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28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热度★★★★☆]

一、知识整合

㈠人口的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⑴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主要表现为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地区移向未开发地区。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其主要变化表现在: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美国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中东由于石油开采,成为外籍工人最集中的地区。

3.国内人口迁移

⑴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⑵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提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特别提示]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落后;另一方面,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因此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图文拓展]

1.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会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住房、交通问题加重,失业率提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

二、重点考向

考向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1.“两个变化”

⑴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⑵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四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⑴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⑵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⑶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⑷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典例引领】

下图示意我国2012年省际人口净迁移率与城市化率线性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

A.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呈正相关

B.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城市化水平

C.北京迁入人口数量最多是因为北京经济最发达

D.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贵州人口迁出率最高

2.关于黑龙江人口净迁移率和城市化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B.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C.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黑龙江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少

D.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解析]1.B 2.A 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对比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的相对关系;由图可知西藏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但城市化水平很低,黑龙江省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城市化水平较高,所以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不呈正相关,排除选项A;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应该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排除选项C;贵州人口迁出率高,主要是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排除选项D;城市经济较为发达,是我国的主要人口流入区,人口流入导致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增加,而人口流出区主要为农村,人口流出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即城市化水平增加,选项B正确。故选B。第2题,资源开发、工业发展是促进黑龙江省早期城市化发展和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排除选项C、D;2012年前后,黑龙江省等东北老工业区由于矿产资源枯竭、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传统工业衰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口迁出大于迁入,即人口净迁移率低,选项A正确。故选A。

考向二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是曲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人口迁移统计图中,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迁出率、迁入率(如图1);另外也有的坐标图(如图2),它的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迁出率和迁入率,显示静止的人口迁移状况。

1.看坐标轴,明确表示的含义

图1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大小。图2中横坐标表示迁入人口比重,纵坐标表示迁出人口比重。图3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人口年变化率。

2.比较人口迁出数量(或迁出率)

从图1中能直接读出各年的迁出率大小。图2中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稍大于四川,但四川省人口基数远比贵州省多,故贵州迁出人口数少于四川。

3.比较人口迁入数量(或迁入率)

从图1中能直接读出各年的迁入率大小。图2中上海市迁入人口比重约为24%、广东省迁入人口比重约为14%,但广东省人口总数远大于上海市人口总数,故广东省人口迁入数多于上海市。

4.比较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图2中浙江和江苏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比较图中数据可知,浙江省机械人口增长远大于江苏省,故浙江省的人口增长率大于江苏省。从图3中可以比较两个时间段内,自然增长、国内净迁移、国际净迁移、总人口增长的大小。5.结合省级区域间人口的迁移,判断老龄化、城市化水平

图2中人口迁移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会加快迁出区老龄化进程,延缓迁入区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会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典例引领】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2.图中甲~丁四个阶段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相比,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D.甲、丁

3.近几年,由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答案解析]1.D 2.A 3.B 第1题,从图中数据分析,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乙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所以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D对。故选D。第2题,老年人一般不愿离开家乡,迁移率低。少年儿童随父母一起迁移的可能性大,青壮年迁入多的地区,新生儿比重较大,所以甲、乙有明显相关,A对。中老年人迁移与儿童、青壮年迁移的关系不大,B、C、D错。故选A。第3题,人口迁移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人口迁移缩小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B说法错误。人口迁移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人口迁移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故选B。

考点28 人口的空间变化对点训练

[考点冲关]

﹝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得分训练(二)﹞近年来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据此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B.教育 C.家庭 D.交通

﹝2018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4月实战考试(二模)﹞下图示意2000年、2010年我国劳动力流动情况。读图完成3~5题。

3.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A.东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B.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C.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4.图中数据反映,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县内经济差异变大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④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

5.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教育水平的差异 C.区域经济的差异 D.居住环境的差异

﹝2018届高三全国(新课标区)金优试卷模拟(三)冲刺卷﹞下图为百度地图记录下的2015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数量前五位省份(直辖市)人口流动状况,五省市地域相邻省贡献了主要流动人口。据此回答6~8题。

6.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方向与图示相反的是

A.安徽、河北、广西B.湖南、江西、陕西

C.湖北、河南、宁夏D.四川、河南、西藏

7.五省市净流入人口波峰波谷出现时间不同的影响因素是

A.来源地远近B.交通通达度C.职业构成 D.年龄结构

8.能有效降低五省市春运期间人口流动强度的措施是

A.东部地区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B.东部地区加快进行高速铁路建设

C.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D.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

(2018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下图显示2010—2014平我国农民工变化情况。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可知,2010—2014年我国

A.农民工增长速度加快 B.农民工数量一直增加

C.农民工外出务工减少 D.农民工本地务工减少

10.据图所示,推测我国今后

A.更多农民工选择到东部就业B.农民工平均年龄呈降低趋势

C.倒逼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D.加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

﹝2018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3月综合练习(一模)﹞近年来,离开“北上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17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迁出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

A.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B.房地产价格较低 C.城市的拥堵指数更高 D.人均消费水平更高12.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应当重点

A.承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入 B.加强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

C.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 D.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3月质量检测考试)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平武—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四川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下图示意四川省平武—盐源人口界线。据此完成13~15题。

13.影响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

14.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 B.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C.育龄妇女比重较小,生育率低D.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15.解决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主要措施有

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改善交通条件③加快农业现代化④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A.①④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018届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三5月地理专练七)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16~18题

16.“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17.“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18.“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19.(2018届宁夏育才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人口普查次数

年龄构成流动人口数量

(万人)0-14岁15-64岁≥65岁

第五次22.89 70.15 6.96 14438

第六次16.60 70.14 13.26 26139

⑴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⑵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

⑶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

[直通高考]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2018年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3~4题。

3.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4.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2017年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5~6题。

5.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2017年江苏卷)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下图为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A.京→冀B.闽→川C.桂→黔 D.粤→湘

8.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A.要素综合性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2016年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9~10题。

9.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10.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1~12题。

1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1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5年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3~14题。13.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14.“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15.(2015年广东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海南 B.四川 C.广东D.浙江

(2015年北京卷)下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16.据图可以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17.(2018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18.(2017年天津卷)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据此回答下题。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19.(2016年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⑴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⑵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⑶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20.(2016年江苏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 年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月均温/℃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D 城市化速度加快与“乡堵”无关,A 错。乡村交通条件改善,不会拥堵,B 错。我国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C 错。“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原因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D 对。

2.C 春节是中国人的最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人口流动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C对;春节人口流动与经济、教育、交通的关系不大,A、B、D错。故选C。

3.B 根据图例分析,201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A错;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B 对;西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C错;全国平均以省内县内流动为主,D错。故选B。

4.图中数据反映,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县内流动减少,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①错、②对;省际流动增大,说明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③错、④对。故选D。

4.D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中西部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收入低、就业机会欠缺,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差异,C对。自然条件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居住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A、B、D错。故选C。

6.A 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春节期间,人口由图示省市移出进入相邻省区,据此选择与图示省市相邻的较为落后的省区即可(与北京相邻的河北,与江苏、上海、浙江相邻的安徽、与广东相邻的广西、湖南)。故选A。

7.C 五省市净流入人口均来自周边地区,交通通达度相当,A、B错;年龄结构不会对波峰波谷出现时间造成影响,D错;职业不同,要求不同,会影响到开工时间,进而影响到波峰波谷的时间,C对。故选C。

8.D 东部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已经相对完善,A错;东部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会舒缓交通压力,但不会降低人口流动数量,B错;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会拉动节日经济但不会改变春运现状,C错;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会缩小东中西的经济差距,从本源上减少人口流动规模,D对。故选D。

【点睛】经济因素是现代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只有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全民富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状。

9.B 图示的数据为农民工的增速,只要农民工的增速为正值,则说明农民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读图分析可知,2010-2014年我国的农民工的增速一直为正值,说明农民工数量一直增加,B正确;读图分析可知,农民工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减慢,A错误;外出农门工的增速为正值,说明农民工外出务工增多,C错误;本地农民工的增速也为正值,说明农民工本地务工也在增加,D错误。故答案选B项。

10.D 读图分析可知,近年来本地农民工增速大于外出农民工的增速,说明农民工在本地就业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因此会导致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劳动力短缺,从而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行,而西部地区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区,C错误,D正确;农民工外出增速逐渐下降,说明农民工选择到东部就业的增速在逐渐减慢,A错误;图示中看不出农民工年龄构成,B错误;故答案选D项。

11.B 生活成本高是导致流动人口外迁的推力因素,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经济发达程度稍逊,在生活服务设施、城市拥堵方面、人均消费水平方面均不如北上广,但房地产价格较低。故选B。

12.C 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应当重点承接科技导向型产业人员的转入,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应是用人单位或打工人员的自主行为,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故选C。

13.B 川东与川西地形差异大,川东多盆地、丘陵,川西多山地高原,地形的巨大差异导致川西人口少,川东人口少,人口分布差异悬殊,选B。

14.A 成都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远距离流动人口少,从而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选A。

15.D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改善交通条件可以拓展区域联系,增进区域经济发展,这对解决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起重要作用,正确,加快农业现代化可能会出现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留守

儿童进一步增多,错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可以提供人口素质,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思想问题,但并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错误,所以本题选D。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我国四川人口空间分布、人口流动的因素和留守儿童问题。

16.D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D错。故选D。

17.A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A对。与性别结构的均衡化、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无关,B、D错;人口数量的提高不表示技能、素质的提升,C错。故选A。

18.B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错;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错。故选B。19.

⑴①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②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③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⑵原因: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①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②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①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②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⑶方向: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问题:①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②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解析]

⑴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⑵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2000年第三位变为2010年第一位,这是由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给广东带来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主要是为广东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是由于人口增多加重了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⑶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大量人口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加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直通高考]

1.C 首先弄清楚概念。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是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A错;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 C对;图中只给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涉及到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故选C。

2.D 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D。

[点睛]解答该题首先弄清楚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这考查了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能力,另外,考生还要仔细读图,首先图上第一个信息是:该地的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第二个信息是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距略微缩小(这一点考生不易发现,就很容易误选)。根据第一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地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根据第二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市人口迁出回落,即该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3.B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大量人口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故B正确,D错误。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出旅游不会改变居民常住人口的身份,故A、C错误。

4.C 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而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因此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C正确、A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

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B、D错误。故选C。

5.A 读图可知,城镇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最高,说明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6.B 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由于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老人多留守农村,则可知人口迁移是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

[考点]人口问题和人口流动。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7.D 根据图中提示,箭头方向表示红包流向,粗细表示红包流量大小,广东流向湖南的箭头最粗,所以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粤→湘。故选D。

8.C 从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前五位分布可知,前四位的都是发生在相邻省份,相邻省份间人口流动量大,红包单向流量也大,所以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空间邻近性,与要素、环境和条件等因素没有多大关系。故选C。

9.D 该题需要理解三者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故选D。

10.C 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故选C。11.A 上海市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动力在于其经济发达,工、商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可以为外来劳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外来人口减少反映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结合材料“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判断:由于上海市的劳动力导向型企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食品价格、环境质量、交通状况是影响人口变化的次要因素。故选A。

12.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常住人口”。结合我国实际可知,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就业和生活,因此人口迁往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适宜的就业机会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人口流动趋势与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的产业转移有关。故选C。

13.C 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城市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好,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故选C。

14.A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大多是老年人,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错。故选A。15.B 图示表明该省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为减少,但人口总数大,8000多万人,海南和浙江人口总数明显不够,广东由于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常住人口是增加的,所以只有四川符合条件,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向外迁移较多,导致常住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故选B。

[考点]人口数量变化。

[点睛]该题以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为材料,考查我国各省常住人口随着年份的变化情况。难度不大,但需要对我国各省份人口基数和人口迁移的基本了解,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省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从而导致各省常住人口增长发生明显的不同。

16.C 从图中看出接收甲地迁出人口的前五名城市中,位于南方地区的占多数,故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A项错误;我国有4个直辖市,结合材料和图可推知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省级行政中心应比直辖市高,B项错误;接收甲地迁出人口的前五名城市中位于珠三角的占三个,而迁往四川盆地的较少,C项正确;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迁往沿海城市的人口比例高,D项错误。故选C。

17.

特点:①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②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解析]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整体总结及迁入集中地的说明。读图可知,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地区迁入人口少。

18.①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②就业岗位多(收入高);③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

[解析]义乌市为国际商贸之都,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主要从发达的商业活动,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义乌市以商业活动为主,是主要的商品集散地;第三产业发达,劳动力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服务设施完善,人们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19.

⑴①(地理位置)邻近省份,②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③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⑵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⑶应该限制:①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②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①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②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解析]

⑴对比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靠近3市的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⑵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

⑶此问为开放性问题,限制与否都可以,只有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行。

20.①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③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④促进生态环境改善;⑤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解析]人口迁入,给迁入带来地区了市场,对房地产、旅游有促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老年人迁入对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从其他地区迁移人口,带来了外来的文化,对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因为打造阳光花城,故会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

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第二节人口得空间变化 一、人口得迁移 1、人口迁移得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就是人得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与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就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得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得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得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与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得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与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得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得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与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得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得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就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得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得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得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与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得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与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得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与工矿地区。 ①城乡与地区之间巨大得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得:务工、经商、学习 二、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就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得变化;二就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得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就是影响人口迁移得重要因素。 【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得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得决定性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得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基础题组 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 )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 2.图中( )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1亿人 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完成下面两题。 3.(2018黄冈9月质量检测)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 A.→ B.→ C.→ D.→ 4.(2018黄冈9月质量检测)有人戏言“省市”,这从侧面说明了省市迁入了大量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该案例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气候 C.政策 D.教育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⑦ 6.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A.推进城市化进程 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提升题组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口数量变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12人口的空间变化(2课时)

编写人:杨二俊初审人:文忠义备课组长:文忠义使用时间:2012.11.12-14 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班级: 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 1 ?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人 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第1课时 【预习指导】 一、预习指导 1、完成练习册P5自主梳理一、人口的迁移 2、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 3、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_______ 在国际或__________ 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按 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 人口迁移和___________ 人口迁移。 4、F8图1.8读出人口的迁出地大洲有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迁入地有 ___________ 、 5、读P9图1.9,比较80年代前后人口的迁移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6、完成P9活动部分。 二、自我检测 1. 关于人口的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 B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C .人口迁移扫指的是国内人口迁移 D.到外地旅游也是人口迁移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A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人口的空间变化(主要知识点)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的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二)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⑴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义扩,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 2、国人口迁移:是指一国围,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⑴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①特点:大批迁移 ②方向:总体自南向北 ③原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 ①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 ③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例如:20世纪50年代,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国家有组织地移民边疆建设事业的各类人员总数达百万之众;知青上山下乡; 阶段二: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②特点: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③原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

历史上我国人口的迁移建国后到80年代我国人口的迁移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的迁移原因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国家开发地和边疆主要为务工,经商 方式被动的迁移有组织的迁移自发的迁移 流向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由东部向东北、西北由农村向城市;由地向沿海、工矿区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 文等,并通过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地带”迁 移。 2、淡水资源: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 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例如: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 本形式。 3、土壤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例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因土地不 足和土地生产力衰减而迁移。 4、矿产资源: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程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如伯明翰、、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5、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这两种灾害中,地质灾害对对人口迁移的 影响最大。 6、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的,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作用。多数 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从 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完整版)《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是指()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 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4.下列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 ) 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 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9-11 题 9.(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 10.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 11.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是指()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2.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 3.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 ) 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4.下列地区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 ) 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8.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9-11题 人口迁人口迁 9(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 10.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 11.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 2.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通过活动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故事背景吸引学生,然后设置习题、问题培养学生认真理解概念与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用问题提问方式与启发式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与学生合作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隐含的历史背景,培养关注细节、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黑色的三角贸易,如:巴西的混血人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各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影视图片,承上启下

【投影】播放图片 教师:在讲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同学们瞧一些图片,相信大部分您们都瞧过这些电视剧,没瞧过的也应该听过一些吧,您们知道这些电视剧的真实历史背景不? 【播放下一张ppt】 学生:有或没有(各执一词)。不知道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比较大的移民潮,分别就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走西口就是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闯关东,就是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与定居的过程。 下南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与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主要移居到东南亚。 那么什么就是人口迁移呢?下面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学习。 【走到屏幕前指着ppt,3个移民潮的走向】 讲授新课──习题结合,巩固知识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投影】概念、习题 教师: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还有一部分就是人口的迁移。这节课我们学的就就是人口的迁移。那么什么就是人口迁移呢?要满足3个点,一就是空间移动,二就是居住地变更,就像刚刚我们讲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最后一点就就是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通常1年以上。同学们应该都理解这个概念了吧? 理解了概念,下面我们来瞧几道题。瞧哪种就是属于人口迁移? 1、甲去上海参观世博园;(不属于的话就是属于什么呢人口流动。主要跟人口迁移的区别) 2、丙去上海交大读书; 3、低地岛国图瓦卢举国迁至新西兰; 4、美国东北部老年人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学生:思考问题,都能回答出来。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挺好的。 小结:人口迁移概念包括三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分如下: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docx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 一、单选题 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7.6%, 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下图为“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2)题。 比上年增氏35.8% 流向西部地区流向中部地区I I 流向东部地区比上年下降8.9% 1.关于2009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英原因,正确的是()。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 2.缓解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生活成本 下表是“2000年屮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读表完成第(1)?(2)题。 3.表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问特征是()。 A.城市到农村 B.城市到城市 C.中西部到沿海 D.农村到农村 4?表格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原因主要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资源条件 D.自然灾害

5.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③在迁出地, 对坏境造成巨大压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坏境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 关于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到发展屮国家为主 C.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 D.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 7. 关于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B. 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自然增减的结果 C. 就世界而言,人口迁移不能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 D. 就某一地区而言,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相当的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 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年龄 ?0 60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 C. abd D. bed 9?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 a B. b C. c D. d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屮间障碍因素。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年龄 ?0 60 20 II 6 4 2 0 2 4 6 列(勒 女 年龄 80 60 40 20 0 4 6 女 6 4 2 0 男 M b 4 2 0 2 4 6 刃 M 女 男(%) 女

(完整版)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 A.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 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3、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A.人口素质 B.人口增长状况 C.人口数量 D.人口发展状况 4.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5.下列因素中,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有( ) ①人口的消费水平②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③社会政治制度④婚姻、生育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 A.比现在小得多 B.比现在大得多 C.与现在相当 D.无法比较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8.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 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图示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 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1-12题: 11.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12.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任其发展,顺乎自然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13-14题: 1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14.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15.日本、荷兰等国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自然灾害少 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读“木桶效应图”,回答16~17题。 16. 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 000B.10 000 C.6 000 D.4 500 17.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D.内蒙古——水资源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点同步解读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首要问题。人口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问题的产生和人口数量变动有密切关系。本节学习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的知识”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为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相关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又为后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埋下伏笔。通过对人口资料及统计图表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人口增长的决定要素,从时间纵向演变的角度概括出世界人口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特点和人口总是在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从空间角度比较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由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引出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了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及转变的原因和过程,通过案例研究,鉴于我国目前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计划生育和坏境保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将仍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教育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聚焦 学生在现阶段已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和新航路开辟、殖民贸易等相关知识,而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缺乏关注。但是高中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

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页 1 第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考点同步解读 核心素养聚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和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①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一章人口的数量变化(人教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目标要求】 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关于人口的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方式 B.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C. 人口迁移扫指的是国内人口迁移 D. 到外地旅游也是人口迁移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 .夏朝到周朝我国的人口重心均分布在黄土高原 B. 东汉末年,南方的居民开始陆续北迁 C. 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 2/3左右 D. 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争不断发生,人口数量减少 5. 下列关 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说法是错误的 ( ) A .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东移 B .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A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C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 .拉丁美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地区 3.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环境的变化 C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4. 关于我国古代人口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 ) B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D .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 ( )

C .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D .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部和西部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附阅读材料: “走西口”历史原因探究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有名的人口大迁徙,它们不仅是一次次的移民壮举,更是一部部悲壮的历史。特别是山西人的“走西口”,走出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走出了山西票号的汇通天下,走出了晋商的辉煌灿烂。 “走西口”又称走外口、走场子、跑场子、跑口外,它指的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以及陕北地区的贫苦农民到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西部打工谋生的社会活动。“走西口”的时间是从明代的中期开始,持续到清朝末年,其中高潮时在明末清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山西人背井离乡、远走他乡呢?在探究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相关材料: 1、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降水不足,植被稀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清朝有人这样评价山西:“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大同的地

方志说大同地区“岁丰,亩不满斗”。也有民歌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遇上一年收,又把蛋蛋(冰雹)丢。” 2、明清时期社会上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农民无地少地,自然少衣无食,不得不受地租、高利贷等剥削,从而加速贫困乃至破产的过程。正如山曲中所唱:“梁头的狐子展不起腰,穷日子逼得哥哥走了河套。” 3、明洪武三年实行以粮换盐制度,为晋商的形成带来了契机,明朝中期又在杀虎口(即西口)开放马市,这对晋商由以盐业为主转向多种经营产生了重要推动。明覆清兴之后,汉民准许入蒙。 4、与山西一水相隔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加上内蒙古人民本性善良、敦厚、好客,因此便成了众人心中养家糊口的“理想”去处。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走西口”的人群中有千里寻父的儿子,日夜思夫的妻子……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条移民之路才充满了苦辣辛酸、艰难悲壮。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的空间变化-文档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为大家提供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的空间变化,供大家参考。 1、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5、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 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上面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口的空间变化,对于大家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人口的空间变化(1课时)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21世纪教育网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 1.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 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