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学号:

学生:杜传辉

指导老师:时小侬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

摘要: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信息处理传送的日新月异,加上金融业的日臻成熟,金融机构所需之资金越来越大,单一的金融经营手段已难满足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所提出的要求,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正朝着金融混业经营方式发展。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呈现出蓬勃的朝气,我们应抓住自身发展之时机,客观分析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吸收国际成熟的金融业经营方式,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所以中国金融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分析

目录

一、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演变和现状 (3)

二、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的动因 (3)

(一)从社会需求看混业经营之必然性 (3)

(二)从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看我国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4)

三、中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5)

(二)对策 (6)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分析

一、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演变和现状

从世界金融业的现状来看,当今许多国家的金融业正从分业走向混业,金融混业经营已逐渐明晰起来,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业的客户需要金融业提供简便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企业需要金融业更好地融资及高效,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金融业也需要强强联合扩大自身的实力和利益。金融本来就是资金融通,将社会闲散的资金用于社会中急需资金的行业。只有资金更有效地融通,经济才能更快速地发展。如果金融业在改制中过于保守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纷纷走向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道路。

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西方国家在金融业发展历程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9年世界大危机之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均实行混业经营,金融机构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1929年10月28日美国爆发的“黑色星期一”,使美国股市崩溃,造成了无数银行的倒闭,美国政府将商业银行卷入证券市场归咎为造成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打破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格局。第二阶段,以1933年美国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它规定银行分为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属于投资银行经营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不能涉足,必须由投资银行或投资公司经营,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只能在自己的经营领域内开展业务,但必须接受金融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美英各国先后作出分业经营的政策规定,尽管以德国为首的西欧等国仍然坚持混业经营,但并未改变分业经营这一主流趋势。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日本等国先后取消分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11月1 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业互相渗透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美国实行了60年,并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走向终结,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的动因

(一)从社会需求看混业经营之必然性

1.金融各行业利润的追求和风险分散的需要

由于金融业务界限的日益模糊,业务趋同,竞争弥加激烈。金融机构的利润率不断下降,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都不得不拓展新业务。实行混业经营有利于对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创造利润和客户资源共享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可以在混业经营体制下实现优势互补,产生连动效应,依靠业务的交叉而创新的中间业务来实现多处开花,增加利润。同时,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又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在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是银行主导型。在长期的积沉中,银行普遍建立起比保险公司庞大得多和完整得多的营销网络和电子银行产品体系,与此相适应是是庞大的“后台人员--柜面员工--客户经理--银行专家”等纵深式服务队伍,相比而言,无论是从网点和服务人员的数量,还是营销服务体系的完整性来讲,银行的渠道资源都对保险公司销售大众型产品有较强的吸引力,对保险公司挖掘新的客户,新的业务机会,更深层地接触高端客户以提升保险服务的价值来说更是一笔宝贵财富,实际中也有银行为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的现象。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保险资产占金融总资产比重到20%左右,而我国仅为3%。从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的比重来看,国际平均水平为30%,而我国仅为

3.4%。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银行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95%以上,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如果进行混业经营则可以带动保险业的发展,让居民通过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更好地认识保险从而使我国的保险密度增大。

有些人认为金融混业的风险比分业的风险大,但通过分析后便知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未必就高于分业经营风险。混业经营的风险主要包括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和经营保险业务的风险。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二是证券承销的风险。关于银行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从多数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来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离并没有影响银行向证券经纪人、证券自营商或证券附属机构发放贷款。如果在两种业务分离的同时而又不禁止银行向证券公司贷款,商业银行就仍然处在证券市场的变化莫测的风险之中,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是没有区别的。就证券承销的风险而言,银行从事证券承销业务不是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而是降低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因为承销证券的风险实际上比提供贷款的风险小。证券拥有广大的二级市场,证券销售前一般经过信用评级,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售出,基本没有什么风险。另外,银行兼营保险业未必会增大银行风险。保险业务的固有风险体现在保险经纪业务和承保业务上。经纪业务主要是收费业务,其销售技巧和服务方向与银行的其他业务紧密相关。在这类业务中由于银行仅充当代理人,基本上不存在风险问题,因为它不使用银行资本,因此这种业务对银行来说风险很小。保险承保业务则有一定的风险,但这与银行其他业务的风险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而且承保业务的风险也不见得比银行其他业务的风险更大。所以,没有必要过于担心银行从事保险业务的风险问题。可见,分业经营并不意味着低风险,混业经营并非就是高风险,因为风险问题而拒绝混业经营显然是不成立的。

2.增强与国际金融业的竞争力

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大趋势下,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金融业规模的大小、业务范围的宽窄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决定了其在竞争中的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届时中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与众多WTO成员国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不可避免。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进入我国,而这些公司的业务领域可以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等多个方面,它们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素质的金融才人,一定会抓住进军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努力拓展业务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对实行分业经营的中国金融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即便是外国银行遵从中国的法律制度在境内从事单一的银行业务,但其可以通过与境外的母公司之间的往来间接实现混业经营,这种业务范围上的不平等将使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外资企业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长期形成的合作的机制,也是它们在这一竞争中的重要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的企业得不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其结果不公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将危及我国金融机构的长期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抵御冲击,努力创造条件向混业经营过渡,使我国金融业面对挑战求得生存与发展意义深远。所以从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施行金融业混业经营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3.客户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要求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一场客户争夺战,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便利、高效、准确的优质服务,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由于业务单一,经营成本较大,难以给客户提供综合的服务,面对着人们日益增长的不同需要,金融机构不得不改变经营理念,转而实行混业经营,推出一系列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服务来满足需要,从而吸引客户,留住客户,获取长期利益。

(二)从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看我国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1.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金融业的变革

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机构降低金融通讯与金融数据处理的成本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也显著下降,使金融管理技术金融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业务扩张能力。这一切都为其多元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混业性金融机构加强混业平衡能力提供了方便。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以及推动新事物的发展,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无纸交易和无纸合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依赖电子技术的发展。金融业作为交易最为频繁的行业不可能不受电子技术进步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利用电子技术的发展来更新自身的体制。电子技术其实也在客观地改变着金融业,使金融业不再繁琐,不在出现业务的重复。许多以前金融业方面的问

题也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而迎刃而解,比如有人认为金融业混业经营会使金融业变得混乱信息不透明难以监管,而现在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监管。

2.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之雏形

关于我国金融业到底应采取混业模式还是分业模式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共识:面对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浪潮的冲击,中国金融业实现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体制变革是必然的。但受中国金融基础环境薄弱现状制约,金融实现混业经营不是简单的时间快慢问题,更重要的是金融发展与安全协调的问题,中国应该渐进式地逐步推进金融经营体制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金融政策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混业似乎是在缓慢而悄然地进行。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先后下发或转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随后,监管部门允许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股票抵押贷款。2001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施行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众多政策的出台让人感觉混业正在积极酝酿之中。我国虽然并未明确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地位,但三种金融集团模式已经初具雏形:

(1)光大模式。光大集团属于纯粹型金融控股集团,作为母公司的控股公司只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从事股权收益活动,而不直接进行实际业务经营。目前中国光大集团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三家金融机构,同时持有申银万国证券公司19%的股份,还拥有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尽管光大集团的客户还无法享受一站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但光大集团已经具备类似金融超市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并正在向规范化迈进。

(2)中信模式。中信公司全称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按母公司控股的方式和目的属于经营性混合金融控股集团。其特征是:集团的控股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等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附属机构或子公司,这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集团公司董事会有权决定或影响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决定及重大决策。中信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于金融业、实业与其他服务业三大类。

(3)招行模式。招行模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典型代表,它已经参股或控股了国通证券、香港江南财务、长城证券、21世纪科技投资公司和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

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完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三种金融集团模式也会长期共存,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可以保证集团模式不断优化,并最终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控股公司。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在最初的混业进程中不应限定划一的金融集团模式,而是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治理结构完善;证券市场方面则是推进自由化进程,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进而保证金融机构产权的有序交易,最终通过并购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走向成熟创造条件。

三、中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金融走混业的道路是必然的,所以现在应该在中国没有完全走向混业经营时候分析这种经营模式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及在中国实行混业经营还有哪些不成熟的条件。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可能会转移自身的贷款风险。例如,在一家能够向客户提供贷款又能够开展承销业务的情况下,如果其贷款客户不能偿还该机构的贷款,该金融机构可能向处于财务困难中的借款人施加压力来迫使其发行证券,然后再将其出售给外部投资者,此时金融机构则会用企业的这笔发行收入来收回贷款。这样,该金融机构便将自身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那些购买有问题企业债券的投资者。如:1989年,第一波士顿曾试图通过发行垃圾债券的方式来收回化对俄亥俄州一家公司的过桥贷款。

2.混业经营可能引发搭售问题。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后,其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会向顾客建议购买自己附属机构的产品而不是其他机构的产品,这有可能损害到客户的利益。而且,金融机构可以凭借其与企业的借贷关系,以提高融资成本或不再提供新的贷款额度要挟企业购买它所提供的证券承销或保险产品等一揽子服务。

3.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还可能存在金融市场被垄断的现象,这一现象极有可能在中国实行混业经营之初出现。

4.我国现有金融制度不完善,实行混业经营可能引发较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不能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银行只追求盈利最大化而忽视证券市场的巨大风险,使信贷资金的风险加大。

5.监管难度加大。银行并购后会产生少数超级银行,这些超级银行占有率很大,有可能形成业务垄断,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进行市场控制,与金融监管提倡的公平交易形成对抗,不利于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对策

金融混业经营虽是大势所趋,但金融改革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首先,混业经营必须考虑市场竞争条件。在英美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里,无论银行贷款还是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其竞争都非常激烈,一个金融中介机构要想过多地垄断市场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如果想要经营证券、保险业务,没有效率就不能生存。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还不明晰,国有银行对非银行业务可能造成的巨额损失难以承担真正的责任,政府对贷款的干预普遍存在,信息收集非常落后,会计和披露标准很不健全,监督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在这种环境下引入混业经营,必须谨慎从事。

其次,就金融监管来看,尽快建立我国金融的统一监管模式。目前我国采取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模式,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完善,监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混业经营程度和深度提高,可考虑设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的直属部门,是中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权利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协调三大主题的监管工作,全面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与协调,并通过建立科学的网络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监管决策和风险预警服务。

再次,改革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业产权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当前必须推动金融业的产权重组,使金融业在产权并购方面有所突破,这是实现金融业自律的根本保证。同时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产权条件,对未经产权改革或改革不彻底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暂时不得进行跨行业金融业务的经营。当前内部控制松弛是金融机构的最薄弱的环节,在国有商业银行尤为严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法律规章和约束机制的悬空。因此应监督各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监控体系,切实把效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相结合的“三性原则”作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产权制度改革,内控制度完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我国推进混业经营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总结

如今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完全对外打开,这是机遇,但更是一种挑战。巨大的冲击,必然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清楚、正确地认识国际金融业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需要立法、证券市场、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做出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祁泽瑞.《商业银行的保险资源及价值实况》,《中国金融》2006. 3

[2]冯彬.《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探究》,https://www.doczj.com/doc/6a381825.html,/cgi-bin/bbs/view?forum=shaz hijian&message=95

[3]白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改革》2002

[4]代雷.《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研究》,https://www.doczj.com/doc/6a381825.html,/qklw/jinrong/2005093005930004 6252703848.htm

[5]桑榕.《金融业混业经风险辨析及防范》,《经济导刊》2004.11

[6]李思敏. 《论混业经营冲动下的金融改革》,《南方金融》2004.10

金融行业信息化报告

金融行业信息化报告 图为金融行业信息化指数 这几年,金融信息化领域最热门的词汇非“大集中”莫属,直接动因在于要借助构建集中信息系统,将传统总分体制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总部。因为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都是总部-分部模式,业务信息系统几乎都是以银行分行、保险公司分公司、证券公司营业部为主体建立的。由于金融业对信息的高度依存,企业的很多资源都以数字化形式存 在信息系统中,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因为能够调用较多的资源,因此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决策权。这种状况使得金融企业很难转向集约化管理模式,提供统一而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而这些都是现代金融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 除了这个直接动因外,让金融行业热衷于“集中”的根本原因是近四五年来,金融企业纷纷开始战略转型,向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变革:银行要从简单的存贷款业务转向替客户管理资产,让客户的资产增值;保险公司要从“卖保险”转而给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证券公司要从简单的买卖股票的交易通道向理财服务转型。这些战略目标没有一个能离开IT 的支持。 此外,管理的集中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分散架构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分散的IT架构下,证券公司营业部总经理勾结电脑部经理就可以违规动用上亿元的企业资金,甚至一家违规经营的营业部就可以拖垮一家券商,银行分行挪用、贪污巨额资金的案件也不时上演。 于是,近几年,国内的金融企业几乎都开始“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展开了大规模的集中信息系统建设,集中成为金融信息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今,国有4大银行中,除农行外,基本都完成了数据层面的集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几乎都完成了包括核心交易系统在内的各种业务系统的集中,集中的浪潮已经波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尽管经历了好几年的漫长熊市,逆境反而让监管机构和券商高层意识到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的必要性,“大集中”从当初电脑部自发行为演变为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从2002年开始,国内大中型保险公司也进入了大规模集中信息系统阶段,它们纷纷引入国外的核心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一)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一) 提要:金融国际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是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伴随着这些客观结果连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金融混业经营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趋势。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本文从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出发,结合我国金融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了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内涵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混业经营制度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而分业经营是一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 目前,混应经营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综合银行制,可设置内部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如德国、瑞士、荷兰等国的商业银行。另一种为全能银行制,通过在外部设立公司或控股公司的形式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等,如英国、日本、美国的商业银行。在目前的国内文献中,有部分人将混业经营等同于全能银行。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以下两个概念:全能银行主要是从银行为其客户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讲的,对应传统银行服务;而混业经营则是从银行运作的角度讲的,对应分业经营。 根据默顿与博迪提出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于金融机构更具稳定性,金融体系的功能及竞争性组合方式决定了金融产品及金融机构的外在形式。因此,金融机构的形式和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都是可变的。它们都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功能的外在表象。金融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实际上是金融分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知识金融结构变化的外在表象,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利益诱导下的金融功能配置格局的重构。 二、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了分—混—分—混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已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以此为标志,现代国际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三、银行业混业经营的优势与风险混业经营制度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另外,其本身也具有一些分业经营模式所缺乏的优点: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财会信息系统期末结业报告)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0802班 姓名:丛培媛学号:04 李燕 11 孟源 14 濮扬 15 冉汶灵 17 邵丹 18 2010年11月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在系统详细介绍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会计信息化之前,笔者认为需要明确以账簿记录为主的提供会计信息的传统方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而突出的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信息化的巨大优势。传统的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存在的缺陷如下: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传统的账簿记录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记录系统,会容易诱使企业选择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我国正处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大于对会计信息的供给阶段,许多公司、企业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以防被其竞争对手获悉后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这类信息公布之后必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由于传统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手工记录,利益最大化会诱使企业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进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 (二)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是由手工填制,篡改记录比起有电子记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更容易。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业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随着现代经济逐渐向规模化,多元化,业务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难以与迅猛发展的业务相适应,特别是在年末的时候,巨大的核算量很可能会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

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 提要:金融国际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是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伴随着这些客观结果连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金融混业经营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趋势。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本文从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出发,结合我国金融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并提出了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内涵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 混业经营制度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而分业经营是一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 目前,混应经营一般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综合银行制,可设置内部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如德国、瑞士、荷兰等国的商业银行。另一种为全能银行制,通过在外部设立公司或控股公司的形式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等,如英国、日本、美国的商业银行。在目前的国内文献中,有部分人将混业经营等同于全能银行。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以下两个概念:全能银行主要是从银行为其客户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讲的,对应传统银行服务;而混业经营则是从银行运作的角度讲的,对应分业经营。 根据默顿与博迪提出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于金融机构更具稳定性,金融体系的功能及竞争性组合方式决定了金融产品及金融机构的外在形式。因此,金融机构的形式和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都是可变的。它们都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功能的外在表象。金融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实际上是金融分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知识金融结构变化的外在表象,其深层次原因是市场利益诱导下的金融功能配置格局的重构。 二、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了分—混—分—混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已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以此为标志,现代国际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三、银行业混业经营的优势与风险混业经营制度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 年7 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视为中国金融界最高规格会议,1997 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2017 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指引未来多年金融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原则将会在金融监管中得以落实。 2017 年12 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提及,规定的出台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资管新规象征着融监管正式进入到一委一行三会框架的新阶段,金融业进入到了统一协调监管的新时代,金融监管趋严方向不改。当部分市场参与者认为金融去杠杆去的差不多之时,2017 年12 月中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再次定调,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位列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化解风险重点是金融风险,根源是高杠杆率,目标是使得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管控。金融去杠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018 年是今后三年的开局之年,预计会比2017 更严,2018 年去杠杆尤其是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推进。2018 年上半年可能仍有较多 监管政策出台,且监管协调性大幅提升。 1、金融防风险,任重道远 自2012 年以来,监管机构相继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专户的监管限制。在此过程中,部分资管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影子银行产品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追逐高收益资产。期限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短久期负债去对接期限3-5 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严重。 老16 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含应付债券)规模仍达24.7 万亿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 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 一,我国金融业现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额的局面。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美国模式。 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

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 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 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服务等。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018-2019年中国金融行业IT应用及需求趋势市场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中国金融行业IT应用及需 求趋势市场研究报告

目录 主要观点及结论 (6) 现状篇 (8) 第一章2018年中国金融业基本状况 (8) 1.2018年中国金融业基本状况 (8) 1.1中国金融业组织结构 (8) 1.2行业经营管理难点 (10) 2.2018年中国金融业运行情况 (13) 2.1 2018年金融业综合运行情况 (13) 2.2 2018年金融业重大事件 (14) 第二章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基本状况 (17) 1.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与规划 (17) 2.2018年中国金融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19) 3.2018年中国金融业信息化特点及存在问题 (20) 3.1 2018年中国金融业信息化特点 (20) 3.2中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 (23) 4.中国金融业信息化主要采购流程 (25) 4.1银行 (25) 4.2证券 (26) 4.3保险 (27) 第三章2018年中国金融业重点IT系统建设状况 (29) 1.中国金融业重点IT系统定义 (29)

1.1银行 (29) 1.2证券 (31) 1.3保险 (32) 2.2018年中国金融业重点IT系统投资状况 (33) 2.1 2018年银行重点IT系统投资规模 (33) 2.2 2018年证券业重点IT系统投资规模 (34) 2.3 2018年保险业重点IT系统投资规模 (35) 3.2018年中国金融业主要供应商情况 (36) 3.1银行 (36) 3.2证券 (37) 3-3保险 (38) 第四章2018年中国金融业信息化投资状况 (40) 1.2018年金融业信息化投资总体状况 (40) 1.1 总体投资额及增长情况 (40) 1.2金融行业IT投资结构 (41) 1.3软件、硬件、服务比例 (42) 2.2018年金融业硬件产品采购状况 (43) 3.2018年金融业软件产品采购状况 (45) 4.2018年金融业IT服务采购状况 (46) 趋势篇 (47) 第一章2007年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 (47)

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金融混业经营概念

比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优劣金融混业经营概念 1 狭义的概念 . 它主要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 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 2 、广义的概念. 它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 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 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 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一项义务 风险管理的问题。在一个风险管理好的地区和国家,混业经营更能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相反,在一个风险治理还不算完善的地区和国家,分业经营显然更安全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是新世纪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开放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但是,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由于现实存在的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住房领域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所暴露的恰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深层矛盾,它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之间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没有金融监管制约的金融创新势必会带来灾难和不幸。金融创新须臾也离不开金融监管,否则金融创新就会导致金融风险。这从理论和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作出分析。 第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的,是一个统一体,是在国内宏观经济、财政与金融这样一个整体状况下进行的,因此不可以作绝对化的理解 第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必须保持协调 总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仍需要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所认识和挖掘,我们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监管体制是什么? 中国为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中国银行业由中央银行负责监管(银监会);证券业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证监会);保险业由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保监会),各监管机构既分工负责,又协调配合,共同组成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体制。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容: 1、资本充足性监管。2、对存款人保护的监管。3、流动性监管。4、贷款风险的控制。5、准备金管理。6、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监管。 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因素哪个效用最大 问题补充:因素有:政策时滞、预期因素、其他(客观经济条件变化和政治等因素)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辨证地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影响因素肯定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种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利率也市场化了,可能预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像日本,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其货币政策效果不会好 中国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央行的作用会比较明显,但也不能忽视商业银行自身行为对政策效力的影响,比如现在惜贷就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 试简单论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机理,以及由此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及现代银行体系建立的途径 银行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后,就出现了早期的金银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形成了早期的货币兑换商和钱在银号等机构。如在欧洲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银保管兑换与放贷的记载。但一直至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前,这种钱庄业务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业革命,是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到16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工商业与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存款。贷款的要求,出现了最早的商人银行,这些商人银行既办理存款与贷款,也从事转帐结算业务。但他们的贷款往往带有高利贷性质,使一般工场手工业主和商人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也会因高额利息而无利可图。这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资本主义的银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在17世纪末至明世纪中逐步发展起来了。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并取代传统的货币经营业、高利贷商,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银行,主要特征是较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二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其一开始就具有现代商

业银行的性质,并从事大规模的融资与贷款活动,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因其资本雄厚、融资能力强,贷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为现代信用领域的主导形式,银行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兰成立了第一个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其建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此以后,现代银行在欧洲就广泛地发展起来了。 二、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如何理解? 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也是一种企业。说它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独立核算,并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银行具有企业部门的一切特征,它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的特殊利益。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为两个:①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赚取可观的收益。②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2.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资。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特殊的风险:①信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开设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 (一)、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目录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 (五)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三、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摘要:“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政策;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

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对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 1.现代金融业务的概念及范围 金融业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按照世界贸易组织附件的內容,金融业务的提供者包括下列类型机构: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还包括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 我国的金融业务主要由金融行业开展。现代金融业务具体涵盖如下,银行业,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证券业,如: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保险业,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和保险辅助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和典当等。 2.信息化工具推动金融业发展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沟通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金融业既面临着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行业壁垒被高科技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攻破之后的激烈竞争,传统金融行业面临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变的艰巨任务。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现代金融行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业务开拓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 2.1从“一卡通”到“一网通”信息技术创造银行业神话 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招商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石,是提高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基础。招商银行在建行之初,就明确提出“科技兴行”的

发展战略,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需求、统一系统”的科技研发原则。当其他银行还在忙于本省、本区域的电子金融信息化开发时招商银行就已经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正是由于站在“四个统一”的高度,采用国外先进的客户管理方式,招商银行的电子借记卡“一卡通”,才能够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柜台的通存通兑、所有POS机和ATM机的联网,被誉为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方面的一个创举。信息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开始显现巨大效益,初步树立起招商银行“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 如今,金融全球化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而金融全球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等环境的构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拉动下,金融服务要在全球范围内不间断提供。我国的金融企业,早在2002年就已经迈出了迎接金融全球化的第一步。2002年6月,中国银联成为VISA、Master Card两大国际组织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同VISA、Master Card的全球清算网络系统连接,中国银联的成员机构可以通过全球清算系统完成国际交易。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和机构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了相关业务。 2.2数据大集中技术提高了金融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SAP公司全球金融服务业高级副总裁贝尔德认为,

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优缺点的简单概述

分业经营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两种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水平,一般证券业务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而商业银行业务则更注重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2、分业经营为两种业务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环境,避免了竞争摩擦和合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综合性银行集团内的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3、分业经营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自身及客户的安全,阻止商业银行将过多的资金用在高风险的活动上。 4、分业经营有利于抑制金融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 1、以法律形式所构造的两种业务相分离的运行系统,使得两类业务难以开展必要的业务竞争,具有明显的竞争抑制性。 2、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缺乏优势互补,证券业难以利用、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网络优势,商业银行也不能借助证券公司的业务来推动其本源业务的发展。 3、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进行公平的国际竞争,尤其是面对规模宏大,业务齐全的欧洲大型全能银行,单一型商业银行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 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混业经营的缺点 1、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 2、过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会产生集团内竞争和内部协调困难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我国分业经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应该说,分业经营是对我国经济、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没有一种模式是绝对优越的。各国应立足本国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国情、适合金融业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尽管国际潮流是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的,但当时的情况决定我国更适合采取分业经营模式。这是因为: 第一、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证券市场一开始就是在银行界大力扶持、参与组织、经营下发育、发展起来的。但银行过度参与股票业务,会导致短期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造成支付能力不足,甚至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此外,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瓜分证券、保险等市场,形成垄断,既可能使刚刚兴起的证券业被扼杀在摇篮中,也可能操纵股市,加剧股市的风险和投机,危及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 第二、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领域的许多重要法律,如信托法、期货交易法等尚未出台,无法适应金融业务拓展的需要。在没有健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盲目实施金融业务的融合化经营,将导致金融领域的混乱,危及金融安全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中央银行的监控能力较弱。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才开始行使央行职能,各项职能尚在逐步完善之中。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监管的经验不足,监管手段和内容都不够完善,难以胜任对实行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的监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