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4.口号

(1)提出: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过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围攻教堂、使馆区: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天津保卫战: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4)失败: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7.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8.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9.

主要内容危害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使馆界成为列强监控清王朝的场所,

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清王朝内政外交完全被洋人控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10.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面对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及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初期的态度是(A)

A.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宣战

B.对义和团“招抚”,对各国投降

C.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宣战

D.对义和团“剿灭”,对各国议和

2.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下列举措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有(D)

①创办报刊②捣毁教堂③拆毁铁道④砍断电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3.电影《神鞭》中的主角傻二,他头顶的大辫子被称为“神鞭”。傻二加入了义和团后,甩动“神鞭”冲锋陷阵,英勇抗击洋人。“神鞭”所抗击的“洋人”不包括(C)

A.英国侵略者

B.俄国侵略者

C.葡萄牙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

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需要拍摄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题材的历史剧,应选择的素材是(A)

A.廊坊阻击战

B.威海卫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大战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5.《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B)

A.开商埠

B.设使馆界

C.办工厂

D.建教堂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摘自义和团的揭帖(1)材料一表明义和团怎样的斗争意志?这一斗争意志有何消极影响?

斗争意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消极影响:被清政府所利用,最终失败。

材料二“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摘编自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国皇帝

威廉二世的报告

(2)材料二表明瓦德西怎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瓦德西为何有这种想法。

观点:瓦德西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统治中国,应该要调整瓜分中国的计划。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课后巩固提升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

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B.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2.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B)

A.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B.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D.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3.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曾经攻占北京城的是(D)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辛丑条约》签订前,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C)

A.符合当时国际外交形势

B.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物力强大

C.反映了清王朝腐败无能

D.中国一贯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

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B)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D)

A.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1860年前后,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组合列举:依据提示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

(1)义和团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狼狈西逃。

(3)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派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发动过的哪些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三则材料对应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依序写出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

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4)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要振兴中华,避免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要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等。

专题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对下面文字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A)

当时的中国人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A.“五口通商”便于外国商品涌入

B.“五口通商”使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

C.“五口通商”出自《马关条约》内容

D.“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3.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被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为翼王的是(C)

A.杨秀清

B.韦昌辉

C.石达开

D.冯云山

4.下图为某校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战役后创作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是 (A)

A.黄海大战

B.威海卫之战

C.辽东之战

D.丰岛海战

5.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通过对两幅地图的比较,我们得出的正确结论是(D)

A.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6.下列反映了美国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存在矛盾的事件是 (D)

A.中美签订《望厦条约》

B.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C.中美签订《辛丑条约》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7.下面近代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8.对下图所示年代尺中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B)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程

D.中国探索近代化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9.中国的农民阶级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中,也充当了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谣: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1)材料一民谣中的“天兵”和“妖”分别指的是什么?“把田地分”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天兵:太平军。妖:清军。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深居宫中。务求享做皇帝的福……他的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谣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失败的主要原因。

洪秀全享乐腐化,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

材料三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3)材料三中“拳匪运动”是什么?作者对这一救国方案是如何看待的?

运动:义和团运动。观点:作者不赞成这一方案,认为它反对近代化,是开历史倒车,不会起到救亡图存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

反帝(或反侵略)反封建,救亡图存(或争取民族独立)。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1841年1月26日,英军占领香港岛,登岸的地方便是现在香港的水坑口街,在英文中,水坑口的街名就是“占有”。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事件: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依据:《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见下图。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暴行,该暴行的制造者是谁?

英法联军。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3)材料三中的这一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但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实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实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持续实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所以,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②、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②、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为朋友,我想知道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侵犯你合法权力的行为?对待这些违法行为该如何做?可见同学们有很强的法制观念。但是你了解在我国那段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岁月吗?(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事件扭转了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局面、使十年文革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找寻答案吧。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填写,在期间如有疑问同桌间、小组内交流解决,若仍有疑问记录并提交给老师,我们共同解决。 (老师在学生自学教材期间,巡视学习情况,并随时搜集把握学生的疑难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展示) 【释疑解难展示提升】 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让你一显身手,展示下你的预习效果。十年文革使虽已结束,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文革后我国发展的两年的徘徊。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情景剧场,去体验那段徘徊的岁月。要求你要认真观赏,情景剧结束后你要回答一些依据情景剧而设置的问题。掌声鼓励欢迎我们的班级演出团闪亮登场。

教案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义和团抗击抗击八国联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 《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 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 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 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 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 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 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 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 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义和团的拳民被清朝当地政府和八国联军折磨斩杀的现场照) 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于是西人之教堂遂为若辈之城社,而民教涉讼之案,地方官几于不敢问矣!因而教焰日张,民气日积,自来教堂之变端,何莫非平时积忿之所致哉! 2.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义和团是在怎么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3.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4.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指向谁?(学生讨论) 提示: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初期斗争矛头:腐败的清朝政府。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廊坊阻击战 在北京的战斗 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3义和团的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 4八国联军的罪行

2 2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时间及签订国 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辛丑条约》内容 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基础达标 1.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两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C.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1900年,当人类跨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新世纪的曙光并未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的喜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民族创痛是这一年发生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与这一规定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12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剑桥中国晚清史》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页 1 第 能力提高 1.义和团到处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行为,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A.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盲目排斥外洋事物 C.英勇抗击外国侵略 D.领导者的腐朽堕落 2.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A.虎门销烟B.圆明园遗迹 C.侵略者坐在清朝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皇帝的宝座上 3.爷爷把在北京东交民巷拍的照片给大家看,并介绍说是1905年的作品,而小明马上看出其中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第8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内容]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处理教材时,拟以代表人物为基础,弄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程标准描述可以看出,本课内容大都属于“列举”“知道”“了解”层面的要求,目标不难达到。所以尝试性地把这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设计成了以历史活动为主的课,把学习的重点由获取知识转向发展学生阅读、组织、合作、交流等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一定认识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行不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4.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5.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 有无限蓬勃生气”。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 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 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 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丑条约》的影响。 结论:《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 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 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 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探究二】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结论:《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正是因为这样才催发了近代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努力,从而为下一单位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近代历史上起着关键的承接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 2、识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及《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3、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国耻与苦难,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2·1·c ·n ·j ·y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www-2-1-cnjy-com 2、《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1*cnjy*com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21·cn·jy·com ◆课前准备 ◆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展示《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二、进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7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7课复习提纲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 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的产品的倾销。 ③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可以牟取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危害: ①鸦片对吸食者的身体和精神都有严重的损害。 ②罪恶的鸦片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 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③③大批官僚吸食鸦片,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 削弱。 二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州虎门 人物:林则徐(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 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三、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导火线(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3、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 国商定。 6、影响:①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②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失败原因: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北师大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二、知识构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下面是某班同学自编的一首歌谣:“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五四运动 B.中共成立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 2.“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中共() A.一大B.遵义会议 C.七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B.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4.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

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 5.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它们排序() ①井冈会师创新路②南湖游船开天地 ③八一枪声建军队④遵义会议扭乾坤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6.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同步习题1

第8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东京(日本)2.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保国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3.中国近代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运动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体西用 D.自强求富 5.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军已无力抵抗 B.同盟会的有力领导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各省的革命党人支持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共同纲领》 7.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 C.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D.资产阶级和清政府联合政府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9.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新军 B.四川保路运动日益扩大,清政府加强了对武汉的控制,形势对湖北革命党人不利 C.起义由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发动 D.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天门市2001年) 10.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1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嘉兴舟山台州衢州金华市2002年) 二.填空题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13._________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 ____________。 三.动脑筋 14.“……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 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01组合列举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1.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________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 2.义和团提出“________”的口号,既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________的斗争意志,又具有________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知识点2抗击八国联军 3.1900年6月,为镇压__________,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________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4.义和团与侵略者在天津________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________壮烈殉国。 5.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义和团在____________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________的野心。 知识点3《辛丑条约》的签订 6.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 7.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__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________;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________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8.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9.《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1.《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条款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区别中国近代史前期列强攻占北京的两个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02辨析改错 10.1900年,列强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后来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腐败的清政府。 【】改正: (2)1900年,义和团经过激烈战斗,取得廊坊大捷,大败八国联军。 【】改正: (3)20世纪初,清政府与英、美等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赔款最多的《北京条约》。 【】改正: (4)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40年后,美俄联军又攻入北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改正: 03单项选择 知识点1义和团运动 11.“……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

精品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斗争方式:义和团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4.口号 (1)提出: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5.过程 (1)廊坊大捷: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2)围攻教堂、使馆区: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天津保卫战: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4)失败: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6.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7.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8.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9.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1.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张老木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李老金说:“我参加过义和团。”王老德说:“我家现住在东交民巷。”赵老刚说:“我在总理衙门当过差。”他们中肯定有一个在说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谎人是() A.王老德 B.李老金 C.张老木 D.赵老刚 2.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3.“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材料中导致中国“国将不国”的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中国人口约为4亿5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一位老者收藏有四张1903年北京东交民巷的照片,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居住着大量北京市民 B.各国大使在举行宴会 C.有许多西式建筑 D.外国军队在进行操练 6.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 化程度 C.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D.《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7.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流失在海外 的中国文物大概有164万余件,分散在全世界 200余家博物馆。从《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