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义刑法学概述与其学术意义

教义刑法学概述与其学术意义

教义刑法学概述与其学术意义
教义刑法学概述与其学术意义

教义刑法学概述与其学术意义

教义刑法学概述与其学术意义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社会、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大国崛起”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功与经济、文化、科学等思想体系落后的背反问题。学术界开始了诸如“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类的大讨论与反思。部门法学同样无法逃避该问题,例如近些年“中国刑法学应当向何处去”也成为很多刑法学者关注的问题。21 世纪之初,张明楷教授就敏锐地认识到中国刑法学的研究现状是“缺乏学派之争、立场之争”,且我国的刑法学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刑事立法学,存在“批判刑法比解释刑法时髦”的不合理现象,这种以立法修改为研究导向的刑法学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力。因此他提出“只有以法哲学为基础解释现行刑法的学科,才是真正的刑法学”、“没有发达的刑法解释学,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刑法学”的观点,大力提倡学派之争并以解释刑法为重点来重构中国刑法学。

〔1 〕张明楷教授提倡的学派之争与刑法解释学的研究路径逐步得到不少刑法学者的认同,如陈兴良教授改变自己曾经对注释刑法学存在的偏见,在刑法哲学的研究告一段落后,又回归到刑法解释学的思路,出版了《本体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2 〕在张明楷教授举起实质解释论的大旗时,陈兴良教授也树立起对立的形式解释论大旗,二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派之争。〔3 〕但这并没有终止陈兴良教授对中国刑法学研究转型之路径的进一步探索,他基于“我国目前刑法学领域学术水平的低下,与法教义学方法研究的厥如存在很大关系”的判断,提出“刑法学如欲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推进刑法教义学方法论的研究”,〔4 〕“在这种情况下,刑法学的突破仍然应当以刑法教义学为目标”〔5 〕的观点。最近,他明确提出了“走向教义学的刑法学”〔6 〕的命题。

那么,教义刑法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何为教义刑法学? 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是何关系? 中国刑法学为什么要走向教义刑法学? 教义刑法学在刑事学科体系中如何定位?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论题,并非不言自明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教义刑法学的概念界定

德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刑法教义学,因此刑法信条学、刑法教义学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但我国刑法学界在 21 世纪之前还没有教义刑法学、刑法信条学之类的概念。2005 年之前,我国也只有极少数文章在对德国刑法资料的引文中偶尔出现“刑法教义”、“刑法信条”之词。从2005 年开始,学者们逐步结合我国刑法展开对刑法教义学、刑法信条学的讨论与研究。关于何为教义刑法学,刑法学界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刑法信条学是关于刑法基础理论的学问,即刑法学科中得到广泛接受的基本理论。〔7 〕另一种观点认为刑法教义学是基于已经存在的刑事制定法而发展起

来的一门学问,即对刑法法定规则的系统化和对学术、司法判决所发现的刑法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科学。〔8 〕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能说错,但从规范性的定义角度看,二者都有不足的地方,第一种观点虽然比较通俗,但过于笼统。第二种观点是直接采用德国学者的说法,虽然揭示了刑法教义学的某些特征,但对其本质属性的揭示不够明确,具体特征的描述也不够完全。陈兴良教授在《教义刑法学》一书中对教义刑法学的根本属性做出新的解读与归纳,对其具体特征也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不过陈兴良教授并没有对教义刑法学下一个概括性的定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教义刑法学的根本属性、具体特征去研究教义刑法学的概念。

首先,笔者认为,教义刑法学的根本属性可归结为逻辑性。陈兴良教授将其归结为学术性,然对于学术性似乎很难下一个正面的概括的定义,陈兴良教授就是从“学术不是什么”的多种角度间接告诉我们“学术是什么”。他从四个角度界定了学术有别于政治、思想、技术以及宗教。〔9 〕细查这四对极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笔者认为教义刑法学的根本属性———学术性———可归纳为逻辑性,理由有三: ( 1) 学术必须是一种以逻辑推理为方法的精神活动( 说理、论证、批判与反批判) ,“学术自身的规律”特指合乎逻辑规则。( 2) 学术必须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 3) 在西方学术中,“理性”的代名词就是“逻辑性”,“合理性”就是“合乎逻辑性”,其实质乃要求任何人的任何论断都必须接受逻辑的检验,而不是“官大的表准”〔10〕或者以既有的学术威望定真理。“合逻辑性”因此就具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当把逻辑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而进行写作时,他可能表现为一种专门挑毛病的学科”。〔11〕所以政治活动、思想、技术、宗教现象本身都不是学术,但以政治活动、思想、技术、宗教现象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逻辑论证活动以及形成的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则是学术,例如政治学、儒学、司法技术学、宗教学等。总之,笔者认为教义性、学术性、逻辑性这三个词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可以等同视之、相互替换。事实上,德国刑法学者在论及刑法体系性科学时,“教义性”与“逻辑的”二者,以及“犯罪论体系”与“形式逻辑的构造”二者也几乎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两对同义词。〔12〕总之,在笔者看来,可以将“走向教义学的刑法学”的命题解读为“走向逻辑主义的刑法学”。

其次,在教义刑法学具体特征上,学界一般认为具有两大特征: 规范解释学上的先验特征以及体系化特征。法教义学以实证法( 实在法规范) 为研究客体,按照康德的观点,教义学是“对自身能力未先予批判的纯粹理性的独断过程”,〔13〕德国法学家拉伦茨也认为教义一词本身具有“先验”的特征。〔14〕教义刑法学的先验特征乃是将刑法规范预设为未加检验就被当作正确的、先予的前提,对刑法规范须持不加批判的信仰态度。根据德国学者阿列克西的观点,法教义学是一个多维度的学科,包括法律描述、体系研究、提出解决案件建议。与之相适应,法教义学就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 1) 描述———经验的维度; ( 2) 逻辑———分析的维度; ( 3) 规范———实践的维度。陈兴良教授认为,逻辑———分析的维度是最重要的,因为法教义学的主要使命就在于为法的适用提供某种法律规则,因此需要对法律概念的分析,而且也包括对各种不同规范和原则之逻辑关系的考察。〔15〕其中“对各种不同规范和原则之逻辑关系的考察”必然要求形成一个合乎逻辑规则的知识体系,所以体系化特征就成为教义刑法学的第二大特征。从该特征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

“教义刑法学不是什么”的界定,即教义刑法学不是单纯对孤立的法条或者法律规范的注释或者解释。

至此,从教义刑法学的逻辑性本质特征及其具体特征出发,笔者大胆尝试对刑法教义学下一个正面的概括性定义: 教义刑法学是指以刑法规范为根据或逻辑前提,主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法律概念、规范、原则、理论范畴组织起来,形成具有逻辑性最大化的知识体系。

二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关系梳理

国内刑法学界比较熟悉的概念是规范刑法学( 刑法解释学) ,对教义刑法学的概念相对比较陌生。那么作为教科书形式或者作为一门学科方法论的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换言之,二者是不是等同的问题? 这值得研究。

在大陆法系,并不区分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部门法学就是法教义学,如刑法学在德日就被直接称为刑法教义学、刑法解释学。〔16〕而陈兴良教授在特定语境下却是倾向于区分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17〕下面笔者主要选取陈兴良教授的《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两部教科书为分析样本,通过样本比较来探讨我国的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区分及其意义。

( 一) 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区别

在我国,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区别,可从两个方面考察:第一,从抽象的定义上看,二者具有两点区别:〔18〕( 1) 在方法层面,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规范刑法学主要采取“注释”的方法,教义刑法学主要采取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 ( 2) 在结果层面,二者形成的知识体系的特点不同。规范刑法学形成的知识体系突出强调“以刑法规范为中心”或“揭示刑法规范的含义”为己任,而教义刑法学则突出强调刑法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最大化特征。第二,从《规范刑法学》与《教义刑法学》两大文本的形式与实体内容上看,也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具体特征: ( 1) 从内容上看,《规范刑法学》包括总论与分论的内容,而《教义刑法学》只有总论内容。之所以《教义刑法学》省略了分论内容,原因在于刑法总论,尤其是犯罪论,实质上就是刑法方法的载体,刑法各论只是刑法方法运用于个罪的一种应用性训练;( 2) 从逻辑性( 学术性) 的角度看,《教义刑法学》的逻辑性( 学术性) 高于《规范刑法学》。如果对教科书的体系性方面作比较,可以看到《规范刑法学》( 第一版) 的体系虽然有不同于传统的刑法通说体系的地方,但更靠近传统的刑法通说体系。《规范刑法学》( 第二版) 虽然在形式上坚持了“罪体-罪责-罪量三位一体的犯罪构成体系”,但将原本平面的罪体要件与罪责要件按照定罪的( 部分) 逻辑要求分别改造为两阶层,在实质上吸收了三阶层体系的“阶层性”特点,将罪体区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罪体构成要素,第二层次是罪体排除事由。这样,就将正当化事由作为罪体排除事由纳入罪体中讨论。但这一体系仍然没有完全达到“教义刑法学”的逻辑性最大化要求,还存在其他逻辑缺陷问题———将本属于价值与实质判断范畴的正当化事由与罪体要件合一,这与陈兴良教授一贯主张“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的定罪逻

辑要求〔19〕多少有点相矛盾。( 3) 二者除了在宏观的犯罪论体系结构存在性质差异之外,在具体内容、观点上,也存在差异。以共犯的内容为例,《规范刑法学》在共犯的性质问题上采纳的是我国刑法通说中的“二重性说”。但《教义刑法学》通过对我国刑法规范的严格的逻辑分析,否定了“二重性说”,认为我国刑法实际上采用的是共犯独立性说。〔20〕

总结以上各种角度的差异点,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更为抽象的角度,将二者的这些差异点均回归到教义刑法学的根本特性———逻辑性( 或学术性) ———的程度差异上。换言之,规范刑法学与教义刑法学如果在某种意义上有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就是逻辑性( 或学术性) 大小高低上的差异。

( 二) 二者区分的相对性意义问题

强调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区别的理由,主要是基于我国的刑法规范学研究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特殊语境。在德日刑法学界,由于规范刑法学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不仅有着成熟的刑法解释方法,也有着成熟的刑法教义学体系,在基础性知识与学术性知识之间,刑法解释学与刑法教义学之间已经高度融合,因此德日刑法学界直接将刑法学称之为刑法解释学或刑法教义学,实属当然。但是我国的规范刑法学虽然近 10 年来在刑法解释学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在如何构建犯罪论体系等基础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基本的共识,另外,即使同一学者在解释刑法的具体问题时的基本立场也可能并不一致,逻辑上自相矛盾之处也是常态。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用规范刑法学或刑法解释学来指称我国狭义的刑法学,但另一方面又有必要强调通过刑法教义学的方法来清理我国刑法学通说所坚持的犯罪论体系或者其他解释观点中存在的内在缺陷、矛盾,从而促进我国刑法学逐步走向成熟。换言之,正是我国刑法学与德日刑法学的现有差距,决定了当今德日刑法学不存在“走向教义学”的问题,但我国则存在该问题。因此在我国刑法学的这一特定发展阶段或者语境下,强调教义刑法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区别,就有其现实意义,但无疑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性意义与价值。

这种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法教义学方法研究的厥如”这一判断具有相对性。刑法通说知识体系,也是由前辈学者研究而来的,不能说我国刑法通说知识体系不具有任何程度的教义性( 逻辑性、学术性) 。通说体系在其他方面已经存在的逻辑性、学术性知识,就无需重复言说。第二,德日“成熟的刑法教义学”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判断,并非绝对的不变的东西。他们成熟的刑法学知识体系在一些边缘处或者个别问题上仍然会不断地受到质疑、批判、改善。法国的罗丹曾经说过: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21〕陈瑞华教授从这句话引申出法学研究的学术性价值所在,“对于法学研究活动而言,所谓学术大师也就是通过研究法律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人们司空见惯的问题上能够提出创造性的思想与理论的人。”〔22〕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当前刑法学中的基础知识或者通说,还是德日成熟的教义学知识体系,都不会改变“熟知非真知”的知识发展的性质。事实上,刑法教义学在“逻辑最大化”问题上没有绝对的终点。三关于教义刑法学价值的批判及笔者的回应我国刑法学界刚刚展开对教义刑法学的初步探索,按常理似乎法学界不可能如

此迅速地展开对“走向教义学的刑法学”的质疑与批判。其实不然,早在《教义刑法学》出版之前,学术界就已经有不少著名学者展开了对未出世的“走向教义学的刑法学”之路径倾向的批判与质疑。这里不得不提及三个代表性人物: 第一个是邓正来教授,第二个是苏力教授,第三个则是陈瑞华教授。他们之间虽然在学术路径上可能存在着批判与反批判的关系,但却不约而同地对教义刑法学展开了批判与质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法学现象,似乎“走向教义学的刑法学”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被宣告死亡。那么中国刑法学还有没有必要走向“教义学”? 现在提倡教义刑法学的研究还有没有价值? 值得深思。

从现有的对教义刑法学的批判来看,论者主要从如下几点提出质疑。一是质疑教义刑法学( 规范刑法学、刑法解释学)〔23〕的移植主义倾向。如邓正来教授认为,刑法等部门法中存在三种形式的“法条主义”,〔24〕这种法学模式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受到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将欧洲大陆法及其逻辑体系等作为普世性的东西在中国的“移植”,导致法条主义严重缺失“中国”时空维度的理论模式。这种“范式”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的是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所以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所谓的“范式”危机。〔25〕陈瑞华教授对教义刑法学也有类似的批评。他认为刑法研究者过多地援引了欧陆法国家的法学概念和理论,尤其是引进了德国法学的现成理论。甚至在很多场合,就连论证和支持某一理论的例子都来自欧陆学者的著述。一些刑法学者基于对前苏联刑法理论的反思,对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解构’式的研究,认为唯有引进欧陆刑法学之中的犯罪构成理论,才能克服前苏联法学理论的缺陷。但是,从前苏联法学理论转向欧陆法律理论,这还是在将某一外国法律理论作为建构中国法律理论的基础,这怎么算得上是对中国法学的独立贡献呢?〔26〕

二是认为教义刑法学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如邓正来教授认为,法条主义存在以下的问题: 法条主义预设制定法体系有着某种固有的逻辑结构,武断地相信理性能够解决法律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极容易导致耶林所言的那种“概念法学”缺陷,忽略了对法律论证的前提进行批判的努力; “法条主义”论者所从事的上述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实证的,因为他们所研究的只是那些可以被称为是“实证法”的制定法。其坚持的法律必须与道德相分离,“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科学”标准也是相当危险的,容易导致专断立法和专断司法。例如,“打假法律越‘完善’,造假案件越泛滥”的问题,这本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中国法律问题和中国法学问题,教义刑法学解释解决不了这种中国问题。〔27〕陈瑞华教授也有大体相同的批判理由,他认为教义刑法学将法律制度视为相对封闭的规范体系,忽视了法律制度形成以及运行背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走到极致,很容易坚持一种过于自负的“理性主义”立场,甚至走向危险的教条主义之路。〔28〕并认为教义刑法学存在一些致命的问题,作用很有限。例如,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问题用法解释能够解决吗? 是法律规定不完善那么简单吗? ……靠法解释学解释立法原意,根本不能解释、解决这样的中国问题。〔29〕苏力教授也认为,刑法教义学只能有效解决大量常规案件,对于像许霆案这样的难办案件或者其他疑难案件,脱离了政治性判断和政策考量或者脱离了整个中国政治制度运行模式的刑法教义学分析就基本失效,分析结论也显得武断。〔30〕

以上学者对教义刑法学( 规范刑法学、刑法解释学) 的分析与批判,乍看颇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与批判难以站住脚,至少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对狭义的刑法学的学科属性存在根本性的误解。狭义的刑法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定罪量刑以及如何建立起合理的罪刑关系。这决定了解释学方法以及逻辑实证方法乃是教义刑法学( 规范刑法学、刑法解释学) 的核心方法论。笔者承认或许不同国家对某些具体罪名、具体刑法制度的创设上会因国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刑法应该有,也的确有“中国”时空维度或者“中国问题”,体现出国别性。但一旦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罪名、制度立法化、文本化,那么如何准确合理地解释、适用这些罪名、制度,则必须按照具有普适性的法律方法论进行。法律方法论是无国别的,我们不能认为欧陆国家的刑法体系或者刑法方法论上讲究逻辑性,而我们的刑法体系或者刑法方法论则可以不讲逻辑性。可以断言,构建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之主张者,无论他多么地有创造力,都不可能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独有的法律方法论,同样也就无法创造出一套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规则或逻辑体系。或许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有不同于他国的思想、观念、价值、文化等,这无可厚非。但在学科与科学意义上,我们却不可能特立独行,违反基本的逻辑体系与逻辑规则的要求。我们切不可把体系上存在结构性缺陷或者逻辑上混乱的东西当作“中国特色”的东西予以坚持。所以“将欧洲大陆法及其逻辑体系等作为普世性的东西在中国的‘移植’,导致法条主义严重缺失‘中国’时空维度的理论模式”之批判理由是不成立的。

第二,对广义的刑事法学内部的各学科之间的特定功能及其关系,存在认识上的混乱。广义的刑事法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学科类型的划分。从方法论角度,刑法学一般可以划分为规范刑法学、理论刑法学和比较刑法学。以研究对象( 刑事法规范) 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或者划分为刑事实体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以对待刑法规范的态度不同可划分为刑法立法学、刑法对策学与刑法司法学、规范刑法学、刑法解释学和教义刑法学。从事实与规范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犯罪社会学与规范刑法学和教义刑法学。

以上的学科分类当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绝对隔离封闭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刑法学界还存在着“刑事一体化”、“全体刑法”等概念或者思维来统合这些学科。但无论“刑事一体化”、“全体刑法”怎么一体化、全体化,怎么交叉,都必须以各学科坚守自己的学科性质、功能为前提。事实上,每一个学科都有各自的“能”与“不能”的界限,不能用此者混淆、代替他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义刑法学( 规范刑法学、刑法解释学) 必然具有上述学者所批判的“法条主义”、“教条主义”、“概念法学”、“独断主义”的性质。例如,上述学者为了批判教义刑法学而举的“打假法律越‘完善’,造假案件越泛滥”、“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中国问题之例证,这些中国问题的确是教义刑法学解释、解决不了的。因为这些中国问题原本就属于犯罪社会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研究的范畴,根本不属于教义刑法学的研究范畴。侧重于研究教义刑法学的学者也从来不认为将制造、销售伪劣产品罪或者刑讯逼供罪等刑法规范制定并解释得比较完善、比较清楚,就能够遏制乃至消除这些危害行为之发生。〔31〕相反,教义刑法学得以存在,其基本前提就是

制造、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刑讯逼供等危害行为的常发性之事实。以“打假法律越‘完善’,造假案件越泛滥”或“刑讯逼供屡禁不止”这种事实层面上的中国问题为由去批判教义刑法学,显然是混淆了学科的“能”与“不能”的逻辑界限。甚至可能推出荒谬的结论,例如,我国建国之初,根本没有制定刑法典,更谈不上有成熟、发达的教义刑法学的研究,但那时各种犯罪的发生与现在相比要少得多。我们能说那时犯罪发生很少,是因为没有刑法典、没有教义刑法学的缘故? 现在各种犯罪的发生愈演愈烈,是因为有了相对完善的刑法典,有了走向成熟的教义刑法学的缘故? 果真如此,那么恐怕构建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之路就只有一条: 取消刑法典、禁止教义刑法学之研究,走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法律虚无主义”。借用陈瑞华教授对规范法学缺陷的批判理由之一: “规范法学过分强调解决法制问题,而忽视了对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因果关系的分析”,〔32〕那么以上学者对刑法教义学的指责,恰恰是犯了“忽视了对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因果关系的分析”之错误,倒因为果。在这一点上,陈瑞华教授在批判教义刑法学时,显然要比其他学者更清醒一点。他明确意识到规范研究方法、刑法解释方法、教义学研究方法乃是刑法学研究的核心方法,肯定这些学科的独特功能与价值。所以他赞同“解释法律是法学家的主要任务,社会科学的问题应该让社会学家去研究”,他所反对的是将规范研究方法视为唯一的刑法学研究方法,主张应该将社会科学方法引入到法学研究中来。〔33〕这种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事实上,从以上的刑法学的学科分类上看,这也正是广义的刑法学界的正在实践着的常态做法———刑事一体化。

第三,对部门法的整体研究状况存在基本的误判。有学者指出: 抛开这些学者所说的“中国法学”的概念恰恰可以在法教义学的意义上成立这一点不说,他们那种断论,对于当下中国法学的研究状况也是一个误判。就 20 世纪的中国法学界而言,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倾向就是: 基本上没有意识到事实和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少学者习惯于从应然命题直接推断出实然命题。这种状况在近年来的法学研究领域虽然有所改观,却仍在继续,以至于当下的许多部门法学仍以解说性法学为主体,法解释学或曰法教义学尚未成为主流。为此如邓著那样,在没有法教义学的方法论意识下批判中国法学中的所谓“法条主义”,就十分容易将“婴儿与脏水”一起倒掉。季卫东教授因此指出: “法的借用、继受、移植是近 200 余年来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并非中国特有现象。……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以及研究积累上的断层,某些历史阶段更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充分的知识和全面的理解,因而在很多技术规则方面连必要的模仿都会走样,更何况活用、改进以及创新。倘若这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高调指责法条主义、挑战现代化范式,会不会欲速不达? 会不会反过来被用作某种保守的借口?”〔34〕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学界对法律教义学的诸如“概念法学”、“法条主义”、“教条主义”、“独断主义”之批判,他们又何曾不是采用西方法学思想史上的其他对立的法学流派( 如社会法学派) 之观点、之论据、之立场? 这就是为什么陈兴良教授在提出“走向教义学的刑法学”之路径时,要突出强调刑法学研究中必须做出“关于法律的思维”与“根据法律的思维”的逻辑分立,“应然之法”与“实然之法”的逻辑分立,“立法论”与“司法论”的逻辑分立。〔35〕如此看来,诸如《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部门法中的“法条主义”之类的批判,提供的“不是出路,而是陷阱”。〔36〕

第四,从部门法的内部观察,陈瑞华教授对刑法教义学的上述具体批评,恰恰忽视了不同部门法之间的学科特点的差异性以及具体学科发展状态的不平衡性。

在部门法的特点上,从国家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角度看,相对而言刑法实体法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主要由客观发生的危害行为的法益侵害之程度与样态所决定,它与特定国家权力的具体架构及其运行模式的关系不太紧密。因而在立法层面大规模的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的实体规则( 大体上已经完成) ,在司法层面引进西方成熟的刑法教义学原理、体系,至少没有国体、政体制度上的障碍。但刑事诉讼法的核心是公、检、法等司法部门之间,司法部门与立法、行政部门之间,司法部门与犯罪人、被害人之间的复杂的权力架构与运行模式问题,受特定国家的国体、政体影响很大。有刑事诉讼法学者就指出: 特定国家的刑事诉讼模式的实质是权力运行模式,是特定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最高表征与显明的副产品。〔37〕陈瑞华教授也承认: “在民法、刑法中,其法典体系和原则内容经历着长期的历史演进,已经相对稳定与成熟,未来再修改也不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但程序法就不同,他本身就更容易受到宪政体制和司法改革的影响。……一个国家宪政体制发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导致刑事程序发生剧烈的变化。”〔38〕从这个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角度看,如果说陈瑞华教授反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移植、照搬西方法学理论可能有一定道理,那么该批判理由无条件地扩展到刑法学领域,就值得商榷。

从具体的学科发展状态而言,陈瑞华教授也承认“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的法典体系也还不算完整,迄今为止甚至连一些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共识……又怎么可能催生出一种成熟的法解释学研究呢?”〔39〕但我国刑法的发展状况与之不同,刑法在立法层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刑法典,这决定了我国刑法学应当从“创设良法为目标”的刑法立法学、对策学的阶段,转向“以良法的存在为前提”、“以创设良治为目标”〔40〕的刑法解释学阶段,并进而走向讲究刑法理论的逻辑性、体系性的教义刑法学研究阶段,这恰恰符合学科发展的一般进程与规律。法教义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法律科学必须“成为并且保持其作为一种真正的体系性科学,因为只有体系性的认识秩序才能够保证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安全和完备的掌控,从而不再流于偶然和专断,否则法律适用就总是停留在业余水平之上”。〔41〕如果陈瑞华教授的上述描述为真,那么我们可以说我国当前的刑事诉讼法学尚处于“前教义学”( 准确地说是“前法解释学”) 时代,表明该学科的不成熟。而刑法学科走向教义学,则表明刑法学科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从一门学科的价值论与教义学的关系来看,价值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引导方向,而教义是解决问题、达至价值目的的具体方法,是过河与寻船( 搭桥) 的关系。从一个学科的内部知识架构来看,价值论类似于一门学科的“序论”部分,教义学才是知识的主体部分。陈瑞华教授认为当前的刑事诉讼法学“提出再多的修桥方案,其最高境界也只是修复这座桥梁,而不能杜绝以后桥梁垮塌现象的再次发生”。〔42〕但在笔者看来,不能杜绝桥梁再次垮塌现象的真正原因与当前的刑事诉讼法学在价值论部分尚未达成一致、缺乏相对稳定的价值指引方向有关。当前刑事诉讼法学价值论部分的共识性尚且不能差强人意,导致法解释学、进而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不仅缺失共同努力的方向,也的确存在

“药不对症”或者超阶段( 早熟)之嫌,故暂时难成大气。但我国刑法学早已完成了价值论这一“序论”部分的撰写,确立了刑法的公正性、刑法的谦抑性与刑法的人道性三大价值目标,〔43〕度过了刑事诉讼法学现在遇到的难关,因而中国刑法学下一步走向教义学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总之,正如昆德拉所言: “只有在历史中,一部作品才能作为人们得以甄别并珍重的价值而存在。对于‘艺术’来说,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堕落在它的历史之外更可怕的了,因为它必定是堕落在再也发现不了‘美学价值’的混沌之中。”〔44〕同理,按照中国刑法学现存的发展状态、亟待解决的下一个问题以及刑法学科自身的性质、规律、逻辑来看,中国刑法学的发展绕不开“走向教义学的刑法学”的路径,除非我们刻意“堕落在它的历史之外”。

Minitab软件过程能力概述与分析

过程能力概述 一旦过程处于统计操纵状态,同时是连续生产,那么你可能想明白那个过程是否有能力满足规范的限制,生产出好的零件(产品),通过比较过程变差的宽度和规范界限的宽度能够确定过程能力。在评估过程能力之前,过程必须受控。假如过程不受控,你将得到不正确的过程能力值。 .你能通过画能力柱状图和能力图来评估过程能力。这些图形能够关心你评估数据的分布和检验过程是否受控。你也能够可能包括规范公差与正常过程变差之间比率的能力指数。能力指数或统计指数差不多上评估过程能力的一种方法,因为它们都没有单位,因此,能够用能力统计表来比较不同过程的能力。 选择能力命令 MINITAB提供了一组不同的能力分析命令,你能够依照数据的性质和分布从中选择命令,你能够对以下情况进行能力分析:——正态或Weibull概率模式(关于测量数据) ——不同子组之间可能有专门强变差的正态数据

——二项式或Poisson概率模式(关于计数数据或属性数据)当进行能力分析时,选择正确的公式是差不多要求,例如,MINITAB提供基于正态或Weibull分布模型上的能力分析工具,使用正态概率模型的命令提供了更完全的统计设置,然而,适用的数据必须近似于正态分布. 例如,利用正态概率模型,能力分析(正态)能够可能预期零件的缺陷PPM数。这些统计分析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1、数据来自于一个稳定的过程,2、数据服从近似的正态分布,类似地,能力分析(Weibull)计算零件的缺陷的PPM值利用的是Weibull分布。在这两个例子中,统计分析正确性依靠于假设分布模型的正确性。 假如数据是歪斜特不严峻,那么用正态分布分析将得出与实际的缺陷率相差专门大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把那个数据转化比正态分布更适当的模型,或为数据选择不同的概率模式.用MINITAB,你能够使用Box-Cox能力转化或Weibull概率模型,非正态数据比较了这两种方法.

刑法学结构图

刑法学结构图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解释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概论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刑法的适用范围罪行相适应原则 客观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主观要件: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事实认识错误 犯罪构成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 总论犯罪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 “修正”的犯罪构成 共犯形态 实质的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 罪数论法定的一罪:结合犯、集合犯 处断的一罪:连续犯、吸收犯、牵连犯 刑种:主刑、附加刑 量刑情节:累犯、自首、立功 刑罚论量刑制度:从轻、减轻、从重、数罪并罚、缓刑 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假释 刑罚消灭制度:时效、赦免 各论: 一、侵犯个人法益: 第四章、人身犯罪,第五章、财产犯罪 二、侵犯社会法益: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第三章、破坏经济秩序犯罪,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犯罪三、侵犯国家法益: (一)侵害国家职能的犯罪:第八章、贪污贿赂犯罪,第九章、渎职犯罪 (二)危害国家存立的犯罪: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一章刑法概论 一、刑法的概念与渊源 1、刑法的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讲,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犯罪+刑罚。 2、刑法的渊源: (1)刑法典。注意:刑法典包括刑法修正案。(狭义的刑法) 我国建国以来通过两部刑法典、旧刑法典(1979年制定)、新刑法典(199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2)单行刑法。是指国家在刑法典之外单独针对某一类犯罪规定的刑法规范。 至今单行刑法只有一个: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某部法律的整体性质不是刑法,但是也附带了犯罪与刑法的规范。我国目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附属刑法。 2005年卷二1.1997年3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注:本题系2005年司法考试试题,随着立法修改,刑法的渊源已经发生了变化) A.一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 B.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C.两个单行刑法和四个修正案 D.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二、刑法的性质 1、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只规范罪-刑关系。 2、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法益涉及个人法益、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刑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不同,其严厉性决定了刑法对其他法律实施的保障性。 三、刑法的目的 刑法的目的是用文字限制统治者的打击范围和打击方式。 1、保护法益: 法益:刑法上的利益。排除三种利益:(1)刑法无能保护的利益;(2)不值得保护的利益;(3)刑法放弃保护的利益 2、保障人权 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普通人权利的保障。另一方面,根据罪行法定,如果一人做了坏事,只要刑法没有将其规定为犯罪,就不得用刑罚惩罚。 四、刑法的解释: (一)解释的一般原理 1、法条用语的缺陷是必然存在的。 2、刑法解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是消极的去寻求立法者的原意。 3、对刑法的解释,是从刑法用语的含义处罚,得出符合刑法目的结论。正确的解释,必须 同时符合刑法的文言与刑法的目的。 4、在各种解释存在争议时,目的解释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解释。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检索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越来越大,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检验人才的标准除具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外,是否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面对信息社会,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也只有接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 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是知识的宝库,你若掌握了它的钥匙,这里的全部知识都是属于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即是指信息检索的方法。 信息检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想要知道的、了解的信息通过某种途径把它搜索出来。在百度词条中可以查到,信息检索的释义是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信息检索起源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和文摘索引工作。而在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检索在教育、军事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高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和知识不断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对各式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可是有时候面对太过复杂而且繁多的信息量时,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要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就必须运用信息检索这一重要的信息查询手段,因而学会信息检索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检索搜索有用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习惯,并使其认识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使用信息检索这一工具也更加熟练。这特别对我们来说,信息检索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学会之后,有利于增强我们的专业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信息检索对每一个现代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你总会在某些时候需要它,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我们遇到学识上的困难时,以往我们会通过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来解决问题。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此现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网络上的搜索工具来帮助我们,如谷歌、百度、维基,在未学习信息检索之前,我只知道这些,学习之后,我知道了有比百度之类的更具有专业性的信息检索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老师说这些网站对于我们写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等都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因为它们这里面有很多书籍是在一般门户网站里找不到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 我们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后,我们可以以最快

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普通话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我国标准语言。它以其自身在普遍性、大众性、通俗易懂等方面的优势,理所应当的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媒介。与此同时,它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凸显出自身独有的意义及其作用。以下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普通话的实践体会: 一、利用语文情感教学,使学生尽快入情、入画、入悟 情感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真意切,热情奔放;有的课文描绘出的祖国美好河山如诗如画,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有的课文透过内容所呈现的是清晰的事理、哲理,是人心的悟彻。教学中,要把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随同教师一道去体昧文章的真谛,就必须用到普通话了。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可使学生尽快地跟随教师一起入情、入画、入悟,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净化教学环境,使学生早入学境 普通话清晰明快,朗朗入耳,亲切中听。教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走进教室,无论里面多么喧闹嘈杂,当你用普通话亲切地说“同学们”后,教室里马上就会寂静无声。宽阔的操场站满了学生,他们嘻笑、他们私语、他们窜动、他们站坐不定,当主席台上的主持人用普通话宣布:“现在,大会开始”时,一切就会是那么地井然有序,全

场肃静。普通话具有十分明显的净化教学环境的优势。在教学中,正确地使用普通话,能够较早地让学生进入学境,早入佳境,可以较早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仅四十五分钟,让学生早入学境,就能做到较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四十五分钟。 三、文明礼貌学生言行,有利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甚多,具有语气文明、对话和气的特点, 给人以亲切感。一场高水平的普通话对话,简直就是一次美的音乐的享受。我们的地方语言因其不少产生于少数民族集聚之地,受民族习俗及剽悍性格所影响,粗鲁话直至痞话及字眼较多,对于学生的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很是不利。不少的时间,正是由于使用地方语言,学生间还引起不少的打架骂娘现象,而普通话则无粗痞字眼及 不文明礼貌语言。在学校中,学生使用普通话,可以使学生文明礼貌,规范学生行为,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四、丰富学生语言,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普通话词汇丰富多彩,同一内容或意思,有着多种的表达方法。 任你是如何复杂的感情,何等优美的自然景象……都能用普通话的文字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在学生中推行普通话,在不知不觉中,能起到丰富学生语言、词汇的作用,从而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普通话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 要的教学媒介之一,应用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一名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应用普通话教学方

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创新思维之二 加入时间:2008-1-22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 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脑子就灵; 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 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 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具体说来,创新思维对我们个人的直接影响、重要作用、乃至积极意义,可归纳以下几点。

1、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 两个大学毕业生同时被分配到一个公司。两年过后,A大学生被提拔为副科长。B大学生对此心理很不平衡,他找到公司老总说:“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工作上我们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他,没提拔我啊?”老总非常有耐心,说:“小B,那好吧,我要给你说清楚了。但是,你来了这么久,你帮我干一件事吧。现在是下午四点整,你到街上隔壁的自由市场去一趟,看有什么东西卖的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小B说,“那好,我去看一下。”说完咚咚下楼了,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市场上有个农民推着手推车,正在卖土豆(马铃薯)。”老总问:“这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啊?”“老总,我没问,我去问一下。”小B又转身跑下楼去,回来后说:“老总,这车土豆300多斤。”老总问,“大概多少钱一斤呢?”“噢,我还真没问,我再去问一下吧。”不一会回来说,“老总,八角钱一斤。”老总又问:“要是全部都买了,能便宜点不?”“老总,您等一会,让我再去问一下吧。”过有一会工夫,小B气喘吁吁地上楼说:“老总,我问好了,6角钱一斤就卖的。”老总看小B前后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热茶过去,说:“小B你先坐下,休息一会,”于是,又把提了副科长的小A叫了过来,说:“小A,你到隔壁市场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要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小A既稳重又迅速地下楼了。不一会儿回来了,对老总汇报说:“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大约有多少斤 啊?”“我顺便打听了一下,300斤多一点。”“那多少钱一斤呢?”“我还真问了一下,8角钱一斤。”“要是全部包了都买呢,他能不能少一点啊?”“我也问那位老农啦,他说6角钱一斤就卖。”老总说:“叫他进院里来吧,我们都买了。”小A紧接答道,“我已经叫到门口了,老总,就等您一句话啦。”……小B一看到这个过程和结果,心里明白啦,气消了,走人了。 不言而喻,由于创新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或结局,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说来,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即应变思维的能力,超前

刑法学知识点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规定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的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立法解释: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包括3种情况A.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做的解释 B.是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所做的解释 C.刑法在施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做的解释 4.司法解释: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含义的阐明(z最高法和最高检 5.扩张解释: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比其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二、简答题: 刑法的渊源: 1、刑法典: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单行刑法(规定、决定、条例、补充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1998年12月29日) 3、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二、简答题: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

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1、罪刑法定原则:又称罪刑法定主义,含义包括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并给以什么样的刑罚处罚,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如果刑法没有规定,即使行为危害很大,也不认定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和给以刑罚处罚。也即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的原则。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或罪刑均衡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也即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程度,是决定刑罚轻重的重要依据,犯多大的罪处多重的刑,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行相当,罪当其罚。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或生效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2、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适用即有溯及力,不适用即没有溯及力。 第四章犯罪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安全与完整,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也即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简答题: ﹡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也

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能而言的。它是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类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或“智能模拟”。 当今人工智能主要是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和仿生学方法,从大脑的结构方面模拟人脑的活动,即结构模拟。 人脑是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由上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系统。结构模拟是从单个神经元入手的,先用电子元件制成神经元模型,然后把神经元模型连接成神经网络(脑模型) ,以完成某种功能,模拟人的某些智能。如195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罗森布莱特等人设计的“感知机”;1975年日本的福岛设计的“认知机”(自组织多层神经网络) 。 电子计算机是智能模拟的物质技术工具。它是一种自动、高速处理信息的电子机器。它采用五个与大脑功能相似的部件组成了电脑,来模拟人脑的相应功能。 这五个部件是: (1) 输入设备,模拟人的感受器(眼、耳、鼻等) ,用以接受外来的信息。人通过输入设备将需要计算机完成的任务、课题、运算步骤和原始数据采用机器所能接受的形式告诉计算机,并经输入设备把这些存放到存贮器中。 (2) 存贮器,模拟人脑的记忆功能,将输入的信息存储起来,供随时提取使用,是电子计算机的记忆装置。 (3) 运算器,模拟人脑的计算、判断和选择功能,能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4) 控制器,人脑的分析综合活动以及通过思维活动对各个协调工作的控制功能,根据存贮器内的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协调工作。它是电脑的神经中枢。

(5)输出设备,模拟人脑的思维结果和对外界刺激的反映,把计算的结果报告给操作人员或与外部设备联系,指挥别的机器动作。 以上五部分组成的电脑是电子模拟计算机的基本部分,称为硬件。只有硬件还不能有效地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还必须有相应的软件或软设备。所谓软件就是一套又一套事先编好的程序系统。 人工智能的产生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是机器进化的结果。人类的发展史是人们利用各种生产工具有目的地改造第一自然( 自然造成的环境,如江河湖海、山脉森林等) ,创造第二自然( 即人化自然,如人造房屋、车辆机器等) 的历史。人类为了解决生理机能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的财富,就要使其生产工具不断向前发展。人工智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创造了各种复杂的机器设备,大大延伸了自己的手脚功能之后,为了解决迫切要延伸思维器官和放大智力功能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哲学上看,物质世界不仅在本原上是统一的,而且在规律上也是相通的。不论是机器、动物和人,都存在着共同的信息与控制规律,都是信息转换系统,其活动都表现为一定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人们认识世界与在实践中获取和处理 信息的过程相联系,改造世界与依据已有的信息对外界对象进行控制的过程相联系。总之,一切系统都能通过信息交换与反馈进行自我调节,以抵抗干扰和保持自身的稳定。因此,可以由电子计算机运用信息与控制原理来模拟人的某些智能活动。 从其它科学上来说,控制论与信息论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从功能上揭示了机器、动物、人等不同系统所具有的共同规律。以此把实际的描述形式化,即为现象和行为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求解问题的方式机械化,即根据数学模型,制定某种算法和规则,以便机械地执行;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动化,即用符号语言把算法和规则编成程序,交给知识智能机器执行某种任务,使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活动。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研究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据专家们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上一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必然会遇到不熟悉的新知识与新技术。那时他们便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因此,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大学学习方法与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别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与高考的历练后,怀揣梦想的高中生终于步入了大学校园,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即将从这里开始。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大学里没有了高中时唠唠叨叨督促自己学习的班主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奋斗目标感到模糊;没有人给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大学生入校之初,都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是挫折。在这个阶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许多同学一时难以适应。例如,一些学生反映,觉得自己上课有些听不懂,一些知识不容易消化,做作业也会遇到问题,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尤其是对一些专业基础课感到难于理解。过去在读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能控制、掌握自己,通过努力,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但是上了大学,这种方法就很难发挥其以前的功效和作用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沿用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在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有少许疑问,高中的学习方法是自己从小学到初中直至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己曾多次在考试中获得不错的成绩,怎么到了大学这种学习方法就不灵了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来入手分析。在传统的初高中教学中,考试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标准,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和一个班级排名对同学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这也就决定了初高中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提起的“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改变。导致其十几年的学习,是在外界强大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非自主的学习。如此,同学们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便也烙印上了“应试”的印迹。说到这里,很多同学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在初高中我们常常是为了提高成绩而 去大量做题的情景。以“应试”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并非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它的存在是有其特殊必然性的,但进入了大学之后,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则无法应对大学的学习了。 大学的学习与初高中学习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学习目的的不同,大学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是一种素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大学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准,是同学们能否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同学们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其中没有人会给你出一套试卷或一道题来考你,也不会有什么“分数”来评判你,因此在大学里继续沿用初高中的学习方法

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造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为52%,其中的制造业产值约占工业总值的45%,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的最大产业。制造业一方面创造价值,生产物质财富和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各种先进的手段和装备,因此有人将制造业称之为工业经济年代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机械工业作为一个生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无论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以及国防建设和科学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机械工业提供多样的、符合需要的装备。其次,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改造部”。一个国家要使整个国民经济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就需要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地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技术改造。这就要求机械工业不断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以保证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第三,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服务部。它不仅要为重工业服务,而且要为农业、轻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服务;不仅要为基本建设服务,而且要为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服务;不仅要为满足国内需要服务,而且要为扩大出口服务;不仅要为生产建设提供劳动手段,而且要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向市场提供坚固耐用、物美价廉的消费品。 同时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例如日本由于重视机械制造业,制定“技术立国”的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的30年时间里,由一个经济萧条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世界经济大国。 而美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二战后,美国出现了“制造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从而忽视了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忽略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最终导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空前滑坡,物质生产基础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一严重形势迫使美国政府和企业界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认识和评价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民用技术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实施,由于给予足够重视,近年来美国的机械制造业有所振兴,汽车、机床、微电子工业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至1994年,美国汽车产量重新超过日本。 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是每一个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关键行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生产装备以及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生产手段的重任。而制造技术是制造业的支柱,将与投资和熟练劳动力一起创造新的企业、市场和就业机会。 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最不可撼动的地位,技术的先进性与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挂钩。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次技术的革新给机械制造业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机械制造业生产力质的飞跃,使生产力得到大大的解放。 就如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实现了原始的工场手工业向大工业的过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化大生产从此开始。 还有20世纪初,福特发明第一条生产线,它把生产工序分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的分工变得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艺工程和产品的标准化。福特发明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

犯罪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学概述 一、犯罪学的概念和特点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三、犯罪学的学科属性 第二节犯罪学简史 一、西方犯罪学简史二、中国犯罪学简史 犯罪学产生之前的研究:——古代西方主要是对犯罪原因犯罪根源的研究: 鬼附人体说:认为人触怒鬼神而引起的精神异常实施犯罪; 原罪说:人生而有罪,一生就是在赎罪; 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是犯罪的本原,当人对自己的善性放松控制的时候,恶性就会像兽性一样出现犯罪; 亚里士多德认为犯罪的原因有三:穷、情欲、权; 德谟克里特、托马斯莫尔:经济、刑罚严苛、社会风气奢侈无度滋生犯罪。 古代东方 墨子:“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盗人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以利其身。”荀况:性恶论。 董仲舒:人性无善恶之分,仅有向善向恶的秉性。 一、西方犯罪学简史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18世纪的犯罪古典学派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其诞生标志着西方对人类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们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费尔巴哈 ★贝卡利亚 切萨雷·贝卡利亚,1738年3月出生于米兰,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法律专业。1764年,贝卡利亚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影响却极为深远,问世以后立即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声誉,被誉为刑法学和犯罪学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主要内容:这部著作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边沁 杰里米·边沁,1748年2月生于伦敦。自幼聪明好学,3岁能读拉丁文,16岁自牛津大学毕业,被誉为神童。边沁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法学家,著有《道德与立法原理》、《宪法论》、《司法证据原理》等作品。边沁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对于近代刑法学、犯罪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边沁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两种基本动力的驱使,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原因和动力,也是一切不道德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1)社会对于犯罪必须予以处罚;(2)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给犯罪者施加痛苦,以期收到惩戒和教育的作用;(3)犯罪人的内心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即驱使犯罪的动机和制止犯罪的动机。如果制止犯罪的动机大于驱使犯罪的动机,犯罪就不会发生;如果驱使犯

培训的重要性和作用

培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从概念上讲,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提高目标。 培训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开发内容包括对人员的智力、技能的开发,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为企业未来发展阶段合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培训的重要性和作用 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都有一套严格的培训措施,并为此花很多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培训就是生产力。美国权威机构监测,培训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比如,摩托罗拉公司面向全体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小时培训,调查表明:摩托罗拉公司每1美元的培训费可以在3年以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世界上最大的包裹投递公司UPS认为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就是忠诚能干的员工,员工的工作承诺可以通过两长期存在的公司政策而实现,其中之一便是培训。所以通过培训不但能增强人员的技能和水平,还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培养更强的忠诚度。 同时,培训一方面是企业行为,另一方面国家有明文规定和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章专门就职业培训进行了单独章节的要

求,第六十八条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培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通过培训改善管理者或员工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实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良性发展局面; 二是通过培训调整在发展中人与岗位职责与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实现员工与岗位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成长; 三是通过培训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及传递、培育组织文化的有力手段。 培训的系统性 随着企业及全社会对培训重要性的认同,各类学历教育、计算机应用及语言等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及生产培训的需求市场越来越大,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地成长着。但经常听见企业管理者抱怨:“员工积极性不高,不知道怎么办”,“培训花了不少钱,效果一般”。 事实上,懂得培训并善于培训的管理者并不多,在一些人的概念中,请一些知名教授学者来企业讲课或去参加社会各种价格不菲的专题讲座,这就是培训了。 企业培训是人力资源投资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技能、素质、观念,进而提高业绩水平改善工作态度,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过程能力研究(process capability study)

过程能力研究 (process capability study) 概述 过程能力研究旨在分析稳定过程某一质量特性输出对其公差要求的满足程度,该研究结果以指数形式给出,这样的指数称为过程能力指数( PCI)。过程能力指数是将过程的变异与公差相比较而得出的,虽然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了为数众多的过程能力指数,但常用的仅有少数的几个。 适用场合 ·当过程处于统计受控时; ·当过程输出服从正态分布时; ·当测量过程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时; C p 和C pk 和P p ·当较为关注极小化过程超出公差而导致的不合格情形,相对而言,并不过分强调极小化过程均值相对于目标值的偏移。 C pm 和C pmk ·当较为关注极小化过程均值相对于目标值的偏移情形,相对而言,并不过分强调极小化过程超出公差而导致的不合格。 实施步骤 1用控制图确定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如果不受控就不要再做下去。 2用正态概率图或适合的检验确定过程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此时,若有统计软件以及统计学家的建议将会事半功倍。如果过程不服从正态分布,不要继续往下做了,可以参考“注意事项”提及的处理办法。 3确定过程均值的估计量?μ,也即是控制图上的中心线: 如果用X 控制图,则X ?μ=; 如果用单值控制图(X 图),则X ?μ=。 4确定X ?σ,即估计过程标准差。该标准差是有全部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总标准差。 首选方法:由方差开方计算而得: X ?s σ==其中,m 为样本含量。统计软件和电子计算器通常就是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X ?σ的。有时把它称 为总体( Overall)或者长期(Long-term)标准差。 备选方法:利用控制图计算。 对于单值控制图,直接使用单值控制图计算表中的X ?σ (图表5.27)。 对于X-R 控制图,可利用下式计算得到: X 2R d ?σ=÷ 其中,d 2可以查表A.2。此时得到的X ?σ称为组间(Within)或者短期(Short-term)标准差。

刑法学练习题集

刑法学练习题集 ◆◆刑法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 B、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 C、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 D、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判断题 1.刑法立法解释具有与刑法同等的效力。 2.我国刑法的整体框架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3.1997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说明》作为刑法的修订说明,属于宪法解释。 4.文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对刑法条文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5.根据解释的效力进行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宪法解释。 6.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该条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7.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 1.D;2.D; 二、判断题 1.对;2.对;3.错;4.错;5.错;6.对;7.对;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相适应。 A、人身危险性和 承担的刑事责任 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2.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市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发现该信举报该市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刑法概述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定罪量刑) 广义刑法: 1、刑法典:我国刑法,1979年颁布,1997年修订,199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9个刑法修正案(截止2015 年); 2、单行刑法:专门规定某种犯罪; 3、附属刑法:非刑事法律文件中 狭义刑法:指刑法452条法条 刑法根据的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 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任务) 2、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有、劳动集体所有、个人)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的体系:总体上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编 章 节

条:“但书”——1)前段的补充;2)前段的例外;3)前段的限制 款:标志为另起一行 项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立法指导思想、规则的规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 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都应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定罪处罚,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定罪上一律平等 2、量刑上一律平等 3、刑罚执行上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第五条)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效力(适用)范围:是指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以及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范围,也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 刑法空间效力确立的几种原则: 1、属地原则:以本国领域为标准

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及 作用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是相对于而言的。它是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类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也称“”或“智能模拟”。 当今人工智能主要是利用成果和方法,从大脑的结构方面模拟人脑的活动,即结构模拟。 人脑是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由上百亿个组成的。结构模拟是从单个神经元入手的,先用制成神经元模型,然后把神经元模型连接成(脑模型),以完成某种功能,模拟人的某些智能。如1957年罗森等人设计的“”;1975年日本的福岛设计的“认知机”(多层神经网络)。 是智能模拟的物质技术工具。它是一种自动、高速处理信息的电子机器。它采用五个与大脑功能相似的部件组成了电脑,来模拟人脑的相应功能。 这五个部件是: (1),模拟人的(眼、耳、鼻等),用以接受外来的信息。人通过输入设备将需要计算机完成的任务、课题、运算步骤和采用机器所能接受的形式告诉计算机,并经输入设备把这些存放到中。 (2)存贮器,模拟人脑的记忆功能,将输入的信息存储起来,供随时提取使用,是电子计算机的记忆装置。 (3),模拟人脑的计算、判断和,能进行加减乘除等和。 (4),人脑的分析综合活动以及通过思维活动对各个协调工作的控制功能,根据存贮器内的程序,的各个部分协调工作。它是电脑的。

(5),模拟人脑的思维结果和对外界刺激的反映,把计算的结果报告给操作人员或与外部设备联系,指挥别的机器动作。 以上五部分组成的电脑是的基本部分,称为硬件。只有硬件还不能有效地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还必须有相应的软件或。所谓软件就是一套又一套事先编好的。 人工智能的产生是人类的结果,是机器进化的结果。人类的是人们利用各种有目的地改造第一自然(自然造成的环境,如江河湖海、森林等),创造第二自然(即,如人造房屋、车辆机器等)的历史。人类为了解决生理机能与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的财富,就要使其生产工具不断向前发展。人工智能,是随着的发展,在人们创造了各种复杂的,大大延伸了自己的手脚功能之后,为了解决迫切要延伸思维器官和放大智力功能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上看,物质世界不仅在上是统一的,而且在规律上也是相通的。不论是机器、,都存在着共同的规律,都是信息转换系统,其活动都表现为一定信息输入与。人们认识世界与在实践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相联系,改造世界与依据已有的信息对外界对象进行控制的过程相联系。总之,一切系统都能通过信息交换与反馈进行自我调节,以抵抗干扰和保持自身的稳定。因此,可以由电子计算机运用信息与控制原理来模拟人的某些智能活动。 从其它科学上来说,与就是运用,从功能上揭示了机器、动物、人等不同系统所具有的共同规律。以此把实际的描述形式化,即为现象和行为建立一个;把求解问题的方式机械化,即根据数学模型,制定某种和规则,以便机械地执行;把解决问题的,即用把算法和规则编成程序,交给知识执行某种任务,使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活动。所以,控制论、信息论是"智能模拟"的科学依据,“智能模拟”是控制论、信息论在实践中的最重要的实践结果。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必要补充,但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过程能力指数Cp与Cpk计算公式

摘要: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 过程能力概述 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有%散布在区间[μ-3σ,μ+3σ],(其中μ为产品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产品特性值总体标准差)也即几乎全部产品特性值都落在6σ的范围内﹔因此,通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值越小越好。 过程能力指数Cp的定义及计算 过程能力指数Cp是表征过程固有的波动状态,即技朮水平。它是在过程的平均值μ与目标值M重合的情形,如下图所示: 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过程能力指数Cp可用下式表示: Cp = (USL-LSL)/6σ 而规格中心为M=(USL+LSL)/2,因此σ越小,过程能力指数越大,表明加工质量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及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高,加工成本越大,所以对Cp值的选择应该根据技朮与经济的综合分析来决定。一般要求过程能力指数Cp≧1,但根据6Sigma过程能力要求Cp ≧2,即在短期内的过程能力指数Cp ≧2。 例:某车床加工轴的规格为50±,在某段时间内测得σ =,求车床加工的过程能力指数。 Cp = (USL-LSL)/6σ = (6* = 过程能力指数Cpk的定义及计算 上面我们讨论了Cp,即过程输出的平均值与目标值重合的情形,事实上目标值与平均值重合情形较为少见;因此,引进一个偏移度K的概述,即过程平均值μ与目标值M的偏离过程,如下图所示: K=|M-μ|/(T/2) = 2|M-μ|/T (其中T=USL-LSL) Cpk= (1-K)*Cp= (1-2|M-μ|/T)*T/6σ =T/6σ-|M-μ|/3σ 从公式可知: Cpk=Cp-|M-μ|/3σ,即Cp-Cpk=|M-μ|/3σ 尽量使Cp=Cpk,|M-μ|/3σ是我们的改善机会。 例:某车床加工轴的规格为50±,在某段时间内测得平均值μ=,σ=,求车床加工的过程能力指数。 Cpk =T/6σ- |M-μ|/3σ = (6*-||/ (3* =

刑法学概论(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2019年秋季]姓名 学号 学习中心 专业 年级 考试时间刑法学概论(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 分得分:0 分 一、单选题 1. 刑法作为国家的一种法律规范,就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6分) (A) 新刑法与旧刑法(B)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C) 剥削阶级国家刑法与非剥削阶级国家刑法(D) 社会主义刑法与资本主义刑法 参考答案:B 2. 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6分) (A) 组成(B) 结构(C) 组成和结构(D) 总则和分则 参考答案:C 3. 刑法的解释,从解释的效力上分类,可分为。(6分) (A) 立法解释(B) 论理解释(C) 文理解释(D) 系统解释 参考答案:A 4. 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6分)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参考答案:D 5. 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6分) (A) 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 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 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参考答案:B 6.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6分) (A) 适用我国刑法 (B) 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C) 有条件地适用我国刑法 (D) 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不适用我国刑法 参考答案:A 7. 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6分) (A) 从旧原则(B) 从新原则(C) 从新兼从轻原则(D) 从旧兼从轻原则 参考答案:D 8. 犯罪是的行为。(6分) (A) 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B) 危害社会 (C) 违反法律(D) 应受法律惩罚 参考答案:B 9.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 为。(6分) (A) 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 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 不构成犯罪(D) 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参考答案:C 10. 下列行为中,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行为有。(6分) (A) 堕胎(B) 溺婴 (C) 毁尸(D) 甲错误批评乙,乙十分气愤,自杀身亡 参考答案:B 11.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5分) (A) 一定的社会危害性(B) 刑事违法性(C) 应受刑罚惩罚性(D) 犯罪的阶级性 参考答案: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