桂茯泽白猪桂枝茯苓泽泻(君)白术猪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五淋散】服药(后)枝叶当草赤茯苓赤芍

方剂学考点精要(全)汇总

方剂学考点精要 总论 方剂简史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清初汪昂《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方剂与治法 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分类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唐.陈藏器)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 君药:主治主病或主证。 臣药:①助君药治主病或主证;②主治重要兼病或兼证。 佐药:①佐助药,助君、臣药,主治次要兼证;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严重的寒证或热证,为防止药病格拒,配用 与方中大多数药物的药性相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 使药:①引经药,引诸药至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又名向导药;②调和药,调 和方中诸药。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常用剂型: 汤剂: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东垣“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东垣“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又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2)小青龙汤治外寒里饮证;麻杏石甘汤治外寒里热之咳喘证。 (3)九味羌活汤治外感风寒湿兼内有蕴热证,体现“分经论治”思想。 (4)止嗽散治风邪犯肺证,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5)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银翘散用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寒证,也可治感寒所致的暴喑、暴盲、暴聋等。

方剂对比总结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 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2.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发表之和剂,适用 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3.九味羌活辛温发汗,兼清里热,适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兼有口苦 微渴者。 4.加味香苏散为辛温发汗之缓剂,适用于四时感冒,恶寒发热不甚而无汗之表证。 5.小青龙汤发汗解表以除风寒而宣肺气,温化水饮而去寒饮而平咳喘,适用于素有停饮又 感风寒之咳喘,痰多不易咳出者。 一、辛凉解表 1.桑菊饮、银翘散均为治疗风热表证常用方剂,但桑菊饮解表力小,重在疏肺,适用于风 热袭肺,咳而微发热者;银翘散解表力大,且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热初起,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证。 2.麻杏石甘汤为辛凉重剂,清泄肺热之功尤著,无论热壅于肺还是热闭于肺的身热咳喘, 均可使用,但需注意发热轻重与汗之有无而酌定麻黄与石膏的用量。 3.升麻葛根汤升阳解肌而透疹,宜于麻疹欲出不出而身热无汗者。 二、扶正解表 1.败毒散益气解表,适用于体虚而感风寒湿邪之表证,时行感冒易见表寒证者亦可用,再 造散助阳益气,辛温发汗,适用于阳气虚弱而见表寒证,非汗不解者。 2.加减葳蕤汤养阴解表,适用于阴虚之人又受风热之表热证。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主风寒邪犯少阳,而致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等证。 2.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暑温之邪犯少阳,兼有痰湿中阻,热重于湿,见 证以热重寒轻,胸膈胀闷,呕吐酸苦,或吐黄涎而黏等。 三、调和肝脾 1.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理脾升阳之功,主治阳气内郁,而致四肢厥逆,手足寒,或脘腹疼 痛,或泄利下重等证。 2.逍遥散养血疏肝,健脾合营,主治肝郁血虚,脾不健运,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 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以及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诸证。 3.痛泻要方主治脾受肝邪,大便泄泻,泻后腹痛,泻后痛犹不解之证。 四、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肠之间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遂致心下痞,上 为呕吐,下为肠鸣下利者,故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治,使邪去痞消,呕利均止。 清热泻火剂 1.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相比,前者在清热凉血之中配伍清气之品,以使入营之热从气分透 解,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着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治热动血分之剂。主证不同,邪留深浅有别,这是两者的不同。 2.竹叶石膏汤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竹叶石膏汤为热势已衰,余 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