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

规划部分

前言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的规划部分,是第一部分策划部分的延续与具体落实。本规划同时从生态保护、人文资源发掘、风景建设、旅游开发这四个角度出发,吸取了众多专家、学者、领导和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的意见建议以及项目规划设计组多年全国范围的同类项目的规划设计经验教训。从更为宏观的层次上对玄武湖进行策划规划,由外到内地对玄武湖及其周边相关区域进行规划和控制。目前为止进行了二轮方案的制作,每一轮又同时列出了二到三个方案,以便比较和研究;规划过程中,方案先后经过二次的讨论、评审会(2001年5月10日第一次、2001年6月12日第二次),根据2001年6月12日第二轮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了第三轮的调整与深入。

第一章基础资料与现状概况

第一节图纸资料

1.玄武湖景观区地形图1:5000

2.五洲地形图1:500

3.玄武湖景观区航片1:10000

4.情侣园地形现状总平面图1:2000

5.游乐园现状图1:500

6.药物园植物配臵图1:500

7.花卉园绿化总平面图1:500

8.和平大沟平面图1:2500

9.玄武湖供水系统图

10.玄武湖供电系统图

11.湖底隧道两端道路规划图

12.南京市旅游地图

第二节、自然与资源条件

(一)地理区位

南京市简称宁,又名金陵。位于北纬32°,东经118.7°,在中国大陆东南部,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京总面积6516多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600多万,其中主城区面积243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258万。1949-1952年南京曾一度为新中国的中央直辖市,1952年以来是江苏省省会。辖区跨长江南北两岸,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六个城区,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四郊区,江宁区部分乡镇以及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等市、县。

浩荡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进入南京境内,受到宁镇反射弧地质构造的弯折,急转向东,形成一个大转弯,南京就位于这个大转弯的顶端,主城在江南,跨江而立。独特的地理位臵使南京成为距离中原最近的滨江城市。自古以来,舟楫车驿之利,使南京成为大江南北的要津、山海东西携手的重镇,连结起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

玄武湖在城东北,东靠紫金山,南有鸡笼山、覆舟山临钟山、富贵山,北有大红山,自东向西为明代城墙,湖岸枕山绕城,绵延二十多公里,其中水域3.68平方公里。目前是国家级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临龙蟠路,西有中央路,东南接太岗路,南临北京东路。玄武湖枕山环城,山、水、园、林、城浑然一体。

(二)气候条件

南京市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处于季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由于地处亚欧大陆之东部,虽距离海洋仅有300公里,但海洋性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的影响较深,为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多偏北风,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欧亚大陆气温急剧升高,成为低压区,多东南风,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

过程中的季节,春季多东北-东风,秋季干燥凉爽。

南京近七十五年和近三十年来的有关气象资料列表如下,据此可知玄武湖一年四季的温度范围。

表1-2-1 1905-1980年南京气温概况(单位:) ℃

表1-2-2 1950-1980年南京气温概况(单位:℃

) 注:南京属于亚热带气候。

据江苏省气象局一九九一年八月提供的资料,玄武湖常年气温要比市区低1-2摄氏度。这是因为:在夏季,由于玄武湖大面积的湖水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众多的绿化植物也在起着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在冬季,又由于玄武湖本身湖面广阔,而东北方向没有高大的障碍物与建筑群,所以冷空气能长驱直入。

(三)水文水质

1、面积及划分。

玄武湖属于城市天然小型浅水湖泊,水面3.68平方公里。湖区被五洲和湖堤分成北湖(东北、西北)、东南湖、西南湖三个湖区,其面积分别为:北湖1.2466平方公里、东南湖1.4466平方公里、西南湖 0.654平方公里,另外情侣园、花卉园一带尚游少量水域。

2、湖水流域。

玄武湖流域汇水面积为26平方公里,主要入湖沟渠有七条,分别是南十里长沟、老季亭、香料厂、唐家山沟、紫金山沟、岗子村和西家大塘(已暂时接入武庙闸排往珍珠河)。玄武湖北部通过护城河与外金川河相通,护城河建有和平大沟闸和小北门闸,南部通过武庙闸、太平门闸分别与珍珠河、九华山沟、香灵寺沟相连,西部通过大树根闸与内金川河主流相连,使玄武湖水位处于人工控制之下。

3、湖水水位。

目前,玄武湖最高水位11.15米,最低水位9.8米,常水位10.00 --10.20米,控制水位,汛期 10.30米,平时 9.80-- 10.20米。经勘察揭示的湖水深度,湖水最浅 0.3米,主要分布于湖的周边及绿岛近岸,湖水最深为2.3米,一般深度为 1.6-- 1.8米,大多分布于湖水域的中间开阔地带。

4、污染状况。

玄武湖流域污染源分点源和非点源两大类,点源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非点源污染包括地表径流、湖面降水和湖中沉淀物的营养释放。其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地表径流通过南十里长沟(汛期玄武湖滞洪时部分污水进入,约占其总量的45%)、老季亭、香料厂、唐家山沟、紫金山沟和岗子村沟进入玄武湖。玄武湖污染总排污量为2527万吨/年,其中生活污水占总排水量的20.7%,工业废水占18.8%,地表径流占47%,其他非点源占13.5%,耗氧总量为2168.9吨/年,其中生活污水耗氧量占57.5%,工业废水耗氧量26.80%。近年来,经过清淤和综合整治,玄武湖水质有大幅度的改善。

(四)地质地貌

玄武湖的形成,其原因有多种说法,主要观点如下:

1、是断层破碎带和黄马青组页岩,经风化侵蚀形成的天然湖泊。

玄武湖附近有钟山逆掩断层、天堡城断层、富贵山断层、太平门断层四大断裂。玄武湖低地经过四个阶段而形成:(1)钟山逆掩断层发生,将黄马页岩带到。(2)天堡城断层发生,使页岩上的石黄砾岩不复相接。(3)富贵山断层发生,将天堡城断层西侧页岩上的石典砾岩切去,使前者听任剥蚀,而天堡城断层东侧则不受影响。(4)太平门断层发生,将其西侧下投,玄武湖低地成立。前三次断层与玄武湖低地的形成是间接关系,第四次则与低地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它是剥蚀与陷落综合而成的。这些低地接受了来自四周山上冲下来的流水,而低地又不断缓慢下沉,终于蓄水成为湖泊。

2、是长江河曲变化而成。

持此观点者认为:1、玄武湖为火成岩侵入体的部位,经水浸湿,尤易风化,成低洼地。它同莫愁湖一样为长江河曲变化而成,两湖只隔一城区,原是相连的。2古玄武湖原是长江的古河床,是江水长期冲刷切割出来的。3、玄武湖是古长江遗留下来的“牛轭湖,”即由于江水的截弯取直作用而造成,类似套在牛脖子上的半月形木轭状的湖泊。

3、是长江支流古秦淮河故道的产物。

本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大量钻孔资料证实:确实存在一条贯南京城南北的古秦淮河故道。这条故道通过北极阁--九华山垭口,经玄武湖折向西北,再经模范马路、福建路中段,沿金川河方向入长江。北极阁--九华山垭口的沉积物与玄武湖西北洼地的沉积物均与古秦淮河的沉积物相同,即可证实。断层、火成岩体的风化物的搬运、沉积的动力也应是古秦淮河,而不是长江。

钻孔资料还说明:玄武湖曾经两度为河湖环境更替,最后沼泽化。湖形成初期,湖区堆积了河流相砾石层,河床北高南低,起伏不平,沉积砂质粘土,水深增加,形成稳定的湖泊环境,后来水流又变浅,沉积薄层的砾石层与带棱角砾石。最上部又呈砂质粘土层,说明水流又趋稳定,又一次成为湖泊环境。最后沼泽化,形成泥炭。

4、是既有断层基础形成的低地,又有一水通江。

以上四种观点至今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多数人不同意第二种说法,认为玄武湖四周岗地较高,洼地不宽,长江无从流入,也无从流出。湖底的地质构造与长江江底的情况也不一样。

玄武湖的地质构造:表土层下,还有砂砾层,细沙、粉砂和粘土层、泥炭层,总厚度不超过40米。湖底的地质构造与洲的地质构造基本相同,由于一方面,湖底水草多年蔓生滋长,腐植物沉淀;另一方面,湖草生长后,更有助于山水沙泥的沉积,使湖身的淤泥加速增厚。这种情况以湖的东北部为甚。据建国初期的一个调查,湖底淤泥厚度为1公尺,之后才是厚泥层、砂砾层等。

(五) 土地资源

玄武湖的土壤总的来说,质地较好,多以破粉土为主,粉壤土次之(中国制)。其次土壤的PH值多数大于7,中性偏碱,少数呈微酸性。须指出的是,PH值为7.5-8.3的土壤多为后天造成,是因为园内基建过程中强碱性的建筑材料污染所致。第三,由于土壤质地较好,其含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量都较丰富,园内适宜种植多种花草树木但须注意科学的管理,比如对浅层偏碱性土壤的改造、水肥的合理施用等,这样才能使各种园林植物生长良好,为优美景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六)生物资源概况

南京属于我国现代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而且山丘、河湖兼备,气候温和,野生动物资源素称丰富,其动物种类足以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植物分布的特点,南京市在江苏省的植物分布区划上,属于长江南北平原丘陵区,是落叶阔叶林逐步过渡到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地区。长江两岸丘陵山地普遍分布着马尾松林;全区常见麻栎、拴皮栎、枫香、化香、糯米椴等落叶阔叶林,并由此向南,逐步增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如青刚栎、苦槠、冬青、石楠等;灌木种类繁多。境内无高山。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通常山坡下部和沟谷以阔叶林为主,山坡中部以上以针叶林为主;丘陵山地凡尚无林木分布的地方,大都分布以黄背草或枯草占优势的草木植被。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尤以宁镇山地最著。

南京地区开发较早,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以使区域内典型的原生自然植被不复存在,而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替代。同时一部分外来植物传入南京,其中一部分已成为南京植被的组成部分,如雪松、火炬松、广玉兰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动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化,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中。据1932年统计,南京鸟类尚有四、五百种,目前已明显减少。由于缺乏全面的普查资料,对全地区的植物、动物难以做出定量的估价。

第三节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

(一)行政区划、单位设臵

现有南京书画院、航海学校等单位。

玄武湖内的市煤气公司11.5万立方米煤气柜,处于风景区内,是最大最危险的隐患,应及早撤除、搬迁,以确保风景区的安全。

(二)玄武湖管理处机构设臵

1.机关科室:党委,纪委,工会,组织科,宣教科,行政办公室,劳资科,财务科,园林科,爱卫科,建设科,保卫科,安臵办,市场营销管理科,卫生所。

2.基层各单位:园林管理所,园林工程公司,环湖管理所,水产公司,游乐部,观列部,旅游服务中心,高尔夫,摄影部,商品部,水上乐园。

第四节现状概况

(一)玄武湖公园概况

玄武湖公园总面积 4.7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最宽处为2公里,周长9.5公里。五洲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钟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玄武湖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先秦至两汉,玄武湖分别称作桑泊、秣陵湖、蒋陵湖,面积是现在的四倍,荒芜,少人烟。东吴时,玄武湖称作后湖、练湖,开始被人利用。后湖之称是用于水利,而练湖之称,表明玄武湖在东吴时已有军事上的用途。

东晋时,晋元帝进一步将玄武湖当作他训练水军的场所。“创北湖,以肆舟师”,“筑长堤以壅北山之水,东至覆舟山,西至玄武城六余里”,玄武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它的地位提高了,军事上的作用趋于明朗。

南朝时,玄武湖进入了他在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文帝在元嘉二十三年(446年)“筑北堤,立玄武湖”,北湖开始以“玄武”命名。这一方面是出于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另一方面表明了宋文帝要继续借玄武湖操练水军的军事目的,从此以后,玄武湖操练水军的记载屡见史册,六朝时有七次之多。著名的两次,一次是宋大明七年(463年),宋孝武帝亲自披甲指挥。二是陈太建十一年(579年),陈宣帝“因大阅武,命都督任忠领步旗十万阵于玄武湖”,场面极为壮观。这个时期玄武湖还先后有过昆明湖、饮马塘、习武湖、练武湖等名称。

六朝时期的玄武湖除了充当皇家阅兵场的一面,还有儒雅风流的另一面。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湖畔的玄圃立亭馆,凿善泉池,邀集名人学士泛舟湖上,游咏期间,编撰《文选》,创造了晋宋以来未曾有过的文学盛况。东晋著名文学家郭璞利用阴阳卜筮之术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为此慷慨赴义,魂归北湖。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两次出现所谓的“黑龙”,宋文帝在大规模疏浚玄武湖的基础上,按照皇家园林“一水三山”的格局,在湖中立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春秋祭祀;又在湖侧建孚泽庙,号黑龙潭庙。宋元嘉时还于湖南建了四所亭台和皇家花园乐游苑;大明三年(459年)又于湖北建立上林苑,玄武湖实际成了皇家园林中的“蓬莱仙境”。

隋唐以后,玄武湖进入了沉寂、消亡期。唐代颜真卿臵放生池,玄武湖也在其中。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江宁府尹王安石奏准宋神宗,“泻湖还田”玄武湖因此消亡了两百多年。

明朝,玄武湖的命运再度发生变化。洪武十四年(1382年),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作为明朝中央政府黄册的存放地,建后湖黄册库。玄武湖从此成为一代禁地,与外界隔绝了二百六十多年。但是,后湖黄册库却是世界档案世上的奇迹。这个档案库有一套严密的收集、整理、存放、查阅、保卫制度,库内藏放黄册最多时达170万本,库房至明末达到960间左右。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管理手段上看,它都不愧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档案馆,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清朝,玄武湖重新开放。曾国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庙,增建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亭。左宗棠修筑了连通孤凄埂于梁洲的长堤,理顺了游湖路线。宣统元年(1909年),端方、张人骏开辟玄武门,筑新堤、扩大湖内绿地,徐绍桢又建陶公亭及湖山揽胜阁。从此玄武湖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公园。

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始,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结束,以常宗会、马绍裘、梅成章等为首的南京市园林管理处,开始有意识地将玄武湖作为一个文化公园来建设。1928年筑台城大闸东首半城的砖路,建花卉温室,1941年造“涵碧轩”,1947年建翠洲音乐台。玄武湖的建设主要局限在梁、翠二洲,公园多数地区没有得到开发,破败的村落,官僚的宅邸,七零八落的农田菜地仍鳞次栉比,随处可见。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确定玄武湖公园为南京市的大型文化休息公园,对玄武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1951年开始浚湖工程,1952年起分批分期迁出各洲湖民240户。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的设计,因地制宜地强调和突出了玄武湖的自然景观,如结合浚湖弃土,拓宽翠虹堤,扩大菱洲,建翠洲舞台、樱洲长廊,以不同花木植被形成各洲特色,等等。奠定了玄武湖此后四十年间的发展框架。

十年内乱,玄武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遭到空前的破坏。十里长堤连根拔除了3160株观赏树,民国时期的一些纪念性建筑也被砸坏、炸毁,有些单位乘机挤占公园绿地或进驻,建立如“煤气柜”等建筑,严重破坏了公园景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玄武湖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新建了梁洲盆景园、观鱼池、武庙闸等景点,樱洲栽植了大片樱花,菊花品种恢复到600多种;道路、桥梁进行了修缮;白苑、清真餐馆扩建和改造完工,游览项目增多。据统计,1986年日均游人14,575人,全年游客达到532万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公园搞经济改革之后,经济效益逐年增长,1986年年收入为421.69万元,1993年已达到1425.5万元。

(二)情侣园、花卉园概况

情侣园、花卉园位于玄武湖东侧,西接十里长堤,东临龙蟠路,呈南北狭长形状。

情侣园于1975 年筹建初名“百草园”,1982年更名为“园林药物园”,1993年更名为“情侣园”。其中,蔓园及花径区,由著名园林设计师朱有及基口淮、陈兆麟、李继芬、张修建等设计,1984年获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园林设计奖,1985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情侣园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以当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为主要造景材料,共140余科900余种(许多已不存在)。全园以水系自然分割为6个小洲渚景区,通常称为“圩”。自北入口起,沿主干道顺序为一、二、三、四、五、六号圩。一至三号圩以自然造园手法参照自然群体结构,繁花地被植物、花灌木、乔木、藤蔓组成地带型多层次光利用结构,少量点缀建筑物与散点理石,借景湖山以及人文特点造景,突出南京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四号圩以后加入较多现代人工造景及西式景观。

1999年建成的花卉园以花卉植物景观为主,具有游览、休憩、娱乐、科普等多种功能的市级花卉主题公园。一期规划用地9.33公顷,其中水面1.0顷,道路面积0.58公顷,广场面积0.42公顷,全部为园林自有用地。全园由四大景区组成:花之海,花之艳,花之境及花之韵。

花卉园每年游客量在7万人左右,来园举行婚礼的对数已达2000多对,经济收益每年收入达110万元。

(三)九华山公园概况

九华山公园位于玄武湖东南,北有明城墙,南临北京东路,东接太平门,与富贵山相连,西临台城北垣,与鸡鸣寺遥遥相望。九华山属丘陵地貌,海拔61米,面积12.9公顷,山形狭长,顶呈平行,

东西端渐低,临湖一侧较为陡峭。

九华山历史上曾数易其名,因山形象一只反扣的船而名“覆舟山”,风水上山如覆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由于此山在都城之北,帝王按“四神”的建都模式,称此山为“玄武山”,另外还有“真武山”、“龙山”、“龙舟山”等名称。

现在九华山上主要有1943年建成的三藏塔,内藏玄奘头顶骨,还有解放后建成的骏乐园苑、甘露寺、阆风亭、九华山庄和乐游苑等建筑。2000年9月建成极限运动中心,2001年塑玄奘像。

(四)北极阁公园概况

北极阁公园位于九华山之西,鼓楼市民广场之东,北近玄武湖,南临北京东路,山高61米,周长约2760米。原址为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园内有全国、省、市级历史文物华林园、古胭脂井、鸡鸣寺、古台城、北极阁、旷观碑、歇脚亭等建筑。

初建的北极阁公园原占地面积为24公顷,其中西家大塘水面3.4公顷,山林绿地10公顷,近10.8公顷被省气象局、省委招待所、市人防办公室和市电力电表厂圈占。八十年代初,玄武区大批下放回宁人员集聚在北极阁公园范围内。据统计,仅建在北极阁山林区域内的就达185处,占地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

经大力整顿,现北极阁环境有大幅度的改善,每天前往山上锻炼、游览、观光、休闲的人络绎不绝。现公园初步建为六大景区:

1.山花烂漫景区

2.西苑文化娱乐景区

3.松林采菇景区

4.井水余香景区

5.秋林山色景区

6.倚阁望城景区

公园尚有一些建设的不利条件:

1.进驻单位、居民多,且占据了较好的地势,尤靠近古城墙的房屋不利文物,古迹的保护。

2.人防施工破坏了一些地段的自然地貌和土层。

3.西家大塘水质污染有待彻底解决。

4.违章占地时有发生。

(五)神策门公园概况

资料尚缺。

第二章定性与定位

玄武湖的定性与定位应该与南京市相关规划协调,并符合有关精神。并结合现状和发展综合确定。

第一节定性——从单纯的城市公园改

变为景观区

玄武湖景观区目前主要性质基本上是市民公园,面向的游客多为南京市民,且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晨练和持证人员占近一半。依据玄武湖景观区丰厚的历史成因,独特景观和地理位臵,玄武湖应从单纯的市民公园改变为同时肩负接纳外地游客的城市景观区。玄武湖景观区的性质定为以六朝和南唐文化为主题、以玄武湖大面积水域为特征、位于南京市主城区的风景旅游区。同时,玄武湖也具有泄洪、蓄洪调节气候的功能。

玄武湖景观区是面向中外游客,以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优势的旅游、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的胜地。是国内少数以大面积湖面为特征的景观区,对提高南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定位——成为与杭州西湖相媲

美的姊妹湖

(一)赶超杭州西湖,决意后来居上的南京

名胜中第一张王牌。

在总体定位上,目标是尽快成为与杭州西湖

相媲美的姊妹湖。通过改扩建,缩小二者间在美

景变化、文化含量与品质、景观品位和知名度上

的差距,使玄武湖后来居上,成为无下名景,旅

游胜地。

(二)十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金陵的灵魂,

正在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南京的明眸。

在南京名胜中对玄武湖重新定位。玄武湖是

南京的灵魂和明眸。通过将无形资源转化为旅游

产品和景观形象,使玄武湖成为金陵古都名胜景

点这项王冠上最亮丽的明珠。

第三章规划依据、目标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2.《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7.7)

3.《南京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9.8)

4.《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5.《南京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1999.12)

6.《钟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7.《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说明》

8. 南京市园林局提供的地形图.

第二节规划目标

(一)重塑特色鲜明的玄武湖个性与形象

每一个名胜都有其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个性与形象。如泰山雄、华山险、峨嵋秀、黄山奇,仅一字即突显特色。又如西湖比西子,是浓淡皆宜,艳与雅兼备。而颐和园却以其金碧辉煌,华贵壮丽而展现君临天下的皇家气派。玄武湖的个性与特色应如何定位与塑造呢?通过透彻分析研究其“三脉”,我们认为玄武湖应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体:1.六朝金粉的皇家气派;

2.高古典雅的文人气质;

3.明媚娟透的江南风韵;

4.潇洒飘逸的城市风情。

由于玄武湖的扩容,以上四点融为浑然一体的大型景观区,重塑特色鲜明的玄武湖个性与形象是我们的一大目标。

(二)总体目标将扩容后的玄武湖景观区建设为江南独步的六朝文化风景名胜景观区,树立南京旅游产品中黑桃皇后的地位带动南京旅游品牌全面升级。具体目标为:

1.满足市民的要求

通过玄武湖风景旅游区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其自然风景资源的优势,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

2.满足景观的要求

通过规划建设,将玄武湖风景旅游区建设为城市的新热点,树立南京市新形象。

3.满足旅游的要求

通过规划,拓宽旅游市场,提高玄武湖风景旅游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使玄武湖景观区成为南京市旅游、休闲、娱乐的新热点,为南京市的旅游事业锦上添花。

4.满足水利要求

通过对玄武湖的综合治理,改善和提高城市的防洪调蓄能力。

5.满足生态环保要求

通过规划建设,改善玄武湖风景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物种多样性,发挥其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建设开发与环境治理保护的统一。

第三节规划原则

规划面向二十一世纪,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使玄武湖景观区建设达到国内城市湖泊风景区领先水平。

1.突出特色,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内涵是玄武湖的灵魂,纵观玄武湖的演变史,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横观吴越文化旅游名胜苏州、杭州、绍兴、无锡、杨州、镇江莫不在原

有基础上加大手笔(近期雷峰塔重建是有力证明)。相对来说,南京在利用历史文化优势上似力度不够。古人说:“以形写神”,为绘画之最高境界。换言之,以景观艺术反映历史文化这个灵魂,乃异曲同工。

2.全面保护,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发旅游。

在全面保护玄武湖景观区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完善景观区的游憩体系和服务配套设施,在维持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产品功能上首先要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受到大众的好评。面向未来,受到青少年一代的欢迎。同时以历史文化和良辰美景吸引远道乃至境外游客,成为与西湖比美的旅游目的地。

3.突出自然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玄武湖景观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玄武湖景观区应强调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创造,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娱乐项目和景点的设臵,人工和自然高度统一。

第四章规划范围

第一节时间范围

为实现南京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分

近期:2001年——2005年;

中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15年。

第二节地域范围

建议玄武湖景观区扩大面积,由原任务书规定的玄武湖公园、情侣园、花卉园、游乐园共4.73平方公里面积,进行扩容,包括两方面:

一、建议将北极阁、九华山公园、红山森林公园、南林树木园、龙蟠路以西,北京东路以北及明城墙西边附近地区尽可能划入玄武湖公园范围,面积约9.11平方公里。

(一)神策门公园

(二)北极阁公园及关连地

(三)市政府及关连地

(四)九华山公园及关连地

(五)白马公园

(六)龙蟠路以西全部(含展览中心及太阳宫)

(七)红山森林公园和南林树木园

二、建议结合《南京主城绿地系统规划》中“内环绿带规划”及《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绿线规划》,将玄武湖与秦淮河沟通,开辟直通夫子庙、石城风景区和莫愁湖的水上游路,并由和平大沟回玄武湖形成水上环线,作为以六朝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协调范围。

其大体走向如下:

玄武湖——白马公园——琵琶湖——前湖——月牙湖——秦淮河——南湖——莫愁湖——乌龙潭——绣球公园——狮子山下——神策门——和平大沟——玄武湖。

第五章总体空间布局

玄武湖景观区目前主要由五洲风景区、湖面、沿湖绿地和沿湖扩容地块,四部分组成,这决定了其空间布局结构,将玄武湖公园与周边的神策门公园、情侣园、花卉园、九华山公园、北极阁公园协调组织,形成有机联系的玄武湖景观区是本规划的重点。但从现在的情况分析,各公园相互独立,缺乏有机联系,关键的问题在于沿湖地段的规划。因而开放沿湖地段,利用周边公园和明城墙等有利风景资源,将游客吸引至沿湖地段,向内可到达五洲景区,向外可分流至沿湖各个地块,因此,本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内容。

1.五洲景区的规划

五洲是玄武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集聚区,每个洲均有其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对五洲的规划主要是保护、整饬和开发利用,且在五洲景区将研究建设华梓园、望仙阁、菱翠廊桥和等重点项目。

2.沿湖地段和三大湖面的规划

沿湖地段的开放将引发其开发利用的思考。具体而言,沿湖地段可分为东北角的南京火车站段,东南角的十里长堤段,西、南边的明城墙段和神策门公园段。同时,对沿湖驳岸规划设计也十分重要,作为玄武湖景观区特色的湖面是极具潜力而又十分敏感的资源。

3.沿湖地块的规划

沿湖地块包括情侣园、花卉园、九华山公园、北极阁公园、神策门公园五个公园及相关连地区,及红山森林公园、南林树木园,处理好几个公园相互间及与玄武湖之间的关系是规划的重点。

4.湖面利用和夜游开发

玄武湖作为景观区的一大资源优势,在现状中利用不够,在保护水质和湖泊生态的基础上,开发湖面游憩项目,以开发带动保护,是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目前玄武湖景观区夜游基本上没有开发,到了晚上游人很少,闲臵了资源。而以六朝生活景象为摹本,开发夜间游乐项目,恢复歌舞升平,灯火通明的热闹景象成为玄武湖景观区改造的一大内容。

第一节方案一

一、总体构思:

方案一是从南京六朝文化分布及现状出发,结合对玄武湖的分析研究,确立以空间和时间上六朝文化由南向北扩展的大趋势作为方案构思的背景,以玄武湖五洲为核心,将环湖规划为动与静的两条带状地块,作为玄武湖景观区规划总体结构:1.由静到动,形成动静对比。

方案将明城墙环湖一带规划为相对静区,将火车站沿湖及情侣园,花卉园一带规划为相对动区,形成由西南向东北、由静到动、由保护为主到开发为主的发展趋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玄武湖沿革而言,湖西南为六朝宫苑旧址,文化名胜较为集中,沿湖地段较长,加上明城墙的存在,一方面应注重保护,另一方面也不利开发,所以宜静,以游览观赏活动为主;而湖东北一带为城市发展集聚区。多为现代建筑,沿湖地块较为宽阔,加上火车站和城市快速道的存在,便于吸引人流,有利开发,故规划为动区,以娱乐活动为主。

2.以五洲为舞台,以城墙为背景,上演六代繁华。

从现状分析而言,明城墙使玄武湖景观区西南一线较为封闭,而东北一线却较为开放,特别南京火车站前沿湖视野开阔。另外这一带状区域人流较多,为主要观景区域。

从东北向西南看,以明城墙为背景,加上五洲的六朝文化为主的开发,使人回到六代繁华的盛世,如果场“戏”正在上演。

3.依照原有六朝宫苑轴线,由南向北扩展玄武湖景观区。

发掘玄武湖人文景观,以六朝文化为主,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现有的文物古迹,二是开发新的文化景点。而开发的方向是个重要问题,依照原有六朝宫城轴线,分析现有条件,可知,由南向北近期开发红山森林公园,远期应该结合覆舟山、鸡笼山的开发,渐次成为南京六朝文化的展示地。

二、功能结构布局

总体结构依据构思为一个核心,两条流线。由这个总体结构将玄武湖景观区两大区域联系起来。分别是五洲区、环湖动区、环湖静区和自然生态区,包括红山森林公园、树木园、白马公园及部分紫金山,根据现状,在总体规划中将全区划分为九个主要景区。分别如下:

1.五洲公园区

2.古城墙游憩区

3.佛教文化区

4.六朝宫苑区

5.国际婚庆区

6.现代游乐区

7.三吧文化区

8.生态游览区

9.湖面游乐区

10.共建设施

各景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以五洲公园为核心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方案二

一、总体构思

方案二突出生态保护的原则,开发力度较小。以玄武湖景观区现状出发的同心环的结构组织景观区,总的构思可以表述为:“动静两环,内动外静”。开发以再现六朝生活气息为主要目标,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建设。

“动静二环,内动外静”指的是,由五洲构成的“内环”以动为主,而环湖外环作为联系环湖周边地区的绿色廊道,以静为主。相对于杭洲西湖的“外动内静”的做法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

构思的依据为。首先,内缩五洲,开放环湖地带后,要保证玄湖的吸引力,必须提高五洲的人气,使之成为全区的核心,聚焦点。从五洲的形成原因来说,其目的无非是增加湖心景观和人流,从宋元嘉年间的堆造三神山,到后来渐次的加堤加桥,其目的是为了将人吸引到五洲,使玄湖由内到外“热闹”起来。其次,环湖地段相对脆弱,而且它也正成为从城市到玄武湖的缓冲地带,象一条绿色的环垫,将玄武湖和五洲保护起,又象一环状绿色廊道将环湖各公园串联起来。相对第一方案,其主要区别是对环湖东北地段的规划理念不同。

二、功能结构布局

方案二由五洲、环湖及周边地块三大区域组成,并结合武湖景观区道路交通结构,形成环环相扣,中心发散的总体结构模型。并由内到外依次为五洲——湖面——环湖绿色廊道——周边地块。同时依据功能,可分为六大景区。

1.五洲公园区

2.古城墙游憩区

3.佛教文化区

4.六朝宫苑区

5.生态游憩区

6.湖面游乐区

第三节方案三

一、总体构思:

方案三在对玄武湖进行总体分析研究基础上,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以玄武湖景观区同心环的结构组织景观区,总的构思可以表述为:“动静两环,内静外动”,与方案二结构相反。通过大规模建设开发以再现六朝生活气息为主要目标。

“动静二环,内静外动”指的是由五洲构成的“内环”以静为主,而环湖外环作为联系环湖周边地区高强度开发,以动为主。有外向内开发为主到保护为主的发展趋势。

1.强化周边地带的“动”,实施加法、除法

加法要扩大并新增一批项目、景点。除法是由于内涵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一些景点从大而空变成千姿百态,做到“大中见小”。西城墙沿岸拟用此法。由于古城墙地段狭长,功能局限。但林木青翠,人迹少至在沿湖岸分几个段落以透空亭、廊、台、榭、花架、曲桥、回栏、矶岸组成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小景。有重点地点缀碑廊、画廊、琴轩、棋阁,古乐欣赏茶座和类似平湖秋月的赏月点(此处水面在东,与玉兔东升方位正对)。在南端煤气柜拆除后建“玄圃”景点,成为好古文人雅集之俱乐部。建筑小品等要曲折穿插,富于江南园林的神韵。

对火车站地段进行开发,新建大面积的广场,并与梁洲连接,设臵入口,吸纳火车站游客。

2.强化五洲景观区的“静”,实施减法、乘法

减法要拆迁并删除一批赘疣、劣质景点与建筑。乘法由于内涵与形式的优美化而使一些景点成倍地扩展其魅力,做到“小中见大”。

新建翠洲与菱洲堤桥相连的通道,方便了二洲之间的交通,并强化五洲景观幽境。因为此堤建成后一方面增加了一条浓荫绿带,另一方面使“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中又有岛中又有湖”的多层次深度景观空间。

3. 强化湖面利用,形成不同水景空间

湖面是一个整体,但又被堤岛分成五个部分:外湖大致为东、南、西、北四区,内湖自成一区。外湖四区要分别与东南西北四岸协调,内湖则与五岛协调,共同塑造和谐统一又各有不同的水景空间。

二、功能结构布局

根据策划部分,从空间上按主题和风格划分为七个区,分别以“古、雅、幽、秀、情、趣、曲”七个字表明其主要格调。

1.古:六朝宫苑区和佛教文化区包括玄武湖南岸从北极阁到九华山地段为六朝金粉和十朝故都的景观区,主要体现古朴的风格,以传统文化为特色。

2.雅:古城墙游憩区,包括沿城墙的玄武湖西岸地带。

3.幽:湖中的五洲景区

4.秀: 广大湖面与湖水景观

5.情: 湖东岸情侣园及花卉园地带,即国际婚庆区。

6. 趣: 火车站大门口的北岸,从水上游乐园到和平大沟一线,以现代游乐项目为主。

7绿: 红山森林公园、南林树木园、白马公园以生态为主题,突出一个“绿“字.

第四节用地平衡指标

各方案用地指标相见以下表格:

5-4-1方案一、三用地平衡表

5-4-1方案二用地平衡表

第六章游憩项目规划

第一节旅游市场定位

㈠要在维持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㈡产品功能上首先要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受到大众的好评。

㈢要面向未来,受到青少年一代的欢迎。

㈣要以历史文化和良辰美景吸引远道乃至境外游客,成为与西湖比美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玄武湖人文景观资源评价

㈠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最深涵博大的六大古都之一,其地位占中国半壁江山。

㈡南京的历史文化上承吴越,下启江南,源远

流长,丰富多彩,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与中原文化对应,是中国唯一最具综合实力的地域。

㈢玄武湖是六朝金粉时代历史文化聚焦之地,南京的灵魂之窗,宛如一双明眸,具有无比的魅力。

㈣从现状而言,玄武湖空间景观反映历史文化的深度、广度、力度尚不足,存在内容大于形式,厚重主题压倒承载实体的不平衡现象,应抓住这个千载一遇的时机,提出全新大创意,写下突破性的大手笔,作出更上一层楼的规划设计。

第三节主要项目策划

一、方案一主要项目策划

1.五洲公园区

五洲公园区由湖心环洲、樱洲、梁洲、菱洲、翠洲五洲组成,是规划方案的核心,五洲各洲都有其特色。一方面其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有环洲烟柳、樱洲花海、梁洲秋菊、翠洲云树、菱洲山岚之称,另一方面在梁洲和樱环又有许多人文景观,主要规划项目如下:

翠洲作为迎接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已决定设计为“华梓园”,成为五洲公园中的“园中园”,(待加入华梓园设计说明)其他四洲拟以六朝形象作为策划重点。

樱环洲内有水域,两者相抱,互为景致,其规划宜以动为主,步移景异,以六朝文化娱乐为主,结合其现状,在樱洲上可建一全景区标志性台阁-望仙阁,集表演、娱乐、餐饮于一体,建筑以六朝形象为目标,体量宜小不宜大,临湖可建台,既可登临,又可作为舞台,在樱洲与环洲之间的内湖两岸可建一商业水道,类似颐和园苏洲河,只是尺度变小,更为亲近。

梁洲和菱洲相对宜静,可规划为生态区。梁洲人文景观颇多,可规划为文化生态区,一方面做精做细揽胜阁、牡丹亭、江宁织造、湖神庙、白苑等景点,将其功能转化为与六朝文化有关的旅览项目。揽胜阁可重修。牡丹亭可建设为文人屏湖远眺、吟诗作赋之处,冠名为“文人园”,江宁织造和湖神庙可建设为博物馆、展示区。白苑除保留餐饮外尚可增加文化商场的功能,建“文房四宝”斋,并出售诗、词、字、画。

菱洲以前是动物园,现为鸟类生态保护园,规划中将其定位为自然生态区-生态岛,与梁洲相对应。可在其中恢复六朝自然环境景观,恢复生态环境,保留沿岸湿地,建生态型驳岸,生态栈道等。笄野营项目、六朝石刻群、风筝广场,可举行观光、夏令营、篝火晚会、生态观光等活动。

因而,五洲围绕六朝,从其文化、生活、自然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开发,成为六朝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2。城墙游憩区

明城墙作为南京的重要人文名胜,为玄武湖景观区添色不少。为符合总体构思意图,这一景区要做静、做朴素、做简洁,成为五洲景区的良好背景充分体现出明城墙的雄伟、苍桑和历史痕迹,同时,项目开发应注意对城墙的保护。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中央路以东至城墙用地规划为城市公共绿地,并且抓住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契机。这一区除了将中央路以东的带状地块规划以绿化为主,项目以散步游览为主外,尚规划有神策门公园,“南唐神韵”、“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

神策门公园与水上运动中心位于景区的两端,是与动区相连接的两个枢纽,规划为一静一动,完成系统的协调。

“南唐神韵”规划位于景区中间,北极阁西北面。南唐二主在治国上为南朝的重演,而对文学的贡献则是一个奇迹,为词人中的千古绝唱。此景应以高雅文化为主题,建成为一个对文人墨客、骚人韵士具有吸引力的文物收藏、鉴赏、交易场所和商人雅士的艺术沙龙。

3.佛教文化区

佛教文化区包括九华山公园和北极阁及其关连地段。

结合九华山公园和邻近地块可建设一些与佛教有关的项目,九华山在刘宋建国初,建成为皇家园林“乐游苑”,建有不少皇家花园、宫苑、佛寺。上头尚有1943开建造的三藏塔,内藏玄藏部分头顶骨。九华山同时为极好的观景点,看四周,湖光山色、雄城塔影,尽收眼底。

紧邻九华山可建一景区“佛国梵音”,将九华山扩建为一个国际知名的佛文化旅游中心。

北极阁公园原址为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应改造和作精历史文物华林园、古胭脂井、鸡鸣寺、古台城、北极阁、旷观碑、歇脚亭等景点。逐步迁出无关单位,拆除破坏景观的构筑物,使之与邻近的六朝宫苑区形成整体。

4.六朝宫苑区

在玄武湖南原六朝宫苑遗址可恢复六朝宫苑作为旅游项目,策划有宫殿区:仿南朝宫殿,功能为“六朝历史文化博物馆”,空间宜小而精。宫苑区,位于宫殿与湖面之间,功能为观景及欣赏六朝歌舞、美食等。景点可建设“临春楼”、“结绮阁”、“莲华映月”、“步步生莲花桥”、“柳堤寻莺”、“玉树后庭花院”、“抚琴轩”、“山水诗画廊”、“六朝书艺碑林”等。

5.国际婚庆区

将情侣图和花卉国扩建,成为一个以婚庆为主题,设有众多相关项目的景区。从国际婚礼仪式博览、婚礼举行场所、情人幽会场所到全套服务设施,设计一个系列文化意念极强,特色浓郁,融古今中外婚爱文化于一园的景观空间,并能举行大规模高品位的婚礼节活动,成为一个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6.现代游乐区

现代游乐区位于火车站前沿湖地段,直到玄武湖东边的湖底隧道出口。由于这一地段人流量大,且位于快速道边,较为热闹,可考虑设计一系列游乐设施,包括水陆乐园(由原水上世界改建,解决其淡季游人减少的问题);欢乐广场,供歌舞自娱和夜晚联欢之用;快餐大世界:引入中外知名快餐品牌,同时为南京市火车站配套服务。在隧道口设计六朝大酒店,规划为一高档次,高品位的酒店,集客房、娱乐、餐饮于一体,可考虑六朝的室内设计和生活设施,从员工服装到服务方式、用语设计一系列整套的六朝特色服务。

7.三吧文化区

将现太阳宫改建为三吧文化中心,为网吧(网络文化)、酒吧(酒文化)、茶吧(茶文化)提供一个集中空间,吧的形式可多样化,如泛舟水上的吧船。

8.生态游憩区

生态游憩区包括红山森林公园、南林树木园、白马公园扩容地段。这一区域可建设成为从动物园(红山森林),植物园(南林树木园)到水上生态园(白马公园)的系列生态公园。

9.湖面游乐区

湖面游憩项目应结合临岸进行考虑,可将湖面分为五大区域:内湖—五洲环拥的湖面;东北湖—沿翠洲门至和平大沟湖面;西北湖—沿和平大沟至玄武门段湖面;西南湖—沿玄武门至解放门段湖面;东南湖—沿解放门至翠洲门段湖面。

内湖:以六朝水上表演为主,可设水上舞台(以船为载体)、仿古游船等。

东北湖:结合临岸项目,以水上游乐为主。在东南区为水上游乐区。靠近和平大沟可利用入水口水质较好设露天游泳场。另外,可以对原有沿岸游船点进行整理,规范管理,更新设施,利用火车站人流较集中的优势,设游船娱乐项目。

西北湖:结合沿岸苗圃和古城墙幽静、朴素的风格,利用原有湖面荷花的栽植可开发为湖面生态植物观赏项目,并在沿岸设垂钓项目。

东南湖:主要为水上运动项目。

西南湖:结合临岸南唐神韵和煤气站地段建设(玄圃),将西南湖开发为文人泛舟湖上,观景吟诗作对的区域,结合三吧,可设水上游船和石舫等,并举行相应的活动。

二、方案二主要项目策划

方案二主要项目策划在整体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相对于方案一有所增补和调整。主要区别如下:

1.五洲公园区

五洲公园基本上变化不大,只是将菱洲改为“六朝婚庆区”,以六朝婚庆仪式为主要内容建设成为原情侣园模式的公园,相当于是情侣园内移,并加入六朝文化色彩。

2.古城墙游憩区

古城墙游憩区在方案二中将方案一中动与静的两个节点改为两个生态公园。一个为神策门公园扩建而成的陆地生态园,一个为白马公园扩容水面而成的水上生态园。

3.六朝宫苑区

在六朝宫苑区中增设六朝大酒店。

4.生态游憩区

生态游憩区在本方案中改变最大,方案一中的现代游乐区、国际婚庆区、生态游憩区共同组成方案二的生态游憩区,除原红山森林公园、树林园不变外,拟在火车站沿湖建市民公园,隧道出口处建设生态广场,恢复原药物园、花卉园,将原蔬菜研究中心建设为植物生态教育基地,原太阳宫改建为生态博览馆,以娱乐、有趣味的方式普及植物生态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卖点,从而完成一系列以生态保护、游览、教育、科普、研究为一体的生态游憩区。

三、方案三主要项目策划

1.古:台城烟柳、宫殿区、宫苑区、南唐神韵、北极阁鸡鸣寺、九华山、玄圃、六朝碑林。

2.雅:规划以月文化为主线及题材,将全段划分为五个景点,并以长廊连通,由南向北顺序如下:风月榭、水月轩、得月楼、秋月舫、雪月亭、月影廊、神策门公园—金陵文化博览园、步行商业街。

3.幽:华梓园、翠菱堤、北堤、望仙阁、揽胜阁、金陵旧梦、环洲水市。

4.秀:

东南湖——种荷花,并与情侣园、花卉园协调。

其东南角仍可作划船培训及游艇码头

用。

西北湖——种荷花并建游艇码头。

西南湖——有条件可种睡莲。建游艇码头。

东北湖——湖内不种植物,供水上游乐。

内湖——种睡莲、养鸳鸯及金鱼、新建玄武塔。

5.情: 明月宫(广寒宫)、情侣园(拜月台、咏月轩、忆月亭、映月榭、同心桥、携手廊、三生石、月老祠)、花卉园。

6. 趣: 六朝金粉文化酒店、欢乐广场及时代乐坛。

7绿: 红山森林公园、南林树木园、白马公园以生态建设为主,增加绿化.

第七章景观规划

第一节景观结构

玄武湖景观区景观规划结构关系明确,景观凝聚力强。整个景观区呈同心圆状布臵,共分成六大区域:内湖水面区、五洲公园区、外湖水面区、沿湖滨水区、沿湖城市公园区、外环文化区。从而形成了玄武湖景观区,林中有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岛、岛中又有水的同心圆状景观结构关系,是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集中表现。

(1)内湖水面区。由五洲公园围合而成的水面,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幽静的岛中湖。是五洲公

园的重要观赏区。

(2)五洲公园区。该区为同心式景观结构的中心景观,是六朝文化景观承载集中地,是整个景

观区的精华和聚焦所在。分别由樱洲、环洲、

梁洲、翠洲、菱洲五岛组成。

(3)外湖水面区。该区水面是水上活动开展的集中地,水面开阔、视线通透,占整个景观区近

三分之二面积。该部分水面按照桥堤的走向可

以划分成东北湖、东南湖、西北湖、西南湖四

大水域。

(4)沿湖滨水区。该区包括西南面的明城墙风光带、东面的十里长堤、北面的沿湖滨水区三个

部分组成。该地段沿玄武湖水岸展开,尤如玄

武湖的一串翡翠项链。成为围绕玄武湖的一条

绿色廊道。

(5)沿湖城市公园区。该区由情侣园,花卉园,九华山公园,鸡鸣寺,北极阁,神策门公园,

白马公园,红山森林动物园、南林树木园组成。

该公园区绿地率大,生态效果明显,是体现山

水城林特色“林”的重要内容。

(6)外环文化区。该区主要体现了文化扩容的内容。包括从玄武湖——白马公园——琵琶湖—

—前湖——月牙湖——秦淮河——南湖——

莫愁湖——乌龙潭——绣球公园——狮子山

下——神策门——和平大沟——玄武湖。这一

环城水路的连通,突显了江南水乡风光。成为

玄武湖更广层次上的外延文化景观区。

第二节景观轴线

本轮共生成了三个方案以供比较选择。以下分别对三个方案的景观轴线加以分析:

1.方案一:

本方案由十字交错的两条景观轴线来加以控制,分别为东西向的由静到动的景观发展主轴和南北向的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的由古即今的景观发展副轴。

(1)景观发展主轴:明城墙风光带--五洲公园区--十里长堤--情侣园、花卉园-- 紫金山。该轴线形成一条由西向东,由静到动,由保护为主到开发为主的发展趋势。对整个景观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控制。

(2)景观发展副轴:与六朝宫城轴线相重合,穿过六朝宫苑、九华山--五洲公园区--北岸沿湖地段--火车站--小红山森林公园。形成一条由南至北,由古至今,贯穿六朝文化中心的景观控制线。该轴线以六朝文化为主线,形成六朝风格向现代风格的发展趋势。

2.方案二和方案三

分为文化辐射轴和生态辐射轴。文化辐射轴同

样与六朝宫城的轴线相重合,经过六朝宫苑区向五洲公园区辐射。生态辐射轴一,由小红山森林公园向五洲公园区向心式辐射。生态辐射轴二,由紫金山、树木园向五洲公园区进行辐射。两个方案不同的是方案二轴线是由外向内辐射,内动外静,突出生态保护,开发力度小。方案三轴线是由内向外辐射,内静外动,偏重开发。

第三节规划原则

1.保护典型景观及其环境,避免不良景观的影响,形成统一有序的景观。

2.挖掘和利用其景观特征与价值,将无形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

3.充分利用城市山、水、城、林风貌。将玄武湖景观同山、水、城、林协调,使之互相渗透,融合为一体。

第四节景观规划控制

景观规划控制主要依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南京明城墙风光带保护规划说明》的要求,保证主要景点的视觉要求和重要的景观走廊不致被遮挡。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在紫金山环陵路以内不再增加与风景区无关的建筑,山南坡尤其应从严控制。宁杭公路以南应维持目前以科教文体为主的用地性质,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风格均应与景观区的环境相协调。玄武湖周围要保持山、城为背景的特色,控制四周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在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保护范围内,山南建筑不应超越山的轮廓线,要保护好鼓楼到北极阁的景观走廊。中央路沿线的建筑应处理好与城墙的关系。”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保护规划》:“九华山东望紫金山视野走廊由于御花园的高层公寓楔入其中而大煞风景,今后需严格控制白马地块的建设,不得再出现遗憾工程,建议白马地块恢复为水面。”

1.同“山”的景观关系。

玄武湖周边的紫金山,九华山等山是对于玄武湖景观的构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此需要综合考虑各山同玄武湖在视觉景观上的关系。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就认为紫金山同玄武湖的比例关系是最和谐的。对此,需要在山与水之间开辟各条视觉廊道,并对紫金山与玄武湖之间的城市天际线加以的控制,使紫金山与玄武湖遥相呼应,又相得益彰。景观区南部的北极阁--鸡鸣寺塔--九华山三藏塔--紫金山是一组连续的景观走廊,需要加以保护和控制。

2.同“城”的景观关系。

玄武湖位于城市中心,城市景观对于玄武湖整体景观风格的形成影响至深。首先,增加玄武湖景观区同周边城市空间的联系,对于优美的城市景观加以利用,开辟视觉廊道。同时,控制环湖城市景观天际线,使之与景观区相协调。其次,对周边的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景观加以控制。玄武湖的规划风格是体现六朝的传统文化。因此,需要将周边建筑对于玄武湖整体风格的影响减至最低。景观控制的划定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墙保护规划的要求,保证主要景点的视觉要求和重要的景观走廊不致被遮挡。对环湖城市景观分成三段来加以控制:

(1) 太平门--隧道口段:龙蟠路以西到湖岸部分,现已建有大量的建筑。会展中心和太阳宫等建筑对于玄武湖的整体景观影响很大,应尽量采用大片绿化来弱化其影响,其他同景观区无关的建筑则一律外迁。考虑到紫金山天际线景观的形成,通过视线分析,建议龙蟠路以东到紫金山路部分不建高层。在建筑风格上也不宜太过于现代,应该同景观区的传统风格相协调。建筑色彩上不宜过于醒目和刺激,以素雅的色彩为宜。同时,结合该段的各个节点景观,开辟几条视觉廊道。

(2)隧道口段-神策门公园。该段以北现有城市景观较为混乱,并已建有大量高层建筑,包括新世纪大厦、金陵石化大厦等。这些建筑已经对玄武湖景观构成了很大的影响。经视线分析,沿湖500米内建筑不应超过18米。需要规划这一带的天际线景观,并在环湖带多植高大乔木,使之同绿地环境融为一体。对该天际线加以控制,新建项目以不破坏该天际线为基准。

(3)神策门公园--太平门。严格按照古城墙保护规划。在距城墙50米内不建任何永久性建筑。通过视线分析,为避免古城墙轮廓线内出现建筑背景,在1000米内不建任何高层建筑。

3.同水的景观关系。

水域面积占景观区面积近三分之二。因此,对水域景观的控制是景观规划的重点内容。玄武湖景观可以由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控制。

(1)水的扩容。增加水的面积,历史上白马公园为玄武湖水域的范围。同时从玄武湖水面景观而言,需要在东南端需要有一个延续,以增加水面的通透性。因此建议在白马公园适当地块,开辟一块水域,同玄武湖的水面连通起来。从而增加水面景观的层次性。

(2)驳岸线处理。驳岸线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玄武湖沿岸景观的面貌。岸线分缓坡、陡坡,甚至做成平台出挑。

●十里长堤段。该段驳岸为坡度较小的自然草坡,

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应该维护和强化这种生态驳岸。

●隧道口--神策门公园段。火车站广场前的滨水带

沿岸景观建设力度较大,驳岸较陡,宜采用规则式驳岸。在适当的位臵可以设平台或台阶,让游人直接亲水。在和平大沟地段,宜做成生态型湿地以保护入水口景观,此段应采用生态式草坡直接入水。

●从神策门公园--武庙闸段。该段驳岸应结合环湖

道路,修葺和整原有驳岸,可直接草坡入水。在坡度略低的地段可设台阶或平台挑出,形成亲水性自然驳岸,这同城墙的保护很好地协调起来。

●武庙闸--太平门段。该段驳岸较陡。该段位处于

古城墙下,宜采用青石砌筑规则式驳岸,并种植树木和低矮植物进行生态和建设。

●五洲——五洲中有局部地段,特别是菱洲,驳岸

急待处理,菱洲沿湖自然景观较好,但没有道路和停留点,应结合自然生态式驳岸处理步行小径和观景点

(3)水面景观控制。水面景观是构成玄武湖景观的重要内容。是玄武湖景观区整个景观的重要内容,需要加以重点控制。

●水面不宜建任何永久性构筑物。但玄武湖缺少一

个标志性景观,建议在内湖焦点处建一尺度适中的标志性景观--玄武塔,将其做精做美。这对于提升玄武湖的品味和感染力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杭州三潭映月的成功就是一例。除此之外,不建任何水上构筑物,拆除现有构成不良景观的水上构筑物。

●规划的“三吧”活动的开展,必定会增加水面的

利用率。但同时也会对玄武湖的景观造成很大的影响。处理得当会给景观区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处理不当则会破坏玄武湖原有秀丽的景观。因此,需要对玄武湖的游船风格、体量、色彩等加以控制。以传统风格再现六朝繁华景象为宜,不能显的太过于突兀,破坏玄武湖统一的景观特色。

(4)出入水口景观控制。湖的出入水口的景观控制,是个控制的关键因素。现有玄武湖的入水口在和平大沟一带,但并未得以很好的利用,这一地块应做为生态型湿地加以保护,不宜建任何构筑物。这样对入水口的水质有很好的过滤。同时,也可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湿地景观。出水口在武庙闸位臵,这一位臵是菱洲到解放门的景观走廊轴线的终端,但是现有闸门景观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需要结合水闸和人文景观加以建设。

第五节节点景观控制

节点景观是玄武湖景观区分城市景观的重要衔接点,是融合山水城林风貌的重要关节点。因此节点的景观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隧道口出入景观控制。

隧道口位臵的地面交通较为复杂,景观上呈现多层次性。原则上以生态式的景观为主体,与玄武湖及古城墙风格相协调。隧道出口处的交通标识牌、广告牌、隔音板等设施在景观上应该与玄武湖景观区的整体风格相协调,色彩不能过于突兀、刺激,体量上避免过于高大,对于影响视觉景观又不可避免的设施及构筑,考虑以生态绿化的方式加以遮挡,缓和视觉污染。对于隧道出入口的挡土墙等基础构筑,立面景观尽量采用生态式装饰,避免粗糙外墙直接外露,过于生硬和呆板。对于其他影响玄武湖整体景观的隧道附属工程,要尽量在风格上与玄武湖文化氛围协调统一。

2.公园出入口景观控制。

(1)城墙风光带出入口景观控制

古城墙入口包括玄武门、太平门、解放门,现有入口周边景观较为混乱,建筑、人流、停车等问题复杂,需要进行统一的整治。开辟单独的停车场,并在入口处建适当的集散广场。但体量不宜过大,色彩以素雅为主,以免城墙风格发生冲突。出入口的活动也应以静态活动为主,不宜开展过于喧闹的活动。同时在出入口外不宜建过多的构筑物,风格上也应与古城墙的风格相一致。尽可能增加绿化面积,对古城墙进行保护。

(2)开放地段出入口景观控制。

玄武湖东北面的开放地段出入口景观控制,需要考虑景观区由外向内观赏的景观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出入口本身作为景点被观赏的要求。该地段的出入口不宜过于封闭,需要为玄武湖水面景观留出视线走廊。可以结合植物栽植让玄武湖景观得以一定程度的外露。

出入口本身的景观,需要从严控制。在整体风格上不应太现代化,以传统风格为主。不应过大,考虑同整个岸线的关系。大门的各种标志、广告及其他设施,在色彩,风格上不宜太突兀,尽量弱化其影响。

3.出入水口节点景观控制。

玄武湖出入水口作为重要的景观节点,规划以

生态湿地景观为主体,出入水口区域的各项活动、设施都应符合这一原则。

入水口处以自然景观为主,严格控制构筑物的数量、体量,构筑物的外部装饰选材应尽量采用石材、木材等,与自然环境相统一、融合。驳岸应采用自然式处理。为保持开阔的视野,与自然景观的宁静氛围相协调,水面以安宁的观赏性活动为主。出水口处以人文景观为主,结合现状武庙闸景点及明城墙的文化氛围,景观上以庄重、朴素为主调,绿化景观遮露适度。水上活动应充分考虑闸口的出水要求,以及符合整体风格的需要,以静态观赏为主。

4.“三吧”景观控制。

“吧”文化的提出,通过水上“吧”舫及陆上“吧”基地两个载体展开。两者在景观上要在符合玄武湖整体景观基调的同时,体现出时代特征。

水上“吧”舫——流动的景观。在湖面上通过亲岸、近岸、远岸的位臵变化及流动,与玄武湖产生互动的景观效果。船舫应该采用古船的造型,以与玄武湖再现六朝文化的主旨相统一。沿岸设臵的“吧”舫停靠码头及岸上活动场所,景观上应与古船舫的造型一致,构筑物采用古典形式,园林绿化景观以自然式为主。

陆上“吧”基地——静态的文化景观。主体构筑物的造型应与水上“吧”舫协调。绿化景观采取自然式。对于基地的附属设施中影响整体氛围的部分,如停车场等,应通过绿化遮挡、隔离。

第八章绿化规划

第一节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玄武湖景观区从总体上而言绿化状况较好,规划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

1.五洲绿化特色不明显

玄武湖的五洲景区作为整个玄武湖的核心地块,其现状绿化的特征不是很明显,各个洲之间不同的绿化特征没有充分体现。

2.明城墙绿带发展缓慢

明城墙绿带规模,林相结构,植物长势也与这一重要景点不相称,没有充分体现玄武湖六朝特色。

3.绿化用地被逐渐侵蚀

玄武湖的绿化用地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和破坏,被一些永久性的低俗建筑占用。

第二节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施行)

2.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992]100号令)

3.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4. 《江苏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5.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6. 《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7.《明城墙风光带规划》

第三节规划原则

1.创造“水与绿”交融的景观特征,强化玄武湖在南京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绿化依据。

2. 为改变现有单一景观,应加大乔灌木的植栽和培育力度,增加绿化覆盖面积,进一步维护和改善玄武湖的生态环境。

3. 在绿化布局上,讲求以玄武湖边界带状背景林与成片的植被景观为基础,以小片的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物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时,进行色叶的协调与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特别注重在水岸与大片草地的边界,以植被形成的界面的季相、色相、树形及轮廓线的变化有致,形成湖区特色种植景观。

4. 发展乡土种植、特有树种、观赏植物、提高景区规划效果、价值和特色。

5.保护玄武湖内现有的古树名木。

6.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建立各类树木种质资源库,保持植物群落相对稳

定性。

7.加强绿化规划与其他系统规划的协调,考虑绿化空间与玄武湖及周边道路网、水系和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的衔接。

8.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又要有可靠的保护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规划目标

根据玄武湖的现状条件、性质特点和布局结构,玄武湖的绿化规划应重视自然山水骨架特征,充分利用山(九华山、紫金山)、水(湖)、城(明城墙)、林的条件,外延玄武湖的绿地规模,突出玄武湖的景观特征,使玄武湖与现代的气息相融合。

第五节规划结构

根据玄武湖绿地现状,并且基于“环、带、轴、圆”的绿地系统模式,确定玄武湖绿化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圈、一带、二心、三轴。

1.“一圈”:指的是五洲绿化核心圈,对玄武湖绿化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

2.“一带”:明城墙这条带贯穿玄武湖以西的环境绿化的骨架。

3. “两心”:指紫金山和神策门公园两个生态保护节点,构成玄武湖绿化规划的心。

4. “二轴”指小红山、树木园对整个玄武湖地区的环境产生生态辐射。

第六节规划内容

一、总体植被规划构思

规划根据玄武湖具有的山、水、城、林的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结合玄武湖的总体布局,整体植被规划在空间上考虑了不同郁闭度对整个景区不同部分的空间感受的影响。在绿化规划中,分为生态密林、背景林,乔木、乔灌混交林,疏林草地,观赏林,经济果林、单纯林(樱花林、柳树林等)、草坪,及软硬结合铺地,并反映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相景观。在平面布局上,优化绿地结构,以明城墙绿带为主轴,五洲景观区为核心圈,点、线、面三部分相互穿插结合的特点。配合着环湖的花卉园、情侣园,以及紫金山、小红山和树木园对玄武湖的生态辐射。

1.生态密林

多为高大乔林,靠近明古城墙种植常绿隔离带,靠近内侧游览区域则注重植被的乔、灌、地被多层次和丰富色彩搭配,厚密是林的景观特色。它使游人在玄武湖中古城墙带的幽静与环湖情侣园、花卉园、水上活动中心带的喧嚣形成对比。

树种选择首先是自然群落中苦楮、南京椴、青冈栎、野核桃、三叶草、水杉、池杉、麻栎、栓皮栎、枫香、三角枫、黄连木、化香、黄檀等为主,结合原有树种,再配合松林、油茶林,组成生态背景林的骨干树种。

2.混交林(乔木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观赏林、单纯林(樱花林、柳树林等)、经济果林、水生植物、草坪

混交林:主要分布在背景林和疏林草地或观赏林之间,以常绿、落叶本地、乡土的乔木以及乔灌木混交为主,作为过渡带。

单纯林:主要在樱洲规划一片樱花林,在环洲有一圈柳树林。

观赏林:主要分布在主入口,重要节点附近、开阔地边缘,包括四季花卉、花带、色叶林和姿态比较优美的树种等。以自然植被为基调,适当增植低矮灌木,四季野花与色叶树种,使玄武湖处处有景可观,季季变换景观。

常绿针叶类:龙柏、桧柏、刺柏、侧柏、翠柏、五针松、雪松、罗汉松、柳杉、池杉、水杉

常绿阔叶类:广玉兰、香樟、桂花、大叶女贞、瓜子黄杨、石楠、棕榈、十大功劳、南天竹、夹竹桃、蚊母、丝兰

落叶类:白玉兰、紫玉兰、红叶李、青桐、红叶小檗、垂柳、樱花、樱桃、榆叶梅、红枫、三角枫、五角枫、鸡爪槭、紫薇、紫荆、丁香、麻叶绣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南京玄武湖道路景观分析

南京玄武湖道路景观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南京玄武湖道路铺装、道路绿化、文化属性等因素的调查、分析,对玄武湖道路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对玄武湖道路景观做出了评价,并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1.1 城市道路 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是沿道路上进行有方向性、连续性的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环境的景观元素都依附于道路。(美)著名学者Kewh Lynch在他的名著《Lin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构成了人们对城市印象的心理因素的五个方面。其中,道路是城市形象的第一因素。当人们进入一个城市时,城市进出口使人们产生对城市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们对城市面貌的了解也是通过沿道路的活动所获得的,当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在沿主干路、支路、街巷的活动中,可逐渐在脑海中获得印象,经过多次活动后便开始熟悉。 1.2 道路铺装 道路路面是塑造道路空间的底界面。道路路面、人行道铺砌的质感、色彩、图案都是道路景观引人注目的特征。道路铺装首先要根据交通功能的需求,对路面材料、结构、形式等加以选择,以提供有一定强度、耐磨、防滑的路面,同时也要注意行人的视觉感受。对于行人来说,路面的色彩、材料的质感尤显重要。彩色水泥的应用改变了单调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使街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色彩的运用还要注意色调、浓淡,并且要与当地气候、道路性质、周围环境相配合;路面的材料与质感则对行人的心理有一定影响,路面景观构成了道路景观平面上的主要内容,是行人观赏的重要视觉因素。 1.3 道路绿化 街道绿化目的是为了美化街道环境,同时盛夏能让步行者遮荫。道路绿化包括人行道绿化、分车带绿化、基础绿带、防护绿带以及广场、街头休息绿化等形式。我国城市道路绿地一般占道路总宽的25%~30%,如从环保角度要求,绿带要有6~25m才能起保护作用。道路绿化功能可用道路绿化覆盖率、道路绿化与环境协调性几项指标来反映。道路绿化视觉效果可用道路绿化与道路特性的协调程度、绿化对道路净空的影响来反映。道路绿化与道路特性的协调程度从选择道路绿化的尺度、方式时,是否考虑了道路的速度特性、道路性质、交通功能和人的视觉特性等方面来分析评价绿化与道路特性的协调程度。道路绿化应当保证不影响道路净空,从是否全面考虑了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以及高架桥、路的净空限界来分析评价。 1.4 道路文化属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各民族文化交错、聚居,以及丰富的自然地质条件形成各自的地域特点,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道路景观应该考虑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城市道路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度也是我们应该进行分析的重要因素。 据南京园林学会会长李蕾介绍,这次对玄武湖一期综合整治工程主要以环湖路为主,东起太平门,西至玄武门,全长近3公里。 环湖路一期 5月1日对外开放但禁止社会车辆通行 封闭了7个月之久的玄武湖环湖路,5月1日当天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市民眼前。昨天,记者来到还在围挡的玄武湖现场看到,原来的高尔夫私家会所、临湖饭店等都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玄圃、阅武台等。 行走在环湖路上,记者发现除了原先的老路,花树之间还多了步行道,漫步其中,满目是赏心悦目的绿,湖边两位老人家正在悠闲地打着太极,不远处的湖边还停着一只白鹭。记者了解到,今后在环湖路游览环境好也更安全,不用再担心身后突然“飞”过一辆汽车。 南京园林学会会长李蕾介绍,此次整治建了专门的人行道。公园方也打算禁止社会车辆进入。 在玄武门环湖路入口处,记者看到,马路中间已经多了两个石砌花坛。解放门内、太平门也都设有路障,禁止车辆通行。为了方便步行的游客游览,沿途还新增了电瓶车停靠站3处,配套投放电瓶车10辆,自助式代步自行车200辆,满足大家需要。 整个环湖路9.5公里,将有18处景点。目前完工的是玄武湖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示范段,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年 目录 前言 (1) 一、体系建设 (1) 二、法规和体制 (3) 三、资源保护 (4) 四、规划管理 (6)

五、能力建设 (7) 六、经济和社会贡献 (8) 七、国际交往 (9) 八、展望 (11) 结束语 (14) 前言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依法设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等综合功能及生态、科学、文化、美学等综合价值。风景名胜区与

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 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辛勤工作以及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大众爱国热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此事业而立之年,为使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情况,特进行全面介绍。 一、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基础。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2月1日《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后,统一改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等级。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批共225处,面积约10.36

南京玄武湖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实地》期末论文 题目:南京玄武湖 系(院)旅游外语学院 专业班级 12旅管班 学号1225051146 学生姓名朱绍艳 2014年 1 月 2 日

目录 一、引言-----------------------------------------1 二、玄武湖简介-----------------------------------3 三、历史发展-------------------------------------3 四、历史故事-------------------------------------4 五、环湖景点-------------------------------------5 5.1玄武晨曦------------------------------------5 5.2北湖艺坊------------------------------------5 5.3十里长堤------------------------------------5 5.4武庙闸--------------------------------------6 5.5古墙明镜------------------------------------6 5.6杉林氧--------------------------------------6 5.7情侣园馨------------------------------------6 5.8湖田轩--------------------------------------6 5.9宣武门--------------------------------------6 5.10解放门-------------------------------------6 5.11太平门-------------------------------------6 5.12和平门-------------------------------------6 六、总结------------------------------------------7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412143843.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玄武湖景区导游词

玄武湖 景区概况 各位游客,欢迎使用51导游讲解服务,现在我们来到玄武湖景区。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长大约10公里,占地面积437多公顷,水面约368公顷。历史上因为他位于钟山的北面,所以曾被称作“后湖”。自东晋以来一直是帝王大臣们的游乐的地方,它还有桑泊湖、秣陵湖、昆明湖等多个多称乎。它也是当时王朝训练水军的地方,所以也称“习武湖”。东吴迁都建康后,在后湖南侧建有宫苑,并引其水注入宫苑内,因湖在台城之北,所以称为“北湖”。传说孙吴末年,丹阳县官宣赛的母亲,80高龄在后湖游水,突然化鼋而去,千年不死,所以人们又称后湖为“练湖”。相传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五月,湖中出现黑龙,故称玄武湖。北宋时王安石实施新法,废湖为田。明代朱元璋高筑墙,玄武湖疏浚恢复,成为天然护城河。 公元1909年清朝南京政府将此地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辟环洲-樱洲-梁洲-翠洲-菱洲五洲,故又称“五洲公园”。 一.玄武门 现在我们来到了玄武门,这座城门为什么叫玄武门呢?首先介 绍玄武二字的来历。玄武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为主管四个方位中北方的灵兽,形状为龟蛇合体,五行中主水,又称灵武、元武、真武、北极等,所以历代宫城北门多以玄武命名。但这个玄武门不在宫城也不位于北,明京城并无此门,而是在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在湖内辟建公

园,为方便客商游人入园,才开辟此城门,名丰润门。后在1931年改称玄武门,倒是因湖名而得名。 二.翠虹堤 我们现在走的大道叫翠虹堤,湖边花柳夹道,仿佛彩虹飞跨,翠带铺陈。走完这段堤,即到了环洲。环洲是较早形成的湖中之岛,最具浓郁的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后湖烟柳”的景观特色,故名环洲烟柳。大家从两侧看过去,右边堤岸上,柳、樟高大成行,绿荫压水,卧花迎风,一派西湖风光,左边是翠虹堤的延伸,桐、柳参天,枝叶婆娑,不亚苏堤春晓。 三.环洲假山石 大家看,我们正面是一组富有中国园林特色的大假山和奇峰妙右。假山以湖石堆就,高达6.7米,山形如云卷飞走,也似鹰博狮吼,是假山叠石中的佳作。假山前的二块孤峰巨石“童子拜观音”,童子高4.2米,宽0.8米,形态虔诚恭敬,观音石高超6米,宽不过0.9米,顶如披巾,身形玉立,恰似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俯察世情,布施救苦救难之善,可谓神意天成。这块奇石和江南名石--苏州留园冠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竹素园绉云峰同为中国园林山石中的极品,都具有“皱、瘦、透、漏”的山石审美特点,均为“花石纲”遗物。 四.郭仙墩 沿堤北行,有一小土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座小土山就是东晋大文学家、大阴阳风水家郭璞的衣冠冢,叫郭仙墩。其人学博才高,文采雄健,著有《山海经注》《尔雅注》《葬经》等,他不畏权势,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 规划部分 前言 玄武湖景观区总体规划的规划部分,是第一部分策划部分的延续与具体落实。本规划同时从生态保护、人文资源发掘、风景建设、旅游开发这四个角度出发,吸取了众多专家、学者、领导和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的意见建议以及项目规划设计组多年全国范围的同类项目的规划设计经验教训。从更为宏观的层次上对玄武湖进行策划规划,由外到内地对玄武湖及其周边相关区域进行规划和控制。目前为止进行了二轮方案的制作,每一轮又同时列出了二到三个方案,以便比较和研究;规划过程中,方案先后经过二次的讨论、评审会(2001年5月10日第一次、2001年6月12日第二次),根据2001年6月12日第二轮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了第三轮的调整与深入。 第一章基础资料与现状概况 第一节图纸资料 1.玄武湖景观区地形图1:5000 2.五洲地形图1:500 3.玄武湖景观区航片1: 10000 4.情侣园地形现状总平面图1:2000 5.游乐园现状图1:500 6.药物园植物配置图1:500 7.花卉园绿化总平面图1:500 8.和平大沟平面图1:2500 9.玄武湖供水系统图 10.玄武湖供电系统图 11.湖底隧道两端道路规划图 12.南京市旅游地图 第二节、自然与资源条件 (一)地理区位 南京市简称宁,又名金陵。位于北纬32°,东经118.7°,在中国大陆东南部,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京总面积6516多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600多万,其中主城区面积243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258万。1949-1952年南京曾一度为新中国的中央直辖市,1952年以来是江苏省省会。辖区跨长江南北两岸,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六个城区,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四郊区,江宁区部分乡镇以及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等市、县。 浩荡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进入南京境内,受到宁镇反射弧地质构造的弯折,急转向东,形成一个大转弯,南京就位于这个大转弯的顶端,主城在江南,跨江而立。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南京成为距离中原最近的滨江城市。自古以来,舟楫车驿之利,使南京成为大江南北的要津、山海东西携手的重镇,连结起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 玄武湖在城东北,东靠紫金山,南有鸡笼山、覆舟山临钟山、富贵山,北有大红山,自东向西为明代城墙,湖岸枕山绕城,绵延二十多公里,其中水域3.68平方公里。目前是国家级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临龙蟠路,西有中央路,东南接太岗路,南临北京东路。玄武湖枕山环城,山、水、园、林、城浑然一体。 (二)气候条件 南京市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处于季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由于地处亚欧大陆之东部,虽距离海洋仅有300公里,但海洋性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的影响较深,为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多偏北风,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欧亚大陆气温急剧升高,成为低压区,多东南风,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规划文本 规划委托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零零六年九月

项目名称: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项目委托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法人代码:72146607—0 证书等级:甲级[建] 城规编第(021004)规划顾问 吴良镛两院院士 秦佑国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陈素伟高级工程师 郑光中教授 左川教授 单德启教授 胡学凡原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江 山原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程迎峰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项目主持人 尹稚教授清华规划院院长 项目负责人 杨锐教授清华大学景观学系系主任 项目组成员 庄优波博士 袁南果硕士 邹桂武高级工程师 罗婷婷硕士 崔宝义硕士 刘晓冬硕士 祁黄雄博士后 王萌硕士 王彬汕讲师 杜鹏飞副教授 林瑾硕士 龚道孝硕士 陈海燕硕士

.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目的 (1) 第二条依据 (1) 第三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2) 第四条规划期限 (2)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3) 第五条规划范围 (3) 第六条缓冲区范围 (3) 第七条性质 (3) 第三章资源评价 (4) 第八条资源价值 (4) 第九条资源特征 (4) 第十条资源分类 (5) 第十一条资源重要性评价 (7) 第十二条资源敏感度评价 (10) 第四章目标体系规划与发展规模 (14) 第十三条目标体系的层次 (14) 第十四条无期限目标 (14) 第十五条资源与环境保护长期目标 (14) 第十六条游客管理长期目标 (15) 第十七条社区管理与多方合作长期目标 (15) 第十八条组织效率长期目标 (16) 第十九条瞬时游客容量 (17) 第二十条全区游客容量 (21) 第二十一条市场游客规模预测 (21) 第二十二条规划总人口规模 (21) 第五章战略规划 (23) 第二十三条科学管理战略 (23) 第二十四条资源整体保护战略 (23) 第二十五条游客管理战略 (23) 第二十六条统筹社区发展战略 (24) 第二十七条区域统筹战略 (24) 第二十八条伙伴合作战略 (25) 第二十九条文化资源保护与挖掘战略 (25) 第六章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 (26) 第三十条用地布局结构 (26)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