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琴: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徐琴: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徐琴: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徐琴: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作者:徐琴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

摘要:本文力图阐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点和成绩之一,是在生态主题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它主要从资本的逻辑本身、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这三个方面,来揭示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并就此根源对当代世界的各种“反生态”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力图突破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局限,主张危机的真正克服在于变革资本主义的扩张逻辑及生产方式,从而对仍滞留于资本逻辑中的技术决定论和环境经济学的经济简约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本文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缺陷在于:它将解决危机的根本设计主要地置放在观念领域,无法批判地发现一条从观念领域抵达现实世界的道路,因而仍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生态运动的蓬勃兴起,生态学话语被西方马克思主义纳入视野并加以吸收,从而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力图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交互影响和发展的产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要求将自己表述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又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剖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寻求克服环境退化、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产生至今,经历了其形成、体系化及发展等多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有着不同的理论取向和思考重点,但还是表现出一些重要的和持续的共同特点——其根本特点之一就

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当今环境退化、导致生态危机的总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

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基本框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资本的逻辑和资本主义的本性就在于不断地获取利润,而这种逻辑本身乃是当代“反生态”社会的本质来源。“在这一社会中,技术、劳动、日常生活结构、消费模式和发展模式等,都具有最大可能地获取利润这一标记。”[1]而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资本主义企业在实施劳动分工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生产的同时,必然要不断地扩大生产,使其生产总量不断增长。既然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那么,这种生产必然是“越多越好”。福斯特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为自身缘故而追求积累和增长的制度,而对积累的无限欲望正是资本主义与所有其他社会制度的主要区别。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势必毫不留情地摧毁一切阻挡其扩张道路的东西:无论是来自人类还是自然,只要干预了资本的积累,都将被视为必须克服的障碍。[2]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这一本质特性,所以它最终必然是敌视自然的:既敌视人的外部自然,又敌视人自己的自然。这种本质特性突出地表现在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如果说劳动分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使工人变成局部工人” [3],那么生产的不断扩大与增长同样也造成对自然的持续攻击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就资本主义造成人的异化而言,如高兹所说,由于任何一个企业都对获取利润感兴趣,所以“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首要关注的并不是如何通过实现生产与自然相平衡、生产与人的生活相协调,如何确保所生产的产品仅仅服务于公众为其自身所选择的目标,来使劳动变得更加愉快。它所关注的主要是花最少量的成本而生产出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4]。就资本主义造成自然的异化而言,如奥康纳所说,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扩张“在经济的维度上没有严格的限制性”,其目的是无限增长,而自然界的生产能力是“自我限定性的”,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节奏和周期与资本运行的节奏和周期是根本不同的,所以,有限的自然生态系统终将无力支撑无限的资本增长。[5]而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福斯特感叹道:“资本主义呈几何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原材料迅速消耗使环境问题日趋恶化。这便是世界观察研究所在《1999年世界状

况》中称之为‘历史加速度’背后的真正现实,其含义正是日益加速的地球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6]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资本主义根本上的反生态性质不仅表现在其生产的性质中,而且尤其反映在其消费的定向上。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统治当代世界的乃是“进步强制”,而这一进步强制不仅是生产强制,同时是需求强制。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刺激人们对商品没完没了的消费期望之上的,所以它便尽其所能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需求,甚至竭力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诱使人们把追求消费作为真正的满足而导致过度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所说,“无度和无节制”成为货币的真正尺度;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总是要机敏地屈从于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来的欲望。于是工业的宦官们便不断厚颜无耻地制造出虚假的和非人的需要,以便从其邻人的口袋里诱出黄金鸟。[7]按照福斯特的看法,虽然资本主义是一种直接追求财富而间接追求人类需求的制度,但实际上其第一个目的已完全超越和改造了第二个目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将其活动局限于人类基本需要的商品生产和人类与社会发展必需的服务设施上。相反,创造越来越多的利润已成为目的本身,至于产品的样式和它们最终的实用性已无关紧要。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从属于它们的交换价值,在现代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使用价值主要是为了满足虚浮的、甚至在满足人类需求的意义上是毫无用途并对人类和地球具有破坏性的欲望。[8]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就必须不断地制造需求。今天的生产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同时也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因为只有“生产”出大批有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的消费者,资本增殖的目的才能实现。因此,资本主义必然使未满足的需要的增长超过它能满足的需要的增长。这恰恰意味着,消费需求可以是无度的,而且它往往会被制造成无度的,但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当需求超出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成了必然。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中来寻找挥霍性的工业生产的原因的”。[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从资本的逻辑本身、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这三个方面,来批判地揭示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导致当今生态危机的诸多现象和趋势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其分析的基本立场,就是使生态问

题的思考与当代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举例来说,由于资本主义的本性在于获取利润,所以,在因工人工资的上涨而导致平均利润呈下降趋势的今天,资本主义企业更需强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便通过对自然不断加深和扩大的掠夺来确保其利润。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由于人群的拥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已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为使生产能够继续并不断增长,资本主义企业不得不对环境进行一定的治理。而治理环境必定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这又与资本主义赢利的目的相矛盾。在这样的情形下,把追求利润作为首要目的的资本主义企业不可能牺牲利益去保护环境,因此它必然要将治理环境的成本“外在化”,即转嫁给社会。事实上,资本主义企业不仅会将治理环境的费用转嫁给社会,而且往往力图在治理环境与转嫁成本的过程中攫取更多的利润——这甚至将成为一个基本趋势。所以,针对目前社会中许多人幻想的“绿色资本主义”的美妙前景,佩珀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使可持续的或‘绿色的’资本主义成为一个不可能的梦想,因而是一个骗局。” [10]

由于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所以,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带来的贫困和不公正,才能最终解决生态问题。这一基本立足点导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问题采取一种更加深入的理解立场和应答方案。

对于怎样解决当前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一难题,目前较为通行同时也为主流机构所认为的是“环境经济学”观点,即把解决环境问题仅仅看作是一个经济代价核算问题,把环境质量看作一种在价格合适时可以购得的商品。根据这种环境经济学的观点,如果每家大公司都迅速分立出一个子公司,保证生产出能够清洁有害环境的产品,而且只要人们能够经受一个涨价的过程,环境问题就不难解决。这一观点之所以流行,在莱斯看来主要是由于“这其中有两个强有力的社会机制在起作用:市场取向标准的普遍性和对工业技术革新能力的崇高信仰”

[11]。但问题在于,“环境质量”的最充分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可欲求的商品,就其本质来说,它不是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就可以购得的东西;然而在环境经济学的观点中,亦即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环境质量只不过是“诱人的商品大厦

的最后装饰”,并且变成了“增加对产品享受的手段”。[12]

福斯特在此问题上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中,他专门讨论了“生态盈亏底线的专制:经济简化论的环境与社会后果”,并严厉批评了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并将环境纳入市场体系,如此便能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在福斯特看来,“给地球估算成本”、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的“经济简化论”,不仅企图按照市场—商品原则来构建整个社会,而且企图按照这一原则来构建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这样一种对待自然的荒诞做法,实际上是通过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蜕变成一套基于市场和迎合个体私利的公用产品,来彻底否弃自然本身所蕴涵的内在价值。福斯特引用康德对“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相区别的理论,指出事物不仅具有相对价值(价格),而且还有本质性的价值(尊严)。而本质性的价值既不能简化成市场价值,也不能用于成本效益分析。因此,“自以为一切事物都有价格”从而“试图量度不可量度的东西”是荒谬绝伦的。也许,为自然中所有事物设定商品价格并建立市场以解决污染和资源耗竭等问题的方法在短时期内可能部分地有效,但从长远来看,不仅不利于生态问题的彻底解决,而且最终还会加剧所有矛盾。所以,尽管“自然资本”的修辞极为动听,但其主要功效却是掩盖了为实现商品交换而对自然极尽掠夺的现实,其结果也只是使自然进一步从属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即根据华尔街的行情变化,不断将自然转化成金钱或抽象的交换。因此,福斯特认为环境经济学这种将资本拓展到所有自然范围以作为保护自然手段的观点是荒谬的、自相矛盾的和新霸权主义的;而这里的“自然”,他借用奥康纳的话说,“就是资本意象中所孕育的自然”。[13]

如果说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因而不可能通过纯粹的经济方式来解决,那么是否有可能通过科学技术来解决呢?对于这个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环境问题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所引起的,因而生态危机既不可能通过废除科学技术来消除,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针对马克斯·舍勒等把环境问题的根源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观点,莱斯认为,“科学技术仅仅是控制自然这一逐渐广为人知的更宏大谋划的有利工具”,科学技术履行控制自然的功能只是一个现象,而舍勒等人“把征兆当作根源”了。[14]无论如何,仅仅说明对自然的科学研究及其技术应用是发生在一种操作的结构内是很

不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科学技术是在何种社会背景中操作的。真正导致对自然肆无忌惮盘剥的是使用科学技术这一控制自然工具的人的观念,即某种“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而非科学技术本身。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这一观念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其进步性也是其退步性的根源”

[15]。因此,莱斯认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不是征服自然,更不是废除科学技术,而是发展能够负责任地使用科学技术能力以及培养和保护这种能力的社会制度。

废除科学技术不能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同样,仅仅依靠科学技术也不能克服生态危机。福斯特通过对“杰文斯悖论”的阐述,得出了这样的见解:通过技术改进与革新,虽然提高了某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其结果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对这种资源的需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使利润得以增加,从而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并导致对资源需求的增加。[16]可见,结果与初衷是不同的,技术完成不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重任。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代资本主义,它必然只是采纳和发展符合其统治的技术,亦即与其逻辑相一致的技术,而完全撇开或消除那些不能强化现存社会关系的、即使实际上是更加合理的技术。针对一些“自然资本主义”倡导者的观点——即认为只要采用可循环使用的技术,采取无物耗的非传统型经济增长方式,那么经济增长本身无论怎样都不会造成环境无法超越的障碍这一观点,福斯特明确指出:“认为这些技术奇迹能够解决问题的想法不仅背离热力学的基本定律,而且否定了所有我们所了解的资本主义自身的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里技术革新从属于市场需求。”[17]由之而来的结论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之点不是技术,而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因此,将可持续发展想象为在这种制度内部开发更高效率的技术,实际上不啻与虎谋皮,是毫无意义的。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既然今天的生态危机植根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危机的解除就必须是阻断当今社会的反生态性来源。这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其一,脱离资本的扩张逻辑及其生产方式,而代之以进行适当的而非不断增长的新的生产方式。用阿格尔的话说:“今天的生态危机需要有计划地缩减

工业生产。我们把这称为‘生态命令’。”[18]高兹在《经济理性批判》中极力倡导“够了就行”的“更少的生产”;阿格尔通过分析经济学家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的观点,对小规模、分散化的经济模式给予肯定;而莱斯则在其《满足的极限》中明确表示,要把现代技术的优势在更大范围的各种不同环境中进行分散,而这种分散将有意识地放弃集中生产所追求的值得怀疑的效益。所有这些主张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即将来临的生态灾难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工业化的生活方式,使我们转而采取一种较分散的、放慢增长速度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19]

其二,为了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除了进行“适当的”生产外,还应选择“合适的”技术。而所谓合适的技术,就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而不是以利润为唯一目的的技术,如高兹所说的能够促使个人间以及个人与自然之间融合的、尊重劳动者和自然的技术(例如使用日光、潮汐、风力和生物能这些可再生资源的分散型技术);或如莱斯所说的理想的有效技术(例如依靠太阳能和风能建设小型住宅、从废物中回收养料以提供日常生活必须的高蛋白的技术);以及被奥康纳称为“好的技术”及“替代技术”等等。总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技术上的发明不仅必须有助于生态学的重建和理性化,而且必须使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成为可能,以便在克服生态危机的同时,把我们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

其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还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观念,建立合理的生活模式,简言之,就是要“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高兹认为,只要社会能够生产更多耐用的且不破坏环境的东西,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实现劳作与消费更少而生活却更好的理想。同样,在阿格尔和莱斯看来,将消费与幸福相等同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异化特征,正是由于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才使当代人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的无限扩张势必对业已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日益强大的压力。因此,最重要的是改变表达需求和满足的方式,即从原来追求“越多越好”的量的标准转向注重内涵的质的标准。如果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领域,去从事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将获得更高的满足和幸福。这意味着“满足的可能性将主要是生产活动的组织功能,而不是像今天的社会那样主要是消费活动的功能”。一句话,人

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20]

最后,既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真正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造,以变革这一制度。“要想遏制世界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仅仅解决生产、销售、技术和增长等基本问题是无法实现的。这类问题提出的愈多,就愈加明确地说明资本主义在生态、经济、政治和道德方面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必须取而代之。”[21]因为,真正与生态意识相吻合的理性,即尽可能花费少量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就能生产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和最耐用东西的“生态理性”,只有在不以“经济理性”为原则、不以利润为生产动机的社会,即非资本主义的社会,才是可能的。这样的社会将极大地提升整个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与人类社会高于资本积累,公平与公正高于个体贪婪,民主制度高于市场经济。[22]在奥康纳看来,这种社会将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从属于具体劳动,亦即按照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23]其目标就是降低商品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因素,与此同时把人均使用能源及其他物质的数量降到最低限度。用莱斯的话说,这意味着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

作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生态危机所进行的根源批判以及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其学说中的种种得失成败,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应答当今时代的生态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积极方面首先在于,它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生态主题结合起来,从而一方面使自身获得了较为强大的理论立足点和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和主题上突出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般认同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24],并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轮廓几乎都可以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所凸显出来的理论视域中被解读出来”[25],所以大多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都力图运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来剖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与实质,并

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生态危机的路径。正是由于其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背景和诉求(如劳动分工、异化理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等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作出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正如奥康纳所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致力于探寻一种能将文化和自然的主题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或物质生产的范畴融合在一起的方法论模式。”[26]总体而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和理论资源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掘和吸收,使之从西方一般绿色运动——特别是无政府主义绿色话语——中分化出来,具有了相对的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对导致生态危机的异化劳动、经济理性、消费主义等等的批判,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其次,与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力图突破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局限来谈论生态危机的克服,特别是反思与批判了这个问题上的流俗观点,即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经济简约论以及科技决定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并不起源于科学技术本身;生态运动绝不能停留于生态运动本身,而必须成为更广泛的社会斗争的一部分。用福斯特的话说:“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成本趋向于外化,而贪婪地以漠视环境需求所换来的利益使少数人暴富,这种对环境的掠夺导致了为争取环境公正而进行的斗争。……为社会公正而进行的历史性斗争也正在前所未有地与为保护地球而进行的斗争汇合在一起。我们的斗争将告诉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必须超越盈亏底线。”[27]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意识到从属于资本原则的种种姑息性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和内在矛盾,认为只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

再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观念形态(主要是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尝试为克服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一些较为具体的积极方案。与一般的生态主义或绿色话语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不简单地否认现代化和理性的意义以及科技的进步作用,而是力图与一味推崇“回到丛林”的浪漫主义方向划清界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既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又能充分保证人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针对当前全球性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所提供的种种应答方案,表现出对当代资本主

义的高度批判意识,并力图使之与马克思关于“自然的复活”、“劳动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和积极意义。

最后,在如何变革当代资本主义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力图使其社会理想具有一定的实践导向。他们除了提出适当的生产、合理的技术和有度的消费等主张外,还颇为重视与社会运动的结合、与社会现实力量的联盟,以便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能够有效地介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阿格尔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能够而且应该嫁接到美国的民粹主义上去”的论述,福斯特关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原始斗争的教训”的讨论等等,都试图说明环境保护主义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就必须将社会公正和环境公正结合起来,并建立起工人阶级与环境运动的联盟。这些设想、尝试与提议虽然包含着一些过于简单的推测和天真的意向,但仍然力图引导批判的生态思想进入到社会实践领域;同时,这种取向也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与社会主义运动相汇合的变革性理论。因此,在意大利理论家卢西那·卡斯特林那看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无疑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纪(指20世纪——引者注)的最后年月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8]。

然而,必须同时指出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包含着明显的理论缺陷与失误。其最主要的局限,是由于哲学上的薄弱而导致在诸多重要问题上的摇摆与含混。大体可以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开展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方面是颇有成就,但在对问题的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方面往往表现出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游移。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是: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力图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追踪到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去,但其解决危机的根本设计却主要地被置放在观念领域。例如,在福斯特看来,要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除了抵制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外别无选择,但“这种抵制必须采取影响深远的道德革命的方式”[29]。也就是说,只能诉诸观念革命,特别是诉诸道德伦理的革命。至于“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合理的生活态度和有节制的消费观念,“重建技术伦理”以避免科学技术的滥用,以及“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等等设想,也主要是依循“观念的改变”来制订方向的。因此,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求克服生态危机、实施社会变革及构建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时,往往会感到茫然失措,并陷入自我怀疑的两难境

地。例如,阿格尔虽然主张废除大规模、集中化和官僚化的生产模式,提倡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生产方式,以便可以使劳动者自己参与生产和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把生产与闲暇、劳动与幸福等同起来,但他却承认自己根本看不到这种转变的现实条件,看不到能够使劳动者相信这种转变的可能性。[30]

由于主要地诉诸观念领域的变革,所以,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并力图避免浪漫主义的危险,却仍或多或少地局限于伦理主义的批判立场,从而使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抨击具有纯意向伦理学的色彩。他们所设计的“打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社会主义的未来”,并没有在哲学上真正摆脱“应有”与“现有”的外部对立。所谓“分散工业生产”、“降低工业生产规模”、“放慢增长速度”、技术的“生态学重建和理性化”、“够了就行”的消费以及“生态命令”等等,往往是以“应有”的方式诉诸一种伦理感召力来反对现存世界,而不是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条件中批判地引申出来。因此,这种与“现有”处于直接对立中的“应有”,虽然具有否定当代资本主义的意义,却多少类似于一种由费尔巴哈式的“高级的哲学直观”引申出来的批判,一种带着田园牧歌式余响的批判。同样是由于上述的对立未曾真正解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技术的态度也时常陷于矛盾之中:他们虽然在总体上认为要真正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就必须变革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技术是从属于这一制度本性而发挥相应作用的,但是,仍有不少学派中人过于迷信技术的力量,表现出某种技术决定论的倾向,即便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极尖锐批判的高兹也是如此。例如,在他看来,开展生态运动主要不在于停止经济增长,限制消费,而在于如何选择技术,因为,“为着不同的技术的斗争是为一个不同的社会的斗争的核心。国家的结构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技术的性质和力度”[31]。

与前述的理论缺陷相联系,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具有实践导向,并与当代的社会运动结合起来,但他们还没能在哲学上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没能批判地发现一条从观念的设计抵达现实世界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变革方案往往只是从理论原则入手,只是从原则上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对立入手,而未曾真正深入到当代世界的社会现实之中,未曾从这一社会现实的“自我否定”中发现新的原理。因此,他们经常只是提出

这样的论证:“生态危机将迫使资本家削减商品生产;将促使人们通过我们称之为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去调整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向人们提供创造性劳动的前景,从而使人们从不必要的(且有害于生态的)消费中摆脱出来。”[32]而一旦论及其理论的直接现实性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承认自己尚未找到解决的办法,尚未找到一种与正确的生态意识相适应的政治形式。[33]例如,奥康纳虽然强调未来生态学社会主义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全球性的新社会运动者即包括女权主义、城市运动、激进的生态主义者以及一些维护社会公正的劳动者等等,但是,怎样将这些全然不同的变革主体统一起来,以及如何来进行激进的社会变革,他却未能找到真正的答案。这种不足,主要是由理论和实践的某种脱节造成的。

总而言之,尽管存在着理论上的种种局限与缺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的剖析,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观念形态的批判,以及对克服危机所提供的种种设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启发性。应当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包括其整个理论上的得失成败——不仅积极推动了当今时代对于生态问题的总体的批判性反思,而且对于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同样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因为当代生态问题就其自然的和社会的本质而言都必然是全球性的,而当今中国的整个发展及面临的问题,也已同世界历史的进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注释:

[1][4][31] [法]高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转引自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3、590—591、595页。

[2][6][8][13][16][17][21][22][27][29] [美]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1、91、90、29、88—89、31、61、76、34—35、38页。

[3]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39—400页。

[5][23][25][26] 参见[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290、525—526、2、59页。

[7]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343页。

[9][18][19][20][30][32]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491、476、475、507、420—421页。

[10] [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11][12][14][15][33]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前言第1、2、3—4、6、14页。

[24] [美]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Ⅲ页。

[28] 参见[南]米路斯·尼科利奇编:《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作者: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https://www.doczj.com/doc/6a17281330.html,/llyj/llgc/basictheory/201101/t20110107_25507.htm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马克思生态思想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 [摘要]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都没有全面、准确地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包括由实践思维方式支配的哲学观、在生成着的过程中把握的存在论、主客体统一和互动中的历史辩证法等,而这些恰恰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思想;致思路径; 当前学者们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忽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没有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因而难以明了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中究竟有何指导作用。本文以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为对象,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所贯穿的思想方法和致思路径,阐述这一思想对环境治理的意义。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重新发现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学思想,包括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劳动作为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理论结合的思想、社会变革与环境治理统一的思想等。不过,也有一些人缺乏对马克思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的学术自觉,而重在对马克思主义做过度的生态学诠释,把马克思主义“绿化”为一种生态学思想,暴露出不少问题。 第一,把马克思的哲学存在论理解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过度诠释。不错,马克思的确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P105、56)但这里是一种哲学存在论,它是把握马克思生态观的切人点。 第二,把关于自然条件是生产劳动的现实基础之思想,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问题,也失之于浅薄。马克思认为,离开自然条件人就无法进行生产。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P42)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号:2112XXXX 姓名:XXX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开始赶上并超越了自然界的自我净化的速度。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的出现。生态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反思。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同时,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和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深沉思考中诞生了。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互影响而交互发展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时期80年代的发展时期以及90年代的成熟时期。 第一阶段以70年代的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鲁道夫·巴罗在汉诺威大学任教授,倡导“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要求建立一个由绿党、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和一切进步的非暴力社会组织组成的群众联盟。亚当·沙夫原是波兰共产党意识形态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波兰“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以上二人既是共产党人中最早介入生态运动的人,也是第一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80年代的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威廉·莱易斯,加拿大著名左翼学者,致力于经验世界的研究。他认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这种观念起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是把全部自然当作满足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材料而占有,其结果是生产的无限扩张,最终必将导致人的自我毁灭。本·阿格尔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年轻的社会学教授,他进一步发展了莱易斯的观点,系统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他认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亦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安德列·高兹是法国重要的左翼理论家。他曾追随萨特,信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70年代后,他把生态学、生态危机和政治生态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他指出了现存的一系列生态灾难后提出,要改变这种灾难的状况,唯一的出路在于停止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消费,并使用可再生的能源,采用分散的技术。与此同时应选择能促进个人自主与自然协调的建立在民主的技术基础之上的社会。这一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在社会生态运动中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绿色生态运动向社会主义的转向,其典型政治理论特征是“红绿交融”。 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约翰·福斯特和保尔·伯特格等西方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乔治·拉比卡早年参加过法国共产党,是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曾为法国社会科学中心主任,巴黎第十大学校长,致力于研究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生态学社会主义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工人运动的文化革命阶段”。瑞尼尔·格伦德曼是德国左翼学者、哲学家,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为马克思的

祝立子:西方思想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祝立子:西方思想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 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 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 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随着欧洲东部地区的民主化、苏联的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渐陷入低谷。美国的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著作《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中提出“历史终结论”。陶醉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与资本主义胜利的喜悦中,西方人士高呼:马克思主义死了,共产主义死了!资本主义万岁,市场经济万岁!然而,还未等到他们的欢呼声音落下,刚刚步入21世纪,就爆发了全球

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简析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柴前勇 20090301200802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重庆 400031) [摘要] 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经济运行、分配形式和资本的运行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还有潜力。所以,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一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共生存、共发展;二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寻求和维护自身利益中的合作与抗衡;三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 新变化原因关系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最核心的经济基础。然而,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出现了更加社会化的趋势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即资本所有权日趋社会化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

中不断生成社会主义发展因素。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根本性质所决定,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可能具有真正公平和真正平均的特点。但是战后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分配关系方面确实发生了一系列早期资本主义未曾有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在某些西、北欧国家中出现了收入均等化的趋向;在阶级剥削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化的趋向。同早期资本主义相比较,当代资本主义在分配关系的变化最令人瞩目。 第四,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资本全球化的现象。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的“人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就中国的现状说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化的意义,证明当代需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保护成为了一项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马克思在他的那个时代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置身于全球化引发的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及其重要价值。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在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极其丰富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其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需要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将三者沟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简单地说,连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桥梁的则是劳动或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首先,自然具有先在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从时间上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从现实上讲,自然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是“人的身体”形象而有力地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可看作马克思警示人们不要损及自然,这正如人们不能伤及自己的身体。其实,人类

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危机 2013-07-05 15:08《江苏社会科学》任铃 字号: 在当代,资本主义陷入了根植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总体危机。面对总体危机,单一向度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总体危机理论,需要的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总体性批判的有效工具。 一、当代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历史画面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面临的诸多危机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使得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得迅速和充分,其不合理性也越是暴露得明显和全面。因此,资本主义危机的范围和程度是同资本主义发展的范围和水平高度相关的。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历经数百年之后进入的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通过全面的、整体性的危机表现出来。 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前后相继、相互交织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总体危机最先在经济领域爆发,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自从1825年资本主义爆发首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常伴常随的现象。纵观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展开形式在科技革命中演变的结果,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而这些矛盾本身也就构成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机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和工人贫困直接引发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根源于私有制的人的异化则导致人的精神阵地的失守。最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资料

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定义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 姜鲁鸣 三、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发展过程长期性的统一,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就要把握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哲学意义上讲,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都要完成它从生到死的历史过程。那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趋势的科学分析集中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分析的五个逻辑链环上:一是基础,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价值增殖的源泉是什么,这就是劳动价值论;二是实质,由于劳动是价值增殖的唯一的、真正的源泉,所以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是他在生产过程中榨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三是关系,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从而导致了资本与雇佣劳动根本对立的关系;四是矛盾,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五是趋势,既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三个具体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解决不了的,所以必须用社会主义取而代之。这就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趋势分析的基本框架。今天,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是变了?没变,它只不过是被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掩盖了,被现阶段社会主义一时的不发达、不完善掩盖了。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就要拨开资本主义发展和变化的迷雾,抓住它的基本制度进行分析。 客观地看,当代资本主义在诸多的发展变化中又有一些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的东西。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变。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依然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以国家所有和其他经济形式为补充的经济结构 这里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1 )福利制度是战后西方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而福利国家就是福利制度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以瑞典的制度最典型,它号称已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福利体系。客观地说,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使一部分劳动群众、特别是社会弱者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同时也部分改善了社会分配过于不均的情况。但是,福利制度最本质的东西是为维持资本利润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在40—60%,其中微软公司达57%,而这些大公司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这就是说,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更大部分落入了大资本家的手中,这说明实行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并不能消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2 )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是不是意味着劳动者与雇佣者对立关系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环境问题;自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待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全球变暖以及雾霾等问题时,以阐述自然与人类发展命运的关系问题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成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场所,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客观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凌驾在自然之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理中,突出强调了在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紧紧相依。 在马克思理论中,自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发展。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主要认识主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在改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二者是有机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基本关系,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就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其中,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能够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的越来越严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至互相伤害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论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在深入,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丰富了人力的生存以及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2.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1)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手中,法人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2)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①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②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3)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已经隶属于资本,表面是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考点: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人为生。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考点: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1)危机对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当代资本主义的噩梦开始了——读《资本的终结》有感

当代资本主义的噩梦开始了——读《资本的终结》有感 现今的学术专著多如牛毛,值得一读的却凤毛麟角。然而,有一本关于资本主义未来命运的书,却值得大家花点时间去阅读。这本书的名字叫:《资本的终结——21世纪大众的经济学》(注1)。“终结”加“大众”,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什么意思?就是说,这本书是分析预测资本主义命运的专著,而且是写给21世纪大众看的专著。全书虽然重在理论分析,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G R O U N D B R E A K I N G . C N — 卢映西教授这样评价《资本的终结》(注2): ——“这是一本立足当代现实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深入浅出地勾画了资本主义的整个生命历程:‘资本主义制度从16世纪在欧洲起源,19世纪称霸全世界,到了21世纪,已经开始走进历史的死胡同了。’(第201页)资本主义目前的‘这一次’到底怎么不一样?《资本的终结》明确告诉大家,这一次是资本主义的终场演出,没有续集!”——“不掉书袋,只讲常识,让所有违背常识的‘宏大叙事’相形见绌”。 ——“《资本的终结》现在就来揭开谜底,确实有点振聋发聩。更大的麻烦还在于,这本书会让人们蓦然惊觉,原来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即将失败,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已经失败

的当口,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完全没有现成的答案!不过,这正是此书浅易行文风格背后蕴涵的深意:只有认清我们面对的困境,才有可能丢掉幻想,重新上路。” 卢映西的思想和文风历来一针见血,她的评价十分中肯,非常到位。很多人喜欢听“讲故事”,却不喜欢听“讲道理”。《资本的终结》把道理写的如此深入浅出,读者一定会从阅读中获得海量信息和巨大收获,我就不一一点评了。在这里,我想为读者提供一点相关的背景故事,从另一个侧面或能增加对本书的了解。 李民骐老师,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教授;张耀祖老师,著名的左翼学者。二位我都曾有过交流,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不仅有着理论上的深刻性,更有着经验把握上的精准性(“精准”是现在流行的说法,我借用一下)。尤其是李民琪教授,他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危机内在逻辑的分析和挖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相比李民骐教授的深刻,张耀祖似乎更有“左翼活动家”的气质。所谓“活动家”,没别的意思,是指在我的印象里,张老师重视底层的经验调查,对基层生活有着非常深入的体验。 许准博士和齐昊博士都是人民大学的青年教师,我素未谋面。记得去年在西南财大召开政治经济学年会,齐昊博士有一个发言,题目是《国有企业是增长之咒吗》。学界都知道,国企效率问题,除了唠叨其低效率的故事可以不断重复之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练习题

第五章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国际经济关系本章练习与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A.自由竞争 B.垄断利润 C.垄断统治 D.资本主义私有制 2?垄断是: A.私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B.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必然趋势 D.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私人垄断资本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A.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使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 B.稳定币值,防止通货膨胀 C.保证国家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 D.限制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4?金融资本是: A.通过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 B.通过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 C.通过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 D.通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资本 5?垄断资产阶级对外输出资本是因为: A.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B.各部门投资已饱和 C.已无落后部门需要投资 D.劳动力短缺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 7?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已经自我否定 B.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本质未变,但有局部调整 8?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是: A.资本原始积累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10?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 【摘要】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但在当今中国,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本文将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着手,描写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上,论述资本主义最终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关键字】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展取代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然而,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还在发展。它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和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等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变化等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关系方面做了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在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不再亲自经营企业,而是依靠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性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在政治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这些新的变化是很深

5.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思路: 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 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讲述战后美国经济从黄金时期——滞胀——复苏连续增长——持续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的全过程。教材主要通过三目讲述美国在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过程。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美国针对经济发展的时代和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政策不断加以调整,实际是对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的形成和策略的调整。本课还介绍了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概况,这些国家二战后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教学中只要讲透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新变化;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依托美国经济模式,教学中可采取略讲。 重点: ⒈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及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⒉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⒊战后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难点: ⒈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理论。 ⒉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和表现,知道二战后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和重要历史人物,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过程,认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机制的新特点。 认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对新政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深刻认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和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比较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收集的资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获取信息,知道二战使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分析国家的调节和干预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加深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调整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2、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精心设计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二战后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的了解、探究和认识,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实际上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变化。 2、认识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认识美国国家全面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