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1.3总体规划重新修编必要性

(1)落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需要;

(2)落实黄山风景名胜区新一轮总体规划,严格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加快发展黄山旅游业的需要;

(3)加快融入长三角,与区域旅游“15+1”新框架协调发展的需要;

(4)加快建设全国文明重镇、国际旅游重镇的需要、;

(5)区域交通条件重大变化,适应旅游交通发展需要;

(6)加快汤口镇新农村建设需要。

1.4规划研究目标与规划重点

1.4.1研究目标

研究汤口镇域的世界自然与文化资源价值,汤口镇的区域定位,城镇空间布局,提出科学保护与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的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区的全覆盖式城镇规划,以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实现城镇区域内的城乡统筹发展,优化汤口镇镇村布局,逐步将汤口镇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旅游重镇和全国文明重镇,建成旅游汤口、生态汤口,最终达到富民目的。

1.4.2规划重点

(1)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好黄山风景名胜区和汤口镇域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入发掘徽文化的内涵,保持黄山风景名胜区与汤口镇的可持续发展;

(2)专题研究汤口镇产业发展,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汤口镇发展完整的目标体系;

(3)对汤口镇发展进行区域战略定位,确定城镇发展策略,完善城镇功能;

(4)专题研究汤口镇空间发展战略,优化镇村布局,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5)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架构符合地域文化背景的有徽派特色的城镇景观风貌;

(6)落实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综合部署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12);

(3)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GB50108-2007);

(4)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

(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8)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9)《安徽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试行办法》;

(10)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1)省人大《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89.4):

(12)《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13)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1-2020年);

(14)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发展规划(2001-2020年);

(15)黄山市旅游总体规划;

(16)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25年);

(17)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18)黄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

(19)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国家、省有关城市规划标准规范。

2.2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严格保护黄山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前提,贯彻落实汤口镇“十一五”规划,坚持“一头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城镇格局,传承并发扬“徽文化”精髓,更新改造汤口,有序发展寨西,合理开发山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规划期内

力争将汤口镇建设成为全国文明重镇和国际旅游重镇。

具体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鉴于汤口镇在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的特殊地域环境,遵循风景区“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规划方针,强调在严格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制定汤口镇的发展战略,完善旅游城镇职能,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开发、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

(2)区域统筹发展原则

从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周边城镇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协调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城镇的资源利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整治规划,协调镇区与各村及各村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资源利用与空间布局,实现汤口地区社会经济的整合发展。

(3)规划连续性原则

规划在延续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建设国际旅游重镇和全国文明重镇的新角度、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镇功能的完善,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充分研究汤口镇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汤口镇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解决主要问题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镇功能,使城镇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5)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汤口镇位于徽文化发源地中,有着较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方特色,规划中提倡保徽护文化文脉,充分体现汤口镇地方特色文化。

2.3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1-2050年2.4规划区范围和规划层次

规划区范围

汤口镇规划区是汤口镇因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根据汤口镇镇区和镇域内其他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空间依存关系和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的需要,本次规划区范围具体界定为汤口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区范围总用地面积129平方公里。

规划区内规划区范围细分

根据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镇区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汤口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汤口镇域范围,即:汤口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区域(用地面积129平方公里)。重点在汤口镇行政区范围内,保护黄山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在空间上落实汤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完善镇村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市政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共建,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层次:镇区范围,即:汤口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包括规划的汤口、寨西、山岔3个组团因建设和发展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用地面积42.7平方公里)。规划根据城镇性质、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优化镇区空间布局,突出旅游型城镇特色。

第三层次:村委会范围。包括芳村、冈村村委会的行政的区域,在其行政的区域内对村庄合理布点,对中心村定位,优化中心村空间布局,保护徽文化村落形态,实施旧村更新,建设新村新貌。

第三章汤口镇发展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3.1.1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本底,发展旅游业潜力较大的优势

汤口镇作为旅游镇,本身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境内拥有“黄山第五绝”之称的翡翠谷、中国七大名瀑布之一的九龙瀑,世界唯一的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黄山野生猴谷等七大游览景

区,景区内景源分布较为集中,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低山游览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黄山风景名胜区高山游览区相比,具有互补性。

汤口镇物产丰富,主要是山坳种植产品,有茶叶、竹笋、油茶、猕猴桃、雪李、香榧等等,农户自产自销的火腿品质优良,部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这些山坳农业的发展既保护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充实了游客的饮食、购物的需求,也成为填补旅游淡季经济总量不足的主要力量。区内茂密的山林、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气及皖南山区农业的特色,在日益提倡生态旅游的今天,具有突出的生态资源环境优势。汤口镇的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夏无酷暑,且空气清新,是夏季度假、避暑的理想场所。

3.1.2占据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有建成黄山旅游服务基地的先发优势

紧邻黄山南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是汤口镇旅游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所在。汤口镇区距黄山南大门仅1KM,自黄山开发以来,南大门是游览黄山最主要的出入口,汤口则是出入这一门户的必经之地,具有吸引游客集散、食宿和购物的有利区位。

近年来,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发展,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游客分流的需要,黄山区提出各项措施,以改变南大门独领风骚的状况,改善山下其他镇区的接待条件,“改变南大门独门进出现状,实现山上游、山下住”,以“完善南大门建设,加快北大门建设,尽快打开西大门”、“快速建设北大门,超常建设太平湖、启动建设西大门”,特别是“两山一湖”旅游规划的进行,黄山“三门洞开,南北分流、分区”旅游格局的出现已成定局,南大门已不再是进出黄山的唯一门户。

尽管如此,与周边地区相比,汤口的区位优势仍然非常显著,现有的接待条件、交通条件、旅游管理人才、以及游客的心理适应度都占有很大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汤口面对的是大黄山,而不仅仅局限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大黄山的旅游格局是以黄山和徽文化为两条主线,作为徽州文化旅游带的接待基地,汤口恰恰是这条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汤口距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约60多KM、黟县古民居约50多KM,屯溪老街70多KM。在黄山三门洞开的情况下,汤口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大黄山服务的重要旅游城镇,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徽文化旅游带的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接待基地。其二,新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4-2025年)》将汤口镇定位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服务基地。因此,短时间内,南大门作为游客进入黄山的主要途径这一现实不会改变,汤口仍然“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接待基地。”

3.1.3具有铁路、公路枢纽和空港兼备的旅游综合交通优势

黄山市机场的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往全国各大城市、主要客源地的航班也纷纷开通;黄山火车站按一级站的扩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屯汤高速、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武汉高速、沿江高速等高速化交通网络的建设以及黄山市内环黄山二级公路的建设等一系列高标准的交通建设项目,形成高速化立体交通体系,将进一步提高汤口镇的可进入性,达到进入高速、循环便捷的要求;镇内设有长途汽车站,通往黄山区、黄山市,以及其他地区的长途汽车,乡村道路状况也有较大的改善,已经实现村村通,各自然村开通旅游农工班车,有三条路线,分别是汤口至山岔、汤口至冈村、汤口至芳村,城镇居民出行方面,另外新建的新国线换乘中心也使得黄山旅游旺季的交通问题得到改善。

3.1.4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具有建设生态城镇优势

汤口镇和黄山风景名胜区在地理上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地貌分区,属强烈侵蚀的中山区和中低山区。主体是中山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是1862米的莲花峰,中低山区,海拔在500—1200米之间,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和外,属低山丘陵地带,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中低山区,是黄山风景名胜区各峡谷的下段,如翡翠谷、龙源、凤凰源。这些峡谷是第四纪冰川活动形成的“U”形谷,谷中留有众多的冰川遗迹,如漂砾、冰臼、悬谷瀑布(如九龙瀑)、冰碛等。山麓谷地,此谷地群山环抱,溪流清澈,中间平坦开阔,田园房舍、村居人家散布其间。低山丘陵,山上树竹茂盛,茶园芬芳。

全镇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土地总面积12315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157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非林地面积735.1公顷,占6%。全镇公益林面积4534公顷,占林地面积39.2%;商品林面积 7045.9 公顷,占60.8%。

整体而言,全镇境内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良好。

3.1.5良好的旅游经济基础、高效政府管理

“十五”期间,至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五年年均递增8.5%,2004年,财政收入2832.9万元,年均递增18.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350元,年均递增近8%,镇域景点年接待万人次,城镇化水平37.5%(200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7%)。这些数字在黄山区各乡镇中均名列前茅。

汤口镇经济比较发达,促进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投资、重点项目的建设创

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了经济的即期增长,有效的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创业发展环境;实力雄厚的经济拉动了居民旺盛的投资能力,镇内近半数的企业、商家属于居民个体经营。承启山庄和综合服务区的建设将城镇建设发展成功的转移至寨西;沿溪商品街、寨西茶叶文化街、天都大市场使城镇功能和旅游购物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翡翠新村、九龙新村、冈村新村等村庄建设使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作为一个位于世界遗产腹地的镇,需要镇政府在执行旅游业发展和保护策略之时,权衡利弊,作出各种选择,来实现经济高速的、可持续的增长。汤口镇领导普遍年轻、学历高,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建立了高效廉洁、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为镇区的发展提供了政务优势。

3.2 劣势(Weaknesses)

3.2.1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的87%均来源于旅游业,而居民收入的80%也来源于此。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是,镇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二十年来汤口镇的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工业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旅游经济是对政策环境、旅游市场的变动异常敏感的产业,如果缺乏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单一的以旅游为主的经济结构容易造成经济发展不稳定。所以汤口镇应该着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使镇域经济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2.2山区地形复杂造成建设用地紧缺,提高了基础建设的难度

汤口镇属纯山区镇,地形呈不规则的带状,境内高山峡谷,峰峦叠嶂。镇村建设开发土地难度相当大,城镇建设用地的发展成本高,也相应的提高了基础建设的难度。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中,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将长期存在。

3.2.3旅游人才缺乏造成企业管理、市场管理的不足,居民现代发展意识不足

汤口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民办旅游,虽然在旅游业和旅游景区发展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种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供应,是近乎自发式、自然式的,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性、文化性不足,小富即满,小步即安等问题。开发建设粗放、经营管理粗放是面临新的竞争的重大威胁。而作为社区旅游的重要参与者的居民,其现代发展意识不足以适应现代化、智能化旅游业的要求。3.3 机会(Opportunities)

3.3.1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省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带来发展良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安徽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提出东向发展和加快融入长三角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活跃的核心区之一。该区占全国1%的土地、6.2%的人口,产出16.8%的GDP。一般认为,在长三角经济区内,其经济格局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的“之”形格局,主要沿两条轴线发展,一条是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另一条是上海-嘉兴-杭州-黄山,南京和杭州分别是长三角地区两翼的副增长极城市。

黄山的优势表现在空间距离上离杭州仅有240KM,徽杭高速路建成后,黄山市与杭州市的陆路交通只有约2小时,与上海陆路交通只有约4小时。黄山市及汤口镇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将直接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将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上海市和杭州市的辐射。

3.3.2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战略,安徽省861工程,将加快黄山旅游事业发展

《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在全省实施,必将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增长,为不同类型的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有效地解决诸多城镇问题。

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提出了"861"行动计划。在加快建设八大重点产业基地中,明确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内容。即:以"两山一湖"旅游开发为龙头,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开发和配套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市场开拓和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提升旅游城市整体形象。积极开发"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度假产品,力争将太平湖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的市场对接,共建统一的旅游网络,把旅游业培育成安徽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07年全省旅游年总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其中"两山一湖"地区尽早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旅游年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

据此,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省财政向“两山一湖”地区倾斜,对汤口镇而言,具有带动作用,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3.3.3黄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将推动社区进步和经济增长

整个世界的旅游产业以每年4.5%的速度在增长,而中国的旅游产业在过去的5年内以平均每年10.78%的速度在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未来中国10年内,旅游仍将保持9%的速度增长。黄山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近三年,旅游业保持了10%的增长速度,显然世界和中国旅游业的超常规的发展将对黄山旅游业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依托黄山旅游业发展的汤口镇具有带动作用。

3.3.4新农村建设,国际旅游重镇,全国文明重镇建设,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对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启动了“千村百镇”示范工程,黄山市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程作出了具体安排,黄山区、汤口镇制定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汤口镇建设国际旅游重镇、全国文明重镇与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需要拓展城镇规模,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整合资源,推进村庄整治,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能力的目标。

3.4 挑战(Theats)

3.4.1周边城镇与黄山资源整合、旅游竞争并存,需要加快建设国家旅游名镇

随着旅游交通的改善和黄山风景名胜区索道体系的建立运营,黄山敞开四门迎客,这无疑增强了可进入性,使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接待地和集散地大大延展,方便了游客,但对于汤口镇而言,具有垄断意味的、几乎是游客进出黄山唯一通道的地位被打破,客源流向的重组使汤口镇面临新的竞争。区位优势的弱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第二大威胁。“两山一湖”的发展战略重点是立足黄山,把太平湖建成旅游拳头产品,把北大门建成黄山区迎接黄山旅游辐射的第一通道,太平湖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作为黄山区的主要景区将超常建设,这无疑给汤口镇的发展带来挑战。

汤口镇虽然已经开发出7处旅游景区,但同国内知名旅游景区相比,绝大多数等级较低,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不高,缺乏有足够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翡翠谷景区虽已入选黄山市十大风景区,但开发程度仍较低,经营较粗放,景区的综合竞争力不强,品牌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汤口镇既要充分利用“两山一湖”旅游发展的有利时机,又要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新一轮的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3.4.2旅游淡旺季、游客规模的差异对汤口镇产业发展的冲击

黄山风景名胜区客源市场的节律性比较明显,淡季长达5个月之久。汤口镇的产业基本围绕着旅游业进行布局,全镇的财政收入的80%以上来自旅游业,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客源市场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汤口镇经济发展的步伐。

对于汤口镇来说,旅游的淡旺季还涉及到服务设施的配备,旺季的资源不足与淡季的资源浪费之间的平衡点仍未确定。根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未来黄山风景名胜区四门洞开,汤口镇产业结构将受到更大的冲击,仅仅关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汤口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4.3城镇发展空间不足,需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汤口镇地处黄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城镇发展面临发展空间的制约,除需要在镇域范围内进行城乡统筹外,、还需要在黄山区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

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是唇齿相依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行政上属黄山区,但主要经济活动与黄山风景名胜区联系十分紧密,汤口镇的发展离不开黄山,黄山给汤口镇带来富裕,但另一方面,黄山的发展也离不开汤口镇,汤口镇服务于黄山,汤口镇的形象也就是黄山的形象,两者应是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从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经济和管理角度分析,汤口镇需要加强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防止不顺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汤口镇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城镇区域定位分析

4.1区域定位分析目的

城镇定位指城镇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的变化,确定自身在区域中扮演的角色,科学提出城镇的中长期定位发展战略。

4.2区域定位分析

4.2.1黄山市区域定位对汤口镇的影响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对黄山市的定位是“五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其他四个中心城

市分别是合肥、芜湖、阜阳、蚌埠),是第二级别的城市、安徽皖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安徽省排名第一位的旅游中心城市(合肥市第二)。在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十分显要。在华东地区,城市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旅游需求为黄山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尤其是2003年7月通过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使黄山市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旅游发展空间。

汤口镇作为黄山市旅游重镇具有较好的旅游业基础,依托黄山风景名胜区,可以顺应周边区域的对黄山旅游市场的需求发展旅游。

4.2.2黄山风景名胜区区域定位对汤口镇的影响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确定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天然美景,是对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的自然栖息地,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资源与环境保、科学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公众开展适度的观光、文化和生态旅游的场所。”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一级旅游服务基地2处,设在屯溪和甘棠镇。旅游服务基地将发挥其在对外交通联络作用和整个皖南区域旅游体系中的服务效能,提供全面综合的旅游服务。

二级旅游服务基地3处,设在汤口-寨西、谭家桥、焦村。提供住宿、餐饮、解说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等服务,并具有黄山风景名胜区内外交通转换的功能。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汤口镇的定位,必须将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黄山“南大门”的汤口镇进行建设的基本原则,保护汤口镇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对黄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环境有影响的人为活动,对汤口镇镇域内自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使之与黄山风景名胜区有机结合,对游客的管理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下迁对汤口镇用地布局的调整,交通环境的提升等等,都是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对汤口镇的要求,汤口镇应围绕着黄山风景名胜区进行建设,统筹合作,最终共同发展。

4.2.3“15+1”旅游城市合作对汤口镇的影响

2003年7月在浙江杭州通过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模式形象表现为“15+1”模式。“15”代表的是上海,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和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1”代表黄山市。

随着“15+1”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黄山市可以学习其他旅游城市成功的旅游经营管理办法,发展旅游产业,扩展客源数量,提升自身旅游竞争力。借助合作一体化黄山每年旅客数量会不断增加,相对现状旅游接待设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和旅游接待基地,配合“15+1”合作计划的发展,抓住机会,提高自身的旅游品位和旅游地位。

“15+1”的旅游城市合作模式,在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过程中,“15+1”将可能向“15+2”“15+3”等更大范围内旅游城市合作,这会更有利于黄山的旅游业的发展。

4.2.4“3+1”旅游合作方式对汤口镇的影响

同时,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催生了“3+1”旅游合作方式,它以上海为龙头、以江浙为两翼、以安徽为后卫,旨在建立四省市旅游部门领导之间的协商对话机制;鼓励双方在旅游规划编制、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方面相互借鉴、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在海内外重大旅游促销活动中联手出击,或联合邀请海内外旅行商和媒体考察踩线;相互引导和组织海内外游客到对方观光旅游,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客源互送共享;允许双方所属旅行社到对方辖区开办分支机构,并取消导游和全陪人员门票限制;加强在旅游信息、旅游商品研发销售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等等。

“3+1”模式就是旅游经济合作模式,政府参与合作,以经济合作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对于上海、江苏和浙江,安徽在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包括联合旅游促销、联合邀请、共享客源在内的各种相关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缩短与经济发展地区的差距,达到互动互利的效果。

“15+1”和“3+1”旨在使黄山市借助于长三角地区巨大的经济能量、广阔的旅游市场以及先进开放的思想观念,以产品为纽带,以市场为依托,以发展为目标,联手长三角,共同打造“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山-黄山、名水-杭州”这条世界黄金旅游线,与长三角实现资源共享、区域联动、共同发展,使生态环境良好、山水资源独特、文化底蕴丰厚的黄山市包括汤口镇,真正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和发展旅游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

4.2.5“两山一湖”发展战略对汤口镇的影响

黄山市一直作为安徽旅游发展的龙头,与本省的宣城和池州形成“两山一湖”皖南黄金旅

游地区(它包括黄山市的绝大部分地区,池州市和宣城市的大部分地区)。2000年7月28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布《安徽省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集中力量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加速形成以“两山一湖”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格局。并要将“两山一湖”旅游业作为战略重点列入安徽省的“十五”计划。成立“两山一湖”旅游区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省财政也要向“两山一湖”地区倾斜。

经过几年的发展,“两山一湖”黄金旅游路线已初具规模,游客数量持续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服务基地功能的完善,做好进一步发展的准备。汤口作为黄山游客入山的集散中心,基础设施,接待能力需要更大的发展,应抓着这个机遇,大力发展自身的接待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这条黄金路线,开发镇域内已有及将要开发的景点,完成汤口镇旅游发展战略。

4.2.6“徽文化”的定位对汤口镇的影响

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与黄山市的“清山绿水”相互呼应,相互映忖,形成了独具地方文化内涵的建筑风貌。“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高低错落、层层仰起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传统写照。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黄山市中还有绝大部分的建筑都反映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徽州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徽派建筑上,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区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化园中的一朵齐葩。徽州的徽派园林、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保持独特的风格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只有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黄山市的文化有时不仅仅辐射在黄山地区,而且包含了宣城地区的绩溪县、江西婺源县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与黄山地区一直保持着高度同质性。黄山市应充分利用这种文化的同质性和认同感,将黄山塑造成徽文化的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徽文化的研究基地和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的中心城市必将能转化为经济的中心城市。

汤口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文化的内涵,建筑、饮食等方面要体现出徽州文化的底蕴,做好“徽文化”这张名牌,借助已有的知名度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4.2.7交通对汤口镇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一直是制约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黄山市境内只有一条铁路通过,并且黄山站仅为三级站,只有一条国道、一条高速和一个小型飞机场。不但黄山市内部的通达状况相对教差,而且黄山市与外部的通达性也远远滞后与发展的需要。改善黄山市交通条件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汤口镇位于G205、S103和黄山旅游专线交汇处,面对日益增加的旅游人群,现有的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旅游接待的需要,徽杭高速的全面开通对汤口镇发展的潜力带来巨大提升。汤-黄高速与徽杭高速的连接使的黄山与杭州交通时间缩短为2个小时,到上海也只需要4个多小时,为整个东部地区的客源提供了更加通畅的旅游路线。

同时,南北向的合-铜-黄高速公路和东南向的屯-景高速公路部分已经在施工。合-铜-黄告诉公路将在汤口镇设置高速出口,解决了北部游客往黄山旅游的交通不变。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使整个黄山市旅游交通成网状结构。作为有“黄山南大门”之称的汤口镇,交通作用十分明显。结合“15+1”旅游合作计划,在今后“太平湖-黄山-千岛湖”这条黄金旅游路线上,汤口镇起到支点作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4.3综合功能定位

在黄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功能方面定位:汤口镇内的黄山低山游览景区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内中、高山游览景区均是重要的游览景区,同样是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用地功能方面定位:汤口镇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依据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汤口镇域范围以205国道以北属黄山风景区规划范围,面积24.5平方公里,其他地域属缓冲区范围,面积104.5平方公里)。

在黄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旅游交通功能方面定位:在对外交通方面,高速公路网、国道G205、省道S103和黄山旅游专线交汇与汤口镇,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交通集散中心。

在城镇职能方面定位: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行政管理中心,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

在经济发展方面定位:依托黄山发展旅游,旅游产业培育为汤口镇的支柱产业。

在文化发展方面定位:具有徽文化本底,需要传承与宏扬徽文化。

在先发性方面,汤口镇作为最早开发最多游客进山的集散地,有着其他镇暂时无法达到的先发性。

在进山路线方面,汤口镇紧靠黄山南大门,有较为成熟的路线管理经验,也是最多游客选择的进山路线。

综上所述,汤口镇的综合发展定位是中国黄山旅游重镇。

第五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5.1 战略指导思想

以严格保护黄山世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以旅游发展为主导,实现三次产业321的结构调整;依托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三次产业中的特色产品;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提高完善大众旅游为核心,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五个旅游板块;调整工业方向,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扶持旅游相关的无污染工业,结合旅游纪念品生产,发展茶叶加工业、竹木产品加工业;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5.3 战略目标

总目标

将汤口镇建设成为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的旅游型城镇,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黄山市率先实现全市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旅游城镇目标,努力建成全国文明重镇和国际旅游重镇。

经济目标

近期(2006-2010):完善旅游投资环境,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建立第三产业的核心地位,使旅游业成为汤口镇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至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6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00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15:79,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远期(2011-2020):拓展旅游产业链,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业为龙头,巩固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协调发展第一、第二产业。至20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亿元,三次产业调整为3:17:8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000元。

自然生态目标

近期(2006-2010):建立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体系: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存、恢复和维持。

远期(2011-2020):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与科研体系: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充分有效的保存、恢复和维持;城镇发展和旅游开发的决策建立在科学的自然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

社会文化目标

近期(2006-2010):挖掘黄山世界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汤口镇的文化资源及地域文化环境氛围得到初步的保存、恢复和维持。建设文化设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本地优秀文化得到发扬。

远期(2011-2020):汤口镇域内的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严格保护,徽文化得到弘扬,建设完善的文化设施,汤口镇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品质、高品位的旅游服务基地。

社区目标

近期(2006-2010):当地社区参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社区利益得到保障;公众获得教育及参与决策的机会;镇域旅游经营活动规范健康地发展。

远期(2011-2020):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镇域内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当地社区在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中公平地得到利益,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公众获得较好的教育,积极参与决策;镇域旅游经营活动得到优化整合。

旅游发展目标

在资源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镇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环境得到充分有效的保存、恢复、维持。

游客对黄山风景名胜区提供的设施、服务和游憩机会的安全性、可获得性、可到达性、多样性和质量感到满意。

游客与公众了解并欣赏黄山风景名胜区为当代和子孙后代提供的资源;同时理解和接受相应的资源保护工作。

至2010年旅游接待规模131万人次/年,2020年达到157万人次/年。

5.4产业发展原则与战略重点

5.4.1原则

(1)遗产保护大于一切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当地知名度的提升,以及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

但是在遗产地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坚持遗产保护大于一切的开发意识,达成景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是要求产业与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和谐发展,在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保持和促进产业未来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

(2)规划先行

规划是一切发展和开发的前提,主要任务是全面摸清区域内自然、经济和社会现状的基础上,以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为前提,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人力、物资、财力、科技、信息的合理分配、组合、利用为手段,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为导向,对汤口镇产业的发展提出最佳的规划方案,使区域经济得以振兴,又使区域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3)以绿色经济指导发展

目前,全世界都在探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已经开始实践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型,而作为旅游胜地和世界遗产地腹地的汤口镇,更是面临着严格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如何克服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双赢”,成为汤口镇能否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今,绿色的概念正在被广泛地应用。随着绿色浪潮席卷全球,从创建绿色生态农业到提倡“清洁生产”的工业,从绿色交运事业到绿色建构工程,从绿色消费以至绿色旅游、绿色营销、绿色策划等,都竞相以“绿色化”为荣耀。经济绿色化已形成一种潮流。一种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增值五准则,并且得以持续发展的经济可称之为“绿色经济”。为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区,应提倡旅游业清洁生产的理念。旅游业清洁生产是以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业实行全过程地环境质量控制,将旅游企业、旅游者对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的活动过程。

(4)尊重当地人发展的需求

产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当地的经济,尊重居民发展的需要和生活的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旅游地的发展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在景区的管理和经营方式上,遗漏了当地居民这个本该作为受益主体的人群,只是注重资金来源的主体,因此导致了旅游目的地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在获得微薄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居民丧失了对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家园的建设和共享的权利。因此在汤口镇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当地人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立足于提高当地人的加入到经济发展中所需的能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的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5.4.2战略重点

(1)继续坚持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建设信息化智能型服务业

汤口镇旅游业起步较早,具有先发优势,特别是1997年确立了“一头两翼”(即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全镇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000万元,财政收入2832.9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36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其中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镇经济中的比重已愈80%,占绝对主导地位。

汤口镇未来的经济发展仍要紧紧抓住旅游业这一龙头,发挥旅游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广的优势,围绕旅游兴办农业、促进工业、提升三产的现代化水平。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包含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行业。基于汤口镇区的资源基础、经济基础和产业现状,金融保险业、旅游房地产业、智能化交通业、旅游信息服务业、旅游咨询业、中介代理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建设需求已经凸现。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建设。

(2)围绕旅游抓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

面向旅游发展农业,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实施保护性开发和控制性发展战略,促使农业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围绕“大黄山旅游接待基地”的主要职能调整农业结构。汤口镇人多地少,发展粮食作物种植受到限制,可利用山区土地、水质无污染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配合游客饮食的需求,为汤口旅游接待服务。

①配合汤口镇游客的生活需求开展农业生产

汤口镇属古徽州地域,而徽菜是我国八大名菜之一。可根据游客的生活需求开展农业生产。目前汤口镇蔬菜种植以农民自产自销为主,产量较小。应以政府为主导,有计划的组织农民联

合经营,发展无污染蔬菜、特色蔬菜种植,注意开发一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养殖项目。既可以满足旅游接待消费,又为农民剩余劳动力提供出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②围绕旅游商品需求市场,加强农产品向地方土特产品的进化

汤口镇物产丰富,当地农民制作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有“黄山毛峰”、笋干、火腿等等。目前,这些土特产品的生产,除了“黄山毛峰”,其它的产品只是满足游客的在地饮食需求和居民自己的需要。这些特产完全可以在满足居民和游客在地饮食需求之外,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打开旅游商品的市场,通过“绿色食品”品牌的宣传、营销,走出汤口,走出安徽,成为汤口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利用山林地的优势,发展山区经果林种植

调整林种结构,增加经果林比重。汤口处于亚热带气候区,适宜多种果林生长,如猕猴桃、柿子、桃子、油茶以及香榧等。应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增加果林种植。果林种植也应规模经营,走产业化之路。扩大经果林种植,要注意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品种;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区优势;搞好果品运输,并配合发展果品加工工业。加强竹、茶等传统农产品改造,油茶、香榧等营养价值高的特色林产品需要采取规模化种植的方式,利用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3)围绕旅游促进工业发展

汤口镇工业发展也应与旅游业深度结合。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旅游用品及旅游纪念品。作为大黄山旅游接待基地,需要消费大量的旅游食品旅游用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汤口镇应抓住这一市场,建副食品加工厂,生产旅游食品,加强竹笋、香菇、果品等的综合开发和包装加工。面向市场发展一些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项目。如牙签厂、饭店服饰及床上用品厂、旅游帽厂、雨具厂等,特别是床上用品厂。

在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方面,结合本地的特色,开展茶叶精加工、精包装,提高质量、提高品味,在有信誉的超市设置旅游商品专柜,让游人买得放心;加大传统竹、木制品的新品设计。挖掘传统工艺,推进竹制品、根雕等旅游工艺品的生产,加大旅游工艺品新品种的开发,提高生产工艺;努力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如九龙瀑牌油茶油等。

(4)努力实现地方文化的再现与文化产业化

古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汤口镇正是处在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古徽州民居旅游区——西递、宏村古村落这两个世界级旅游区之间的交通要道之上。徽州古文化的再现和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必然给汤口镇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给予新的内涵,并为镇区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经济增长点。

5.5空间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5.5.11 空间发展战略

(1)汤口镇与大黄山旅游协调发展战略

按照“大黄山、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积极谋求汤口镇与大黄山的协调发展与整体促销,达到全方位联动。

汤口镇旅游业的发展,要依托黄山风景名胜区和徽州文化旅游带的优势,发展区域旅游,联合促销,通过制订科学的旅游线路,把汤口镇域内的低山景区纳入大黄山旅游系统的组成部分,以扩大客源,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汤口镇内的各个景区也应利用各自的特色相互协调,联合宣传促销,树立汤口镇的整体旅游形象。

正确理解汤口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山上游、山下住"的指导思想,高起点、高目标规划好黄山南大门。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城镇与产业空间一体化战略

城镇是产业的空间载体和依托,产业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对于以旅游业及为旅游业提供服务业为主导的汤口镇而言,其产业结构单一。规划城镇空间的成长和拓展要与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空间拓展和扩张结合起来,形成与其产业结构及布局相适应的城镇空间体系。

因此,通过规划,明晰方向,使产业得以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并与城镇空间融合生长,成为城镇空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向未来的明智抉择。城镇、产业与生态三者协调统一,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中心镇及外围组团的发展是汤口镇未来空间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3)发展徽文化的地域空间特色战略

城镇特色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城镇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城镇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息息相关,它蕴涵着人与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

黄山的旅游资源、徽州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是汤口镇营造汤口镇地域空间特色的根本点。在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区域性的地域空间特色,保持汤口镇原有的徽州民居古朴、清新、淡雅的

建筑特征,保持传统建筑的肌理和传统的街巷空间,在汤口进行旧房屋改造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古民居,新建房屋在建筑风格上应体现皖南民居的特点,建筑形式上强调白墙、灰瓦、马头墙,在布置上应依山就势,高低错落。

(4)资源整体保护战略

资源整体保护不仅是针对自然资源保护,也针对构成当地生活风俗习惯的文化资源及当地居民的保护。资源整体保护战略体现在手段上主要为:自然资源保护对象分类尽可能多地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生物资源及其生态过程、地质地貌及其自然物理过程、自然视觉景观等。加强汤口镇环境治理,把汤口镇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尤其是要做好沿溪街及其对岸的旧城改造,逍遥溪的水景设计及绿地规划,争取早日实现“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使汤口镇不仅是大黄山的旅游服务基地,更是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

(5)景观与空间形象塑造战略

城镇是经济和社会、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因此,其功能一方面表现为物质功能,即经济、社会、环境功能;另一方面表现为精神功能,即文化、空间、艺术形象等。城镇布局的艺术特色应着眼于文化内涵、空间结构和形态轮廓的探索,追求在城镇风貌上反映出小城镇的体量尺度、历史传统与地方特色,并有机的将三者融为一体。塑造城镇空间结构时,首先要特别注意保存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其次,城镇的风貌、景观要和一定范围内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相结合,应将自然风景纳入小城镇景观中;第三,要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技术手段的进步及美学原则的发展。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汤口镇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面临提高产品质量及旅游容量与破坏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之间的矛盾,要保持旅游经济的永续发展,实现汤口镇社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和谐统一,必须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有: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保护和治理自然环境,特别是对大面积绿色山林及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牢牢树立“没有绿色就没有旅游“的观念。建立健全保护自然及人文资源、自然环境的各项法规并严格执行。加强环境伦理建设,时时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保持旅游适度发展,尽量减少旅游业对自然旅游景点产生的消极影响。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加强城镇内部生态建设,净化、绿化、美化城镇,使其成为更适合人们旅游、居住、度假的场所。

5.5.2产业空间布局构架

(1)汤口-寨西组团旅游服务中心区

汤口镇旅游服务中心区的目标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景观轮廓线好,无论站在宾馆的窗口、还是走在步行街上,抬头即可看到黄山山峰)、设施齐全。既具有旅游接待城市所必需的功能,又是一般旅游接待城市所不具备的景观区域。按照“更新改造汤口、有序发展寨西、”的总体要求,重点抓用地结构调整、城镇空间设计和环境治理。对汤口旧城区进行规模改造,适当降低居住用地比重。建筑布局应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严格控制零星新建、改建和扩建,统一规划,整体布局,拆除与整体格局不相协调的建筑。加强汤口环境治理,把汤口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不仅是大黄山的旅游接待基地,更是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改建或新建有特色的中、高档宾馆、饭店,配以娱乐服务设施。寨西既是镇区重点发展方向,但同时随着黄山管委会各职能部门的下迁、旅游汽车站的下迁,也将成为交通枢纽及游客集散地。汤口与寨西的分工为:汤口以旅游服务为主体,以中高档为主;寨西在生活区、管理区功能的同时,作为旅游接待服务的补充。

(2)山岔旅游区

汤口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岔,山岔的旅游开发是汤口景区建设重点。但山岔旅游资源最大的问题是趋同性强,建设管理又是以村为单位,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际上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出现。盲目重复建设势必造成两败俱伤。因此,景区开发一定要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有目的有重点地分批建设,以实现“双赢”。

(3)冈村农业及旅游产品加工区

目前冈村已有部分农产品生产厂家,但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品种单一,做工粗糙,档次较低,今后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这些生产场所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供游人参观。可建设以村办甚至镇办企业为主,建立旅游用品生产厂,建立旅游食品生产厂,旅游纪念品生产厂等。

(4)芳村观光农业区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芳村建成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区。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茶园附近设有茶叶炒制中心和茶艺馆,辟出部分交通条件比较便利的茶园对游人开放。游人可亲自参与采茶、炒茶、品茶等过程,全方位感受茶文化。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实施大棚蔬菜种植,同时开辟特色蔬菜种植园,观光与经营并举。结合养殖业发展,开发一批特色养殖项目。不仅丰

富市场供应,增加饮食文化内容,而且丰富养殖场布局注意美化,净化,供游人参观游览。

第六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6.1镇村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6.1.1镇村等级结构的演化缺乏外生动力

汤口镇村体系的一级结构有汤口、寨西居委会,二级结构有山岔、冈村、芳村、大岭下村委会。

从经济贡献率来看,一级村镇最高,以旅游业及依附旅游业的第三产业收入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80%,经济辐射能力较强,在全镇整体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二级村镇的经济贡献率较低。由于镇村布局分散,规模小,可建设用地少,镇村经济发展虽有旅游业为带动,但是缺乏牵引力。村庄居民点的过于分散布局使中心镇的辐射功能减弱,缺乏管理及各自为政的发展第三产业,既导致恶性竞争,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加上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建设,不利于提高居民点的生活质量。

6.1.2镇村职能分工较为明显,产业关联度不高

汤口镇2个居委会和4个村委会中,汤口—寨西组团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山岔重点发展旅游业,其他三个村委会则重点发展农林产品。镇村职能分工明显,经济结构差异较大。

汤口镇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旅游业,产业结构单一,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发挥不够。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基本是小农经营,产业规模小,达不到聚集效益。

6.2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6.2.1镇域总人口预测

(1)镇域户籍人口预测

依据1990—2005年汤口镇人口总量统计数据,全镇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波动不大,近几年保持在5‰左右。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则波动较大,15年里年均增长率为0.39‰。由以上分析,按照近、远期5‰和4‰的平均增长率计算。

(2)镇域暂住人口预测

汤口镇人口增长主要由人口的机械增长来完成,人口的自然增长对总人口的变化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我们通过预测人口的经济容量来确定总人口预测值,通过经济发展对人口的需求来进行总人口的预测,最后根据汤口镇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来确定镇域人口及镇区人口的预测值。

首先,我们将经济发展对总人口的需求,即人口的经济容量预测转换为三次产业对从业人口的需求预测,针对汤口旅游城镇的特点,主要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服务业对从业人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汤口镇的游客规模进行预测,再根据游客规模确定合理的服务人员数量,除去汤口户籍人口的服务人员,就是暂住人口的规模。

汤口镇紧邻黄山风景名胜区温泉景区,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二级旅游服务基地,有比较稳定的住宿接待比例。预测至2010年,接待游客比重达到黄山游客总量的65%,约为131万人次/年。规划期末2020年,由汤口进入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游客量份额稳定在55%左右,即总游客量约为157万人次/年。

通过“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预测2010年规划旅游服务就业岗位(服务人员)2757人,2020年3982人。就业岗位安置本镇居民的比例近期按50%,远期按64%计,则近、远期外来暂住服务人口数分别为1375和1440人。

(3)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预测汤口镇镇域总人口为(单位:人)

详见: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报告

6.2.2城镇化水平预测

镇区(包括汤口、寨西)至2005年总人口5246人。其中,农业人口2295人(镇区农业人口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特征基本消失),非农业人口794人,暂住人口为2157人(同样享受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作为城镇人口计入),2005年的城镇化水平为37.5%,2006

年,黄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下迁至镇区寨西人口750人,由此,2006年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7%。

对镇区人口预测结果如下表。

汤口镇镇区人口预测结果表(单位:万人)

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0-43%,2020年为50-55%。随着汤口镇旅游经济的加速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但汤口特殊城镇空间结构和用地条件,尤其汤口—寨西组团,限制了人口的空间集聚。

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测汤口镇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7.9%,城镇人口约6825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2%,城镇人口约9200人。

6.3镇村体系规划

6.3.1镇村体系发展战略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积极谋求汤口与大黄山的协调发展与整体促销,达到全方位联动。

(2)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的品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引领地方发展。

(3)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和完善旅游服务基地功能。

(4)推动城镇化进程,城乡一体化。

(5)整合镇村体系和旅游体系结构,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6.3.2 村委会合并调整

(1)将山岔村纳入镇区

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的整合是现代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镇总体规划所追求的无限期目标。

山岔村距离汤口仅2KM,2005年10月,居民总人数为2257人。由于山岔处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带内,多年以来,服务黄山、接受黄山旅游功能的辐射,自发形成了一些交通、餐饮、购物、游览等方面的、规模较小、水平不高的服务项目和设施,尤其是这些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效果和总体环境等方面,都与黄山风景名胜区极高品位的资源价值以及汤口镇大门地位、服务基地的要求不能匹配,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一些项目,空间景观、第五立面设计缺乏整体性和地方个性。

正在报批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汤口(包括山岔)提出了明确的地位和功能及环境景观建设方面的原则要求。为了加强规划协调、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汤口(包括山岔)的优势,进一步确立黄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入口的地位,为实行黄山“快进快出”游览方式提供可能,在推选方案中,将山岔纳入镇区,建议实行统一管理。

(2)将大岭下并入寨西和冈村

大岭下村委会近邻寨西,由大岭下、阮坑、长镇、小岭下四个自然村组成。2005年10月,居民总人数为645人。村委会所在地大岭下在103省道路边,有80多户,208多人。农业生产形式与相邻的冈村、芳村基本相同,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茶叶、毛竹、树木、香榧就是本村经济作物的特产,黄山毛峰闻名四海,全村共发展茶园600亩,竹园1350亩。为了保护山林和生态,村民制订了村规民约,禁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并退耕还林584亩,建造沼气36台。

随着合铜黄高速公路的建成,寨西中转游客量将激增,其发展用地空间将向大岭下方向扩展。大岭下村委会是目前汤口镇人口规模唯一在千人以下的村委会,与周边冈村和芳村相比,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规划按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经济联系方向,将大岭下村拆分为两部分,分别与实力较强、区位重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寨西和冈村合并。

6.3.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布局

规划镇域划分为二个经济区,即东北部旅游产业综合经济区和西南农业产业经济区。

(1)旅游产业综合经济区

该区综合发展旅游产业,汤口、寨西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以旅游服务为龙头,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山岔旅游景点密集丰富,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保护风景资源的前提下推进旅游产业纵深发展,有条件的开辟新景点景区,兼顾旅游产品和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承接黄山辐射,主动融入黄山,

结合农家乐旅游项目规划布局新村,完善服务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

(2)农业产业经济区

发展农业产业化。在控制污染,保护环境,遵循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前提下,以茶叶、养殖、木竹三大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旅游服务,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探寻农业与旅游结合之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传统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二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

农业产业经济区包括冈村旅游商品加工区和芳村特色农业观光二个分区。

冈村旅游商品加工区——冈村的交通条件、水源条件较好,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又有利于工业发展,互补性较强。除发展农业外,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前提下,综合发展以旅游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并逐步推进村庄改造。

芳村特色农业观光区——芳村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园地资源,发展林茶产品优势明显,应利用山林、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特色资源和优势条件,综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重点发展林茶产品加工工业和特色养殖业,抓好标准化生产和原产地保护,提高经济效益,为黄山服务,为旅游服务。规划重点建设一万亩黄山毛峰茶叶园和一万亩油茶园。

此外,在黄山区规划建设汤口镇工业园区。

6.3.4镇村体系等级结构

在规划期内,按镇村规模将镇村体系等级确定为“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三级结构。

一级:镇区1个——汤口镇区。

二级:中心村2个——分别为冈村、芳村。

三级:基层村,依据村庄布点规划,合理布局,规划基层村为14个。

一方面汤口镇区资源和地理环境条件特殊,可建设用地极为有限,规划仅有少部分居民点向镇区集中,另一方面受农村生产基地与生活所在地有“就近”布局的要求,因此,农村居民点同时作为农业生产服务基地将长期存在。

结合现状及发展因素,规划将规模较小、发展潜力不大、产业、资源具有同构性的大岭下村拆并,对布点过于分散、交通不便以及存在自然灾害隐患的居民点进行就近并迁。选择现状发展基础较好的居民点形成规模合理的中心村,以便更好的配套各项服务设施。

镇村体系规模结构一览表

6.3.5镇村体系职能结构

(1)镇区—汤口镇区包括汤口、寨西、山岔3个组团

汤口组团——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中心,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以旅游接待服务、交通组织和生活居住为主;

寨西组团——是汤口组团职能的延伸,规划为风景区主要的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基地,是风景区出入换乘和对外长途交通枢纽;

山岔组团——规划中的黄山风景区云谷管理区的功能延伸区域,与潭家桥镇共同组成黄山东部交通枢纽,兼备黄山风景区东大门管理、风景游览、旅游服务和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等职能。

(2)中心村——冈村、芳村

村委会所在地,较大型的居民点,为农村加工业生产服务、为居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层服务点。是黄山风景名胜区以林茶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供应重点社区。

(3)基层村

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的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6.3.6镇村体系空间结构

镇域内镇村规划布局结合地形条件、镇域产业及资源分布,现状村庄布局及发展趋势,形成“二轴五组团”的布局结构形式。

二轴:即由国道205线和省道103线构成2条镇村发展轴,于寨西组团呈“十”字交汇。

五组团:即沿轴线布局镇区(包括汤口、寨西、山岔3个组团)及冈村、芳村2个组团。

镇域镇村布局结构总体上以两条交通线为纽带,连接镇区和2个中心村,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镇村体系,推动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6.3.7重点镇村发展设想及发展规模

(1)镇区

汤口组团

汤口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要职能,适当调整用地结构,在旧城挖潜改造的同时,加大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完善并提高汤口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水平,处理好旅游交通和商业服务的关系,提高汤口土地的级差价值。

寨西组团

寨西以生活服务为主,旅游接待服务为辅,作为风景区的主要生活服务基地和风景区重要交通枢纽的职能应予以强化;特别是在吸纳汤口组团过多的人口和资金方面,在汤口组团老城区的整治、改造和提高方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山岔组团

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汤口东部交通门户和枢纽,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区。

规划远期镇区人口为9200人,用地按120.8平方米/人计,则规划建设用地为119.6公顷。

(2)中心村

中心村建设是我国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战略决策。重点围绕农村“六网”(道路网、电网、气网、给排水网、信息网和林网)建设。汤口镇的中心村建设,还必须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施保护性开发和控制性发展战略,促使农业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护徽文化村落形态和古民居。

(1)冈村

发展设想:冈村位于镇域西部103省道边,与黄山市交通联系便捷。现状全村总人口2910人。适宜面向市场发展一些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项目。冈村工业发展应与旅游业深度结合,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放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建设成为黄山市及黄山风景名胜区蔬菜、水果、鲜花等绿色产品供应重点社区。冈村尚存少量古民居,政府主管部门必须组织制定文物古迹保护规定,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

发展规模:规划中心村人口规模为2156人,用地控制在79.9平方米/人,中心村建设用地为19.6公顷。

(2)芳村

发展设想:芳村位于镇域南部205国道边,与徽文化重要旅游地徽州区交通联系便捷。芳村尚存部分古民居,政府主管部门必须组织制定文物古迹保护规定,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芳村未来宜进一步面向旅游发展农业。重点放在发展林茶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可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开发形式多样的游赏项目,使游人完整地感受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的生活氛围、纯朴的民风、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村落风貌。

现状全村总人口2414人,中心村紧靠205国道,用地条件较好。规划远期中心村人口规模为1648人,人均用地面积98.6平方米/人,则中心村建设用地为17.3公顷。

第七章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7.1规划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实际上揭示了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式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汤口镇的实际确定以下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保护好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及其自然环境;

(2)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坚持适度集聚、节约土地、科学安排村庄规划布局,引导村庄建设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4)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宏扬徽文化和地域特色,引领村庄建设,用最短内时间把汤口镇建设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重镇。

7.2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特别注意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水源、水面,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2)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

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自始自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不搞大包大揽。增加农民对村庄布局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村庄布局规划在编制中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反映农民的要求,保护农民的利益。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针对汤口镇各村经济水平、文化素质需求等相差很大,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不盲目攀比。

(4)城乡统筹的原则

在汤口镇域范围建立合理的村庄体系,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根据现状或规划对镇区、农村地区进行村庄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规划,并提出行政或空间转移的撤并方案。

(5)有利发展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

村庄布点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精心组织,合理布局,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6)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原则

村庄布点规划与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落实“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并小村为大村”的农房建设方针,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这条方针是正确的,村庄规模太小,不仅农村土地利用率低,而且不利农村公益基础设施的配套。

(7)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丢掉。村庄布点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适当兼顾民风习俗,切实重视并保护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7.3中心村撤并

7.3.1大岭下村与冈村合并称为冈村

(1)现状分析

①冈村现状

冈村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隶属黄山区汤口镇,与徽州区、休宁县、黟县交界。全村有17个村民组,889户,人口近3000人。山场面积60098亩,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干线“屯黄公路”依村而过,是进入黄山的重要入口。冈村中心村有13个村民组,有人口2300人,村中房屋紧靠,人口密集,村中大小巷近百条,相互贯穿,曲折迷离,素有“迷宫”之说。

冈村传统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茶叶,因紧靠黄山的原因,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冈村茶叶独特的品质,以清香甘甜汁浓著称,冈村是著名的“黄山毛峰”主产地之一,而“黄山毛峰”又以冈村的大西坑所产的品质最为上乘。冈村除茶叶外,笋干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茶油也是冈村的重要农产品,每年产量近五吨。

②大岭下村现状

大岭下村,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部保护带,103省道穿村而过,北与黄山风景寨西村交界,东与芳村,徽州区梅村相邻,南、西部与冈村交界,现状全村总人口645人。村民多住在山区小盆地中。

(2)撤并方案

冈村的交通条件、水源条件较好,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又有利于工业发展,互补性较强。除发展农业外,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前提下,综合发展以旅游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并逐步推进村庄改造。

相对于冈村,大岭下村东部承接着寨西沿路高速发展的压力,土地结构的重新整合势在必行。从鼓励镇区发展、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合理利用土地,减少行政管理障碍、合理进行职能分工等方面综合考虑,撤消大岭下中心村,并入冈村中心村,称为冈村中心村。

7.3.3山岔村并入镇区

山岔村呈东南—西北走向的椭圆形,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现状全村总人口2257人。山岔村海拔在350米—1200米之间,土壤多为发育在花岗岩的山地黄壤,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7度,年平均降雨2241.6毫米,年无霜期221天。山岔村东北邻黄山区谭家桥镇,东南与黄山茶林场、徽州区富溪乡交界,南至汤口镇汤口村,西北至黄山风景名胜区。

山岔村旅游景点密集丰富,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保护风景资源

的前提下推进旅游产业纵深发展,有条件的开辟新景点景区,兼顾旅游产品和名优特产品的生产。迎接黄山辐射,主动融入黄山,结合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新村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旅游业发展。

汤口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岔,山岔的旅游开发是汤口景区建设重点。

多年以来,由于建设没有规划指导,始终处于无序状态,造成山岔一带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大相径庭。同时这一带还存在着危房和临时性建筑,严重地影响了周围的景观,对黄山这一瑰丽的世界奇观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在本次规划中,近期考虑拆除部分临时性和建筑质量低下的建筑。同时恢复绿化建设,其间配以风格素雅的休憩游乐小品,建筑拆除后,管理部门应加以严格控制,防止二次建设,近期不予拆除的建筑应进行立面改造,改造手段包括立面粉刷、屋顶平改坡、窗体改造、改造马头墙等。远期建议拆除所有沿途建筑,考虑集中安置。

正由于与黄山有着密切的关联。现状管理层次较低,作为目标成为世界旅游重镇的汤口镇,急需管理好山岔的发展。从行政区划,管理层次,管理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撤除山岔中心村,并入汤口镇区,由镇政府直接管理。

7.4镇域村庄布点

7.4.1现状

汤口镇现状2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和28个自然村,名称如下:

汤口居委会:

寨西居委会:查木岭、浮溪。

山岔村委会:田段、苦竹溪、舒家、寨头、上张、下东坑、乌泥关、黄狮谠、方家、河东、直坑、杨家坪、苏坑。

冈村村委会:冈村、阮溪山、社屋坑、箬昔坑、灶坞。

芳村村委会:芳村、吴村、鸭坑、金竹坑。

大岭下村委会:大岭下、小岭下、阮坑、长镇。

汤口镇现状28个自然村,在空间分布上,大部分村庄多沿205国道,屯黄公路呈“一”字延伸。少部分村庄独立存在于某一处山涧中。沿205国道,屯黄公路和镇区附近自然村具有规模较大,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特点;独立存在于某一处山涧中的村庄具有地形复杂,道路等级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的特点。

7.4.2规划目标

通过对汤口镇村庄布点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环境,对黄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影响景区环境品质的、以及独立存在于某一处山涧中且交通不便的村庄实施迁出,集中安置;对具有徽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村庄进行保护与整治;对其他大部分村庄进行改造与扩建,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促进黄山风景名胜区和汤口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达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

7.4.4规划类型

根据汤口镇实际情况,村庄布点规划按村庄建设类型确定:整治改建型、保护型和新建型三种类型进行编制。

(1)整治改建型村庄

老村庄规划要相对集中,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收入状况,逐步建设。对已建成的房屋,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要急于拆迁。要在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有步骤地改造和拆除违房、危房,逐步优化老村庄布局。

(2)保护型村庄

对汤口镇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要在这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切实保护。

(3)新建型村庄

新建村庄主要是为迁移农民提供居住地。主要是把农民从易淹、易涝、易灾地段,从行蓄洪区、低洼地带,从易被洪水冲毁淹没的村庄,从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侵袭的地方和其他复杂地形带,从水不通、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

7.4.5规划布点

●寨西居委会:查木岭、浮溪。

查木岭:位于镇区(寨西组团),转变为城镇社区。

浮溪:由于浮溪村位于黄山猴谷景区中心,为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建议撤除浮溪村,迁入寨西组团。

●山岔村委会:田段、苦竹溪、舒家、寨头、方家、河东、上张、下东坑、乌泥关、黄

狮谠、直坑、杨家坪、苏坑。

田段:转变为城镇社区。田段沿205国道、近靠九龙瀑风景区、乾隆御道。田段村现状的问题是旅游住宿设施和民居沿205国道建设,影响了沿路的视觉景观,下九龙景点的入口隐蔽在饭店的后面,因此规划将九龙山庄等外来单位的旅游住宿设施迁出规划范围,下九龙入口在饭店、旅馆等迁出后进行景观绿化,营造游览的氛围。在不影响景区环境的基础上,对村内居民建筑进行修葺。

苦竹溪:转变为城镇社区。沿205国道、近靠九龙瀑风景区、乾隆御道。建议进行整治改造,在不影响景区环境的基础上,对村内居民建筑进行修葺。

舒家、寨头、上张、方家、河东:转变为城镇社区。位于山岔中心区,结合山岔组团统一规划建设。

乌泥关:转变为城镇社区。近靠凤凰源风景区、又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汤口会师旧址,建议进行整治改造。

黄狮谠:转变为城镇社区。黄狮谠位于汤口镇东北部,紧邻谭家桥镇,作为汤口镇东北部入口,近期建议进行整治改造。

下东坑、杨家坪、苏坑、直坑:规划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改造。

●冈村村委会:冈村、阮溪山、社屋坑、箬昔坑、灶坞。

冈村:规划进行整治改造,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不变。

阮溪山、社屋坑、箬昔坑,沿阮溪分布,建议整治改造。

灶坞:位于冈村南侧,建议整治改造。

●芳村村委会:芳村、吴村、鸭坑、金竹坑。

芳村:规划进行整治改造,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不变。

吴村:位于205国道芳村段西侧,建议并入寨西居委会,转变为城镇社区。

鸭坑:鸭坑用地规模小,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建议撤并至芳村。

金竹坑:位于205国道芳村段西侧,建议进行整治改造,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不变。

●大岭下村委会:大岭下、小岭下、阮坑、长镇。

大岭下:用地条件一般,与冈村生产方式相似,进行整治改造。

小岭下:转变为城镇社区,建议并入寨西居委会。

阮坑、长镇:位于大岭下南部,改善交通环境之后,进行整治改造,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不变。

综上所述,从保护黄山风景区,合理规划建设镇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减少土地浪费,建立集约型社会并最终达到富民的目的着手,进行汤口镇村庄布点规划,详见规划村庄布点表。

全镇村庄结构为:3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中心村)和14个基层村。

规划村庄布点表

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类型表

规划村庄人口规模表

说明:在城镇化进程中,镇域的村庄人口将逐渐向镇区转移。

7.5中心村规划布局指引

7.5.1冈村规划布局

(1)现状概况

冈村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隶属黄山区汤口镇,与徽州区、休宁县、黟县交界。是黄山区最大的村委会,截止2003年底,全村有17个村民组,889户,人口近3000人。山场面积60098亩,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干线“屯黄公路”依村而过,是进入黄山的重要入口。冈村中心村有13个村民组,有人口2300人,村中房屋紧靠,人口密集,村中大小巷近百条,相互贯穿,曲折迷离,素有“迷宫”之说。

冈村传统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茶叶,因紧靠黄山的原因,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冈村茶叶独特的品质,以清香甘甜汁浓著称,冈村是著名的“黄山毛峰”主产地之一,而“黄山毛峰”又以冈村的大西坑所产的品质最为上乘。冈村除茶叶外,笋干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茶油也是冈村的重要农产品,每年产量近五吨。

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公共设施不完备,商业服务、文化设施数量少、档次低,缺少娱乐设施及运动场地。

②基础设施不足,比如村庄道路建设滞后,消防通道不畅,给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和落后制约了村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2)功能

冈村的交通条件、水源条件较好,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又有利于工业发展,互补性较强。除发展农业外,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前提下,综合发展以旅游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并逐步推进村庄改造。

(3)规模

人口规模

采用综合平衡法、区域镇村人口分配法,对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进行预测,得到冈村2010年人口为2358人,2020年为2156人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 2006-12-15 8:51:13来源: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 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 111o51ˊ-112 o02ˊ,北纬 30o16ˊ-30 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 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 公里,至宜昌市 60 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 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 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 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 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 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 单位相继建成。 1976 年新场( 1981 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 发展。 1981 年列为乡级镇, 1985 年 12 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 霜期 220 天左右,年均气温 16.5 ℃,一月最冷,最低气温 -14.8 ℃;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 38.5 ℃。 年平均降雨量 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 米,相对高差小

镇总体规划

关于《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的公告 《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规划成果已经舒城县汤池镇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即将上报舒城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详情可在汤池镇人民政府网站、舒城县规划局网站及舒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查询。公告期自2018年4月5日起至2018年5月4日止。 附件:《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汤池镇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统筹的和谐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城市双修等为思想,以塑造生态镇为标准,合理调整城镇发展空间,协调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与周边景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3)优化结构,完善功能

(4)提升品位,塑造特色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镇域、镇区两个规划层次。 1、镇域 包括整个汤池镇域范围,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规划范围共1049.1ha,分为中心片区、三江片区和城冲片区三大片区,中心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万佛湖大道(三江快速连接线),西抵倒淌河西侧山体、东达高速公路,南至镇区南侧山体,范围大小为856.2ha;三江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三江北环以北用地边界及往东至城冲河边、南达三江南环及万佛湖大道、西以环湖旅游路为界、东至城冲河堤,规划范围约144.3ha;城冲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城冲河和舒桐路外绕线、西以现状建成区边缘及平行南延为界、南至敬老院南侧附近、东抵城冲河,规划范围约48.5ha。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旅游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以温泉为特色,地方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综合服务业繁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毕克齐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本次规划的情况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全镇产业化、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想。 2.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人民经济生活富裕,也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的设施提出更高要求。规划建设好毕克齐镇域内的镇区、中心村,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全面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的居住生活环境。为指导农村建设,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村镇的规模,需要编制毕克齐镇乡总体规划和主要村镇的建设规划。 4.行政范围的变化和村镇体系职能调整,需要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2006年4月,毕克齐镇与兵州亥乡合并,仍称为毕克齐镇,镇域范围发生变化。镇域内村镇的等级、规模、职能都发生变化,需要对全镇村镇体系和主要村镇的职能进行规划调整。 二、历次规划情况 毕克齐镇上曾做过一次规划。 2001年6月,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城市规划设计所编制了《毕克齐镇总体规划》(2003—2028年)。对镇域的规划限于原毕克齐镇的镇域范围。镇区规划范围四至为:东至红领巾水库西干渠,西至飞机场铁路专运线,南至京包铁路,北至呼包高速公路。规划区面积为6.7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15年2.3万人。镇区性质:毕克齐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商饮、服务、旅游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贸易中心集镇。 三、本次规划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年1月1日起实施)。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6月29日)。 2、技术依据: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建设部令第44号发布)。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设部建村[2000]36号)。 《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其它各项国颁、部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