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人我最大(说说王菲梁洛施杨绛张爱玲萧红林徽因)

女人我最大(说说王菲梁洛施杨绛张爱玲萧红林徽因)

女人我最大(说说王菲梁洛施杨绛张爱玲萧红林徽因)

王菲:不听劝也能吃饱饭才叫天后

一个人,只有在某方面的才能百万分出众,才能够在另一方面,百分百地保持自我。不被口水淹死、板砖拍死,反倒成为万千人的榜样,做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说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结果呢?有危机,有苦恼,却每一次都在失败边缘被成功修复。这是王菲的魅力,却是普通人的死穴。

倘若有人说我要像王菲那样生活,恐怕会死得恨惨,即使她的名字叫赵薇。不可复制的不仅仅是王菲的声音,还有她的气场和运气。

想不起来,颁奖吧。

特立独行其实是一种天生的品质,它可能被后天扼杀,却不大可能被后天所培养。尽管王菲与母亲始终关系紧张,却不能够否认,母亲给了自己两样最好的礼物,音乐天赋及特立独行。1968年8月8日,作为煤矿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夏桂影在台上引吭高歌时,阵痛发作,未来天后王菲即将呱呱附地。一个临产的孕妇还坚持上台唱歌,即使在当时的革命岁月中也算是一件大新闻。母亲工作忙,没时间照顾王菲。三岁以后,她开始上寄宿幼儿园,一周回家一次;四岁以后,又被寄养在上海的亲戚家,六岁回北京读小学时,王菲对于母亲的印象已经十分淡薄。

如今闭上眼睛,能够想出许多与王菲相似的女生,曾经出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光中。不爱说话,身上有莫名的高傲,有一点点漂亮,学习一般,不受老师欢迎。绝大多数的她们,找不到青春的出口,浑浑噩噩地浑完了高中,最终考上一所不怎么样的大学,遇到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结一场似曾相识的婚。而王菲,属于她们当中很少很少成功找到出口的幸运儿。

小学,王菲参加了央视旗下的银河少年合唱团,中学开始,她成为学校联欢晚会的万能胶。16岁时,王菲的身高已经长到了170,宽肩,长腿,鹤立鸡群。15岁那年,母亲的工资尚停留在百元以内,王菲却凭着一盒《风从哪里来》的卡带,赚了千元巨款。

王菲成了同学中的小富婆。她很清楚除此之外,绝无可能再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个如此容易便能打败对手的天赋。这个女生清醒得有点冷,学习这种需要傻乎乎热情的事儿对她来说简直匪夷所思。

东直门中学的校舍如今已扩建得面目全非,我曾经混入其中,寻找那个曾经给她带来无限风光的露天剧场,可惜早已不知所终。王菲曾经在那儿唱《熊猫咪咪》,迎着上千双羡慕目光,那些目光年轻、美丽、有梦想、有渴望,很容易被浅薄的歌声打动。她唱得很好,谁也没听出来有一处颤音,但她自己知道。于是,她停了下来,大声对台后的音响师说:“停,再来一次!”老师皱眉,同学们却全都笑了。此后很久,人们还在回忆那个叫王菲的女生,果

真很拽。

多年后,王菲已成为天后,参加某届金马奖颁奖礼,上台便忘了词。张学友试图提醒她时,她说,等一下,我想想。对着话筒,所有人都听得仔细,人们几乎是兴致勃勃地想看天后冷场的结果。结果,她说,想不起来,颁奖吧。她拿起信封,没有开场白地念出了获奖者的名字。

历史总在惊人地重复。有时候在舞台上,有时候在现实中。

关你什么事。

狮子座女生高贵优雅,有很强的掌控欲与统治欲,她们可能爱上才子却不大会恋战豪门。在与窦唯的爱情中,王菲始终是被褒扬的一方。她放弃香港优渥的物质生活,住进了窦家的小平房,早晨起床去公共厕所倒马桶,从而成就了一副爱情经典画面。这是个始乱终弃的故事,童话最终被窦唯的一句“高原是我的爱人”打破。

华丽的童话背后常常有一个平庸的真相,人们在赞扬她的勇往直前,却忽略了她是作为第三者出现在窦唯的感情中。另外的那个女人叫姜昕,三人行曾经长达两年之久,至少有一次,她曾经与他们两人坐在一起试图解决问题。窦唯说,我同时爱你们两人。而王菲,始终不说话,她知道,不作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许多回合过后,姜昕选择退出。

1997年1月,王菲在28年前自己出生的医院里生下了窦靖童,靖,取自她走红时的艺名王靖雯。病历卡上,在窦唯与王菲关系一栏上,写着两个淡淡的字:朋友。

两年后,窦唯说离婚是阴谋。其实他或许想说结婚是阴谋。

女人常常是这样吧,一段感情付出太多,最想要的结果便是“赢”而不是“爱”。

情变后,记者问她,你们的离婚手续是否已经办完。她硬邦邦扔了一句“关你什么事儿”。

许多人都在猜测性格刚烈而不擅表达的王菲,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出那样巨大的一个阴影。而事实是,不足一年,王菲便与谢霆锋公开恋情。他比她小11岁。我坚持认为,跟小谢的那三年,是王菲着装品位史无前例的爆汗期。她开始梳高高的马尾辫或者是齐眉刘海加清汤挂面,穿缀满花朵的上衣,用迷彩低腰裤配粉蓝T恤。再自信的女人面对比自己小11岁的男友也会情不自禁地扮嫩。

她应该是真的爱上了他,至于他爱不爱她,爱到什么程度,其实从来都不是她愿意考虑的范围。她是那样一类只为自己而恋爱的女子。

最终,张柏芝出现在王菲与小谢之间。面对那个年轻又漂亮的第三者,不服输的她居然在分手后又发愤图强将小谢从柏芝手中抢了过来。然而,复合后不到半年,两人再度分

手。这一次的分手,原因是王菲已经不爱。爱就爱,不爱自然不能勉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至于旁人,他们如果不快乐,只能说明对自己不负责。感情初始,谁先爱,谁就输,而感情的结局,谁先不爱,谁就赢了。

记者采访,问,王菲,你感情失败好多次……她轻蔑地打断他,反问一句:“感情失败好多次?”便再不搭腔。

那多辜负自己啊。

许多人以为李亚鹏高攀了王菲,却无视他们其实很登对,尤其在行事不顾后果这一点上,简直可谓天造地设。

王菲相信直觉,相信一切的水到渠成。先天不错的直觉与对于直觉的过度相信,使她成了麻坛高手。曾经有幸观摩王菲打麻将的艺人甚至感叹麻坛不封后实在不公平,否则她在麻将桌上的造诣定胜过歌坛。然而,过分相信直觉的不利在于可能过于自信,懒得去做计划。一位朋友曾经至少三次看到怀孕时的王菲,他不是狗仔,甚至不是王菲的粉丝。他只是好奇,怎么王菲这么大肚子了,还在酒吧玩到深夜,抽烟喝酒样样来。“你管呢,人家有信心。”作为菲迷,我当时很为自己“爱谁谁”式的回答而自豪。然而三个月后,传出了李嫣兔唇的消息。这不是一个完全意外的结果,对于完全不顾结果的王菲来说。

2008年7月的娱乐盛事,一是刘嘉玲结婚,二是王菲又要生孩子。就在她的肚子为万众瞩目时,孩子已经悄悄流产,原因大约有很多。39岁、有过两次剖宫产经历、前一个女儿为先天兔唇等都可能阻止她顺利诞下健康婴儿。不排除的是天后过于勇敢,怀孕期间行事诸不避讳。对于人生,她从没什么避讳,包括早早地让大家知道她怀孕了,然后以流产收场。一年或者两年后,王菲会再度怀孕,只要她想做,就没什么不敢。经历过太多的人,倘若不像蓝洁瑛那样疯掉,多半会像王菲这样,成为勇士。当年,面对人们对李亚鹏的质疑,天后说:"你知道现在让我有感觉去爱一个人是一件多难的事,你说亚鹏他有可能骗我,有可能会辜负我,可是我如果一辈子都找不到爱一个人的感觉,那我多辜负我自己啊。"可以想见,面对生孩子的质疑,倘若她愿意开口,说出来的一定是:"我什么都经历了、看淡了,好不容易觉得生孩子是件有趣的事儿,如果不能做,多对不起自己啊。"

倘若爱王菲,一定是爱她的不计后果,爱一个传奇女人承受及修复糟糕后果的能力,爱她从不讨好谁的执著,爱她不听劝也能吃饱饭的运气。然而,不是每个不计后果的人都能有她这样的好运。镁光灯下的所谓传奇,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那叫悲剧。

39岁的王菲依然有着黑亮的头发与孩童般容易受惊的眼神,她的歌装在我们的手机里陪伴失眠或者失恋。或许有一种青春便叫不记后果。永恒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她的那些歌,与听着那些歌所发生的,我们的事。

梁洛施,一人分饰两夏

总觉得你属于夏天,修长的四肢感染了热带植物生机勃勃的颓废。从澳门到香港,从《伊莎贝拉》到《刺青》,你与青绿的夏季融为一体,在有虫鸣的夜晚裸露你的沮丧、悲哀、叛逆与不安。

12岁

2001年,谢霆锋还是正当红的坏小子。周三下午翘课去KTV唱歌,有人点他的《完美启示录》。MV中的女生穿着白色网球裙与“人字拖”,懒懒散散地走在夏日的余晖中。她的眼睛细长,被日光染成了浅浅的金色,下巴中间有一道若隐若现的凹槽,是传说中的希腊式下巴。这个女生只有13岁,签了英皇,他们说她一定会红。 13岁吗?我的心里便隐隐有些酸溜溜,那时侯我已经16岁了,正为自己有一个过分正常的人生而烦恼不已。我记住了你在那个夏天的模样。长胳膊长腿与大大的脚掌,走在沉落的黄昏之中,带着与13岁不搭边的伤感与绝望。那时候,快乐总是太容易被我们遗忘,触动内心的无不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愁。

三年后我才知道,于你来说,伤感与绝望与生俱来,不是表演或表现,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渗透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离我遥远的,属于热带墨绿的悲伤。在植物一年四季都蓬勃茁壮的城市里,它慢慢地像水分蒸发般渗透出来。你的血统混合着中、英、葡,父亲是澳门望族,在你半岁时离世,却未留下能够让你与母亲、姐姐持续平淡生活的积蓄。你的童年是在不断去父亲家讨要生活费中度过的。看够了旁人的冷面冷脸。你背着32个处分读完了小学,初中刚开始,便与母亲为了生计移居香港。你不是个好学生,却少年老成明白自己掌握了最俗却最强大的资本——美丽,一个女人只要将它应用得好,足可以衣食无忧。 (qcF GM22U 12岁,你的身高已经达到167厘米,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知性美。你作为MODEL 给《YES》杂志拍照而被英皇相中。母亲不同意签约,毕竟你只有12岁。你说,早点赚钱养家总是好的,等我16岁了,谁知道别人还愿不愿意跟我签。你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你的偶像曾经是谢霆锋。后来,你成了他的同门师妹。有人再问,你觉得谢霆锋怎么样,你说没什么特别的。生命总以意想不到的面貌翻开新的一页,父亲没有机会给你爱却给了你美丽,于他来说,这或许是另一种方式的救赎。

41码

2005年,我的双肩包里随时放着一部三百万相素的佳能数码相机。我喜欢用它拍高大的树。绿色的树叶有些繁盛、有些稀疏,背景是碧蓝碧蓝的天空。天空下,有时候是风,有时候是飞机,有时候是沉闷,有时候是虚无。

在学校放映厅里看《伊莎贝拉》,镜头一次又一次抬起来,仰视大片大片浓密的绿。你穿着绿色吊带衫和牛仔短裤,行走在澳门明明暗暗的黄色古老街道上,楔子总是随随便便挂在41码的大脚丫上,你将一只鞋踢出去,然后单脚着地蹦着去找它。你行走在孤单的青春里,浓郁的夏天似乎永远没有尽头。那一天,我第一次听你唱歌。很不经心地唱一首关于爱情与伤感的歌。“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北风中漆黑中带着泪/念当天当天跟他一起的每天/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漆黑中北风中带泪悼念/当天的心欢欣/再也再也再也不见……”再也再也再也不见——忽然便那么那么地伤感,拥挤在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学校放映厅里,四周黑亮着无数双青春的眼睛,有人直直地坐着,有人依偎在一起,然而我分明听到他们孤单的心跳。没有了诱人的颓废与叛逆,你就像一具蜡像,只有美与华丽。你做不了杨丞琳,正如她做不了你。你的笑不能打动人,正如她的哭不能感染人。

172CM

凭借《伊莎贝拉》,你获得金紫荆最佳信任奖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并在其后的葡萄牙国际电影节中封后。

你认真工作却不喜欢工作之外有任何附加,包括人际关系。一次在日本工作是,收工后工作人员让你等一下,你为工作结束却不能立刻回到酒店而蹲在街上大哭。“我不喜欢应酬,不舒服。演戏就是演戏,不要叫我去陪吃饭,陪唱卡拉OK。真的不行,很不喜欢。”这样的你,倘若不是英皇一姐容祖儿力挺,恐怕早已被雪藏了N次。

2006年底,如日中天的你终于被英皇雪藏,原因是跟经济人不和,放记者鸽子。而背后的那个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你不顾公司反对,与比自己大将近20岁的音乐人陈辉阳发展恋情.没有任何通告与收入,你的世界忽然一片苍白。

香港的秋天有着盛夏未尽的翠绿,紫荆花在暗夜里涌出爆炸似的芬芳。你骑单车来往于公司(我想问,BELLA那时侯会骑车了?)铜锣湾及自己的住处,穿浅灰色的短袖T恤,头发长长地在脑后束起一条马尾。文学课、语言课、人际关系课,忽然地,你仿佛与我们同样有了一个单纯的18岁。只是,不能出席品牌开业,你觉得寂寞;不会在半夜三更被助理的电话吵醒,你担心被遗忘;没有收入你不得不向公司借钱还房贷,你还得照顾妈妈.很多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特立独行其实经不起丝毫打击与诱惑。

为期一年的雪藏因你认错态度良好而在第四个月解冻。解冻后,你变得异常谦卑与谨慎,说话眼神闪烁,凡事必问经济人。你就这样发起了自己与爱情,简单的仿佛没有任何挣扎。那个如父亲般迷恋你,照顾你的男人,会伤心失望吧,分手时,他在你脸上竟看不出一丝悲伤与不舍。

这时候的你,不是我爱的你。正如这时候的我,不是我爱的我。我们都被改造成可一台社会机器,曾经钟爱的那个青春在岁月中模糊。

2007年

《刺青》里的竹子不是让女生喜欢而是让女生拿来爱的。

——戴棒球帽的“少年”骑单车疾驰在黄昏的都市,脸上有满不在乎的平静。

——肤如凝脂,穿大大的男式皮鞋,手臂上盛开妖娆的橙色花朵。

——平胸,吸烟,习惯用脚踩灭烟头。

——隐忍地哭,优雅的锁骨抖动,看上去很痛,

《刺青》里有许多经典台词,而我记住的是淡淡地笑着说,男生比女生怕疼很多。女生天生不怕疼还是疼太多所以钝感?

2007已经走到尽头。冬天的午后一个人守在电视机前。眼里盛开盛夏,而窗外,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正在酝酿。

很多人爱上你演的竹子,于是把你当成了她。你与所演的问题少女究竟哪一个离内心深处的你更近?当你说:“我12岁签约,就工作了。我不熟悉普通女孩子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的心有微微的疼。谁都会喜欢那个素颜的你,从小便是坏学生却从来不想学好;坐在沙发上一定要把脚跷在茶几上;不顾公司的规定恋上一位父亲级男人;暴饮暴食巧克力蛋糕却不会发胖。

《伊莎贝拉》的夏天,《刺青》的夏天终会被你淡忘吧。作为艺人,每个夏天你都要扮演太多角色。那个肩头停着蜥蜴的女生,她大声叫它的名字“阿JOHN”,它是她的宠物,她讨厌猫狗及一切太过容易付出温情的小动物。她存在于这个世界,是为了打动别人,自己却躲在流动的城堡中。她说,被打动是不安全的,当某个或某件事,让我心动,我便会想到逃跑。

一个人,分饰两夏;一个夏天,扮演两人。被某一个你打动,在还能够被打动的时刻。这,便是你与我们的关系。淡淡的同,淡淡的美好。

萧红-男人是她的救命稻草

走投无路而委身于某个男人,这种事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做

在民国女子当中,她的才情与张爱玲不相伯仲。至今,她琐碎的絮叨,依然带着对女性世界坚定的怀疑、绝望与爱惜,跨越时空出现在少男少女的的枕边。或者因为这横亘时空的才气,人们在说起她混乱的情感生活时,皆归罪于她遇人不淑,而忽略了所谓命运,不过是自己埋下了太多的“因”。

如旧时代的许多女子一样,萧红早年被许配给有钱的汪家。初中毕业后,她没有像许多同时代的女子那样一个人踏上逃婚征程,而是借助了一个男人的力量——她的表哥陆哲舜。如此,革命意味十足的逃婚便打上了小女子味十足的“私奔”烙印。不过,尽管她与表哥“私奔”,心里惦念的却是她的同学李洁吾,后因对方没用勇气接受她而作罢。

当人生第一场大戏借由男人而拉开,此后她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旁边都站着一个至关重要却“始乱终弃”的男人。

1932年,萧红不得不与陆哲舜回到东北老家。这时,汪家已经断了娶这个“伤风败俗”的媳妇的念头,但汪公子却对她一往情深。于是,她又改成与汪家公子恩甲“私奔”。对于这个如今看来与情感肥皂剧一般“狗血”的情节,专家给与的解释是萧红最初便不反对家里包办的婚姻,她与表哥私奔只是想再读几年书。倘若,果真如此,只能说这个女人的头脑实在过于简单。但凡为了某某(钱财、地位甚至读书)而与自己不爱的男人出走,虽是自古便被弱女子频繁使用的权宜之计,可最终落得好果子吃的却委实不多。

如果说第一次“私奔”是为了读书,第二次“私奔”更像是一场示威。重新杀回北平的她,穿着汪公子买的贵重皮草。当她大腹便便时,两人的钱财已经花光,汪公子回家要钱,被家人关了起来。欠了店家巨额住宿费的萧红,不得不向报社求助,于是,与萧红纠结最深的萧军,以救美英雄的形象横空出世。

正直仗义的文学青年萧军丝毫没有嫌弃萧红怀着别人的骨肉。只是打死他他也想不到,5年后,萧红会怀着他的骨肉,嫁给另外一个未婚文学青年端木蕻良,玩起了姐弟恋。不知那时的男人是否都对将成为自己老婆的女人怀了他人孩子这事儿如此宽容,倘若至于当下,接连遇到两个这样的男人,简直好运到可以去中六合彩头奖。可惜,这两个男人后来都因为她而背上了骂名,甚至到死都没能抬起头来。

萧军虽喜文,骨子里确是一介武夫。他对萧红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又免不了犯大男人性格暴躁的毛病。他曾说“适合自己的女子应该是史湘云或者是尤三姐,断不可是林黛玉或妙玉,而萧红恰恰是后者”。如果说他们之间的分分合合可归为性格不合,那么萧红与端木可算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端木为人及其温和,“从不与人正面冲突”,可是,一个性格软弱的男人注定做不了女人的天。甚至在萧红病重需要照顾时,他却领了萧红的命令,逃难去了。他不是无情,只是习惯了听话,习惯了不争执,习惯了被人照顾。

1942年,萧红在香港弥留之际,对同在“文学圈”的东北老乡骆宾基说:“倘若萧军好在重庆,我写了信去,他一定会赶来救我吧。”再一天,她又说:“我不会这么死的,我还要写《呼兰河传》第二部,骆君,到那时你愿意娶我吗?”在生命的最重要关头,她抓狂的寻找男人的肩膀。可惜,这一次,谁都救不了她。

因对早逝者的同情,后人多将萧红的情感破裂归罪于不同时期的男人。关于李、陆、汪、骆,我们知之甚少。而对于萧军与端木,我们却知道前者后来娶妻名为王德芬,伉俪情深,共度了50年风雨。而端木在萧红死后17年方再婚,与妻子钟耀群琴瑟共鸣,直至他去世。

当我们对一个男人失望,绝不要试图在另一个男人身上寻找希望;当我们急匆匆的离开一个男人,绝不要因为害怕孤独寂寞而一猛子扎进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一个过分依赖女人的男人,是没有资格讲被尊重的;一个总是在自己最为失意时,将男人作为救命稻草的女人,是没资格责怪男人不懂爱的。如果你并非为了爱,而是因软弱而选择他,又怎能要求他有满腔热情来容忍和盛放你的爱恨情仇。

走投无路时,委身于某个男人,以便走出困境,这样的事情,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做。倘若别无他法,一辈子做一次足矣,哪可三番五次的无休止下去。

一场失利的爱情,让我们重新见识了孤独冷漠的尘世。不断地用恋爱消耗自己人生的女人,成长中没有经历自我救赎这一课,她们是纯情的“滥情者”,需要爱,却永远不懂爱;贪图爱,却永远得不到真爱。

林徽因,不要得罪任何男人

爱要有所图,每一场恋爱都别浪费。文/掌叶半夏

因为清心寡欲潜心学问之故,都说才子才女易长寿,而她却是异数。

她的人生只经历了51个人间四月天,却名冠作家、诗人、建筑师、教授。与他人的疏离使她一生处于高贵的光环中。同时代的男子对她颇多倾慕,而她一生没有闺蜜。

17岁,她是徐志摩抛却发妻,另结的新欢。因了徐大才子,她顺量成章进入文学与戏曲界,是徐志摩与胡适所创办诗社的座上宾。20岁,她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赴美国学建筑。生于官宦之家的她想必早已清醒,与徐志摩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抓住梁思成方为人

间正道。几乎没有任何抗争,她就从了梁公子。至于徐大才子为你离了婚,辞了职甚至众叛亲离,也绝不可一时心软,为他一辈子负责。他又不是三岁小儿,自酿苦果自己吞。

“女人,就要对男人狠一点。”她这样做了却绝不会这样说。事实上,她温婉得很,戚戚怨怨地挥挥衣袖,让徐志摩不仅没恨她,还至死都将她视为最爱的女人。

她的文与诗有徐派风格,而她有影响力的建筑学著作几乎都是与梁思成合著。与诗人的恋爱,使她成了作家;与建筑师的结合,使她成了建筑学家。你不得不佩服她的聪慧,尽管这种聪慧带着十分可疑的模仿痕迹。

她生活中还有个隔壁男人叫金岳霖,也是个大学问家。作为梁家派对的忠实参与者,对女主人产生好感合情合理。她不是不明白,却装作不明白。她家的窗正对着他家的窗,她每日黄昏时分对那家的窗户梳头照镜,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她瀑布般的乌发上,于那个花痴邻居而言,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勾引!与其说他花痴得彻底,不如说她具备将他人变为彻底花痴的能力。

三人曾经在她的要求下坐在一起探讨关于婚姻爱情道德及花痴,最终的结局,出自梁思成的只言片语是“我们都哭了”。众所周知的是,尽管有了这惊世骇俗的三人圆桌会议,她却什么都没失去。邻居还是邻居,继续为她独居,老公还是老公,继续帮她做学问。

女人混到这个地步,是实实在在的才女了。

那才,不在于某门学术钻研的高深,而因驭男之术已达到登峰造极。她的一生,混在男人圈中,最大好处是八卦比较少,没有代作的回忆录,更没有什么闺蜜爆料,于是,安全地保留了高贵、优雅。倘若果真能写一部她的传记,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恐怕是一个女强人的成功概念学。

首先,爱要有所图,每一场恋爱都别浪费,如果你爱了一个人,却不能从这个人身上得到任何前进动力与机遇,就要反思一下,是自己爱错了人还是没有合理利用资源。其次,谈婚论嫁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以上可选择对象,那么,家世优良者一定优于草根英雄,职业

前景好的,优于现在混得好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得罪任何男人,多一个朋友永远比多一个敌人更好。要甩人家的时候,一定不能说,我不爱你了,而要说,我不是不爱你,而是为了永远地爱你……

说来说去,女人嫁对了人,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倘若嫁对了人,还希望拥有“人间四月天”般的爱情,还希望有人得不到你却对你一辈子死心塌地,恐怕就要费点思量。而这思量,劳神费力,是会折寿的。

这种痛并快乐的姿态,甚至比男人更让她们迷恋

张爱玲乐于为男人和全世界作对

张爱玲一生交友不多,最终客死他乡,几日后才被邻居发现。在故去寓所的垃圾筒里,尚有已经用完的“伊丽莎白·雅顿”时空焕彩胶囊。76岁的她,依然是爱美的,如23岁,初识胡兰成的她,喜欢穿桃红色的衣裳,娇滴滴地说“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她笔下的爱情从来充满了算计,生存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感情,再后为善恶,或者善恶于她来说,已经排到了第七八位。由是才有了她与胡兰成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当时,胡已是汉奸文人,她与他纠缠的那几年,有人连带着将她一起归为了“卖国文人”。世人的唾弃于她来说,没有惊只有喜。或者恰恰应了她的做人哲学:“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还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这个叫张爱玲的才女,追求的是一种特别的爱情境界,没有嫉妒与猜忌,没有独占与征服,懂一个男人,便连带着懂他的花心与多情。“你爱别人也好,只要你也爱我”,如此纯情的姿态,与她文章中的算计精明显然格格不入,或者人们在文字世界中所营造出的,永远是迷失的那个自己。

与胡兰成婚前婚后的三五年,她对他百依百顺,用自己辛苦码字赚来的钱养着他,而他的主要任务是不断与护士、房东、甚至她的闺密苏青上床。他的出奇之处,在于何事皆不避她,而她的出奇之处在于,即使得知老公与苏青上床前,曾经互问对方是否染有性病,依然能面不改色。

中国从来不缺乏奇迹,只是但凡奇迹最终多没什么好结果。

她其实已经忍无可忍,他却依然沾沾自喜于“好的东西不是叫人都安,却是叫人稍稍不安”。

在温州,他与秀美同居。她去探他,居于客栈,每日只谈风月,不谈生活。后来,她去他与秀美的居所探望,秀美质疑,张小姐若来,邻居会有什么想法,你要给我留点面子。于是胡兰成怜香惜玉发作,硬是将张爱玲称作俺妹子。张爱玲之伤心,世人可知。偏偏胡兰成并不觉得抱歉,理由是:“我待爱玲,如我自己,宁可克己,倒是要多顾顾小周(胡的另一情人)与秀美。”

不知这情形是否会成为她一生挥之不去的恐怖片,至少于看客而言,再无论谁说“咱们是连体婴,咱们是一个人”,恐怕都不仅仅是起鸡皮疙瘩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心底掂量,这话,究竟是因爱而言,还是为了给日后揭开的伤害大戏做前言。

背叛那一方总会将背叛描绘成华美的袍,而她,却清清楚楚看到袍上的虱子。待她终于下决心撕了奇迹女人的面具,他却文绉绉地说,人世迢迢,谈不上比较,更没什么取舍,否则于你于她们都是委屈。

这是她唯一一次争取正当权益的结果。之后,她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女人的尊严与爱情的美好,相隔数月后,以一封信淡然而决绝地了断了轰动一时的“张胡恋”。值得一提的是,分手信中还夹着一张30万元的支票,是她刚刚拿到的稿费。

她爱他,百转千回,自知委屈却欲罢不能,好在,最终她还是明白了,无论你是才女还是仙女,选男人最重要不是看他能不能读懂你的文章,而是能不能给你现世的安稳。

大约在此之前,她便已经查出了“子宫颈折断”这个毛病。

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最后,她描绘自己做过的那个美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

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他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她却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他与她的关系再多,也不过是肉体压倒了精神。而她,快乐于有自己的小木屋,自己的小孩子,快乐于俗世的生活以一种不通俗的样式占据自己的寂寞。这才是她内心深处,真正的、他永远无法给予的小团圆。

女人很容易爱上性欲强大的“坏人”,也很乐于为了他而与全世界作对。这种痛并快乐的姿态本身,甚至比那个“坏人”更让她们迷恋。然而,无论是上吊跳河还是鱼死网破,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他能给你的爱,也可以给别人,而别人可以给你的安稳,他却一辈子不可能给你。这个结果固然令人叹息,更令人叹息的是,你尽管最终离开了他,却一辈子都忘不了他,因为他给你带来多少痛苦,必定也曾给你带来等量的快乐。

我们最终记得的,总是对我们最残忍的那个人。爱在当下,丝毫不会在意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流氓还是无赖。然而,漫漫人生,每个女人都需要一个正直、善良、专一、勇敢的男人,给她现世的安稳。爱与生活,常常如此南辕北辙。所谓刻骨铭心的爱情,永远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段小小插曲,时常在梦里重见,却不愿与现实中再逢。

张兆和晚年不识沈从文

叶圣陶说,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兆和在这名门望族的“幸福宝典”中排行老三,沈从文称她为“亲爱的三三”。三小姐自小熟读四书五经,英文讲得比苏州话还溜,通音律习昆曲,皮肤略黑,却五官秀丽,人称“黑牡丹”。这样的女子,自小便在异性眼中散发光与热,自然练就了冷静理智、不动声色的本领,21岁尚未情窦初开。

在上海中学读书时,她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情书。信是从来不回的,是否有时间尽阅皆未可知。后来,每日收信达几十封,其中一半皆来自于那个木讷的乡下男人沈从文。

自古才子才女多佳话。张沈二人的佳话,实则一典型的单恋马拉松。

人人皆知他在追她,人人皆知他爱得疯狂。整整三年,他的痴情已把她逼得无路可退。他顽固地爱她,而她顽固地不爱他,有错吗?当然没有。只是,倘若他得不到她的爱,就会萎谢甚至死亡,而他又是一位那么有才华的作家。人们便会不满了:你施于那一点点爱,能够拯救一个灵魂,为什么不做做善事呢?

“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有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三小姐扛不住了。

女人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多半出现在谈婚论嫁之时。

才女万般好,最大的劣势是不知柴米油盐的难处,而才子最大的优势是不怕失败,愈挫愈勇。

结婚后,两个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爱情只是建立在虚空的情书基础上的人,矛盾日益突出。她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好面子,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朋友钱花,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她也不明白他花那么多钱买些古董瓷器回来,究竟有什么用。她甚至会在书信中很严厉地写道:“你瞧你,每次这个字都写错,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爱没办法勉强,不爱也没办法勉强。他与她之间,始终是他爱她多一些,而她却并未因此感到幸福。人们总以为女人喜欢无休止地改造与训斥一个男人,却并不知道,这个过程对于女人本身,更是一场剧烈的摧残。所谓平等才有幸福。如果一个男人娶了你,却整天满腹愁怨。这样的爱,是会让人火冒三丈的,尤其对于有志气又聪明的女人来说,更甚。

因为在一起矛盾大多,她曾经多次故意制造机会与他分开。甚至有一段时间,两人同住北京,却分居两室,沈从文每天只吃了饭便走。在一起时,彼此不容,一旦分离,双方通起信来又是情意绵绵。

“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是爱我写信。”那些信,后来收入《从文家书》,这是本观者欲流泪的书信集,只是,华美的文字往往盛开于不堪的生活,空虚的情感催生丰厚的华章。

张兆和晚年已不识沈从文。尽管沈老师离开她不过三五年光阴,当有人拿着他的照片给她看时,她说,认识,但想不起来是谁了,或许在潜意识里她想将他遗忘。她曾经粉丝无数,志向远大,最终被一个自己并不看好的男人征服,过起日子来,才切切实实地发现自己依然顽固地不爱他。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竞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沈老师又可曾理解张家三小姐?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强扭的瓜不甜;能够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不一定就是幸福;以白头偕老来衡量伉俪情深实在过于片面。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尽全力平复了许久心情。我最早认识林先生,是通过她的诗文。十六七岁的年纪,总是喜欢柔软美好又有力量的文字。而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了林先生。现观看完八集《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仿佛参与了一遍梁林二人的人生,跟随着他们的思想、人生轨迹以及命运走了一遭。只惜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如此的醉心古建筑学术,如此的赤子之心,到最后竟如此的意难平。 她的诗浪漫又温柔,直入人心并撩人心弦。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的童年经历了大家族的复杂人事,聪慧的她选择了早熟而理性;她辩论起来伶牙俐齿,整个人熠熠生辉,而她又不仅是在朋友眼中的这一种形象;她对子女教育前卫又严格,在病榻上又“体重日渐减轻,作为补偿,脾气倒是一直在长。”她是有脾气的。她这样的人,真是不世出,太过于丰富多彩。她描述了美好又轻盈的四月,最终也留在了她所描述的四月中。林先生,精神至死也没有屈服。 他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建筑方面的研究,对待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一丝不苟。他怀着一颗热爱建筑事业,热爱党,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奋力投身到几十年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中,为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留下的无价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财富。他是如此的深爱她,两人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家境上,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令人惊羡的神仙眷侣。在林先生走的那一年,他的心也随着去了。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句话用在梁先生的身上何等的适合!从《梁陈方案》的被否定;到退而求次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又被上纲批判;再到“左”的错误被纠正,梁先生终于又可以发表专业文章。只要空气有一点松动,一个学者第一个想起的永远的是他的学术。即使不被认同,即使被批斗、被否定,梁思成依旧坚持着自己对学术的认真,对建筑的热爱,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他的执着、坚持。 回观第一集的《父亲》,从林长民的“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

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 - --------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 龙瑞10022154 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 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长张爱玲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似: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少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她们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相似的成长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在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在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是生存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将朴实、真是和麻木、落后集于一身。例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但同时,萧红以其幽默中夹杂着的讽刺的语言功力,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忘。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例如《半生缘》中的曼潞,为了生计,她甘愿下海做舞女,她并不是十分的鄙夷这份工作,并且对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还乐享其中,但是当遇到现实的问题时,比如,世俗的眼光,结婚的问题出现时,又使她对舞女这份职业感到及其的厌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对比十分的鲜明,她们的人生悲剧是不同的。 张爱玲与萧红都写的是小人物,都是女性,但是两人笔下的女性在本质上却是有着不一样的。萧红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东北的农村妇女,而且其中看不到作者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

叛逆者的不归路(读萧红传有感)

叛逆者的不归之路 ——读《萧红传》有感 我已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萧红,并爱上这个叛逆的灵魂了。与张爱玲的知名度相比,萧红似乎并不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她确实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其才华丝毫不亚于张爱玲。 萧红,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夏志清称萧红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找到的关于萧红的简介,对萧红文学上成就评价很高,但是在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是萧红颠沛流离的悲剧一生。在看完《萧红传》后,我对萧红有了更为详细系统的了解,也更加敬佩这位勇于与时代对抗的女性。 萧红的一生都在逃亡,逃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逃避男权文化的钳制。但最终仍然死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叹所遇不淑,她的逃亡均以失败告终,但这悲剧的经历,成就了她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基础,而且她的一生从未屈服,一直在抗争直至死亡,使人们无论怎样感叹她的悲惨命运,都不能简单地把她归入弱女子的行列。她在她的时代,挣扎过,探索过。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她为自由解放而战,既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个人。她是一个时代的叛逆者,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勇士,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部觉醒女性的奋斗史。 和所有的女作家一样,萧红的思想和才华长期地被人们漠视,私生活却不断地被爆炒。以至于关于她的生平,至今仍然总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萧红是一个个性主义者,也是一个个性解放的先驱。她出生在辛亥革命的年头,又成长在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之家。这使萧红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启蒙,具有向封建礼教挑战的自觉。这也为她未来的传奇一生奠定了基础。 萧红是一个十分与众不同的女性,在她被王恩甲抛在东兴旅馆逃都逃不了的时候,怀着身孕的她从未放弃生的希望,想尽方法向外界寻求帮助。就在这个时候,她遇上了她这一生永远的痛-----萧军。书中萧军和萧红的一次关于死亡的谈话让我对萧红钦佩不已。萧军问萧红:“你为什么还要在这世界上留恋着?那你现在,自杀条件这般充足。”萧红答道:“我吗?……因为这世界上,还有一点能使我死不瞑目的东西存在,仅仅这一点,它还能系恋着我。”萧红在极端绝望的情景中,仍然怀着生的执着,本能地抗拒着死的诱惑。这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绝对无法做到的。这种精神一直贯穿着萧红的一生,使她在将来不管遇到多大的痛苦和绝望,都保持着一颗跳动着希望的火热的心,这是同时代女性绝对无法做到的。这也是我如此佩服萧红的最主要的原因。 真正使萧红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是她惊人的才华以及她留下的超越时代的作品。她创作的《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使当时麻木的愚夫愚妇们终于在亡国灭种的危难中警醒了。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写下了近一百万字的作品。她由幼稚到成熟,由投身到左翼文艺思潮到逐渐独立,有意识地疏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思想经历了明显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路上,萧红走的并不容易。萧红的思想是深刻的超越时代的,以至于受到同时代人的质疑,批评和谴责。她关于生殖和死亡,人生与人性的看法以及对作家和小说的独特见解都是她思想的结晶,这是那样的深刻而丰富。但在一个救亡压倒一切的时代,注定她很难为同时代人所体会,她只能独自一人行进在布满荆棘的不归之路上。因此,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却又是伟大的。因为她的思想是深邃的,她的目光穿透了漫长的世纪,望着人们的未来。她属于那种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作家。 其实,萧红能有现在这么大的成就和一个人的帮助分不开,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萧红和萧军在上海期间,生活穷困潦倒,是鲁迅先生一路帮助他们,并使他们在上海有了立足之地。萧红的《生死场》也是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下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鲁迅先生还为《生

钱钟书杨绛的爱情语录精选名人钱钟书的语录

钱钟书杨绛的爱情语录精选名人钱钟书的语录 名人钱钟书的语录精选 1) 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女人不必学政治,而现在的政治家要成功,都得学女人。政治舞台上的戏剧全是反串。 2) 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事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抬头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3)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 4) 最初,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渐渐地恨不能天天见面了;到后来,恨不能刻刻见面了。 5)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6) 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 7) 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给科学家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8) 想像是一种心里功能,它像纯洁而经琢磨的水晶,照映出感觉所获得的具体事物的形象。 9) 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时装模作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10) 要人知道自己有个秘密,而不让人知道是个什么秘密,等他们问,要他们猜,这是人性的虚荣。 最新名人钱钟书的语录 1)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起来。 2)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3) 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4) 我们在创作中,想象力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致可怕。 5)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

追忆似水年华:杨绛与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追忆似水年华:杨绛与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代文学大师杨绛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杨绛先生作为中国 著名的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其文学成就已被世人公认。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她与钱钟书相濡 以沫一生的爱情。今天,天道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她和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多年前,钱锺书给了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句评价很贴切,在他 们留学英国时杨绛便担任着“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默默地支持着钱锺书的学习和生活,自 己也在不断学习。我们就来看下杨绛的英国留学时光,缅怀这位百岁老人吧。 1935年春,钱锺书获得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那时候杨绛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这 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 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所以她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同 去英国。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 国留学。 钱锺书到牛津大学,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本打算进不住宿的女子学院研修 文学,但接洽入学时攻读文学的名额已满,要入学只能改修历史。她不愿意,于是决定不入学院, 而在牛津大学旁听几门文学课程,自修西方文学。 杨绛和钱锺书在校外租得一间较大的房间,做卧室兼起居室,窗临花园倒也幽静。房主姓金 Mr.King,提供三餐和下午茶,房间卫生由老金的妻女负责打扫。 钱锺书是我国庚款留学的公费生,在牛津却是自费生(commoner),自费的男女学生都穿一件黑 布背心,背上有两条黑布飘带。男生还有一只硬的方顶帽,但谁都不戴。领奖学金的学生穿长袍。 牛津女生都戴软的方顶帽子。在牛津小城街上到处可见穿黑布背心的学生,这道街景曾使杨绛当时 心里难受,有失学儿童之感。她因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宁愿做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杨绛没有和钱锺书一起上过课,杨绛上的课,他都不上,他有他的必修课。但他们在不上课的 时候,两人一起上图书馆。旁听生没有作业,不作论文,不考试,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杨 绛从没享受过这等自由,正好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读书。 牛津大学总图书馆名Bodleian Library,钱先生译为“饱蠹楼”,藏书五百万册,手稿六万卷。两人在这里埋头用功,确有点像书虫那样饱蠹。 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向例不外借。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杨绛就占据一张桌子,自己从架上 取书来读。读不完的书留在桌上,下次来接着读。在图书馆读书的学生不多,环境非常清静,杨绛 的心态也平和宁静,她给自己订了一个课程表,英国文学从乔叟开始,一个一个经典作家按照文学 史往下读。主要作品一部一部从头到尾细读。代表作外,也读有关的评论。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 篇《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 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 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

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 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1940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 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钱钟书对杨绛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钱钟书对杨绛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相遇、相知,直到最后相守,可以说清华大学是他们一起携手人生的起点。钱钟书在和杨绛结婚后曾对杨绛杨绛说了三句话。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钱钟书对杨绛说的三句话,希望对你有帮助。 根据资料记载,钱钟书先生曾对杨绛说的三句话分别是:在没有认识你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有结婚的念头;在和你结婚后,我对我们的婚姻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从未想过要和其他人结婚。这三句话表现了钱钟书对于自己和杨绛婚姻的满意。那么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三句话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和杨绛的婚姻是美满的,虽然婚后生活也会产生摩擦,但是钱钟书和杨绛二人也会一起度过。 资料中曾记载过杨绛对钱钟书所说的一句话;;“我最大的功劳就是保留了你孩童的天性”。由此不难看出杨绛在婚姻中扮演的是一个贤妻与朋友的形象,她对于钱钟书的爱都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这也是他们婚姻能保鲜的秘诀。通过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说的三句话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婚姻一定是美满的,而钱钟书先生对杨绛的爱意也是越来越浓厚的,并没有随着平淡的生活而变的平淡。 钱钟书和杨绛为什么只要一个孩子提到钱钟书杨绛为什么只要一个孩子这个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钱钟书和杨绛有一个

共同的认识。 钱钟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明了自己在日后不会再要第二个孩子,在他们看来,有了女儿钱瑗后,他们就不能再有第二个孩子了。如果有了第二个孩子,万一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孩子可爱,再加上年龄小更招人喜爱,这样的话大女儿钱瑗就享受不到父母对她全部的爱,因为父母肯定会把一部分精力放在第二个孩子身上。所以,钱钟书和杨绛本着对孩子负责的原则,他们选择不再要第二个孩子。 钱钟书杨绛为什么只要一个孩子的原因是他们想要一心一意教育女儿钱瑗,他们愿意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钱瑗身上,这样才会让女儿更多的享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在钱钟书和杨绛看来,生男生女并不重要,生几个孩子更不重要。他们认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当下,一旦有了第一个孩子,他们就会对这个孩子付出所有,女儿自然也会享受到所有的关爱。 而如果有了第二个孩子,钱钟书和杨绛便会觉得这对于大女儿来说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因为原本属于她的一切都会被第二个孩子分割走一部分。所以说,钱钟书和杨绛是本着对女儿钱瑗负责任的态度才选择只要一个孩子的,他们认为只要好好把钱瑗培养成人就够了。 钱钟书夸杨绛的内容钱钟书早年曾经夸赞杨绛女士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无论学识还是见识都是世间鲜有,之后更是夸赞杨绛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是妻子、朋友以及情人。晚年的钱钟书对于杨绛也曾有过高度的夸赞,他曾在世人面前高度地夸杨绛是这个世上最

萧红

应当怎样理解《黄金时代》?这是一个女人三十一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她一生的颠沛流离浓缩在一部电影里,若你喜欢就拿去吧,去看看那些她留下来的文字,那些在苦难里开出的花;若是不爱,也没有必要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权当路人走过,毕竟就算她的身世经历再怎么复杂,也不过只是一个心性单纯可怜又可爱的女人,萧红。 萧红第一个爱上的人是她的的表哥陆哲舜,但是他已经结婚了。家里的父亲给定了门亲事,她却与表哥私奔然后又被抛弃。“我的私奔事件成为呼兰县耸人听闻的恶行,我们家声名狼藉”,于是萧红独自一人流浪在冬季的哈尔滨,自此众叛亲离,居无定所。那些所谓的亲人此刻全是正义的化身都报以理所当然的白眼。 流浪的时候,她没有钱,天气又实在冷,便去投奔那个曾经的的未婚夫汪恩甲,在道外的东兴顺旅馆还同他生活了七个月。想不出这样一个连父亲都不愿投靠的女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和那个男人在一起。在一个和平时并无什么两样的夏夜,汪先生独自离开了欠了六百元钱的旅馆,从此了无踪影。为什么呢?或许是

为了报复吧,报复这个女人曾经的逃离使他和他的家庭所受到的耻辱。真实答案无人可知。旅馆老板说倘若萧红拿不出钱,便要等她生了孩子拿她做妓女赚钱。是了,她还怀了孩子,可是那个男人跑了,或许他的离开是必然的,命运的齿轮总是环环相扣。 在旅馆那间昏暗的仓库里,三郎第一次见到了萧红,那是命中的相遇,“她有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色的脸幅,镶嵌在头发的中间,有一双特大的闪亮的眼睛”,“什么是爱,爱便爱,不爱便丢开,要是丢不开,便任他丢不开”。这样的两个人,是注定的在一起,却又是同样的尖锐。后来,萧红生下了一个男孩,没几天,便送了人。他们俩都没什么钱,用盐巴沾了面包吃,连旅馆的被子都租不起抱成一团取暖。 之后萧军找到了份家庭教师的工作,日子总算好过了些。萧红穿着萧军的夹袍俩人一起走着,“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要是日子过得一直如此简单。后来,他们与鲁迅相识,彼此之间无话不谈,就连之后二萧情感生变后,萧红也常常去先生家里。后来,萧红一个人去了日本。再后来,他们俩在关于战争去留的问题上产生了无法调和的分歧,萧红与萧军永远地分开了,我愿意相信这是两人此生都最为刻骨的感情。 萧红二十七岁和端木蕻良结婚,谈不上真爱,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萧红眼中的端木是胆小的懦弱的,或许仅仅是因为情感空窗期的陪伴;是骆宾基送走了萧红,据说他是萧红弟弟的好友,慕名而来。1942年,萧红病逝于香港红十字会设于圣提士反范女校的临时医院,享年三十一岁。 萧红的一生是孤苦而无依的,但这并不妨碍她的作品对于生活的穿透力。我们无法知道究竟是苦难造就了她的作品,还是苦难的生活使她不能够全心全意地创作。每一段感情似乎她都是当做一生的爱去付出,可是那些男人,如萧军如端木蕻良都是和他们各自的妻子白头偕老子孙满堂,只有萧红一人早早地就去了,没能留下一儿半女。祈求了一辈子的安定,却从没有过片刻的平静。 《黄金时代》是一部优秀的影片,现如今这种文艺片并不是很卖座,但还是依然尽心尽力地还原了一个朋友们眼中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不空洞的萧红。不可避免的是这样一个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是以情感为主线,难免造成私生活混乱的表象,有人会说同样是民国时期的女神,张爱玲就很专一,也没有碾转于一个又一

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记录片观后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读万卷书易浅薄虚华,不行万里路难知世界之广大,没有名师指路会在条条弯路里耗费了时光,没有阅人无数难知人性之复杂。至于阅人,需年岁的积淀和相遇的机缘,外人可帮之处不多。而阅读、行路与名师的资源多寡,于一年少之人,几乎只看出身之不同了。虽然日后可依凭自身努力补足,不过大凡沾点艺术之事业,唱戏也罢弹琴也好,没有天赋与幼学,成年后大抵只能做票友了。 现今或高官或富商给子女以海外求学之机会,大多只能是末流的培养方式了。窃以为,求学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而作为父母能令子女受益终生的,非一时之金银,一世之器物,实乃几代家传之学养、习惯与品行。 于是,有了差距。 梁启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几个老爹能做到并对子女以深刻影响?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倘若用化学分析‘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面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中国父母素来以己所未偿之愿望、以己难有之品行,却要求子女之所不能够。想起我教过的学生,父母云:老师,我们工作忙,孩子就全拜托你了。那边孩子抢白:不就是晚上一个打麻将,一个去喝酒嘛。做爸的大喝一声:你妈逼的,信不信我回家打死你。 于是,只能苦笑。 说到林家,在素来重男轻女的中国,林长民另娶后冷落了原配,却从来不忘对爱女的聆教。百年后的中国,又有几个父亲能说出“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样的话?更多的,稍有忤逆,先不问谁对谁错,你就会听到诸如“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还跟我顶嘴”,“我是你老子,跟我还讲上道理了?!” 于是,唯有无奈。 泰戈尔体察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写诗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我常想如果林徽因的爹是现在的某个势利眼,林徽因是现在的某个几零后。在徐和梁之间如何抉择?徐较梁分流倜傥(论长相,确实梁远逊于徐),才华外溢(梁的才华更艰深而专业,徐的诗歌更通俗更流行),追求猛烈(甜言蜜语加众友助阵),虽说有婚史(现在四五十的多金大叔都那么抢手,更何况老徐才三十几),徐简直稳赢了。 林最终选择梁,两家家长的刻意撮合当然不可忽视,但林自身的选择恐怕更为重要。再说,林的追求者又不是老徐一个人。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给点钱去学个钢琴、画了素描,那是“技”,人格的熏陶,那才是“艺”。 于是,时刻自省。

4.29杨绛自述与钱钟书之间的爱情

杨绛自述与钱钟书之间的爱情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钟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后来钟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我大加赞赏。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1935年春,老钱获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那时候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丈夫钱锺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早起,锺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蒸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这一次不是)锺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去参加国宴。钟书说:“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那人说:“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钟书则说:“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人于是说:“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钟书很直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于是一直没有出门。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钟书的《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说要见他。钟书在电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个鸡蛋的鸡呢?”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近邻林徽因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

张爱玲小说赏析

摘要:张爱玲小说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女人角度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社会、认识男人、认识女人的新天地。本文将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等主要三个方面来对其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字:张爱玲、人性弱点、女性视角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孩童时期的经历会对其以后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而张爱玲显然也不能脱其窠臼。“本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A)。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风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下面我就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解构张爱玲的小说。 一、人性的弱点。坦白的讲,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多给人以暗淡 的颜色,几乎在里面看不到主流世界所赞扬的积极与进取的人数态度。主人公的身上,或者说是作者张爱玲本身就想给我们展现的是人性中那些丑陋与不堪,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简单地总结一下,她的笔下主要有这三种人。 (1)由性压抑而变态的人 海蒂性学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最令人愤怒之处,便是让每个原

本性欲正常的女人,反而觉得自己不正常。女人除了正常的性欲遭到剥夺之外,还被教育成要深自内疚,其实她们根本就无须自责。驱使她们为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病症去寻找万灵丹,只会将她们推向永无止境的自疚与不安中”。(B)海蒂明显是收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巧的是张爱玲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她从性压抑这个点出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由于压抑而变态的人物。在《金锁记》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人,她为了金钱嫁给了一个患有痨病的性无能者,却又因为情欲不能得到满足,转而去破坏儿子的幸福婚姻。这个人叫做曹七巧。对于曹七巧这个人物,有很多人进行分析解读,其中关于性压抑不被满足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 (2)自私的人 不难看出,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人,都给人一种典型小女人的形象。自私而自怜,其中自私是主要的。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过一切小说中都离不开自私的坏人。我想可以这样去理解,她只是想从自私这样一个任性的弱点去窥视人性更为深刻的一面。或许女人的美貌可以成为社交的妙药,这一点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作家都去描写过。张爱玲写的《琉璃瓦》中有一个姚先生,他为了自己的事业自私的利用女儿的美貌,不管她幸福与否。貌似很多作家都认为人最自私莫过于利用自己的女儿,矛盾的《子夜》里也有类似的桥段。 (3)对命运逆来顺受的人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作者:————————————————————————————————日期: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2015年3月14日老大赠于大大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 l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钟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后来钟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我大加赞赏。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1935年春,老钱获公费留学资格,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从小生活优裕,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我的丈夫钱钟书 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 1972年的早春,我们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开始用煤气罐代替蜂窝煤。早起,钟书照常端上早饭,还有他爱吃的猪油年糕,满面得色。我称赞他能蒸年糕,他也不说什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儿。我吃着吃着,忽然诧异说:“谁给你点的火呀?”(因为平时我晚上把煤炉封上,他早上打开火门,炉子就旺了,这一次不是)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有位外国学者读了钟书的《围城》后赞叹不已,打电话说要见他。钟书在电话里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个鸡蛋的鸡呢?”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 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

试对比张爱玲与杜拉斯悲剧情感观

试对比张爱玲与杜拉斯悲剧情感观 郎万芳 内容摘要:本文以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从外视野角度解读及对比张爱玲及杜拉斯悲剧情感观的异同及成因。同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较解读出张爱玲及杜拉斯的悲剧情感观在文本中的显现。 关键词:平行研究张爱玲杜拉斯悲剧情感观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的作品中充满着苍凉的悲剧意味。杜拉斯却是生长成名在另一国度的作家,在1984年她的作品《情人》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的主题便是杜拉斯在其他作品中也不断重复的“痛苦的爱情” ①。而张爱玲作品中苍凉的爱情更不能不说是以痛苦为代价。杨燕翎,尹佳鑫两位研究者在《张爱玲与杜拉斯创作中悲剧意识产生原因探析》一文中从个体生命体验和社会环境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两位女作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得出作家的个人创作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结论。两位学者的研究从那个角度来说已经很到位。本文以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从外视野角度解读及对比张爱玲及杜拉斯悲剧情感观的异同及成因。同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较解读出张爱玲及杜拉斯的悲剧情感观在文本中的显现。两位生长在不同国度的女作家却有着如此相似的悲剧情感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论证。 一、童年生活相似的悲剧性 张爱玲生于没落官宦人家。父亲是一位遗少型的花花公子。父母不和,最后父母离了婚。母亲抛下幼小的张爱玲独自去法留学。把张爱玲留在了荒淫的父亲及冷漠的继母身边。可以想象,一位遗少的父亲给予孩子的是怎样的束缚性质的教育。再加上继母的冷落,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于是,潜意思中,她生成了一种反叛心态。这些,在她的作品里很有体现。她在作品里塑造的一批形象猥琐,品格低下的男人便是证据。在小说《金锁记》中,七巧便是在母爱缺失的环境中长大。而七巧的女儿长白则有一个已经疯狂的变态的母亲。 ①余杰:《杜拉斯:爱是不死的欲望》外国文学动态, Recent Developments , 1997年03期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萧红、张爱玲创作之比较 摘要: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个性独特的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也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各学者也都各执一见,众说纷纭。她们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对比,悲剧意识的对比,创作风格的对比这三个大方面入手,浅析萧红与张爱玲创作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以及由作品引发的个人思考。关键词:萧红;张爱玲;女性形象;悲剧意识;创作风格; Abstract: Keywords: 序言 萧红与张爱玲,虽然生在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经历过中国的动乱,被瓜分的时期,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似的;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一生漂泊不定,她们的家庭环境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情婚姻路途的坎坷,也同样曾使她们对爱情失去信心。这种种的相似,将她们联在了一起,也与她们各自的创作紧紧地联在一起。 一人物形象之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是敏感个性的才女作家,作品中自然流露着女性意识,只不过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的更为强烈些,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给予了更多的理性关照。虽然她们都把目光定位在了普通人民身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仍然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一)“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萧红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长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有纯朴、真实,也有麻木、落后。《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小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1]从这句话中就能感觉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那种粗俗天性,同时会被萧红的语言所折服,幽默却又不乏讽刺,极易让人脑海中显出麻面婆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婆、成业婶婶、李二婶子等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们有着麻木、冷漠的共性。文中刻画最为深刻的人物我觉得是金枝,她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女孩,但是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经历,她的命运仅用一个“悲”字来说远不足以。在她怀孕的时候,连她的母亲都埋怨、逃避、甚至要被她羞死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母亲不像母亲,对女儿也没有爱和热情。就是在金枝挣回那一元钱的时候,母亲的眼里也仅是钱,没有其他。她不去问女儿的生活状况,而是催促着女儿赶紧回城里挣钱。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刻画得透彻,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慨叹。 像这种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在萧红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像《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等等也终究逃脱不了当时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命运。正是这些平凡的劳动人民,这些平凡中的悲剧,才构成了萧红作品中灰色,暗淡的悲情基调。

高三作文(读后感)《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喜爱欣赏林徽因已经是多年了,从第一次看《人间四月天》到看了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和拜读了她的诗集,再到后来看了梁思成写的关于建筑的书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赏的一位女性: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的旷世才女。 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心里存留着我们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爱国精神。幼年在李庄时,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这你们怎么办?”徽因特别平静的说,“中国读书人不是有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然后小从诫惊恐的说,“那我怎么办?”徽因一字一句的说:“国之不存,怎顾得了你!”在兵慌马乱的战争年代里,他们依旧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继续做学问,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爱哪怕忍受病魔、环境的恶劣和精神的折磨也在所不惜,殚精竭虑。 看完最后一集,如鲠在喉,泪在翻转身后涌流而下。为林徽因,为梁思成,为他们对建筑事业的毕生付出,为他们想极力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行为。梁林二人对于中国的建筑事业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

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地毯式轰炸专家”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其位置。对于一位建筑专家来说,恐怕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兴奋的美差了。他同学生罗哲文不分昼夜地绘制地图。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划着两个圆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1953年,一股要扫掉北京古建筑的思潮开始兴起,梁林等专家激烈反对,林徽因强撑病体去找北京市领导:“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