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同学位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板书)

1.大数学家刘徽:三国时代的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为3.14,他的成果,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是被各国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苏联科学家为纪念他,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出示画像]

祖冲之(429—500),生于南朝刘宋初,卒于萧齐末,祖籍河北涿鹿。西晋末年,祖家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祖冲之祖孙几代人都热心于科学技术。祖父名祖昌,曾任刘宋大匠卿,负责建筑营造。其子祖暅,也是有名的算学家。祖冲之自幼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天文和数学,尤喜科学技术。他注意学习古人的研究成果,但不迷信古人。他注重实践,总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也检验自己的某些设想是否正确。由于他的刻苦学习,终于成就为一代大科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曾仿制过指南车,发明了水碓磨和千里船。他编制的《大明历》,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与现今准确的数据仅差46秒。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

3.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板书)

三国以前,我国在数学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呢?(教师对学生回答小结、补充)从周秦到两汉,为了计算田亩、粮仓、开河、筑城、制定历法,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两部重要的算学著作。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研究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主要表现在祖冲之对圆周率的推算上。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在数学发展史上,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做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请同学们看课160页的列表。西汉科学家刘歆计算的圆周率的数值,在小数点以后第几位就不准确啦?(学生:第2位)三国科学家刘徽计算出圆周率为3.14,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第2位。可见,在探索圆周率的精确值方面,每前进一步,都是很不容易的。

祖冲之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刘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他记起小时候读过的一本古代算书,说圆的直径假如是1尺,圆的周长就是3尺,即圆周率是3。为亲自验证是否正确,他用绳子绕车轮转一周,量出长短,又量了车轮的直径,结果发现周长并不正好是直径的三倍,而是比三倍多一点。他读了三国时数学家刘徽的文章,认为用刘的“割圆术”再往下割,一定能算出比刘徽更准确的数来。于是他和儿子动手干起来。他们把地磨平,画了一个直径一丈长的大圆,开始割圆,从六边到九十六边,算的结果与刘徽一样。继续割下去,192边、384边、一直到12288边形。他用“割圆术”这一巧妙方法,求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周的长度。祖冲之从而得出了

3.1415926—3.1414927之间这个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应该指出,当时的计算手段还是相当原始的。那时没有计算机,就连算盘也没有发明呢!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这样长足的进步,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

祖冲之不仅研究圆周率的精确值,还在他儿子祖暅的协助下,写成一部数学著作,即《缀术》。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唐朝国立太学把这部书列为必读的算经十书之一,规定学习期限为四年。《缀术》后来东传到日本和朝鲜,在那里也成了学校的教科书。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祖冲之的大理石雕像已镶嵌在今天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六世纪时,我国北朝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生活于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和地理学家郦道元。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板书)

1.杰出农学家贾思勰(出示画像)

贾思勰,山东益都人,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他是北魏晚期和东魏初期人。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没有传下来,我们只知道他曾做过东魏的高阳(今山东临淄一带)太守。他是一位极为博学的人,他精心研究前人的成果,把自己的科学思想与实践的结晶,倾注到他编写的著作中。《齐民要术》就是经他汇总的一部伟大的农学著作。“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他在书的自序中说,为写此书,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他曾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通过自己生产实践的检验。正因为如此,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农学专著。

2.优秀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板书)

《齐民要术》成书于533年到544年之间,该书是对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包括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的总结。该书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10卷,约11万多字,内容包括谷物、蔬菜、瓜果、林木的栽培;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酿酒、制酱、制醋、腌腊的方法以及主副食品的制作等等,被誉为我国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二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贾思勰指出,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耕作应当不误农时。三是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在书中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植树方面,播种、扦插、埋枝、压条、泄根、嫁接等方法;畜牧方面,品种改良以及各种兽医方等等。总之,《齐民要术》是当时农业技术的集大成之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中许多农业技术,在当时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在世界农学史上,堪称优秀的农学巨著。

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很多。西汉已经有全国地图。近年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绘的长沙地区图,已经是高水平的地图。东汉班固《汉书》中已专门写有《地理志》。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地理学有了重大发展。

三、地理学家郦道元(板书)

郦道元是北魏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水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家乡在范阳涿县。郦道元的父亲,在北魏曾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郦道元年少时,爱好游览名山大川,跟随父亲到过青州,以后又游历各地,留心各地河流渠道的走向和分布,考察当地的名胜古迹,逐渐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他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著述,写出了长达30万字40卷的《水经注》。请看书上的插图。

《水经注》是一部以为前人所著《水经》作注的形式写成的综合性地理学巨著。它有两大特点:一为综合性。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了河流经过地区的地形、物产、地理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水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作者为谁,颇有争议)书中记载137条水道。郦道元以此书为纲要,把记述的水道增加到1252条,并一一作注,使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二为文学性。书中一些精彩篇章,写得如诗如画,对后世文人作家影响深远。《水经注》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请大家看162页,教材节录了《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我再补充几名,读给大家听: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同学们听了这段文字,一定会联想起盛唐诗人李白的名篇(启发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不难想象,李白在写这首诗稿时,耳畔一定回响着约二百余年前郦道元对三峡风光的描述。可见,郦道元的不朽文笔曾哺育过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数学、农学、地理学有很高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医药学,也有新的发展和重要成就。

四、医学的新发展(板书)

我国的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我国自战国秦汉时期以来有过哪些医学成就?(学生: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医学有了新的发展,突出成就有二。一是西晋太医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早在扁鹊时代,脉学就已经反映出相当的水平,《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已详细论述了脉诊。

王叔和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脉象分为24种,使切脉原则更规范化了。他的这部著作,隋唐时期已传到国外,14世纪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记述了《脉经》和作者王叔和的名字。17世纪时,被译成拉丁文出版。二是东晋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葛洪是道教金丹派创始人,主张炼制丹药,求长生不老。炼丹,就是把一些矿物放进密封的炼丹炉里用火烧炼,起化学变化,生出新的化合物。炼丹当然不会使人长生不老,但从炼丹的实践中,丰富了古人的化学知识。葛洪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有《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肘后,指书小,可随时挂在肘后。备急方,即急症药方。书中提到“天花”、“结核病”都是传染病,并有详细记载,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本书药方中的药剂,都是民间容易找到的,而且疗效显著。这本书的特点是实用价值高。后经梁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增补,更

加完备。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总结学生回答)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反佛斗争也随之尖锐起来。

五、佛教的盛行和范缜和《神灭论》(板书)

1.佛教的盛行

c印度传进中国是在西汉末,为什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发展起来了呢?(学生议论)其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痛苦。劳动群众被现实的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往往把摆脱苦难的理想寄托在未来;二是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宣传人死而灵魂不灭,从而导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教义。它要求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逆来顺受、安分守已。统治阶级利用佛教的宣传维护自己的统治。南朝宋文帝说过,如果天下百姓都信佛,他可以“坐致太平”。因此,东晋南朝历代皇帝,多数尊佛崇佛。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他多次到同泰寺(今南京市鸡鸣寺)舍身作“寺奴”,所以人们称他为“菩萨皇帝”。

南北朝时,各地广建寺院,寺中供养着众多僧尼。请同学们看书163页的附表。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一首诗里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指“南朝”,是都城建康,400多所庙宇,实际上是500多所。

当然,佛教不可能解脱人民的苦难。广建寺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僧尼多达数百万人,占用了大量劳动人手。这就必须加重对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当时,寺庙的低级僧侣受寺院地主奴役,也都发生过起义反对斗争。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看到潜伏的社会危机,起来揭露统治者利用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梁间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2.范缜和《神灭论》(板书)

范缜,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父亲早亡,家道败落。但他勤奋好学,性格耿直,好发表独立见解。后来,他官致宜州太守,尚书左丞。他任太守时,就劝人们不要迷信,并下令封闭了寺庙。范缜不迷信鬼神,不相信因果报应。永明七年(489年),范缜遭到一次围攻,齐国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召集了不少名士名僧,相继写出三十几篇文章,与范缜辩论。这场论战中的一般重要对话,写在课本上。(请大家看课本164页,《神灭论》书影。)

这一段话的大意说:萧子良问范缜:“你不信因果,人世间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范缜答道:“人生就象树上的花。虽然同开在一条枝上,但随风吹落下来,有的落在堂前的座席上,有的落在墙外的茅厕边。落在座席上的,就是殿下大人,享受荣华富贵;落在茅厕边的,就是下官我们,终身贫贱。贵贱虽然不同,但因果何在?”

范缜用偶然论反驳萧子良的因果论,虽然不可能对贫富贵贱作出科学解释,但是,其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教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

齐亡梁兴以后,萧衍又以皇帝的身份对范缜发起一次围攻。范缜写出《神灭论》一书,

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无神论观点。于是,一场论战又爆发了。在这次论战中,范缜进一步宣传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他“辩榷众口,日服千人”,充分显示了真理的伟大力量。

《神灭论》的主要内容在“神灭”二字上。佛教徒认为人死神不灭。范缜说,人的肉体即所谓形,人的精神即所谓神。神与形是互相结合着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还打了个生动比方,他说人的肉体好比刀刃,人的精神好比锋利。没有刀刃,还能谈什么锋利不锋利呢?

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份宝贵的遗产。齐竟陵王萧子良曾用高官厚禄为诱饵,劝他放弃无神论主张,遭到范缜的无情嘲笑。他敢于坚持真理,绝不随波逐流的战斗精神是值得赞颂的。请同学们读课本164页小字部分。

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在中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佛教作为古代文化艺术的一部分,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变成中国风格的佛教,从而使佛教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一课书将要学到的石窟艺术以及书法、绘画等,将会给同学们更多的启发。

4.布置作业

①制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突出成就表。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什么会兴盛起来?范缜《神灭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 替教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要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 ①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获胜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胜②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淝水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淝水之战②前秦统一北方 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理解。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和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解答】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区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2.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通过研读右图,你能判断它反映了()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以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官渡之战。 【解答】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3.公元207年,曹操写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是指()A.打败袁绍B.统一全国C.镇压张角D.复兴汉室 【分析】本题考查了曹操的志向。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解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国鼎立的有关诗句与知识的理解能力。 4.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国家大剧院十周年戏曲邀请展的舞台上,迎来大剧院首部原创京剧《赤壁》,再次以磅礴的气势重现赤壁之战的历史风云。在这一戏剧舞台中可以看到的场景是() A.袁绍大战曹操B.周瑜大败诸葛亮 C.火烧曹营D.曹丕称帝 【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解答】208年,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元气大伤,狼狈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故从京剧《赤壁》看到的情景是火烧曹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的理解和记忆,要根据赤壁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作答。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教学任务】 教 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线索。了解官渡之 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 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了解 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和重要作用。 4.了解《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及地位;科学家祖冲之; 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等基本史实。思考魏 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 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胜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2.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3.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钟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2.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3.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汇总三国两晋文学作品及作者

三国两晋文学 作品及作者 整理人尼克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 1.曹操的《____》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曹丕所作的《____》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为“____,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____。 5.曹丕在《____》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为“七子”。 6.魏晋南北朝诗歌以建安时期的创作最为辉煌,其中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____。 7.蔡琰的《____》重点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 8.王粲的代表诗作是《____》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其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诗句。 9.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许他为____。 10.阮籍的代表作是《____》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参考答案: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2.燕歌行3.骨气奇高4.曹植5.典论.论文6.蔡琰7.悲愤诗8.七哀诗9.七子之冠冕10.咏怀诗 11.嵇康散文的代表作《____》中,记载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12.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其中《____》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13.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中____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 14.西晋太康时期涌现了大批作家,著名的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一左”即____。 15.左思的《____》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代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16.陆机的《____》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 17.由西晋末到晋室南渡之际兴起了____诗,这种诗几乎统治了整个东晋时期的诗坛。 18.兰亭之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撰写了一篇《____》,此序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是一篇广为传诵的优美散文。 19.陶渊明的作品在生前流传不广,梁代的____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 20.____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器 一、刀剑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冶炼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三国时期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二、铠甲 三国两晋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首先是门类增多。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之中。铠甲的坚硬度增强。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铠甲多由官造。《隋书·刑法志》言南朝齐梁刑制,“劫身皆斩,妻子补兵。遇赦降死者,■面为劫字,髠钳、补冶、锁士终身”。冶、锁士专为朝廷造兵器甲仗。私家亦可自造衣甲。《晋书·祖逖传》:“(元)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凛,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于是逖“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 三、抛射兵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1964 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弩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弩弩机。“十石”之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连弩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弩箭的发射速度。按汉代“六石”弩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弩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弩抗御骑兵的能力。诸葛亮连弩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弩为“万钧神弩”。东晋末刘裕破卢循,“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无不摧陷”(《宋书·武帝纪》)。南齐末,杨公则攻东昏侯,“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梁书·杨公则传》)。 曹操善用“发石车”。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马钧对发石车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抛射兵器的威力,但未获统治者采纳。南朝称抛石器为“拍”,称发石车为”拍车”。《陈书·黄法■传》:“(太建)五年,大举北伐..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南史·黄法■传》作“抛车”,拍抛一音之转。船上置拍,称“拍舰”。《陈书·徐世谱传》:“侯景之乱..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临海王光大元年(567),淳于量、吴明彻破华皎,“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陈书·华皎传》)。陈将程灵洗击周,”灵洗引大舰临城发拍,击楼堞皆碎”(《资治通鉴》卷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二)·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二) ——诗歌的发展和艺术的大放光彩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吴家哲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①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和王粲;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②南北方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③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④大画家顾恺之;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要求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中了解历史,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请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了《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导入新课 这一课继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3.讲授新课 一、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1)建安诗人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使用的一个年号。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曹操实际掌握着东汉政权。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建安文学”即指汉末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 建安时代的前期,社会动乱不止。曹操统一北方后,社会比较安定,曹操父子都是文学家,提倡文学,爱护文人,为文人自由创作提供了条件。 建安诗人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他们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其中曹操、曹植的文学成就较高。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幹、陈琳、应玚。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以诗为主,有不少作品从汉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的风格。这些诗篇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这是因为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战乱,比如曹操本人就是乱世英雄,他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对社会的情状了如指掌;曹植长期随父转战,从小生活在军队中;七子中的许多人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都目睹过广阔的社会画面,才会写出风格悲凉慷慨的诗篇,写出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例如曹操的《蒿里行》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植在《送应氏》中写了“中原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王粲的《七哀诗》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读了这些诗篇,令人毛骨悚然。正如诗人当时说的:“见此崩五内”,“气结不能言”“喟然伤心肝”。我们应当把这些名句看作史诗。不过,我们不能把建安诗人仅仅看作是时代的悲歌者,还应当看到他们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他们哀其不幸,怒而奋争。曹操的《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能表达他的心志。曹植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青年战士的高尚精神,他写道:“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两句可以说是曹植本人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丕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从内容上看,是描写一个女子在深秋月夜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征发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琰。文学家蔡邕之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才,是著名女诗人,又有音乐才能。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东汉末年大乱,她被匈奴人所虏,嫁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与蔡邕相好,就派遣使者以金璧赎回。蔡琰回归之后,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愿望,她写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蔡文姬的不幸命运,代表了当时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她的诗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3)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原名潜(365—427),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他曾三次出仕,三次归隐。这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看不惯门阀制度的霸道。比如他最后当彭泽县令时,一位督察官要到该县,事先通知他要做好各种迎接准备。陶渊明知道这是督察官要求他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他不堪忍受这种人格的侮辱,愤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形成。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589年,隋灭陈,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本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目内容。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三国一直讲到北朝,时间跨度大,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但重点是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历史,所以教学应重点突出,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能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 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说课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说课稿 孟匠中学孟巍巍 一、说教材 本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 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识记与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 和都城。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和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 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四、说教法 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 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教材大事年表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 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

史潮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 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学期学习,大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且积累了一定历史知识。许多学生很有主见,并且愿意表达看法。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需要的信息。 2.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欲望。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舞台,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一个“磁性”的课堂氛围,要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六、说教学构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历史时期。(目标1) (二)知识梳理政权更迭 课件展示问题: (1)三国鼎立时期分别是指的哪三个国家?它们分别是由谁在哪一 年成立的?都城定在什么地方? 任务一列表比较政权建立情况 政权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高中历史人教2019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必修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耀敏 一、教学理念 本课主要设计思想是:以学生已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在过程中提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2017版)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若按子目顺序讲解,会比较散,也不容易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基于课标要求和以上分析,我按本课标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第一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第二部分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民族交融等阶段特征有基本认识,部分学生对于朝代更迭情况能简单叙述,但是初中没有选考历史的学生,对这段历史一片茫然。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和教材内容,在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重要影响;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二)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能够在年代尺上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南北等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点。 认识民族交融的多面向,汉人胡化和胡人汉化,北魏时期民族融合以及民族融合回流现象。 多角度认识孝文帝汉化举措的影响。 历史发展大势是由分裂对峙重新走向统一。中华文明的扩展。丧乱贴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的先墓指的是在琅琊临沂的祖墓,“先墓”初“离荼毒”是在晋室渡江前后,不过此时王羲之尚未成年。“再离荼毒”发生于公元356年燕太原王慕容恪与段龛广固之战时,燕军荼毒王羲之在琅琊临沂的先墓,后由王羲之的好友荀羡修复。在先墓被毁再毁,而自己却不能前往整修祖墓的历史背景下,王羲之遂写作此信札,无奈和悲愤之情溢于纸上。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生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据该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 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 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 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 ——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王仲茔《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2页 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晋书》卷九十《邓攸传》 四三六年,魏灭北燕,北燕主冯弘族人冯业率三百人浮海归宋,居住新会(广东新会县),宋朝命冯业世为罗州(治石龙县,广东化县)刺史。冯氏非本地人,号令不行。高凉郡(广东阳江县)有“蛮”族部落十余万家,酋长冼氏。冼氏有女多智谋,善于用兵,梁末,罗州刺史冯宝娶冼氏女为妻。冼夫人约束冼氏部落使从民礼,冯氏政令才得行施。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得冼夫人援助,冼夫人成为陈朝在岭南的重要支柱。冯氏数百人终于影响冼氏十余万家。 ——范文澜《中国通史》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3页 固原北魏迁洛前漆棺上孝子画像。 北魏迁洛以后的石棺上孝子画像。

第17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汇总

第17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①祖冲之和圆周率;②贾思勰和《齐民要术》;③郦道元和《水经注》;④医学方面的新成就;⑤范缜和《神灭论》。 2.思想教育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②引导学生学习祖冲之注重实践、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起着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水平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祖冲之、贾思勰、范缜及其杰出成就;圆周率的推算过程(不作要求);范缜无神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从22课三国鼎立到25课北朝民族大融合,这四课书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请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起止年代,共有多少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徒。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同学位看160页课文提示,它概括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板书课题)。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评课稿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听课稿,分享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听课感受和记录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评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中国古代史上册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20课 5、学时数:1课时 二、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缺乏主动性,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学—指导”模式。由“自学-展示-质疑-指导-达标”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把整课分成课前导学、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当堂达标五环节。 学法:自主性学习法。具体方法有探究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等。 七、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的填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都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抓住关键词,增强记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识记。 学生展示:请你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的提示问题介绍这三位科学家。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教师点拨: (1)祖冲之为什么要推算圆周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