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芦鸡》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0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基础知识、阅读训练试题(鲁教版)初四语文质量检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一书写与卷面二积累与运用三阅读四写作总分(一)(二)(三)得分一、书写与卷面(5分)二、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荣膺(yīng) 吹毛求疵(cī ) 伛偻(lóu) 伫(zhù)立 B 契(qìè)机襁(qiáng)褓偌(nuò)大翘(qiǎo)首 C 笨拙(zhuō) 涟漪(yī) 馈(kuì)赠紊(wěn)乱 D 阔绰(chuò) 瞰(kàn)望蓬蒿(gāo) 桑梓(xīn)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屑置辨眼花缭乱遍稽群藉 B 庖代通霄达旦冥思暇想 C 相形见绌呕心历血饶恕 D 胚芽鳞次栉比中流砥柱3、默写12分(1)江山如此多娇,。
《沁园春雪》(2)少年见罗敷,。
《陌上桑》(3),松柏有本性!《赠从弟》(4)喇叭,唢呐,。
《朝天子咏喇叭》(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6)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关雎》(7),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8),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9)衣带渐宽终不悔,。
《蝶恋花》(10)见人善,,纵去远,。
《弟子规》(11)宜未雨而绸缪,。
《朱子家训》4、根据提示填空。
4分(1)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教诲的千古名句:,。
(2)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护上,曹刿对此予以否定,他的的理由是:,。
《曹刿论战》5、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2分 A.“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一致拥护。
B.对日本右翼势力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言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C.今年,重重雾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饱受其害的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保护。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归纳梳理及巩固练习(附参考答案)练习题分五部分:文学常识、重点词语归纳、改正句中错别字、字音字形辨析选择、词语理解与成语运用一、文学常识2《变色龙》作者是,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剧本《》《》等,与法国作家、美国作家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3《溜索》作者是,本文选自《》4《蒲柳人家》作者是,小说中“一丈青”原本是《水浒传》中的绰号。
二、重点词语归纳《孔乙己》hūn chàn chān péng péng péng péng zhàn yǎo biàn tuí( )菜( )水( )杂乱( )( ) 帐( ) ( )草青筋( )出( ) 出不屑置( ) ( )唐Kǎn shìyàn jiáchuòzhàn biàn门( ) ( )候笔( ) ( )袄( )号用指甲( )了酒服( )《变色龙》lìsùcǎi kuíwu chuōlùmiùmóu醋( )米( ) 无精打( ) ( )( ) 把烟卷( )到脸上杀( ) ( )论未雨绸( ) shāi kǎn yuán yì( )子( )肩无( )无故洋( )《溜索》huán mòdìzīzhūduòjīng jīng gěng suǐqǐng nián盘( ) ( )( ) ( )( )之力卸( )子战战( )( ) 脖( ) 脑( ) ( )刻( )汗juān juān()()细流《蒲柳人家》qīyùcōng gǎn hēqiàn āza ()聚驾()烟()()面杖一气()成()夫()()zhàpéng dáo zhàn gūgūyán nìqián ()()()气()裂()()坠地()席隐()()伏lào guàn huìxuèjiáo xūn táo ()白面饼腰缠万()官()戏()咬文()字()()lǐn lǐn jīyuán péng hāo威风()()滑()可笑断壁残()()()荆棘三、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孔乙己》1在这严重监督下,孱水也很为难。
芦鸡任大霖有一年春末,梅花溇(lóu)(流过我们村子的河)涨大水,从上游漂下来一窠(kē)小芦鸡,一共三只.长发看见了它们,跑来叫我们一起去捉.我们在岸上跟着它们,用长晾竿捞,用石块赶,一直跟到周家桥边,幸亏金奎叔划着船在那里捉鱼,才围住了小芦鸡,用网把它们裹了上来.分配的结果,我一只,长发一只,灿金和王康合一只.那小芦鸡的样子就跟普遍的小鸡差不多,只是浑身是黑的,连嘴和脚爪也是黑的,而腿特别长,所以跑起来特别快.为了防它逃跑,我用细绳缚(fù)住它的脚,把它吊在椅子脚上,喂米给它吃.小芦鸡吃得很少,却时时刻刻想逃走,它总是向外面跑,可是绳子拉住了它的脚,它就绕着椅子脚转,跑着跑着,跑了几圈以后,绳子绕住在椅子脚上了,它还是跑,直到一只脚被吊了起来,不能动弹时,才叽呀叽呀地叫了起来.我以为它是在叫痛了,就去帮它松开绳,可是不一会儿,它又绕紧了绳子,吊起一只脚来,而且叫得更响了,我才知道它不是为了痛在叫,而是为了不能逃跑,才张大了黑嘴在叫唤的.——这样几次以后,小芦鸡完全发怒了,它根本不吃米,却一个劲地啄那椅子脚,好像要把这可恶的棍棒啄断才会安静下来似的.那时候,燕子在我们的檐下做了一个窠,飞进飞出地忙着.只有当燕子在檐下吉居吉居地叫着的时候,小芦鸡才比较的安静,它往往循(xún)着这叫声,侧着头,停住脚,仔细听着.燕子叫过一阵飞出去了,小芦鸡却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它是在回想那广阔河边的芦苇丛,回想在浅滩草窠中的妈妈吗?长发的那只并不比我的好些.它一粒米也不吃,只是一刻不停地跑、转,到完全累了之后,就倒在地上不起来了.让它喝水,它倒喝一点点.第三天,长发的小芦鸡死了.长发把它葬(zàng)在园里,还做了一个小坟.我知道要是老把它吊在椅子脚上,我的小芦鸡也活不长,就把它解开了,让它在天井里活动活动.不过门是关好了的.小芦鸡开始在天井里到处跑,跑了一会儿以后,忽然钻到天井角落上的水缸旁边去了,好久没出来.这时我突然想起:水缸旁边的墙上有个小小的洞,那是从前的猫洞,现在已经堵住了,它会不会钻进洞里去?急忙移开水缸,已经晚了!小芦鸡已经钻进了那个墙洞,塞住在里面了.要想从这洞里钻出去是不可能的,可是要退回来,也已经不行.我们想各种办法帮助它出来,最后我甚至要妈妈把墙壁敲掉,可是即使真的敲掉墙壁也没有用,小芦鸡已经活活地塞死在洞里了.为这事我哭了一场,不是为的我失掉了小芦鸡,而是为的小芦鸡要自由却失掉了性命.我觉得这是一件极悲惨的事,而我要对它负责的.只有灿金和王康合有的那只小芦鸡,命运比较好些.他们不光给它吃米,还到芦苇丛里去捉蚱(zhà)蜢(mēng)来喂它.有时候,灿金还牵着它到河边去走走,让它游游水,再牵回来,就像放牛似的.所以它活下来了.王康家里养着一群小鸡,他们就让芦鸡跟小鸡在一起.过了半个月,就算解开了绳子,小芦鸡也逃不了;它混在家鸡群里,前前后后地跑着,和别的鸡争食小虫.它比家鸡长得快些,不多久就开始换绒毛,稍稍有点赤膊了.可是,它终究是不快乐的,常常离开家鸡群,独自在一旁呆呆地站立着;而它的骨头突出在肉外,显得那么瘦.大家都说,灿金和王康合养的小芦鸡“养熟”了,说它将会长得很大、很肥的.可是有一天,小芦鸡终于逃走了.那时鸡群在河边的草地找虫吃,小芦鸡径直走到河边,走到河里,游过河去;对面是一带密密的芦苇,它钻进芦苇丛,就这样不见了.第二年夏天,天旱,梅花溇的水完全干了,河底可以走人.有一天金奎叔来敲门,告诉我说,从河对面走来了两只小芦鸡,他问我要不要去捉.我跑去一看,果然,两只小芦鸡在河旁走着,好像周围没有什么危险似的,坦然地走着.它们的样子完全跟去年我们捉到的那三只一样.我看了看,就对金奎叔说:“不捉它们了吧,反正是养不牢的.”金奎叔点点头说:“是啊,反正是养不牢的.有些小东西,它们生来就是自由自在的,你要把它们养在家里,它们宁愿死.芦鸡就是这样的东西.”。
现代文课文复习要点——九(上)第三单元一、课文点晴第9课故乡【重点字词】1、生字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 猹chá五行xíng缺土 jiàng 秕bǐ谷鹁鸪bó gū獾huān猪潮汛xùn 颧quán骨愕è然嗤chī笑瑟sè索寒噤jìn 折shé本黛dài色惘wǎng然恣睢zī suī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荒凉、冷落的意思:萧索(2)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瑟索(3)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惘然(4)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膜(5) 看不起:鄙夷【重点句段】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4、默写课文最后一段。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点常识】《故乡》选自《呐喊》,作者鲁迅。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揭示了衰败的悲惨景象,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芦鸡》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深刻领会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写法。
仔细品味语言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二、深入理解对小芦鸡感情真挚的描写,领会“我”和长发的感情变化。
三、培养我们热爱自然,关爱动物,增强人文精神。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任大霖(1929-1995),浙江萧山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先后出版儿童散文集《红泥岭的故事》,中篇儿童小说《我们的田野》,儿童剧《桃子熟了》,散文集《童年时代的朋友》《山岗上的星》,短篇小说集《秀娟姑娘》《秧田发绿的时候》,以及作品选集《蟋蟀及其他》等。
任大霖的作品多描写农村孩子的生活。
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是一幅幅秀美、清新、有趣,充满真情的生活画卷。
“真、善、美”是他的作品的灵魂。
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心会紧紧地融于作品之中。
【重点字词】读准下列加红字的读音梅花溇(lóu)草窠(kē)ng)晾竿(lià奎(kuí)缚住(fù)可恶(wù)啄断(zhuó)蚱蜢(zhàměng)芦苇(lúwěi)【重点解读】《芦鸡》的故事内容、情节并不复杂,但其蕴含的深刻情感给人以触动,引人深思。
在自然环境日遭破坏,动植物在人类的贪欲中屡遭伤害的今天,《芦鸡》更显出可贵的社会价值,连同它的艺术价值一起,给我们以极好的教益。
本文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厚且颇有情趣。
文章叙述的语言平实、纯真;描写的语言细腻、真诚。
二者有机结合,文中三只小芦鸡以强烈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在读者眼前奔走跳跃。
三只小芦鸡是不幸的,由于涨大水,它们与妈妈失散,落到了四个孩子的手中。
孩子们是喜欢小芦鸡的,一心想养活它们,成为自己的玩物。
这本是儿童的天性。
故事的开端,即明确地交代了小芦鸡们的不幸命运,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只小芦鸡在失去自由后,都有令人感动的表现。
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满怀怜爱,十分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小芦鸡们的生活状况。
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课练及习题答案《芦花荡》课课练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疟子()苇塘()撒网()寒噤()仄歪()泅水()飒飒()二、找出以下句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1.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能够够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2.老头子的躯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4.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错,船却走不动。
()三、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说明以下加点词语。
1.他依照早出晚归打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的情形。
编算:2.……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四、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述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要紧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五、句子明白得。
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如何明白得这句话,用自己的话归纳,表现人物如何的性格?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可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六、拓展阅读。
采蒲台的苇孙犁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托苇生活。
那个地址处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
人仿佛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成天不断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明白,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牢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
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那么多用来铺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尚未完全融化。
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凉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
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设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
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无完全平复。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光,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经历。
若是单纯是苇,若是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范进中举一、基础知识1.根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的提示填写成语。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在脸上,骂了一个______________ (形容骂得很凶)(2)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______________ (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3)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______________ (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答案】狗血喷头不三不四不省人事【解析】考查根据语境和所给提示填写成语的能力。
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根据成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如“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可概括为“不三不四”。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带挈.(qiè)相.公(xiàng)行.事(háng)星宿.(sù)B.腆.着(tiăn)解.元(jiĕ)痴.心(chī)簇.拥(cù)C.报帖.(tiĕ)拙.病(zhuō)踱.步(dù)心窍.(qiào)D.兀.自(wù)桑梓.(zĭ)侥.幸(jiăo)作揖.(yī)【答案】D【解析】A.宿——xiù;B.解——jiè;C.踱——duó;故选D。
3.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尖嘴猴腮平起平座千恩万谢狗血喷头B.万惯家私不省人事东张西望淋淋漓漓C.不三不四痰迷心翘昏昏沉沉喜从天降D.方面大耳今非昔比不由分说夹七夹八【答案】D【解析】A.座——坐;B.惯——贯;C.翘——窍;故选D。
4.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屠户把银子__________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____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____了回去,往腰里__________……A.放伸收装B.捏舒伸装C.攥收伸放D.攥舒缩揣【答案】D【解析】因为胡屠户视财如命。
语文九年级下冀教版第12课《板桥题画二则》同步练习讲解第一篇:语文九年级下冀教版第12课《板桥题画二则》同步练习讲解语文九年级下冀教版第12课《板桥题画二则》同步练习认真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8-13小题(甲文)余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凌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板桥《题画》(乙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④,少纵则逝矣。
与可⑤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注:①萌:芽。
②蜩蝮蛇蚹:这里形容竹初生时的状态。
③振笔直遂:挥动画笔,一气画完。
④兔起鹘落:鹘,一各猛禽。
兔子一出现,鹘就冲下来捕捉它。
⑤与可:文与可,善画竹,北宋有名的画家。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夏日新篁初放篁(2)置一小榻其中置(3)岂非天然图画乎?岂非_______ ___(4)执笔熟视熟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3)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B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急起从之,振笔直遂C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D 匀薄洁白之纸糊之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4、对以上三则短文的内容与和主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先写自己养竹、爱竹,潜心观察,获得“天然图画”,进而点明自己画竹得力于潜心观察、师法天然的题旨。
7*溜索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俯.( )望那江,蓦.( )地心中一颤.( ),惨叫一声。
(2)那索似有千钧.( )之力,扯.( )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 )不得。
答案(1)fǔmòchàn(2)jūn chětan解析本题考查汉字注音能力。
一要注意多音字“颤”“弹”,要结合语境确定字音;二要注意声调书写规范。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迟疑铃铛探视涓涓细流B.喧声一缕翅膀纷纷扬扬C.盘桓决壁哑声两眼哀哀D.拽起撒泄黏汗隐隐闷雷答案 C 决→绝。
1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蓦地:,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2)那索似有千钧之力....千钧之力: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3)战战兢兢....战战兢兢:答案(1)突然地,让人感到意外地。
(2)形容力量非常大。
(3)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解析要认真审题,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语境”,联系句意推测词义。
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壶口,壶口莫伸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
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2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选择忍受和服从。
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
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机会。
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
第17课孤独之旅一、夯实基础1.识音觅.食( ) 空旷.( ) 撩.( )逗驱.( )除犬吠.( ) 重叠.( )【答案】觅食(mì) 空旷(kuàng) 撩(liáo)逗驱(qū)除犬吠(fèi) 重叠(di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文学常识填空。
《孤独之旅》节选自《》,作者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答案】草房子曹文轩国际安徒生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文学常识的掌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独之旅》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自己,毅力需要在寂寞中磨炼,经历了考验才能成人。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炼,终于变得坚强,他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心理。
D.本文主要反映了农村孩子因贫困辍学的社会问题,讲述了杜小康因辍学随父亲到偏远地方放鸭的故事。
【答案】D【解析】本文主要反映的不是杜小康的辍学问题,而是杜小康经受磨炼变得成熟的过程。
4.对“杜小康”的形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杜小康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
B.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C.杜小康是一个不理解父母苦衷,但在父亲的威逼下逆来顺受的孩子。
D.杜小康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答案】C【解析】杜小康开始不愿放鸭,而是想去上学,这是孩子最正常的心愿,这并不是不理解父母的苦衷;而杜小康向父亲明确提出不想放鸭要上学,这也表现了他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孩子,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5.如果你是一位导演,准备将《孤独之旅》一文中农家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的经历拍成电影,你准备将哪些镜头搬上银幕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把这些镜头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①杜小康嘴里嚼着一根芦苇根,目光追随着鸭群,鸭群渐去渐远,消失在芦荡深处,水面的波纹,渐渐地平静下去……②杜小康追赶鸭子,迷路了,他颓然地坐在地上,四周是密密麻麻的芦苇,像山一样包围着他,白白的芦花,使得他的目光有些迷离,一声水鸟的啼叫,打破了芦荡中的寂静……③杜小康坐在船头,双手抱膝,任小船在水里漂浮,他的眼前,慢慢浮现出油麻地的小伙伴来,他们一起捉迷藏,一起去偷罗汉豆……【解析】将课文里的重要情节进行描述即可。
《芦鸡》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深刻领会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写法。
仔细品味语言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二、深入理解对小芦鸡感情真挚的描写,领会“我”和长发的感情变化。
三、培养我们热爱自然,关爱动物,增强人文精神。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任大霖(1929-1995),浙江萧山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先后出版儿童散文集《红泥岭的故事》,中篇儿童小说《我们的田野》,儿童剧《桃子熟了》,散文集《童年时代的朋友》《山岗上的星》,短篇小说集《秀娟姑娘》《秧田发绿的时候》,以及作品选集《蟋蟀及其他》等。
任大霖的作品多描写农村孩子的生活。
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是一幅幅秀美、清新、有趣,充满真情的生活画卷。
“真、善、美”是他的作品的灵魂。
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心会紧紧地融于作品之中。
【重点字词】读准下列加红字的读音梅花溇(lóu)草窠(kē)晾竿(liàng)奎(kuí)缚住(fù)可恶(wù)啄断(zhuó)蚱蜢(zhàměng)芦苇(lúwěi)【重点解读】《芦鸡》的故事内容、情节并不复杂,但其蕴含的深刻情感给人以触动,引人深思。
在自然环境日遭破坏,动植物在人类的贪欲中屡遭伤害的今天,《芦鸡》更显出可贵的社会价值,连同它的艺术价值一起,给我们以极好的教益。
本文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厚且颇有情趣。
文章叙述的语言平实、纯真;描写的语言细腻、真诚。
二者有机结合,文中三只小芦鸡以强烈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在读者眼前奔走跳跃。
三只小芦鸡是不幸的,由于涨大水,它们与妈妈失散,落到了四个孩子的手中。
孩子们是喜欢小芦鸡的,一心想养活它们,成为自己的玩物。
这本是儿童的天性。
故事的开端,即明确地交代了小芦鸡们的不幸命运,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只小芦鸡在失去自由后,都有令人感动的表现。
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满怀怜爱,十分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小芦鸡们的生活状况。
小芦鸡,这弱小孤单的生命,在向往自由,与命运抗争的不懈斗争中,表现出足以令人钦佩的精神。
本文不是童话,并未赋予小芦鸡们以人的情感、行为。
作者只是客观地、满怀真情地写出了这种水禽的天性。
但人们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足以令人感慨肃然的精神,这正是本文的独有魅力。
本文叙述的语言平实、纯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很好的推进、铺垫作用。
如“长发看见了它们,跑来叫我们一起去捉。
我们在岸上跟着它们,用长晾竿捞,用石块赶,一直跟到周家桥边……”仅这些文字,就把几个孩子穷追不舍,不捉到小芦鸡决不罢休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的表现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在他们的眼中,捉小芦鸡就是为了好玩,并无其他恶意,是农村孩子真实生活的写照。
文中的叙述,体现出恬静、质朴的风格,生活气息自然、浓郁,这一特点值得很好地品味。
细腻、真诚的描写是本文最突出的亮点。
读者正是从品味这些描写中,心灵有所触动,感动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重点描述了“我”养的那只小芦鸡。
在作者笔下,这只小芦鸡是一个身陷囹圄却决不屈服的斗士。
它可贵的品性就在于热爱自由,为此目的,竭尽全力寻找一切机会冲出牢笼。
几次逃跑,使小芦鸡鲜明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它“完全发怒了”。
“完全”两个字,写透了小芦鸡的内心愤怒,我们似乎看到了它的双眼闪着愤恨的光。
“它根本不吃米”,尽显了它的倔强,“一个劲地啄那椅子脚”真切地表现出小芦鸡的顽强。
描写小芦鸡听燕子鸣叫时种种反应的文字,给人以更多的感动。
燕子飞进飞出地忙着,在小芦鸡看来,自由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
燕子的鸣叫是自由的欢唱,小芦鸡似乎从中感受到自由的欢乐,难怪它会“往往循着这叫声,侧着头,停住脚,仔细听着”。
这样的描写的确传神!小芦鸡太想听这自由的鸣叫了,以至燕子飞出去后,它“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
“呆呆”二字,再真切不过地表明了小芦鸡的神情,凄婉之态令人怜爱。
此时的小芦鸡,简直就是一个渴望回家,尽快回到妈妈身边的孩子。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写了小芦鸡的神态,但字里行间,渗透着纯真的情感,因而,极平常的内容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我”的小芦鸡为了自由悲壮地死去,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可以说是个悲剧。
“我”,一个男孩子,竟为此事哭了一场,“我”的自责,是悔恨、觉悟的开始,是文章中心的显现,这个情节同样令人感动。
长发养的那只小芦鸡,描述文字不多。
这只小芦鸡同样个性鲜明,根本不理睬对它的施舍,逃不走,就绝食而死。
铮铮铁骨,令人心动。
长发认真地安葬了这个不屈的生命,为这只小芦鸡做了个小坟。
长发的这个举动包含了他多少内心的活动?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空间。
两只小芦鸡,如果不是落在孩子们的手里,会自由自在地生活于自然之中,为了重获自由,它们执著、刚强,悲壮地以死抗争。
小芦鸡是弱小的生命,却以高傲的灵魂谱写了一首生命之歌。
客观地讲,芦鸡这种水禽的动物本性决定了它们是“养不活”的,但上升到一种人文精神的角度来品味,就会涌出一种感悟,就会萌生一种感动。
“我”和长发的举动就是极好的证明,孩子们从这件事中已经知道了许多。
孩子们的善良、纯真也是那样地打动着读者。
三只小芦鸡个性极为鲜明,灿金、王康二人合养的那只小芦鸡可以称之为智勇过人。
它似乎更懂得斗争策略,没有一点逃跑的迹象,以至大家都认为它“养熟”了,不会跑了。
其实,这只小芦鸡只是把渴望重获自由的念头深深埋在心里。
作者以极精彩的文字描写道:“可是,它终究是不快乐的,常常离开家鸡群,独自在一旁呆呆地站立着;而它的骨头突出在肉外,显得那么瘦。
”读到这样的文字,一个心事重重的形象肯定会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尽管只是一只芦鸡。
这只小芦鸡“终于逃走了”。
细细品味有关的描写语句,既感作者的语言之妙,又由衷地钦佩小芦鸡的机智、果敢。
小芦鸡逃跑的地点选在河边,对岸芦苇密布,易于逃走藏身。
逃跑的时机是鸡群在忙着低头找虫吃,没有谁会注意小芦鸡的去向。
“径直走到河边,走到河里”,以从容的神态掩饰要逃走的心情。
终于,小芦鸡游过河去,立即钻进芦苇丛,重归自然,重获自由。
这只小芦鸡,以独有的光彩,深深地印入读者的心中。
本文的描写,以真情动人。
文字没有花花绿绿的修饰,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是质朴、细腻、真诚,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农村儿童的纯真与自然界小生命的可爱水乳交融。
一段极为平常的小事,通过出色的描写,闪烁出打动人心的火花,令人久久回味。
本文结尾处金奎叔说的那段话,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中某些动物的天性,其实隐含着一种可贵的哲理,是点睛之笔。
金奎叔的话,可以使人想到许多东西。
本文朴实无华,没有“深度”的议论,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缺憾,其实不然,这正是本文的最大优点——纯真、自然。
这是一篇表现农村儿童生活的文章,从头至尾,真实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特有的心境、口气。
如果站在所谓的“高度”大发感慨,才真是倒人胃口。
能够打动读者、触动心灵的好文章,并不取决于它有没有深刻的议论、华美的文字,甚至不在于所写内容的“轻”“重”。
好的文章,在于它真正蕴涵的思想,在于它充满感情的文字。
本文就是这样的佳作。
读过本文,谁不为小芦鸡们所感动?谁不为孩子们的转变而高兴?谁不会从这个故事中生发出许多感悟?本文写法上的这一特点,正是教学中所应强调的内容。
【研讨与练习】一、三只小芦鸡在不同的饲养环境中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此题旨在引导我们认真读书,感悟内容,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我”养的小芦鸡为获得自由,不懈奋争,至死不渝。
长发养的小芦鸡性情刚烈,为获自由,不惜绝食累饿而死,可谓“宁死不屈”。
王康养的小芦鸡表面顺从,无逃走迹象,实则等候时机,终于重获自由。
三只小芦鸡虽表现各异,结局不同,但都热爱自由。
一旦失去自由,绝不屈服于命运,为重获自由,进行卓绝抗争的精神是一致的。
二、长发把小芦鸡葬在园里,还做了一个小坟。
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此题旨在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提高认识、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长发的做法令人感动,表明他已十分内疚,难过。
他用为小芦鸡做个小坟的形式表达对小芦鸡的忏悔之情。
此时的长发,已经懂得应该关爱小动物,他已在内心深处发生了根本转变。
三、联系课文,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用得好。
1.这样几次以后,小芦鸡完全发怒了,它根本不吃米,却一个劲地啄那椅子脚,好像要把这可恶的棍棒啄断才会安静下来似的。
2.燕子叫过一阵飞出去了,小芦鸡却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
3.可是即使真的敲掉墙壁也没有用,小芦鸡已经活活地塞死在洞里了。
4.可是有一天,小芦鸡终于逃走了。
那时鸡群在河边的草地找虫吃,小芦鸡径直走到河边,走到河里,游过河去。
此题旨在引导我们品味语言,提高语感能力,增强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1.“完全”表明小芦鸡的愤怒已达极点,“根本”表明小芦鸡倔强不屈的个性,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小芦鸡鲜明的习性。
2.“呆呆地”形象地表现出小芦鸡此时的神态,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小芦鸡是那样的孤独、无助,内心一定充满苦痛。
小芦鸡此时的神态令人同情。
3.“活活地”表明小芦鸡是在极其痛苦的情况下死去的,让人非常难过。
这样写,暗含着“我”的自责,也引起读者的深深同情。
4,“终于”强烈地表明小芦鸡重获自由的努力最终成功,令人欣喜。
“径直”鲜活地表现出小芦鸡抓准时机,果断行动,一直向河边走的神态。
两个词语,实质上都蕴涵着对小芦鸡不屈不挠、机智果敢的赞誉。
四、认真体会课文结尾金奎叔说的那段话,写写感想。
此题旨在引导我们准确领会中心,受到教育,引导我们发散思维,提高认知及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略。
【相关资料】儿童文学家任大霖任大霖(1929—1995),出生于萧山城厢镇,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1949年7月任浙江省团刊编辑,1953年调到上海从事出版工作,先后担任过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主任、编审;1980年起任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儿童文学辞典》、《文学家辞典》等均列有他的条目。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证书,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任大霖的创作道路是非常艰辛的。
1947年他考入公费的杭州师范学校,开始读到大量进步书刊。
后来,又在杭州街头的一些小书店看“白书”(只看不买,因袋中无钱)。
有一次叶圣陶主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开明少年》和《中学生》杂志发起征文活动,主题是“我所熟悉的一个人”、“我的祖国,我的家乡”。
他应征了两篇,一篇叫《固执的老蜘蛛》,另一篇叫《山后张和他的居民》。
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投稿。
几个月后这两篇文章居然被刊用了。
他欣喜若狂,写稿热情骤然升腾,写了以后四处投稿,但却得不到发表。
他把退稿保存下来,并装订成册,题名《湖畔文集》。
他的三哥偶然翻阅了他的这部作品,笑着说:“作为中学生的作文,不愧为佼佼者,但作为真正的文艺创作,距离还远着呢。
”三哥的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开始思索“作文”和“创作”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