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用口罩临床评价资料

医用口罩临床评价资料

医用口罩临床评价资料
医用口罩临床评价资料

医用口罩临床评价资料

【摘要】目的了解佩戴时间对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防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采集的标本用琼脂培养法作细菌培养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口罩内、外层的细菌总数均增对,且口罩内层细菌数越来越多,外层的细菌数也相应增加(2)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滤菌率逐渐降低。两种口罩在2 h内,滤菌率均在95%以上,符合国家对一次性口罩滤菌率的要求。结论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的最佳使用时间是2 h。

【关键词】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时间;培养

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是在2003年SARS以后才获得国家规范性管理的医用产品,成为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新事物、新措施,特别是对于防止外科创口感染和内科呼吸道感染非常重要。但是对一次性口罩的确切功效应如何评价?如何经济有效的使用好防护口罩?对此,我们选用市场上可获得的2种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分别佩戴不同的时间,对其滤菌情况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由本院ICU病房提供,营养琼脂粉为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营养肉汤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配制使用方法均按说明书。生物安全柜为上海瑞仰净化装备有限公司产品,其它器材均高温灭菌后使用。

1.2 方法

1.2.1 医护人员分组方法10位参加人员均为本院ICU病房医务工作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产生随机号的方法分为2组,每组5人。两种口罩实验交叉进行(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即前5位随机号人员戴试验组口罩,后5位则戴对照组口罩,反之亦然。口罩试验分3天进行,第1天为20分钟组,第2天为2小时组,第3天为4小时组。每一轮试验完毕后立即将口罩装入一次性保鲜袋送检验科细菌室。

1.2.2 细菌学检测参照文献报道[1],用无菌操作分别剪取口罩内层和外层6cm×6cm,剪碎后加入5ml营养肉汤培养基,震荡器震荡2 min,待纱布碎片自然沉降,吸取上清液1 ml做琼脂培养,37℃孵箱培养48 h,放大镜下进行菌落记数,计算每cm2的菌落数。用分析天平分别称出6cm×6cm口罩内、外层重量,换算成每克口罩的菌落数。计算两种口罩的滤菌率:滤菌率=(内层菌落数-外层菌落数)/内层菌落数。

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表示。

2 结果

2.1 菌落数的时间变化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口罩内外层的细菌总数均增多,且口罩内层细菌数越多,外层的细菌数也相应增加,见表1。表1 菌落数的时间变化(菌落数.cm-2/菌落数.g-1)注:ap<0.05 vs 20 min组,bp<0.05 vs 2 h组2.2 两种口罩滤菌率的时间变化随

着佩戴时间的延长,滤菌率逐渐降低。两种口罩在2 h内,滤菌率均在95%以上,符合国家对一次性口罩滤菌率的要求,两种口罩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中,对照组的口罩在4 h后滤菌率仍达到92.17%,起到比较好的阻断细菌的功能。而试验组的口罩在使用4 h后,防护功能下降比较明显,仅能阻断86.03%的细菌,与对照组口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表2 两种口罩滤菌率的时间变化注:ap<0.05 vs 对照组

3 讨论

一次性口罩分为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我国规定医用防护口罩对细菌的过滤效率应达到95%,必须同时具有外科口罩的主要功能,包括细菌过滤效率和阻隔具有压力的液体喷溅物的功能,可以用于手术,是一次性产品[2]。医用防护口罩可以用于医院环境中针对各类致病微生物的呼吸防护,是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性防护措施。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使选择了合格的医用防护口罩产品,也并不保证每个具体的佩戴者的脸形与口罩有足够的密合,仍然存在泄漏的风险。

口罩对于防止医院内感染,特别是对于防止外科创口感染和内科呼吸道感染非常重要。有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普通纱布口罩需每天清洗灭菌使用才具有比较好的防护作用,但要求医护人员每天清洗并高压灭菌,未必都能做到,而一次性口罩因为其方便性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3,4]。一次性口罩近来应用越来越广,但其细菌学结果令人担忧,口罩内含菌量高,外层含菌量亦高,一次较长时间使用一次性口罩,呼吸气雾容易湿透口罩,而口罩一旦潮湿,将丧失对细菌的

隔离阻挡作用[1]。我们的试验结果显示,口罩佩戴的时间对其防护功能有显著的影响:佩戴时间越长,其防护能力越差,即使具有比较高的滤菌率,但口罩内、外的细菌总数有显著升高现象,所以其防护功能也令人担忧。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最佳使用时间是2 h,滤菌率可达到95%以上。有研究显示,晨间护理后护士口罩的带菌数很高[5],建议医护人员在早上查房完毕,完成第1轮医疗护理后,就更换一次口罩,再进行以后的医疗护理工作。

口罩标准 (2)

口罩相关标准及分类 一、平面口罩材料 1 注:a代表着这种材料只能给病人、易过敏的人群 2、 3、YY0469-2004 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表1 口罩的分类 表2 口罩微生物指标

二、 防尘口罩材料 1.欧盟阻尘口罩标准EN149:2001+A1-2009 穿透率 呼吸阻力 备注:新标准规定了口罩的标示方法,比如NR 代表着口罩不能重复使用,R 代表着口罩可以重复使用,RD 代表着口罩可以重复使用,并满足加载测试。 加载测试的重量是1.5g,如果粉尘的浓度为400mg/cm 3 ,加载的时间就是125min,或者是95lpm 对于有阀的口罩材料来说FFP1的吸气阻力达到40MMH20,FFP2 的吸气阻力达到50mmH20,FFP3的吸气阻力达到70mmH20;对于无阀的口罩材料来说FFP1的吸气阻力达到30MMH20,FFP2的吸气阻力达到40mmH20,FFP3的吸气阻力达到50mmH20; 2、美国阻尘口罩标准:NIOSH Standards (Title 42 CFR Part 84)

R (oil-Resistance), 95, 99, 100 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时限八小时;举例结构:42 克纺粘布+蓬松静电棉+熔喷布+55克纺粘布; P (oil-Proof), 95, 99, 100 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及汗油性悬浮颗粒无时限,一般情况下,供应商建议使用40小时或30天,口罩能够解除有机气味及异味。结构一般是,测试物质:0.3μm油性气溶胶DOP或石蜡油,测试流速:85L/Min;3M口罩举例结构:纺粘布+阻燃滤棉+静电滤棉+活性炭层+纺粘布;具体克重不详。 3、GB2626-2006 自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表1 过滤元件的类别 表2 过滤效率 注:吸气阻力不大于350pa,呼气阻力不大于250pa,加载测试不大于200mg,测试流量为85lpm 4、GB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 表1 过滤效率级别及要求

医用防护口罩(无菌)产品技术要求

医用防护口罩产品技术要求 XXX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 医用防护口罩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XXX公司生产的医用防护口罩。 1. 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1.1 材料与组成 医用防护口罩由口罩本体、鼻夹、口罩带、口罩带调节扣经热压、缝制而成。其中口罩本体由色织棉布、芯片(放粘法非织造布、熔喷布复合而成)制成;鼻 夹采用聚丙烯包裹金属丝制成。 1.2 型号规格 1.2.1 型号:无菌折叠耳挂式 1.2.2 规格:15.7cm×10.8cm。 1.3 型号规格划分说明 医用防护口罩的型式和基本尺寸见表1和图1。 图1 口罩型式:折叠耳挂式表1 口罩规格型号和基本尺寸单位:cm 规格型号长度宽度带子长度鼻夹长度层数15.7cm×10.8cm15.7土5% 10.8土5% 16.0土5% ≥8.0 3层2.性能指标 2.1 基本要求 第 1 页共6 页

口罩应覆盖佩戴者的口鼻部,应有良好的面部密合性,表面不得有破洞、污渍、不应有呼气阀。 2.2 鼻尖 2.2.1口罩上应配有鼻夹。 2.2.2鼻夹应具有可调节性。 2.3口罩带 2.3.1口罩带应调节方便。 2.3.2应有足够强度固定口罩位置。每根口罩带与口罩体连接点的断裂强力应不 小于10 N。 2.4过滤效率 在气体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口罩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应符合表2过滤效率等级1级的要求。 表2过滤效率等级 等级过滤效率% 1级≥95 2级≥99 3级≥99.97 2.5气流阻力 在气体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口罩的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43.2Pa (35mmH2O)。 2.6合成血液穿透 2 mL合成血液以10.7 kPa (88 mmHg)压力喷向口罩,口罩内侧面不应出现渗透。 2.7表面抗湿性 口罩外表面沾水等级应不低于GB/T 4745-2012中3级的规定。 2.8微生物指标 包装标志上有灭菌或无菌字样的口罩应无菌。 2.9环氧乙烷残留量 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口罩,其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10μg/g。 第 2 页共6 页

口罩分类及常用标准

一、口罩种类 按形状分类 口罩根据外形,分为平板式、折叠式和杯状三种。平板式口罩便于携带,但密合性差;折叠口罩方便携带;杯状呼吸空间大,但不方便携带。 按佩戴方式分类 头戴式:适合佩戴时间长的车间工人使用,佩戴麻烦。 耳戴式:佩戴方便,适合经常戴脱。 颈戴式:用S钩、一些软质材料连接件,连接耳带转换成颈带式适合长时间佩戴,更便于戴安全帽或穿防护服等车间工人使用。 按使用材料分类 ? 纱布口罩:现在仍然有部分车间使用纱布类口罩,但其遵循的GB19084-2003标准要求较低,不符合GB2626-2019的标准,只能防护大颗粒粉尘。 无纺布口罩:随弃式防护口罩大部分为无纺布口罩,主要是以物理过滤辅以静电吸附的过滤方式为主。 布料口罩:布料口罩只有保暖效果无过滤PM等极小颗粒的效果。 纸口罩:适用于食品、美容等行业,具有透气度好、使用方便舒适等特点,所用纸遵循GB/T22927-2008标准。 其他材料的口罩,如生物防护过滤新材料等。 按适用范围分类 医用口罩:国内分为三类,医用普通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颗粒物防护口罩:工业用符合GB2626-2019标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认证 (LA 认证) ,2015年由强制认证改为自愿认证。如果用于防雾霾需要使用插片式,需符合GB/T32610-2016标准。民用符合G B/T32610-2016标准。 ) 保暖布口罩:保暖用口罩,适合冬天佩戴,只需要符合织物类的相关标准即可。 其他特殊行业: 如化工等。 按防护等级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标准,按不同的颗粒过滤效率分为不同的防护等级。 其他 呼吸防护口罩可以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过滤式又可分为送风过滤式和自吸过滤式,后者可以分为半口罩和全口罩;隔绝式可分为供气式和携气式,两者又分别包括正压式和负压式。 二、口罩标准与认证 1、中国口罩主要标准 · GB2626-2019标准 该标准过滤元件按过滤性能分为两类(KN和KP)。KN类只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KP 类适用于过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元件 GB/T32610-2016标准 此标准为民用口罩标准,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标准适用于在日常生活中空气污染环境下滤除颗粒物所佩戴的防护型口罩。 YY/T0969-2013标准

临床评价资料的指南

附件1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参考。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 四、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注册申请人需将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内容进行对比以判定申报产品是否为列入《目录》产品。 列入《目录》产品是指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名称、产品描述、预期用途具有等同性的产品。注册申请人对申报产品的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进行对比,论述其相同性和差异性。当二者的差异性对产品的安全有效性不产生影响时,认为二者具有等同性。 注册申请时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为申报产品与《目录》产品的对比表及附件(格式见附件1)。 五、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数据进行临床评价的一般要求 (一)基本原则 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数据进行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需将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关键技术、预期用途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数据的证据强度不应低于进行临床试验获得的数据。 临床评价应对产品的适用范围(如适用人群、适用部

医用防护口罩产品技术要求(word版)-符合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KN95口罩,非国外N95口罩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 医用防护口罩( II类无菌医疗器械) 依据:GB 19083-2010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指标无删减 1.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1.1 型号规格 型号:*** 规格:*** cm×*** cm、*** cm×*** cm、*** cm×*** cm 1.1.1型号命名说明 平面耳挂式 **** 1.2 产品结构示意图 …… 1.3 型号规格划分说明 …… 2.性能指标 2.1 口罩基本要求 口罩应覆盖佩戴者的口鼻部,应有良好的面部密合性,表面不得有破洞、污渍,不应有呼气阀。 2.2 鼻夹 2.2.1口罩上应配有鼻夹。 2.2.2鼻夹应具有可调节性。 2.3 口罩带 2.3.1 口罩带应调节方便。 2.3.2应有足够强度固定口罩位置,每根口罩带与口罩体连接点的断裂强力应不小于10N。 2.4 过滤效率 在气体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口罩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过滤效率等级

2.5气流阻力 在气体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口罩的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43.2Pa (35mmH2O)。 2.6 合成血液穿透 将2mL合成血液以10.7Kpa(80mmHg)压力喷向口罩,口罩内侧不应出现渗透。 2.7 表面抗湿性 口罩表面沾水等级应不低于GB/T4745-1997中3级的测定。 2.8微生物指标 2.8.1口罩应符合GB15979-2002中微生物指标的要求,见表2。 2.8.2包装标志上有灭菌或无菌字样的口罩应无菌。 表2口罩微生物指标 2.9环氧乙烷残留量 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口罩,其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10μg/g。 2.10阻燃性能 所用材料不应具有易燃性。虚燃时间应不超过5s。 2.11皮肤刺激性 口罩材料原发刺激计分应不超过1。 2.12密合性 口罩设计应提供良好的密合性,口罩总适合因数应不低于100。 3.试验方法 3.1 口罩基本要求 取3个口罩,在300lx~700lx的照度下目力检查,应符合4.1要求。 3.2 鼻夹

ISO13485-2016临床评价指南

更改历史

1.0目的 本程序概述了临床评价的基本方针和要求。 2.0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公司制造的上市前批准的产品。 3.0定义 临床评价一种方法学上合理持续的程序,用以收集、评价和分析与医疗器 械有关的临床数据,并评价当按照制造商说明书使用器械时是否 有充分的临床证据证明其符合安全和性能相关的基本要求。(参考 MEDDEV 2.7/1 revision 4) 临床研究(临床试验)在一个或多个受试者上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以验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或性能。(参考MEDDEV 2.7/1 revision 4) 临床研究方案(以下简称CIP)阐述临床研究的基本原理、目的、设计与提出的分析、方法和临床研究的实施情况的文件。(参考MEDDEV 2.7/1 revision 4) 4.0职责 4.1公司临床研究部门/质量部/研发部/ 公司的指定代表,按照本程序以及相关法规的要求执行产品临床评价, 包括临床研究。 4.2质量部负责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督系统的信息收集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5.0人员资格 5.1临床评价方案应由具有医疗器械知识和经验以及熟悉临床知识人员负责编制。 5.2临床资料分析应由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员、组织或团体进行。 6.0程序 6.1产品项目评审小组根据设计控制程序决定是否需要产品临床评价。所有新产品开发在第二阶段设计评审时 确定临床评价策略。 6.2作为指引方针,应当在下述条件下开展临床评价: 6.2.1体外测试结果不能确定医疗器械的临床性能 6.2.2有需要确认其独特特征的功能

6.2.3法规注册规定要求临床评价 6.3临床评价可包括以下选择: 6.3.1临床研究 6.3.2动物模拟试验 6.3.3文献评审 6.3.4与竞争产品比较 6.4根据设计控制程序在适当的设计评审阶段对临床评价的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记录,评审和批准。 6.5应依照6.3项中的选项开展临床评价。相关职责,要求等都应相应地说明和记录。 6.6临床评价文件更新频率 临床评价应根据适当的法规要求进行更新。 根据MEDDEV 2.7/1 revision 4,产品取得CE标志并批准上市后,收集和评价上市后监督信息的过程随即展开,临床评价将根据上市后监督数据进行更新。此外,在产品上市两年内,临床评价应每年更新。如果上市两年后产品不带有重大风险 且比较成熟,那么临床评价将每隔2至5年更新一次;若产品带有重大风险或不太成熟,则临床评价仍需每年更新一次。 6.7临床研究 6.7.1如选择进行临床研究以获得临床数据,应在产品上市前实施临床研究,以评价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如确定不需要进行临床研究,应说明理由并形成文件。 6.7.2在中国,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明确的试验目的,并权衡对受试者和公众 健康预期的收益以及风险,预期的收益应该超过可能出现的损害。 6.7.2.1临床试验前,应当完成试验用医疗器械的临床前研究,包括产品设计(结构组成、工作原 理和作用机理、预期用途以及适用范围、适用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检验、动物试验以及风 险分析等,且结果应当能够支持该项临床试验。质量检验结果包括自检报告和具有资质的 检验机构出具的一年内的产品注册检验合格报告。 6.7.2.2临床试验前,应该准备充足的试验用医疗器械。试验用医疗器械的研制应当符合适用的医 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 6.7.2.3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应当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中进行。

一次性外科口罩与医用防护口罩的区别

一次性外科口罩与医用防护口罩的区别 2005 年卫生部下发了《急性呼吸道发病人就诊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对体温_38℃,伴有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肿痛、气促、呼吸困难等)的急性呼吸道发热病人,要首先为其提供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交叉感染,规定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的医师要采取标准防护措施,需要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都是在2003 年非典以后才获得国家规范性管理的医用产品,成为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新事物、新措施。过去谈到口罩,大家就会想到纱布口罩,非典期间医院内产生了许多交叉感染,大家开始怀疑纱布口罩的作用,直至最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试验证明,纱布口罩不具有防护功能,大家才开始关注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的应用。 图1 就是常见的一次性外科口罩,除了白色,往往还会有淡蓝色或淡绿色等,口罩材料不需要具有高的颗粒物过滤效率,虽然有鼻夹,用于帮助口罩在鼻梁部分的贴和,但口罩和脸部并不存在紧密的密合,呼吸比较通畅,我国标准对一次性外科口罩的要求是,以这样的结构,对佩戴者呼吸、说话等过程排出的细菌具有有效的阻隔作用,既细菌过滤效率达到95%,。过去,外科口罩的主要应用是在手术室,手术时,为防止医生呼吸、说话等排出的细菌对手术创面的污染,需要佩戴外科口罩,保护病人。卫生部在《规定》中要求,给可疑的呼吸道发病病人配发一次性外科口罩,是为防止他们对医院内其他人员的传染威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佩戴外科口罩可以保护环境和他人不受污染或传染,另外,外科口罩还具有一项纱布口罩所不具有的防护功能,就是阻隔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穿透的性能,这对手术的医生很重要,可防止手术中产生的血液、体液的喷溅物对医生的污染和感染。 图2医用防护口罩的过滤材料经过严格的过滤效率检测,用最具有穿透力的0.3 微米的颗粒物,在85L/min 的高流量下检测效率不得低于95%,我国的标准所规定的过滤效率检测条件与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NIOSH)N95 标准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用于医院环境中针对各类 致病微生物的呼吸防护,是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性防护措施。表面看,医用防护口罩都有一个能 和脸部紧密密合的结构,有拱形或折叠拱形的,也有鼻夹,鼻夹比较硬,经过按压后帮助口罩在鼻部的密合,长时间佩戴鼻夹不会变松,确保和脸部紧密密合的结构,防止泄漏,因为泄漏会导致致病微生物进入呼吸区,使高效率的滤材发挥不了作用。另外,根据我国的标准,医用防护口罩必须同时具有外科口罩的主要功能,包括细菌过滤效率和阻隔具有压力的液体喷溅物的功能,因此可以用于手术,也是一次性产品。可以说,医用防护口罩的功能除能覆盖外科口罩外,还具有呼吸防护的性能,戴医用防护口罩的首要目的是保护佩戴者的呼吸安全,这就是卫生部在《规定》中要求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的医师要采取标准防护措施的原因,目的是保证医护人员在存在呼吸道传染风险的环境中的健康和安全。 区分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不能光看口罩形状,因为有些外科口罩也做成拱形(参见图3),区分要靠阅读产品说明和产品名称的标识,国家规定,医用防护口罩标注所符合的国家标准号GB19083,医用外科口罩标注符合的医用标准号YY069。

防尘口罩的标准、选择及使用

防尘口罩的标准、选择及使用 防尘口罩是从事和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必不可少的防护用品。市场上出售的口罩类型繁多,用途也千差万别,有纸质口罩,绵纱口罩,活性炭口罩,有食品加工用的防菌普通口罩,有医生做手术用的白纱布口罩,电焊工用的防电焊烟尘口罩,还有专门从事粉尘作业用的防尘口罩、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以及防有毒有害气体用的防毒面具,等等。 因此,在选购口罩时,要针对不同作业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需要。选择不当会造成浪费,严重者还会对作业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引起职业病。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单位为了节省成本,贪图便宜,买一些质量低劣、不符合要求的防尘口罩,甚至用一些白色棉纱口罩或其他普通口罩充作防尘口罩,发给作业人员。工人长期佩戴这些根本起不了防尘作用的口罩,可能会患上尘肺。所以,从事和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亟需了解相关知识,加强防护,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防尘口罩国家标准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同样,从事和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使用的防尘口罩也要符合要求,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和检疫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呼吸防护用品 GB2626-2006标准,生产防尘口罩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所有防尘口罩的生产技术规范必须符合相应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呼吸防护用品的生产和技术规范,对防尘口罩的材料、结构、外观、性能、过滤效率(阻尘率)、呼吸阻力、检测方法、产品标识、包装等都有严格要求。防尘口罩的材料必须对皮肤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滤材对人体无害;防尘口罩的结构要方便使用等等。 该标准把防尘口罩分为油性防尘口罩KP类和非油性防尘口罩KN类;并根据阻尘原件的性能和阻尘率的高低分为KN90、KN95、KN100、KP90、KP95、KP100六类过滤效率分别为90%、95%、99.97%以上。KP类型适用于防带油性的粉尘,如石蜡、玉料油等。 KN类型适用于防非油性粉尘,如食盐、石矿、煤矿、水泥等。型号中的数字越大,表明阻尘率越高,防尘安全系数也越高。购买时,要针对不同环境粉尘浓度高低选择所需口罩。

临床评价资料

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 对比表 对比项目目录中医疗器械申报产品差异性 支持性资料概述 基本原理 (工作原 理/作用机 理) 结构组成 产品制造 材料或与 人体接触 部分的制 造材料 性能要求 灭菌/消毒 方式 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 …… 注:对比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加。

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医疗器械的对比项目 (无源医疗器械)

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医疗器械的对比项目 (有源医疗器械)

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医疗器械对比表的格式 对比项目同品种医疗器械申报产品差异性 支持性资料概述 基本原理 结构组成 …… …… …… 注:对比项目至少应包括附件2所列全部项目。

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路径

附5 文献检索和筛选要求 一、检索数据库 注册申请人需根据申报产品/同品种医疗器械的具体情况(如设计特征、适用范围等)选择检索数据库,并在方案中论述选择的理由。数据库的选择应具有全面性,可考虑的数据库类型举例如下。 1.科学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等。 2.临床试验数据库:如科克伦对照试验注册中心(CENTRAL)、临床试验注册资料库(https://www.doczj.com/doc/695573618.html,)等。 3.系统评价数据库:如科克伦(Cochrane)图书馆等。 4.专业数据库:如诊断测试索引数据库(MEDION)、骨关节登记数据库等。 二、检索途径、检索词、检索词的逻辑关系 为全面、准确地检索出申报产品/同品种医疗器械的临床文献,应综合考虑检索途径的选择、检索词的选择和各检索词间逻辑关系的配置,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常见的检索途径包括主题词检索、关键词检索、摘要检索、全文检索等。检索词应与选择的检索途径相适应,考虑因素如产品的通用名称、商品名称、生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技术指南51577

附件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技术指南 一、概述 临床试验数据质量是评价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为了确保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可靠、科学可信,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规定和指导原则,用以规范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的整个流程。同时,现代新药临床试验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为临床试验及其数据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也推动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积极探索临床试验及数据管理新的规范化模式。 (一)国内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现状 我国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对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但关于具体的数据管理操作的法规和技术规定目前还处于空白。由于缺乏配套的技术指导原则,我国在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方面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临床试验数据管理质量良莠不齐,进而影响到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客观科学评价。此外,国内临床试验中电子化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临床试验的数据管理模式大多基于纸质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的数据采集阶段,电子化数据采集与数据管理系统应用有待推广和普及。同时,由于缺乏国家数据标准,同类研究的数据库之间难以做到信息共享。

(二)国际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简介 国际上,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的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ICH E6 GCP)对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有着原则性要求。对开展临床试验的研究者、研制厂商的职责以及有关试验过程的记录、源数据、数据核查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以保证临床试验中获得的各类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可靠。 各国也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和指导原则,为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具体的依据和指导。如:美国21号联邦法规第11部分(21 CFR Part 11)对临床试验数据的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的规定(1997年),使得电子记录、电子签名与传统的手写记录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从而使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能够接受电子化临床研究材料。据此,美国FDA于2003年8月发布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原则,对Part 11的规定作了具体阐释,并在计算机系统的验证、稽查轨迹,以及文件记录的复制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 2007年5月,美国FDA颁布的《临床试验中使用的计算机化系统的指导原则》(Guidance for Industry: Computerized Systems Used in Clinical Investigations)为临床试验中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基本的参照标准。 而且由国际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学会(Society of Clinical Data Management, SCDM)还形成了一部《良好的临床数据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Data Management Practice,GCDMP),该文件为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的每个关键环节都规

临床评价资料

附1 申报产品与目录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 对比表 对比项目目录中医疗器械申报产品差异性 支持性资料概述 基本原理 (工作原理 /作用机 理) 结构组成 产品制造 材料或与 人体接触 部分得制 造材料 性能要求 灭菌/消 毒方式 适用范围 使用方法 …… 注:对比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加、 附2 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医疗器械得对比项目 (无源医疗器械)

?附3 申报产品与同品种医疗器械对比表得格式 对比项目同品种医疗器械申报产品差异性 支持性资料概述 基本原理 结构组成 …… …… …… 注:对比项目至少应包括附件2所列全部项目。 附4 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或临床使用获得得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路径

附5 文献检索与筛选要求 一、检索数据库 注册申请人需根据申报产品/同品种医疗器械得具体情况(如设计特征、适用范围等)选择检索数据库,并在方案中论述选择得理由、数据库得选择应具有全面性,可考虑得数据库类型举例如下。 1。科学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等。 2。临床试验数据库:如科克伦对照试验注册中心(CENTRAL)、临床试验注册资料库(ClinicalTrials。gov)等、3。系统评价数据库:如科克伦(Cochrane)图书馆等、 4、专业数据库:如诊断测试索引数据库(MEDION)、骨关节登记数据库等。 二、检索途径、检索词、检索词得逻辑关系 为全面、准确地检索出申报产品/同品种医疗器械得临床文献,应综合考虑检索途径得选择、检索词得选择与各检索词间逻辑关系得配置,制定科学得检索策略、常见得检索途径包括主题词检索、关键词检索、摘要检索、全文检索等、检索词应与选择得检索途径相适应,考虑因素如产品得通用名称、商品名称、生产企业、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制造材料、设计特征、关键技术、

医用外科口罩相关标准及规范

医用外科口罩相关标准及规范 目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的口罩包括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普通医用口罩,普通脱脂纱布口罩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作为医疗器械管理的口罩,其标准和重要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一、医用防护口罩 符合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重要技术指标包括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和气流阻力: 1.过滤效率:在空气流量(85±2)L/min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即符合N95(或FFP2)及以上等级。 2.吸气阻力:在上述流量条件下,吸气阻力不超过34 3.2Pa(35mmH2O)。 二、医用外科口罩 符合YY 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重要技术指标包括过滤效率、细菌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 1.过滤效率:在空气流量(30±2)L/min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30%; 2.细菌过滤效率:在规定条件下,对平均颗粒直径为(3±0.3)μm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 呼吸阻力:在过滤效率流量条件下,吸气阻力不超过49Pa,呼气阻力不超过 29.4Pa。 三、普通医用口罩 符合相关注册产品标准(YZB),一般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或者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低于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 1、医用口罩的适用范围

按照各类医用口罩符合的标准和重要技术指标要求,医用防护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防护等级高;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或相关人员的基本防护,以及在有创操作过程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防护;普通医用口罩对致病性微生物的防护作用不确切,可用于普通环境下的一次性卫生护理,或者致病性微生物以外的颗粒如花粉等的阻隔或防护。 2、有关要求 (1)医用口罩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关于加强医用口罩监管工作的通知》(食药监办械〔2009〕95号)的要求,加强对辖区内已批准的医用口罩采用标准的监管,严格要求有关企业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注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并规范使用说明书和包装标识,指导医疗机构和公众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口罩。 (2)各种含有灭菌、抑菌和抗病毒的成分,预期用于抗菌抗病毒的医用口罩按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目前,国家局尚未批准过此类产品。有关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国家局申请注册,经批准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后方可生产和销售。

临床评价资料指南复习课程

临床评价资料指南

附件1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评价资料的审评提供技术参考。 二、法规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 (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时的临床评价工作,不适用于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工作。 四、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

对于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医疗器械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产品的临床评价,注册申请人需将申报产品与《目录》所述内容进行对比以判定申报产品是否为列入《目录》产品。 列入《目录》产品是指与《目录》所述的产品名称、产品描述、预期用途具有等同性的产品。注册申请人对申报产品的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进行对比,论述其相同性和差异性。当二者的差异性对产品的安全有效性不产生影响时,认为二者具有等同性。 注册申请时需提交的临床评价资料为申报产品与《目录》产品的对比表及附件(格式见附件1)。 五、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数据进行临床评价的一般要求 (一)基本原则 通过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数据进行临床评价应全面、客观,需将收集的临床性能和安全性数据、有利的和不利的数据均纳入分析。临床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需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应与产品的设计、关键技术、预期用途和风险程度相适应,也应与非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程度相适应。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数据的证据强度不应低于进行临床试验获得的数据。

口罩标准

口罩标准

口罩相关标准及分类 一、平面口罩材料 1、EN14683-2014 医疗口罩材料 分类TYPE TYPE TYPEⅡR 测试方法备注BFE(%) ≥95 ≥98 ≥98 至少 测试5压差29.4 29.4 49.0 血液穿透无要无要≥16ISO22609 32个 微生物清洁度(cfu/g) ≤30 ≤30 ≤30 ISO11737-1 注:a代表着这种材料只能给病人、易过敏的人群2、ASTM F2100-2004 医疗口罩材料 性能指标 Low Moderate High Barrier Barrier Barrier BFE (%)ASTM F2101:2007 (28.3LPM。3.0μm葡萄 糖菌粒子) ≥95≥98≥98 压差(mmH2O/cm2) 4.4.1.2of MIL-M-36954C(8.0LPM) <4.0 <5.0 <5.0 PFE (%) 0.1um 乳胶粒子ASTM F 2299 Not required ≥98≥98 血透(ASTM F 1862,80 120 160

ISO22609)mmHg 阻燃 16 CFR Pat 1610 Class 1 Class 1 Class 1 3、YY0469-2004 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表 1 口罩的分类 分类BFE(%) PFE(%)阻力血透备注 95 30 49 120 阻燃性 表2 口罩微生 物指标 细菌菌落总数CFU/g 大肠菌 群 绿脓杆 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溶血性 链球菌 真菌菌 落总数 CFU/g ≤20 不得检 出不得检 出 不得检出不得检 出 不得检 出 二、防尘口罩材料 1.欧盟阻尘口罩标准EN149:2001+A1-2009 穿透率

临床评价资料示范

创口贴临床评价资料 1.医疗器械预期用途 该产品用于真皮浅层及其以上的浅表性小创伤、擦伤等,为浅表创面、皮肤损伤提供愈合环境。 由接触创面的敷垫、背贴和保护层(临用前去除)组成,不含药物。 2. 预期与其组合使用的器械的情况 该产品通常为独立使用,用于真皮浅层及其以上的浅表性小创伤、擦伤等。 3.产品预期使用环境 该产品一般为家庭使用,通常在室温条件下使用。 使用的方法如下: 1)使用本品前,应先清洁和消毒伤口。 2)沿箭头方向,剥开包装纸,将吸收垫对准伤口部位,分先后把左右两面覆膜除去,并固定位置。 3)为了保持伤口卫生,请每天更换,并使用至伤口痊愈为止。 该产品应储存于阴凉干燥处, 4.产品适用人群 产品适用于成人、儿童、小儿,通常在家庭的条件下产生的小创伤、擦伤的患处都可以使用。 5.产品禁忌症 对胶布过敏者慎用。 6. 已上市同类产品临床使用情况的比对说明 创口贴创口贴对比结论 生产企业名称XXXXXX有限公司湖北鑫六通医疗科技有 限公司 / 注册证号/备 案号待注册产品 鄂汉食药监械(准)字 2012第1640001号 / 产品组成由接触创面的敷垫、背 贴和保护层(临用前去 除)组成。不含药物。 主要结构及组成:由医用 胶布、吸水垫、隔离膜、 包装纸组成。 等同

创口贴创口贴对比结论 预期用途用于真皮浅层及其以上 的浅表性小创伤、擦伤 等,为浅表创面、皮肤 损伤提供愈合环境。 该产品用于浅表性小创 伤、擦伤等的贴敷。 等同 7. 同类产品不良事件情况说明 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治疗或者恢复过程中发生皮肤过敏的现象。虽然在使用说明书中注明了过敏者请勿使用的警示性语言,但是患者使用前,并不能提前预知患者是否会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实际的产品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是会发生过敏的事件,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一旦发生此种事件,可停止使用,患者均可自行恢复。

医用防护口罩Microsoft Word 文档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tective face mask for medical use

GB19083-2003 医用防护口罩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防护口罩(以下简称口罩)的基本要求、试验方法、标识与使用说明书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可滤过空气中的微粒,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的自吸过滤式防尘医用防护口罩。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住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4745-1997纺织织物表面抗湿性测定沾水试验 GB 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T16886.7-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GB/T16886.10-2000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致敏试验 3 名词与术语 3.1过滤效率filtering efficiency 在规定条件下,护品将空气中的颗粒物滤除的百分数。 3.2阻燃性能flame retardation 护品阻止本身被点燃、有焰燃烧和阴燃的性能。 3.3消毒disinfection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 3.4灭菌sterilization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 3.5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self-inhalation filter type dust mask 靠佩戴者呼吸克服部件阻力,用于防尘的净气式呼吸护具。 3.6密合型sealing half-mask 与面部密合能遮住鼻、口的面罩。 3.7沾水等级spray rating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资料(已通过注册审评版)

XXXX产品 临床评价报告 文件编号XXX-XXX-01 修订版次XXX 产品名称XXXX产品是否受控否 编制XXX 日期2016年3月5日 审核XXX 日期2016年3月5日 批准XXX 日期2016年4月19日 编制单位XXXXX公司 XXXX产品临床评价报告 1.临床评价概述 申报产品XXXX产品已在国内外应用多年,是较为成熟、使用广泛的临床医疗器械产品。 本次申报产品与《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中第xxx个分类编码68xx中的XXXX产品的描述相同,属于免于临床试验的产品,详见本报告第二部分:2.与临床豁免目录内中的产品描述对比 本次申报产品与目录内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产品选取了xxxxx公司的xxxxx产品【xxxxxxxxxx(准)字xxxxxxxxx号】和xxxx产品【xxxxxxxxxx(准)字xxxx第xxxxx号】,该企业的xxxxx产品产品只能xxxxxx,其xxxx产品只能xxxxxx。本次申报产品能够分别xxxxxx和xxxx,但不能同时或交叉xxxxxx和xxxx,因此可与xxxxx产品、xxxx产品两个产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申报产品的作用原理、组成结构和适用范围与对比产品基本相同,申报产品与目录中的

产品虽有差异,但差异性不对产品安全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可视为实质等同。(对比产品注册证信息(附件3)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医疗器械数据查询系统以及对比产品的说明书(附件4)) 2.与临床豁免目录内中的产品描述对比 本次申报产品XXXX产品属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68xx产品-4 xxxxx产品产品,与《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中的XXXX产品产品描述一致,详见申报产品与表2-1《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的产品对比: 表2-1 申报产品与《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录》的产品的对比对比项目目录中医疗器械申报产品差异性 支持性 资料概述 产品名称XXXX产品XXXX产品无/ 分类编码68xx 68xx 无/ 产品描述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 此差异性不对 安全有效产生 不利影响 3.与目录内中已获准境内注册医疗器械对比 本次临床评价对比产品选择了xxxxx公司的xxxxx产品【xxxxxxxxxx(准)字xxxxxxxxx号】和xxxx产品【xxxxxxxxxx(准)字xxxx第xxxxx号】。 xxxxx公司的xxxxx产品只能xxxxxx,xxxx产品只能xxxxxx,而本次申报产品能够分别xxxxxx和xxxx,每次只能单独xx一种xxx,各类型的xxxxx功能相互独立,不能混合xxxxxx和xxxx,属于两种独立的功能,与该公司的两个产品类似。因此,本次临床评价可选择xxxxx公司的xxxxx产品和xxxx产品两个产品进行对比分析。

医用口罩标准

(一)医用口罩符合的标准及重要技术指标 1.医用防护口罩 符合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重要技术指标包括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和气流阻力: (1)过滤效率:在空气流量(85±2)L/min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即符合N95(或FFP2)及以上等级。 (2)吸气阻力:在上述流量条件下,吸气阻力不超过343.2Pa (35mmH2O)。 2.医用外科口罩 符合YY 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标准,重要技术指标包括过滤效率、细菌过滤效率和呼吸阻力: (1)过滤效率:在空气流量(30±2)L/min条件下,对空气动力学中值直径(0.24±0.06)μm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30%; (2)细菌过滤效率:在规定条件下,对平均颗粒直径为(3±0.3)μm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 (3)呼吸阻力:在过滤效率流量条件下,吸气阻力不超过49Pa,呼气阻力不超过29.4Pa。

2009-11-11 10:29:54 3.普通医用口罩 符合相关注册产品标准(YZB),一般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或者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低于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 (二)医用口罩的适用范围 按照各类医用口罩符合的标准和重要技术指标要求: 1.医用防护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防护等级高; 2.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或相关人员的基本防护,以及在有创操作过程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防护; 3.普通医用口罩对致病性微生物的防护作用不确切,可用于普通环境下的一次性卫生护理,或者致病性微生物以外的颗粒如花粉等的阻隔或防护。

新药上市申请临床评价指南

jjswcqz资料 本新药上市申请临床评价指南,旨在为评价首个在中国注册上市的新处方药提供一个模板化的科学指导。 本模板是结构化的。它把新药上市所必须开展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循证逻辑链加以结构化,并在各部分的导语中把各个结构单元采集、分析数据和相关信息的要求以及相关的关系加以明确。同时,指南对评价中所使用的相关术语和标准的定义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模板是在参考了ICH的相关指南和欧美有关评价机构的临床审评指南后撰写的。申请人可以按照ICH的CTD文档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了解并理解这一模板,有助于申请人理解评价机构在分析、采信申请人所提供的临床研究数据和资料时,所遵循的评价逻辑。对于临床研究者和其他从事临床研究的人员而言,了解这一模板对于设计某一临床研究方案、系统地构建或完善某一新药的临床开发路径也是有益的。 本模板对于评价机构的临床审评遵循质量、效率、清晰、一致、透明和可预见的《审评质量管理规范》(Good Review Practice)是十分重要的。新药的临床研发与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必须有伦理的要求、科学条件的定义、相关专业的要求及逻辑结构的限定,才能克服临床研发进程中出现的偏倚,规避以个体化经验去理解和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风险。 本模板是结构化的。它提供了不同疾病领域在探索其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时所遵循的共同原则。各疾病领域可保留模版适度的灵活性,为拓展和完善与适应症匹配的临床评价模板和/或要点提供了空间。 本模板对评价中所使用的数据源提出了要求。由于临床研究的全球化以及研究进程中分布的不均衡,全面、科学、准确地分析评估不同的数据源对审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临床审评的学习、培训与实践,应建立在本模板以及其所约定内容的概念、方法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之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