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电影《辛德勒名单》画面镜头分析

一.内容概要:

《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4月28日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部队供应餐具和子弹。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维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

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比尔肯利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1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其中一人敲掉自己的金牙,他人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Save one life,save the world entire .(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忍不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汽车和一颗金质胸章而懊悔,因为这样的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两个人,这样的一辆汽车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十个人。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

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人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在片中对应的演员一起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

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摘自百度百科)

二.具体画面分析:

可以说《辛德勒名单》故事本身是很简洁的,这可能就是电影的独特艺术特点吧,在简洁的故事里面能够刻画出并不单一的情节脉络,导演似乎在三个多小时里用到的更多的是电影本身的东西,即用镜头来表达所想要的效果。很多人在第一次看这部片子都觉得有点乱。辛德勒在一夜之间就和德国军官打成一片,从无名小卒变成了各大会场的红人。还有在辛德勒招聘秘书的时候,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硬邦邦的切换也不连贯。可是当你细细品味的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的无技巧剪辑,其实其中蕴含着大道理。

1)画面的整体色彩。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发现,整部影片除了开头、结尾及当中的几个镜头出现了色彩以外,全片都是以灰白、暗淡作为基调,构成了一种苍凉、森严和缺乏生气的感觉,这与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恐怖的氛围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说这是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我举双手赞成,我想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是黑白的,屠杀,虐夺,人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人类失去了人性,黑白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任何色彩都办不到的,即使用冷色调。我们注意到该片的海报,两只手握着,上面的是一个粗壮的大手,下面是一个嫩小的小手,还有一抹红色的袖口。这抹红让我想起了那个在片中出现过的红色,唯一的红。那条红裙子花团锦簇、鲜艳夺目,足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然而,这美妙无比的小生命不是继续生长,而是在走向死亡的途中。此时,这个小姑娘虽然乘乱逃走,暂时躲过了枪杀,但是后来在堆积如山的尸骨堆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件耀眼灼目的红裙子。它闪烁了一下,即刻被浓重的灰暗所吞噬。这一色彩的叙事意义不言自明。其巧妙更在于它的表现意义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生机,代表活力和希望,它最终被黑暗所无情吞噬,这正象征着人类历史上曾发生的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一幕,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纳粹党的残暴恶性。可以说,影片中倏然出现的这点亮色蕴含着多重意义,它所产生的视觉张力特别是心理冲击力,是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无法完成和达到的。值得一提的还有收尾:几十年以后,当战争的梦魇已经成为历史,辛德勒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祭扫救命恩人的陵墓。这时,影片恢复成彩色(与片头照应),并采用高调摄影的手法,以柔和、轻快的色彩变调衬托出片中人物的绵绵情意,整个场景也静谧安详。

2)同机位的跳切。

就拿招秘书这部分来看。展现给观众的是同机位拍摄的跳切画面,辛德勒和各位应征秘书的人的位置永远不动,看不到各位应征的人是如何的进场,又是如何的出场。

唯一变换位置的就是后面的粉刷匠和太阳照下来影子的位置的变换。阳光照在墙上的影子的位置由高向低。很明显的画面语言,时间在流逝,虽然位置和动作都没有变,但时间在前进,还有粉刷匠位置从上午的左边移到了右边,也在告诉观众时间在前进,并且粉刷匠在画面中还起到了补缺的作用,达到三点构图的效果。这钟被叫做无技巧剪辑的手法其实就是将两个普通的镜头连接在一起,之间留下了空白,空去了一些无必要的转场和环境。

在片中引用这种方法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辛德勒的妻子问:是否要留下来?下一个镜头就是在火车站辛德勒和太太说再见。虽然是直接切掉,中间留下空白,但观众都能明白中间发生了什么。还有就是在史顿被抓上火车辛德勒去救他的时候。辛德勒问那两位士兵的名字,士兵还很不屑,当辛德勒告诉他们你们下个月将会吊到南俄罗斯,接着辛德勒出画,然后再如画,这个时候两位士兵的嘴脸已经完全改变。如果这是中国的电视剧的话,我想肯定是双方争执一下,然后两个士兵再合计一下,最后再自作聪明的去迎合辛德勒。

3)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叙事类蒙太奇,一类是表现类蒙太奇。对于蒙太奇的分类,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在这部电影中可谓将蒙太奇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如积累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等等,都在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我要说说电影中杂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所谓的杂耍蒙太奇其实就是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无所谓时间和空间,不遵照应该有的逻辑,而是找到某个点,按某种逻辑联系起来,这种逻辑可以使某一束灯光,甚至还可是某种怪异的声音,总之只要能想到得都有可能。就比如辛德勒在刚开始时,表面上看来似乎辛德勒一夜之间就长了社交场所的红人,成

了纳粹分子的中间力量。可能吗?不禁要问一句,其实这里就是典型的杂耍蒙太奇,用镜头向观众交代情节,中间的连接点就是那个相机的闪光灯,虽然没有通过换场来告诉你这是第一晚,这是第二晚,但闪光灯的四次闪烁已经其义自现了,把整个过程划分了开来,如何打开场面,如何成为会场的红人,就这样几个简单的镜头交代的很清楚。还有就是踩灯泡声和阿蒙打海伦的声音和鼓掌的声相信大家还记得,可是那是交叉蒙太奇吗?在同一个时间段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辛德勒的生日宴会上阿蒙哥特也在,无疑这段也是一段杂耍蒙太奇应用的典范。

4)纵深镜头与景深镜头的运用及大仰角拍摄。

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把纵深镜头和景深镜头二者在巧妙融合,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有冲击力。长镜头是段落镜头,拍摄的方法和技巧就相对于蒙太奇的剪切技巧重要了很多。斯皮尔伯格无论是景深镜头还是纵深镜头都用的恰到好处。例如在辛德勒招秘书这个段落,从刚开始的纵深到招秘书的时候的景深,把时间地点甚至是时空都交代的很明了,而且让我们意识到纵深镜头能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也遵循了人正常的生理感官,肉眼看到的画面远近都是一样的。

此外,导演在表现主角辛德勒形象时,运用了一个大仰角的拍摄角度,不用音乐,也不用对白,他高大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还有,在一次体检中,士兵趁机把他们的小孩运走,很多小孩都想办法藏起来,一个小男孩在无处可逃的时候无奈选择了跳到厕所了。已经很窘迫的环境,可还有其他的小朋友要求他离开,小男孩无奈的仰望上方,露出无奈的表情,真幅画让很多人为之震惊,把画面停在了这一刻,一个无助的孩子,让我们的心是那么的纠结。这样震撼人心画面甚至胜过了大范围的屠杀。

5)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印象最最深刻的,还是它在人物特写镜头巧妙处理。我们都知道,电影中的特写,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用来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的特征。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比较短促,运用得当能使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与其他景别镜头结合起来,通过长短、远近、强弱的变化时,能造成一种特殊的蒙太奇节奏效果。下面我就选取电影中的一部分来做具体分析:

段落:司令官高特枪杀少年里夫

镜头1 内景高特的浴室。犹太少年朝着镜头在弯腰擦浴缸。镜头从略俯角度上摇至小孩身后的镜子,高特出现在镜子中。小孩赶忙直起身子但仍低着头,他胆怯地向高特报告:“司令官,对不起,我擦不干净您的澡盆。”司令官从右入画成侧影,他伸手摸了摸澡盆里的脏之后对小男孩说:“你应该用碱刷。”他看了男孩一会儿说:“走吧,里夫,我赦免你。”他把脸转向墙上的镜子。

镜头2 外景里夫沿着阶梯往下走。

镜头3 内景高特用右手指着镜中说:“我赦免你”。

镜头4 外景里夫在集中营的场地上走着。摄影机由画右向画左略跟摇。

镜头5 内景高特从镜子前缩回手,看手指,他摸了摸自己的手指头。这时镜头略拉,从镜子中影像摇向实影的高特。他日中露出一种冷漠而坚定的目光。

镜头6 外景小男孩在场地上走。一枪打在他脚边。又一枪,他惊恐地转身。

镜头7 小孩膝盖以上的近景,小男向景深处走。

镜头8 会计斯泰恩抱着几本册子在场地上走,镜头向左跟移。一声枪响。他尽量不做反应,仍低头走。镜头在移动中现出他身后的里夫,他已经趴在地上死了,头部

一滩血,帽子掉在头旁边。

这一段落与上下文的互文关系非常密切。这一场所探索、剖析的内容在上两场戏

就开始了。彻夜狂欢时,辛德勒在地窖里听到犹太女仆海伦描述高特如何以不可捉摸的行为方式打人、杀人。回到阳台上,他用国王与小偷的故事来说服高特,可以用另一种威而不严的方式来体验权力、展示威摄力和尊严。那就是,对自己的奴隶、囚犯和可操其生杀大权的人说:“我赦免你。”不管编剧和导演是否读过福柯的书,是否接受“知识即权力”的命题,我认为这一段是全片最深刻的笔触之—。影片没有探讨希特勒用什么法术把高特的脑子打磨成这样。但这一段却使我们从反面观察他那颗铁石铸就的心脏在一个稍有人性意味的哲理面前是如何跳动的。辛德勒想让他变得可以理喻。高特是一个已被锻炼成特殊材料的人。他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信念。在战争结束后,他登上绞刑架时还要叫嚷“希特勒万岁”。人之将死,其言也真,这说明他是真正相信纳粹的理论、学说。两个苏联红军奋力去踢他脚下的凳子,把那凳子腿都踢断了,高特这才吊在了绞刑架上。导演在这里是对自己塑造的形象表示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对纳粹是否能马上阴魂散尽表示一种担忧。辛德勒尽量有力地使自己的“说法”更有力。他选了酒过三巡,正是两人说话格外知己之时。他用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行为方式和绝对自信的语气、神态去打击高特的思维模式。刹那间,高特想不清这个哲理。他面前的世界有点模糊了,规则也变得不那么清晰、简单了。然而,高特毕竟是高特,戈培尔也不是吃干饭的。已经醉得快站不住的高特并没有掩面大笑,而是两眼直直地盯着辛德勒说:“你喝醉了。”当然,在一个疯狂地倒行逆施的世界里,说出富于理性和人道的话显然是醉鬼、疯汉。对非理性而言,理性当然是疯颠。这种例子我们见得多了。就像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表述的那样,疯子的国度里正常人才被视为疯子。接下来的两场戏并不仅仅是后面我们分析的这一段的前奏,而是一种对比,是表现高特心理变化过程不可少的笔触。在马厩里,他对将马鞍放在地上的少年说:“去吧,我赦免你。”那个马鞍是辛德勒送给他的。他骑上马在营地里走,看见一个警卫在踢打一个工作时抽烟的妇女,他说:“放了她,我赦免她。”在这两场戏中,其实还是表现高特的随心所欲。对辛德勒的话浯,他既不理解也不必去认真想。他跟着辛德勒说“我赦免你”只不过是一种鹦鹉学舌罢了。不马上杀他们又怎么样,反正想杀就杀。可对观众就麻烦了,我第一遍看到这里时就糊涂了。编导们想说什么?因为前面的情节已造成我们的观赏定势,他身边的犹太人可以随时被杀,绝不需要任何理由,绝显露不出任何征候。以前的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可没有表现德国纳粹如何“不杀人”。看了这一段才明白,原来,斯皮尔伯格是为了让我们更震惊。镜头一是设计得很好的调度镜头,镜头摇动幅度很小却使画面里的构图和前后景关系产生了很大变化。镜头从小孩摇到镜子,让高特出现在景深处。第一个镜头这么拍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这场戏里要好好地用这面镜子,所以第一个镜头就把关系交代很清楚。其次不用切就可以让高特从侧面进来成为特写,充分利用拉尔夫·法因斯的高超演技来表现高特的心态。从一到六号镜头可以用两个镜头剪开。镜头二让我们以为小男孩已走掉。镜头三是引起我们较多争议的一个镜头。高特用手指着镜子说:“我赦免你。”有人说这是高特觉得自己是上帝可以让自己干任何事而自我赦免。我却是另一种看法。高特还是对辛德勒的话语觉得语焉不详。他看着镜子看着自己说这话是什么样子,咂摸这句话的意思,品味自己这样说话、行事是什么滋味。因为这种思考和行为方式对他实在太陌生了,他拧不过弯来。看到又用一个镜头表现小孩在场地上走,许多观众感到不对劲了。镜头又切回浴室,高特仍在镜子前。从技术上这是一个由镜中影像摇向实景中人的调度镜头,并不复杂。然而,在剧作和思想观念上却非常精妙、富于深意。高特的两个手指仍指向镜中。然后他收回手指,看自己的右手手指,然后又用左

手去摸右手的手指,他凝思着什么,就在这时,镜头从他的镜像摇向实像成他的侧面特写,他目光向前看,透出一种坚毅的光芒,但又十分令人捉摸不定。

这一个镜头点出了高特行动的个人动机。在剧作法上将前面海伦告诉辛德勒他随意打人、杀人的戏和后面高特在地下室暴打海伦、高特在修指甲时被海伦吸引的戏联系了起来。看自己的手指,他想起子海伦。这是他那清晰世界中一团迷雾。他的坚定意识形态出现了一点小裂缝。他怎么能把犹太女人当人来喜欢。另外,除了观念上的矛盾以外,他如果真的有行动还会受到实实在在的惩罚,他将犯污染种族的罪。看到手指,他气愤自己居然还把犹太人看作人。他居然对海伦产生了情欲或更复杂地说:爱。在小说中高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更复杂。他在权力争斗中被党卫军下了大狱。在狱中他居然给海伦带了一张纸条请海伦帮他收拾点衣服和爱情小说以及几瓶美酒送到狱中。其口气正常得好像是给一个亲戚的信函。如果这还不荒谬绝伦的话,高特在便条结尾还有一句:“希望在不久之后就可以再看到你。”我们知道,这种情欲对高特有双重危险:首先他自己思想机器的运转不那么顺畅了,有精神分裂的痛苦。再者,如果他有实际行动,就直接犯了破坏种族政策的罪。辛德勒不就因为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吻了犹太姑娘而小尝牢狱之苦吗。海伦是他这几天的一个情结,对这个小男孩,他完全可以把对自己的气愤、甚至懊恼发泄在他身上。小孩仍在场地上走,枪声响了,在他意识到枪是冲自己打的时候,他甚至不敢稍稍加快自己的脚步。这部片子死了很多人,但是,在剧作上和电影语言上怎么让人死去却是表现导演才气和调动观众情绪的大问题。死亡是这部影片的大主题。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种死法了,直接展现照脑袋一枪,机枪扫射集体屠杀、25个人站成几排被一个个打死。当然,最令人撕心裂肺的是那个红衣小女孩的死。我们以为她逃脱了,后来在死后挖出焚烧的尸体堆里,斯皮尔伯格又让我们看见一件红衣服。死亡在这部片子里是重要的手法问题,更是最为严肃、深刻的观念问题之一。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人被炸后高高跃起的那种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死法,也看不到身中十几弹还扭动不已转上几个圈子才死的杂耍镜头。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倒地就死。让人想到人的生命可以这样快、这样轻易地被夺去。影片演到这里,我们仍不能把握高特的思路。这就是他作为杀人魔王最成功、对普拉绍夫劳动营的犹太人来说最可怕的地方:跟他打交道无规则可言。他从不订规矩让人去遵守。他打在小孩身边的两枪可能是为了心中的不快解解闷,他可能受到了辛德勒的影响,只不过是由于习惯性行动和心里不肯善罢甘休而玩一下,他爱耍弄的猫捉耗子的游戏。也可能是他咬牙切齿欲置里夫于死地而未能击中目标。下面就是那个从技术上说来很简单的调度镜头:镜头跟着抱着账本在场地上走的斯泰恩向左横移,又一声枪响,斯泰恩只是控制不住地稍稍偏了一下脑袋,步法几乎没有改变。走了几步,我们才看到小男孩。他已经趴倒在地上,帽子摔在离头一两尺的地方,头部一摊血。这是本片最优秀的镜头之一。它的形式在我看来是很强烈的,它以有力的手法结束了这一段对高特的精神探索,让一段颇富吁哲理的思想实验以悲剧告终。小男孩的死,再次震撼了我们。这一段落宣告了戈培尔博士的胜利,他的思想机器锻造出来的高特是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在坚韧有力的纳粹精神体系中,辛德勒居然想打进去一根楔子,他想用自己的某种说法,一种稍微有点智慧和人味的说法(其实,辛德勒的理沦往高说也就是一种“王者之道”而已)对高特行使知识权力。我想起哈贝马斯说过的话:“语言交流方式受到权力的扭曲,便构成了意识形态网络。”这一次,辛德勒失败了,观众也同普拉绍夫劳动营里的犹太人一样更感到司令官高特的喜怒无常和残暴嗜杀。

这一段落电影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剧作意义,其手法简洁而富于感染力。同时,它还和上下文产生着缜密的联系,让人可以反复品味,值得我们深思。同时,这一段

让辛德勒夜宴时与高特的哲理探讨有了结局,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向下,高特看手指时从镜中拉出成特写的镜头又呼应了高特下面几场对海伦的施虐。那个镜头与紧接着的下一场戏在视觉处理和意义上联系都很紧。

紧接着打死少年这场戏的是一个高特手的特写,犹太女佣海伦在用指甲锉为他修

指甲,在指甲锉轻微的“沙沙”声中,镜头沿着高特的手上摇成高特脸的特写。他又以那种特有的冷漠而不可测的目光向画左凝视着。他在看海伦。这个镜头的落幅与我们分析的段落中镜头5的落幅在角度、构图、光效上几乎完全一样。甚至高特的眼神都很像,只是这一次十分专注。在跳了一个从屋子另一角拍的远景镜头后,导演以俯角展示高特怎样以翻杂志的动作掩饰自己凑近蹲在自己面前的海伦。他在闻她的体香。在紧接的两场戏相隔不远的镜头使用如此相近的画面来做落幅,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应该避免的。在这里却使剧作的针线更为缜密。这前后相接的两场戏使高特的性格更为凸显,使在纳粹思想和政治机器中行动的高特有了个人的动机。写好高特这个人物是使本片具有反法西斯意义重要方面。如果只写辛德勒如何赎救犹太人,本片完全可以拍成斯皮尔伯格所擅长拍的动作片或《虎口脱险》那样的喜剧。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只有对法西斯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法西斯人格进行了深刻剖析才可称为是反法西斯影片。这种剖析有时会引起我们对当今社会或我们自己的深层人格提出拷问。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黑暗中的一丝微光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博格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真实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1939年德国发起犹太人大移民,当时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拉开帷幕,克拉科夫附近的波兰犹太人被要求移居到克拉科夫中。同时,主角奥斯卡.辛德勒为了赚战争财,来到这里,利用贿赂和官员们打好关系,并建起餐具工厂。辛德勒当时和一个犹太委员会的官员--伊萨克.斯特恩合作,斯特恩一开始利用作假帐的方式让许多犹太人到辛德勒的工厂工作。好景不长,一位新的中尉来到克拉科夫,开始清算克拉科夫中的犹太人,而当时辛德勒和妻子在山丘上目睹了一切,辛德勒一开始也许真的只想要发财,但当他目睹一切残忍的屠杀事实,他的心态也随之改变,不断利用各种贿赂手段去拯救更多的犹太人。最后,德国无条件投降,犹太人也随之释放,辛德勒身为一个纳粹党员成为了战争犯,无奈之下选择了逃亡。在离开前,犹太人们偷偷铸了个刻有希伯来文经文的戒指:“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辛德勒听完甚至激动地拿不住戒指,他羞愧地认为如果他再多努力一点,多赚一点钱,他所能救的人,不只这一千多个人。整部影片到结局之前都以黑白片的手法,反而到最后,战争结束,犹太人前往其他村子寻求食物与协助,画面变转变成彩色,变成当时幸存下来的辛德勒犹太人,辛德勒的犹太人从1000多人增加为6000多人。 黑白的影片中,有一抹色彩始终无法忘怀。——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犹太小女孩,在大屠杀开始的时候,她出现在了辛德勒的视野之中,逃避着纳粹的抓捕,一晃而过,就此消失。一直到片尾,辛德勒再度看见了她,但不一样的是女孩不再散发纯真,而是冰冷的躺在木车上,尸体准备被送去焚烧。对他来说,他根本不认识这女孩,甚至不知其名、不曾接触,女孩只出现了两次,但却给予辛德勒相当的心灵震撼。也因此,他下定了决心用毕生的钱财,来换一千两百个生命。红衣小女孩在这部影片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存在,在完全黑白时代中,只有她是有颜色的,而那个颜色是红色的。它并不耀眼,却让整个画面像被光芒笼罩一般。 在大屠杀的时代之下,完全没有人出面阻止。“红色”是犹太人流不止的血,也是让辛德勒终于看见血的颜色,而这个“血的颜色”也是代表了屠杀的残暴以及人性的泯灭。“红衣女孩”也可以是辛德勒眼中的纯真,也可以是辛德勒心中的善。黑白不仅让影片灰冷,它更代表了那时代的黑白,战争是黑白的、屠杀也是黑白的,对辛德勒来说,这些都是没有情感的,所以没有颜色,直到望见了女孩,他心中的善良蜡烛才被点燃了火、他的“善”才终于袅袅升起。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颜色。 片中使用大量的打字机特写,打字机的滴答声在这部凝重的影片中直叩人心。“名字”在这部电影当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条生命。影片开始每个犹太人报着自己的名字,打字机持续的输出文字,这边是灾难的开始。影片结尾,辛德勒说着每个人名、斯特恩打出每个名字,这是一种救赎。哒哒、哒哒、哒哒、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声音啊,它的每一次响起都代表着一份生命得到了拯救,每一声都能穿透世纪。 这是我,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 “这名单代表至善,这名单代表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人道主义的光辉 第66届(199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由美国犹太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亚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并拍摄而成。影片将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这一惨剧搬上银幕,以苍凉、森严的基调和跌宕、惊悚的视觉节奏真实的再现了犹太人遭受戕害的悲切命运,从而震撼了世人的心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 二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暴行一直是犹太人心中的梦魇,也是现代人类史上最惨痛的悲剧之一。尽管很多导演都曾涉猎这一题材,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仍然以其饱满、丰盈的人性关怀和酣畅、纯属的影像风格独树一帜。他以一名犹太人的沉痛之思,通过光、影的幻化之笔将我们带入那段悲凉、惊恐的历史之中。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在两周内击溃波兰军队,攻占了波兰。犹太人被勒令登记全家人口,重新迁移并聚居到各大城市,每天有1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抵达克拉科夫。这些犹太人的命运已经不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在纳粹德国的眼里他们如蝼蚁般随时都可以将他们的生命剥夺。在令一方面,作为胜利者的德国人正过着纸醉金迷般的生活。 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是一位德国实业家,因为拯救了那1100多犹太人而被人铭记和颂扬。但是影片并不是着重于强调主人公辛德勒是多么的完美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真切切的辛德勒。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辛德勒也不例外。他救人是伟大的,但他却依旧像普通人一样,存在着他的弱点。最初他请犹太人来自己的工厂不是想救助犹太人,只是因为他们更为廉价而已。他也不是一个好的丈夫,他有着许许多多的情人。 人是会改变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也许连自己都不曾发觉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影片为我们讲述了辛德勒是如何由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转变成为一个有高尚人格极具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关于人性是善或恶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争论不休。无论人性最初是善良的还是罪恶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人生道路上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辛德勒起初对于苦难的犹太人并不是十分在意的。有一位独臂的老人等了几天当面向辛德勒致谢,可是辛德勒对老人的感激也只是敷衍了事,还抱怨助手stren找了一个没有用的人来。从为了使自己免受麻烦而拒绝帮助犹太女人救她的父母,并大声呵斥,但冷静下来,却动了恻隐之心。他从火车上救下stren更多的是因为stren是他生意上不可缺少的经理人。但随着影片的发展,犹太人的苦难不断地加深,极端的纳粹分子肆意的杀害犹太人。辛德勒看到的是一幅又一幅残忍而血腥的画面,纳粹分子的所作所为使得辛德勒原有价值观随之坍塌,心灵遭到极大震动与纳粹分子的言行渐行渐远。他慢慢的变了,变得主动地想方设法去帮助人。在一列挤满犹太人的酷热

《辛德勒的名单》影视音乐鉴赏

《辛德勒的名单》影视音乐鉴赏 摘要: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影视 音乐,好的影视音乐一方面可以 优化电影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奠定 电影的基调、诠释电影的主旨。 《辛德勒的名单》——一部荣获 过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当然也 有其成功的电影音乐。本文就将 从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两方面来 解析本片的影视音乐特色。 关键词:影视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场景音乐、《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首先我必须要感谢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先生,感谢他给世界带来了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影视剧作。 当我在写这篇论文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首经典的曲子——《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这便是本片的主题旋律——最催人泪下,最打动人心。 本片主题音乐的创作者是约翰·威廉姆斯,演奏者是伊兹霍克·帕尔曼。在我反复回想这首曲子时,我可以联想得到创作者写这首曲子时的心情,我也能联想得到演奏者演奏这首曲子时的神态表情。因为他们都从这首音乐里流露出来了。伊兹霍克·帕尔曼——一位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小提琴师,他是站在历史上的那一刻,为我们演奏这首曲

子的。不然又怎么会那样真真切切——彷佛历史就在人们面前,一个守望者站在被战火、哭泣、死亡包围的黑色的天空下无语哽咽。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本片的主题曲,也是本片背景音乐中篇幅最大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出现多达七次,而每一次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主题曲第一次出现在一个人头窜动的镜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赶出家园去往集中区。此刻人们的迷茫、无知,甚至是焦灼的心情都刹那间被主旋律烘托出来。但是这一切给观众带来的却不是恐惧,不是山崩地裂,相反,是一种滑稽感。这不是导演的失败之笔,反而在画面和历史真相的对比下更衬托出了杀戮即将到来的气氛。 主题曲第二次出现的镜头是:蕾丝·普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人接到辛德勒的工厂。此时的主题曲是由竖琴演奏的。乐音相比小提琴,少了一份压抑,多了一种幸福。同时主旋律以明朗的乐音呈现,突出了蕾丝心头那块为父母担惊受怕的石头落地时的轻松与舒坦。当蕾丝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篇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此刻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或许在开始的时候,奥斯卡。辛德勒并不是为了救犹太人而开设工厂的,正因毕竟他是一个商人,一个精明发战争财的人,他选取犹太人做工人,是正因他们是最便宜的劳工,开始的他便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这个目的。这些犹太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心中的避难所。车间标语 奥斯卡。辛德勒,一名纳粹分子,他就应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他早就知道犹太人遭受纳粹军队的残酷逼害电影中有一幕:一列列火车,一节节车厢载满了犹太人的衣物他们的鞋子,他们的金器,他们的衣服,成堆成堆的,堆成好几座小山,当一把一把金牙仍在验收员面前,他摆出一副厌恶又无奈的神情,之后便是拿起放大镜验证它的真伪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仇视犹太人,那个验收员心中就应有些为自己身为德国人而羞愧吧。 这天是历史的时刻,这天将会被纪念。 是啊,是会被纪念的,是罪证的印记!犹太人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更震撼了我们,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轻易,那个遥远的年代犹太人的生命无法由自己掌控,不必说,那站成一排的人们被同一颗子弹穿过节约出一堆可悲的尸体;不必说,那两鬓斑白的老人被年轻的手掌呼过回响出一种人性的泯灭;不必说,那些堆成山的尸体被烈火无情的吞噬焚化出一片窒息的血色;不必说,以前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了生命和延续只能躲到臭气熏天的粪坑里;不必说,一支发不出子弹的坏枪对着老人的脑袋不停响起,甚至不知道哪一发会真的射出他只能这么无力在死亡线上等待我们啊,生活在安逸的年代,从没有想象过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是怎样的一回事,只是浅显地了解当中的皮毛。我们能够握住我们自己的生命,生存或死亡由我们自己来选取,那时的犹太人呢?他们不能!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赏析《希德勒的名单》音乐鉴赏

理工学院降士谦化工与制药专业143班

《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赏析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是改编自澳大利亚的著名作家托马斯·肯纳利的同名小说,于1993年出品。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对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进行揭示,为了营造沉重的气氛与感觉,导演斯皮尔伯格主要采用了黑白摄影这种拍摄方法。影片的作曲是名副其实的好莱坞的大师级艺术家约翰·威廉姆斯。本文从主题音乐的多重演绎、对位手法的巧妙运用、对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等方面对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配乐进行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配乐分析 一、主题音乐的多重演绎 影片当中,主题音乐首次出现的画面是犹太人第一次被大规模地驱逐的场景,开场由圆号的独奏开始,不仅十分直白而且十分简单,既给人以凄楚的感觉又让人不乏苍凉之感,仿佛是在为犹太人的苦难揭开序幕,带领观众进入到这段悲惨的历史当中。主题音乐的第一次出现,就很好地区别于之前辛德勒等人舞曲风格所标识的群体形象,十分自然地成为代表整个犹太群体的最佳音乐形象。 主题音乐第二次出现的场景为辛德勒为了帮助一个犹太女子,从德国军队的集中营当中解救其父母并让他们在其工厂当中工作的场景。这段主题音乐主要由吉他伴奏,在音乐蒙太奇手法的作用下,将犹太夫妇被营救与辛德勒内心的心理斗争过程进行了交叉的展现。在此处之前,对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多是舞曲风格的音乐,而这里却不再沿用,而是选择了代表犹太人群体形象的这一主题音乐进行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音乐形象表达的转变,十分自然地暗示了辛德勒关于犹太人问题的前后态度的转变。吉他的琴弦被轻轻地拨动,音量十分轻微,速度也十分缓慢,第一乐句每一个单音的完成都是那样的艰难,接着,分解和弦的停顿则是辛德勒内心的停顿,其对自我行为的犹豫与挣扎都可以从这个停顿当中体会出来。停顿过后,辛德勒的自我挣扎也告一段落,仿佛是破茧后的蝶一般放松自在,此时的旋律开始逐渐恢复缓慢的节奏,并愈加流畅,在犹太夫妇被解救成功一同走进辛德勒的工厂的时候,音乐的节奏不仅恢复正常,而且还加入了一些弦乐,让原本停顿、缓慢的音乐变得完整与流畅了起来。这段主题音乐后半部分的补充不仅对整段音乐进行了完整与巩固,而且对辛德勒的形象转化进行了标志性的确认,即其从德国商人这一形象向有义有爱之人的形象的转化。这一小段音乐虽然十分简短,但所起作用却十分大,不仅风格简洁明了,而且对该影片片段的深刻寓意进行了很好的解释与表达,以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将整部电影的剧情进行了十分自然的转折与承接。 主题音乐在以上两次场景的出现之后没有停止,还在继续走,其每一次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作用,不仅让观众对该段主题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帮助观众去更加准确地理解犹太人与辛德勒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加强观众的情感力度的同时,对整个剧情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推动。在影片的末尾部分,辛德勒的犹太人获得了自由,他们因为自身的自由而欢唱,此时的画面逐渐由黑白两色变成了彩色,接着旋律开始转变,主题音乐由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奏出,画面已经变成了那些还活着的犹太人在依次走过辛德勒墓碑并在其墓前推起石头,这个镜头表达的主要是世人对辛德勒的怀念之情,在小提琴的音乐之下,忧伤之情不断缠绵萦绕,仿佛忧伤抑郁的小提琴声又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悲惨的年代,耀眼的阳光也在此刻显得尤为宝贵。这些画面没有一言一语,只有这段唯美的音乐在诉说着、哭泣着、欢笑着,这一段内容的主题音乐被完整演奏,如此长时间的没有任何语言的音乐配乐是少见的,这也正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片子,可谓是可遇不可求,即使当下让斯皮尔伯格再拍一遍,也不一定能超越,但看了还是让人不禁感叹国内战争片实在差得太远了。 在我心中电影最出色的一点就是对辛德勒形象的塑造,他是犹太人眼中的大善人,也是一个发战争财、贪婪好色的纳粹工厂主。但辛德勒的种种问题和起初对犹太人的麻木不仁,都不能让观众否定他的至善。辛德勒对于犹太人的态度也不是在某一幕处突然转变的,而是在犹豫中一点点唤醒自己的良知。在影片的最后,辛德勒因为没能救更多人而泪流满面。或许如赫伯特·斯坦豪斯所言,以金钱换人命,只是源自于基本的礼仪和人性,但我想在那一刻,一个鲜活真实的形象将永远留存在观者心中。然而在许多人眼中,阿蒙哥特这个角色甚至要比辛德勒更成功,一个高度文明绅士模样的刽子手,一个被战争同化又向往爱情的可悲军官。这两个角色可谓是体现了极端情况下人性被激发出的善恶两面,但又不是被生硬的分割开,他们甚至是举杯共饮的朋友。不像国内许多人物传记电影,总在赞美讴歌的同时,把主人公的缺点一概抹去,塑造起一个高大全却也乏味空虚的“英雄”,而反派则从生下来起就十恶不赦。当然也有客观原因,如今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也不准许三个多小时的长片出现,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归来》只改编了《陆犯焉识》的后半部分。 电影对于声画对立的应用给我的印象深刻。在德国纳粹疯狂屠杀犹太区时,却传来纳粹军官弹奏的巴赫,残暴场景却搭配着欢快的钢琴曲,而几个士兵还优哉游哉地谈论着这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还有一幕是犹太儿童们在欢快的歌声中一个一个走上纳粹的卡车,他们不知道的是纳粹党员将会把他们带到什么地方。车上的孩子欢笑着招手,而车下的父母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电影结束了,但现实还在继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写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但我想一切没有那么简单。人性不是因为战争而扭曲,相反正是人性造就了战争。据《一九四五:零年》中说,战后人们依然认为犹太人都是富人,在他们曾经的居所里“寻宝”,在尸体堆里翻找手表、金牙,却常常一无所获。只要人存在,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歧视差异者的丑恶一面就不会堙没。于其凭借良知同情这类靠不住的东西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不如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民主制度与法律体系。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00字以上4篇,希望大家喜欢。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00字以上1 今天晚饭后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其实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经常被打断,没能完整看下来,今晚一直持续看到了十点多。这部电影的确是经典之作,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纳粹残暴环境中犹太人仍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最糟的已经过去了”给予他们希望,使其拥有活下去的勇气,在犹太街区,人们聚在一起说着话——“现在我不用担心谁来抢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阵子没能好好想想了,现在总算可以想点事情”、“从来没有比现在更自由的了”,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充满能量的,他们在影响周围,让环境变好,就是这些能量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面前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看到辛德勒的犹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头表达感谢与敬意时,我在想:“我过世后,我所希望的他人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每当看到犹太人遭受苦难,却仍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我的内心对我说“你现在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暂、脆弱,请像影片中的犹太人一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被无谓的事情困扰,你可以活得更快乐的!” 脑子一片浆糊,我感到还有很多想表达,却又无从说起,我想这是否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动人之处。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00字以上2 对于国外的书和名著,说实话我是不大爱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吧,读国外的书总感觉很难读懂甚至还有点枯燥无趣。老师说读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读懂就要先读懂国外的圣经,对此我只能投降。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我相信好的书籍也是,国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 还记得一年前,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三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后,给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影片以一种记录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战那段真实的历史。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多了对这种战争年代的体会,那就是战争能把人类最丑陋的一面抖落出来,但也能见到人闪亮希望的一面,天够黑的时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

《辛德勒的名单》的观后感10篇

《辛德勒的名单》的观后感10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辛德勒的名单》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观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一部剧情/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一):音乐是相当经典的 电影没得说,相当经典的片子。 尤其是音乐,那首著名的乐曲,交响乐的磅礴,让人想起那个时代灰暗的一切。这个演员一直是很欣赏的,虽然不帅也不酷,至少他塑造的角色我都很喜欢。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二):人性 最触动我的不是辛德勒的大善,而是那名德国军官在当中做的善

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我想任何人在任何年代都有这样的挣扎矛盾,是选择善还是恶,因为在这样一个世界恶绝对比善更难做到。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三):我只是不能呼吸~ 断断续续地看了很多次~ 每次都看不下去~ 终于,看完了~ 我悲愤于战争~ 我惊讶于辛德勒的伟大~ 我只是看的时候,几乎不能呼吸~ 胃都纠结了~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四):黑暗中你挽救了众生 没有什么比芜劣中拥有良知更重要、义无反顾的人是执着的,而拥有关怀的生命,是黎明前黑暗的勇者。我们总是喜欢不断的给自己和别人定位,殊不知真正的定位不仅仅是内心,更是一些你无法企及的行动。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五):心灵之作 看了五遍这个电影了,每次看都哭,每次看都能看到新的感悟,真的是很棒的电影,不论剪辑还是设计方面,让人完全被震撼了。。。尤其是那个红衣的女孩,还有在最后变为彩色的画面,内心被深深地敲动着。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六):很棒 对这部电影我想多人都视为经典。几个小插曲也令人感到导演深

辛德勒的名单

为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各种方式,用尽财产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故事。故事情节真实感人,让观众深受触动。其中的音乐运用,奥斯卡·辛德勒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镜头的运用是我最欣赏的三个方面。 电影的开篇,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在低声吟唱着圣咏曲,微弱的烛光渐渐熄灭,一缕白烟缓缓升起,慢慢变成火车轰鸣的烟雾。1939年9月,德国武装在两个星期内击败了波兰军队。希特勒下令犹太人登记全家人口,重新安顿集居到各大城市,每天有一万多犹太人从乡村抵达克拉科夫。由于德国的闪电战,无数的犹太人遭受厄运,这也是辛德勒名单的起源,影片开端气氛便是十分严肃深沉的,这也和二战本身的沉痛性有所关联。 辛德勒最初的登场,是在一次高级宴会。一个中年男子优雅的抽着烟,望着不远处邻座的女子,眼光深邃。但其实,他是在打探着女郎身旁的德国纳粹军官,并试图通过这次宴会,进一步的接触纳粹党高级将领。战争时期,军商不分,此时的辛德勒做为一名德国企业家,无时不刻不在寻找着挣钱的机会,但他却没有料到,起初为了利益而建立起的人脉,却救了一千余人的性命。 辛德勒劝说犹太人史丹和其他一些投资商,共同组建了辛德勒工厂,并且在他的经营方式下,效益蒸蒸日上。然而,当犹太独臂工人向辛德勒亲自表示感谢的时候,辛德勒却透露出了不屑,虽然这是他工厂的工人,但却近乎不能为他带来利益,作为一个商人,辛德勒是称职的,但这也证明了最初的辛德勒,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厂老板,很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1942年冬天,克拉科夫犹太人区,波兰人与波兰犹太人这时已经被明确的化分开来。由中心街道将犹太区分成两半,右边是A区,是公务员、生产工人的居住场所,生存环境要相对良好。左边是B区,是多余的劳工,老弱残疾等人的居住地。这种严明的人种区分印证着二战时期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 1943年3月13日,希特勒准备屠杀犹太人。事实上,入侵波兰后,战争的进程深入使得希特勒不再满足于驱逐、分隔犹太人,而想实行“彻底”的种族灭绝,于是,被称为“最后解决”的大屠杀开始了。除了党卫队特别行动队自身外,还有募招当地警察和反犹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带头的还往往是些教员、医师或教士之流。他们的残暴比德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得不说,这是波兰人的悲哀,或者,是人类的悲哀。 在山头上骑马驻足的辛德勒静静的看着下面异常混乱的街道,在黑白颜色的人群中,一个衣着红色的小女孩儿在其中快速的毫无目的穿梭着。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只有两种色调,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特勒的名单 ——死亡、人性与拯救 曾经无数次的听说过《辛特勒的名单》,我对其的认识也仅仅限于好莱坞大片上,但当真正的被这种黑白色调的演绎冲击时,我甚至把自己想象到那一群被乱赶乱杀的犹太人当中,祈求上帝给我一丝生路··· 影片的最后给出了色彩,这让观众觉得光明终于到来。斯泰恩在送辛特勒离开的时候对他说: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此时的辛特勒无限懊悔,他恨自己为何还留着车子、金别针,它们本可以再多救几个人···其实当他将家产一声声已纷纷打印成辛特勒名单时,他真正地成为英雄! 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目睹这段历史”我真的被深深的震撼,这份震撼来源与恐惧,纳粹对于犹太人的毁灭似乎做得像是工厂做工一样,似乎就像那个阿蒙军官说的一样:“不,你们不是人,你们是老鼠是虱子,看你这一双老鼠的眼睛····”在钢琴的演奏中机关枪干掉了哪一栋楼里所有人,与毒气室里被活活毒死的人们相比或许那些给士兵解气用的被枪杀的犹太人更幸运一些,那个女性不是胖的出奇也不是瘦的出奇然而她就死在了经过军官家门口的那一刻,女佣海伦不理解,其实那个世界哪里还容的人去理解,死亡算什么,难民早就习惯了用麻木的眼神目送已死的人----无论这个人是别人还是自己···焚尸炉冒着黑乎乎的发臭的烟气,燃

尸的的碎片随着雪花一起飘落。女人们被剥光了衣服,健康的、苗条的被留了下来,她们因此而欢呼雀跃,这种场面,这种种场面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人性!我只想问人性何在呀?!!!!!!!!!! 这位斯皮尔伯格大导演在用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实性手法展现一幅幅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杀戮与毁灭情节。这种疯狂的灭绝一次次触动人格的底线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党卫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就有象征意义的陪衬吧,这里是亲特勒人格被极大激醒之处吧,这里是他决心全力拯救死神口中人们的转折点吧···我们谁敢否认黑白影响中,那一抹红色给恐怖而绝望的心灵带来的生的信仰··· 屠杀、鲜血、死亡、逃难、人性、救赎、生命、这种压抑和沉重在带给我们心灵震撼和洗涤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战中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痛苦!!!然我们我们祭奠亡者、反思历史····

影视鉴赏之辛德勒的名单概述

《辛德勒的名单》的赏析 班级:XX级环境艺术设计X班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成绩:

一、考试题目: 观看以下三部电影任选一部进行赏析评论 1、《活着》 2、《辛德勒的名单》 3、《卧虎藏龙》 二、要求: 1、字数不少于2000字 2、不少于4张剧照截图 3、统一A4纸彩色打印 4、从画面、剧情、特效、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论。 5、杜绝抄袭雷同,雷同40%以上零分计算。

《辛德勒的名单》赏析 在众多关于二战题材的影片中,有一部以粗粝的黑白画面为主调的史诗电影让人泪流满面,它就是曾获得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突破了同类影片的樊篱,用深沉的艺术魅力展现着犹太人在纳粹铁蹄下挣扎求生的悲惨画面,同时又以讴歌式的情怀去追寻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丝毫暗淡的人生光辉。 一、影片简介 1993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它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经历,重回二战时克拉科夫,向人们展示这个城市由生灵到涂炭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揭示了主题——这个世界本身无比荒谬,但是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二、黑白色彩 影片除了开头一个彩色的烛光,结尾切换到今天场景的时候是彩色画面,以及影片中一个红衣女孩给辛德勒留下强烈印象,整部影片均为黑白色处理。影片中有三段彩色片段。开片是划着火柴,点燃烛光。伴着颂歌,安详,美丽,温暖。柔和的黄色火焰绕着一圈淡蓝的光晕。然后,蜡炬成灰,灰飞烟灭处,引出火车轰鸣的汽笛,拖出的尾烟,也引出一个惨烈的时代。常有比喻——时代的列车。很形象,一个时代就那样轰隆隆的开来,人是无力阻挡和抗拒的。就那样碾过。重现那段历史是不需要色彩的,那也是一个荒诞的岁月,那种畸形的人性根本就没有色彩,只需要黑白,冷静,阴暗,沉重的黑白比所有的色彩更能说明那个年代。但还是点染出了一个小小的红色身影,是一个小女孩,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象苦难的土地上捧出的一朵小花,可爱,美丽,让人触目惊心处最终宣告着在劫难逃。电影《辛德勒名单》就是一部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达到了罕见的深度。犹太民族终于迎来了他们的黎明,一个黑暗的时代终于终结了,遥远的地平线上走来了劫后余生的犹太人。人们也在压抑中透出了气。他们从黑暗中走来,就如同从黑夜走向黎明,象曙光一样,天慢慢的变蓝了,先是黯蓝,然

安徽省2020年编导省统考(模块二)

安徽省2020年编导省统考(模块二) 一、选择题 1、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 A.司马迁《史记》B班固《汉书》 C.范晔《后汉书》 D.陈寿《三国志》 2、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 A.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C.李白《江上吟》 D.杜甫《哀江头》 3、下列诗人与其别号对应不正确的是?() A.陶潜——柳泉居士 B.李白——青莲居士 C.黄庭坚——山谷道人 D.王士祯——渔洋山人 4、《书》曰:“满招损,谦受益。”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A忧劳兴国,逸郁亡身B忧劳可以兴国,逸郁可以亡身。 C逸郁亡身,忧劳兴国D逸郁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 5、《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人,伶官指的是 A朝廷下级官员B宫廷侍女和女官C宫廷乐师和演员D朝廷宦官和侍从 6、下列作家不属于“桐城派”散文家的是() A方苞B郑燮C刘大櫆D姚鼐 7、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明代四大奇书的长篇小说之一的是()

8.以下哪句诗句与其他三句表现手法不同() A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如果的祖国(闻一多《忆菊》)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徒弟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C祖国啊!为了你!为了你!你勇敢的儿女们,为了明天,我要尽情的歌唱(胡适《为祖国而歌》) D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9、下列不是散文作品集的是?() A:巴金《随想录》B:杨绛《干校六记》C:汪曾祺《晚饭花集》D:余秋雨《文化苦旅》10、下列作品中不是以动物为主要题材内容的是() A贾平凹《怀念狼》B姜戎《狼图腾》C杨志军《藏獒》D陈忠实《白鹿原》 11、下列小说中没有把戏曲演品作为主要人物形象的是() A.秦瘦鸥《秋海棠》 B.李碧华《霸王别姬》 C.毕飞宇《青衣》 D.李洱《花腔》 12、下列小说中,人物历经女儿国,无肠国,君子国等奇特国家的是?() A西游记B镜花缘C格利弗游记D爱丽丝梦游仙境记 13、对雨果《巴黎圣母院》里面人物描写正确的是() A.貌美心恶的克洛德 B.貌丑心恶的加西莫多 C.貌美心善的爱斯梅拉达 D.貌美心善的法比斯 14、下列元杂剧中没有包拯人物形象的是() A.李行道《灰阑记》 B.无名氏《盆儿鬼》 C.孟汉卿《魔合罗》 D.郑廷玉《后庭花》 15、下列戏剧人物和戏剧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裴少俊、白朴、《墙头马上》B吕洞宾、马致远、《岳阳楼》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也是一位犹太人,从他的亲身经历上更能公正客观并真实的演绎出犹太人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迷茫和无助。在叙事手法上,本片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前后相呼应,并通过前后对比讥讽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战胜兽性的过程。全片大部分运用了黑白胶片,以此反映当时的黑暗,更有一种纪实的感觉,开始与结束时的蜡烛相呼相应,那是人性之光,注视着希望,给人一种幸福终将来临的感觉。同时又让人想到二战中遇难的所有人。像是一种祭奠,却仿佛只有他们才话在光鲜灿烂的生活之中。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导演演绎出非凡的两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同时时存活在这两个世界之中罢了。导演对光影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在明与暗、黑与白之间为观者诠释了一组又一组的特色场面。暗光线下辛格勒的忧郁毫无保留的体现出来,明亮的光线刺穿阴影,一次次为犹太人带来希望。在这明与暗、黑与白的相更迭下,突显出犹太人对命运的无助,再一次次放逐,一次次救赎中,希望与失望并肩,不知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 辛格勒的登场通过一组特写镜头,交代了他的身份。简洁大方的西装,说明他是个中产阶级,一塌纸币表明他是为钱而来,纳粹党徽说明他是纳粹党员。镜头中的两次出现一个穿鲜红连衣裙的少女,看似只是过客,却反映了辛格勒对自己无能的责备和时代下个体的卑微无助。在德国军队冲入城市抓捕犹太人的场面中,充分的反映出面对危难时人们的不同选择。被抓而又不顺从的被捉到街角,随意一枪,杀人不眨眼,人对自己命运没有掌握权,而人对他人的灵魂没有了敬畏感,浑浊了的世界叫世人不敢相信,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人们慌张的去找藏身之处,却总也不安全,但这一幕足以说明:活着,是人最基本的追求,绝望永远不会出现。而无处藏身的妇人逃到街头,被小士兵发现却意外的得到帮助,反映了在黑暗中也有没有被污染的纯洁的爱心,仿佛有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又让人感叹他终将被同化的事实。在兵临城下的危亡之时弹起的优美乐曲与战争的残酷格格不入,没有一名军人为之震撼,他们是失去了对美的感悟的一群狼!这般凶恶撕破了美,在血口之下,旋律停止了。演奏者看似向命运抗争,与时代格格不入,实则是一种逃避,他将自己关在了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忘却了痛苦,而这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也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第二天我忍不住又看了一遍,不只是看辛德勒,更重点的看年轻军官歌德。其实歌德心里是很敬佩犹太人的,在广场发表“就职演讲”时他说:“今天,是历史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历史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批准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踞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半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历史时刻”。他很清楚犹太人决不是“劣等民族”,他知道要做的其实是毁掉犹太人的文明,但他深受法西斯纳粹思想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他在普瓦索夫集中营的金属加工厂看见做门铰的老人如此娴熟,就找个借口杀死。一个优秀的女工程师给出建筑上的建议,杀死后还按照女工程师的建议改正,其实是一种有嫉妒的成分。他心里很矛盾,尤其是面对女仆人海伦。爱她但是因为海伦是犹太人,爱恨交织,他逃不出法西斯思想的控制。在地下室一面向她诉说:“原来你躲在这里来避开我,我是来告诉你,我是巧手的厨具师、熟练的仆人,是真心话。战后,你要写书,我会…乐意替你写。听到楼上大家在寻欢作乐,这里必然显得寂寞。”,“有时,我们俩都是寂寞的”,一面大骂海伦:“不,我怎么可以同情你?你这个犹太婊子,几乎引诱我上钩…”,随后疯狂的殴打海伦。歌德自知已经爱上了海伦,一个犹太女人,一个像蛇、鼠、虫、蚁般的犹太婊子,他找不到方向,只有借着殴打她来发泄。在辛德勒出于保护犹太人的目的“诠释”权力后,歌德先是试图宽容,却逃不掉法西斯的本性,而后变本加厉。歌德反映的是深受法西斯毒害的德国军人,他们也是人,也有爱,却在法西斯的毒害下变得无法自拔。最后

辛德勒的名单

课题第8课辛德勒的名单(节选)●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性格的转变,体会剧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复苏。 2.了解电影剧本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3.进一步认识人性的复杂,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主人公性格的转变,体会剧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复苏。 2.了解电影剧本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难点: 1.分析主人公性格的转变,体会剧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复苏。 2.了解电影剧本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想 《辛德勒的名单(节选)》一文被安排在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的“人性在复苏”模块,表现人性中的善与恶,展示以人性战胜兽性的力量。 课文在文本的理解上学生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但电影剧本对高中生来说应是一种比较陌生的文学体裁,故在教学过程中建议课前组织学生课前观看电影,了解故事情节,获得感性认识,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电影剧本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上。 ●教学资源 《辛德勒的名单》教学PPT

●教学设计 ●课堂反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引擎(qínɡ)诧异(chà)荷枪(hé)恻隐之心(cè) B.镌刻(juān)颤抖(chàn)噩耗(è)白头偕老(jiē) C.搭讪(shàn)濒临(pīn)祷告(dǎo)忐忑不安(tè) D.惊讶(yà)呵斥(hē)拎着(līn)虚与委蛇(y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电影赏析1(辛德勒的名单)

《电影赏析》结课影评 班级:13级戏剧影视文学 姓名:牛晓晨 学号:131303040108

一石一救赎,一人一世界 简析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美丽的海湾。 ——依扎克史登(二战幸存者)当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这个电影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无尽的黑白,影片从开头和故事的背景就预示着讲述的这个故事将是悲壮的,而看完本片在脑海里只出现了这几个词,杀戮、生存、人性,最后回归到一个词,救赎。 在我们欢声笑语的现在,已经早早远离了战争的喧嚣和恐慌,或许我们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去身在那样一个惨绝人寰的战争年代。即使没有了那种生活,我们也不可能忘记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比如二战时期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比如二战时期德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整个影片我看下来没有哭过一次,但是我却是湿着眼眶看下来的,并不是因为感人,而是感到了愤怒,看到了电影里的犹太人,我总能不自然的想起来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但是又开心于犹太人的幸福,战争真会让人露出最狰狞的面孔,也会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善良,开心于他们所幸还有奥斯卡辛德勒。 生命的颜色:黑与白之间的那一抹红色 影片的开头便是一个微弱的烛光,那红色的烛光在黑与白之间的背景燃烧着,伴随着犹太人低声吟唱着的圣咏曲,烛光渐渐熄灭,一丝白烟缓缓升入空中,拉开故事的帷幕。这并不是除了结尾电影中出现的唯一的颜色,在山头上与情人骑马驻足的辛德勒的脚下,在犹太人“自由区”中,在黑白世界里,有一名穿红色裙子的小女孩在其中漫无目的的穿梭在街区中。镜头跟随着小女孩的脚步穿越过一个个街区,在这充满哀嚎的地狱里,小女孩像是一个旁观者,又像是一个诉说者,天地之间唯有她才是这场屠宰场的主角。1她是一个穿鲜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现绝对有她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符号。红色,鲜血的颜色(在这里当然不是性欲),但又代表着生命与希望。辛德勒的眼神在随着小女孩移动的同时,内心的某种东西似乎也在悄悄的变化着,辛德勒的内心同样燃起了救赎的火焰。此时电影响起低沉的童声合唱,伴随着小女孩被纳粹党无情的杀害一同消失了,消失的那条生命,仅仅是那样的脆弱,仅仅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完美的和弦:法西斯的死亡催眠曲

视听语言《辛德勒的名单》特写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中特写镜头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将辛德勒由一个好色、会享受且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中的坚定分子到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的英雄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该片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及第51届金球奖的7项大奖。其中饱含的思想高度,优秀的摄影艺术,色彩的合理搭配,具有高度感染力的配乐以及精妙的后期剪辑技术自是不言而喻。而这里我主要想要介绍下《辛德勒名单》中的特写镜头。 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西部特征的一个景别。人物出场首先使用特写,可以制造悬念,给观众深刻的第一印象。而《辛德勒名单》中的特写镜头无疑使人印象深刻。在辛德勒出场的段落里混合了酒杯、西装、纽扣、领带、胸章、钱等一系列关于辛德勒动作的特写完成了辛德勒这个人物的交代,将主人公凸显出来,并增加了他的神秘感。后来根据摄影机随着侍者运动,才“隆重推出”主人公。一个即将参加重要活动的纳粹党人,而非纳粹军人,但其身份尊贵,富有权势,同时也是一个擅长玩乐的花花公子形象。尤其是拍摄辛德勒吩咐侍者的那一幕,通过景深的运用,侍者成为镜头中的主体,而辛德勒却成为背景,且只看到辛德勒的嘴和耳,尤其是嘴,表明了辛

德勒是“幕后”操控者。导演没有提醒就从一个地方跳到了另一个地方,没有让观众得知辛德勒的人物全貌和房间里摆设的具体坐标。但是,这些标签式的说明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使得观众主动去感知到“画框”以外的空间,而这些标签也为人物打上了个人烙印,为后面的叙事做好铺垫。 再细说开篇的第一个镜头,黑暗中一只手点亮了一个蜡烛,寓意着点亮了生命之光,再到后来,人去桌空,独留一直残烛缓缓的变暗直至熄灭,产生轻烟渺渺。暗示着一个生命的悄然消逝。随后紧接着下一个画面,由蜡烛的渺渺青烟转为火车呼啸而过的浓烟滚滚,又表达了从一缕愁思转至现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而历史的滚滚车轮在不断地行进之中。 有时候,特写镜头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或者特定的情感,还是突出和强调细节的重要手段,它既可通过眼睛的顾盼、眉梢的颤动以及各种细微的动作和情绪的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灵,也可把原来不易看清或容易忽视的细小东西加以突出,赋予生命,或借此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或用来介绍人物、时间、地点的特征。一般来说,特写镜头比较短促,运用得当能使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 当影片开头第一次出现名单时,打字机打出的名字的特写与各个犹太人的肖像的近景不断穿插,简洁明了的将人物与名字联系在一起,可见导演的画面设计之精巧,为后文名单的作用做了铺垫,而观众亦是观看十分的清晰,引人入胜。名单还在之后的剧情中不断地出

辛德勒名单影评

那些伤痛和人性的复苏 在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种伤痛叫战争,在战争的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种伤痛叫二战,在二战中总有那么一种血腥残暴的行为叫屠杀。希特勒希在1941年7月的汪湖会议后开始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1)[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谬论,全国文摘精华四编,方少华编,1992]这导致了犹太人的灾难。但在这场浩劫中人有不少犹太人存活下来。如今二战已经过去68年了,但是历史不能忘记,不少反二战的经典影片仍然痛诉着这段历史。《辛德勒名单》就是其中之一。观看这部影片能更好地理解反战争的意义。 蹒蹒跚跚的红衣女孩,想躲进隐藏的庇护所,却被生冷的拒绝……在生与死的界限徘徊的人们,我们不强求有太多怜悯和同情,因为这恰恰可能招来杀生之祸……女孩躲在沙发下,天真的捂起耳朵,渴求躲过这个浩劫。镜头也移开了,毕竟我们都知道女孩的下场。这些在辛德勒的眼中,此刻心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辛德勒原来只是一个投机的商人,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色鬼,他有好几个情妇,个个都爱他.他在波兰经营一家搪瓷厂,为前线的部队提供子弹和餐具,由于波兰工人的工资较高,而犹太工人则可以不付工资,从经济方面考虑,辛德勒选择了一些犹太人到他的工厂做工。但是随着纳粹对犹太种族迫害的加深,辛德勒工厂也成为了那些犹太人的避难所。从此辛德勒扩招了自己工厂的犹太人。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而拼命贿赂那些军人。 与辛德勒的灵魂得到救赎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在他爱上犹太女仆海伦时,曾经一度以为他会放弃随意枪杀犹太人的做法,尤其是那个犹太男孩没有将他的浴缸弄干净时,阿蒙·戈特说“我宽恕你”。但是男孩出去以后就被人发现了他的尸体。除此外影片中还充满了各种小细节。斯泰恩作为辛德勒的会计,在那里不停地打着名单,辛德勒说“够了够了,我已竭尽所能”。“不,你还能做的更多”。随后辛德勒的名单越来越长。那个阿蒙·戈特口口声声爱着的海伦最后也出现在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理由是辛德勒给了阿蒙·戈特一笔巨款。 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也同样耐人寻味。犹太人偷偷从躲了一天的钢琴下跑出来,结果不小心踩到了琴键,随后冲上来一阵扫射的子弹居然在钢琴上弹出了美妙的乐曲,音乐的美好与士兵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部影片多次出现小提琴忧郁低婉的音调,把我们带回那个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全篇多次出现的小提琴独奏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辛德勒在影片开篇出场时伴随的音乐是《黑色星期日》,起着暗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作用。 影片的最后一些镜头同样耐人寻味。那些被苏军解放了的犹太人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圈,因为他们一起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然后镜头渐渐地变成了彩色,暗示着黑暗的过去。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恐怕是那些在影片中的角色突然间变成了真实的人,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在儿孙的搀扶下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放下了一块块感恩的石头,告诫着曾经的黑暗是血淋淋的现实,同时也歌颂了人性的伟大。 作为经典之作的影片,全篇几乎每个镜头、每次剪辑都耐得住细细推敲。摄影、录音、剪辑、场面调度、叙事结构等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是视听语言的范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