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472B 050062B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劳动法劳动经济学社会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劳动关系》课程是劳动经济学院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突出基本理念、理论、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育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的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要求:

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劳动关系理论框架的系统性,从总体的视角来把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随着国际劳动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内劳动关系状况的不断变化,课程内容必须紧贴时代发展脉络,如增加劳动合同法时代背景下劳动关系的转型与特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会与集体谈判的发展等。

教学内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除了一些基本的原理、既成事实和概念之外,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鼓励学生发当众发表见解和互相辩论。案例分析和考试主观题都不做唯一答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劳动关系》课程要求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尽量服务于多层次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或搜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在传授重点难点内容或理论性强的内容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辅之以练习题和思考题,而在传授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愿望。例如,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分析《一个工会主席的一天》时,用头脑风暴法,为该工会主席献计献策;在分析《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时,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分析集体谈判四个案例的时候,结合多媒体素材,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角色表现的过程中自己寻找集体谈判的技巧。

3.考试形式:

平时出勤和案例研讨等教学环节占30%,结束时答卷考核占70%,采用百分制。答卷考试形式为开卷,答题时间为2小时。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内容

3.建立中国的劳动关系学科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劳动关系的概念

2.劳动的从属性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3.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4.劳动关系的相关概念分析

第三节劳动关系系统及其系统运行

1.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

3.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第四节劳动关系学的形成和学科特点

1.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

2.劳动关系学科在中国

3.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特点

4.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以及各种表现形式和变化,邓洛普模式以及劳动关系系统的组成、机制、问题以及发展。

2.教学难点:邓洛普模式以及劳动关系系统的组成、机制、问题以及发展。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劳动关系层级结构特点。

理解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熟练掌握劳动关系的主体以及各种表现形式和变化,劳动关系系统的组成、机制、问题以及发展。

复习思考题:

1.劳动关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哪些?

2.简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以及劳动关系相关概念的特点。

3.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及其意义是什么?

4.简述劳动关系调整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

第一节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

1.关于类型和模式的概念及分析框架

2.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

1.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

2.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劳动关系

3.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类型模式比较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和比较意义,代表性的劳动关系模式。

2.教学难点: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和比较意义。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在不同环境下劳动关系存在的不同类型和模式。

理解劳动关系类型和模式划分的依据和比较意义。

掌握工业化国家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关系模式,以及社会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关系模式。

复习思考题:

1.劳动关系类型模式划分的意义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2.简述劳动关系类型模式划分和比较的意义。

3.德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劳动关系中的环境因素

1.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

2.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对环境因素的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发展的环境变迁与趋势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因素

1.社会经济结构与劳动关系

2.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

3.市场状况

4.技术变革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1.政治体制

2.政府治理

3.法律规制

第四节劳动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1.社会发展的公平程度

2.社会阶层结构

3.社会文化状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劳动关系系统中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劳动关系系统与环境因素的互动平衡关系。

2.教学难点:劳动关系系统与环境因素的互动平衡关系。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环境的变迁和趋势。

理解劳动关系系统与环境因素的互动平衡关系。

掌握劳动关系系统中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尤其是影响中国劳动关系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基本内容。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劳动关系系统中的环境构成及其意义。

2.试述劳动关系社会经济环境的构成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3.试述劳动关系社会政治环境的构成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4.试述劳动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

第一节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

1.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特征

2.改革以来经济转型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3.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

1.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

2.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3.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

第三节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

1.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

2.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3.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

第四节外资企业的劳动关系

1.外资企业的劳动关系

2.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3.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国有、私营和外资三种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典型特征。

2.教学难点:国有、私营和外资三种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典型特征。

课程的考核要求:

掌握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熟练掌握当前我国国有、私营和外资三种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典型特征。

复习思考题:

1.经济转型期影响中国劳动关系转变的制度性因素有哪些?

2.简述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3.简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和现状。

4.简述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和现状。

5.简述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和现状。

第五章劳动者

第一节劳动者的概念

1.劳动者定义

2.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特征指标

第二节当代中国劳动者的社会结构

1.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析中的劳动者

2.工人阶级结构分析中的劳动者

3.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内部分层

第三节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1.劳动者权利的性质与分类

2.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和特点

3.劳动者义务的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劳动者阶层的现状

1.原公有制企业工人的转变及现状

2.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农民工的现状

3.劳动者阶层的发展趋向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定义,劳动者权利内容及法律特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劳动者内部结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难点:国企转制工人和农民工的现状及问题。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及劳动者内部结构。

理解当代中国劳动者阶层的形成过程,国企转制工人和农民工的现状及问题。

熟练掌握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定义,劳动者权利内容及法律特点。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试析中国阶层结构中的劳动者和劳动者的内部构成。

3.国企转制工人和农民工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第六章工会

第一节工会运动历史及工会理论的回顾

1.工会运动的历史回顾

2.工会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

1.工会的概念

2.工会的类型

3.工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节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工会

1.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

2.中国工会制度的主要特点

3.中国工会的转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工会的基本概念、性质、主要类型以及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定位及作用,工会的组织结构,工会民主和劳资合作。

2.教学难点:工会民主和劳资合作。

课程的考核要求:

掌握工会的基本概念、性质、主要类型

掌握工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定位及作用。

理解工会的组织结构,工会民主和劳资合作。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工会的结构分类与职能分类。

2.试分析工会的产生与发展,并预测全球化条件下工会的职能。

3.工会化的原因是什么?那些因素影响工会化?

4.阐述工会的组织结构理论,并分析中国的工会组织结构。

5.试分析中国工会的民主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6.比较分析劳资合作的不同方式。

第七章政府

第一节政府和劳动行政的定义

1.政府的定义

2.劳动行政的定义

第二节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

1.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理论

2.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3.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第三节中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1.劳动政策的制定

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3.劳动条件的维持和提高

4.协调劳动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政府、劳动行政的定义与政府职能,各学派国家介入劳动关系理论,我国劳动行政作用的分析框架以及在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

2.教学难点:各学派国家介入劳动关系理论。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政府作为广义的劳动关系的主体的意义和作用。

理解政府制定劳动关系战略的内容。

掌握政府的角色、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之间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说明政府在决定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2.结合世界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实践,说明近百年来劳动关系模式的变化。

3.你认为政府是否应该促进社会主义?

4.结合中国与外国实践说明政府收入政策的重要性,并说明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

5.政府是否应该限制工会的罢工权力?

第八章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

第一节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概述

1.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概念

2.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一般特点

3.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4.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1.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主体

2.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内容

3.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运行

4.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法律责任和争议处理

第三节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

1.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2.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现状

3.集体合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体谈判制度的基本构成,集体谈判制度的法律调整,集体谈判制度产生的基本前提,集体谈判制度在整个劳动关系调整当中的作用和功能。

2.教学难点:集体谈判制度在整个劳动关系调整当中的作用和功能。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集体谈判的立法目的和原则,罢工权力的行使与限制。

理解集体谈判的范围,在集体谈判中双方的权力和权利,影响集体谈判结果的主要原因。

掌握集体谈判的概念和作用,集体谈判的结构和进程。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集体谈判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2.比较集中谈判与分散谈判的优缺点,并说明为什么。

3.如何理解雇主方在集体谈判中的权力和权利?

4.试述正式谈判结构的种类。

第九章工人参与制度

第一节工人参与的产生与发展

1.工人参与的概念

2.工人参与产生的一般规律

3.工人参与的性质、目的和对调节劳动关系的作用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工人参与

1.国外工人参与的历史发展

2.国家工人参与管理的一般特征

3.西方国家工人参与管理的一般形式

4.德国企业的“共决制”

5.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

第三节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

1.职工民主参与的历史演变

2.职工民主参与的形式

3.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的成绩与问题

4.中国职工民主参与需要理论与制度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工人参与的基本规定性,职工民主参与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及其他国家工人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状况。

2.教学难点:中国职工民主参与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工人参与的基本规定性及其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解中国及其他国家工人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状况,工人参与在协调和稳定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熟练掌握职工民主参与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规律。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职工民主参与的客观必然性?

2.试述职工参与的性质和目的。

3.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有哪些形式?

第十章企业规章制度

第一节企业规章制度的意义

1.企业规章制度的定义

2.企业规章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

1.把握企业规章制度内容的视角

2.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

第三节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1.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根据

2.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程序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企业规章制度的定义,企业规章制度在劳动关系规则网络中的意义与在劳动关系中的现实意义,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2.教学难点:企业规章制度在劳动关系规则网络中的意义与在劳动关系中的现实意义。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企业规章制度的定义。

理解企业规章制度在劳动关系规则网络中的意义与在劳动关系中的现实意义。

熟练掌握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复习思考题:

1.企业规章制度的定义是什么?

2.企业规章制度中关于劳动条件、劳动纪律以及程序管理的规定内容是什么?

3.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依据与程序是什么?

第十一章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第一节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分野和融合

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2.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分野和融合第二节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调整方法

1.以经营绩效为导向

2.强调组织承诺的重要性

3.强调心理契约的驱动力

4.强调个体沟通和合作的参与式管理

5.重视个体的差异化管理方式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地位

1.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地位和局限

2.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中国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动关系学的异同

1.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动关系学比较

2.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调整之间关系的融合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发生机理及主要特征,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发展历史及异同点。

2.教学难点: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动关系学的异同。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技术方法,劳动关系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发展历史。

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动关系学的异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发生机理及主要特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发生机理及主要特征。

2.试述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学的比较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3.试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整劳动关系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及其处理

第一节劳动争议概述

1.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

2.劳动争议处理立法和处理制度

3.劳动争议发生原因及我国争议特点

第二节劳动争议的非司法调整

1.劳动争议的企业内部调解

2.劳动争议的信访

3.劳动争议的行政救济

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

1.劳动争议仲裁的含义和特点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性质和组成

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和仲裁管辖

第四节劳动争议诉讼

1.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管辖

2.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

第五节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问题

1.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关于新制度模式的设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劳动争议发生的原因,我国劳动争议调整的主要方式以及基本制度和处理程序。

2.教学难点: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和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劳动争议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理解劳动争议发生的原因和我国劳动争议的特点。

掌握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和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分类。

2.劳动争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3.劳动争议仲裁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六、主要参考书

[1]常凯.劳动关系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劳动问题.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3]程延园.劳动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工与雇主.5版(英文影印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 冯同庆.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6] [英]李维斯.雇员关系:解析雇佣关系.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詹婧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