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伟荣:大城市群中城际关系及场效应初探——兼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框架

徐伟荣:大城市群中城际关系及场效应初探——兼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框架

徐伟荣:大城市群中城际关系及场效应初探——兼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框架
徐伟荣:大城市群中城际关系及场效应初探——兼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框架

徐伟荣:大城市群中城际关系及场效应初探——兼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框架

【信息时间:2008-12-26 阅读次数:100】【我要打印】【关闭】

人们对城市群的认识正处于由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城市和城市群本身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在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除了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等有形的变化之外,更大的变化还在于城市功能尤其是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无形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行政区界分割明显和城市密集度高两大基本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际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由此而放大成区域整体集聚辐射的强大的场效应,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新型城市化框架正在长三角城市群显现,以“环太湖城市圈”为标志性特征的“网络城市”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主要城市形态,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政府应高屋建瓴及早规划,各城市政府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力予以推进。

1.据悉,国家发改委编制的《长三角发展规划》,几经反复,几经修改,不久将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由国家部门组织高层专家直接编制一个区域性的发展规划,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似乎还不多见,这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从编制修订的过程以及目前所了解到的一些主要内容来看,其专业水准当然无庸置疑,但实践的针对性和理论的前瞻性似乎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否则,日后能否顺利付诸实施还将存在一定的问题。

2.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订国家“十五”规划的意见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全新理念,这是中央高层领导依据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既有实践和我国大部分地区未来趋势所作出的前瞻性判断。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蒸汽机时代的工业化推动了与之相应的城市化进程,据此推理,微电脑时代的新型工业化必将会带动与之相应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样一个带有时代转折性的重大问题,在我国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但对于长三角城市群而言,却事关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未来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计。

3.笔者在2002年曾主持过市政府关于《长三角城市关系整合及苏州对策研究》的课题,已经初步涉及城际关系的问题,并由此而提出了“环太湖城市圈”和“环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的新理念,这几年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本文拟尝试对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际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场效应进行初步的揭示和剖析,并对于长三角区域内业已初露头角的新型城市化框架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再认识

4.城市群亦称都会区、都市圈,其实只是一个集群的概念,顾名思义是多个城市所形成的一种空间形态。由此可知,城市群并非新的事物,亦非新的概念。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密度的加大,理论界对城市群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事实是,在现代经济意义上的城市群的形成和发育壮大,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北美四大都会区、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及我国正在迅速崛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城市群,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誉之为“主要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是“创造就业和人口集聚的城市密集区域”,同时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

5.然而,这样一种估价其实还是比较直观和肤浅的。随着实践的发展,目前我们对城市群的认识正处在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和深化阶段。在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条件下,我们在实践中确实还很难正确区分和把握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之间的本质区别,甚至言谈间往往还混为一谈。如长三角区域,不管我们称其为城市连绵区还是城市群,显然应该是经济区域的概念,但事实上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往往只是将其看成为省、市行政区划的叠加。其间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在人们的眼中更多的只是看成为平面排列的并且一经划定不能轻易变更的行政区划版图。2003~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将组团式城市群定义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是一种城乡互动、区域一体的高级演替形态",这可能是目前为止更接近城市群本质特征的一种表述。其中,“镶嵌”和“演替”把城市群的立体和动态的本质特征描述出来了。

6.长江三角洲,从地域概念讲,其实就是指长江入海口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区。就是这一方风水宝地孕育了发达的区域经济和繁华的城市群落。这一区域,长期以来被界定为由上海和江苏8市浙江6市共15个城市组成,2003年浙江台州申请加入成功,遂成为目前15+1的架势,近来又有人为拓展长三角区域范围之说,这里不作讨论。这16个城市,无论是人为设置的行政级别,还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当量,以及各自的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文化底蕴等都呈现一种明显的梯次结构,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与珠三角等其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两省一市的行政区界横亘其间,可能就因此而披上了更加浓厚的行政区色彩,同时也因此而受到依附于行政区划背后的行政壁垒和地方主义影响更甚。如果说,这样一种色彩和影响,我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感觉并不强烈,而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愈来愈明显地感受出来。我们呼吁并为之努力了多少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所以成效不大而阻力却不小,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在现行体制条件下,我们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恐怕主要还是侧重于用市场的力量来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而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到传统体制的反弹作用,集聚与反集聚、辐射与反辐射、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的矛盾冲突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突出更加激烈。多年来发生在省、市交界地区的资源争夺、环保诉讼以及其它一些无序的甚至恶性的竞争都能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7.由此看来,前面所说的对城市群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的认识仍然是不够充分的。其实,无论是城市群还是单个的城市,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只不过是城市躯体的延伸,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原动力也源于城市。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除了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等有形的变化之外,更大的变化其实还在于城市功能尤其是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无形变化。而这样一种无形的变化,可能会更多地表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上,也就是说将更多地表现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变化上。因此,我们只有具体而微地研究和剖析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所形成的场效应,才能真正把握城市群的生命和活力所在,也才能看清新型城市化的未来走势。

二、长三角城际关系及其场效应

8.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城市群中的城际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长期以来并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并摆上应有的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时代,我们就非常重视城乡关系问题,当前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重新把城乡一体化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而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提出,更要求我们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区域与区域的关系等等方面关系的和谐发展,那么,城际关系的和谐显然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在长三角城市群这样一个特定的区

间里,城际关系就更应该放在一个突出的重要位置。

9.笔者曾经对长三角12个城市(当时台州尚未加入,镇江、舟山、泰州因数据不全未输入模型)的综合竞争力作过数模分析,打分结果与上海社科院的结论基本接近。而根据得分这12个城市可以分为4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上海,综合实力最强,处于难以撼动的“龙头老大”地位;第二层面是南京、苏州、杭州三市,相互间得分非常接近;第三层面是宁波、南通、无锡、常州四市;第四层面是扬州、绍兴、嘉兴、湖州四市。而据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2007年长三角16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估结果,上海远高于其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南通、宁波、绍兴次之,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属第二层次;常州、扬州、镇江、泰州、湖州、舟山、台州、嘉兴处第三层次。其实,综合竞争力排名或者可持续发展评估也罢,分为四个层面抑或三个层次也罢,都有其相当的局限性,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已。不过,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只是经过了短短五六年时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长三角的城际关系乃至整个城市群的梯次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中尤以苏、锡二市最为明显,其地位已经超越了南京和杭州两个省会城市,其余如南通、绍兴、湖州等城市地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种种迹象表明,今年苏通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相继开通,就像人体经络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将使得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际关系发生更加急剧和深刻的变化,并且,长江以北的一些城市尤其是连云港也极有可能跻身长三角区域而使得长三角城市群发生北移,这将大大有利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10.事实上,长三角城市群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口密集,城镇密集,城市密集。长三角区域历来是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大约是全国的10倍左右,城市密度更不用说了,在其环太湖的核心区域,城市与城市已经几乎紧紧地挤在了一起。也正因为如此,决定了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好潜力大,能够在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但与此同时也必然会遇到比其它地区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发展空间等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高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了小城镇,而到90年代城市大规模扩张时进城的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了,如苏州目前的外来人口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户籍人口。而从长三角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看,农村腹地已经不多,人口的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资源和空间的开发都已差不多接近临界状态,由此而决定了长三角城市化进程中与其它地区必将会出现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人口和要素的集聚和流转,主要的不再表现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而是体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争夺,当然,城际关系也必将会进一步凸现。

11.提到城际关系,人们会更多地联想到城市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并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为同一国家主体的一级地方政府,相互间关系理所当然应该是非常友好的,开口必称“兄弟城市”,并不时互派党政代表团进行友好访问,寻求合作途径。这样一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已经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在计划经济和城乡分割的时代,城市政府作为国家机器的延伸和计划经济的管道,各司其职,互不相扰,即便有例行公事式的联系,也必定是上级政府意志的体现。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以及GDP考核指标影响,城市政府的行为却反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错位。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竞争和合作本应该是同一行为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同一行为在政府与企业这两个不同层面上又各有不同的侧重:企业重在竞争,即便是合作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竞争;政府则重在合作,即便有竞争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合作。但目前各城市之间的关系却往往表现为竞争,甚至是非理性的竞争,即便是讲合作,心里想着的却还是竞争。非常明显,目前比较普遍的发生在城市间的竞争,城市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但却又并不是很光彩的角色。

12.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除了政府行为而外的、出于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自身内在要求的城际关系,是城市之间的一种能量转换的关系,是通过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交互作用,城市间的人口、要素、经济、文化乃至生态环境等等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集聚力和辐射力,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功能,正是具备了这两大功能,才具体衍生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以及交通通讯功能等作为现代城市必备的种种其它功能,并最终物化为一座座热闹繁华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城市。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任何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运动都需要动力,我们所看到的日夜围绕城市运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其最主要的强大驱动力就来自城市的无形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这集聚力和辐射力虽然无影无形,但却是有序的并且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受行政力量影响的情况下,总是按照自然界“能量守恒”定律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运行的。一般而言,一座城市的集聚力愈强,辐射力也就愈强,就像一个磁体总有SN两极,磁力线通过两极而形成磁场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一座城市往往就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极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长三角这样一个城市密集的城市群中,每一座城市都在发挥其各自的集聚辐射功能,而所有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都能达到有规律地运行时,就将放大成一个城市群所特有的强大的场效应。长期以来我们所追求的所谓“一体化”,其实并非在于政府间的友好姿态,而应该是一种达到理想状态的场效应。

13.至此,结论似乎已经毋需赘述。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至今所能看到的并非如此理想的状态,更多的可能还是一些城市间的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其中的某些原因上文其实已经点到,如行政壁垒和地方主义的作祟等等,而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目前我们所走的城市化道路及其模式的问题。集聚和辐射,这本来就是从物理学中移植过来的专用术语,这里不妨再借用一下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指的是一个能量传递的大系统内,涨落打破了原先的平衡并引发巨涨落,最终达到新的平衡。城市群中的城际关系及其所形成的场效应,其实就是一个类似的耗散结构。所不同的是,城市群不是自然系统而是一个社会系统,从其形成、发展到未来目标和路径的择定,始终离不开人的意志其中主要是政府行政力的干预和体现。为此,尽管笔者力主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但从来不否认和排斥行政的力量。学界曾有强政府弱政府之争,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政府力量的强弱,而全在于政府的行为是否遵循规律,是否符合科学,是则强一点未见得坏事,否则愈强愈糟糕。纵观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由涨落到巨涨落的关键性历史时期,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际关系进一步改观,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此情况之下,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化解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为区域内形成更强的场效应,进而向更广的区域范围集聚辐射,便成为各城市政府当前亟需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14.与新型工业化一样,新型城市化并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非常宽泛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的。毫无疑问,建筑在蒸汽机时代基础之上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最大的飞跃,创造了超过

人类历史总和的巨大生产力,然而,其所带来的大城市病以及对能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各种消极影响也是人所共知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把人类社会带入了微电脑时代,信息化必将引发知识的大爆炸并拉动科技和生产力的井喷,进而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之相应的是,“时间增值,空间贬值”,作为人们共同聚居的重要空间的城市包括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也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和外包服务业的兴起,使得城市集聚辐射的触角伸的更长,使得人们有可能告别水泥森林和喧哗拥堵,摆脱高密度聚居及其所带来的种种弊病,城市形态将随之逐步趋向小型化、分散化、网络化,城际关系将更加和谐融洽,这应该是未来新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

15.正当我们热衷于发展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时候,种种迹象表明,“网络城市”必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主要城市形态,这是新型城市化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城市”的形成并非是将原有的城市基础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及时作出重大调整。一方面,现有的城镇体系布局应该进行重大调整,事实上近年来长三角许多城市通过镇一级行政建制的撤并已经初见成效,一大批县级市的市区(原先的县城镇)和重点中心镇已经发育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这将成为未来“网络城市”的基础节点;另一方面,应花大力气培育和发展各类城市圈,这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长三角热议的话题,圈子画了不少,但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实质性进展甚少,这恐怕还得在各城市政府身上找原因。笔者在本世纪初提出了“环太湖城市圈”,进而又提出了“环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这其实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深度的表述,前者还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后者则强调了主观努力的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站在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高度来认识城市圈建设的意义,当一个个不同层面各具个性的城市圈拔地而起,进而相互交错相互融合,全新意义上的“网络城市”就初具规模了。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环太湖城市圈”尽管层次不高,但最具基础最具潜力,且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包容两省一市区界,一旦“环太湖城市圈”崛起,将带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城际关系的整合并加快新型城市化的进程。环太湖各城市政府重任在肩,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力推进;上级政府尤其是国家有关部委应高屋建瓴,因势利导,及时调整规划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16.话题回到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的《长三角发展规划》,一个最大的问题恐怕在于受行政区划的束缚过甚,并因此而导致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和掌控不够。其中有关“一核六带”的布局且不作评论,而“一主五副”的择定则尚有值得推敲之处。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究竟哪些城市作为副中心城市则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靠拍脑袋来确定。其中,苏州、无锡这两个市区只相距40来公里的城市作为两个副中心,如果放到区域版图上看就有点类似于开玩笑了。当然,苏州与无锡,从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而言,都具备副中心的条件,舍一取一显然都有问题。但倘若跳出行政区划,将其合二而一,即成了“苏锡(双核)副中心”。这决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问题,更事关“环太湖城市圈”的顺利整合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问题。建议有关专家在规划正式出台之前,多听基层意见,多作修改完善,此乃百年大计,精益求精方能百尺竿头。在此基础上,尚需进一步对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圈分别进行规划,并要求各城市按照区域规划对各自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进行修

订衔接。惟其如此,才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xx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xx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6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分析报告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 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过去:历史发展 (6) 1、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阶段 (6) 2、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6) 3、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 (7) 二、现在:整体实力、区域结构与禀赋优势 (7) 1、长三角区域概况与整体实力 (8) 2、区域内的静态结构与动态交互 (10) (1)区域内静态结构 (10) (2)区域内的动态联系 (13) 3、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14) (1)基建优势 (14) (2)资本与产业优势 (16) (3)人口资源优势 (17) 三、未来:从国际经验与本土战略看未来方向 (19) 1、国际发展经验启示 (19) (1)城市群规划的思路演进与重要关注点:以纽约为例 (19) (2)从国际经验看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20) 2、长三角的战略方向:创新与开放 (22) 四、未来:投资机遇 (24) 1、长三角与新经济的碰撞 (25) (1)长三角正受到资本追捧的行业 (25) ①私募投资动向 (25) ②政府的引导方向 (25) (2)长三角可以得到更好科研支持的行业 (27) ①中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布局 (27) ②高校的精专领域分布 (28)

③张江科技园的产业布局 (29) (3)长三角具有产业聚集的领域 (31) (4)阿里巴巴与新经济 (32) (5)总结 (33) 2、楼市投资机会 (34) (1)上海市:限价令导致的“低价”新房还有多大的潜在规模 (34) (2)二线城市吸引人才流入,长三角城市有望切实受益 (38) (3)长三角二线最受主流房企青睐的城市 (40) (4)环沪城市面面观 (41) (5)总结 (44)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素材 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20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

高铁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高铁时代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浅析 李伟魏一吴映春 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三其中长三角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三长三角区域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份量大,既是沿海经济也是内地经济的最大引擎,对国际国内市场反应灵敏,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三但是,在经济二文化都飞速发展的 高铁时代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病也如影随形,如何使长三角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和研究三首先,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几个主要条件: 一、强化城市群内外经济社会的流动性 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本地市场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三要实现这种产品和服务,实现城市有效生产和增长,则产品和服务必须通过城市之外的广大生产和消费者来实现三因此,流动性对城市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三为了增强城市的流动性,我们可以通过资源和产品的输入输出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或者是通过人流的流出流进实现市场服务和物品的消费循环三同时,只有通过城市间的流动性,才能体现城市经济社会真正融入国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程度,而这又将决定城市发展空间的大小三流动性程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和能力三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两个层次的流动性:一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对国内外市场的渗透程度;二是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流动性,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活力程度三 四411四

二二增强城市间的互动性 将城市之间的流动性比作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三企业之间只有具有很强的协作关系时,才能建立起稳固的流动性,产品和零部件二技术二信息二人员二资金等才能持续地在企业之间流动三这种流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二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空间三一方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改进,必然会对与其协作的另一方企业产生强烈的提高跟进的要求;一方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后,也会对另一方协作企业产生扩大生产协作规模的要求三当这样的互动效应顺利扩散时,就对合作双方的企业产生了发展提升的互动效应三城市间的关系也正是如此三城市的发展首先依靠与周边城市因流动性而形成的互动效应三因此,上海要与周边地区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如此一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三 三二突出各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 城市功能因独特性而产生互补性,又因强烈的互补性而产生互动性,所以,互动性来源于各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三因此,城市功能定位的独特性与城市间的发展互动性是成正比关系的三相反,当一个城市各方面的需求都由城市自身的生产来满足时,这一城市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三没有独特性,缺乏互补性,就形成不了互动性三当然,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状况可以是 形似 ,但必须是 神异 ,必须具有独特性三首先,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是全面领先的,必定在某些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大多数产业方面则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竞争力三由此城市的发展将逐步集中于其具有相当优势的产业方面,并且通过这一优势产业来与其他城市和优势地区形成因互补流动性而产生的互动性三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一个城市实质上不可能进行所有的产业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产业都做大,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在能进行外向辐射和流动性的产业上三按照规模经济的原理,城市如果其产业结构过分完备,结果是导致企业虽然产业齐全但规模不大,最终将导致竞争力的衰退三因此,城市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独特性考虑对城市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各城市来说,同样如此三 四二加强城市群的整体性发展趋势 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对整体经济功能及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共识及一致的行动,这样就会因发展的相关性而产生和增强流动性和互动性三如果城市群的各城市发展缺乏明确的一致方向,在功能定位二产业发展方面过于分散,缺乏相关性,那么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效应将无法得到实现三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向必须以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方向为主导,以自身独 四511四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题目:试分析天津上海等城市所处的位置,其可进入性,和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上海为例)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区位优势 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昆山、太仓、绍兴、宁波等地区的进步都依托了上海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还是引资开发工作,以及改革的方案设计,都密切观察上海发展的动向,以此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点。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和产业布局重心,已经确立了自己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在这过程中,上海必须实行“双辐射”战略。所谓的“双辐射”战略是:我国主要以大市场的优势和充分供给的高素质劳动力优势接受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和充裕资本的辐射。 上海及其周边的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1、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 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 2、经济实力雄厚。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 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确立的沿海开放城市,本地区就有3个,1990年,国务院又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宏伟计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

2020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大学排名谁是2020年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好大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哪些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一流大学行列? 2020年3月,由艾瑞深校友会网编撰完成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一书由科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报告公布最新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分区排名、2020中国各城市群最好大学排名和2020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学排名等系列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雄居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前5强,全国10所高校荣膺2020中国八星级大学(8★)美誉,晋升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在最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各城市群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大学排名前3强,上海建桥学院、宁波财经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名列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民办大学排名前3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位居艾瑞深校友会2020中国长三角独立学院排名前3甲。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为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包括苏浙皖沪3省1市全部区域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城市群,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2017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35所著名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71所高校跻身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38所高校未能跻身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word精品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张大亚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建设问题,在经过我们所探究和调研过后,确实存在许多相关措施和影响,在此我仅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所带来的优势和相对需要面对的挑战方面给出我组的相关分析和结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方面所拥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长三角的自身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 3 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4 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 级城市群的基础。 6 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 7 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第二、长三角的外界环境优势 1 国家的相对重视和政策支持,使得长三角各地区可以更好的吸引外资和内投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2 杭州湾跨海大桥,沪宁城际高铁的建设等等加速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更好更快发展。 3 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良好引进,是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领先的经济中心。 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方兴未艾,亚太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快实施,这都给长三角地区提供极大机遇。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建设步伐也会受到一些阻力和挑战。 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交织在一起,长三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2030)

附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6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重大意义 (3) 第二节发展基础 (4) 第三节突出矛盾 (6) 第四节重大机遇 (8) 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1)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4) 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4) 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6) 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7) 第四节打造一体化的城乡体系 (21) 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22) 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3) 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24) 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6) 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6)

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9) 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2) 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34) 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36) 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36) 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9) 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43) 第四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44) 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44) 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44) 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45) 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46) 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47) 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48) 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48) 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50) 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52) 第九章规划实施 (53)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53) 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53) 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4)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

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简单分析和位序粗略测算

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体系的测算及分析 ——基于捷夫法则 摘要:所谓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经济与空间的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由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所组成的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及城市间巨大的相互作用,致使城市间的地域边界相互蔓延,形成连结成片的城市地区,即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位序规模分布;捷夫法则 1引言 长江三角洲是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4年划入),区域面积35.4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比如典型的江苏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上海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其中城镇化尤为快速,小城镇和城市对本地区城市化率的发挥较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经济与空间的双向运动,逐渐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三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中国内地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 人口城镇化水平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但是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失衡,这种失衡不仅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到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人口城镇化的结构特征 城镇化进程不仅有水平的变化,还有结构的变化,后者是深入了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内在特点的关键所在。所谓城镇化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和小城镇这两类不同形态区域之间的分布,以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分布。从全国来看,城镇人口中的六成居住在城市,有四成居住在小城镇。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比例达到了66.1%。但如果仅就河北而言,其城镇人口的分布格局则正好相反:54.43%的人居住在小城镇。这种分布格局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相同,如安徽、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西藏、广西、贵州和四川等。但河北的区域主要在华北平原,地形等自然条件显然比中西部省份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可见河北的城镇化结构不尽合理。 京津冀城镇人口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两个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及人口超500万的石家庄市,三个城市的人口之和占京津冀全部城镇人口的54.9%。而仅就河北而言,有超过50%的城镇人口集中在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京津冀地区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仅吸纳了该地区9%的城镇人口,而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分别吸纳了本区域18%和11%的城镇人口,可见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的聚集程度大大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城市是人口城镇化的载体,一个区域内的城市体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京津冀地区总共有35个县级市及以上的城市,包括2个直辖市、1个省会城市、10个地级市和22个县级市。如果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京津冀地区一半以上的城市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