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OT投资方式浅析

BOT投资方式浅析

BOT投资方式浅析
BOT投资方式浅析

BOT投资方式浅析

?

郭德香

摘要: BOT是国际上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它既缓解了东道国政府基础设施急需建设和资金困难的矛盾,同时也带动了资本输入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对对与BOT投资方式相关的法律问题以及我国BOT投资立法的完善问题作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BOT投资方式及其立法的更多思考。关键词: BOT投资方式法律适用立法完善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BOT Investment Pattern Abstract: BOT is a new investment pattern in international field, it mitigates the contradiction of domestic government’s urgent construction of basic equipment and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drives the capital input countries’ increase of national economy,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level. This essay mainly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legal characteristics, legal nature, legal application and the perfection of our national investment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evoke people’s more thinking of BOT investment pattern and its’ legislation.

Key Words: BOT investment pattern legal application legal perfection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上兴起了一种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投资合作方式,即BOT投资方式。由于它具有融资能力强、能够解决一些国家亟需发展其基础设施但又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所以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和采用。然而,由于产生的时间不长,目前,各国对BOT的认识还比较陌生或不太统一,不仅做法上形式各异,而且立法上也不甚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各国对它的立法,从而使其在实践中的运作更加规范,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一、BOT投资方式的实质

在研究其它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BOT投资方式的实质。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多种见解,有人认为BOT是一种工程承包方式和国际技术转让方式,有人?作者为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学博士(在读)。

则认为它是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土耳其总理奥扎尔在80年代初期首先对BOT名称的含义进行了解释①,认为BOT是“建设—拥有—转让”(Build—Own—Transfer)和“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形式的简称。考察目前各国实践中较为完善和普遍使用的BOT投资方式,应该是指后一种形式,其中文含义是指东道国政府将那些急需建设而又缺乏资金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供排水系统、废水或垃圾处理等建设工程项目,通过招标或洽谈,签订特许协议,由某些民营企业(主要是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负责筹集资金,提供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东道国政府急需的特定工程。项目公司在项目建成后的特定期限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项设施,有权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且获取合理的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后,该项设施的所有权即无偿移交给东道国政府。BOT投资方式实际上是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就基础设施建设所建立的特许权协议关系,是“公共工程特许权”的典型形式。除此之外,它在实际运用中还演化出了许多类似形式,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BOT还有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和BOO(Build—Own—Operate,即建设――拥有――经营)两种方式。

BOT投资方式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罗得法(Rokdes)的有关规定,这在雅典法中有所记载,如当时通行于地中海地域的关于“海商借贷”(Maritime Loan)的规定,①即以海运提单作为抵押的借贷制度的内容。在BOT投资方式下,承包商或发展商自己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借贷,靠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与该项目资产的担保得到回报。这种金融借贷性的项目投资与“海商借贷”的规定相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加强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在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输出过程中,其所采取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受到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限制,而资金和技术输出的强烈要求,又迫使其不得不考虑采取其它方式,加之发展中国家因急需资金和技术,又不得不多方引进资金,于是BOT这种自筹资金能力强、无须资金担保的投资方式便创造性地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发展、盛行起来。它不仅解决了东道国资金短缺的困难,完成了东道国因资金困难不能完成的工程项目,也使东道国比较容易地引进了先进技术,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培养了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促进了东道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许多民族产业的发展,因此,这种投资①杨松:《BOT方式法律性质分析》,《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①韩天森:《“BOT”项目工程投资的特征及其法律适用》,《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

方式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和广泛采用。

二、BOT投资方式的法律特征

同其它投资方式相比,BOT投资方式具有自身一些独特的法律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BOT投资方式是一种合同安排。按照菲律宾的《BOT法》中的定义,BOT 投资方式中项目发起人与承办人进行的设计、融资、管理、维修等行为都是通过合同方式实现的②。1992年修改后的越南《BOT法》规定,BOT合同是一种凭证,是由外国公司或个人与越南政府在指定的期间内签订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并对其进行商业经营的一种文件③。该法并进一步明确了这种合同安排的法律效力。我国外经贸部发布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发布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BOT投资协议理解为特定的类似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它由政府与发起人之间签订的特许合同和其它如借贷合同、工程建设合同、经营管理合同、回购合同等合同组成。可见,BOT投资方式是一种合同安排,这种合同安排的一方为主权国家政府,另一方为外国国民或公司、企业。基于这种合同,外国投资者得到东道国政府的特别许可,享有并行使专属于东道国政府的某种特权。

2.BOT投资合同双方主体一方为东道国政府,另一方为外国私人投资者或者外商企业。BOT投资方式涉及一国公共基础设施,所以,合同主体一方必须是政府或者受政府委托或授权的组织,但作为BOT投资方式另一方的私人投资者,由于受BOT投资方式是一种东道国政府吸收外资的方式所决定,其必须是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国民、企业、公司等)。这种一方为东道国政府、另一方为外国私人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区别于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合同而成立的合资企业、合作企业方式。对于BOT投资方式而言,东道国政府“特许”和“外国投资者”是其必备要素。

3.BOT投资合同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基本对等。BOT 投资方式下的合同是通过不同方式签订的。有的是由政府通过招标、投标、决标,选择出一个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私人企业,然后再与之谈判,详细拟定BOT投资协议的条款;有的是先由外商本人或外商通过其中方合作者向政府提出申请,该申请被批准后,政府再与项目发起人通过谈判签订BOT投资协议。无论哪种

② Phi Uppines: Republic Act No. 7718.

③ Fransosis Serress(Attorney before the court of Appeal of Paris), Lachaud Lepang Serrces: BOT in Vietanam.

方式,BOT合同的主体双方都有签约或不签约的自由以及同意或不同意协议中某个条款的自由。因此,虽然BOT投资方式下合同主体的一方是政府,但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经过谈判,最终在合同上签字,每一个步骤都是双方当事人积极努力的结果,都反映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不存在一方强迫或欺诈另一方签约的问题,这与某国有企业因政府命令而从事某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质的区别。

就BOT投资合同双方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各自所承担的义务来看,二者基本上是对等的,其表现如下:(1)政府在整个项目建设经营期间享有项目设施的产权、监督权、制裁权和必要时单方面中止合同的权利,但应承担保证私人的经营管理不受不合理干扰的义务;(2)私人投资者享有在协议期间经营管理项目设施以获得利润的权利和要求政府信守合同的权利,但应承担接受监督、接受制裁和必要时中止履行合同的义务;(3)政府享有协议期满时无偿收回项目设施经营权的权利,但应承担在协议有效期间维护由私人投资者直接或间接经营管理项目设施的义务;(4)私人投资者在协议有效期间享有项目设施的经营管理权,但应承担筹资建设项目设施以及在协议期满将经营管理权移交于政府的义务。

4.在BOT投资方式中,政府一方享有为维护公共利益所必要的特权,同时赋予私营企业以专营权。实际上,政府此时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公共利益维护者的政府身份;一是与投资方平等的当事人身份。作为当事人,政府享有协议规定的权利,同时需要承担协议规定的义务;作为政府,永远享有命令、指挥、监督、制裁等权利,同时亦负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在签订BOT投资合同时,政府选择当事人身份,自愿放弃其享有的命令、指挥权,但其作为政府所应承担的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则难以推缷。为了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义务,无论BOT 投资合同条款订明与否,政府一方都享有一些为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需的特权,如监督权、对违约方的制裁权、单方面变更和中止合同权等。当然,这些权力的行使并不是随意的,它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所必需为限。

私营企业因采用BOT投资方式合同而获得专营权,一方面向金融机构融资,另一方面与承建公司订立合同承建基础设施,并且与经营管理公司订立经营管理合同,使基建设施按时完工并正常运营;同时依政府授权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如公路、用电的收费等,以此偿还债务,弥补开支,为投资者赚取利润。

以上是BOT投资方式独特的法律特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BOT投资方式是一种东道国政府与私营公司之间以一定时期为限的合同安排,双方通过合同

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据此开始享有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应当承担的义务。

三、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性质

BOT投资方式的法律性质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定性。笔者认为,BOT投资方式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法律性质:

1.BOT投资方式是政府权利的一种“特别许可”。在BOT投资方式中,政府通过谈判,把本应由政府行使的某些权利让予某外国公司,该外国公司受东道国政府的委托,建设、经营、管理某一项目基础设施,经许可融通资金、组织建设、收取费用。外国公司所有这些权利的取得,都是基于东道国政府的“特别许可”。

2.BOT投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合同关系,其性质是涉外行政合同。如前所述,BOT投资方式是一种合同安排。但该合同的法律性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英国学者一般将此类合同认为是政府契约(或行政契约),而美国学者则更习惯于将政府与私人签订的契约视为“特许权”,因此,他们对于此类契约,也大多是从特许权的角度,即政府在契约中的权利属性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法国则把此类契约视为政府执行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因此称之为“行政合同”,并通过行政法院的判例,发展了一整套关于行政合同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目前,我国亦有学者将BOT合同视为一种类似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行政合同。那么,应如何认定其性质呢?笔者认为,认定BOT投资方式下合同的性质,应该依据我国新的《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从合同的主体、内容等方面来分析其性质。

从合同主体的角度来看,我国有关合同的法律、法规实际上规范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合同,一是私人与私人签订的合同,如合伙合同、货物买卖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二是政府与私人签订的合同,如承包经营合同、粮食定购合同等。而这两类合同依据内容的不同又被归属于民事合同或经济合同。从前面对BOT 投资方式特征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BOT投资合同虽然具备合同的一般属性,但它却难以归属于上述两中同中的任何一类。尽管它与政府和私人签订的合同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BOT投资合同中政府一方享有特权而具有质的区别。BOT 投资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和经济合同,它具有行政合同的一般特征①,同

①参见张树义:《行政合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时又具有涉外因素。因此,BOT投资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涉外行政合同。

四、BOT投资方式的法律适用问题

由于BOT投资方式是一个新型的、复杂而又重要的投资方式,其主体往往是跨国合作,其所涉及到的法律不仅有本国法、外国法,还有不少环节涉及到国际公约、条约和国际惯例,同时横跨投资法、税法、产品质量法和技术合同法等法律条款,其法律适用广泛而复杂。美国学者基于BOT合同是国家与外国国民之间的合同,认为私人实体是享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法律主体,所以强调BOT 投资合同属于国际契约或准国际协定,不受国内法支配,应适用国际法原则或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而选择的法律等等。法国学者则认为,BOT投资合同属于国内法管辖,是行政契约,应适用法国行政法,由行政法院管辖。笔者认为,BOT 投资方式作为一种国际间集工程建设、融资和管理于一体的融资方式,其法律适用必须遵守有关国际公约、条约、协定和国际惯例,但由于BOT投资合同的一方主体(私人公司)不完全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合同的签订、履行及工程设施都在东道国,加之项目公司依据东道国法律而注册,所以,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属人、属地原则,BOT投资合同在遵从有关国际公约、条约、协定和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应适用项目工程所在地国家的法律。

基于以上分析,BOT投资合同的法律适用,既不能完全适用国际法,也不能完全适用国内法,于是就必然会产生法律适用的冲突。而法律适用冲突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依据BOT投资合同履行中所产生的争议性质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五、我国BOT投资立法的完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有关BOT的法律或法规,实践中指导BOT工程项目试点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1995年发布的《以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于1995年8月联合下发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个《通知》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对BOT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内容互相矛盾,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协调等。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改善我国的BOT投资环境,尽快制定BOT法已成为当务之急。立法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立法模式的选择问题。各国关于BOT的立法模式目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现有的法律对BOT进行规范,没有专门的BOT法;另一种是制定单行的BOT法,对BOT方式的运作提供专门的法律规范。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BOT立法应采取单行立法的模式,即制定一部专门的BOT法律,以解决我国项

目投资方面的问题,规范BOT在我国的运行。

2.对BOT含义进行立法上的界定问题。根据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基于我国目前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高,需要大力发展并拥有本国的民族产业,因此,我国立法应当明确规定BOT系指建设—经营—移交,即在这种方式中,只应允许外国投资方对特定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经营,并享受经营所得,但当一定期限界满之时,则应当将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移交给中方,而不应允许外方对其享有所有权。

3.BOT合同的法律性质问题。我国BOT立法中应对BOT合同的法律性质作出明确界定,并对各类BOT合同共有的基本条款在立法中予以规定,以便于主管部门的审批和地方政府的操作。

4.BOT方式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问题。我国BOT立法中应明确规定BOT 方式的准入领域,即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放宽对外国投资者的准入领域的限制,并且要取消对外国投资者的一些不合理的准入条件,如外汇平衡要求、当①

地成分要求等。

5.BOT投资方式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法律适用问题。BOT投资方式的争议大致会出现政府与项目公司之间、BOT合同主体双方之间和BOT合同的辅助合同主体之间的争议,这些争议可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处理争议时,由于涉及到多国国内立法甚至国际条约,所以,我国的BOT立法应明确规定,争议双方可根据意思自治原则,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用我国法律、外国法律或国际条约作为依据。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兴起于本世纪80年代的BOT投资方式,有利于缓解东道国急需建设基础设施和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为东道国培养先进的技术骨干和介绍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际投资合作方式。但由于实践时间短、经验少,各国的做法不仅互不相同,而且立法也不完善,尤其是中国尚未有关于BOT的专门立法,所以,我国应该注意研究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和许多应该重视的方面,加快立法步伐,争取尽早制定出一部完善的BOT法律,以使之对BOT投资实践进行规范和指导,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使BOT投资方式早日走上健康、规范的发展道路。

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

?

郭德香

(郑州大学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2)

①参见屈广清,陈小云:《我国BOT的立法及其完善》,《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5期。

?

摘要:当前,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临着与世界金融接轨的巨大压力,因此,尽快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我国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实现真正的混业经营准备充足的条件。

关键词: 混业经营 金融业 理性选择——————————————————————————————————————— 无论在理论或者实践领域,关于金融业应实行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始终没有统一定论和统一做法。不过,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业都在逐渐走向混业经营。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金融业将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需要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整个运作机制保持一致。因此,研究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对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使之尽快走上混业经营的道路,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混业经营的国际背景

20世纪3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大多实行的原本是混业经营制度,但是,30年代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因许多经济学家将危机的爆发归咎于混业经营制度,因此,各国又纷纷对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再度发生。然而,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自身的诸多弊端,8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又逐步放弃对分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混业经营。1986年,英国率先通过立法放松了金融管制,1996年,日本也以立法形式废除了分业经营的体制。美国从90年代起,在实践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混业经营现象,1999年又废除了严禁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乃至信托业彼此经营对方的业务,展开公平竞争。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金融业再一次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混业经营的现象已日益增多和普及。由于混业经营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适应金融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已成为当代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潮流。

二、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分业经营的局限性

我国在金融市场形成之初就确定了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体制,具体内容体现在《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之中。我国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其目的在于控制风险,便于监管,抑制商业银行的不规范行为。因为分业经营1.有利于金融主管当局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调控和管理金融活动;2.有利于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经营与投资,防止银行以客户的存款投资于证券,获利归己,风险或损失留归客户或转嫁给其他机构;同时也可以避免证券市场和企业的经营风险对银行产生冲击,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3.对银行垄断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自由竞争局面的维持。[1]但是,尽管分业经营意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筑起一道金融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播,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实践看,1。它不但没有降低系统性风险,反而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2。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把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限制在了一个更加狭窄的范围内,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削弱了它们的国际竞争能力.3。分业经营还使商业银行缺乏资产经营的灵活性及内部损益互补的机制,资产单一化致使商业银行的风险实际上更加高度集中,并可能进一步扩大化。

(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改革还未完成,但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这种经营体制就将受到根本性冲击,混业经营的实行将是必然,其原因是,1。世贸组织规则提倡实行混业经营体制。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名正式成员国,有义务按照入世的承

诺,逐步向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体制过渡。2。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金融业已实行混业经营,所以,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这些国家也可实行混业经营,但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中国若不能实行混业经营,则必然会受到他们要求改革的压力。3。外国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其经营规模大,效益高,我国若再固守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4。外资银行将境内的客户介绍给本金融集团内的其他境外子公司,作境外证券销、保险、基金、投资等业务,实际上规避了我国的分业经营体制,[2]致使我国的分业经营要求形同虚设。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所以,我国应顺应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逐步实现本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方向的转变,并最终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制度。混业经营具有很多优势:1.可以充分利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的资源,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2.全面的业务范围给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且增加了经营上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从而拓宽了业务收入来源。3.可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方便了企业,又利于银行、企业的共同发展,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4.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储蓄,并使储蓄向投资转化。[3]5.有利于防止和化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自身的风险,通过风险的理性转移,避免和减少损失,确保收益的最大化。

(三)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我国要实行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尽管过程是漫长、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但经过努力,目前我国已具备了一些可行性,具体体现为:1.金融各业的跨业经营是实行混业经营的基础。尽管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改革,并对金融行业进行了多次清理和整顿,但实践中,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跨业经营的现象却始终存在,并且屡禁不止。例如,证券业和银行业的业务组合,银行业兼营信托业务等。由于操作上的不规范,这种经营模式产生了许多弊端,甚至滋生了一些金融风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为我国以后实行真正的混业经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一些实践基础。在完备的立法体系和健全的监管体系指引下,这种经营模式将日益克服其缺陷,弥补其不足,逐渐走上规范化、成熟发展的轨道。显然,这将大大节省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探索成本,缩短其走向真正混业经营的进程。

2.相关法规的制定是实行混业经营的法律保障。

为了顺应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潮流,推进我国金融业早日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着手制定了一系列以放松金融管制和鼓励金融混业经营为目标的法规、规章,例如,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同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颁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又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3]《暂行规定》是首次以规章形式对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全面、系统、明确规定的法规,例如,它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经营范围、准入制度、审批程序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并且允许商业银行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开办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等投资银行业务。在我国金融业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经营模式下,这些规定、文件的制定,为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并且预示着我国将打破证券业和银行业的业务界限,使传统的银证经营模式逐步走向现代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这是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划时代突破,也是入世后我国金融业谋求长远发展的理性选择。

3.金融监管机构联合制度的建立是实行混业经营的坚强后盾

自从我国确定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以后,我国金融领域逐步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为主体的监管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呈现出“三

足鼎立”的金融监管格局。这些金融监管机构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对金融各业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监管,金融市场运行秩序基本良好。目前,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也有所应对。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建立起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此举旨在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交流监管信息,协调监管政策,这是中国金融各业联手进行监管的一个重大举措,它为我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顺利实现混业经营提供了坚强后盾。

我国在具备这些现实基础的同时,如能再积极创造其他必备条件,金融业实现真正的混业经营将是事在必然,拭目可待之事。

三、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还应具备的条件

为了实现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真正转变,我国在现有基础的情况下,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创新。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在金融领域实施的一贯是严格的行政和行业管理,没有实行金融自由化措施。例如,在金融市场准入方面,中国长期实行审批制而不是注册制,利率和佣金也是由金融主管当局即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这种管理方式使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的创新功能受到极大压制,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展示,结果致使金融品种过于单一,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不高。因此,要实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我国金融市场就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严格管制模式,放松金融管制,给金融业以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允许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信托业互相兼营,以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行业的能动性,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出多样化的金融品种,活动金融市场。

2.建立合适的金融经营主体,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综观目前各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状况,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全能银行模式、母银行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其中,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模式代表了当前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主要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是国际上主要的金融经营主体。鉴于我国在混业经营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经验不足,因此,我国应积极参考、借鉴国际上的成功做法,研究、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原理,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设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子公司的方式,为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准备充分的条件。同时,由于实现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最主要前提是金融主体必须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防范风险意识和十分完善的自我防范风险机制,因此,我国应加强这方面的立法,规范金融经营主体的行为,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

3.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实行金融机构统一监管。

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分业监管,即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银行机构,证监会负责监管证券机构,保监会负责监管保险机构,这种监管体系虽然有利于监管机关集中精力对各自负责的对象进行监管,使监管的力度得到强化,但同时也容易使各监管机关之间自成系统、条块分割,并且监管工作中互相缺乏配合,结果导致监管领域出现许多真空。[4]在这种监管体系之下,不仅金融各业频频出现跨业违规经营现象,为金融风险的滋生埋下了隐患,而且金融各业的发展潜能还受到了极大抑制,因此,为了彻底消除这些弊端,我们应尽快实现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为此,我们应该(1)改变监管体制。我国应制定统一的金融安全标准和监管标准,对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监管。(2)转变监管理念。我们应从合规性监管理念向风险监控防范理念转换,并且要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监控防范体系,将金融创新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为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创造充分的条件。(3)加强监管主体之间的合作。当前我国应加强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统一监管标准的基础上,采取联手行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4)完善监管手段。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我国可以制定金融风险的国内、国际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非现场检查的电子化、规

范化、程序化,运用电子技术,进行适时监管,及时跟踪监测,分析各类金融机构的变化,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5] 4.积极开辟海外试点,拓宽银行新的业务范围,为实行混业经营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第3条则通过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商业银行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可见,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政策仅限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内的业务,对其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则没有明确的法律限制。另外,根据该法第19条的规定:“商业银行根据业务需要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设立分支机构”,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外设立证券、保险、信托等分支机构,并且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开展全能型的银行业务,为将来真正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进行积极探索,积累成功经验,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途径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和管理,混业经营、统一监管已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我国则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块依然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和管理的阵地。为了顺应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制度变革、金融机构整合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的金融巨变浪潮,打破原有的金融业各自为政、分业经营格局,尽快实现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应是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在转变途径方面,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种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1.德国全能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任何机构只要参与银行业务就可被界定为银行。银行可允许从事的业务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证券承销和买卖、共同基金运作以及投资咨询。银行还可持有工业、商业和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当然,银行必须通过银行内不同部门进行以上业务。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1)银行从事全能业务很少通过独立的子公司,而是自身直接从事;(2)银行持有商业公司的股份十分普遍;(3)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融合也是经常发生的,银行可通过独立的子公司从事保险业务。2.英国全能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不设立专门业务部门,而是设立专门经营某种业务的有限责任形式的子公司,由该子公司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3.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按照金融集团联系论坛1999年2月颁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的规定,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6]根据国际惯例,金融集团公司的母公司都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该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附属子公司。母公司除了从事一定范围的金融业务之外,还通过控股从事其它金融业务及非金融业务,如工业、商业、贸易、建筑、运输、不动产等。而附属子公司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都有相关的营业执照,可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集团公司董事会有权决定或影响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决定及重大决策。在以上三种模式中,从防范其他业务活动对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的角度看,也就是说从银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最优选择。这种模式的出现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1)可以采用金融控股公司规避限制。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是由银行控股公司发展起来的,它是美国银行业规避经营限制的一种金融组织创新。(2)可以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有效监管和混业经营。该模式的特点是,其混业经营是通过分别来自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各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公司。其意义就是以“内在防火墙”的方式达到监管和混业经营的目的。上述启示对中国金融业进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具有借鉴意义。[7]

(二)选择合适的转变阶段

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变化历程类似于美国,即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变化过程。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选择。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是,我国金融业正在进行清理、整顿的改革,要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而这一步改革现在正在进行之中,尚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金融业重新回到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的路子,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实行混业经营的前提条件是,金融机构应具备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和较强的风险意识,完善的法制环境,较强的监管能力和较高的监管效率。而目前我国的金融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大差别在于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金融监管法律不太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不太完备,所以,在我国目前不具备混业经营、混业管理的的条件下,如果采取“一刀切”手段,要求金融业马上改变分业经营的格局,立即实行混业经营,则必然会加大金融风险,结果只能导致金融混乱。因此,对我国而言,当前可取的应是在入世后的3―5年后,采取渐进式的推进方式,分步骤、逐步地向混业经营过渡。

首先,参照国际立法和惯例,修改、完善我国现有的各种立法,放松金融管制,最终过渡到近似美国的混业经营模式。我国要尽快修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等金融法律、法规,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改变原有的严格金融管制,取消对外资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严格限制措施,拓宽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渠道,鼓励它们进行各种金融业务竞争和金融创新,从法律上引导金融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

其次,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鼓励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拓宽金融业的业务范围,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具体应适当减少对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的限制,鼓励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上拓展资产和负债业务,并且积极开展保险和信托业务,努力建立起一个“金融超市”,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

第三,试办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借鉴美国的做法,我国可以先选择几家股分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试点,试办成金融控股公司,在整体上由母公司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同时又由子公司作为经营实体独立从事经营活动。这样,既能适应我国目前分业经营的要求,同时又为向混业经营过渡作了铺垫。

参 考 文 献

[1]何德平.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借鉴与启示[J].北京:

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9).

[2]郭俊秀.入世后我国金融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2001年国际经济法年会论文

集.

[3]陈红.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潮流[J].北京:经济与法.2002(2).

[4]周建松.银行监管的矛盾与对策研究[J].郑州:河南金融管理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

(6).11.

[5]李林.分业体制的前提下实践混业经营[J].北京:金融与保险.2002,(11).

刘志平.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几个问题[J].北京:金融研究.2001,(4).

[6]]

[7]沈伟基、李莉红.中国金融业迈向混业经营的法律途径[J].北京:金融与保险.2002,(11).

论WTO体制下我国银行监管法律之完善

郑州大学法学院 郭德香

内容摘要:本文从银行监管的法律基础入手,回顾了我国银行监管已经取得的初步成就,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对WTO体制下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应采取的法律措施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WTO 银行监管银行监管法制

------------------------------------------------------------------------------------------------------

银行监管是国家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银行监管是正确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基本条件,是金融业稳健运行的直接保证。回顾过去,我国银行监管在对国家经济、金融正常运行和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障了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着眼现在,伴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银行业正向着商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和全方位开放方向发展。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将使得内、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违规经营、经营秩序混乱现象将日益增多。这将加剧我国的银行风险,威胁我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基于此,加强银行监管,防范和消除银行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并且尽快和WTO 关于银行监管的规则接轨,从而保护国家和社会大众利益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银行监管的法律基础

银行监管也叫银行管制,一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二是指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我们所讲的银行监管一般是就外部监管而言的,其具体含义是指银行监管当局依法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按照既定标准对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业务活动、经营状况、市场退出等全过程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由于银行的风险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所以,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银行的监督和管理。这在经济学中,它特指的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某种限制或规定,并加以监督执行。银行监管制度是使金融活动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所需要的一种制度,它是伴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沿革所产生的一个历史较长但又年轻的金融制度的组成部分①。而金融制度由金融法规、金融结构、金融行为和金融效果所组成,各因素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一国的金融结构是根据银行法或其他金融法规建立的,换言之,银行法确立了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同时也决定了金融机构的行为,所以,银行法是金融体系的组织与功能发挥的根本大法及其他金融法规之根据,是银行监管的法律基础,银行法是银行监管的母法。

银行监管之目的是要保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法经营,并纠正或处罚违规经营或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这些权力的行使必须有法律作为依据。银行法之完备与否是银行等金融业务经营之优劣和银行管理成败之关键。首先,法律要赋予监管者执行监管权以及规定怎样监管,这是监管主体的“尚方宝剑”。各国银行法对银行监管的主体及其享有的权利都有明确规定。其次,要有完备的法律对商业银行进行规范,使商业银行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从而才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我国银行监管取得的初步成就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是银行监管的主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自行使对银行业的监管

职能以来,相继推出了许多重大举措。尤其是在中国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扩大金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转换职能,强化金融监管,取得了重大成就:

1、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银行监管正在向法制化的方向迈进。到目前为止,我国相继通过的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及《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关于设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暂行规定》、《关于银行机构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的审查办法》等,为保证对城市合作银行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还制定了《城市合作银行管理条例》。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和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规章涉及到了银行监管问题,比较重要的行政法规有:《储蓄管理条例》、《借款合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金融规章则更为繁多,如《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贷款通则》、《支付结算办法》、《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止存款业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则》、《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银团贷款暂行办法》、《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等。在以上诸多有关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这两部大法成为我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的核心。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等监管职责,这意味着专门性的代表国家的权威监管主体已经确立。《商业银行法》则进一步明确地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设立的条件和程序、组织机构、银行存贷款业务中的义务、谨慎性要求、禁止业务、财务报告、监督管理、接管和终止及违反法律的责任等内容。这些规定表明,我国的银行监管已走上法制化轨道,我国已依法实施银行监管。

2、银行监管已取得明显成效,银行秩序得到较大改善。我国曾一度出现过了银行秩序严重混乱的局面,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即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银行监管,大力整顿银行秩序,清理撤并了一批非法设立的银行机构和越权批设的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查处和纠正了一些银行机构的违法、违规、违章、违纪经营行为;同时还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对各种非法社会集资进行了清理和查处。在清理和查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银行的审批管理,明确了各类银行的审批权限,加强了对银行业务经营的监督管理,从而使我国的银行秩序有了较大改善,保证了银行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实施和银行秩序的良好运行。

3、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的业务稽核检查,银行的经营正在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务稽核检查已基本上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加强对银行进行现场检查和合规性稽核的同时,不断完善对银行的年检工作,对银行设立的合法性、资本的充足性、业务的规范性、规章制度的健全性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全面的检查。另外,银行稽核检查的重点现在已逐步转向重点稽核检查银行是否依法经营,是否有违法经营行为以及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情况;在认真开展现场合规性稽核的同时,加强对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督。

4、银行监管力量进一步加强,银行监管基础性工作正在趋于完善。在国务院提出转换人民银行职能,强化银行监管的要求之后,各级人民银行都开始采取措施,扩充和加强银行监管力量,健全和完善银行监管制度,提高银行监管人员素质,建立财务报表和统计资料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银行基础档案,建立和完善银行年检办法等,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②。

三、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在银行监管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深入分析既有的银行监管,我们便会

发现,不仅既有的规章制度存在缺陷,而且疏漏及亟待补充的问题仍大量存在。目前,我们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监管体制不健全

银行监管体制是对银行监督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的一整套组织制度。银行监管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监管的效果。一个健全的银行监管体制,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银行监管目标而重视的首要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0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银行监管机关,它依法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银行业合法与稳健的运行。据此,我国银行监管体制已基本具备。但是,总结以往具体的监管实践,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

1、银行监管机制不完善,中央银行监管地位的独立性未能完全确立。中国人民银行虽具有较强的法定独立性,可在具体的监管实践中,由于我国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无论是在中央一级,还是在地方一级各级之间,监管机关都缺乏独立性,常常受制于政府的指挥和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

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地方分支机构之间以及总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未理顺。具体表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有时为了地方利益而违背银行监管的原则,对中央银行的指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总行与分行之间缺乏协调。另外,总行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之间也缺乏交流与联系,信息无法共享,资源无法共享,监管效率低下。

3、金融监管缺乏统一的法定标准,随意性大,主观性强。作为我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核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国商业银行法》,对银行监管的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监管部门在具体的监管实践中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产生随意监管现象③。

以上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影响尚未完全解除,中国人民银行行使银行监管的职能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真正重视,因此,中国人民银行有时就形同虚设,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其银行监管的职能。

(二)银行监管法制体系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

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制体系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商业银行法》两部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管理规章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本应该是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但在实践中,后两类法律文件不仅未真正起到补充基本法律不足的作用,而且它们自身相互之间以及与两部基本法律之间还存在着许多重叠、不协调甚至矛盾之处。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时,未完全重视法律的系统性、效率性和前瞻性,缺乏统筹规划观念,法出多门,常常为局部利益而不惜互相重复;另外,法律观念滞后,在出现新的实践问题时,难以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修改、废除或制定,从而导致监管机关难以有效地依法进行银行监管。

(三)银行监管机关对各环节的宽严监管力度尚欠合理

健全的银行监管体系是由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范围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1)市场准入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首要环节,它是使金融机构的数量、结构、规模、分布等情况符合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规划和市场需要。我国由于在法律规定上操作性不强,在具体审批上把关不严,结果造成当前非法设立银行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还从事非法集资、非法贷款等金融活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害。(2)业务运营监管是对银行的持续性监管,通过对其业务运营的合规性、资本充足性、流动性、清偿性、资产质量、内部控制机制等的监管,确保其稳健经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国际上出现了金融创新、金融服务扩大以及金融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原本一些金融分业经营的国家纷纷向综合化与功能化方向发展。各国对金融的管制有所放松,立法趋向于在加强调控和保障安全的同时鼓励竞争。然而我国的金融机构仍是

分业经营,所以,银行的业务范围仍然受到严格要求的管制,这与当前WTO体制下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严重脱离,难以与WTO体制接轨。加入WTO后,面对综合性强、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中国的内资银行就会竞争无力,不仅国际市场上占有不了多少份额,甚至国内的市场都会被挤占。因此,需要改变对我国银行业务范围的监管目标与宗旨。(3)市场退出监管是在银行不能满足监管当局的审慎性要求时,监管当局根据问题的性质所采取的适当干预。但是,我国在银行退出市场方面的规定很薄弱,尤其是缺少退出后债权债务的处理规定,使许多退出市场的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得不到及时、妥当的处理。

(四)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措施不力,方法不当

长期以来,《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是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法律依据,一方面,该条例对外资金融机构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业务范围限制;另一方面,在税收方面又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较为优惠的条件。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初期,这种作法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形势的快速发展,这种监管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在某些方面将享受一部分超国民待遇,这将使本来处于弱势的中资银行处于更加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由于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经营网点实施某些限制,外资银行常常感觉受到了歧视而怨声连连。

四、应对WTO挑战,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法律思考

我国已经成功地加入了WTO,为了积极地应对WTO的挑战,尽快与WTO体制接轨,我们应针对当前我国银行监管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和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

(一)改进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

首先,为了确保中国人民银行能真正有效地行使其监管银行的职责,应将银行监管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赋予其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为了理顺其与行政部门的关系,可以考虑采用令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体制。在地方,我国目前采取的按大区而不再按省设立分行的方法,便是打破地方政府对人民银行行政干预的一个有效措施;其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总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应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信息共享,互通有无,通力合作,形成高效监管的局面。如果能够采取将这种系统内部互相交流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详细规定于银行法之中的具体做法,将有助于加强和巩固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地位。

(二)协调我国的银行监管法制体系

首先,我国的立法者应该重视银行监管立法的整体规划,既要能够前瞻性地把握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动态,又要能够熟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国家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集中立法权,防止法出多门而产生的互相碰撞和矛盾,减少立法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使银行监管有法可依。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制定出符合WTO规则要求的规则和制度,以与WTO接轨;其次,立法者要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对银行监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及时地对现有的有关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清理,通过废除、修改、补充、制定等手段,建立、健全科学并具有操作性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第三,为了有效地协调我国的银行监管法制体系,确保银行监管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还应尽快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加紧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岗位培训力度,使银行监管执法人员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法制信念等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积极应对WTO的各种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银行运营中各环节的监管

针对我国银行运营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我国银行监管主管机关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监管。在市场准入方面,必须严格审查银行设立的条件,取缔非法银行和非法银

行业务,加强银行市场的准入监管。另外,为了避免外资银行对我国内资银行的过度冲击,我们可以利用WTO规则对有关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来保护我国的内资银行,实施逐步开放的政策;在银行业务范围方面,我国对内、外资银行都实行过严的限制,内资金融机构分业经营,与国际上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等金融业国际一体化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严重脱离。因此,虽然短时期内实现金融业的融合不切实际,但我们可以通过立法,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推出金融商品的新品种,扩大金融业的服务范围,并且根据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适时进行我国金融业综合化、集团化的试点,并且要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之间的并购,从而逐步实现金融业综合化、集团化,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当然,一切都要循序渐进,稳妥推行;在市场退出方面,我国应加紧有关立法,明确银行退出的条件、程序、形式、法律后果,完善银行破产程序中的破产申请程序,处理好银行退出后的债权债务等问题。

(四)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手段

首先,应该坚持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举。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多停留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对其风险性监管则明显不够。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保障银行安全稳健地运营,我们还必须加强对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亏等经营状况的风险性检查。其次,应该处理好放松监管与改善监管、严格监管之间的关系。我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直面放松监管与改善监管、严格监管的冲击与协调。放松监管是指我国必须逐步适应WTO有关金融服务方面的制度和规则之要求,放弃过去体现过多干预的银行监管做法,尤其是涉外银行业务方面的管制,这势必增大我国银行业遭受国际金融风险渗透的可能性。为了防范风险,银行监管只能走向改进监管质量和提高监管效率,将全面的严格监管发展为有重点的高质量监管。第三,银行监管应当专业化。为了迎合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银行监管的专业化是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方面,无论是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机构,还是区域性的组织,对来自中国的贡献会有更高的预期。这就要求银行监管的高级官员具备有与国际同行交流的专业能力。同时,国际社会也会越来越关注中国自身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水平。在那些与中国有跨国银行业务往来的国家,东道国与母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也都需要中国的银行监管者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而在华外资银行,有母国监管水平的参照,客观上对东道国的监管制度和方法,也有较高的期待。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也会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求。因此,这需要银行监管官员具备专业知识、人品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银行监管当局做事的方式要符合理性。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能够不断完善的、以风险为主的监管框架和科学的组织形式,使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政策的信息共享,使总分行之间有合理的分工,使非现场监控与现场检查有序协调,既充分监管,又不破坏商业银行经营的规律。否则,银行监管必然在低水平上简单重复,甚至倒退。这样就会出现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并存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受害的将是商业银行④。

(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中国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会入驻中国。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首先,不宜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加限制,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进外资银行,以防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引发金融危机,其次,应建立明确的监管原则。现在,国际上普遍存在着保护主义原则、对等互惠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三种监管原则。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我国应选取有限制的保护主义政策。例如,可以逐步放宽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并通过实施严格的谨慎性

监管来控制和消除外资银行对我国内资银行造成的不利影响,扶持、鼓励和保护本国银行业的发展⑤,同时也积极引导外资银行在其获准经营的领域内开展业务。

随着加入WTO的成功,我国也会有更多的银行到国外开展业务。在国际金融一体化

的形势下,一国境外银行的运营情况会深刻地影响该国国内的金融形势,根据《巴塞尔协议》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精神,母国负主要监管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协调好对银行的集团总体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当务之急是修改我国的《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应以鼓励中资银行向海外发展,加强谨慎性监管为核心,对境外银行的设立条件、设立地选择、设立程序、与东道国的监管协调等内容作出详细的规定,以保障我国海外银行运行的稳健与安全,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在具备灵活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全面有力的金融监管等条件后,再选择其他更加开放的监管原则。

总之,我国的银行监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监管主管机关如果能够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改进措施,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我国将能够积极应对WTO的挑战,早日与国际接轨。

Abstract: This essay begins with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bank supervision , recalling the elementary achievements China has made .Then it mainly analyses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Chinese bank supervis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perfecting measures after Chinese entering WTO.

Key Words: WTO bank supervision bank supervision legal system

论WTO体制下我国金融立法之完善

郭德香——————————————————————————————————

内容提要加入WTO,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金融业提出了挑战,对金融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WTO规则的要求、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我国现有金融立法存在的缺陷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完善WTO体制下我国金融立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WTO规则金融业金融立法——————————————————————————————————

2001年12日11日,中国加入WTO时的协议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中国如期入世,这是对中国融入世界的一种承认,而这个承认的基石之一,是中国必须全面接受和遵守WTO的各种规则,以适应WTO体

制,从真正意义上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国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其立法是否健全,将会对中国的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我国根据WTO协议规则和加入WTO所作的承诺,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制定,尽快完善我国的金融立法。

一、WTO规则对金融市场的要求

WTO组织的核心是WTO协议,这是由WTO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范。在WTO已制定的多边规则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关于GATS金融服务的若干文件即金融服务附录、关于金融服务的部长决议和《有关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书协议》以及其后的1997年12月13日达成的《金融服务协议》等对于金融业影响最大。具体而言,GATS所指的金融服务,在种类上,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外汇、期货期权业务及有关的辅助性金融服务;在范围上,包括跨境金融服务、境外金融消费、以商业存在提供金融服务和以自然人移动提供金融服务等四种方式提供的金融服务。[1]WTO协议要求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作出具体金融开放和自由化承诺。在全新的金融服务协议中多方就开放金融市场、同意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根据GATS一揽子协议最后文件,WTO对金融市场的基本要求是: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服从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最惠国待遇原则,即在GATS项下的任何措施方面,各成员方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以不低于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相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2];2、国民待遇原则,即要求每个成员在所有影响金融服务提供的措施方面,在列入其承诺表的部门中遵照其中所列条件,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得低于其给予本国相同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待遇[1];3、透明度原则,即要求各成员方迅速公布所有普遍适用的涉及或影响GATS实施的所有措施以及其为签字方的涉及或影响GATS的国际协定,每个成员方对现行金融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或指示,如有新规定或改变,以致严重影响GATS项下有关金融服务贸易的具体承诺义务时,应立即或至少每年向金融服务贸易理事会通报[2];4、市场准入原则,即要求各成员方按其在承诺表中所同意和明确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领域,并规定在所承担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中,不得维持和采取任何在其承诺表中明确规定之外的限制性措施[3]。5、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原则,即发展中国家有权根据本国的特殊需要,对其境内的金融服务提供制定和实施新的规定;并通过提高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的能力、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金融服务贸易,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4]。6、逐步自由化原则,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条款[5]。《金融服务协议》对金融市场开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各缔约方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机构,并按竞争规则运行;外国金融机构享受国内金融机构同等的市场准入权利;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金融机构的投资项目中超过50%的比例等。

二、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后,将享有发展中国家成员依据WTO规则所享有的权利,并且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按照中国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所作的承诺,中国

应履行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义务,这意味着中国金融领域首先面对的是扩大开放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其具体开放领域及进程为:(1)银行业:加入WTO 后两年,外资银行可经营人民币业务,加入WTO后五年,中国将全面开放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经营人民币零售银行业务。(2)保险业:加入WTO后两年,取消对外资保险机构的城市控制,五年后取消许可证限制,并逐步扩展外资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即外资保险机构可在中国境内承保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险;中国同意外资在中外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中拥有50%的所有权。(3)证券业:允许外国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三年后增至49%,外国股票包销商可以在合资承销公司中占33%股份。据此,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经营性金融机构将从中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逐渐向内地扩散,经营范围也将扩大到人民币、债券、国内结算等等。以上如此广泛而关键的开放范围,如此快速的开放速度,使我们深深感到:加入WTO给我国金融业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使之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而具大的挑战。

(一)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内资金融机构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总体来看,内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实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目标上,外资金融机构完全是商业性经营行为,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适应性很强;而目前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还或多或少地承担政策性业务。二是在资产质量方面,同进入我国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内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很高,负担过重。三是在服务手段方面,外资金融机构技术设备先进,国际化业务网络发达,电讯化程度高,资金调拨灵活,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而国有独资金融机构设置行政化,业务范围较窄,金融创新不足,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四是在规模方面,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大都在国际上非常著名,有的是金融业的超大型企业,其资金实力雄厚。另外,由于这些超大型外资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网络,其跨国进行低成本筹资的能力很强;而国内金融机构的实力则明显不足。

(二)外资金融机构经营失误可能严重干扰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将是摆在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各国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五花八门,且缺乏国际协调机制,我国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挑战:一是由于跨国金融机构总部或设在其它国家的分支机构经营失误而需要承担的连带清偿责任;二是跨国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分支机构违规经营所导致的金融动荡[1]。

(三)加大了对金融业调控与监管的难度。加入WTO后,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一方面,由于其境外机构的存在,可从其境外机构得到资金,向客户贷款,这将大大削弱中央银行收缩银根的作用,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若将其外汇资金汇出国外,从而导致资本外流,则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将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它们可以利用遍及全球的国际金融网络转移利润,逃避税赋,汇出资本,因此大大增加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此外,也将对我国金融立法、政策的制订提出挑战。尽管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规,成立了证监会和保监会,但与之相匹配的具体可操作性的法规与措施还没有制定,外资金融机构可能盯住漏洞违规操作,干扰我国金融秩序。

四种最家庭投资方式

四种最家庭投资方式 教育金的筹备方式较多,目前主要有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基金、黄金四种形式这些产品均有各自的特点,可根据家庭的风险投资偏好进行选择 在刘彦斌眼里,最好的教育金储备方式非基金定投莫属“在孩子出生之后,最好的办法是买基金,做基金定投是实现教育金积累最好的方式,投资时间最少5-10年” 一般投资者很难选准投资时点,许多人没有时间去研究也不知道什么时机买入、什么时机卖出采用基金定投,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每个月在固定时间定额投资基金,在基金价格较高时买进的份额较少,而在基金价格较低时买进的份额较多,长期累积,可以有效的回避风险,复利效果也非常明显建议风险承受力较强的家庭重点关注 保险也是不错的教育金储备方式所谓教育金保险是一种能够为子女提供教育基金的保险,属于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并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以应对在不同阶段的教育费用教育金保险为子女教育设立专门的账户,能够针对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需求,提供相应数额的保险金目前市场上该保险销售的大都是分红型险种,年金给付责任除了可以提供初中、高中和大学几个时期的教育基金以外,有的还包含

毕业后的创业基金、婚嫁基金以及退休之后的养老基金教育金保险并不是一种个人投资行为,它是由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进行的专业投资,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和持续稳定的增值“所谓教育保险其实就是一种储蓄方式,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购买其最大的特点是专款专用、风险波动小而且,早投入负担轻收益高,同时,保险还可以抵御财务风险,转移人身风险,这点是其他理财工具都做不到的但是其收益也偏低,和定期存款差不多,一般在3%-4%左右,较适合投资保守型的家庭使用” 还有一种不错的投资方式是购买黄金黄金一直被看成是财富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保值功能,在目前通胀预期如此强烈的大背景下,黄金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很难准确判断黄金的未来走势,因此一次性大笔投资是具有风险的,黄金更适合定期投资目前部分银行就推出了黄金定存性质的产品,长期的分批买入,能够更好的平衡风险另外,如中信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双方合作开发的“黄金联系型理财产品”挂钩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也是当前不错的选择产品的投资收益随着黄金价格上升而上升,然而当黄金价格下滑时,投资者不会损失本金A款产品可能实现的收益率在%-%之间,其中高限是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倍,适合于激进型投资者;B款产品可能实现的收益率在%-%之间,适合于稳健型投资者

各类投资方式优缺点比较

各类投资方式优缺点比较 一、储蓄 储蓄,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与中国不同,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这种储蓄不仅包括个人储蓄,还包括公司储蓄、政府储蓄。储蓄的内容有在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及手持现金等。 优点:(1)、风险性最小。在中国,五大银行的信用度就是政府的信用度,而且一些私人的银行也有相当大的实力,所以绝对值得保障。(2)、对于稳健型投资者,储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理财方式,毕竟在弱市保住本金是第一位的。而且由于取消了利息税,目前利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3)、储蓄是至今最为广泛的理财方式,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定的资金存入银行。而且储蓄分为三种类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以及定活两便储蓄。客户可按照需要,灵活的设置自己满意的储蓄方式。 缺点:尽管储蓄带来的是稳定的收益,但是其利率水平相对其他投资形式还是很低的。想要以较小的资金获得较大的收益,走储蓄这条路肯定是行不通的。 二、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代表着其持有人(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每一股同类型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即“同股同权”。股票可以公开上市,也可以不上市。股票一般可以通过买卖方式有偿转让,股东能通过股票转让收回其投资,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也是投资和投机的对象。 优点:利润高,这是众多人炒股的首要原因,也是股票的最大特点。平均每

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项目融资主要用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类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单靠项目主办人的力量,无法筹集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项目主办人也无力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且传统的融资方式也满足不了上述项目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出项目融资这一方式。其中,比较成熟的模式是BOT。 其实,在发达国家,BOT已经是一种常用的融资手段。英国的很多铁路项目都是采用这类融资模式建成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英法海峡隧道,包括两条7.3m直径的铁路隧道和1条4.5m直径的服务隧道,长50km。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英国的海峡隧道集团、英国银行财团、英国承包商以及法国的France-Manehe公司、法国银行财团、法国承包商等十个单位组成了项目公司Eurotunnel。该公司于1987年与英国政府签定特许权协议,政府授予Euro鄄tunnel公司55年的特许期,55年后(2042年)隧道由政府收回。在特许权协议中,英国政府对项目公司提出了3项要求:(1)政府不对贷款作担保;(2)本项目由私人投资,用项目建成后的收入来支付项目公司的费用和债务; (3)项目公司必须持有20%的股票。 根据协议,项目总投资103亿美元。英国政府允许项目公司自由确定通行费,其收入的一半通过与国家铁路部门签订的铁路协议产生;其他收入来自通过隧道运载商业机动车辆的高速火车收费。英国

政府保证,不允许在30年内建设第二个跨越海峡的连接通道。 20世纪末的十年,亚洲地区每年的基建项目标底高达1300亿美元。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引进BOT方式进行基础建设。BOT方式在中国出现已有十年有余,1984年,香港合和实业公司和中国发展投资公司等作为承包商和广东省政府合作在深圳投资建设了沙角B电厂项目,是我国首家BOT基础项目,但在具体做法上并不规范。 1995年广西来宾电厂二期工程是我国引进BOT方式的一个里程碑,为我国利用BOT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广西来宾电厂B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来宾县。装机规模为72万千瓦,安装两台36千瓦的进口燃煤机组。该项目总投资为6.16亿美元,其中总投资的25%即1.54亿美元为股东投资,两个发起人按照60∶40的比例向项目公司出资,具体出资比例为法国电力国际占60%,通用电气阿尔斯通公司占40%,出资额作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其余的75%通过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方式筹措。我国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不为该项目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项目融资贷款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投资银行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组成的银团联合承销,贷款中3.12亿美元由法国出口信贷机构一一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提供出口信贷保险。 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1)BOT融资方式是无追索的或有限追索的,举债不计入国家外债,债务偿还只能靠项目的现金流量。 (2)承包商在特许期内拥有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

四种黄金投资方法

四种黄金投资方法 投资选择一:纸黄金 纸黄金又称为账面黄金,可通过账面系统进行黄金的买入、卖出,从黄金价格的上涨中获取收益。纸黄金具有投资门槛较低、投资方式便捷的特点,投资者可在大型银行柜面开通贵金属交易账户,即可进行交易,且纸黄金交易模式没有间断、交割方式灵活,这比较适合黄金投资的初级入门者。上周,在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的讲话过后,纸黄金一度短暂上涨,后来又冲高回落,金价不断跌宕起伏。截至9月13日下午,从纸黄金价格四小时图观察,布林带向下运行,K线价格打压在下轨附近,MACD指标绿色动能放量,快慢线死叉向下延伸,RSI 指标向下发散。 第一黄金网首席分析师黎佳认为,此前金价在非农利好下,一度上行至290关口附近,但因美联储官员鹰派言论的影响,金价涨势戛然而止,而289关口多次试探未果。目前似乎看到了探底回升的希望,上涨趋势仍然不变。 投资选择二:黄金ETF 黄金ETF是指以黄金为基础资产进行投资,紧密跟踪黄金价格,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开放式基金。据悉,黄金ETF具备投资门槛低、交易成本少的特点,且既可以在场内操作,也可以在场外申购赎回。此外,黄金ETF还可以与黄金实物挂钩,以累积的ETF份额在黄金交易所申请提取实物金。目前市场上已经成立的黄金ETF有华安易富黄金ETF、国泰黄金ETF、易方达黄金ETF和博时黄金ETF,这4种黄金ETF均是投资于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现货合约等品种,其中投资于黄金现货合约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每份基金对应0.01克实金,100份基金即每手对应1克实物黄金,采用被动式管理,紧密跟踪国内黄金资产价格变化。 博时基金指出,受益于金价持续上涨,作为紧密黄金现货合约的基金,国内黄金ETF基金规模也水涨船高。根据博时基金发布的zui新数据,截至7月末,博时黄金ETF净值规模已经超过32亿,黄金持仓规模突破11吨。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曾令华对记者表示,若投资黄金ETF,推荐选择费用低廉、规模较大、跟踪误差较少的基金品种,例如近日黄金联接ETF中的华安易富黄金ETF联接C。 投资选择三:黄金QDII 所谓黄金QDII型基金,即是投资海外市场的黄金ETF。作为一种全新、简捷高效的和安全的黄金投资方式,黄金ETF在海外短时间内就获得市场的认可。曾令华指出,目前,在人民币面临贬值的情况下,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QDII型基金迎来了很好的投资时机。同时,曾令华表示,黄金QDII比黄金ETF的收益更高。相比较下,尽管两者波动相似,但是黄金QDII 基金净值更高。这是因为投资黄金QDII不仅分享到金价上涨的收益,而且还可得到美元兑人民币升值的收益。目前,市场已成立的黄金QDII型基金分别有诺安基金、易方达黄金主题、嘉实黄金和汇添富黄金及贵金属。

融资案例分析附答案

1.某地自来水厂项目 案例背景:某地的自来水厂项目是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的第三个BOT试点项目,也是我国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中首例采用BOT方式兴建的试点项目。项目建设规模含80万吨/日的取水工程,40万立方米/日净水厂工程,27千米输水管道工程。特性经营期不超过18年(含建设期),由法国水务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组成的联合投标体中标。 项目合同结构:在该水厂BOT项目融资过程中,项目公司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合同作为项目担保。在该项目中,项目公司主要取得了以下合同: 特许权协议:项目公司与所在地政府签订此协议,以明确项目公司据以融资、设计、建 设项目设施,运营和维护水厂,并将项目设施移交给该厂所在地政府或其他指定人。 购水协议:由项目公司和该地政府指定授权的市自来水公司签订,用以规定自来水总公司的购水和付费,以及项目公司按照购水协议规定的标准净水质量提供40万立方米/日净水的义务。 交钥匙合同:由项目公司与总成本欧尚签订,用以规定购买设备及项目承建等内容。 融资文件:项目公司与格贷款人就项目的债务融资部分签订的协议。 保险协议:由于该水厂BOT项目结构、合同结构比较复杂,从而增加了风险分担安排的难度。 请问.(1)请分析该项目的项目融资结构,并画出融资结构图。

(2)分析该项目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以及各自的利益及其可能的风险。 ?成都市政府:减少债务负担和财政压力,吸引外资,引进新技术。 ?发起人(股东):降低风险,稳定回收投资,进行利润分红。 ?债权人:获取贷款利息,实现有限追索。 ?项目公司:能够正常运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市自来水公司:通过净水销售获取利润。 ?建筑承包人:获得建筑工程价款。 ?保险商:分担风险,取得保险费用。 ? 1、汇率风险(风险承担方——建设期:承建方建设完工后:项目公司、贷款方和政府 ?)2、利率风险(风险承担方——贷款方、项目公司 ?)3、外币不可支付风险(风险承担方——外汇短缺风险:项目公司外汇汇出风险:政府、项目公司、贷款人) ?4、通货膨胀(风险承担方——项目公司) (3)您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协议 这个实在不知道了。。。没找到。。。。。。 年底,受原国家计委委托,中海油牵头组织进行规划研究,于1996年底向国家上报了《东南沿海地区利用液化天然气项目规划报告》,建议广东LNG(液化天然气)项目作为试点项目之一先行。 1999年底,国家正式批准了广东LNG试点工程总体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0年,经招标,广东LNG项目选择英国BP公司为外商合作伙伴,并于2001年4月签订项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原则协议,开始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 项目选择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作为资源供应方,并于2002年10月正式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LNG销售与购买协议。2004年2月23日取得了合资经营公司营业执照,项目公司——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广东LNG试点工程总体项目包括LNG接受站和输气干线项目,以及配套新建电厂、燃油电厂

三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比较

不同的入资方式比较 一、借款 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或个人借入的资金,包括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信托贷款等。 对于借款人来说,优点是:1、筹资迅速;2、借款弹性大;3、成本低;4、发挥财务杠杆作用;5、易于企业保守财务秘密。缺点是:1、筹资风险大;2、使用限制多;3、筹资数量有限。 对于出资方来说,其优点是:1、风险低,利息固定;2、自主决定出资多少,没有出资额限制;3、不用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缺点是:1、借款完全由借款方自主使用,无法监督企业运营,可能造成借款无法收回;2、不能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3、利息较低。 目前,作为企业出资方,采取信托贷款的方式最容易操作。 二、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是指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准备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 通过股权投资,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的目的或以获取投资分红收益为目的。投资企业通过所持股份,达到控制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使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够直接从被投资单位取得,而且价格比

较稳定,保证其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以使自己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业务得以延伸,或者单纯以此获取更大分红收益目的。 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不佳,或者进行破产清算时,投资企业作为股东,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损失。但股权投资的利润空间相当广阔,一是企业的分红,二是一旦企业上市则会有更为丰厚的回报。同时还可享受企业的配股、送股等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和溢价。 股权投资分为:(1)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一般投资额比较大、需要较多资金投入。(2)共同控制,是指按投资比例(大多为彼此股权相当,实践中或四六或三七比或五五等,一般不低于30%)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共有的控制,共同参与企业经营。(3)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必要决策的权力,但不追求政策的决定权(一般为低于30%,但不少于10%)。(4)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只为了追求投资收益,单纯以投资分红为目的,优点是投资较少。 目前,在股权投资方面,只要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在企业资金允许和企业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企业可以自主决定投资方向和投额额,并无太多的限制。 三、对赌 对赌协议就是收购方(包括投资方)与出让方(包括融资方)在达成并购(或者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

企业投资决策方法比较分析

企业投资决策方法比较分析 作者:刘小平地址:湖南湘潭 摘要: 鉴于时下学子和学者们对企业投资方法各抒已见,本人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企业投资决策方法阐述下自已的见解:希望对各位读者有用。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 二、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 三、分析各种企业投资决策方法的利弊; 四、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五、实际投资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六、优化企业投资决策的思路和措施; 七、当前形式下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投资决策、满意度、环境因素、人定胜天、度、内部扩大、回原(创新)、专域。 正文 一、企业投资决策方法的形成与基本理论 因为发现、需要、发展、义务和责任而产生的投资者需付出一定数量的资产或权益才能达到目的的行为统称为投资;投不投,怎么投即是投资决策;决定投资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即是投资决策方法;好的投资决策方法能使企业或投资者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决定不投以往回损失;决定投以获取更多的权属和利益。其关键在于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断(这种方法就是投资决策方法)。 企业的投资决策是每个企业在创办、发展状大及转型期间所经常面临的问题;一般分为老板或总裁决策(如:重大投资项目或投资方向)和管理层决策(如:在运营过程中与相关企业之间物权采买等)两种;前者关系到公司的长期发展与远期利益;后者关系到公司短期获利与稳定。企业投资决策是决策者或管理者根据公司现状和外部环境对企业远景发展或短期利益所做出的一种资产、资金的付出行为。此决策一旦做出并付诸实施;直接关系到投资成败和利益补偿;重大投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投资有风险……”。这是所有投资者时常谨记的一句话;所以,投资决策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 也是网友和学者学子们人云亦云的方法,也做了很多专业的论断和阐述;大致是这样分的(虽然作者不完全赞同):下面用通俗的方法加以介绍下。 1、传统投资决策方法 a)投资收益法 主要是预策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是否产生收益;产生的收益是否大于企业在非投资情况下(如企业把钱存入银行)的利益;企业往往从会计报表上查看资产(尤期是流动资产中的现金、银行存款及营业收入等数据分析)得出是否可期续性投资或加大力度投资等决策(如一般的商业和生产型企业)。 b)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是每个投资者以资金回笼为关键而进行的一种投资决策;投资者在考虑企业或部门的自身承载能力,预策投资行为是否能在设定时间范围内回笼并能产生收益而决策是否投资(如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 c)净现值法(NPV) 指对决策投资的项目或行为以预期流入现金流入减去实现该项目或行为所投入的现金支出额度;如出现负数;投资者一般会慎重考虑;此法在很多工程项目上被应用。

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1.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安全性很高,流动性也高,效益性较差。尤其是现在处于银行利率水平最低的一个历史阶段,此方式在基金会的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例不能大。 2.信托存款: 按照规定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可以吸收包括基金会的基金在内的1年期(含1年)以上的信托存款。其安全性乃基于金融机构的信誉,效益随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过去,信托存款一般比法定银行利率高许多。资金量大,利率可谈得更高些。但是,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对高息揽存实行严格监管,大多数金融机构不再这样做,同时,信托投资公司又出现信誉危机,因此,信托存款至少在目前不是一种合适的投资方式。 3、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分为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两大类。 A、债券包括国债和企业债券,比较而言,国债发行量大,流通性好,信誉高。在所有的投资方式中,国债的安全性最高,收益比银行存款略高。可以说,国债是很适合于基金会的一种投资方式,应在基金会的资产组合中占一定比重,资金紧张时还可变现或以其作抵押获得贷款。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回购业务,规定以全额的国债作抵押,实际上也是以交易所的信用作担保。在中国人民银行官员的眼中,它的风险与全国同业拆借和国债投资的风险没有区别。我认为,它的安全性比国债低,比信托存款高,流动性好,短期利率高。 B、股票投资,利润高,风险也高。基金会炒股是合法的,但目前似乎还不太合乎国情,有可能被人们看作是拿捐款去赌博。在国外不少基金会的投资结构中,股票投资占有较大比重,甚至超过50%。但是我们认为,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已是成熟稳定的市场,而我国股票市场是新兴的、不完善、不稳定的市场,相对而言风险很高,目前不适合基金会过深介入。新股认购不同于在二级市场炒股,自1996年以来利润高而风险小,是投资领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为了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将扩大股份制改革,新股的发行数量将会增加。据了解,有些基金会对新股认购方式已作了尝试,且效果不错,值得借鉴。不过,在具体操作上有个股东帐户的问题需斟酌。近几年,证券投资收益已成为许多信托投资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4.股权投资

bot项目融资案例

BOT项目融资结构及其案例 摘要:文章介绍了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是指建设方承担一个既定的工业项目或基础设施,包括建造、运营、维修和转让。建设方在一个固定的期限内运营设施并且补允许在该期限内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运营、维修费及其它费用。建设方在限定的期满后,将该项目转让给项目方的政府。还有BOT投资方式分析。BOT的特点,BOT提出程序,运用BOT的难点等。 关键词:BOT ; 特许合同谈判; 项目管理 一、BOT的含义 BOT的含义是建设—经营—转让,产生于80年代,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带资承包方式。80年代以后,各国大型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政府部门却缺乏足够的建设资金,为筹措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一些国家的政府力促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了BOT投资合作方式,进而被引仲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BOT的实质是一种债权与股权相混合产权,它是由项目构成的有关单位(承建商、经营商及用户)组成的财团所成立的一个股份组织,对项目的设计、咨询、供货和施工实行一揽子总承包。项目竣工后,在特许权规定的期限内进行经营,向用户收取费用,以回收投资、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后,财团无偿地将项目交给政府。运用BOT方式承建的工程一般都是大型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环保等方面。 二、BOT投资方式分析 1、建设。在BOT中,Build是建设,其含义就是直接投资。在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根据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出资比例与东道国共同组建股份公司或企业等,这种公司或企业即为双方成立的合资经营公司。但是,运用BOT方式,在投资方面具有形式多样、选择灵活的特点,具体表现是: (1)允许投资者出资举办新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产权等方式在旧企业占有股份,达到成立合资经营公司的目的。

Bot项目融资模式

Bot项目融资模式 BOT(Buli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 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ZF和私人 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ZF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 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 的产品与服务。ZF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 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 风险由ZF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 该设施移交给ZF部门,转由ZF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 BOT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有期限的抵押以获 得项目融资,或者说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在这种模式下, 首先由项目发起人通过投标从委托人手中获取对某个项目的特许权,随后组成项目公司并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组织项目的建设,管理 项目的运营,在特许期内通过对项目的开发运营以及当地ZF给予的 其他优惠来回收资金以还贷,并取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期结束后, 应将项目无偿地移交给ZF。在BOT模式下,投资者一般要求ZF保 证其最低收益率,一旦在特许期内无法达到该标准,ZF应给予特别 补偿。BOT具有市场机制和ZF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特色。 一方面,BOT能够保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BOT项目的大部分经 济行为都在市场上进行,ZF以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公司的做法本身也 包含了竞争机制。作为可靠的市场主体的私人机构是BOT模式的行 为主体,在特许期内对所建工程项目具有完备的产权。这样,承担BOT项目的私人机构在BOT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完全符合经济 人假设。 参与主体 一个典型的BOT项目的参与人有ZF、BOT项目公司、投资人、银行或财团以及承担设计、建设和经营的有关公司。

股权融资的四种方式

在企业融资的多种手段中,股权质押融资、股权交易增值融资、股权增资扩股融资和股权的私募融资,逐渐成为中小企业利用股权实现融资的有效方式。随着市场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完善,产权市场为投融资者搭建的交易平台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转向产权市场,通过股权融资缓解企业的资金饥渴,解决融资难题。 一、股权质押融资 股权质押融资,是指出质人以其所拥有的股权这一无形资产作为质押标的物,为自己或他人的债务提供担保的行为。把股权质押作为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保证条件,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以往债权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不动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过多的实物资产进行抵押,各地政府为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提出利用企业股权质押进行融资。 据统计,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自开展股权托管以来,截至2008年9月,已为东湖高新区内的艾维通信集团、武汉安能集团等25家公司融资30笔,融资总金额超过5亿元。 江西省产权交易所至2010年12月,办理股权质押登记111宗,融资63.15亿元。 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截止2010年末,通过股权质押协

助企业融资74亿元。 股权质押融资,使“静态”股权资产转化为“动态”资产,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困难。但也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政策引导不足,没有权威性的指导文件做保障;二是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的缺失,导致无法依托市场形成有效的股权定价机制,对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评估造成一定困难。三是银行参与不足,发放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以产权市场为基础,建立一个统一、规范、有序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运行市场十分必要。一是有利于填补监管真空,维护股东权益;二是有利于实现股权有序流动,形成规范活跃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股权公信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四是有利于构筑、培育、发展基础性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促进资本运作;五是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为股票公开发行、上市创造条件;六是有利于增强企业管理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防止非法证券和非法集资活动,改善和净化金融环境。 股权质押融资的前提是托管。通过这一平台,设立一套由托管机构、企业、银行三方成功对接的有效机制,打造甄别企业信用情况和股权质地的评价体系,健全完善统一规范的股权交易市场,使出质人以其所持有的股权作为质押物,当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依照约定,就股权折价受偿,以达到化解债权人风险和实现质押人融资的目

投资评估常用的六种方法比较

公司希望投产一个新的生产线,生产线初始投资大约500万,三年后残值 100万元。 问题:如何通过项目的会计回报率来进行决策? 一、会计收益率法——ARR (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 从会计的角度进行评估。方法有两个计算公式, 1. 年平均收益/初始的资本支出 2. 年平均收益/平均的资本占用 如下图所示,通过案例来说明这两种计算方法的区别。 首先需要算出新项目每一年的会计收益,即净利润。从下表里看出,第一年净利润是26.25 万元,第二年是31.5万元,第三年是37.95万元,平均的收益率31.9万元。 初始的投资即初始的资本支出,即生产线的投资大概是500万元,但是平均的资本占用不是500万元而是用期初的资本投资加上期末的收益,是资本卖出去的残值再除以2,即300万。所以用会计收益率的第一个方式推导出来的项目,它的会计回报率是6.38%,而用第二种公式算出来的是10.63%,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经常用的是第一种,因为会计收益率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比较适 用在市场比较简单的项目的运算中,通常都不会把事情弄得特别复杂,这是它的优势所在。

Yn 的贴现率 =( 1/(1+贴现率)) n 次方 二、回收期法——Payback 即通过投资项目带来的净现金流入回收该项目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 回收期法也有两种计算方式。第一种叫做静态投资回收期,即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简 单计算看几年能够回收。第二种叫做动态回收投资回收期法,即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要把每一年的净现金流入或者流出进行贴现。 举个例子,现在公司需要买一整套新的自动贩卖机,自动贩卖机初始投资一批需要200万元, 这一批的投入回收期大概是多久? 如上表,可以看到初始投资是在第0年投入的是200万,第一年的现金流入其实是净利润, 把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加回去,即43万元。第二年是49万元,第三年56万元,之后每一年差不多都维持56万不变。 如果是静态的回收期, 差不多四年多可以收回。 如果用动态回收期,需要把之后每一年按照贴现率进行贴现。整个公司的资本性支出采取的贴现率都是用8%,这是考虑公司的资金成本风险等等卡算出来的一个贴现率。通过贴现率贴现之后,得到动态的回收期年限是五年。 回收期法也是用来衡量一些非常简单的项目,一般只要知道回收期法有静态跟动态之分即可,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大多数都会使用静态投资回收期方法。

戴忠义:四种投资人模式

中国90%的投资者,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学习就盲目的进入股票市场, 牛市你没赚到钱,熊市却被套牢,必然成为被市场屠宰的羔羊! 你听说牛市来了,也看到有些人赚到钱了。 于是你的也投入资金,听股评,看推荐,研究各种技术,理论..... 可是你真的赚到钱了么? 中国新一轮牛市来了,你有信心和能力在这里赚到更多利润么?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不是,不想错过这一轮牛市, 想控制住自己的风险,博取更大的盈利, 那么,这里将是投资命运的转折点。 你没有完整化的投资系统,牛市跟你没啥关系,但是熊时刻来了,一定跟你有关系! 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学习,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盈利系统! 就盲目的进入股票市场,那里将是毁灭你金钱的地狱! 你需要重塑有利于交易的信念模式,管理交易情绪; 让你的交易变得安全,轻松,稳定,持续的盈利. 四种投资人模式 1."大师级机构"长线盈利模式 2."高手级机构"短线盈利模式 3."大众情人类型"亏损模式 4."初学型投资者"亏损模式 一、"大师级机构"长线盈利模式 理念: 少量次数的巨额盈利20%--把握重大机会。 大量的小额度的亏损80%--不断地测试、确认机会的出现,最终累计盈利。 数学模式 盈利的次数:20次,每次盈利100%-200% 亏损的次数:80次,每次亏损5%-10% 累计盈利=20×100%-80×5%=1600%, 以100万投资为例: 盈利20次,每次100%=20×100万=2000万元 亏损80次,每次5%=80×5万=400万元 累计盈利=2000万元-400万元=1600万元 这是国内外市场大赢家中90%的人所采用的方式,像巴菲特、彼特·林奇、丹尼斯、斯丹利·克罗等,复制这种成功的方法,最关键的地方不是高明的技术,而是如何与之适应的生活方式去适应工作方式,也就是如何远离市场,经受市场的诱惑,中长线持仓。但是这种盈利模式是绝大部分投资者中最少应用的,所以这就是市场"20-80原则"的原因--20%的投资者赚取了80%投资者的钱。

BT、BOT项目投融资方案

BT、BOT项目投融资方案 投融资方案 一、投融资方案 本项目的预计投资资金总额为万元,如果我公司有幸中标,我们拟准备万元的投融资额。我公司具有本项目开发、投资及销售的相关资质,同时与我公司长期合作的设备材料供应商可以欠部分设备材料款。故本工程我公司融资万元已完全能够满足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资金。我公司将遵守承诺,一方面利用我司长期结累资金万元(不包括已经提交的投标保证金万元),另一方面通过以下融资渠道,以满足工程建设,主要融资方式可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具体又可分细为商业信用、内部融资、债务融资、项目融资等。 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材料商支持等,该融资方式应用灵活,操作简单,并且可以多次反复使用,财务成本为零,用此办法可融资万元。 2、内部融资面向企业内部的筹资,主要包括内部积累、资产变现、内部增资等。内部积累,指为了筹集企业长远发展的资金,通过减少企业利润分红来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该融资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风险小,但积累额度偏低,并且不分红影响中小股东利益,可能引起中小股东的不满。资产变现,指通过企业内部资产重组,通过剥离、出售部分资产来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内部增资,指向企业内部股东定向募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该融资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不用到期还款的压力,风险小,但受股东自身资金实力、对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等影响,用此办法可融资万元。 3、债务融资本处债务融资指通过民间或银行信贷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包括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等。民间借贷,以向其他企业或个人协议借款的方式筹集

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该融资方式优点之一是操作简单灵活,没有银行借款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其二是抵押和担保少;其三是借款归还可以适当延展,风险相对较小。其缺点是渠道有限,数量有限。银行信贷,该方式是目前外部融资应用最为常用的融资方式。银行信贷的优点之一是资金供应量大;其二是操作灵活,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长、短期贷款搭配;其三是相对债权、上市、信托等渠道,手续相对简明,资金筹集费用低,用此办法可融资万元(证明材料:银行贷款意向书原件)。 4、项目融资前述均属于公司融资的范围,即以公司的名义,以公司的资产、未来的预期收益等为保障的融资方式。项目融资,则是以建设项目的名义,以该项目自身预期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自身财产与所有者权益为保障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包括信托贷款和股权信托两种方式。 (1)信托贷款是指信托公司通过信托方式吸收资金,用于向项目发放贷款的资金运用方式。该贷款类似于银行信贷,不同的是信托贷款的偿还方式比银行贷款灵活性大,企业与信托公司协商偿还方式,可以采取等本息、利随本清、到期一次性支付本息等。同时信托公司对信用风险控制要求严格,一般要求企业提供多种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包括第三者担保、政府支持等。 (2)股权信托是指信托公司运用信托资金对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以股息、红利所得以及到期转让股权方式作为信托收益的一种资金运用形式。相对贷款类信托,信托公司承担的风险增大,一般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包括对项目进行绝对控股、阶段性持股等。用此办法可融资万元。 5、综上所述我公司自有资金与融资总额为万元。 6、为确保本项目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根据本项目特点我们将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融资计划硬币投入资金计划超前,时间及资金数量须有余地。

股票与其他投资方式比较

股票与其他投资方式比较 一、股票与储蓄的比较股票和储蓄存款在形式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货币的所有人将资金交付给股份公司或银行,相应地有权获取收益,但股票与储蓄存款在实质上有根本的不同。1.股票与储蓄存款虽然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但其性质不同。股票是以资本信用为基础,它体现着股份公司与股东之间围绕着投资而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储蓄存款则是一种银行信用,它所建立的是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借贷性债权债务关系。股票的购买者是股份公司的股东,而存款人实际上是贷款人,他将自己暂时闲置的资金借与银行。2.股票持有人和银行储户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内容有所不同。股票持有人和储户虽然都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但股票持有人处于股东的地位,有权参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而储户则仅仅是银行的债权人,其债权的内容限于定期收回本金和获取利息,但不能参与债务人的经营管理,对其经营状况不负任何责任。3.股票和储蓄存款虽都可使货币增值,但其风险性不同。股票是向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资,它可根据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直接获取所追求的收益——股息和红利。这一收益可以很高,也可能很低或没有,它随股份公司的经营业绩而定,每年都有所不同,处于一种经常性的变动之中。而储蓄存款则仅仅是通过实现货币的储蓄职能来取得收益——存款利息。这一增值部分是事先约定的、是固定的,它不会受银行经营的影响。4.股票和储蓄存款的存续时间和转让条件不同。股票是无期限的,不管情况如何变化,股东都不能要求股份公司退股而收回股本,但可以进行买卖和转让。而储蓄存款一般是有固定期限的,储蓄存款人到期就可收回本金和利息。即使提前支取,任何形式的储蓄都能收回本金,而股票只能到证券市场去转让,其价格要随行就市,能否收回投资要视交易时的股市行情而定。5.股票与储蓄的成本不同。在购买股票时,股民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关注股市行情的变化,通过购买相关的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资料来帮助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而决定股票的买进卖出。而储蓄存款只需根据利率事先选择好存款期限即可,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和物力。6.股票与储蓄收益的计算根据不同。储户存款所获利息是根据存款的本金来计算的,其收益的多少与投入的资金数量成正比,存的越多,收益愈大;而股息红利是根据股民所持股票数量来派发的,与股民投入资金的数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股民投入的资金数量虽然很大,但由于购买的股票价格较高,其收益可能要远远低于同期的银行储蓄利息。 二、股票与债券的比较股票和债券都是有价证券,股票是股份公司公开发行用以证明出资人和股东身份的凭证,而债券是政府或企业为了筹集资金而公开发行的并且承诺在限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的证券。它们既存在共同之处,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作为投资手段,股票和债券的作用是相同的,它们一方面可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发行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作为有价证券,经过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后,两者都可在证券市场进行买卖和转让,其流通价格均要受到银行利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投资性质来讲,股票和债券有所不同。认购股票是向股份公司的投资,构成公司的自有资金。相应地,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与公司之间形成股东权与公司生产经营权的关系。公司的经营状况与股东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股东有权从公司经营中获取收益,有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购买债券所投入的资金是发行人所需追加的资金,属于负债的范畴。投资者成为发行者的债权人,与发行人之间产生的是借贷性质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可向发行人行使债权,要求收取利息,但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所以股票和债券各自包含的权利内容就不尽相同,股票是一种综合性的股东权,而债券则是债权,其内容包括到期收取利息和本金的权利,在债务人破产时优先分取财产的权利。从收益多寡与风险程度来讲,股票和债券有所不同。持有股票的股东依法获取的收益是股息和红利。由于它是从公司利润中支出,故其数额事先难以确定,完全依赖于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好的,则可获取大大高于公司债券的收益,而经营

投资决策方法·NPV, IRR, PI分析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NPV? IRR? PI分析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在评估独立项目时,使用NPV? IRR与PI三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就是一致的;而评估互斥项目时,使用这三种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下详细分析与比较三种评价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一)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评价标准的比较 l、NPV与IRR评价结果一致的情形。如果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为传统型,即在投资有效期内只改变一次符号,而且先有现金流出后有现金流人,投资者只对某一投资项目就是否可行单独作判断时,按净现值与按内部收益率标准衡量投资项目的结论就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NPV就是贴现率(资本成本)的单调减函数,即随着贴现率K的增大,NPV单调减少,如图3-1所示。该图称为净现值特征线,它反映了净现值与贴现率之间的关系。 图3-1中NPV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就是内含报酬率IRR。显然,在IRR点左边的NPV均为正数,而在IRR点右边的NPV均为负数。也就就是说,如果NPV大于零,IRR必然大于贴现率K;反之,如果NhV小于零,IRR必然小于贴现率K。因此,使用这两种判断标准,其结论就是一致的。 2、NPV与IRR评价结果不一致的情形。在评估互斥项目排序时,使用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项目排序,有时会出现排序矛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就是项目的投资规模不同;二就是项目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不一致。以下将举例说明这种现象。

(1)项目投资规模不同。假设有两个投资项目A与B,其有关资料如表3-1所示。 上述A与B两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均大于资本成本12%,净现值均大于零,如果可能两者都应接受。如果两个项目只能选取一个,按内部收益率标准应选择A项目,按净现值标准应选择B项目,这两种标准的结论就是矛盾的。 如果按两种标准排序出现矛盾,可进一步考虑项目A与B的增量现金流量,即B-A,两项目的增量现金流量详见表3-2、 B-A相当于在项目B的基础上追加投资,其IRR为14%,大于资本成本12%;其净现值大于零,为1 373元。不论按哪种标准,追加投资项目都应接受。因此,在资本无限量的情况下,投资者在接受项目A后,还应接受项目B-A,即选择项目B[即A+ (B-A)]。反之,如果B-A项目的IRR小于资本成本,则应放弃B-A项目。在考虑追加项目的情况下,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所得结论趋于一致。 因此,用内部收益率标准对不同规模投资进行选择时,如果B-A项目的IRR > K,则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优于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如果B-A项目的IRR< K,则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优于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 (2)项目现金流量发生时间不一致。当两个投资项目投资额相同,但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不二致,也会引起两种评价标准在互斥项目选择上的不一致。 假设有两个投资项目C与D,其有关资料详见表3-3。

bot项目融资种类分别是什么

bot项目融资种类分别是什么 bot项目融资与公司融资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融资方式的分类图: 内源融资一般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具有低风险性、低成本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往往作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当内源融资获得的资金无法满足企 业需求时,企业才会通过外源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外源融资主要是 指从企业外部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并转化为自身投资的过程,一 般按产权关系可以将外源融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权 益融资又可以分为私募股权和公募股权,私募股权是指向特定的投 资者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公募股权是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 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权益融资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没有偿还资 金的压力,一般被称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债务融资又可分为银行 贷款、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除靠企业间的商业信用 进行的短期融资外,其他债务融资一般都要求企业定期还本付息, 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融资成本较高,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主要来 源于债务融资%外源融资使企业筹得的资金远远高于内源融资,尤其 是需要筹集大量资金的企业,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筹集企业所需要 的全部资金,往往还要采取外源融资的方式。 从总体上看,项目融资之所以这些年来发展得比较快,是由于它具有一些其它融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追索或有限追索;允许有 较高的债务比例;享有税务优惠;可以实行多方位融资,等等。项目 融资的主要弊端是增加了贷款人的风险,有较高的利息和费用负担。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BOT项目融资方式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融资方式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重视,被认为是代表国际项 目融资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结构。进入90年代以来,融资证券化又 成为金融市场的一种新趋势,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项目融资的一 种全新操作模式—资本证券化在美国兴起并逐渐向全世界扩张。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