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画的画法及技巧

中国画的画法及技巧

中国画的画法及技巧
中国画的画法及技巧

浅析中国画的画法及技巧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 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为其奠定了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没有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历史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在绘画工具方面,“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号称“文房四宝”,其意义不止于书写绘画方面,中国文人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情,历代文人书画大家和笔墨纸砚相关的故事举不胜举。除文房四宝之外,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相关绘画用具还有很多,广义的文房四宝也将以上所举列入其中。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在技法方面,中国画的常用技法有以下几种:

白描法

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

双钩填彩画法

双钩填彩画法是用线条钩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画法,又称钩勒填彩法或双钩设色法,是从白描的基础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已见此种画法,五代画家黄筌是双钩填彩法的代表性画家,其线条纤细,赋色艳丽,是北宋院画花鸟画法的主流,另

有江南的徐熙,也用双钩填彩法,但风格野逸,较注重线条的趣味及墨韵,後世的花鸟画家,用笔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黄筌,并兼取两家的神似逸韵。

没骨画法

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後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水线”来曲分前後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的味道。

泼墨法——是没骨法的扩展,用大块墨色,再运用自然形成的浓淡,加上较细的笔道,有的地方还露出飞白,这样才见精神。

写意画法

写意画法是指用单纯而概括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意态,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画法。画写意适宜选用生纸,可单独用墨色来画,亦可用数种颜色来画。笔内先含调好淡色,再礁深色於笔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来画,每一笔都要有深浅的变化,使用生纸容易化开,才能产生乾、湿、浓、淡的不同效果。

皴法

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直擦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铁线皴、长斧劈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带水斧劈皴、鬼脸皴、米芾拖泥带水皴(亦称“落茄法”)、弹涡皴、括铁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骷髅皴、破网皴、刺梨皴、马牙皴、马牙钩。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更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目前有一大批画家及学者对国画情有独钟,正在不断的对中国画的画法以及表现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相信在将来,中国画会不断蓬勃发展发展下去.

《水墨画树》教案

11、水墨画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树,启发学生把握其形态特征,选择高低、大小、过近不同的几棵树,用色彩画出来。 2、教育学生爱护花、树,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把握其形态特征,选择高低、大小、远近不同的几棵树描绘出来。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爱护花、树,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准备几种不同季节的树的写生挂图、画树的步骤图。 预习要求准备好水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展示上节课优秀作品,师生进行简单评价。 2、出示树的写生挂图,通过观察认识各种不同的形态、种类的树,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画树写生》 二、精讲探究 1、由于树的种类与生长环境的不同,树的枝干刚柔粗细有别,枝干穿插交错各异,叶子的外形不一,枝叶有轮生、互生、对生的区分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树形。例如高大的木棉,迎风飘舞的杨柳……(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示范,为下一步写生做准备。) 树叶是有大小的,有颜色的。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的树叶是嫩绿色的,夏季渐变成浓绿色,到秋季又变为黄红色。有的树到了冬季,叶子落尽,树干呈带色彩倾向的灰色。用色彩画树,要抓住外形特征的大感觉,树木也表现出季节的特征。 2、绘画步骤(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选材构图(画纸横放或竖放,用铅笔定出高宽的位置和比例)。 (2)画出外轮廓(抓住树的伞形和叶子形成的团块结构以及高低左右顾盼的姿态)。 (3)着色方法:分清整体大明暗关系,大胆用色,灵活用笔,画出大体明

暗,然后点招染细部(局部),最后再画枝干。 形式: 1、铅笔淡彩(用铅笔画好大效果,然后略加颜色)。 2、勾线填色。 3、油画棒加水彩。 三、练习展评 1、带领学生到室外作写生画。 2、教师指导,尤其是画树叶时对绿色的使用(例如明部可用浅绿加上柠蒙或土黄,暗部用深绿加上钴蓝或土红加群青,层层处理,在暗部边缘画出树叶的形状)。 四、拓展反思: 展览作业,共同评议。表扬优秀作业,指出存在问题(如树叶绿色不能过于单调,否则表现不出树的色彩特点)。 11、水墨画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树的自然形态美,学习用毛笔作画,概括、简练地画出一棵树。 2、用水墨工具表现各种树。 3、通过学习有关的国画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国绘画艺术。 教学重点:学习用毛笔作画,概括、简练地画出一棵树。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有关的国画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国绘画艺术。教学准备毛笔、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等、宣纸 预习要求准备好水墨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展示上节课优秀作品,师生进行简单评价。 2、欣赏课本中的图例,感受国画笔墨的表现力和作者笔下创造出来的“树”的造型美与艺术美。欣赏傅抱石的《大树》及任伯年的《古树》,指出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前课学习用色彩画树,本课学习用毛笔画树,画法

国画校本课程内容

国画校本课程内容

第1课,国画工具的介绍,握笔姿势. 一、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笔墨纸 砚颜料其他工具

国画教程本文介绍 国画的正确的握笔 姿势,是用四指着 笔,小指不着笔而 附于无名指的后 面,初学者练习国 画正确的握笔姿势 时,笔不应心,悬腕和悬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逐步做到纸、笔、心、手相一致;了解更多的握笔姿势内容,请点击初学者练习毛笔书法正确的握笔姿势。 二、中国画的用笔 国画所用的毛笔是锥状体,四指着笔时,笔管下垂,国画多用中锋,而向下垂直的笔锋,恰好容易出现中锋。而三指着笔,叮出现偏锋,象油画及铅笔画,还 需要使用偏锋,可见握笔 决定于画种是什么。

国画正确的握笔姿势与拓法有密切之关系。国画强调用线及写法,因此画法及书法,用笔有相通之处,所以一般国画常常称作写而少称作画。 国画正确的握笔姿势中高低位置,要责所画的是工笔还是写意。工笔画握笔则要偏低,写意画握笔则要高,而且要悬肘运笔。篇幅不大的小写意画,多采用悬腕运笔即叮。一般笔管五、六寸长时.工笔画不能低于离笔管最下一寸的地方,写意可在二寸至三寸的地方,因中锋 为写意画的运动速度比较大一些。 国画正确的握笔姿势的枕腕技巧,在作工致的人物画、或画人物的面部五富细微处,必须枕着碗来画,即把腕靠手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以描绘其精 细处。 枝干中锋 花瓣中锋

国画正确的握笔姿势的悬脱是把手腕的部位离开桌面而是起来,其旋转的幅度比枕腕大,运动的轴心转到了肘部。一般画较大篇幅时,是立在案前画的,这样就是悬肘作画.运动的轴心在肩,旋转度又大 于悬腕。 侧锋 第2课,中国画的技法 中国画技法: 主要有构思、构图、用笔、用墨、设色、收拾等方面,其中用笔用墨为最基本的技法)。 构思——又叫立意,即作画之前的形象思维过程。

中国画技法课程题库

中国画技法课程题库 一、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一 1.教学课题:理解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理论,掌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 质量要求:方法正确,真切体现原作的笔墨造型精神。 数量要求:2幅作业,四尺三开以上。 评分标准:能正确地把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本方法,比较准确地体现范作的笔墨造型艺术精神。 2.教学课题:如何在写生中正确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方法。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构图完整,具有一定的笔墨表现力。 数量要求:2幅作业,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发挥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性,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教学课题:较好把握写意人物画语言的艺术精神,在实践中较好地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 技法。 质量要求:笔墨表现较为生动、整体效果好。 数量要求:2幅,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较为生动地表现客观对象,笔墨表现效果较好,体现出对传统理论和技法的正确认识。 4.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写生与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画面完整,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作性。 数量要求:写生1幅/4学时,创作1幅/12学时,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完整,笔墨具有表现性和一定的创作性,能体现对课程要求的深入认识和切实把握。 二、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二 1.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的基本方法、临摹传统经典作品 质量要求:充分体现原画的特征风貌 数量要求:四尺对开或全张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对传统方法内涵的理解,临摹制作完整程度和对技法的把握综合评分。 2.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全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线条随意而到位,笔墨处理恰当。 数量要求:四尺整一幅 评分标准:按照写生作业的整体效果,包括造型的准确到位、笔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学习态度综合评分。 3. 教学课题: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写意人物的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有一定的创作构思,画面完整。 数量要求:四尺×2或四尺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创作的画面效果综合评分。 4.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形象生动,笔墨协调。 数量要求:四尺两幅或六尺一幅。 评分标准:根据写意人物画创作作品的构思、构图及人物形象的表现,同时参照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进展快慢综合评分。 三、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三

梅花与中国画的情结渊源

梅花与中国画的情结渊源 中国画,是我国古老传统的绘画形式。据大量考古和史料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如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御龙图》帛画,就已显现中国画的雏型。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逐渐成熟、定型,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绘画艺术形式。在题材方面也有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分类分科。 关于花鸟画,唐代以前文献记载甚少,画史画论中开始使用“花鸟”一词是在唐代。同时期,出现了大量精于此道的画家和绘画。因此,中国绘画史将花鸟画独立成科的时间定在唐代,而唐代花鸟画对宋代以后的花鸟画影响深远。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显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特点。 宋代的花鸟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重大发展。这一时期花鸟画,不仅题材广泛,如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等皆入画图,且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和关照审美的多元化。在技法上,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即:根据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与没骨花鸟画。这一时期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盛世,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中,涌现出了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诘、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众多水墨梅花作品,如雨后春笋,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迎来梅花绘画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 中华民族与梅花有着特殊的情结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在许多文人志士和专家、学者、广大民众的心中,梅花是中华民族、中国精神的象征。因为中国是梅花的故乡(原产地),因而有着天然的民族本土文化的情结。自古以来爱梅、喜梅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诗经》中称梅花为“嘉卉”,著名宋代诗人范成大称梅花为“天下之尤物”,古往今来颂扬梅花者不胜枚举。梅花被视为“五福吉祥之花”、“迎喜报春之花”;称誉其为清雅俊逸、高标不俗、凌寒留香的翩翩君子。梅花,最早纳入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题材的“主菜单”是自然天成的事。 作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即京剧、中国画、中医),其表现形式符合东方的审美标准。如中国画的书写性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走笔用墨具有广泛的赏读性;中国画画面上的题款,使画面文图并茂相得益彰;还有中国写意画追求的意向神韵等,恰如其分地照应到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特点。于是,中国画便必然成为表现梅花多样性主题的最佳绘画形式。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个经验型的思维。中国绘画长期发展的印痕,与梅花文化形成发展的特征,同根同源,相通相融,有着高度自然的契合点。 用中国画画梅花,不仅可以艺术地表现梅花的风采特征,而且更能表现梅花文化和梅花精神的内涵。以梅花作为中国画创作的题材,同样可以彰显中国画逸趣神韵的无穷魅力! 来源:美术报作者:张建新(中国梅花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国画赏析 梅

摘要: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现在我们就重点来说一下梅。关键字:梅花不畏严寒经霜傲雪 正文: 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古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梅花赞赏有加,其中最有名的有宋代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中“树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树枝梅”的姿态。诗人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诗人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画家陈立斌创作的一副国画花鸟《敢在红梅头上开》,在作品中用写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意趣盎然的花鸟画。据博宝艺术网的专家介绍,自幼酷爱绘画艺术的陈立斌尤其喜欢传统花鸟创作,梅、兰、竹、菊无一不精。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巧妙的花鸟布局将写意的花鸟场景呈现出来,而且通过色彩的巧妙使用,画中的黄腊梅花以及红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坚毅、高雅的象征,而在当代人们对于梅花十分喜爱,而且赋予了梅花以时代的精神,凌寒而开的梅花所拥有的强悍生命力让人赞叹。著名画家徐墨然创作的《红梅迎来万花荣》,他笔下的梅花枝干劲健,繁而不乱,疏密有序;而对傲然开放的梅花形象的描绘则是变化多端。此外,在梅枝中穿插着疏松的几支墨竹,与梅花的形象相映衬,给人以极好的艺术享受。这样充满喜气的画面更是寓意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和未来。 傲雪临霜的梅花,真真切切的象征了那种顽强不屈,勇于拼搏,渴望着暴风雪的来临的精神和品质。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

《中国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复习过程

《中国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B0516 课程名称:中国画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实践基础课;必修课程 总学时: 34 理论讲授学时: 6 实践学时: 28 学分: 2 适用对象:美术教育专业 开课单位/教研室:艺术系美术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属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在学生已修美术学科理论(美术概论、美术史)、美术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素描、色彩、中国画、儿童美术)的前提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适应美术教育岗位需求的中国画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中国画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侧重于实践教学,辅以理论补充,教授学生中国画临摹与鉴赏,基础技法及写生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概括介绍中国画临摹、欣赏和基础技法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基础理论,掌握中国画的临摹与鉴赏方法及中国画基础技法,为从事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奠定中国画绘画与表现的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 1. 基本了解中国画概况; 2.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性能;

3. 掌握中国画的临摹及基本技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国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欣赏水平。 本课程难点: 1、中国画的笔法、墨法等基本技法的熟练运用。 2、中国画的欣赏。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方法以示范法、观察法为主,辅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结合历代名作欣赏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其中的技能与艺术价值,并通过模仿性创作及研究性创作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加强学生的相关实践活动,如专业讲座、外出观展、学生画展等多种形式提高欣赏水平,调动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切实奠定学生的中国画基本能力。 五、教学时数分配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学画中国画——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学画中国画— —树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画家的两幅画的欣赏,引导学生开端了解 和了解中国山川画,引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绪; 2.学习山川画中树的根本画法; 3.感觉山川画中树的美感,勉励学生在生存中善于视察。 (二)作业要求:画两棵差别形状的树。 (三)课业种别:绘画底子课。 (四)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山川画作品,了解中国画“效法造化”的原理, 并引发学生勇于实验用翰墨体现本身喜好的树; (五)教学难点:山川画中树的根本画法。 (六)用具准备:1.老师:书、国画画东西、范画、录像。 2.学生:书、国画东西。 (七)教学历程: 一、构造教学:查抄用具。 二、导入新课: 1.由儿童画“树”与国画“树”举行比拟,引出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画中国画——树 三、教学新课: 1.看录像:中国画“效法造化”的原理

2.看书p4讲老画家以大天然为师,作画的故事。 3.解说山川画中树的根本画法:边演示边解说。 (1)画树起首要视察、研究种种树木的形态和特性及生长纪律和构造布局。 (2)画枝干:“树分四比方”,要有立体感。 (3)画叶: a.单叶:用点的要领,中峰直点,侧峰横点。 b.夹叶:双勾法。 4.出树模画、挂图,学生阐发范画画法。 5.看书p4与挂图比力,感觉山川画中树的美感。 四、部署作业,提出要求: 1.先在别的纸上画出树的根本形态; 2.直接画在宣纸上,细致回想领会老师所讲的根本画法。 五、学生训练,老师引导: 1.用翰墨的要领; 2.技法的运用。 六、作业小结: 1.讲评,展示作业结果。 2.摒挡东西。 同时,特别感谢安老师为我们提供这么优质的教学设计。

国画梅花点梅方法

梅花是国画经常出现的素材之一。梅花总在寒冬绽放,国画中的梅花以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下面来看看国画教程:梅花点梅方法有哪些。 一、梅花枝干线条 先在画面上画上枝干,注意用笔和用墨,线条要刚柔相继,干湿互参,浓淡相宜。为了留下梅花朵的生长位置,因此在画线条时要注意留白,同时还要考虑线条的穿插和虚实关系。 二、点花朵时有三个要领 一要疏密相间:作到紧密处“密不通风”,稀疏处“疏可走马”。 二要随意自然:点花朵时要注意点的形状和组织关系,不可千篇一律地五瓣一组,也不要墨守成规地到处点园点,要既在规矩之中,又在法度之外。 三要变化丰富:点花时还要注意颜色的干湿浓淡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生动自然。

国梅花点梅方法有哪些? 三、点花萼补小枝 花萼不仅是花朵和枝干相互连接的媒介,它还是进行画面调整的重要手段,因此点花萼时除了在花瓣的周围点墨点,有时还在没有花瓣的地方点,此处的点是为了打破画面的空间布白关系。补小枝表面看来是对梅花枝干进行补充,但实际上也是对画面进行调整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画面的空间和布白更加完整。 四、勾勒花蕊调整画面 勾花蕊是一个将无序的花瓣进行组织的过程,画面的疏密虚实和花朵的转侧向背都是在这一步骤完成。勾花蕊时考虑更多的不是从花朵的个体结构出发,而是从画面的整体关系考虑,因此可以将原本一朵花的花瓣分解成两朵,也可以将多点花瓣合并成一朵。花蕊勾勒完成后就要对画面进行调整,可以用淡墨画上枝干,用淡彩点上梅花,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最后用淡墨加赭石的淡赭色在枝干上晕染,使干枯

的枝干润泽。 看完以上国画梅花点梅的方法,相信会对大家的国画梅花绘画能力有所提高。以上就是关于国画教程:梅花点梅方法有哪些的全部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我爱画画网。

小学校本课程 中国画教案课程

第一课写意菊花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菊花的知识,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花卉的技巧特点,用写意国画表现菊花。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3、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的菊花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菊花的外形特点 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若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毛毡、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2、谜语导入:“瓣儿弯弯象卷发,寒风冷雨它不怕,百花凋谢它开花。”(学生猜) 天气已变冷,很多花都已凋谢了,只有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着。 3、观察菊花,我们教室里有两盆菊花开得正艳,一盆黄色的,一盆白色的,除此之外,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 二、讲授新课 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菊花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学生欣赏菊花图片) 2.菊花品种繁多,颜色丰富,为历代文人和画家所赞颂诗人赏菊颂菊,留下了许多赞美菊花的诗,一起朗诵菊花,感受一下诗人对菊花的赞美:(课件出示《菊花》诗) 3.诗人描写的菊花美,画家笔下的菊花更美,历代有很多画家也留下了珍贵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菊花作品)分别欣赏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及当代画家的作品。 欣赏小朋友的画,你来说说画的怎么样? 相信同学们画的会更好,有没有信心? 4、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写意画——菊花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副菊花图,结合菊花实物,认真观察,菊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菊叶、菊枝、菊花) 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下示范,请同学们认真看,注意画法步骤。

幼儿园大班绘画教案:梅花朵朵

幼儿园大班绘画教案:梅花朵朵Teaching plan of painting in kindergarten

幼儿园大班绘画教案:梅花朵朵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初步感受梅花的外形特征和 色彩的丰富。 2.在"点"的基础上学习"点转"的技能,尝试运用点 转法画梅花。 3.能综合运用各种色彩表现梅花的美。 活动准备: 1.课件:各种形态、颜色的梅花图片多幅。 2.国画工具材料(提供不同底色的宣纸)。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你们见过梅花吗?今天正好请大家来帮个忙。引 出白雪公主故事(有一位帅气勇敢的王子听说白雪公主)。下

面我们带王子一起去认识梅花吧。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梅花图片。 2.欣赏梅花(1)欣赏、交流梅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梅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 一看。梅花有哪些颜色?是什么样子的?(五瓣,围起来像一个圆,中间有花蕊)教师:梅花都开了吗?它们长在树的什么地方? (2)欣赏、感受国画大师的梅花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国画大师画的梅花图,看一看它 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美?(用色、布局、添画……) 3.幼儿尝试探索、学习梅花的画法, (1)尝试用吸管吹出梅花的树干和枝桠。 (2)我们用吸管吹出了梅花的树干,可是没有花,我们 来帮帮王子,让他能走过挂满梅花扇的路,更快一些找到公主。 4.教师示范小结(1)教师:梅花可以怎么画呢? (2)教师小结:用大白云点转画出花瓣,用小勾线笔浓 墨丽花蕊。

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

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 第1 课时:树木画法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准备:山水画二至三幅,树木结构图一幅,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学具准备: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

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好看的梅花简笔画图片欣赏

好看的梅花简笔画图片欣赏 梅花在我国传统名花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很多人喜欢梅花,而且在简笔画中,也很常见到梅花的简笔画作品。今天先和一起欣赏这些梅花的简笔画大图,希望你会有所收获的。 梅花的简笔画图片 漂亮的梅花简笔画 梅花儿童简笔画

描写梅花的句子1、你看那梅花,像极了纯白的雪,只是那雪花融化之后,留下的只是一滩污迹,华而不实,虚假的很,而梅花,她是真真正正的纯白,有时还带着一点点粉红,她留下的,是似有似无的芳香。她的朴质与素雅,也不是常人能所及的。 2、在寒冷冬天的早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那就是梅花。它虽然从不与百花争春,但经常被古今诗人画家所赞美。梅花以它那种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被我们中华名族 的人民,称作为;;中国国花。

3、梅花分冬梅、腊梅等。梅花的颜色大体有黄的、白的、红的。我看到公园的的梅花是腊梅。无论我离它多远,总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随风飘进我的鼻子里。这香味肯定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并把我的痛苦和烦恼全部”扔到“九霄云外了。A8R亲子资源网 4、梅花虽没有玫瑰的风情万种,没有荷花的高贵典雅,也没有牡丹的流光溢彩,但它却有着凌寒独放的勇气。梅树的姿态是十分优美的。干枯的主干曲曲折折,盘旋而上,树冠都是繁枝细杈,婀娜多姿的屹立在风雪中,它的花儿开得是那么的美不胜收,红的似火,白的如雪,粉的像霞,五彩缤纷,好不可爱! 5、此时,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受不到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的吹打…… 6、冬日里寒风阵阵,北风呼啸纵使人穿在厚的衣服也会觉得冷。大家都各自呆在家里,很少有人出门。都各自待在自己的家里。洁白的雪花给大地穿上了美丽的银装,一切都尽都了深深的沉睡之中。只有它迎风雪而坚强毅力,与洁白的大地相称之中显示出非凡的气质,寒气逼人,它依然傲气不衰。 7、梅花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8、中国人爱梅花,是爱梅花傲雪斗霜的精神,爱梅花谦逊的精

中国画梅花的各种画法

梅花,在我国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的追捧者,也是很多画家笔下的素材。而我们历代画家对梅花有着很深入的了解,对它的经验也是很多的,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梅花的各种画法。 中国画:梅花 古有“无女不成梅”之说。这是历代画家画梅的经验之谈,也是画家深入观察的结果,在不断的实践中,排除了平行、对称等绘画上不美的东西,如“十、井”字形造型,而找到了在线条排列上有长短、纵横变化的“女”字形,既符合梅枝生长规律,也合乎线条排列的形式美。所以这是非常科学的,后来不断发展、充实,找到了更多的造型形象于文字归纳,直至外国文字,如“S、Y”形等。这对初学者入门,是十分有益的。但要切实领会,灵活运用并非易事。因此,理解枝形造型规律,掌握好具体运用时的分寸,是十分重要的。枝形规律,

实际上是梅枝生长结构特征和线条组合形式美的一种完美统一。线条本身有长短、粗细、曲直、刚柔、光毛、疏密、浓淡、干湿等变化,再结合梅枝形态的变化,就能使画面产生很有节奏感的总体效果。 一、梅干画法: (一)勾皴法 用硬毫石獾、鼠尾一类的二号提斗笔从暗面入笔,边勾边皴,笔上水分宜少,灰墨蘸深墨分段画出。 为了表现老干边缘的毛、涩质感,宜用侧锋逆行运笔。在暗面一侧面好之后,随即顺势用不同长短的弧线逐渐画出老干的主体形态,并勾出亮面部分老干的轮廓线,此条线的行笔不宜过实,可有断续以显示笔意的灵活。待干后加点焦墨苔点就全部完成了这棵主干。 老干中伸出的粗枝可用双勾加皴的办法画,也可用泼墨画法一笔写出。画细枝嫩茎时行笔用浓墨中锋,柔中寓刚,线宜光洁劲健不宜涩滞,长线不宜太直,要有弧度,有提按,以体现嫩茎的柔韧和“俏”。三枝的穿插多以“女”字形排列或“戈”字与“之”字的结合,两枝不能并行,更不宜相切或垂直相交成“T”字型、“十”字型。如实在难以处理,可在粗细、长短及墨色的浓淡上求变化。 (二)泼墨法 泼墨法画梅干首先要注意墨色上浓淡干湿的变化,处理好调墨和蘸墨

画梅花最好的画家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令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 画梅花最好的画家从古至今,比比皆是,风格虽各有不同,但作品都是流传于世,让人为之赞叹,一下列举几位,供大家参考。 北宋画家仲仁(1086-1093出家为僧),始创墨梅画法,有“墨梅鼻祖”之称,将枝干虬曲、疏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元代王冕(1287-1359年),以墨梅诗、画闻名于世。别人画梅,多写老干疏枝。而王冕多写嫩枝,突出梅花的清拔,似有风拂欲动之感。其画梅代表作有《梅花图轴》。 明代陈老莲画梅,其枝干老辣浑厚,而又不失典雅俏丽。清代画梅高手,要数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金农画梅,不疏不繁,独创一格。 李方膺画梅尤精,有印章曰“梅花手段”。常题梅花诗,识者谓“李

公为自家写生。” 汪士慎画梅,简枝繁花,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老年失一目,尚能挥写自如,自称“尚留一目看梅花”。 其他很多人也画过。比如唐寅、齐白石……太多了,如今的李中华画梅花也堪称一绝,大家不妨欣赏一下,看看其中的精妙之处。 易从字画商城-李中华三尺竖幅梅花作品《梅花》欣赏

李中华:中国书法协会理事、“启功体第一传人”李传波之子,师承于中国画梅第一人王成喜。 这一幅三尺竖梅,火红梅花寓意红红火火,俗话说“梅花开五瓣,寓意福、禄、寿、喜、财”,画面中虽然呈现的只是一枝梅,但梅花虚实结合,使人不禁会想到其实在这枝梅的后方肯定是一团红似火的梅林,梅花点点,喜事连连,挂在家中和客厅相当不错,它寓意着日子会过得蒸蒸日上,红红火火。而且,自古以来,梅就是诗人的爱物,它是四君子之一,咏梅赞梅的诗句多不胜数,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扑鼻梅花香”,梅的品格一直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中国山水画树木的基本画法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下面来介绍中国山水画之树木的基本画法。 中国山水画之树木的基本画法 一、树枝的画法 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

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皮,树根树的面貌 个性和特徵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 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 或墨较浓 ),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 ( 或墨较淡 ),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 画完枝干以後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 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觉。 三、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大自然的数木

霍春阳国画技法讲座

霍春阳国画技法讲座---梅花的画法 (一) 时间:2008-12-22 来源: 作者: 点击: 1153 (1)梅花枝干画法 是梅花老干画法示意。梅花的主干是贯穿一幅梅花作品德主线和关键,用笔要肯定有力, 中、侧锋并用,注意行笔的轻重缓急。用笔要有飞白,湿中有干,干中有湿。 细嫩枝条尽量用中锋,曲折变化不要太大。小枝姿态要直,不要太光滑。(图一) 画梅花枝干应注意往复、轻重、曲直、刚柔变化,粗与细、曲与直要有对比。枝干和根部 要有走势与姿态的变化。 “破”是将细枝穿插于主干与辅干之间,它的含义不是破坏,而是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图二) 画写意梅花,枝干用墨要注意浓淡变化,古人说:“浓写枝头淡些梢,皴鳞老干墨微焦。”但在一幅作品中枝干的墨色变化不要太大,否则会使画面太“花”。 霍春阳国画技法讲座---梅花的画法 (二) 时间:2008-12-22 来源: 作者:中国书画报 点击: 234

(2)勾勒梅花 写意梅花以单瓣为主,由五瓣花片组成。勾勒用的毛笔要富有弹性,笔法不仅要有力度,还要有提按、轻重、起伏的变化,即“笔意”。还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关系,做到气脉贯通、一气呵成。 画花蕊是点睛之处,用笔要挺秀,要顺应花头的方向。花瓣背面点花蒂也要顺应花头方向。 图一为三种勾花步骤图,一位铁线勾,宜初学者;二为行书勾法;三为草书勾法。 白画的勾染过程,要在绿色未干时点白粉,待色干后勾花蕊,花蕊不可过多,要保留花的 洁白。(图二)

勾花用线要有虚实、轻重变化。花心点草绿,颜色不能过重,点苔是为了营造画面的空间关系。 (图三) 霍春阳国画技法讲座---梅花的画法 (三) 时间:2008-12-22 来源: 作者:中国书画报 点击: 614 (3)点梅花 画粉梅先蘸白颜料,再用笔尖蘸红颜料(洋红、曙红、胭脂均可),然后根据花形点染。花蕾的红色要重一些,注意花瓣外深内浅的自然渗透。待颜色干透再点花蕊、花蒂。可用胭脂或浓墨。 点红梅花瓣比花蕾浅一些,前面浓,后面淡。(图一)枝干墨色要重一些。

国画教案课程

第一课国画工具材料与笔墨介绍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 2,墨分五色的认识。 三、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 (二)新授: 1、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 d)砚:砚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3、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讲评。

第二课墨与彩的韵味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三、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水墨画树》教案

《水墨画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树木的造型结构及表现,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水墨画树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情感,感受水墨画独特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树的造型、结构特点,掌握水墨画树的基本画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水墨画树中用笔和墨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教师示范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3、引导学生观察范画,了解中国画的运笔和墨色的变化。 ①水墨画的运笔方法:侧锋和中锋 ②墨色变化:焦、浓、淡、干、湿 4、揭示课题:水墨画树 三、发展阶段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说说树的结构。 2、欣赏体验 ①欣赏图片,请同学们说说树的造型特点。 ②欣赏画家水墨画树的作品。 ③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水墨画树的乐趣。 ④互动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教师示范水墨画树的方法步骤。

(1)用侧锋画树干。 (2)用中锋画树枝。 (3 四、欣赏、实践 1、学生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画树方法。 2、快乐实践:用水墨画方法画一棵大树或多棵树。 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进行创作。 (2)注意把握墨色的浓淡和运笔的力度。 3、学生进行课堂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互评自己的作业。 2、老师点评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六、课后拓展 收集画家们水墨画树的作品,并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交流。

国画梅花常识、规范

1. “梅传口诀,本性天然”? 梅花本性御寒凝霜、先天下而报春,春来而丛中笑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希望画梅者应有热情、谦和、虚怀、无畏的心态。 2. ”下笔有力、最莫延迟“? ”下笔有力“是说画者用笔要有的力度,不要软弱无力。”最莫延迟”,指下笔之前,应有所思,即想到所画的形象,呈现在纸上是什么样子。这种感觉稍纵即逝,所以要快捷,不要延迟。 3. “蘸墨浓淡,不许浪传”? 这是说墨法。中国画用墨的浓淡非常讲究,画家通过用墨的浓、淡、干、湿、焦等诸多变化,使画面十分精彩。有人讲究墨分八彩,有人将黑白灰,都是利用墨色的浓淡作画,这种墨法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4. “仰如秋月,曲似弯弓”? 古人用人们熟知的自然界天体或人造物品的形象,来比喻梅的枝干,让我们产生联想,以便于画好老嫩新旧、枯朽、鹿角等枝条。当然,这些只可意会,不能过御形似。 5. “弃条无萼”? “弃条”应为“气条”。气条是指当年生长出来的新枝,它还在“幼年”,是不会开花的。而这种气条画起来应鲜嫩劲直,墨(色)更润

些。 6. 何谓“吐三背四”? 也有叫“向三背四”的,都是说画花蕊的数目,对着、或基本上对着观众的花蕊画三茎,背向观众的花蕊4茎。此外,花梅瓣不全的花蕊时,可以随意。但不必画多,可以画软一些。 7. 什么叫“正须排七,一须当先”? 正须,指正面开放的梅花可以画7茎花蕊,其中有一茎花须长而无英(没有黄色花粉),这是雌蕊。另6茎有英,是雄蕊。 8. “枝无十字”的要求和解决方法: 树枝和树枝交叉时,要避免形同十字。 解决办法:在枝枝相交处的后枝留空,在留下的空间加花枝,以形成枝与枝的距离感,使层次增加。但是,对于横柯大枝来说,这种办法也不一定适用。解决的办法是虚接法,前枝轮廓清楚,后枝模糊些,交叉处,后枝虚起来。 9. “藏春放白”的意思? 是指梅花的两种形态。“藏春”,是指未放的花,它的颜色宜浓重些。“放白”,是指正在灿烂开放的花,颜色浅淡,除花瓣边缘有些红(绿)之外,基本上呈现白色。(但偶觉得适宜工笔)

中国画课程教学大纲(花鸟)

中国画课程教学大纲(花鸟)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190020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Painting 授课对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建议学时:456学时 学分:8学分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毕业创作 考核方式:考试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和艺术成就,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理论、艺术特点和表现技法,能够运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具备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教学要求: 1、本课程应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干,在阐明基本画理和技法的同时,还应 该注意对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现状的介绍,并且注意对中外其他绘画艺 术的学习和借鉴。

2、教学中应注意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遵循循序渐进、由 易到难、先工后写的原则组织教学。 3、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理论、作品赏析的讲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 则。使学生既掌握艺术技能,还应会通艺理。 4、在基本技法训练中,应注意加强造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中国画 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注意在用线造型、用笔用墨和形神兼备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形象观察、记忆和想象能力。 5、教学方法采取讲授、演示、临摹、写生、默写、构图、创作练习、作品 鉴赏等多种形式。技法教学要充分发挥“直观”作用,注意基本技法与创作的有机结合。 6、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材,作业安排要留有余地,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善于引导、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精神。 7、搞好课堂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辅导中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做到既使学生“知其法”也要“明其理”。 8、中国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对青少年进行美育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分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