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2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作业(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88.00 KB
- 文档页数:7
课时练习(十五) 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一、单项选择题(2018·盐城测试)读宁夏平原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及P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宁夏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沉积B.山洪冲积C.断裂下陷D.风沙堆积2.对右图冲积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沉积物颗粒粗细均匀B.AB河段流水侵蚀作用明显C.扇体中可以找到古生物化石D.扇体相对高度在200 m以上解析:1.A 2.B第1题,宁夏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所以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沉积。
第2题,观察上图冲积扇可知,沉积物颗粒由扇体砾石到扇缘细砾石,粗细不均匀,A错误;AB河段等高线密集,流速快,无沉积物,流水侵蚀作用明显,B正确;扇体中是由砾石等沉积物组成,形成年代晚,古生物化石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在沉积岩层中形成,C错误;扇体相对高度指从图中B点所在的等高线到细砾石扇体边界线,相对高差小于200 m,D错误。
(2018·苏北四市测试)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
下图为某区域同一岩层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山脊D.谷地4.图中甲处该岩层的埋藏深度可能是()A.280 m B.360 mC.420 m D.480 m解析:3.B 4.A第3题,从图中构造等高线分布分析,等高线的数值由外向里减小,表明岩层是向下弯曲,所以该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故选B。
第4题,图中甲处岩层顶部的海拔为60 m,对应地表的海拔为300~400 m之间,那么该岩层的埋藏深度应为240~340 m之间。
故选A。
如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
读图完成5~6题。
5.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6.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解析:5.A 6.D第5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
第2讲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沿回归线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A.岩浆活动B.断层C.板块挤压D.背斜拱起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B.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A处可能存在油田D.丁处岩层地质年龄最新解析第1题,丙处山脉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其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山脉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该山脉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该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
第2题,甲处为背斜,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且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地质年龄不可能最新。
答案 1.D 2.C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回答3~5题。
3.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关于图中岩层形成早晚的判断,正确的是()。
A.G晚于B B.A早于DC.B晚于D D.C早于F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设C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解析第3题,由图中岩层发生过弯曲可知,该地发生过地壳运动;由图示地区有岩浆岩和变质岩可知,该地发生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由C为沉积物可知,该地发生过外力作用。
第4题,岩层最老的是G;A为岩浆岩,晚于B;E是岩浆活动形成的变质岩,晚于A;D是侵入A中形成的岩浆岩,晚于A;G、B、F均为沉积岩。
第5题,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只有沉积岩中有化石;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假设C为沙质沉积物,则根据沙丘特点可判断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第2讲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考向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完成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解析第1题,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可知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或岩层向上弯曲)的是背斜。
题目所给岩层的埋藏深度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则用地形剖面线上某点对应的海拔减去该点对应的岩层埋藏深度,即为该岩层的海拔。
根据同一岩层海拔的变化可以判断出①④两地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谷。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沉积岩层在⑤处发生中断,表明该地出现了断层。
而从其埋藏深度可以明显看出⑤处同一沉积岩层比左侧低很多,可以判断⑤处出现了地壳下沉运动,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出现了断裂下降运动。
答案 1.D 2.C3.(2011·广东文综,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答案 B考向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2010·江苏地理,9~10)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4~5题。
4.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A.KLOP线B.KMOP线C.KMNQ线D.KPQ线5.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A.KRQPT线B.KMNQPT线C.KLOPT线D.KST线解析第4题,因为KM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低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脊,由此判断B正确;A项中KLO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C项中NQ处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KPQ处等高线没有发生明显弯曲,说明该地既不是山脊也不是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D项与题意不符。
第2节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据此完成1~2题。
1.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甲—丁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丙处是上升岩块。
答案:C2.在图中甲—丁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甲是背斜构造。
答案:A3.读下图某地质剖面图。
图中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是( )A.A地层 B.B地层C.C地层 D.D地层解析:对比图中出露地表四层岩石,C岩层保留部分最多,表明岩石最坚硬侵蚀较弱,所以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
故选C。
答案:C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A.背斜 B.向斜C.背斜谷 D.向斜谷解析:根据常见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可知:背斜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即“中老边新”,向斜是“中新边老”;观察图中①处可知,中间岩层是D1,向两侧依次是D2、D3、C1,结合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根据图中海拔高度变化可知①处地势低,应该为山谷,故选项C正确。
答案:C5.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其形成过程是( )A.褶皱——沉积——断裂 B.褶皱——断裂——沉积C.断裂——侵蚀——褶皱 D.褶皱——断裂——侵蚀解析:由图可知②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可以推断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地壳挤压运动,形成褶皱;当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如图中T1、T2、T3等岩层错位,形成断层;根据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②处“飞来峰”部位岩层T3最新,两侧岩层较老,应该是向斜,②处位于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两侧容易被侵蚀,所以形成向斜山,故选项D正确。
答案:D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选择题(2019·福建师大附中五月考卷)中国援建印度尼西亚的泗水-马都拉大桥是东南亚最大的跨海大桥,大桥连接爪哇岛和马都拉岛。
下图为“爪哇岛和马都拉岛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500 m)。
据此,完成第1题。
1.从成因上看,M山属于()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C.向斜形成的褶皱山D.断层形成的断块山解析:读图可知,M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且呈圆锥形,应当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
答案:B(2019·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
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
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
据此,完成2~3题。
2.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A.起伏和缓B.陡峭高峻C.低洼积水D.平坦广阔3.当地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A.岩层性质差异B.岩块断裂上升C.岩浆向上喷发D.岩层挤压隆起解析:第2题,龙脊谷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属于沉积岩,故可以判断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低洼积水,C正确。
第3题,据材料可知,该地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垄状如龙脊,应为地壳运动造成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褶皱,其中垄为背斜,其外层岩层受外力作用被侵蚀,中间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近似于垂直地面的岩层,D正确。
答案:2.C 3.D(2019·合肥高三冲刺)鲁伍马河发源于坦桑尼亚东南部的马塔戈罗山脉,主要支流有鲁建达、卢切林构、利空得、穆胡威西和卢美苏勒等河。
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自鲁伍马海西侧入海,河口处未形成河口三角洲。
下图示意鲁伍马河地理位置和鲁伍马海盆海水等深线。
读图,完成第4题。
4.鲁伍马河河口未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A.海底地形陡,泥沙难以沉积B.支流较少,径流量小C.流域植被茂密,泥沙含量少D.河流落差小,流速慢解析:该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支流多,落差大,泥沙含量大,但由于大陆架狭窄,且大陆坡陡,泥沙难以在河口沉积,所以河口未形成三角洲。
2021-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4.2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如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B.2处的火已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答案】D【解析】读图,1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是良好储油、储气构造,选项A错。
2处为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选项B错。
3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便于储存地下水,选项C错。
4处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常常含有化石,选项D正确。
2.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B.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答案】 A【解析】从地表形态看,1处背斜成山,C处为断层构造,抬升的岩块成山,因此A 项正确。
B处位于河流汇入海洋的位置,常常由流水搬运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选项B错误。
D处为角峰,是由于冰川侵蚀而成,选项C错误。
图示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D错误。
2014·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3.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A.地貌形态B.泥沙沉积量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答案】 B【解析】考查地质作用与海岸线进退的关系。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地壳升降、泥沙沉积、海浪侵蚀等因素影响。
从图文材料看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都是地壳持续下沉区,而且都在大陆东岸,属于东南风的迎风海岸,因此三地海岸线的进退差异与地壳升降、海浪侵蚀等因素关系不大。
从泥沙沉积看,乙地位于黄河河口附近,黄河含沙量大,泥沙沉积量大,海岸线向海推进;甲地位于海河河口附近,海河含沙量比黄河小,泥沙沉积量较小,泥沙沉积与地壳下沉、海浪侵蚀等共同作用维持海岸线的动态平衡,海岸线基本稳定;丙地不位于大河河口附近,泥沙沉积量极少,所以海岸线向陆地后退。
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彩色丘陵(简称彩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地貌学名词。
彩丘属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因其缤纷的色彩而被称为彩色丘陵。
下图为祁连山中段北麓张掖丹霞地貌区和彩色丘陵地貌区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2题。
1.张掖彩色丘陵区的地貌形态属于( )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2.推测地质历史时期图中彩色丘陵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地表径流侵蚀②冰川作用③地下径流侵蚀④风力侵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D1题,读图可知,张掖彩色丘陵区中部地势高,两侧地势较低,起伏不平;从地层来看,地层中部向下弯曲,两侧向上隆起,为向斜构造,故为向斜山。
B项正确。
第2题,在地质历史时期,张掖地区受暖湿和干冷气候交替影响,暖湿气候时期大气降水较多,地表径流侵蚀作用显著。
干冷气候时期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并伴随有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因此,张掖彩色丘陵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地表径流侵蚀、风力侵蚀及冰川侵蚀。
地下径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D项正确。
(2019山东泰安二模)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
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①B.②C.③D.④4.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最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A.分布在①,离水源较近B.分布在阶地②,植被丰富C.分布在阶地③,土壤肥沃D.分布在阶地④,地势较高4.C3题,图中①河漫滩位置继续有河流泥沙的沉积,平坦面仍在扩大,A项正确。
②③④已经抬升形成阶地,丰水期水位低于阶地位置,没有泥沙沉积,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A项。
第4题,阶地③有火山灰,土壤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最适宜分布耕地及居住地。
故选C项。
能力提升(2019广东大联考)下图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分布,该地地表分布有三种不同的岩层,其分布范围分别是M、N、P。
【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人教新课标全国通用版)一轮复习:1-4-2第二讲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课时作业,规范训练+提升能力,含精细解析)一、选择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A.海沟和岛弧B.海沟和褶皱山C.海岭与岛弧D.海岭与褶皱山2.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甲B.乙C.丙D.丁3.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丁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容易形成海岭;丙地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容易形成岛弧和海沟。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生长边界,形成时间最晚。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地震;而乙、丁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1.C 2.A 3.C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右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
据此回答4~5题。
4.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第4题,河道呈弯曲状,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5题,从“一水中分白鹭洲”可知河中有沙洲,沙洲就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4.C 5.B(2013年潍坊模拟)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7.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解析:第6题,从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地区的岩层弯曲状况可以看出,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成山,所以选D项。
第二讲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基础题组 下图为某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不同时代的岩层。
据此回答1—2题。
1.(2018湖北孝感八校期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处背斜、乙处向斜主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B.在野外寻找油气资源,可以在甲处代表的地质构造处寻找C.在野外找水,可在甲代表的地质构造处寻找D.乙处代表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建隧道答案 B 背斜和向斜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A选项错误;油气资源应该分布在背斜处,甲处为背斜,B选项正确;地下水一般分布在向斜(乙)处,而甲处为背斜,C选项错误;隧道应建在背斜,而乙处是向斜,D选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八校期末)关于图中断层,说法正确的是( )A.是岩层水平张裂形成的B.岩层发生了断裂即为断层C.图中岩浆活动发生在断层形成前D.断层附近有发育河流的条件答案 D 图中只有丙处为断层,岩层发生了断裂且有明显的位移才是断层,B选项错误;从丙处两侧岩层的垂直运动方向可以看出,该处岩层受到的是挤压力而不是张力,A选项错误;图中侵入岩没有发生断裂,故图中岩浆活动发生在断层形成之后,C选项错误;在断层处由于岩层出现了裂缝,岩层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最后发育成河流,D选项正确。
石环,又叫分选环。
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
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系数大,会首先冻结,水分就向碎石附近迁移,并在碎石周围形成冰。
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发生位移,这样就产生了粗细物质的分异。
久而久之,泥土岩屑集中于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形成所谓的石环。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①有比较充足的水分 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③气温在0℃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④地形崎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B 本题考查冻土地貌。
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沙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而形成的。
第一部分第五章第二节一、选择题(2020年河南信阳一中检测)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A.甲、乙两座山脉的形成原因相同B.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C.图中地貌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D.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2.图中()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可能形成于干旱环境C.形成时间顺序为②①③D.③处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答案】1.B2.C【解析】第1题,甲山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乙山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两座山脉的成因不同;丙河流发育于断层处,断层处裂隙发育,岩石松散,易被侵蚀成河谷;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挤压作用。
第2题,①处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②处为石灰岩,位于向斜构造处,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因此石灰岩可能在湿润地区沉积形成;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岩层更早,③处岩层侵入①岩层,说明③岩层较晚形成;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
(2021年1月八省联考江苏地理)因河流下切,老河床超出洪水影响,保留在岸坡上并形成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
下图为某河谷横断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是()A.砾石层B.古土壤层C.红粘土D.风化壳4.对于黄土层来说()A.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B.不同阶地上的黄土沉积物形成时代一致C.形成时代与河流阶地无关D.其底部年代可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答案】3.A4.D【解析】第3题,河流阶地是原来的河床,判断是否是河流阶地应从河床痕迹寻找标志,砾石层是原有河床上的流水沉积物,拥有它表明阶地曾经是原有的河床,该阶地应是河流阶地,A项符合题意;古土壤层、红粘土、风化壳都不能表明阶地是河流侵蚀、沉积形成的,不是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
第4题,据图可知,黄土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堆积形成的土层,因此其底部年代即代表该阶层初形成的年代,D项正确;厚度的高低与河流阶地接受沉积的时间和河流的搬运能力有关。
第2节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据此完成1~2题。
1.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甲—丁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丙处是上升岩块。
答案:C
2.在图中甲—丁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甲是背斜构造。
答案:A
3.读下图某地质剖面图。
图中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是( )
A.A地层 B.B地层
C.C地层 D.D地层
解析:对比图中出露地表四层岩石,C岩层保留部分最多,表明岩石最坚硬侵蚀较弱,所以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
故选C。
答案:C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 B.向斜
C.背斜谷 D.向斜谷
解析:根据常见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可知:背斜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即“中老边新”,向斜是“中新边老”;观察图中①处可知,中间岩层是D1,向两侧依次是D2、D3、C1,结合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根据图中海拔高度变化可知①处地势低,应该为山谷,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5.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其形成过程是( )
A.褶皱——沉积——断裂 B.褶皱——断裂——沉积
C.断裂——侵蚀——褶皱 D.褶皱——断裂——侵蚀
解析:由图可知②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可以推断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地壳挤压运动,形成褶皱;当挤压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如图中T1、T2、T3等岩层错位,形成断层;根据图中岩层新老关系可知,②处“飞来峰”部位岩层T3最新,两侧岩层较老,应该是向斜,②处位于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两侧容易被侵蚀,所以形成向斜山,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解析: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侵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槽形。
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③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故其发育最早。
所以选择C项。
答案:C
7.河谷发育到阶段④后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解析:河谷发育到④阶段时,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减弱,在河流凸岸沉积,河谷变宽。
故选D项。
答案:D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
据此完成8~9题。
8.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解析:山区公路呈“之”字形沿着山坡盘旋而上,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
答案:C
9.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科技水平的提高③汽车性能的改善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在山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之提供了条件。
答案:A
读以下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甲、乙、丙、丁四地的海拔高低,可借助等高线分布的趋势加以判断;为减小坡度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区公路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答案:C
11.图中公路规划线路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多地连接居民点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代表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数字代表各种地质作用。
材料二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材料一图A中代表岩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A中的地质作用与图B中乙、丙两处岩石的形成对应的是乙________、丙________(填数码)。
(6分)
(2)图B中丙岛屿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的原因是由于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相撞挤压附近,地壳运动活跃。
该岛屿东侧的海底地貌类型为________。
(6分)
(3)图B中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4)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____________(甲或乙)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5)据图B分析,甲地东西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
请从河谷成因差异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材料一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可知,a是岩浆,b是岩浆岩,c是沉积岩,①表
示冷却凝固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材料二图B 中乙岩层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丙处为火山喷发的熔岩经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
图中甲、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是内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地貌类型为山地,属于地形倒置现象。
本题应从安全性等方面来考虑隧道的选址。
读图可知,甲地东侧地下有断层带。
答案:(1)a ②①(2)亚欧太平洋海沟
(3)甲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
(4)乙乙处岩层为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5)甲地东侧为断层谷,岩层断裂,河水下渗明显;西侧为背斜谷,河流水不易下渗
13.(28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10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8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
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10分)
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
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