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全校大四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与掌握历史上中华民族人文与自然历史的空间形成过程及其互动规律;二是在学习中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同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容量大,主要包括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文献等,涉及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地貌、政区、领域、都市、经济、人口、交通、文化等诸多方面。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 32课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人地互动关系为主线,教学中以运用理论讲授与实践考察为主要教学方式,将采用讲授、讨论、参观考察、作业、论文、考察报告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

二、课程大纲

绪论

教学要点: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归属问题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三、怎样学习历史地学

考核要点: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历史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演变的趋势。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学时)

一、冰后期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二、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2学时)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二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教学要点:中国古代森林植被变迁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中国境内的森林植被变迁(1学时)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

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三、近30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第二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1学时)

一、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分布演变

二、历史时期中国植被的变迁趋势及原因

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植被变化及基本特点。

第三章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教学要点: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变迁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重要珍奇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1学时)

一、洲象与犀牛的分布变迁

二、犀牛的地域消失过程

二、长臂猿的历史分布情况。

第二节大熊猫与老虎的历史分布区域演变(1学时)

一、大熊猫的历史变迁

二、虎的分布变迁

三、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关系

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的原因。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教学要点:黄河变迁和长江流域水系演变。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

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

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

第二节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1学时)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二、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

考核要点:历史时期我国江河湖沼演变的规律。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沙漠化的趋势和原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沙漠和沙漠化(1学时)

一、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

二、地质时期形成而在历史时期扩展的沙漠

第二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的推移(1学时)

一、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

二、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

考核要求:沙漠化与丝绸之路及农牧业界限推移。

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海岸变迁趋势和原因。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下辽河海岸、渤海湾海岸历史变迁(1学时)

一、下辽河海岸的历史变迁

二、湾海岸的历史变迁与天津成陆问题

第二节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1学时)

一、长江河口与上海成陆及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二、杭州湾的历史变迁

三、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的变化及原因。

第七章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疆域演变的基本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

东北边疆

北部边疆

西北边疆

第二节南部边疆的历史变迁与国际争端(1学时)

西南边疆

东南沿海疆域

考核要求: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际争端。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

教学要点:历代政区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1学时)

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

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

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

四、无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

第二节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1学时)

一、政区与自然的关系:山川形便

二、政区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犬牙交错

第三节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文化、历史地名关系(1学时)

一、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政区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三、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关系

考核要求: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原则。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教学要点:不同历史时期长城和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长城的兴筑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1学时)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三、北魏至隋的长城

四、明清长城

五、长城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中国古代关隘发展变化和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1学时)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

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

考核要求: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及原因。

第十章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农牧区、经济都会、经济重心的分布及变迁特点。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始农业起源于早期农业生产(1学时)

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

二、历代农业经济区演变

第二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迁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1学时)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二、近代经济区域的形成的特点

三、中国经济重心东南迁移的因素。

考核要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南迁移及原因。

第十一章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水稻、高旱作物的分布及社会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时期水稻种植分布于环境制约(1学时)

一、水稻种植的起源

二、历代水稻种植的区域分布

第二节高旱农作物、桑、农副业植物分布和变迁(1学时)

一、高旱农作物种植与推广

二、桑蚕业的发达与丝织业中心演变

三、历史时期重要农副业植物分布变迁

考核要求:中国古代重要农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

第十二章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业分布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及原因(1学时)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

二、历代都城的演变与原因

第二节古代都城的选址、形制与社会关系(1学时)

一、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原则

二、中国古代都城形制

三、中国古代都城与社会

考核要求:关于农村市镇分布与社会发展关系。(补充上课内容不足)

第十三章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分布变迁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国重要的交通要道。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的水陆交通(1学时)

一、秦汉时期交通状况

二、隋唐时期交通状况

三、宋元时期交通状况

四、明清时期交通状况

第二节大运河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1学时)

一、隋以前的运河开凿

二、隋唐大运河

三、元代以后运河与社会

第三节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社会(1学时)

一、西北丝绸之路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

二、南方丝绸之路(海、陆)发展

考核要求:中国古代交通的几种基本类型和历史影响。

第十四章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

教学要点:历史时期中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变迁,中国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与分布变迁(1学时)

一、历代人口数量变迁

二、历代我国人口分布的变迁

第二节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与社会发展(1学时)

一、历史时期中国的重要移民

二、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考核要求:历史人口变迁的特点;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

第十五章历史文化地理

教学要点:中国人才、中国风俗文化区的历史演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才分布的地理变迁(1学时)

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

二、中国风俗区的形成与演变

考核要求:文化地理区域的历史演变。

第十六章历史地理文献与古地图研究

教学要点:中国古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古代地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地图的编绘与释读

一、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

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图

第二节重要历史地理文献简介

一、《汉书?地理志》

二、《大唐西域记》

三、《读史方舆纪要》

考核要求:了解最基本的历史地理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8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1:[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2、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 参考答案: 1、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 名词解释 1.《尼布楚条约》: 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 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 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 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全长1794千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 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 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是有史以来人类众多的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开发了东北地区。 8.走西口: 西口即东虎口,是指山西人从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东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但破坏了草原生态,弊大于利。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C 2从()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1.0分) A、商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正确答案:C 3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到达过新疆地区。(1.0分) 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正确答案:C 4()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1.0分) A、徽州 B、山西

D、绍兴 正确答案:D 5清朝,()下令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归福建省管辖。(1.0分)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咸丰 正确答案:A 6晚清时期,大臣()力排众议,毅然出兵,平定收复新疆。(1.0分)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施琅 D、左宗棠 正确答案:D 7秦始皇时期实行()。(1.0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正确答案:B 8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河南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A、新疆 B、宁夏 C、西藏

正确答案:A 9郡县制时期实行上计,其中上计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户口 B、赋税 C、兵力 D、刑狱 正确答案:C 10中国稳定的统一的疆域形成在()。(1.0分)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中华民国 正确答案:C 11“中国”二字,经过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的铭文上。(1.0分) A、四羊方尊 B、大克鼎 C、何尊 D、曾侯乙尊盘 正确答案:C 12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最新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1.0分) 1.0 分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C)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九十年代后 3从(C)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A、黄巾起义 ?B、靖康之乱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D)。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对 5自公元(C)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 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D)。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 ?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 ?D、以上都对 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8(D)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绍兴 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D)。?A、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D)。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 ?B、历史自然地理 ?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D、以上都对 11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D)。 ?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D、以上都对 12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C)到达过新疆地区?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13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 ?A、寻找建文帝 ?B、联络海外,打击蒙古参与势力 ?C、宣扬明朝国威,加强政治的合法性 ?D、寻找贸易经商的机会 14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B)和()。 ?A、开封和南京 ?B、开封和杭州 ?C、洛阳和南京 ?D、洛阳和杭州 15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16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C)。 ?A、“奉诏四条察州” ?B、“奉诏五条察州” ?C、“奉诏六条察州” ?D、“奉诏七条察州” 17 16世纪末叶,(B)从美洲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全国传播。?A、胡椒 ?B、红薯 ?C、葡萄 ?D、以上都对 18从(D)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