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课

1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课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选修1 第3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含详解)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 答案 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 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3.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 答案 B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 A

5.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答案 D 6.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 B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B.道武帝 C.冯太后D.拓跋宏 解析北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答案 C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 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北魏面临危机,因此,孝文帝企图通过改革化解危机,巩固统治。A、B两项是改革的内容,C项是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是D项。 答案 D 9.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 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中国:(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 统社会 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六 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高中历史必修1第1课教学设计

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禅让制──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基础、确立、实质、神秘色彩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建立 2.主要内容、特点 3.影响、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含义

3.特点 4.实质与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阅读课本标题下小字,并阅读下面两幅图,然后回答:大禹为什么能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禹治水成功,舜传位与他;部落争斗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从而享有极高威望。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定义 2、宗法制定义 目的目的 对象核心 内容内容 影响作用 破坏分封与宗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七单元第一课 导学案

※导学案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学习目标: 1.我能梳理出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独学) 2.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归纳出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独学、对学) 3.我能通过预习掌握俄国出现的新思潮(独学) 4.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通过学习明确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关系(群学、对学) 重难点: 重点: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俄国的新思潮;克里米亚战争;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难点:全方位总结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激情导入: 欣赏: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烈日炎炎下,11个衣衫槛楼的纤夫正吃力地拖着一只大木船。他们已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这幅图反映出当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下,农奴过着悲惨的生活。画家通过作品猛烈地评击沙皇农奴制度,并寄希望于农奴的觉醒。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你对19世纪中叶俄国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深刻认识?是什么因素促使俄国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预学-------独学、对学 一、政治上---俄国的农奴制度(阶级矛盾激化)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俄罗斯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②确立: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 ③发展: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19世纪中叶,…… 2.农奴的悲惨生活:略 3.农奴的骚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矛盾,的专制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二、经济上——农奴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 1.俄国的工业状况:某些行业开始了工业革命,但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俄国经济于西欧其它国家。 2.俄国工业发展的弊端: 由于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存在三缺:。 三、思想上——新思潮的涌动 1.背景:青年军官受的影响。 2.新思潮的内涵:反对沙皇专制,废除。 3.表现:(1)“”(1825年); (2)平民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守旧派: 改革派:;激进派: 四、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1.时间: 2.交战双方: 3.战争结局: 4.战争失败原因: 课中合作探究-------群学、展讲 ※我们可以把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浓缩为三天,改革的前一天,那一天和后一天(即改革的背景,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6:第3课 明治维新教案

第3课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理解改变日本历史现状的必要性。 全面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维新措施来探讨其对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立足论从史出的原则,充分利用、发掘教科书的小字、史料、插图以及影像资料,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用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感悟明治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大和民族追求近代化的拼搏精神,进而树立追求进步、学习先进的意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国家、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国家民族发展的道路,同时不能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大国崛起》的片头:“15—16世纪西班牙地理大发现,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力量,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工业时代到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1年德国统一,1871年日本岩仓俱视出使欧美,美国诞生终成世界一极。” 同时板书《明治维新》展示ppt。 通过欣赏中央台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头,了解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结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导入日本明治维新。 一.基本解读教材。 (一)知识构建 通过预习,学生自主来构建明治维新的知识结构。

板书: 1.背景:(1)P84 日本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 (2)p85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前提:倒幕运动。 3.目的:P86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4.内容:P86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 5.影响:P87(1)积极影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理。摆脱了民族危机。 (2)消极影响: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二)解决疑惑(13分42秒——20分35秒) 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解决这些问题。不懂之处教师引导解释,或者传授。 (生)我觉的“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生)我觉的倒幕运动应该属于“目的”。 (生)我觉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该属于“背景”。 (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解决“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背景”还是“前提”,请结合前面我们学过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思考到底属于什么范畴? (生)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生)恍然大悟,共同回答,属于“背景”。 (师)然后我们解决:“倒幕运动”属于“前提”还是“目的”。那么谁先来给我们介绍下什么是“倒幕运动”? (生)依据教材解释“倒幕运动”。 学生解释后仍不确定属于“目的”还是“前提”,教师解释,属于“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后,才开始了明治维新。 (三)攻克难关。(20分36秒——29分11秒) 在基本解读的基础上,找出你遇到的难点问题。逐一解决,攻克难关。 (师)在刚才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你觉得哪点最难把握? (生)同声回答:背景。 (师)那么让我们来攻克难关。利用对日本当时一些名词的解释,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师)出现了哪些日本当时的“名词”? (生)武士、天皇、将军。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说课材料)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但从历史溯源,应从夏商讲起,将重点放在西周的政治制度上。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从此立意出发,本课则应突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前,存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其过渡的转变。 课文包含三个小节,第一节“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第二节“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第三节“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万事开头难。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一模块的第一课,内容枯燥,时间跨度大,能否讲好这节课,影响到其后课程能否顺利进行。 二、学生分析 高一新生刚刚结束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层面,知识结构不完整。在高中阶段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这个实际,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课学习的顺利过渡,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时期确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培养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归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及影响,初步掌握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简要梳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演变,培养和提高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性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早期的特色政治文明,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效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和社会稳定,且上承夏商王位世袭制,下启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难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教法、学法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史料分析,以及带领学生的互动,使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识记。主要的方法有:讲解法、设疑引思法、历史插图学习法、资料的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本材料,观看图片、史料,回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胸有成竹泾渭分明 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 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 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 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 “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 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 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 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

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采用了可行的措施; 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 (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