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对于血瘀的理论及活血化瘀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论及,提出“血实宜决之”的见解,意即血瘀就当化而除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不少具有祛瘀作用的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等。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此法,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一书中,将瘀血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提出“凡离经之血皆为瘀血”的理论。对瘀血诊治贡献最大的是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他十分重视人身之气血,提出“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血”,擅长祛瘀、补气两法,他著《医林改错》一书,自创新方33首,系统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他根据病变部位及兼顾气血等因素,制立了许多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解毒活血汤等,应用得当,每奏奇效。近代张锡纯也善用活血化瘀法,自立许多祛瘀有效方剂,如用活络效灵丹统治全身各部因气血凝滞之疼痛、积聚,确有良效。

对于血瘀的病理大致有如下5个方面:①气滞血停,导致血瘀;②寒在血脉,凝而成瘀;③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④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⑤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血瘀的部位,“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内分隔膜上下两段,隔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隔膜以下”。瘀血证可以出现在内、儿、妇、外等各科多种疾病中,也可以单独出现。其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但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②肢体、胸腹有异常的肿块(增生组织),经久不消。③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黯黑、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④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紫气、紫斑等。⑤脉象多为细涩、细弦或不扬。

在对淤血进行辩证施治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瘀血证需辨虚实。根据八纲辨证,分清瘀血证的虚实两大类型,对确立治疗用药至关重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大法,也是治瘀血证的大法。要分辨虚实,首先必须明白瘀血的产生机制,对瘀血证的发病,中医提出了“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的见解,故凡属血脉瘀滞不畅、气滞血瘀的各种有关病证皆可称为瘀血。“气滞血瘀”是其共性。气实、血实引起瘀血固然易知,气虚、血虚同样也可以引起瘀血。气虚者,气之推血运行之力不足,血流减慢,黏稠度增加,局部组织郁血而成瘀血;血虚者,脉道失于濡养,营养缺乏而干涩,血行不畅而致瘀血。故治瘀血证必须“求其本”,做到气实则理之,血实则决之,气虚则补之,血虚则益之。

其次,瘀血证需辨寒热。八

纲中代表属性的寒热两纲也是诊治瘀
血证的重要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治疗瘀血证的大法。瘀血的形成,有因寒而致,也有因热而致。《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说:“月经痞涩不通或产后余残未尽,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结成瘀也。”可见,寒冷刺激后,组织收缩,血流凝滞,继而成瘀血。王清任还有“血受热煎熬成块”之说,可见,热刺激后,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而出现瘀血。再有,即使同一病症,不同病人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如心绞痛病人,有的为热痛型(心前区呈灼热痛),有的表现为寒痛型(心前区冷痛,遇寒刺激诱发),治疗热痛型应加用菊花、女贞子等寒性药,寒痛型则应加用桂枝、肉桂、高良姜等温性药,这样才是正确诊治。

再次,需辨瘀血与出血的关系。瘀血与出血的关系是治疗瘀血证中常遇到的问题,粗看好象矛盾,实际上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离经之血与荣养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反阻断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可见,瘀血不除,由此引起的出血也不可能止住,此时瘀血是主要矛盾,是“本”,出血是次要矛盾,是“标”而非“本”。尽管仍在出血,但不可忙于止血,必须行瘀,在这种情况下,化瘀即是止血。这犹如滔滔大河,突然被阻,上游之水不能顺流而下,只能改道泛滥为害,而当阻塞一除,则水顺势而下,反不为害。如见血止血不顾其瘀,反而容易贻误效机。

对活血化瘀法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治疗作用的:①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的作用,调整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功能,促使病变组织的软化与吸收。如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后遗症、宫外孕等的治疗。②通过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纠正内分泌失调而致的疾患。如对月经不调、痛经和闭经等的治疗。③通过对精神神经系统的调节,治疗一些精神神经性疾病。如对脑震荡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和癫痫等的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