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四篇课文和习作二、练习二。其主题是“自然的奥秘”。后三篇课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单元训练要点:

1.通过朗读、背诵的训练培养语感,增加学生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2.在会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分析意义段。

3.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语的意思,提高成语运用的能力。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4.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5.养成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6.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7.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

单篇教材解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材解析:

课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全诗共有6小节。诗人从祖国召唤起笔,又以祖国召唤收束全诗,首尾呼应,构思精巧。第二、三、四、五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象,探索大自然神奇的奥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诗人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教学中,应注意体会诗人在这一部分的结构中,发现和探索过程的逐渐深入,以及在这样的深入过程中,对诗歌形象的精心选取。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提示和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根据课文特色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我们在进行教学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

1.把握诗意。

揭示课题后,教师不必径直解析,可以让学生自主解题,如:绿色的课本是怎样的?里面有哪些内容?谁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怎样才能打开?等等,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紧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初读收获,教师点拨。最后,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从整体上抓住诗歌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现代诗歌往往语言比较浅近,内容不会那么

深奥,学生大多容易抓住主要意思。但本文容量较大,又有些“形散”,所以,我们千万不可认为学生一定能一读就懂,一讲就会,有必要老老实实地引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大概精神。唯有如此,后面的教学才能够得以顺利展开,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实现。

2.领悟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阅读诗歌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即能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与作者的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显然,教学诗歌的最佳效果,便是诱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果学生仅仅是把握了主要意思,抓住了一些语言形式和技巧,仍不能算作是读懂了诗歌。怎样诱导学生领悟意境呢?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返回到原本真实的状态,让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情感,逼真地再现出来。还要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3.超越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啊!大自然是那样的神奇、美好,我们岂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总是坐在教室中,钻在课本里?应该超越课本,回归自然,去寻找、去发现、去亲近、去热爱、去享受、去赞美、去描绘大自然的美!更要体会到,唯有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大自然才会更美好!《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所以,教学本课,必须合理并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倡导学生阅读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课外读物,留意电影、电视、书报中的美丽风景,仔细观察、用心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景物。更多的时候,要亲近自然,如游览祖国的名山胜水,关注身边的花鸟虫鱼。

《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材解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写好“溪”“察”“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内容,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的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学会透过文字,感受人物的思想。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我们应该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实现教学目标呢?我们来听听惠萍镇香格小学王伟华老师是如何设计教学的?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阐述稿

一、教材解读:

1.痴迷一生,无悔选择。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上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

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读着课文,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并为后世留下传世佳作《昆虫记》。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所吸引。可以说,法布尔对他的科学事业是痴迷一生,无悔选择。

2.“迷”字指路,引领全文。

课文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对某一事物痴迷,容易把人引向成功之路。全文共有十一个自然段,以“迷”字为中心组织故事内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第十自然段的第一句是:“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第十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是:“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显然,“迷”字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教学本文,应紧紧扣住“迷”字展开。文章所揭示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只有热爱、痴迷、执着追求,才容易实现心中的理想,走向胜利的彼岸。

二、教学构想:

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的美和营造氛围,使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三、设计说明: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重点段落的教学设计。根据上面的情况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2.能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充分感知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并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的妙处。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感悟痴迷。

阅读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学生只有通过全身心的阅读,才能找到文本中存在的“自我”,才能对课文的体会有滋有味。如前所述,“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课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一天傍晚,法布尔抓纺织娘;一是有一次,法布尔捉“小宝贝”。作者重点描写了捉“小宝贝”的情况。教学时,我重点抓住这部分,从人物的心情、动作等方面,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

其一,引导学生从第五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句。你看,捉到了昆虫,“高兴极了”,“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被迫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眼泪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尔的心中,昆虫的确是“心爱的小宝贝”。找到有关语句后,应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自然会读得感情充沛,入情入境。从而完成师、生、文本之间和谐的对话。

其二,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动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放进”一词,看上去平常,实质用得准确传神,我采用了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其用得精

妙恰当:“放进”写出了法布尔实在舍不得而又不得不这样做时的痛苦、矛盾心情。用“丢掉”、“扔进”,只能表现法布尔不喜欢昆虫,这显然与“痴迷”背道而驰。在比较中,让学生自己领悟“放进”一词所包含的感情,从而进一步体会法布尔当时痛苦的心情。最后,我略作小结,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要善于推敲,这样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又学到了写作的知识。

其三,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责骂。在一般情况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许捉昆虫,孩子便自动放弃了,而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是“怒气冲冲”、“厉声”的,态度相当严厉。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父母是最疼爱自己孩子的,可法布尔的父母却如此责骂法布尔,你同意他父母的做法吗?我们来进行一次小小的辩论,好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一下子拉近了与法布尔的距离,法布尔的事仿佛就是自己所经历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思维的碰撞中,在情感的体验中,法布尔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也突现出来了。

2.激活情脉,感悟精神。

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仅仅是玩玩而已吗?不是,这种痴迷显示了法布尔可贵的品质——执着追求。法布尔何以成为“著名昆虫学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给予明确答复:“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研究昆虫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大体相似。法布尔如此,其他人又有多少可以例外?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亦即执着追求换来的。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进而引导:“要想获得成功,光有“痴迷”够吗”?“除法布尔外,你还知道哪些人凭着‘痴迷’,实现了心中的理想”?让学生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数说古今中外像法布尔这样执着追求的成功者,亦可谈身边的人和事,并自觉地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执着追求,迈向成功,获得鲜花。

3.总结升华,学习命题技巧。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这个问题值得学生思考。课文中多处写到法布尔的两个衣袋鼓鼓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第十自然段中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这几个句子提示我们,这衣袋不是一般的衣袋,而是相当特殊的衣袋,里面“装满昆虫”。这特殊的衣袋就像舞台上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道具一样,不但巧妙地讲故事内容串联起来,而且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看到这“装满昆虫的衣袋”,就会让人想到法布尔,想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想到法布尔执着追求的精神,想到法布尔正是因为执着追求,才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破解难题呢?在课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找出文中几次提到了法布尔衣袋里装满昆虫,小组讨论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2)假如请你给课文定题目,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让学生比较命题的优劣。这样的设计,把化解难题与揭示命题技巧相结合,力求达到课堂的高效。

4.感悟与“训练”并重。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一理念出发,除了渗透词语推敲、命题方法这些写作技巧外,我还设计了一些说话训练题,如“法布尔的口袋不仅装着昆虫,它还装着什么”?“如何介绍法布尔的雕像”等,以此内化语言,真正为学生所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以上是我对《装满昆虫的衣袋》重点环节教学设计的阐述,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会前大家都已经看过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现在又听了她的教学设计的阐述,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赵晓欢、姜玲玲)

赵晓欢评《装满昆虫的衣袋》

有幸学习香格小学王伟华老师所备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我谈谈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环节和我的几点思考。

复习导入——简约而不简单

王老师以词语出示以及结合相应的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有效地起到了复习基础知识引出新知识的作用。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感觉自然流畅,顺理成章。体现在: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环境的?齐读第一自然段过渡:美好的环境造就了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简简单单的一句过渡点出了环境与造就法布尔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我觉得这样的开篇简约而不简单,值得学习。

思考:我发现你出示的词语中有着迷、迷恋和痴迷这三个词。而这三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是程度不同。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应该用一句包含这三个词的过渡句来贯穿全文呢?这样更有利于逐层逐层地对法布尔热爱昆虫进行剖析。

品读感悟——细节决定成败

王老师的品读感悟环节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他的细节处理。她结合了重点段落的领悟、关键词语的推敲、相关问题的出示,让课堂知识的传授变得丰富了起来。具体体现在:1.出示填空:法布尔()地对妈妈喊道:“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括号里可以填什么词?说说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联系“三天前”、“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不知是谁在唱歌”、“终于找到了”等词语体会纺织娘动听的声音对法布尔的诱惑以及法布尔捉到纺织娘后兴奋、激动的心情。)我觉得这里老师很好地运用了填空的方法对文本进行了补白,在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并最终生成了答案。设计虽然看似简单,但也不难看出老师对细节处理的高要求。这种高效的细节处理在这个教案中体现在不止一个地方,如几个动词的推敲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不作一一评价。

几点思考:

1.第六和第九自然段分别有一个描写法布尔心理活动的词语,“甜滋滋”和“难过极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编者在这里是留着给孩子补白的意思的。夕阳下,法布尔美滋滋地在路上走着,想到_____。法布尔难过极了,心想____。

2.父母是最疼爱自己孩子的,可法布尔的父母却如此责骂法布尔,你同意他父母的做法吗?我们来进行一次小小的辩论,好吗?那我们同意的举右手,不同意的举左手。分别说理由。这个环节的去留。我觉得孩子心里肯定都觉得父母不应该责骂法布尔,但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上课效果,聪明的孩子中肯定也有违心地同意父母做法的人,他们故作姿态地说:“这样做是不好的,贪玩。”等等。我们与其说进行这样的表演,还不如考虑一下对挨骂后的法布尔心理的挖掘,更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探究。

姜玲玲评课稿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看得出王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实施教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我想一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一、挖掘教材、找到突口。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课堂上逐节与学生读讲,无疑既费时又乏味。为了让学生把握好

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王老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并一步一步推进,探究迷恋,痴迷。尤其在教学第三段时,老师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进一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两个典型事(“抓纺织娘”与“捉小甲虫”),并采用自读感悟、师生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突出重点,品读感悟。

教学预案的第二部分王老师先提出法布尔的几句话来重点理解。“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一只会叫的虫子!”“嗬,真漂亮!”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与迷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仿佛也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之中。后来又重点理解父母对法布尔的态度,老师和孩子们模拟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一个小建议:在教学第四段时,学生对体会法布尔的对昆虫的热爱感受不够深刻。我想,泛泛而读是不够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理解。大家都见过田螺,感觉是平淡,可法布尔认为是漂亮。蠕虫在一些同学眼里是恶心,但在法布尔心中是漂亮。在这样的对比中,去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就明显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想法,如有不妥,还望指正。

法布尔正是凭着对昆虫的“痴迷”走进了科学的殿堂,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整篇文章落眼“痴迷”,以小法布尔抓会唱歌的虫子、放鸭子的故事来生动地讲述他从小对昆虫“痴迷”程度。我们可以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抓住“着迷”,从一些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感悟、体会出大自然对法布尔的诱惑,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感受法布尔身上的探究精神。

《变色龙》

教材解析:

《变色龙》,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而《变色龙》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

文中的观察方法,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发现变色龙,是作者对变色龙的最初印象。虽是最初印象,作者敏锐观察到变色龙的显著特点,体形怪,身体颜色与植物一致中预示变色的特点。端详变色龙,已由最初的观察到仔仔细细地看。作者端详变色龙,一是变色龙的外形,二是变色龙的捕食,三是变色龙的变色。文章最后写放回变色龙,放回变色龙重回大自然中,是在告诉学生在观察大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4.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

1.重视图文结合。

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课文第九自然段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以准确、细腻的笔触,具体地描绘了变色龙各部位的特点。通过阅读,我们容易认识变色龙。为了准确把握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揭示课文题目后,可以用幻灯打出变色龙的图片或者直接观察课文题目右面的插图,说说变色龙的样子。在引导学生读悟课文第九自然段时,可让学生读读文字,看看插图,相互提示,相互印证。如此一来,学生对变色龙形象的认识,就容易清晰准确、实在了。

在教学第十一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读文后观察课文题目右面的插图,体会变色龙的舌头“长得惊人”。在教学第十四自然段时,也可以观察两幅插图:在褐色的树枝上时,变色龙是褐色的;在香蕉叶上,“它的皮肤成了香蕉叶色”,不仔细观察,是不容易发现变色龙的存在的。总之,教学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时,应尽可能做到图文结合。

2.培养概括能力。

本篇课文文字内容较多,划分的自然段也多达十六个。文章用叙事的形式逐次展开,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现场,融入情境,靠近变色龙。特别是课文第一道第八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对话,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让我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急急赶了过去”,要看个究竟。文章划分的自然段多,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文练习的第三题无疑是提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当然,也提供了学法,为学生抓住主要内容铺设了台阶。就整篇课文而言,至少还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1)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主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变色龙是什么样子的?它怎样变色?它有哪些生活习性?等等。(2)找出、抓住文中的两个问句:“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抓住了这两个句子,学生就容易概括出,第十到第十二自然段是写变色龙“如何捕捉食物”,第十三到第十五自然段写“变色龙真的会变色”。

3.引导从读学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中,作者所安排的表达顺序及运用的表达方法,很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写小动物,要写其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其生活习性包括吃、住、睡、行等方方面面,本篇课文的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一一写出,只是重点介绍了变色龙是“如何捕捉食物”的,变色龙是怎样变色的。这些是读者最不清楚又很想弄明白的,所以作者写得很具体。这样看来,作者写变色龙,用较多的文字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如何捕食、怎样变色三个方面,做到了有重点,这是其一。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包括动嘴问、用耳听。比如变色龙反应迟钝,如何发现“猎物”的准确位置?这是作者怎样用眼睛看也不容易知晓的,所以,作者就虚心请教,用心倾听,获得的材料就比较全面,表达的内容易具体、深刻。此乃其二。作者在具体描写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时,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分别写出了头、嘴、两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的特点。写“变色龙真的会变色”时,分别用上“先、接着、再”等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显然,作者表达时,严格按照一定顺序,这是第三。当然,这篇课文中还展示了其他一些表达方法,如变色龙反应速度之迟钝与捕食食物之敏捷形成鲜明对比;用问句讲上下部分连接起来,问句在某一部分又起到总领作用,等等。

以上表达顺序、方法,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学写,通过读促进写,又通过写促进读,形成良性循环。

《金蝉脱壳》

教材分析

《金蝉脱壳》这课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吸引着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动物的世界,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从而萌生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金蝉脱壳的文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震撼!文本的脉络很清晰,整个脱壳过程可以分为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脱壳时,蝉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头、脚、尾,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作者又详写的变化最大的是翅膀和颜色。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认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

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明白“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是课文重点段的浓缩,与下文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抓重点句“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把握重点段的学习。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每一过程的特点。

5.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训练,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

6.学会在领悟课文内容,了解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掌握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熟读成诵。

7.学习作者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描述细致的表达方式,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时,我们可以紧紧抓住“金蝉是怎样脱壳”的这一条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脑中清楚地映出没有脱壳的蝉是什么样子――“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没着柿子树往上爬。”然后重点感知蝉是怎样脱壳的,感受脱壳的顺序。脱壳后的蝉又是什么样子。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在让学生了解感知了蝉虫脱壳的情景过程时,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观察习作方法和观察品质,激发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下面我们请大丰小学陈亚辉老师阐述一下对第二段中4、5两个自然段的设计理念。

金蝉脱壳之神奇有趣之处

大丰小学陈亚辉《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文章的3、4、5、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课文的4、5自然段又是第二课时的重难点,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准备通过让学生读文字、找句子、划词语,填表格,看动画等形式来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所以今天我就着重阐述一下我对第二段中4、5两个自然段的设计理念。

4、5自然段主要写了金蝉脱壳时和脱壳后的情景,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理清顺序,掌握重点

1.对于金蝉脱壳的过程,主要是按背——头——脚——尾这样一个顺序写的,条理清楚,语句也不难理解,但如果学生不仔细去读的话,那也是混乱一片,所以我先要求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金蝉脱壳的顺序是怎样的,分别由哪几句话描写的,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这是让学生总体把握金蝉脱壳的过程,理清顺序,使学生的头脑中有个初步的印象。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老师相机出示“背——头——脚——尾”。

2.接下来再进入局部的感悟阶段,让学生再次细细品味蝉儿各部分出壳的过程。可以问“你认为哪个情景最奇特?请边读边勾画出有关词语,也可以写一些批注。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仔细品读,体会就更深了。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感悟,可能有些学生认为蝉背出壳情景较奇特,而有些学生认为尾巴出壳的情景较奇特,所以教师让学生回答时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理由,这里没有对错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感悟,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但是教师也不能放任自由,各个都是重点或各个都是非重点,因为这一段中蝉尾出壳的情景写的最详细,所以教师要适时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部分内容上,当学生

提到蝉尾出壳的内容时,就要抓住时机仔细阅读。在教学蝉尾出壳这一内容时,主要让学生抓住其中的几个动词进行体会交流,先让学生找,再读再想象,从这些不同的动词中想象蝉在脱壳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神奇,然后再次朗读细细体会,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3.到这儿,并没有说金蝉脱壳的内容就讲完了,其实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别忘了,那就是对这一段写作方法的一个总结,你可以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作补充。这一自然段写金蝉各个部分出壳的过程写得这样生动有趣,和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分不开的,而且作者用的一连串动词更是将这一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没有这些动词可能这一段就不会这么生动有趣了。所以在这里要让学生学会在平时生活中要用自己的慧眼去细致观察,以及在写作中一定要用词精确。还有这一段写蝉各部分的出壳内容有顺序、详略得当,这其实也是在教学生平时写作时要按顺序写,而且详略要得当。

二、小组交流、合作填表

课文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了蝉脱壳以后身体所发生的变化。这里我通过填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蝉儿发生了哪些变化,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填表,然后全班一起交流。表格形式清晰明了,学生自主完成,既能更深地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三、演示过程、直观感受

刚才师生一起读读、写写、悟悟,基本上了解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和脱壳后的变化,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从文字上去理解感受可能还不够,有些学生可能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其神奇之处,而视觉冲击对于小学生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PPT观看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金蝉脱壳过程的理解,在学生观看过后可让他们谈谈其感受,这时候学生可能更有话要说。

四、再次朗读感受其神奇有趣

学到这里,让学生再次朗读,细细体会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从而也走入作者的心里。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中的重、难点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的阐述,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再请各位提提意见。(陈亚东、朱红莉)

陈亚东评述《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时的情景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离不开充分的朗读。为了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在每次读之前,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次,是默读,理清金蝉脱壳的顺序。第二次,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让他感到金蝉脱壳时奇特动人的词语,用心体会,交流。

教师还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再与同桌讨论讨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认为这一部分最好引导学生抓住金蝉脱壳时动作及颜色的描写,读书、联想,想想此时的蝉虫像什么,让学生咀嚼、感悟、品味文本,实现语言的内化和表达,并且感受生命的美。

在同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全班交流

(一)体会蝉儿的可爱。

1.出示句子: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

2.自由读句子,说说从加点的词中你体会到了做什么。

(写出了蝉的灵活、调皮、可爱、天真等。)

3.你觉得此时的蝉就像什么?(此时的蝉就像天真的孩子)

此时这只蝉虫是位运动员,你看他正潇洒、协调地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呢。此时的蝉虫又是一位魔术通过老师激情导读,学生边读边想象。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二)抓住些动作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及蝉儿动作的自然协调。

1.填动词

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爪(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2.齐读。想象:整个动作配合得那么自然协调,此时的蝉又想什么呢?(一位体操运动员)

(三)出示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用一个词语概括蝉儿翅膀和颜色的变化。

(奇迹般的变化;神秘莫测;令人惊奇)

2.这时的蝉真像一位魔术师。

(四)引读课文。

导读第五小节:蝉儿脱壳的过程真是神奇有趣,奇特动人,你瞧,此时这只蝉虫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你看他正高兴地嬉戏呢!此时这只蝉虫是位运动员,你看他高难度的动作完成得多么潇洒、协调。此时这只蝉虫又是位魔术师,不断变换颜色。学生边读边想象。

这样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感受“奇迹般的变化”,领悟神奇动人。

(五)诗意诵读,情感升华

1.出示诗朗读

每个夏夜,都会有蝉虫从土里面爬出来,

这个洞,就是它爬出来时留下的生命痕迹。

你瞧,它用尽全身的力气

一挺腰,再挺腰……

好累啊!

休息一会,继续努力。

准备好,用力将全部的血液,灌进翅膀……

当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亮起,经历了五次蜕变的它已经爬上高处,准备起飞!

想来,它是快乐的!

为了这一季的飞翔,付出了多少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

学生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华美在于不畏苦难、勇往直前。生命的成长过程神奇美妙,如诗如画。金蝉脱壳创造了奇迹,这是生命的超越。)

最后,在体会写法,总结升华部分,建议出示练习中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观察的名言,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意义,观察是智慧的能源,告诉学生生活当中也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海复小学朱红莉《金蝉脱壳》评述稿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不清楚,只是靠从作者的语言文字当中去了解或查资料并没有亲眼所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认真学习了陈亚辉老师的《金蝉脱壳》,收获很多。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朴实、有效,值得我好好地学习。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想法,想与在座的各位交流一下。

陈老师在设计时,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能读懂文本,并把自己获得的清晰的“脱壳过程”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感受这一过程的奇特及习作的方法。

在设计时陈老师采取直奔重点的方法,一开始简要解读过“金蝉”样子后,就直接教学“脱壳”,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上,紧接着又重点感受脱壳后的“奇特变化”。最后再总结、强调写法。陈老师的课备得很实在,做到了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课离不开诗意的升华,也离不开扎实的训练。课堂训练,不需要美化,不需要点缀,只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扎实地巩固与练习。陈老师的课堂训练就很扎实。如在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陈老师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填写“蝉脱壳后,各部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在课堂的检测环节,让学生在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激发了观察的欲望,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形成了观察的能力后,陈老师安排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引导学生尝试观察、练笔,要求对所观察的小动物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实现了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检测环节的安排很好,但我认为是否可以为学生呈现出更生动有趣,更细致的场面,为他们的有效观察铺好路呢?譬如提示学生可以观察:母鸡下蛋、公鸡啼鸣、公鸡斗架、猫捉老鼠、狗儿看家、小羊喝奶、鸬鹚捕鱼、蜜蜂采蜜、壁虎捕蛾、蜗牛爬行等等,然后再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观察得仔细的场景,写一个情景片段!同时要求学生向文中的小作者学习写法,注意有顺序、有感情、有详略。

有价值,值得教的地方太多了,但一节课毕竟有限,很欣赏陈老师简洁务本、务实地处理教学环节,围绕文本的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去组织教学。

以上,只是本人的拙见,讲得不好,还望见谅!

我认为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感悟奇特的情景,二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三是激发探究欲望。陈老师的设计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

练习二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安排了五道题目: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点: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学写毛笔字。

教学建议:

这个部分我们重点探讨如何教好“语文与生活”这一内容,我们先来听听启隆乡顾海梅老师的设计理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阐述

启隆乡学校顾海梅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二“语文与生活”是歇后语的教学。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很多歇后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经常能用到,孩子们对此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歇后语的解释只是一句带过。而且我认为在教学中呈现的歇后语才是最好的理解形式。在故事中,在朗读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就知道:“哦,这就是歇后语!”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我就抛砖引玉先用《周瑜打黄盖》的故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激发大家讲故事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导入部分,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暑假里有没有看《三国演义》呀?老师也想来说上一个其中的故事。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就是指以竹、木板责打犯人的背部。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瑁张允看的,于是有人就为黄盖献诈降书,蔡瑁张允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以为黄盖真的来投靠他了。以至于后来的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还可以说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故事讲完了再引出: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

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虽然我们课本上的五个歇后语都是属于故事类的,但是我想既然我们学歇后语就不能只了解这一类。涉及的内容应该更广一点。于是我就设计了给歇后语分类这一环节。

(1)谐音类,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2)喻事类,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3)喻物类,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如: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过河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4)故事类,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到这里再提出“像这样的歇后语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孩子们一定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歇后语。例如: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竹篮打水——一场空、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意犹未尽时让他们讲讲自己了解到的课本上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站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自己。在故事中体会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我们不仅要理解歇后语的意思还要学以致用,同学们讲完故事后再让他们在句子中填入恰当的歇后语已经不是难事了。不光会填,还要能说说用了歇后语以后的妙处:风趣、形象、生动。体会到好处后,积累就变成了孩子们自发的需求了。一个接一个有趣,生动的歇后语会把课堂推向高潮。这些歇后语都是人们在创造中对生活的沉淀。正因为有他们的创造才有今天这丰富多彩的语言。那么我们应该继承我们先人的这种精神。在生活实践中去创造。我想继承流传下来的文化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那我们永远都不会进步,所以在学习之后就应该有模仿,有创造。虽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很有限,但是要给他们机会创造,要让他们有创造的激情。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改变也应该给他们十分的肯定。所以我给出一个故事让学生通过他们了解的故事接后半句。降低难度,让孩子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在后面又出现了是不是重复了?其实是想要让学生再次体会歇后语不是固定不变的,我还可以说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草船借箭——多多益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中我所说的“草船借箭”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歇后语这么有趣,课后积累一定会变成一种乐趣,交流个人的收获会变得兴趣盎然。

对于练习的教学设计平时关注的比较欠缺,所以其中有很多的不到之处希望大家能够指出批评意见。让我的教学设计更完善。谢谢!

听后,大家有什么想法?(张柳、宋碧波)

《语文与生活——歇后语》评述

宋碧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歇后语的教学设计中,顾老师注重学生对歇后语的理解、积累、拓展,并实际运用。让学生真正明白歇后语从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揭示一个道理,歇后语来自于生活,生活孕育了歇后语,歇后语又丰富滋养了语文。

在本教案设计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重课堂导入: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苦肉计》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

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歇后语的兴趣。

二、重积累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运用积累的歇后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歇后语的理解。

三、重课外拓展:让学生说说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有效实现课内课外迁移,形成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成分较少,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朗读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去领略歇后语的魅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积累这些歇后语。

还有一点我想提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歇后语的类别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让学生给歇后语分类,并分别举例,我觉得有点难,而且不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应该删去?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五个歇后语,实际上每个都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把最喜欢的那个故事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老师,我最喜欢“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师:这个故事是讲的谁?

生:讲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师:对。下面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学生讲故事)

师:你讲得真好,很精彩!你们再想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小声议论)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下苦功夫,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师:我们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意思说出来吗?

(生讨论后表述)

生:功到自然成。

师:很好。你们刚才说的就是这个歇后语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它的含义。一个完整的歇后语前半部分都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学会在平时的说话中用上歇后语。

师:请问刚才讲故事的那位同学,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我是通过查工具书找到的。

师:还有谁知道这个故事,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请教别人的。

生:我是从电视里学到的。

生:我是听我爷爷说的。

……

师:你们做得真好,很善于学习,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知识,一定要做有心人,这样语文就学的更好。

点评:这个片段的精彩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总结。二是在授课中贯穿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另外,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引导学生总结出合理的答案,也是值得肯定的。

五年级语文备课

本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所属专题栏目是【人教版五年级 上册语文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四)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西郊。这是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是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耗费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一百五十年修建而成的。这座中外闻名的园林,竟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纵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我们这篇《圆明园的毁灭》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记住国耻,长大建设我们的祖国。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3.区别形近字。理解字义,然后组词。 博(渊博)销(销毁)幻(梦幻) 搏(搏斗)锁(锁门)幼(幼稚) 流(流水)奉(奉献)剔(剔除) 统(统一)棒(冰棒)踢(踢球) 损(损失)瑶(瑶族)珑(玲珑) 捐(捐献)谣(谣言)咙(喉咙) 4.查字典理解词义。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设计特色:本文教学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引题质疑 1、师生谈话,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交流有关梅花的相关知识,和对课题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质疑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2、讨论课文围绕外祖父写了哪几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结合学生的问题,老师适时在事情后加上问号。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下面的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三、逐步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这很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归结在课题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教育回归生活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新城小学:马里凤 摘要: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学校教育虽然有单纯的学习环境,但很多时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即生活 一、背景分析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契合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

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

五年级语文备课 (223)

课题:17.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荣华总第47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11月22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3、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细读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 2、这一句该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3、再次出示图,让学生整体感知黄果树瀑布的景观的壮美。 过渡: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三、细读第二——四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自然段段意。 3、默读课文,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用“——”划下来。(小黑板出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有关语句。) 4、指导学生反复练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板书) 5、有感情练读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地那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7、听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撒全街”的情景。 四、细读第5——8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什么地方?我们来到谷地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 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记录 集体备课时间:2015年9月22日 地点:五年级办公室 参与教师: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肖厚琼 记录人:王春文 课题:古诗《游园不值》 教材解析: 肖厚琼: 老师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集体备课,我选择的内容是古诗两首,因为我们教学古诗时总是老师讲解较多,总觉得教学起来索然无味。 宋人重视思想,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寓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在于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蕴藉。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灿然而笑,生机勃勃!诗人把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如不细加玩味,“蜜咏恬吟”,这一哲理是探寻不到的。 王春文: “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初读时觉无甚可嚼,细品时方有疑窦顿生。“柴扉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是诗人的老朋友爱怜苍苔,怕心爱之物被伤害之故。这是诗人的揣度之词。正是这揣度之词,暗含着园之主人在园内,且已听到了扣门声。园主人惜花爱草,连最不起眼的苍苔也珍视为生命,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品质高洁之人。物以类聚。叶绍翁与其为友,可见也是一个高洁之人。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伸出墙外的红杏,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诗人的感情历程是,去访友看春高兴——进不了园,扫兴——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景中有情,情中有人,这就是本诗的特点。 钟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给人以亲切感。使诗人游兴大增,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肖厚琼: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 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教学环节设计: 肖厚琼: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老师的语言渲染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再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先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 王春文:在“‘咬文嚼字’、品悟诗意”中培养善思的品质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的嫌疑,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仔细读读下方提供的注释,争取用它弄明白每一行,每一句的意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诗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

五年级语文备课 (533)

教学进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瀚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鲸的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鲸的图像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与虾将军发生了争吵。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本课,你们会有满意的答案的`。(板书课题)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师:课前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鲸的资料,谁愿意说一说? 1、生上台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资料。(师奖励"小调查员"激励卡一张)

2、师:感谢小调查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有关鲸的资料,让我们把掌声和激励卡送给他们。老师这里也收集了部分鲸的资料。瞧! (教师通过课件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 三、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 师:对于鲸,课文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2、学生读完后,指名汇报。 师: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3、师:课文介绍了鲸的四个方面的生活民性,读了课文,你对哪一方面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读、说说) 4、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选择学生伙伴。 四、学生自由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1、师:哪一学习小组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习情况给同学们汇报汇报? (学生自由展示学习成果) 生1: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鲸的吃食部分,我们把自己当作鲸,来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生表演完后师淙有关鲸吃食的动画课件) 生2:我们学生的是鲸的睡觉。这是我们小组画的鲸鱼睡觉衅。(学生上台展示图画) 师:嗯!真不错,这里老师也画了一幅鲸的睡觉图,同学们,瞧!(师演示课件)分页标题#e# 同学们来评一评,谁画得更好?(生自由评议) 师:看来,老师还得好好向__同学学习,也谢谢同学们的点评。 生3:我们想用表演和朗读的方式向大家介绍鲸的呼吸。(小组合作:边朗读边表演) 表演后师课件演示鲸的呼吸 师: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是这样的吗? 生A:鲸的种类、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

五年级语文备课 (447)

课题18莫高窟(第一课时) 主备人:总第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佛”,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够借助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 1.读一读: 瑰丽记录银弦精妙绝伦断崖绝壁腐败无能惟妙惟肖 腐败描摹佛像漫天遨游威风凛凛轻拨银弦宏伟瑰丽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瑰丽描摹 3.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板块(一) (一)合作探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习引导: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注意“尊、弦、佛”的读音。用自己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精妙绝伦断崖绝壁腐败无能惟妙惟肖 漫天遨游威风凛凛轻拨银弦宏伟瑰丽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展示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板块(二) (一)合作探究———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引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注意课文第2、3、4自然段第一句话)你能分别用书中的一个词概括它们的特点吗?

2.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画出课文相关语句读一读。 3.这篇课文生动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读完课文后,你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给课文分段,试编写段落提纲。 (二)展示交流: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课文结构特点。 四、学习板块(三) (一)合作探究———略读一、五自然段 学习引导: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联系全文,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再读第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 3.默读第五段,说一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再联系上文,想一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展示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五段。 2.围绕文章结构特点,组织交流。 五、达标检测 1.课后第2题(描红) 2.《学习手册》第一、二题。 六、总结提升 1.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2.继续了解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艺术宝库 18、莫高窟彩塑——神态各异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结晶 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小学教师备课制度及要求

小学教师备课制度及 要求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小学教师备课制度及要求 一、原则要求 (一)教师个人备课要求 1.教师上课必须要先备课,不得无备课上课。 2.教师个人备课呈现方式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 具体划分办法是:按教龄分为a、b类 a类:不足十年教龄或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必须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原则上均为手写。不得简单照抄别人的教案,不得用集体备课教案来代替自己的教学设计,否则视为无效备课。 b类:教龄超过十年,并已熟悉备课规范、能够自主、熟练地进行教学且教学质量较高(成绩超过区平均)的教师,可不再完整、规范地手写祥细的教案,在拟出(自我化的单列材料)清晰的学期教学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及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设计。主要是:表格式教学设计,框图式教学计,电子课件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案加旁批、旁注和课后反思的教学设计,粘贴单叶纸质材料的教学设计,教学基本环节加教材中旁批、旁注的教学设计等。 凡是教学从未上过的教材(含新教材),备课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要点和较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

3.复习、试卷评讲、作业评讲等类型的备课统一按b类执行。 4.教师个人教案中要有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定数量的课时反思,每个单元反思,期中、期末反思,一学期合计不少于15次。 5.每节课的教案至少提前一天完成。 (二)集体备课要求 1.在能够实行集体备课的学科和年级采取设置备课组,具体设置: (1)学校分别设置语文、数学学科备课组,另设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及其他备课组。 (2)各备课组一学期要有不少于4次集体备课,允许呈现不同形式的备课,但其中有不少于4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 (3)备课要以教师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主要内容:统一备课章节或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目标的设置、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法选择、师生双边活动、媒体选用、练习设计等。 二、检查办法 1.备课检查采取不定期检查、定期统一检查和交流展示的办法进行。重点是不定期检查。 2.不定期检查由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相结合、行政值周检查。为体现公平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用模版 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课题: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读写______等______个生字,会读认______等______个生字,掌握______等词语的用法。 (2)学习文中______的知识点,理解文中主旨句/关键句 ______的含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作品大意,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练利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______等生字词。 (2)熟练运用听读、跟读、默读、自由朗读、略读/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表格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______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课文对______(风光/人物/意象)的赞美,产生对 ______(大自然/美好品质)的热爱,激发______的情感。 (2)初步形成____的观念,养成____的习惯,获得___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______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记述文)/大体把握 诗歌大意(诗歌)/积极展开想象(说明文)。 (2)懂得______的描写顺序、叙事线索、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1)感受由______而产生______的感情,注意通过课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______等标点符号/修辞手法 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或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分享。 (2)出示图片、PPT视频引出本文话题,请学生谈观看图片、 视频的感受。 (3)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 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指出读得好的地 方与不足之处。

五年级语文备课 (33)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3、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 教学重点: 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 教学准备:查阅或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 一、复习大意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

2020年新学期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计划

( 教师工作计划)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W-JH-051531 2020年新学期小学教师集体备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plan in 2020

2020年新学期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计 划 20xx年新学期小学教师集体备课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教导处和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备课组研究基地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的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课业负担,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圆满地完成备课任务。 二、备课组工作目标和任务 1、继续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其它新的教学理念,并作好读书笔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坚持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作业量和作业格式。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并多听其它年级教师的课来取经。教师间相

互勉励,取长补短,配合学校教导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主动、积极参与各级公开课及论文的撰写活动。 4、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备课组集体备课确定单元或课时教学计划,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讨论教学策略及施教方法等。 5、配合学校的工作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常规要求 1、制定学期年级教学进度,统一进度,指导教学。开学至期中考试之间、期中考试至期末考试之间均安排一次月考。备课组教师参照学校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保证全年级教学的有序进行。 2、课堂教学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实效性,做到程序规范,环节紧扣,知识落实,能力提高。备课教师要做到“四优”、“五备”。“四优”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反思”内容;“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 3、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关爱中下生,做好补差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成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学习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因为多媒体不但能强化课前研究,而且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提高视觉、辅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馈检测等。 5、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课题: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新授课/复习课/检查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读写______等______个生字,会读认______等______个生字,掌握______等词语的用法。 (2)学习文中______的知识点,理解文中主旨句/关键句______的含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作品大意,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练利用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______等生字词。 (2)熟练运用听读、跟读、默读、自由朗读、略读/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表格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初步借助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______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味课文对______(风光/人物/意象)的赞美,产生对______(大自然/美好品质)的热爱,激发______的情感。 (2)初步形成____的观念,养成____的习惯,获得___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______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记述文)/大体把握诗歌大意(诗歌)/积极展开想象(说明文)。 (2)懂得______的描写顺序、叙事线索、说明方法。 2.教学难点 (1)感受由______而产生______的感情,注意通过课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______等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或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分享。 (2)出示图片、PPT视频引出本文话题,请学生谈观看图片、视频的感受。 (3)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指出读得好的地方与不足之处。 (3)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思考问题:______; 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个人自由发言; 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2)快速默读第二小节,通过圈点勾画,划出______问题; 通过四人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3)教师示范朗读第三小节,请学生注意其中的重音和停顿。如:______;

五年级语文备课 (132)

学习内容22、滴水穿石的启示(第2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比较,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理解课文,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难点:能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体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过程复备栏一、学情调查 1.听写课后练习二中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并说说还 有没有其他的词语。 2.“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二、合作探究 学习导引(一) 1.细细品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例说明“滴水穿 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找出最感动你的一个事例,并说说感动的理由 (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李时珍: 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他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用读 表现自己的理解,准备展示。 提示:“立志”、“翻山越岭”、“不懈努力”、“终于”这些词语值得 揣摩。 朗读展示。 ②看《本草纲目》图片和资料,体会“药学巨著”的含义。 ③用一句话谈谈感受: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如果我们也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爱迪生: ①抓住“自谋生计”“迷恋”“孜孜不倦”“一千多项”等词语体会 爱迪生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这些词语蕴含的“情”。 ②朗读展示。 ③用一个词语说说此时的感受。 齐白石: ①哪些地方体现出齐白石老人“不教一日闲过”的精神?抓住 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②朗读展示。 ③看齐白石老人的画,体会他技艺的“炉火纯青”。用一句名言 说说此刻的感受。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美术教案模板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美术教案模板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把对美术的学习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绘画课”、“工艺课”、“欣赏课”和“综合实践课”等四项内容。下面对每种课型的教学进行汇总并提供优秀的教学模板。 造型表现课: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 教学模板:《花的畅想》 一、导入新课 问题引出课题(花季年龄引出课题,自然联想起花的美好) 师:同学们正值13 、 14岁,能够说是人生最美好的开始,人们一般把这个年龄比喻为什么年龄呢? 生:“花季”年龄 师:为什么不称做“雨季”、“干季”、“湿季”? 生:因为我们就好象是刚刚开放的鲜花一样美好 师:对了,花是美好的,你们就好象一朵朵含苞

待放的鲜花,需要师长的呵护,需要知识的滋养,将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花季是一个令人鼓舞,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年龄。花儿又是多少文人墨客、诗人、画家赞美表现的事物。面对鲜花我们会抨然心动。好,现在我们就先屏息3秒钟,共同欣赏一组图片,用心感受她们的美丽,找到自己最爱的花! (伴随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多媒体播放,欣赏花卉图片) 二.讲授新课 (1)师:伟大的著名诗人但丁在她的名著《神曲》中就曾经写道“我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下来了。“可见爱花之深。恐怕世界上没有人不喜爱花的。看完了如此心动的鲜花,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呢? 生:美!太漂亮了、好看、美不胜收~~ 师:想不想再看一遍?!这次可要带着任务来看。 板书:1、找到或联想到自己喜爱的花,记住她的名字、形状和色彩。

小学语文微型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教学重难点: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根据老师提示的重点词语)齐读课题。 2. 首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教师要精心提炼文中的重点词语): 谁愿意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的?请这位同学送给来,我们一起来看,请这位男生读一下,咱们一起批改。其他同学同桌交换批改,写错的订正两遍。 3.看着屏幕上这两组词语,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你来说。很好,你抓住课文中的主要词句,概括得很准确,相机板书重点词句导入。 二、精读品悟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活动一:读读、写写、议议 1.一边读一边标画出(一个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简短的句子,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写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体会,你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在小组里交流得也很热烈,下面请看大屏幕 活动二:说说、读读、悟悟 说说自己的收获,读读相关的语句,想想自己领悟到了什么。 1.现在就把你的读书收获和全班同学分享吧。谁有勇气第一个来汇报,你画的句子是?读了这句,你感受到?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好的,老师知道你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如果()读,就会让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受到了。 2.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一读的? 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体会()了。读得这么好,一定有好方法,能

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只要(),就读出了(),这是个好方法。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一起读一读。 3.你还在哪里读出了(),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4.(删词或换词训练)同学们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词去掉,换成()好不好?为什么?是啊,()这个词更准确,更能表现()。同学们要向作者学习,准确使用词语。 5.同学们读得认真,找得准确,理解得也很深刻,我们一起来读(重点段落),体会()。 三、拓展延伸 请看大屏幕 活动三:问问、写写、说说 1.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出示补充阅读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 2.教师叙述文中情景(或是看着谁的雕像),你会对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一写。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感悟。 3.请你说。你真是一个()的孩子,想象很贴切,表达也很流畅。你再说说。你说的真好,是啊,此时他一定()。谁还想分享的? 四、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重点学习了(),讨论了(),明白了()。 五、作业超市 课后请同学们光顾作业超市,请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作相关的作业。 1.必做题: 请打开补充习题,完成本课作业。 2.选做题: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试用几个词语写关于()方面的一段话。 (2)推荐阅读(例如《补充阅读》)相关篇目,以()为题,写一篇读书心得。 (3)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出一期与()有关的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备课 (115)

4.古诗两首 第1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2月21日总9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园不值》,背诵《游园不值》。 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景色。 4.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学习重难点重点: 1.收集叶绍翁的资料。 2.学会“苔”、“篱”、“蝶”生字,注意“篱”的字形和结构,通读《游园不值》2遍,能读出节奏。 3.通读古诗,读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包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学情调查: 1.指名读古诗《游园不值》 2.查找叶绍翁资料。 二、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你会背哪些和春天有关的事?指名背诵。 2.我们今天在学一手和春天有关的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游园不值》3.交流作者资料。 三、学习板块(一) ◎学习导引:初读古诗《游园不值》 合作探究——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1.释诗题:值,_________。 游园不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诗人:说说你了解的叶绍翁。 3.明诗意:

(1)读读这首诗。 (2)理解下列词语: 柴扉苍苔红杏怜印扣出满 (3)默读这首古文,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对我们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重点抓住这几个词来理解:怜印扣出满 小组内交流。 4.悟诗情:再读诗文,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受呢?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体悟诗情。 四、学习板块(二) 1.交流展示刚才的讨论结果。 2.背诵这首诗 (1)自由朗读 (2)试着背诵。 (3)背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默写这首诗。 3.学习手册第二题第1小题,第3题 六、板书设计: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下载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下载 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整理关于有关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供大家参考。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下载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举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2、给课文分段,练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学会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判断句子正确性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猫》。 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打开课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读不通的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

和词语,特别是课后第4题的词语,我们更应该掌握好,多读几遍。(学生初读) 尽职抓痒稿纸咕噜闭息凝神遭殃彼此任凭逐渐无忧无虑性格古怪粗细各异 温柔可亲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2、检查课后习题4,学习词语:(幻灯投影) 下面我们先来检查第部分的词语,我请一个同学能把它们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遍,读不通的多读几遍——齐读词语。 请你找出你觉得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两个词语,在课堂练习纸上抄写两遍。——同桌交换检查、修改。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的词语。 折:读sheé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zhé,怎么组词? 你能用上划横线的三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吗? 3、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大、小) 谁能在括号中加一个数量词,说说课文计了几只大猫、几只小猫?并找出理由。 “(一只)大猫”,填“一只”的理由是什么?()是的,作者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家中的一只大猫生动地写出了猫的性格。 “(一群)”小猫:这么填的理由是什么?(它们) 想一想,我们在“一只”前可以填一个什么词来说明大猫的性格特征。(古怪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