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练习测试及答案(精校版)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练习测试及答案(精校版)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练习测试及答案(精校版)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练习测试及答案(精校版)

诗歌阅读鉴赏练习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①

(唐)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此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②〔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

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今体诗的范畴。律诗在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尤其讲究对仗。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尾联可对可不对,据此可见,这首诗从格律上看,并不非常规范。

B.首联点出了时间,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代的宫观楼阁都在眼前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引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

C.颈联拟物作人,移情于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之愁苦异曲同工。

D.这首诗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诗中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2.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差异?请结合诗歌比较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苏辙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之间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其弟辞官不出之事,既照应标题中的“不赴”,又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B.额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辞官不出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在学习中忘却忧愁,既有安慰,也有对其未上任的责备。

2、有人认为,此诗尾联写得颇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独坐二首(其一)

杜甫

竟日雨冥冥,双崖①洗更青。

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

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

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

【注】①双崖:指瞿塘峡二崖,此时作者寓居于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冥冥”用以形容天色。因整日下雨,加上崖壁陡峭高耸,作者所见自然昏暗迷蒙。

B.“青”字写出瞿塘峡二崖被雨水冲刷后呈现出“碧绿”的颜色,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C.颔联通过写寒雨袭花,花落崖岸;暮色催鸟,鸟归山巢等雨中之景来暗示雨的存在。

D.全诗以胡笳之声于高楼上传出,令人不忍卒听的意境结尾,表达出诗人的哀怨之情。

2、本诗描绘了诗人“独坐”窗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结合全诗逐一分析作者由此生发出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7~19题。(共12分)

纵笔(其一)①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②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注释】①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至儋州(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此为其一。②杪秋,晚秋。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第一句点明自己晚年境遇:疾病缠身,衰老已至,倍感寂寞。

B.苏诗第二句写自己因饱经风霜而发须皆白,但仍保持喜悦的心情。

C.白诗第一句写了深秋时的景象:树临寒风,秋风萧瑟,红叶凋零。

D.白诗第二句中的“长年人”意为“年长之人”,与“杪秋树”对仗。

18.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这两句借树喻人,下列诗句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

B.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9.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和“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中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明。(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岀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永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16. 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沟店

王挥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①界,桑拓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惊”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喜悦。

B. 诗人骑马穿行乡间,赏乡间的景象,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

C. 领联用典,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D. 桑拓即桑木与拓木,代指农桑之事。诗人沿途所见多是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关注民间的疾苦。

15. 这首诗颈联上下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精妙?请指出并赏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②阳月:指农历十月。

(1)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豌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①豌,屈曲,弯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凌云万丈”“虚负”“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B. 颔联一问一答。“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 “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 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15. 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观音门渡江①

王士祯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注】①观音门:南京北城门之一,临长江。王士祯(1634年—1711年),清初诗坛领袖。②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陵相陈敏反,名士顾荣率兵讨伐,与陈军夹河而阵,荣挥以羽扇,陈军溃散。后因名其地为麾扇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用“暮晴”照应“雨后”,写暮色中饱挂轻帆渡江,表达了诗人轻快的心情。

B. 第二句从江寒写到潮落水平,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由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C. 三、四句描绘山水美景,远近结合,吴山逶迤,烟雨朦胧,江上渔火次第点亮。

D. 尾联咏史抒怀,借南朝“伤心史”、惆怅“玉笛声”,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受。

15. 诗中“名士尚传麾扇渡”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别州民①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②,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③,与汝救凶年。

【注】①长庆四年(824)五月,作者杭州刺史任满。临行,州民送行,作此诗惜别。

②周初召伯关怀人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审理争讼案件。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③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

12. 以下评价适用本诗风格的一项是()

A. 沉郁顿挫

B. 含蓄隽永

C. 平实质朴

D. 清新俊逸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遮”和“满”两字,描绘百姓送别诗人的盛况。

B. 颔联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谦自惭。

C. 颈联直接道出百姓受“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

D. 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

14. 赏析本诗中官员的形象。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郊闲望有感

韩偓①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

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

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

可怜广武山前语②,楚汉宁教作战场。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②《晋书?阮籍传》:“籍曾登广武,观楚汉交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选取了富有秋天特征的“枫叶”“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深秋景色。

B.诗歌颔联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水中冲浪健游,鳞片如雪;乌鸦在夕阳下自由飞翔,翅膀闪着金光。

C.全诗围绕“闲”字,写出了诗人悠闲地观赏眼前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秋景,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

D.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秋郊秋景图,后四句联系自己的遭遇,感时抒怀;以乐景衬哀情,脉络清晰。

15.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6分)

一、答案:

1.D

2.(1)颔联借景抒情,通过拂晓时分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悠扬的笛声,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的是思乡的愁情。

(2)尾联则用典抒情,上句用了用西晋张翰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故园之思和退隐之志;下句用春秋时期的楚囚钟仪之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意义,与归隐之不宜迟。

【分析】

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错误,律诗的惯例,二、三联必须对仗,一、四联可对可不对。

B项,“汉代的宫观楼阁”“物是人非的感伤”错误,唐代有“以汉喻唐”的习惯,“汉家宫阙”即指唐代的宫殿。诗人也未抒发“物是人非”的感伤,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C项,“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错误,以“静”赋菊,并不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菊花半开,静穆闲雅,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故选D。

2.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的能力。

颔联借景抒情,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通过写残星、雁、笛声等意象,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情。

尾联用典抒情,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此句大意是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就如同囚徒一样,表达了不想继续留居长安,想要归隐的想法。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徒留长安,蹉跎岁月的痛苦,暗含不如趁早归去的决心。

二、答案:

1、D “既有安慰,也有对其未上任的责备”分析错误,颈联下句“《易》可忘忧家有师”的意思是以父亲为师通过学习《易经》忘却忧愁,因此这里只是安慰弟弟,并没有对他的责备。

2、①尾联使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强调自己是弟弟的知心人。②尾联运用典故,表明自己不惧艰难险阻,做梦都想和弟弟相见,突出了自己和弟弟情谊之深。③尾联借梦言情,角度巧妙。通过写梦中渴望见到弟弟,表达了自己对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答案:

1、B 给人生机盎然之感错误,青字令人顿生寒意。诗一开始便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

2、首联颔联,诗人借落花因雨打而凋谢抒发漂泊他乡、有家难回之伤感;颈联对雨感怀,借“燕玉”“楚萍”之典,叹己温饱艰难;尾联写听到城楼传来的哀笳声,令本已哀怨满怀的诗

人更为心酸,不忍卒听,更加重了诗人漂泊沦落的内心之悲。

四、

答案:

17.(3分)B 18.(3分)D

19.(6分)

答案示例:

相同点:都因衰老而感慨。“误喜朱颜在”与“虽红不是春”都包含着对衰老的无奈和伤感。(2分)

不同点:苏轼明知“小儿”之“喜”是误会,自己早已朱颜不在,但仍能一笑相对,调侃自嘲,冲淡感伤,传递出几分达观坦荡的心境。(4分。一笑对衰老(或误会),2分。对“笑”的内涵分析合理,如自我解嘲、豁达等,2分;如果认为此“笑”是苦笑或“带泪的微笑”,实质还是悲伤,也可得2分)

(意思对即可。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五、答案:

(二)15.C

16.①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②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以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是一脉相承的。③最后两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一共三条,每条2分;共6分。)

六、答案:

14. B ,B项“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错误。根据“清风破暑”和“好雨”“桑拓”“麦浪深”等推知,应该是春末夏初的景象;

15. :①“抱”“弄”两字用得巧妙。②“抱”运用比拟,富有情态,化静为动,写远山怀抱着树枝,生动地描绘出山岭与树枝那亲密和谐的神态,表现出诗人心灵的闲静和谐。③“弄”运用比拟,写行云随着马儿不停地嬉戏,顽皮可爱,给本无生命的行云赋予了活力,表现出诗人的悠然自得和喜悦之情。

七、【答案】(1)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

(2)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亲人。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八、【答案】

14. D

15. 第一句运用比喻,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喻示李商隐悲剧是埋没人才黑暗社会所致;第二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

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九、【答案】14. B 15. 相同之处是,都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不同之处是,王诗用“麾扇渡”遗迹尚存来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志;辛词用英雄的遗迹不存,欲扬先抑,突出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十、【答案】

12. C

13. D

14. 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

十一、答案:

14.C(作者不自在,表面悠闲,心不悠闲)

15.(1)惨戚于皇帝的恩情、器重却无法报答。(2)惨戚于身处乱世,鬓发斑白,岁月流逝。(3)惨戚于小人当道,无法建功立业,渴望有新的楚汉战场,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得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得景象(限60字) 2.诗中得“妇姑”就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得意义。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就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得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得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

4、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得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得原因就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您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您同意她得意见吗?请简述您得见解。 、 11、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得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瞧,诗人得“夏意”就是什么?

。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得作用。 2、第三句中得“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得传神之处。 22、山中问答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瞧全诗,诗人陶醉得“碧山”就是怎样得世界?从中瞧出诗人崇尚得就是什么? 二、赠友别离诗 ? 25、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就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指表亲,卢纶就是司空曙得表弟。 这首诗写“喜”,运用了反衬得手法;前人评论也认为,悲喜之情,正反相生。请结合全诗就此作 28 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得“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得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得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三、思乡怀人诗 亲情、爱情、友情就是文学作品永恒得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她乡就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得思亲怀人得作品。其艺术手法大体与离别诗相近。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 ⑴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⑵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⑶凉州:一作“梁州”。 ⑷里:一作“城”。 ⑸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⑺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⑻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⑼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鉴赏】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参考答案 一、田园山水诗 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1.一、二两句写雨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 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 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画面壮阔,极富气势。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胜事;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归”的兴致。2.第二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必修教案 0310 10:56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 1 )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 2 )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语言

第三讲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学习要点 1、理解语言的方法。 2、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3、鉴赏语言的角度。 4、表述要清晰规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问:“扶”“失”妙在何处 答:“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 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一个“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二、典例探究理解语言的方法 例一: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碧绿色(以文解文) 2. “可怜”是什么意思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值得怜悯同情)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爱) 可爱(以旧解新) 例二: 浪淘沙令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这首词时,正推行变法。 1.指出下面诗句的含义 历遍穷通——以文解文 汤武偶相逢——知人论世 “历遍穷通”:这里指“伊吕”二人学识广博精深,阅历丰富成熟老到。 汤武偶相逢:伊尹、吕尚幸遇明主, 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之故事 小结: 理解语言的方法:以文解文、以旧解新、知人论世 三、巧题精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

(完整版)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诗鉴赏题汇总 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ft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ft的气势和的景色。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ft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ft中飞出。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ft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ft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ft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ft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 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 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ft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 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6.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湖南卷)精校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祥.瑞xiáng 馥.郁fù窈.窕yǎo 螭.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 g 仰慕.mò芳謦.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 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 D.涟漪.yī 富庶.shù 澄.澈chéng 万擎.争流huò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湖南地处内陆而不能被内陆意识束缚,位居中部而不能甘居中游,这是毋庸置疑的。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恢弘气势和精彩表演,强烈地震撼了观众。 C.素有“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的景德镇瓷器,备受消费者青睐。 D.候鸟们凭着体内孕藏的惊人能量,一路搏击风雨,书写了万里迁徙的生命奇迹。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诸葛孔明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字音认读 1.瀛.洲(yíng) 2.天姥.(mǔ) 3.向天横.(hénɡ) 4.剡.溪(shàn) 5.渌.水(lù) 6.谢公屐.(jī) 7.倚.石(yǐ) 8.殷.岩泉(yǐn) 9.水澹.澹(dàn) 10.霹雳 ..(pī lì) 11.訇.然(hōnɡ) 12.鸾.回车(luán) 13.石扉.(fēi) 14.鼓瑟.(sè) 15.惊悸.(jì) 二、词语积累 .越人 1 语. 天姥 语: 告诉 2 横. .天姥连天向天 遮蔽 横: 3 .势 拔. 超出 拔: 五岳掩赤城 .迷花倚石 4 忽已 暝. 暝: 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 5 殷. 岩泉 震响 殷: 信. 6 .烟涛微茫 难求 实在 信: .云霞明灭 7 或. 可睹 或: 有时 .我欲 8 因. 因: 依据 之梦吴越 三、佳句诵读 1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2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千岩万转路不定, 3 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 4 栗深林兮惊层巅 。 5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 6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 7 . ,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说作者(一)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 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因参与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后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二)作品: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 代表其艺术特色。 (三)评价: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寻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 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 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临行前写的。 链常识 游仙诗 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 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 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1.既然题中说“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效果?

同题诗比较鉴赏之十六:一样潇洒两样情(整理精校版)

同题诗比较鉴赏之十六:一样潇洒两样情 作文辅导 0516 1123 :: 一样潇洒两样情 ──王质《长相思·渔父》与陆游《长相思》(之二)比较谈 山青青,水青青,两岸萧萧芦荻林。水深林又深。 风泠泠,露泠泠,一叶扁舟深处横。垂杨鸥不惊。 ──王质《长相思·渔父》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陆游《长相思》(五首之二) 陆游和王质都是宋代词人,而且出生前后两年,是同时代同时期人,论名气,自然陆游是名闻遐迩,单其词作,词风圆润清逸,也不乏忧国伤时、慷慨悲壮之作,很受时人、后人推崇。王质则词名远不如陆游,但因其作品喜用口语,风格清壮,也为人们称道。王质字景文,号雪山,其作品集就叫《雪山集》。他博通经史,才气纵横,耿直敢言,既受到一部分贤能者的赏识,也被一些嫉贤者所忌。在这一点上,倒与陆游有相似之处。 渔父形象,在古代是比较凄苦的。柳宗元笔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钓翁,显得孤寂、无助;范仲淹塑的《江上渔者》,则令人同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明代孙承宗的《渔家》则对渔家冬日的辛苦说得很直接:“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寒冬雪重,渔父手也冻僵,尽管满船堆雪,阴冷月照,也不得不抓篙提橹,为生计而奔波,直接讥讽那些不知渔家疾苦的画家,还在那里悠闲地画着“寒江钓雪图”。当然,也有的人本不是打渔为生,却也以渔为乐,以求逍遥,宋代的王质与陆游就是如此。 王质的《长相思·渔父》(五首之二)给人一种闲适之感。这意境,颇似宋代诗人白珽《湖居杂兴》诗中的境界:“雨后林塘夏亦秋,一葫芦酒在船头。醉来深入荷花去,卧看青天飞白鸥。”夏凉如秋,船载酒具,摇入荷花深处,仰面静看青天白鸥……好舒服,好开心,好随意!王质的词也是这样,词人十分注意绘摹渔父生活的环境:山青水秀,芦荻飞飘,垂杨袅袅婀娜,鸥鹭悠然自得。轻轻风吹,微微露润,一叶扁舟,信其横卧。那渔父,小憩于如此清幽之境,何其悠闲自得,又多么怡然惬意。这里的渔翁,无人生之烦恼,无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考点9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教师版)

考点9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熟练掌握表达方式题的解题方法和基本步骤。 自主研读学习单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辞。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人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议论。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诊断结果】 1. 2. 【学习期待】 1. 2.

合作探究学习单 【备考对策】 一、知识梳理 (一)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抒情和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二)古诗中的常见的表达方式例析 1.记叙 记叙是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如《孔雀东南飞》;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如: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描写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态度及评价。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抒情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 3.议论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借景抒情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 二、技法盘点 表达方式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例题演示】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今诗词浩如海,不知多少美句(整理精校版)

古今诗词浩如海,不知多少美句 走在天上 1125 18:42 :: 一座桥,名为奈何。一条河,名为忘川。三生石畔,伊人仍旧。愿,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忆,人如玉,破碎虚空。惜,飞鸿过尽字字愁,情难思量。境花水月弹指间。他,笑饮孟婆汤。她,不掬美人泪。和雨烟雨两不胜,伤感别离一样愁。若有来生,为君倾城。 落寞的孤辰,乱了谁的发梢;三生的河畔,许了谁的流年。奈何桥上谁饮了那孟婆汤,刻下这悠远的思念。遗忘,感伤!月老手中错绑的红线,苍涩了千年。似水流年,允我相思不尽;蝶花陨落,许你一世柔情;残缺了月圆,凄美了誓言,终是那一世花开,这一生花落。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转身后,一缕幽香远,逝雪浅,春意浓,笑意深。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唐诗风,宋词雨,墨染琉璃,幽婉缠绵。春雨柔,琵琶瘦,雨巷蹁跹,扬花落肩。梦回江南,一醉千年。古树,小桥,流水,油纸伞,青石板,梦回江南千年前。风吹花影动,蜻蜓醉舞,霓虹剔透,运河上的起落惹起了烟波,蜿蜒的泡沫在空中戏弄寂寞。凭栏处,清风盈袖,是谁在丁香花巷口摇曳幽寞? 情切切,意脉脉。情田种,印双心。拼却痴心逆俗尘,飞鹰解情越南北。君意浓,我心痴。千般娇,万般怜。纤手相拥,柔情相偎。缠绵绣帏遮,缱绻羞春光。一颦一笑系君心,一语一言暖我怀。回想前生未了缘,泪滴成冢怨孟婆。误尽几世佛前愿.鸳鸯并颈已成空。恨悠悠,不休。 翠暮轻寒微透,长门深锁远客。悄悄庭霜秋色,菊香对笙歌,幽恨唯见泪珠落。说残破,怎不见明媚韶光围春色,池塘烟笼岸边月,前醉未醒今又眠,深院无人惊行客,秋千荡过黄昏泪。烟雨满庭,乱花狂絮,一场寂寞无人说。直道风光好,便言常相聚,一日不思量,北地歌者,一声声唱,尽随伊归去。 抚哀筝轻弹断肠曲,东风吹怨,愁聚眉,谁的诺言给了天地,眉峰上压尽了冷翠,露井霜花,行经千里,却不与伊人遇。日日相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9)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 E.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闷十二首?其六

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②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注:①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即喝醉了。②耆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诗首联即点题,“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爱” 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线索。 B.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两句,堪称李诗“白首卧松云”一句的生动注解。 C.从体裁来看,两首诗分别是律诗和绝句:从情感来看,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和思念之情。 D.两位伟大诗人不约而同都用了“清”字来概括孟浩然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E.两首诗都给予了孟浩然以高度评价,一代诗仙和一代诗圣都为孟浩然作诗,可见作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诗人,孟浩然实至名归。 4.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以上两首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重悼师芳 王闿运① 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 不成眉样②依明镜,遥想啼痕染素馨③。 自是长愁甘解脱,未应多慧语娉婷。 文姬死后知音少,吟尽伤心只自听。 【注释】①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师芳:作者四女,婚姻不幸,嫁后早亡。②不成眉样:指年龄尚小。③馨:此处指作为饰物的花。

高考备考资料_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整理精校版)

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简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成都崇州市)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思念之情。该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高适曾与李白、杜甫结交,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这首

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注释: (1)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2)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南蕃:蜀 (4)书剑:喻文武。《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5)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6)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创作背景: 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