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一、填空选择

1.人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环境,他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形成高级的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功能,并且具有(社会性)、(积极主动性)。

2.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驱动力、附属内驱力。

3.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一般只能储存(7+2)个信息单位。

4.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指学习者自身控制上述内在过程动作的(认知策略)。(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5.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

6.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7.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8.我国古代《学记》中有“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样的记述,由此可知“教学”二字,首见于(《学记》)。

9.《学记》)中又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教学是学与教的(统一)活动。

1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狗的唾液分泌;(桑代克—联结主义)—小鸡走迷宫;(华生)—行为主义学说—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华生是代表人物、奠基者;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12.斯金纳认为行为和条件反射都分别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

13.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14.学习的发生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去做的行动性学习),另一种是(观察榜样行为的替代性学习)。15.苏格拉底对于“怎样教学”的回答是(“助产术”)。

16.(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精选教材的人。

17.(“从做中学”)成为杜威提出的教学论的核心原则。

18.(认知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思维过程和方式。

19.(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是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

20.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目标在于预见、控制行为,因此他们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这里只要介绍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21.布鲁纳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智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他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我们必须强调教育的质量和理智的目标。

22.布鲁纳呼吁教材的改革,主张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础知识。

23.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2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由发展,并要学生学会自由;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平衡、同化、顺应;维果斯基理论——最近发展区,即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5.根据(信息加工将理论)将知识分成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6.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认为你们的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27.认知策略的作用是对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理解)、(保持)、(提取)。

28.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组成。

29.我国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分类。

30.认知论中,最能说明合作学习中的认知表现的是(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经济化理论)。

31.根据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组织的程度,探究性学习可分为(指导式探究)、(非指导性探究)两类。

32.课堂心理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

33.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4.在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要以高姿态,主动承担责任,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态度

35.加涅将智力技能按照难易程度分为(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四个级别。

36.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7. 元认知策略:是对包含(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38.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的观点:首先,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中,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

39.布鲁纳有一个广为人知而又颇有争议的论点,即任何知识都可以以适当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学习者。

40.学生主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41.需要是个体内部的一种(缺失状态)。诱因是刺激物,也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和(诱因)共同组成了人们的动机。

42.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学习领域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43.(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

44.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

45.从某种意义上说,(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对顿悟的研究)。

46.皮亚杰理论中儿童发展阶段论的“操作”有一些相似之处,如(感知运动阶段)—动作性表征、(具体运算阶段)—映像性表征、(形式运算阶段)—符号性特征。

47.(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

48.随即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论。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9.在教学论中,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而在学习论中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名词解释

1.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思维、情感和态度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活动: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学习道德规范和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如何做人。

3.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4.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5.注意:指心理状态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

6.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7.顿悟: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8.认知结构: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9.先行组织者:指的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的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0.模仿:指的是由观察一个或多个榜样而引起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改变。模仿是社会认知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11.程序教学:指的是按照行为的学习原理来编写教材所进行的教学。

12.心理结构: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方式。

13.自我实现:指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

14.内省智能:指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15.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16.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17.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18.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网络来表征的。陈述性知识的本质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在人脑中形成命题(或意义)的网络。

19.程序性知识:是指一套操作程序,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

20.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知活动方式。

21.概念:是反映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的特征。

22.概念同化:是奥苏贝尔提出的艺种概念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是自上而下的学习。

23.规则:是指由命题形式表达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

25.元认知:弗拉维尔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

26.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策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策略,包含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27.学习方式:就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28.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29.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30.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大脑中的间接和概括性的反映。

31.教学环境设计:就是指为了创造或改善教学条件,对教学环境进行的整体或局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安排。

32.技能:是一种通过操作练习而形成的活动方式。

33.教学策略:是为了大乘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4.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结构、有系统的教学策略,教师依照学生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不同因素,将学生分配成若干异质性的小组,透过小组奖励及给予奖励方式,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情境下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以提升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的共同目标。

35.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36.顺应:是同化型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37.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38.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

39.认知内驱动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40.自我提高内驱动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是自尊心的源泉。

41.附属内驱动力:是个体为了保持长着的赞许或认可而希望将工作做好的需要。

42.塑造: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43.概念:是指某一领域中具有共同特征而被组织在一起的特定事物。

44.谈话法:是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话促使他们独立地得出结论的方法。

45.强化的安排:斯金纳强化的安排指的是确定什么时候给予强化。

三、简答:

1.加涅对学习的分类

○1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动作技能的学习

2.卢布姆对学习的分类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学习由低到高分为○1知道:对知识的简单回忆。○2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的能力。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3运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4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5综合: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6评价:指对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

3.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特点

○1优秀教师应该学无止境、不断成长;○2优秀教师并非只提供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3优秀教师可以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学生的活动进行学习;○4优秀教师可以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

4.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分布

○1学生○2教师○3教学目标○4教学内容○5教学方法○6教学环境○7教学信息反馈。

5.赫尔巴特的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形成联系;○3系统—形成概论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

6.布鲁纳的知识表征模式

模式表征类型

动物性表征动物反应;操作环境中物体和事物的方法

印象性表征没有动作的心向;物体和事件可被改变的视觉属性

符号性表征符号系统(如语言。数学符号);冷僻的、随意的属性

7.认识发生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运动型表征、具体运算阶段—印象性表征、形式运算阶段—符号性表征。

8.班杜拉观察学习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9.程序教学遵循的原则

○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强化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5低错误率原则。

10.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1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2评估行为;○3安排相倚关系;○4实施方案;○5评价方案。

11.教学基本的原则

○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序列原则;○4强化原则。

12.布鲁纳德结构原则

任何观念、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能够理解。因此教学时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意味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应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匹配。

13.发现式教学方法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在动机;○4强调信息提取。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素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15.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方式

首先,真实性任务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其次,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16.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

17.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18.规则的学习

①规则的发现学习:规则的发现学习是指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②规则的接受学习:与规则的发现学习相反,规则的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学的情境中,教师采用先呈现学生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规则的教学方法。

19.元认知的结构

○1关于个人知识○2关于任务知识○3关于策略的知识

20.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

○1画线○2做笔记○3写提要○4绘图○5PQ4R方法○6提问策略: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演讲的策略。

21.合作学习的要素

○1正相互依赖○2面对面地积极互动○3个人责任○4社会技巧○5团体历程

22.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教学评价方式

○1评价者的多元化○2评价者的多元化○3每个教学阶段,都必须开展评价。

23.教学环境的构成

○1物理环境因素○2心理环境因素○3生理环境因素。

24.增强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几个人环节,它们互相联系而又相互制约。

25.教学策略结构

○1指导思想○2教学目标○3实施程序○4操作技术

26.知识传递的教学策略

知识传递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呈现技巧、内容转化策略、指导行为策略

27.发现学习的特点

①学习内容有时是以没有定论的实际性材料为主,不是现成的结论②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的是间接提供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从而解决问题,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③学生过程较为复杂。

28.教学的基本原则①动机原则②结构原则③序列原则④强化原则

29.波利奇提出教学的指标

○1教学的明确性;○2教学的多样性;○3教学任务的合理性;○4投入教学的程度;○5成功的课堂管理;○6师生的互动关系

四、论述

1.教学的一般过程

○1引起注意:注意是指心理状态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2告诉学习者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4呈现刺激材料: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5提供学习指导: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指导○6诱发行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7提供反馈: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8评定行为:给学生布置作业与练习○9促进记忆和迁移:让学生达到知识运用的水平。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他创建的动机理论,又名需要层次论。需要是按等级排列的。在高级需要影响人类行为之前,低级需要必须得到充分满足(低到高,前四低,后三高)如下: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认识和理解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

3.罗杰斯的学习观

○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新知识与学习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3学习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4涉及改变自我概念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常常受到抵制。○5最有效的学习。就是如何进行学习。

4.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学习模式

○1发现问题:○2收集资料;○3提出假说;○4得出结论。

5.抛锚式教学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下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二是有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6.教学环境的功能

○1益智功能:教学环境的意志功能,是指教学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2导向功能:教学环境是导向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因素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3凝聚功能:教学环境是凝聚功能,主要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少年儿童聚合在一起,是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认知感。○4陶冶功能:教学环境是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5激励功能:教学环境的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6健康功能:教学环境的健康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对师生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情况具有重大影响。○7美誉功能:教学环境的美育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7.教学的顺序的确定

○1从简单到复杂技能的教学顺序:加涅关于教学顺序安排的理论是建立在他所提出的学习具有(层次性)观点的基础上的,加涅将智力技能按照难易程度分为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四个级别;○2自下而上的教学顺序:布鲁纳认为学习的一般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情的态度,因此他强调发现学习的策略。○3自上而下的教学顺序:奥苏贝尔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认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他提出了(“现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8.集体教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1大规模教学○2学生的学习系统完整○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健康的个性品质(2)局限性○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3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9.小组教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1益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2有利于开展项目和作业活动○3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局限性○1教师的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准备比较困难○2教师的发言时机和时间长度不易控制○3教学进度不易控制。

10.个别教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1允许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能力选择相应的条件○2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自负学习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允许教师关注个别学生○4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2)局限性○1不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2不是对所有教师和学生都适应○3代价较高,不经济,备课复杂。

11.探究教学的模式

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12.规则的学习策略

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简称例—规法,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简称规—例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叶圣陶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叶圣陶 我们当国文教师,必须具有两个基本观念。我作这么想,差不多延续了二十年了。最近机缘凑合,重理旧业,又教了两年半的国文,除了同事诸君而外,还接触了许多位大中学的国文教师。觉得我们的同行具有那两个基本观念的诚然有,而认识完全异趣的也不在少数。现在想说明我的意见,就正于同行诸君。 请容我先指明那两个基本观念是什么。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如果国文教学纯粹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不含有其他意义,那么,任何书籍与文篇,不问它是有益或者有损于青年的,都可以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它写得好,摄取它的长处,写得不好,发见它的短处,对于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增进都是有帮助的。可是,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样揍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材的标准,书籍与文篇的内容必须合于这些个标准,才配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此外,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导言 在泰勒看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的,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1、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章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1、对学生的研究;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强调的关键词是“需要”,这个“需要”指的是“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普雷斯科特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这些需要。而在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中抽取教育目标时,我们要做的是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抽取出“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成为了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在“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中,泰勒强调从当代校外生活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这里的两个关键点是“当代”和“真正有价值”。首先,从“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中抽取的教育目标必须以时代为背景,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中抽取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从当代生活中抽取教育目标时,会出现相当多的冗余信息,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指导教学设计操作的基本原理,我们把它归纳如下。 (一)目标控制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但教师的活动,媒体的选择,学生的反应都是要受到教学目标控制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以目标控制教学过程 在这个图中 (1)教学目标控制教师的教学活动。它规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目标控制学生的学习反应。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吸收,并以教学目标为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目标控制媒体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学生通过媒体接受教学信息。媒体的选择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媒体内容,以使媒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4)学生通过考试、回答提问等途径进行反馈,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标准,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节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原理,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它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就是优化教学的总要求,而具体目标则依各门学科、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的原有状态而确定。 (二)要素分析原理 我们把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环境对学习者作用(输入),使学习者对环境作出反应(输出)。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找出哪些是对系统性质、功能、发展、变化有决定性影响的部份并作为系统的要素加以研究,而把次要的因素忽略。 如图1-6系统中,我们把刺激输入部份(X)、学习者(O)及反应输出部份(Y)看作为三个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各自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对于“教”的部份,即输入部份(X),它包括有教师、学科内容、媒体、方法等要素;而“学”的部份,即学习反应(Y)则可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认知效果等要素;对于学习者(O),这是一个“灰色系统”,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其内部结构和思维过程,但可对其心理结构、基础知识水平这两项要素会有部份了解。 由于学习者是一个灰色系统,因此对于该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不可能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即如果输入方式(包括输入的因素及其联结方式)是已知,也未必能精确地知道其输出状态。但者并非表示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完全不可知的,我们可以作出某种预计,并以概率统计的方式显示预期的输出结果。 根据这一原理,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这实际上是多输入部份(X)这一子系统的设计,包括媒体的选择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实际就是这一子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组成及其联系方式的分析与设计。

语文教学理论

语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原创点击数:1214 更新时间:10-20 文章摘要:针对初中生阅读和写作中针对“无话可写,无言以达”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提示连接”和“仿写—精练”为突破口,充分利用课本的范文,通过对经典段落和文章的学习,用仿写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作文能力。结合课文内容逐步提高阅读理解概括和作文能力。 一、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必要性 1“有效教学”概念的提出其实由来已久,由美国的加涅提出。它主要注重教学结果,所以强调教学的指导、管理的科学合理策略实施。尽管理论界对有效教学说法各异,就教学的实质来说,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有效学习。评价学习是不是有效,主要看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怎么样。面对相同的内容,尽可能的少用时间,也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提高。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效的学习。 2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现状给我们提出探究的课题。 作文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间花费多与长,可写作与理解概括的收效不大,教学任务却显得十分艰巨。所以,对初中作文与阅读教学指导的有序性、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3新课标描述的内容比较模糊,在教学实践中操作性不强。 具体表现在设置的阅读、写作目标较模糊抽象,有的只是建设性和探究性意见。比如阅读中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具体怎样指导与具体操作却没有给予阐述,不失为遗憾。同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专家的高屋建瓴理论并没有在实践中深入运用与探索。尽管新课程语文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教育改革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真正具有推广和应用的教学策略却不多。同时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和滞后,显得不能与新课标理念对应。 二、理论依据 1符合新时代《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与精神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在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要只顾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将“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和“开发创造潜能”两方面统一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2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思维的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操作过程。分析是指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各方面或各特征。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属性综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如对一篇文章整体文意和思想主题的理解把握就属于综合。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综合事物的部分、特征与属性,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与综合思维的方向相反而又紧密联系,它们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需要两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必不可少。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1.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2.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3.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 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 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教材要充 分反映。 4.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 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更新, 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 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 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1.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 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 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 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 分析。用系统论的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 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 的理论说明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最新教育理念 【教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 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 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 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 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 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 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 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 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 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 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 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 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 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 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 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 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 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 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 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 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 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 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 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 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 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 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衡量教育成功 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 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 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 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 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 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 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 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 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 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 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 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 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 学”。 【教师与学生】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确定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系统科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教学理论 d)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一)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二)教学资源的设计 1、电视教材 2、多媒体(网络)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4、网络课程 5、专业资源库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二、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动机分析 五、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2、动作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求有明确的学习者,他们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求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求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D即Degree,意为“程度”,要求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三、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场所说 /工具说 /条件说 广义的学习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 狭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正规课程中影响课堂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专指课堂学习环境)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模拟真实情境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学-第八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 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5.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 B )。 A.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特殊的实践过程 D.师生交往活动 6.(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 )教学原则。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 A.教学 B.教学原则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 A.教学工作 B.智育 C.体育 D.德育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10.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A )。 A.教学模式B.教学原则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过程 11.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新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任务是拓宽学员本学科的知识, 加深理论认识, 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使之更好地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适应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 本课程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 掌握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 理解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理论, 理解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理论和方法, 掌握组织和实施听说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能力层次要求。 了解:指能知道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基本内容。 理解:指能领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能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它是在"了解"基础上提高了的能力要求。 掌握:指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阐述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它是在"理解"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用这些思想、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特别是学员的自我教学实践)。 2.按照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本课程应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习指导书和网上资源,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 3.面授教学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性强的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路与学习方法。 4.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的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 1.《小学语文教育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的主教材。 2.《小学语文教育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本课程的辅导教材。它的主要内容是:各章节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的解析;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主教材内容的补充阐述;各种形式的练习及考核、测试题等。 3.网上资料。 五、平时作业 本课程有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要计入期末总成绩。所有学员都应该认真完成。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练习题 一、辨析 1.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3. 教育具有继承性。如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 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虽然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同步。 2. 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此说法正确。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①能传递和深化文化 ②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称为文化的本体。 ③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3. 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 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②目的性是教育的必然属性,一切教育都有目的。任何一个参与到教育过程 的主体都对教育有各自的期望和需求。 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身也必然和人类的其他社 会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 4. 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 用。 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 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类学校在国 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④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所以教育 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 5.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味着“五育”齐头并进,并驾齐驱。错误 ①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并驾齐驱,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而是 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②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 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③在实际生活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 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6.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①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 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7. 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老师要做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课程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其人其事】 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1902年生于芝加哥,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67年退休。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 己服务的社会”。——泰勒 ?“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泰勒 ?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 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据统计,1930年,成年人中有25%失业,而青少年几乎100%无法找到工作。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据统计,在1910年美国14-17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17%的人读高中,而到了1930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51%升入高中。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 3、实践背景 1930年,进步教育协会在年会上决定,要从根本上对美国中学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革研究,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300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1933年,进步教育协会选取30所高中参加实验研究,这些高中级有机会自由编制课程,又同时不影响部分学生升入大学。300所大学和学院对参加实验研究中学的毕业生不进行入学考试,而是根据校长推荐和学校成绩记录。1934-1942年对30所实验中学进行的实验研究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教案

第一章计数原理 第1节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2-3)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后续知识的基础,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涉及的分步、分类的思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有效武器,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很容易的接受两个原理的内容,并应用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类比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另外,学生的求知欲强,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明显增强,对能够引起认知冲突,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特别感兴趣。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欠缺,有待加强. 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内容 ②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总结出两个计数原理,并通过实际事例学生感悟两个原理的应用并最终学会应用 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师生共究”更深刻的理解分类计数与分步计数原理,并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积极合作的意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特征选择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①启发探究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分析:本节课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用类比的思想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于分类计数原理设计如下情境(看多媒体): 该情境是原教材上情境经过加工设计的,比原教材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入思维情境接着是对情境的处理:在情境处理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归纳出一般原理,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我处理情境的办法是: 第一步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尝试分析,然后由学生代表分析解答,教师及时给出评价,并由老师给出解题过程,在这里由老师按分类计数原理给出解题过程,为学生顺利总结概括出原理做好铺垫. 第二步对原问题加以引申:若当天有4次航班,则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总方法数是各类方法数之和. 第三步提出问题:你能否尽可能简练的总结出问题1中的计数规律? 接着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问题1中计数规律,这样由学生总结归纳,并通过讨论准确叙述出分类计数原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意识,激发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就完成了情感目标.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教学(教育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双主体)。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课程概念的关系。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泰勒,社会经验)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与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梁启超——趣味教学思想 蔡元培——“自动自学,自主自研” 陶行知——“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 理论观点:斯金纳为例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一、作者及内容简介 该书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及评价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所著。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他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又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这本他在1949年出版的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书中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达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本书原为泰勒授课时使用的讲义,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开始的,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2.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成这些目标? 3.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 本书一共5章,前四章分别针对这四个问题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学校教育人员如何从事课程编制工作。 二、主要内容 1.第一章 在第一章中,作者回答了他的第一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这部分主要论述了如何寻找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目标以及如何编写教育目标。 首先作者提出问题,教育目标是什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不易操作等问题,作者提出了从研究学习者本身、研究当代校外生活、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三个方面来寻找教育目标。 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包括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为了找到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找出学生的现状。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之间的差距就是需要。如果想要调查学生的需要,我们需要去学校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健康、直接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休闲生活等方面。然后将这些信息与一些理想模型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差距,根据差距找出教育目标。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查。这是因为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还需要拟定一份学生兴趣的研究计划,可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研究法搜集数据。但是单靠收集数据并不能自动地确定教育目标,这里面存在着种种困难和多种可能性。为了更好的诠释数据,就需要我们熟悉学生群体的资料,尽量全面地解释清楚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从中得到教育目标。 我们还需要从当代生活的研究中寻找教育目标。斯宾塞所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篇论文中也是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找出适合时代的教育目标。从当代生活中获得教育目标是有其逻辑的:1.因为当代生活复杂多变,我们的学生可能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学习那些50年前重要,而现在不需要的事物。例如现在的学生不需要学习怎样使用过时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那既浪费时间也不实用。2.与学习迁移理论有关,当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与学习时的情境相似时,他更有可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他更容易发觉生活与现实之间的相似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学习时提供更多的实例,使他能在日后有更多运用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