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1教育专著:

2个性的社会化

3社会的个性化

4教育的等级性

5学校

6学制

7学校文化

8管理

9学校管理

10.道德

11.环境决定论

12.儿童个体发展

13.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1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5.教师

16.教育机智

17.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

18.教师职务

19.教师培训

20教师的考核

21教育目的

22广义的教育活动

23狭义的教育活动

2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5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6德育的文化功能

27德育的经济功能

28德育的享用功能

29陈述性知识

30程序性知识

31技能

32自主性

33发散思维

34辐合思维

35体育

36形式美育

37实质美育

38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39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

40自主性探索学习中的任务

41自主性探索学习课程中的评价标准42五段教学以

43教学原则

44实物直观

45语言直观

46教学组织形式

47单一课

48综合课

49小组合作学习

50教学方法

51讲授法

52实验法

53参观法

54纲要信号图式

55广义群体

56狭义群体

57学生集体

58正规教育

59班级

60班主任

61心理咨询的过程

62行为契约

63模仿学习

64测量

65考试

66安置性测验

67诊断性测验

68标准化测验

69教师自编测验

70常模参照性测验

71评价

72教育评价

73绝对评价

74法律关系

75羁束行为

76行政失衡

77行政迟缓

78行政不当

79违法行为

80侵权行为

81侵权民事责任

82归责原则

83不可抗力

84意外事件

85学生申诉制度

1.教育专著:是关于某方面教育问题的专门的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知识原创性,能够对某方面问题提供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2.个性的社会化指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3.社会的个性化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4.教育的等级性指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官职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级的教育。

5.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6.学制也称学校制度,是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倒找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7.学校文化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8.管理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二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9.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不动产上,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0.道德:是调整众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偷思想和偷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

11.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养育论。

12.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3.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来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性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和水平方面,都可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5.教师:是发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6.教育机智: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18.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19.教师培训: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0教师的考核: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2广义的教育活动:指能够传递人类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

23狭义的教育活动指学校教育,其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2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质量规格中能以其社会的需要来规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其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25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3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笥,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

26德育的文化功能:指学校德育在一定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27德育的经济功能指学校德育通过提供一定品德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8德育的享用功能:就是说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29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

30程序性知识: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

31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

32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依据自己的判断将信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33发散思维: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或“开放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之中,思维在一段时间中可以不拘一格地朝多种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

34辐合思维:思维根据给定的信息和条件沿着传统的逻辑朝归一或单一的方向推演,最终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样一种朝一个方向集中的思维模式即辐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和封闭思维。

35体育: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36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墙头对象的审美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37实质美育:是追求美育的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38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指根据目标的性质及其与课程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将课程目标区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类方法。

39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指在课程目标的某个层次上,根据其所涉及的具体范围的不同,将课程目标区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40自主性探索学习中的任务: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

41自主性探索学习课程中的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在此类课程的每一单元中,都应当有根据主题、任务、学生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评价标准。

42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盛行于欧美并影响到中国。

4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4实物直观:是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45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46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47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

48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二种以上的教学任务的课,还进一步提出了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49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50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5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52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食品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53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54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种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55广义群体指按某些共同特征,如一定的出身成份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等特征而划分的人类共同体。

56狭义群体: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参加到这种联合体之中的人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组织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

57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它表现出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点,如良好的集体主义、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和制度,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等。

58正规教育是一种有计划吸目的的教育形式。

59班级指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焦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60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上,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业设置的教师职务。

61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由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就会挫折的能力。62行为契约即咨询者把和学生商定的行为计划相应的奖惩条件写成书面文字并签署姓名。

63模仿学习是在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内容特别缺乏了解时,应当多提供合适的范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再要求进行模仿。

64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

65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如期中期末考试

66安置性测验指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常常摸底测验,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也比较低。

67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

68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标准化测验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试题质量较有保障。

69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70常模参照性测验要在所定教学内容中,选出一些能区分出学生水平的题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应该能拉开分数距离。题目难度以中等为宜,特别难和特别简单的题目要少些。

71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发生的价值判断、

72教育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

73绝对评价是指和预定的标准相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合格。

74法律关系是众在社会生活中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相互之间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5羁束行为是指在法律做出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格依照法律做出的行为。

76行政失衡主要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对相对人相同的行为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理决定,因而使相对人无所适从的不当行政行为。

77行政迟缓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不适当地迟缓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从而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的不当行政。78行政不当也称行政失当,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合法但不合理的行为。

79违法行为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违反法律规定,从而导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的有过错的行为

80侵权行为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的其他损害行为。

81侵权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82归责原则即归责的根据和标准,它是确定行为人的的侵权民事责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侵权法的指导思想

83不可抗力指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并且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支配的力量,它包括某些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

84意外事件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事故。

85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打官腔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1教育专著:

2个性的社会化

3社会的个性化

4教育的等级性

5学校

6学制

7学校文化

8管理

9学校管理

10.道德

11.环境决定论

12.儿童个体发展

13.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1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5.教师

16.教育机智

17.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

18.教师职务

19.教师培训

20教师的考核

21教育目的

22广义的教育活动

23狭义的教育活动

2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5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26德育的文化功能

27德育的经济功能

28德育的享用功能

29陈述性知识

30程序性知识

31技能

32自主性

33发散思维

34辐合思维

35体育

36形式美育

37实质美育

38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39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

40自主性探索学习中的任务

41自主性探索学习课程中的评价标准42五段教学以

43教学原则

44实物直观

45语言直观

46教学组织形式

47单一课

48综合课

49小组合作学习

50教学方法

51讲授法

52实验法

53参观法

54纲要信号图式

55广义群体

56狭义群体

57学生集体

58正规教育

59班级

60班主任

61心理咨询的过程

62行为契约

63模仿学习

64测量

65考试

66安置性测验

67诊断性测验

68标准化测验

69教师自编测验

70常模参照性测验

71评价

72教育评价

73绝对评价

74法律关系

75羁束行为

76行政失衡

77行政迟缓

78行政不当

79违法行为

80侵权行为

81侵权民事责任

82归责原则

83不可抗力

84意外事件

85学生申诉制度

1.简述教育学的基本内涵

2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3简述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5如何学习教育学

6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7学习教育学要注意问题

8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

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在的教授相对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10简述从社会角度出发的教育的内涵

11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观点

12简述教育发展的历程

1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4简述奴隶社会教育阶段性的具体表现

15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

16教育的内涵

17教育的发展分几阶段

18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19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

20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征

21简述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2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表现

23学校文化的类型

24按形式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25按主体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26按标准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27简述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28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具备哪些条件?29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30学校文化如何形成

31学校绩效评估不同的标准可分几类

32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33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34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35简述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对儿童发展观的贡献

36当代儿童发展的基本内涵

37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能反映出哪些更深刻的内容38儿童身心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能反映出哪些更为深刻的内容

39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40简评遗传决定论

41简评环境决定论

42简评辐合论

43简评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44简评杜威的儿童发展观

45如何理解儿童个体的发展

46儿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47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

48简述教师定义的内涵

49简述教师地位的含义

50我国教师法对各类教师应具备的相应学历有哪些规定

51不具备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如何申请教师资格

52简述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53何种情况下会丧失教师资格

54简述担任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

55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及内容

56中小学教师培训有哪些类型

57教师考核应遵循哪些原则

58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化

59教师专业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60教师的概念包括含义

61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62简述社会教育目的与个人教育目的关系

63教育目的即教育目标的观点正确吗

64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65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66为什么说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7制定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68简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69简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70“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71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新时期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72.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7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4狭义的教育活动与广义的教育活动不同点

1.简述教育学的基本内涵

答:1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2指一种课程的名称,是各师范院校开高的一门带有专业性质的课程3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种教材即“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2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答: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简述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答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因此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4教育的目的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民办引导向十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价格的主要途径就是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4简述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答1教育学的研究应首先把培养制度高精尖即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以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个体行为的影响2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制度比教育意图、计划、策略对师生教育及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大更深刻3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理解制约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4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5如何学习教育学

答1要注意掌柜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

6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答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7学习教育学要注意问题

答: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

8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

答: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降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以,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在的教授相对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答:1学的目的不是籽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明了生活的意义,提高生活的境界2学的方法是内发的而不是外烁的,强调个体主观的态度和修养。3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历史与道德知识,很少涉及科学技术方面4学的主体不仅包括儿童而且包括成人,

学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无止境的

10简述从社会角度出发的教育的内涵

答: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众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11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观点

答: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送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12简述教育发展的历程

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14简述奴隶社会教育阶段性的具体表现

答:1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2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奴隶主贵族子弟3教育内容多是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以满足统治阶级对内对外武力镇压和道德才华的双重需要4教育方法体罚万千,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5教师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职责,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具有很高的权威。

15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

答:1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3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深厚的宗教性。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16教育的内涵

答:一般从二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众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其次,这修定民教育看作是二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17教育的发展分几阶段

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18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答:1古代学校的出现。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19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

答: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4师生关系民主化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征

答: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21简述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食品、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表现

答: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学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3学校文化的类型

答:1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2物质文化3制度文化

24按形式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答:1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2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3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25按主体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答:1上级评估2同级评估3自我评估4下级评估

26按标准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答:1绝对标准评估2相对标准评估

27简述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学校的课外活动。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等28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启迪学生的智慧,由简而繁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掌握从事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巧充分做好参加社会生活的准备。

学校应具备: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基本教学设施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9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答:学校是一种执行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有别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其他社会组织,具有独特的组织特点。边些特点会对学校产生其他社会组织所没有的约束或机会。

30学校文化如何形成

答:来自二个方面1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甘醇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2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谍、价值观等。

31学校绩效评估不同的标准可分几类

答:1按性质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二种1是定性评估2是定量评估2按形式分,学校绩效评估分三类,一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二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三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3按主体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分四类,一是上级评估二是同级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四是下级评估4灵感,学校绩效评估可分为三类:一是日常评估二是定期评估三是不定期评估,5按标准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为二类一是绝对标准评估二是相对标准评估。

32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教学管理工作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在德知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中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33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价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34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1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35简述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对儿童发展观的贡献

答: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推进了儿童发展观的进步与成熟,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的关键性作用。而杜威则在于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邮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共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36当代儿童发展的基本内涵

答: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7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能反映出哪些更深刻的内容

答: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到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38儿童身心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能反映出哪些更为深刻的内容

答: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不定期下除非,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扩展儿童发展范围的根本道路。

39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答: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3尊重学生的修改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40简评遗传决定论

答: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理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恶论等等。

41简评环境决定论

答: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牌儿童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素关系所制约,说到底还是一种决定论。其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很大影响

42简评辐合论

答:辐全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全并发展的结果。

43简评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答:对于解答儿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他在其著作中,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在他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古老是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44简评杜威的儿童发展观

答: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也对儿童发展观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它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他主张根据儿童的举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昼去除教育过程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举的内容与形式,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较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和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他主张根据儿童的举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昼支队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除非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修改需要、更贴近社会生活。他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举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5如何理解儿童个体的发展

答:儿童个体的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伴随着理论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把握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3教育不等于发展

46儿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能价格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47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

答: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修改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48简述教师定义的内涵

答: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教师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主要有三1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2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3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状况等,同时教师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去向不明的职责是教育教学。3)教师的使用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评议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

49简述教师地位的含义

答:教师的地位一般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50我国教师法对各类教师应具备的相应学历有哪些规定

答:1)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2)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春以上学历3)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杀敌,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5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6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51不具备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如何申请教师资格

答:不具备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回车家教度,取得考核合格证书。考核合格证书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二种。工作满一年以上者,可申请参加《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的考试;工作满二年以上并已取得《教

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者,可申请参加《专业合格证书》的文化专业知识考试。文化专业知识考试,一般每年一次,由少、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组织。中学教师除考试所教学科的有关课程外,均需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小学教师考试三门课程:1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2评议和数学任选一门3其他学科(自然、地理、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任选一门。教师在货场衰老格后,可向所在学校或学区申请颁发《专业合格证书》

52简述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答:1提出申请,应当由本人在受理期限内提出申请,并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身份证明、学历证书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3教育行政部门或受招手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的体格检查证明、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证明材料。2受理。教育行政部门或受招手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30天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3颁发证书。申请人提出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经认定合格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受招手的高等学校颁发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制的教师资格证书。

53何种情况下会丧失教师资格

答:我国《教师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取得的,丧失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件》进一步规定,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54简述担任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

答:1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2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首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行职务职责。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除符合上述条件外,各级各类教师任职条件要求视岗位而有所差异。

55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及内容

答: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徒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和水平为重点。

56中小学教师培训有哪些类型

答:1非学历教育,包括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三种2学历教育是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57教师考核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

58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化

答:一,从客观上讲,许多职业尤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些复杂行业,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才能用途,才能为社会所认可。2从主观上讲,专业化也可以保护从业人员利益。教师的专业人将是今后教师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地位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发展必然趋势。

59教师专业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谁进行管理。

60教师的概念包括含义

答: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的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教师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服务于这个目的,并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61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有规划和从事教育活动时,会比一般经验性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目的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反思2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庙宇、反思与理解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更为自学地按照教育目的办事,对于偏离教育目的的现象也会迅速、自学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3在庙宇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62简述社会教育目的与个人教育目的关系

答: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人类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庙宇和实现的前提。孤立式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

个教育观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63教育目的即教育目标的观点正确吗

答:不正确。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教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标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具体教育目标的制定即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它们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64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答: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但是由于教育方针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所以它还要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同时,教育方针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其反映的教育目的也当然具有某些推定性或强制性。这夜实践所要不断进行客观探讨的教育目的也有很大的不同。

65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众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人格等观念和的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66为什么说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7制定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68简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69简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70“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71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新时期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72.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7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4狭义的教育活动与广义的教育活动不同点

1.简述教育学的基本内涵

2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3简述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4简述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5如何学习教育学

6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7学习教育学要注意问题

8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

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在的教授相对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10简述从社会角度出发的教育的内涵

11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观点

12简述教育发展的历程

1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4简述奴隶社会教育阶段性的具体表现

15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

16教育的内涵

17教育的发展分几阶段

18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19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

20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征

21简述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2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表现

23学校文化的类型

24按形式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25按主体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26按标准分类,学校的绩效评估分几类?

27简述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28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具备哪些条件?29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30学校文化如何形成

31学校绩效评估不同的标准可分几类

32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33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34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35简述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对儿童发展观的贡献

36当代儿童发展的基本内涵

37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能反映出哪些更深刻的内容38儿童身心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能反映出哪些更为深刻的内容

39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40简评遗传决定论

41简评环境决定论

42简评辐合论

43简评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44简评杜威的儿童发展观

45如何理解儿童个体的发展

46儿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47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

48简述教师定义的内涵

49简述教师地位的含义

50我国教师法对各类教师应具备的相应学历有哪些规定

51不具备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如何申请教师资格

52简述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53何种情况下会丧失教师资格

54简述担任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

55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则及内容

56中小学教师培训有哪些类型

57教师考核应遵循哪些原则

58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为什么需要专业化

59教师专业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60教师的概念包括含义

61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62简述社会教育目的与个人教育目的关系

63教育目的即教育目标的观点正确吗

64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65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66为什么说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7制定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68简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69简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70“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71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新时期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72.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7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4狭义的教育活动与广义的教育活动不同点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内容,信息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师地位:指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构成。 教育机智:只面对新的突发案件,能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规定从事教师工作的必备条件。 教师职务: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教师培训: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1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2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考核: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教育活动(广义):指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策性表达,反映国家教育基本性质、总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身心获得发展,形成思想品德。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一定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用以解决教师组织学生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形式,教学活动的程序展开等问题。 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有教学原则指导的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育评价: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广义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教育的国家化:教育向世俗化过渡和公民的国民教育普及,教育成为对社会发展重要社会性事业,要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职能,有效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作用。教师职务制度: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程序方面总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育法: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以宪法为根据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 教科书:简称课本,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学大纲具体化 教师聘任制度: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货架与行政部门故居教育教学岗位设置每瓶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依据社会要求决定。反映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和要求,近代体现为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功能学派”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是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职能在于使人的本性受到完善发展,根据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一定社会背景下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分别的从各门学科中选出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校精神文化:指学校中一种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依人际关系可分为学生文化和教育文化两种。 学校物质文化:由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针对不同学校人员而制定的不同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学校绩效:指学校功能所发挥的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学生集体的基本功能: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什么是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在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2、教育学--就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科学。 3、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5、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6、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 7、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的教育。 8、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1、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13、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14、年龄特征--就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15、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16、课程模式--是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简要概括总结。 17、课程开发--是指地方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予以调节,安排和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 18、课程评价--是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体育概论》简答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 (4)应用性(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⑤技能性⑥娱乐性 ⑦社会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2、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13、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攒在和运行的一整套原则) 14、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位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积分标准和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15、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1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17、隐性课程:(也成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18、教学设计:教师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的一切设想。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归纳

一.名词解释 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身心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莰基认为个体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 4.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1.教育机智:是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2.移情理解:是指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3.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知觉程度。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2.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