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兼《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兼《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兼《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兼《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兼《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要求:理解这两篇小说的内容,懂得所涉及的有关故事情节,把我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2、能力要求: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得作用。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这两篇小说的内容,懂得所涉及的有关故事情节,把我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得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继续渗透小说文本阅读指导方法,重点让学生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理解环境描写所起得作用。同时把握现代小说的有关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百年多的时间之中,很多卓有成就的诗人、作家纷纷获奖,其中比较公认的有:梅特林克、霍普特曼、泰戈尔、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托马斯·曼、高尔斯华绥、奥尼尔、米斯特拉尔、赫尔曼·黑塞、纪德、艾略特、福克纳、罗素、海明威、加缪、帕斯捷尔纳克、萨特、肖洛霍夫、阿斯图里亚斯、川端康成、索尔仁尼琴、聂鲁达、伯尔、索尔·贝娄、米沃什、马尔克斯、戈尔丁、塞弗尔特、西蒙、布罗茨基、马哈富兹、帕斯、戈迪默、沃尔科特、莫里森、大江健三郎、希尼等。其中2000年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剧作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灵山》(2000年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圣经》等。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一部获奖的中文作品)。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肖洛霍夫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殊关注的作家。这不仅仅因为他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顿河》、《新垦地》(旧译《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珍贵的文学遗产,还因为他一生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的授奖词为: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一个人的遭遇》故事梗概

一个人的遭遇 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苏联的党报《真理报》连载了一篇小说,作者是写过《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立即震动全世界,因为它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它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它的作者不同寻常,更因为它的内容不同寻常。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伟大的卫国战争后第一个春天,冰雪融化,道路泥泞。“我”坐在河滩的篱笆上,等待渡船。一大一小两个流浪汉走过来。大人叫索科洛夫,小孩叫凡尼亚。搭讪几句之后,这个极其普通的男人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是1900年生人,曾参加过红军。在1922年的大饥荒中,他的亲人都饿死了。后来他当了钳工,和伊林娜结婚以后,他开始有了幸福,妻子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姑娘,温柔体贴。十年间,他们有了一子两女,盖了一座房子。但是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第三天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他永远忘不了告别妻子的一幕,他把哭哭啼啼的伊林娜从身边推开。在前线他负过两次伤,在一次往火线送弹药的时候,他的军车被击中,他成了战俘,送往德国集中营服苦役,倍受折磨。一天,他说了一句抱怨的话,被告密,于是,德国人喊他去,他的勇敢救了他一命。因为他是司机,被指派给德军的一个战地工程师开车,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德军工程师带回苏联。回家探亲时,他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被德军炸死。他又回到部队,得知儿子也参军了,而且表现很好,做了军官。但是,就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他的儿子也牺牲了。战后,这位功臣,重操旧业,给集体农庄开车,收养了一个无人照看的战争孤儿。但是,一次他开车撞了农庄的一头牛,结果被开除了公职,他只好带着收养的孤儿到处流浪。

四、文本研习

(一)、1、失去儿子以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请按照时间顺序将索科洛夫经历的苦难概括出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车祸(悲愁的心)

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女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我们想想吧,一个人有多少泪水能够伴着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啊!可是——

(二)、1、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

明确:同情孩子;身世相同

2、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

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3、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

学生读18、19段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五、合作探究

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教师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儿子的将来)等。

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不是。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请看一组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其实,小说写的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遭遇,是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3、小说的结尾说,“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明确:读懂了索科洛夫感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六、伯尔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985年逝世。海因里希·伯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篇小说方面,目前已知的有《流浪人,你若来斯巴……》《我的昂贵的腿》《在桥边》。中篇小说方面,目前已知的有:《列车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等。

授奖词:海因里希.伯尔是继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表彰他的创作“凭借对时代的广阔的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贡献”。他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

七、故事梗概

1开端:(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2发展:(“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

离骚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 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 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分值设定:10分。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 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 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 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 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 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 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 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一松柏 高中语文必修二《采薇》教案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 朗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鉴赏人物 教案 教学目标 1、构建小说相关的知识网络,快速阅读小说《玻璃》,把握情节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提升专题素养,掌握鉴赏人物的方法,提高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小说阅读鉴赏人物重点内容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学生阅读小说《玻璃》,思考探究: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具体探究分析 (一)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补充: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表现中心,是小说内容的重要因素,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出示参考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 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 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思维提升

【变式训练】 小说的主人公王有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后合作探究,并请学生试概括) 教师点评(略) 参考答案:王有福是一个性情谦卑、胆小怕事、有点固执但又本分善良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生活困难,性情谦卑;他不小心撞坏了酒店的玻璃怕让自己赔偿而偷偷溜走;因不相信酒店诚意不敢去打官司,同时心地善良而最后竭尽所能赔偿玻璃。 思维提升 小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五方法” (1)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3)从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示范课教案_2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建构教案

生命可贵,抉择有道 —在群文阅读中考量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学生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学生思辨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教学重点】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以“淘金式思维” 探讨评判生死的价值标准 【教学难点】思辨看待生死抉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认为,生命因为追求的不同,其意义和价值也会不同。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释疑难概念 1.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群文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2)培养和训练以“淘金式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3)树立辩证地看待生死的观念。 2.出示“淘金式思维”概念及特点 三、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借助手头资料探讨生死抉择的问题 (一)指导学生迅速浏览《渔父》、《项羽之死》、《报任安书》三篇文章及其相关资料 (二)出示探讨的问题 1.阅读《渔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讨论 (1)屈原选择投江而死是轻率的懦夫行为,还是勇敢高尚的举动,为什么? 2.阅读《项羽之死》,细读“乌江自刎”片段(第四段),探讨问题 (1)项羽选择了自刎而死,是愚蠢的举动,还是是英雄的行为,你怎么看? 3.阅读《报任安书》,结合8-10段相关内容思考、讨论 (1)司马迁在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之后却选择了隐忍而活,你怎么看待他的选择? (三)教给学生阅读“群文”探讨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1.选定方向(你的观点) 2.迅速筛选文中相关内容作为你观点的支撑 3.通过联想借助你掌握的背景材料和历史素材佐证观点 4.倾听同学发言,同时分条整理支撑你观点的理由。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人教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梳理

高考第一轮复习之文言文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退) 2、窃计欲亡走燕(跑到) 3、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给……看) 5、请指示王(指出给……看) 6、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给)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8、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9、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盟约) 11、于是相如前进缻(上前进献) 1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离开)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指父母兄弟,统指家内外亲属) 14、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1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位在廉颇之右(上) 1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18、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19、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20、顾吾念之(但) 21、王必无人(如果) (二)通假现象 1、拜送书于庭(同“廷”) 2、召有司案图(同“按”) 3、设九宾于廷(同“傧”) 4、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5、臣愿奉璧往使(同“捧”) 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踬”)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三)一词多义 1、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做,引申为“演奏”,动词)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动词)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动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做,引申为“立下”) 拜为上卿(担当,动词) 2、使 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3、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见)

高一语文整体阅读散文主题阅读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用古诗与花相配,说说它们各比喻哪个女人:①黛玉;②宝钗;③探春;④李纨;⑤湘云;⑥袭人;⑦麝月;⑧香菱。 A.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B.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C.并蒂花——连理枝头花正开 D.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 E.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F.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G.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 H.荼蘼花——开到荼蘼花事了 答案①D ②F ③A ④E ⑤B ⑥G ⑦H ⑧C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散文阅读基础知识 1.文体区分 很多同学对于小说和记叙性散文感到迷惑,写作时自己写的是哪一类文体也不大清晰,这些文体上的障碍会影响学生的答题效果。所以,我们在学习记叙性散文之前,先对文体以及鉴赏重点进行区分,进而把握好不同文体鉴赏主旨的异同。 文学体裁四分法: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因为小说和记叙性散文容易混淆,本单元重在区分这两种文体。 ①小说 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也是以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发展及贯穿主题的美学原理为表现的文学艺术作品。 很显然我们通过其定义得知: 人物形象、叙述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环境,必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三要素中,人物形象为核心,能否塑造出典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才是一篇小说能否完美的表达主旨的关键; 而故事、环境这两要素自然皆是为人物形象服务,换句话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作者会倾注全力,借助一切手段打造人物,所以,我们鉴赏时,把握人物形象才是鉴赏的关键,才是把握主旨的唯一切入点。 当然,人物形象的内涵极其丰富,这在以后的小说鉴赏中再详细说明。 ②散文 是以抒情议论为主,兼有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高中阶段的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类:写景、写人、记事、状物。 散文从表达方式角度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叙事性散文:也叫记叙性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我们从以上可以得知: 是否以抒情议论为主是判断散文的标志。散文重视作者的抒情、议论,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会充斥作者饱满欲滴的感情,可见散文是以情动人的文体,这与小说极为不同; 文中会出现重要的抒情议论性文段,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的大致方向,这与鉴赏小说的手段也不同; 具体到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必以抒情、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所以鉴赏主旨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主要事件和抒情句的结合,比小说鉴赏关注得更全面。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

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 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氓》 教案

《氓》教学设计 前言: 本单元学习的是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一窥唐以前诗歌的风貌,了解中国诗歌的源头。 这单元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同时能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帮助诗歌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文学常识积累 关键词:《诗经》别称《诗经》内容《诗经》成书《诗经》六义《诗经》章法结构四言诗现实主义 2、《氓》 关键词:情节情感手法主题(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准确诵读诗歌,把握四言诗的节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情节 3、《诗经》表现手法的运用 4、诗歌主题的呈现

三、教学难点 1、《诗经》手法的艺术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及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源远流长,那么我国诗歌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我国诗歌的源头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中。 2、《诗经》常识 别称: 先秦——“诗”或“诗三百” 汉——“诗经”(儒家经典,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包括反抗压迫剥削,爱情婚姻,劳动生活,政治讽刺,古老史诗。

成书(来源): 采诗——周朝“采诗官”或“行人”每年春天到各地去采诗,然后交予宫廷乐师配乐,奏唱给天子,使他们能够了解民情,巩固统治。《国风》主要成书方式。 献诗——周国公卿列士(贵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献诗,表达自己对王朝统治的颂美或讽谕。 删诗——司马迁《孔子世家》中说到,《诗》有三千篇,孔子删诗至305篇。(不可信) 分类: 按内容分:《风》、《雅》、《颂》 《风》——又称“十五国风”,大部分为民间歌谣,160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宫廷乐曲歌词,105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利用事物间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启发想象 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又叫“起兴”,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或歌颂的事物。 句式与章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阅读教学计划 语文教学内容在总结以往成功教学经验的同时,将在生态课堂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于高一和高二年级教学中侧重阅读教学。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关键时期学生语文将在高一和高二时期通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为高三语文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课本篇目必修部分,选择经典篇目进行课堂学习精讲。这一部分,主要是老师引导,按照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推行课堂学习模式,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对高考题的针对性题型练习,扎实的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课本篇目选修部分,采取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有老师制定选修课文部分的学案,学生在学案的指引下,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自行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进行集中学习。 第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阅读。可以采取隔周阅读的方式,利用语文课堂连堂两节课的时间进入学校图书馆进行自由阅读。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有总体规划,有具体要求,定期查阅学生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图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第四,主题单元阅读。这一教学活动以课文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相关课外资料,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阅读、写作及组织活动能力的锻炼。老师明确单元阅读主题目标,提供与本单元主题相

关的参考资料的篇目,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外资料的搜索、筛选和阅读。因为之前通过对课本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元主题内容,所以在搜集资料阅读时倾向性会比较明显,单元教学目标会得到更深入的实现。老师每周利用一节课对学生的课外搜索阅读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出最佳的课外资料和最优的阅读心得。 尔后,班级汇总。以班报的形式编排成阅读资料进行班内传阅。班报采取小组轮流编辑的方式,每周一期,报纸主题切合课本单元主题,版块内容全部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资料搜索和整理,形式灵活多样。这种教学形式既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寓知识于趣味中,无形中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学期新气象。希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对教学领域的突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语文知识基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创造高考语文学科成绩的新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