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发展简史

中药学发展简史

中药学发展简史
中药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l.《山海经》载药数为

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

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

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

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

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

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

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

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

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

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

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朱震亨E.忽思慧

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

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原始》B.《本草纲目》C.《本草蒙签》D.《本草汇言》E.《本草品汇精要》18.《本草纲目》的载药效为

A.1815种B.1892种C.1746种D.1082种E.1558种

19.朱棣撰写的本草著作是

A.《救荒本草》B.《本草原始》C.《本草汇言》D.《本草蒙签》E.《本草经疏》20.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求真》C.《本草备要》D.《本草从新》E.《本经逢原》21.《本草求真》的作者是

A.黄宫绣B.赵学敏C.吴仪洛D.江昂E.张璐

22.《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B.716种C.844种D.183种E.245种

(三)X型题

1.成书于隋唐五代的本草著作有。

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药性论》D.《食疗本草》E.《海药本草》

2.成书于唐至五代的本草著作有_。

A.《食疗本草》B.《日华子本草》C.《药性论》D.《蜀本草》E.《海药本草》

3.成书于宋代的本草著作有_。

A.《本草衍义》B.《嘉祐本草》C.《本草图经》D.《本草折衷》E.《证类本草》

4.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A.《开宝本草》B.《本草图经》C.《大观本草》D.《政和本草》E.《绍兴本草》

5.明代由私人撰写的本草著作是_。

A.《本草蒙筌》B.《本草原始》C.《炮炙大法》D.《滇南本草》E.《本草纲目》

6.金元时期的本草著作有_。

A.《素问药注》B.《珍珠囊》C .《用药心法》D.《汤液本草》E.《本草行义补遗》二、填空题

1.《山海经》载药余种。

2.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载药种。

3.《本经·序例》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配伍法度、、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

4.《本草经集注》是由《》和《》两部分组成.

5.《炮炙论》收录了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我国第一部专著.

6.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载药种。

7.唐代记录用人胞作强壮剂的本草著作是。

8.《唐本草》记载了用治夜盲症。

9.《千金方》记载了用鹿靥治病。

10.《海药本草》的作者是.

11.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其作者是。

12.宋代《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规范。

13.“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

14.宋代记载用“牛黄合为猪胆”的本草著作是《》

15.元代著名的食疗专著是《》,作者是。

16.《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种,其中新增药有种。

17.《本草品汇精要》载药种,收药图幅。

18.《救荒本草》在医药、、方面均有较高价值。

19.明代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余种。

三、判断题

1.世界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本经》。()

2.《本经》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3.中药炮制学在南朝刘宋时从本草学中分出。()

4.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神农本草经》。()

5.陈藏器将药物分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温、清十类。()

6.《开宝本草》是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7.《和剂局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制剂规范。()

8.《本草蒙签》记载以五倍子制没食子酸(百药煎),比欧洲早100余年。()

9.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拾遗》。()

四、名词解释

1.中药

2.中药学

3.本草

五、问答题

1.简述中药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点。

2.简述历代中药学代表作及其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产于某一地区疗效最好、质量最佳而被普遍重视的中药材,可视为。

A.特产药材B.多产药材C.道地药材D.贵重药材E.稀有药材

2.产与四川的道地药材是。

A.附子B.苍术C.细辛D.山药E.砂仁

3.产于广东的道地药材是

A.附子B.砂仁C.苍术D.黄连E.细辛

4.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是

A.砂仁B.薄荷C.白术D.茯苓E.阿胶

5.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是

A.砂仁B.薄荷C.地黄D.黄连E.阿胶

6.产于山东的道地药材是

A.砂仁B.黄连C.茯苓D.阿胶E.细辛

7.要求采摘含苞欲放花蕾入药的药是

A.金银花B.旋覆花C.月季花D.草红花E.白菊花

8.宜于花瓣由黄色转橙红色是采摘的药是—。

A.月季花B.玫瑰花C.红花D.槐花E.以上皆非

(三)X型题

1.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有_。

A.黄连B.地黄C.川贝D.附子E.川芎

2.需花正开放时采集的药材有_。

A.辛夷B.蒲黄C.菊花D.旋覆花E.槐米

二、填空题

1.中药源于动物、植物、及少数制品。

2.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3.砂仁是地区的道地药材,茯苓是地区的道地药材。

4.苍术的道地产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是。

三、判断题

1.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产地。()

2.广西和云南都是三七的道地产区。()

3.金银花应在花蕾开放时采摘。()

4.桑叶应在夏季采收。()

四、问答题

l. 何谓道地药材?怎样正确认识?

2.为什么必须适时采收植、动物中药材?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制草乌的目的是

A.降低毒性B.改变性能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

2.巴豆去油用霜的目的是一一

A.改变性能B.降低毒性C.增强药效D.便于贮存E.矫正味道

3.地黄制熟的目的是

A.减毒B.增效C.改变性状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开

4.蜜炙百部的目的是

A.减毒B.增效C.便于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

5.蜜炙麻黄的目的是

A.制约其发汗之力B.制约其平喘之力C.制约其活血之力D.制约其散寒之力E.以上皆非6.蒸制桑螵蛸的目的是

A.增效B.减毒C.方便贮存D.改变性能E.以上皆非

7.为减轻常山的致吐作用.常用的炮制法是

A.醋炒B.姜汁炒C.童便炒D.盐水炒E.酒炒

8.切制槟榔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一。

A.淋润B.酒洗润C.泡润D.伏润E.盖润

9.切制大黄饮片时,常用的润法是。

A.淋润B.泡润C.盖润D.伏润E .以上皆非

10.用清水漂制昆布的目的是

A.消除烈性B.改变性能C.便于贮存D.便于服用E.漂去盐分

11.用清水润软荆芥,常用的方法是

A.淋润B.伏润C.复润D.盖润E.露润

12.生首乌制熟之目的是。

A .消除毒性B.改变性能C .便于贮存D.利于服用E.便于制剂

13.酒制能增强当归的__效能。

A.补气B.活血C.滋肾D.补血E.润肠

14.可用蜜炒炙的药是。

A.黄芪B.党参C.白术D.山药E.扁豆

16.下列各项中除外均可用水飞法制取。

A.雄黄B.炉甘石C.滑石D.朱砂E.芒硝

17.宜采用明煅法炮制的药是。

A.牡蛎B.雄黄C.硫黄D.血余E.干姜

18.宜采用焖煅法炮制的药是。

A.血余B.牡蛎C.干姜D.荆芥E.斑蝥

19.将药材埋入火在中,使其受热、发泡的炮制法属

A.炒B.煨C.煅D.烘E.炙

20.潬法属_。

A.修治B.水制C.火制D.水火共制E.其他制法

(三)X型题

l.炮制中药的目的是一。

A.减毒B.增效C.改变性能;D.改变性状E.洁净药材

2.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的药是一。

A.附子B.半夏C.巴豆D.天南星E.马钱子

3.宜用水飞法制取细粉的药是。

A.滑石B.朱砂C.炉甘石D.雄黄E.硼砂

4.需漂去盐分的药是

A.昆布B.紫河车C.盐附子D.白附子E.海藻

5.蒸制后能改变性能的药是

A.地黄B.茯苓C.厚朴D.女贞子E.何首乌

二、填空题

1.蜜炙百部能增强其作用。

2.醋制元胡能增强其作用。

3.吴茱萸辛热燥烈,拌黄连水炒可制约其性,甘草水浸泡可制其之性。4.生姜煨熟,既能减缓其力,又能增强其之效。

5.蜜炙麻黄,既能制约其之力,又能增强其上之效。

6.水制的目的主要是。

7.水飞,即借药物在水中的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8.常见的火制法有炒、、、、及五种。

9.清炒法按炒制程度不同可分为炒黄、、、三种。

10.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作用,或增强其功效。

11.水火共制法有、、、四种。

三、判断题

1.枇杷叶入药应去毛。()

2.水飞法为水火共制法之一种。()

3.将药材与辅料同炒的方法称作炙。()

4.炒黄法能缓和药性。()

5.西瓜霜是芒硝的重结晶制品。()

6.淬法是炮制某些介壳类药的方法。()

7.将巴豆压榨去油即为巴豆霜。()

8.所谓砂烫即将药物与热砂同炒。()

四、名词解释

1.炮制

2.煅

3.水飞

4.炙

五、问答题

1.试举例说明炮制的目的。

2.简述常用炮制法。

第四章药性理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

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

2.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

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

3.寒凉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

A.伤阳B.耗气C.伤阴D.敛邪E.以上皆非

4.温热药性对人体的不良效应是

A.伤阴B.败胃C.助湿D.伤阳E.以上皆非

5.辛味的作用是

A.活血、行气B.补虚、和中C.收敛、固涩D.燥湿、降逆E.软坚、泻下

6.甘味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发表、活血C.燥湿、通泄D.补虚、缓急E.软坚、泻下

7.酸味的作用是

A.行气、活血B.补虚、和中C.固涩、收敛D.泻下、软坚E.燥湿、清泄

8.苦味的作用是。

A.软坚、泻下B.燥湿、降泄C.补虚、解毒D.发表、行气E.生津、安蛔9.咸味的作用是

A.坚阴、燥湿B.软坚、泻下C.补虚、润燥D.开窍、燥湿E.渗湿、利水10.淡味的作用是

A.发散表邪B.缓急止痛C.燥湿散寒D.生津止渴E.渗湿利水

11.涩味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补虚和中C.清热生津D.渗湿利水E.化湿辟秽

12.下列哪项不是甘味的作用?

A. 和中B.缓急C.解毒D.利湿E.调和药性

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芳香味的作用?

A.化湿B.辟秽C.发表D.开窍E.利水

14.能发表散邪的药大多味_。

A.苦B.辛C.咸D.甘E.涩

15.能补虚的药大多味_。

A.甘B.淡C.酸D.咸E.芳香

16.能燥湿的药大多味。

A.辛B.淡C.苦D.涩E.咸

17.能软坚散结的药大多味_。

A.甘B.辛C.咸D.酸E.苦

18.能涩肠止泻的药大多味_。

A.酸B.苦C.辛D.甘E.咸

19.辛味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

A.耗气伤阴B.腻膈碍胃C收敛邪气D.泻下伤阳E.以上皆非

20.下列哪类药能令人中满?

A.甘味药B.辛味药C.苦味药D.咸味药E.淡味药

21.下列哪类药能收敛邪气?

A.淡味药B.苦味药C.辛味药D.甘味药E.酸味药

22.性味苦寒的药大多能_。

A.祛风除湿B.化湿醒脾C.清热燥湿D.利水渗湿E.以上皆非

23.能发散风寒的药大多_。

A.辛凉B.辛温C.辛寒D.辛平E.以上皆非

24.能发散风热的药大多_。

A.辛温B.辛凉C.辛热D.辛平E.以上皆非

25.能治寒湿证的药大多。

A.淡温B.甘温C.苦温D.咸温E.酸温

26.能滋阴清热的药大多_。

A.甘寒B.淡寒C.辛寒D.咸寒E.苦寒

27.升浮性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是

A.上行向外B.上行向内C.下行向外D.下行向内E.以上皆非28.沉降性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是

A.上行向外B.下行向内C.下行向外D.上行向内E.以上皆非29.下列哪项不属升浮性范畴?

A.发表B.散风C.涌吐D.止呕E.开窍

30.下列哪项不属沉降性范畴?

A.清热B.止咳C.降逆D.开窍E.消积

31.下列哪类药多主升浮?

A.花叶B.种子C.果实D.金石E.贝壳

32.性味皆属沉降的是。

A.甘、辛,凉B.辛、昔,热C.酸、苦,寒D.苦、咸,温E.以上皆非33.性味皆属升浮的是。

A.辛、苦,热B.辛、甘,温C.淡、甘,寒D.甘、酸,凉E.以上皆非34.归经是为药物的作用。

A.定性B.定向C.定位D.定能E.定有毒无毒

35.治咳喘胸闷,常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肝经B.心经C.肺经D.胃经E.脾经

36.治胁痛易怒、抽搐惊恐,当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心经B.胃经C.脾经D.肝经E.肾经

37.治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当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肺经B.胃经C.心经D.肾经E.脾经

38.治乏力倦怠、食少便溏,当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脾经B.心经C.大肠经D.膀胱经E.小肠经

39.治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常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脾经B.心经C.膀胱经D.肺经E.肾经

(三)X型题

1.药性理论主要包括。

A.四气B.归经C.五味D.升降浮沉E.有毒无毒

2.温热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是

A.温里散寒B.补火助阳C.发表散邪D.温经通络E.回阳救逆

3.寒凉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是。

A.清热B.泻火C.通便D.凉血E.解热毒

4.四气中能伤阳助寒的药性是。

A.寒B.凉C.平D.温E.热

5.四气中能伤阴助火的是

A.凉B.寒C.平D.热E.温

6.辛味的作用是

A.发散B.和中C.活血D.泄降E.行气

7.甘味的作用是。

A.补虚B.缓急C.和中D.调和药性E.解药食毒

8.酸味的功能是。

A.止汗B.固精C.涩肠D.缩尿E.敛肺

9.苦泄的含义是

A.通泄B.宣泄C.降泄D.清泄E.以上皆非

10.咸味的作用是

A.软坚散结B.清热泻火C.燥湿散寒D.泻下通便E.利湿消肿

11.苦味的功能是

A.降泄B.燥湿C.坚阴D.通泄E.清泄

12.芳香味的作用是

A.化湿B.开窍C.发表D.辟秽E.醒脾

13.涩味的功能是

A.固精B.涩肠C.缩尿D.敛肺E.止带

14.治阴虚津伤应慎用

A.辛味药B.酸味药C.苦味药D.甘味药E.芳香味药

15.升浮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升阳B.发表C.散寒D.涌吐E.开窍

16.升浮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发表B.祛风C.散寒D.涌吐E.开窍

17.沉降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泻下B.清热C.利水D.降逆E.止咳

18.沉降性药多具有的功能是。

A.重镇安神B.潜阳息风C.消积导滞D.收敛固涩E.止咳平喘

19.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是

A.归经B.配伍C.毒性D.炮制E.以上皆非

20.归经的依据是

A.脏象学说B.药物特点C.经络学说D.药物疗效E.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21.毒的含义有。

A.毒副作用B.药物总称C.药物偏性D.作用强弱E.以上皆非

22.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A.品种混乱B.误服毒药C.用量过大D.炮制不当E.剂型不当

23.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A用量过大B.管理不当C.个体差异D.辨证不准E.误服毒药

二、填空

1所谓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和的高度概括。

2.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等。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理是以药物的,纠正疾病所表现的偏盛或偏衰。

4.中药的作用包括和。

5.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合理利用中药的,尽量避免药物的发生。6.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四种药性。

7寒凉性表示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及等功效。

8.温热性表示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及等功效

9.寒凉性对人体可产生、等不良反应。

10.温热性对人体可产生、等不良反应。

11.五味,既是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的具体表示。

12.五味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和概括药物的而确定。

13.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作用。

14.甘能补能缓能和,主要具有、、、等作用。

15.甘除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外,又能及。

16.酸味除能收敛固涩外,又具和作用。

17.均具收敛作用的药味是和。

18.苦泄的含义有三,一指降泄,二指,三指。

19.能清热燥湿的药性味多,而燥湿散寒的药性味多。20.咸味具有、、作用。

21.辛味的副作用是,甘味的副作用是__。

22.苦味的副作用是,酸味的副作用是__。

23.涩味的副作用是,芳香味的副作用是。

24.五味学说中属阴的有、和咸味。

25.五味学说中属阳的有、和淡味。

26.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

27.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相同。28.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有——;’——

29.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是_和_。

30.一般升浮药的作用具有_、_之特点。

31.一般沉降药的作用具有、之特点。

32.归经,即药物作用的_。

33.归经的中医基础理论依据是、。

34.归经的药物依据是、。

35.狭义的毒当包括和_。

36.广义的毒包括_、_、、。

37.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

38.副作用是指在使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_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39.使用有毒药应尽力做到_、_、_和_等。

三、判断题

1.所谓中药的性能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2.药物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

3.中药的不良反应惟指毒性反应。()

4.扬效抑毒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5.药味只有辛甘酸苦咸五种。()

6.药味既是药效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7.辛味的作用特点是能行散。()

8.气虚阴伤者慎用辛味药。()

9.凡能补虚的药大多味甘。()

10.甘味能解药、食毒。()

11.甘味药多能润燥。()

12.湿阻中满者忌用甘味药。()

13.酸味能生津安蛔。()

14.邪气未尽者慎用酸味药。()

15.涩味与酸味对人体效用完全一样。()

16.苦坚阴是指苦味药能滋补阴液。()

17.苦泄含义有二,即降泄、清泄。()

18.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苦寒药。()

19.治瘰疬痰核多用咸味药。()

20.淡味能渗利伤阴。()

21.升降浮沉是说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

22.药物的升降浮沉完全由质地确定。()

23.药物的升降浮沉完全由气味确定。()

24.凡种子类药其性都沉降。()

25.凡花叶类药其性都升浮。()

26.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

27.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

28.药物的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29.有些药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

30.病势上逆的病宜投升浮性药。()

31.病势下行的病宜投沉降性药。()

32.归经所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与现代解剖学所指部位相同。()

四、名词解释

1.四气

2.五味

3.升降沉浮

4.归经

5.毒性

6.中药性能

7.中药的作用

五、问答题

1.何为药性,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简述药物的治病机理。

3.何谓四气?四气是如何产生的?

7.简述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8.何谓五味?

9.试述辛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0.试述甘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1.试述酸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2.试述苦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3.试述咸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4.试述芳香味所表示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6.试述广义毒的含义。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性能类似的两药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使B.相须C.相畏D.相杀E.相恶

2.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的配伍关系是一。

A.相杀B.相使C.相反D.相畏E.相恶

3.某种功效相似的两药同用,辅药能增强主药功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须B.相反C.相杀D.相恶E.相使

4.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这种配伍关系叫。

A.相反B.相畏C.相使D.相杀E.相恶

5.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这种配伍关系叫A.相畏B.相反C.相恶D.相杀E.相须

6.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的配伍关系是。

A.相恶B.相反C.相杀D.相畏E.相使

(三)X型题

1.配伍的目的是。

A.增强治疗效能B.扩大治疗范围C.适应复杂病情

D.减少不良反应E.改变药物归经

2.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有。

A.相反B.相使C.相杀D.相须E.相恶

3.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是。

A.相畏B.相反C.相使D.相恶E.相杀

4.表示协同的配伍关系是。

A.相使B.相恶C.相反D.相杀E.相须

5.配伍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或禁止的是。

A.相畏B.相恶C.相使D.相反E.相杀

6.应用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关系是。。

A.相恶B.相畏C.相须D.相杀E.相反

7.七情中论述药与药之间配伍关系的是。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恶E.相反

二、填空题

1.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和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2.七情中表示增效的是。

3.七情中表示减毒的是。

4.七情中不是论述两药配伍的是。

5.七情中表示减效的是。

6.七情中表示增毒的是。

7.七情中与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三、判断题

1.药物七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2.药物七情从七个方面总结了用药规律。()

3.药物七情总结了七条配伍用药规律。()

4.相畏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5.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6.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7.相须相使表示增效,用药时应大力提倡。()

8.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用药时应考虑选择。()

9.从广义讲,君臣佐使亦属中药配伍范畴。()

10.全蝎配蜈蚣息风止痉力倍增,二者合用属相使配伍关系。()

11.“十九畏”属相畏范畴。()

四、名词解释

1.七情

2.配伍

3.单行

4.相须

5.相使

6.相畏

7.相杀

8.相恶

9.相反

五、问答题

1.何谓药物七情?七情的内容有哪些?试举例说明之。

2.从药效学看,药物七情说明什么?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选择题

(-)A型题

1.最早论及相反药的本草著作是。

A.《唐本草》B.《本草经集注》C.《神农本草经》D.《本草纲目》E.以上皆非2.与甘草相反的药是-。

A.京大戟B.半夏C.贝母D.附子E.细辛

3.与甘草相反的药是—

A.丹参B.红大戟C.川乌D.黎芦E.南沙参

4.甘草不反的药是

A.甘遂B.大戟C.海藻D.草乌E.芜花

5.乌头不反的药是

A.半夏B.天花粉C.白及D.川贝E.北沙参

6.附子不反的药是。

A.半夏B.浙贝C.白敛D.白及E.细辛

7.川乌反

A.白果B.白芍C.白芷D.白及E.白鲜皮

8.黎芦不反的药是

A.人参B.南沙参C.太子参D.丹参E.玄参

9.黎芦不反的药是。

A.细辛B.赤芍C.白及D.苦参E.白芍

10.硫黄畏。

A.朴硝B.白及C.白矾D.轻粉E.川乌

11.水银畏.

A.朴硝B.雄黄C.白矾D.砒霜E.轻粉

12.狼毒畏。

A.铅丹B.水银C.密陀D.轻粉E.升药

13.巴豆畏。

A.甘遂B.大戟C.牵牛子D.丁香E.商陆

14.丁香畏。

A.郁金.B.鸡内金C.三棱D.赤石脂E.狼毒

15.草乌畏_。

A.皂角B.水牛角C.犀角D.羚羊角E.山羊角

16.牙硝畏。

A.三棱B.官桂C.人参D.郁金E.莪术

17.官桂畏

A.赤石脂B.五灵脂C.禹余粮D.瓜蒌根E.牵牛子

18.人参畏。

A.五灵脂B.莱菔子C.川乌头D.五味子E.牵牛子

19.妊娠禁用药多为。

A.活血药B.破气药C.毒烈药D.通肠药E.辛热药

20.十九畏属七情中的。

A.相畏B.相恶C.相反D.相杀E.相须

21.下列配伍属七情相畏的是。

A.丁香配郁金B.乌头配半夏C.人参配黎芦D.半夏配生姜E.巴豆配牵牛22.下列配伍属七情相反的是。

A.人参配五灵脂B.人参配乌头C.人参配枳实D.人参配莱菔子E.以上皆非(三)X型题

1.甘草反

A.甘遂B.海藻C.芜花D.京大戟E.红大戟

2.天花粉反

A.乌头B.禹白附C.附子D.关白附E.草乌

3.乌头、附子、草乌均反。

A.白及B.川贝C.半夏D.浙贝E.白敛

4.川乌头反。

A.瓜蒌皮B.赤芍C.天花粉D.白芍E.瓜蒌仁

5.黎芦反。

A.丹参B.苦参C.南沙参D.玄参E.人参

6.黎芦反

A.赤芍B.太子参C.细辛D.南沙参E.白芍

7.草乌反。

A.白及B.白芷C.白果D.白前E.白敛

8.属十九畏的配伍是

A.硫磺与补硝B.水银与砒霜C.雄黄与枯矾D.官桂与石脂E.牙硝与三棱9.属十九畏的配伍是

A.狼毒与密陀僧B.巴豆与牵牛子C.丁香与郁金

D.人参与五灵脂E.犀角与川乌头

10.属十九畏的配伍是

A.肉桂与石脂B.乌头与半夏C.草乌与犀角D.附子与白及E.乌药与山药11.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的食物是。

A.生冷B.腥膻C.辛热D.油腻E.粘滑

12.消化不良患者一般应忌食的食物是。

A.油炸B.粘腻C.寒凉D.固硬E.滑肠

二、填空题

1.用药禁忌包括、、、四类。

2.配伍禁忌包括______、。

3.规划教材认为与甘草相反的大戟有_、_二种。

4.今人认为十八反中的瓜萎应包括全瓜蒌、瓜蒌皮、、四种。

5.今人认为十八反中的贝母应包括_、_二种。

6.今人认为十八反中的芍药应包括、二种。

7.今人认为十八反中的诸参应包括、、丹参、苦参、玄参五种。

8.妊娠用药禁忌包括____和二大类。

9.秦汉之际,记载饮食禁忌的方书是。

10.所谓饮食禁忌,即指_,简称食忌,俗称_。

三、判断题

1.证候禁忌亦属用药禁忌。()

2.汉代《本经》已论及相反药。()

3.首先详列相反诸药的是《本草经集注》()

4.《蜀本草》最早论及相反药有18种。()

5.《儒门事亲》最早记载十八反歌。()

6.十八反列述了三组反药。()

7.海藻与甘草相反。()

8.花粉与附子相反。()

9.白敛与白及相反。()

10.十九畏论述了九组相反药。()

11.最早编写妊娠禁忌歌的是卢医周鼎。()

12.《本经》堕胎药就是妊娠禁忌药。()

13.《本草经集注》收堕胎药41种。()

14.妊娠禁用药多为剧毒或峻猛之品。()

15.寒性病患者忌食生冷。()

16.外感表证忌食辛热类食品。()

17.胸痹患者忌食辛热助阳之品。()

18.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腥发物。()

19.妊娠禁忌药对母体、胎儿、婴幼儿及产程均有不利影响。()

20.消化不良者忌食寒凉固硬之品。()

四、问答题

1.何为用药禁忌?并简述其内容。

2.何为配伍禁忌?并详述其内容。

3.如何正确认识十八反、十九畏?

4.试述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及所包括的内容。(举例说明)

5.论述服药饮食禁忌的含义及所包括的内容。

第七章用药剂量与用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所谓中药的剂量,一般是指

A.成人一日量B.成人一次量C.小儿一日量D.小儿一次量E.以上皆非2.中药计量,一市斤等于。

A.10两B.24两C.8两D.16两E.以上皆非

3.一市两中药约等于公制

A.50克B.60克C.40克D.30克E.20克

4.最佳的煎药器具是。

A.砂锅B.搪瓷C.铝锅D.铜罐E.不锈钢锅

5.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药物宜。

A.文火久煎B.武火急煎C.文火急煎D.武火久煎E.以上皆

6.宜先煎的药是

A.贝壳类B.花粉类C.茎叶类D.胶汁类E.根茎类

7.宜后下的药是。

A.芳香类B.矿石类C.花粉类D.根茎类E.胶汁类

9.宜烊化的药是一。

A.胶类B.汁类C.易溶水类D.细粉类E.绒毛类

10.宜冲服的药是

A.胶类B.花类C.叶类D.果实类E.易溶水类

11.峻下逐水药一般宜在何时服?

A.饭前B.空腹C.饭后D.睡前E.不拘时

12.补虚药宜在何时服?

A.空腹B.饭后C.饭前D.睡前E.不拘时

13.消食健胃药宜在何时服?

A.饭前B.睡前C.饭后D.空腹E.不拘时

14.缓下剂宜在何时服?

A.睡前B.空腹C.饭后D.饭前E.以上皆非

15.截疟药宜何时服?。

A.睡前2小时B.病发前2小时C.饭后2小时D.饭前2小时E.以上皆非16.滋腻性补虚药入煎时宜。

A.武火急煎B.武火久煎C.文火急煎D.文火久煎E.以上皆非

(三)X型题

1.变化药物用量的性质性能依据是。

A.药材质量B.药物气味C.药材质地D.药物剂型E.有毒无毒

2.变化药物剂量的依据有

A.应用方法B.药物的性质性能C.患者的体质病情

D.地域和季节E.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职业

3.影响药物剂量的患者因素有一。

A.年龄B.体质C.性别D.病程E.病势

4.传统的给药途径有一。

A.口服B.皮肤给药C.舌下给药D.直肠给药E.吸入

5.本世纪30年代后新增的给药途径有。

A.皮下注射B.肌肉注射C.静脉注射D.穴位注射E.动脉推注

6.煎药的最佳器具有。

A.沙锅B.搪瓷锅C.不锈钢锅D.铝锅E.耐高温玻璃烧杯

7.须包煎的药有。

A.花粉类B.细粉类C.绒毛类D.细小种子类E.含淀粉或粘液质较多的药8.须包前的药有。

A.海金沙B.车前子C.滑石D.辛夷E.葶苈子

9.影响口服给药效果的因素有。

A.药物剂型B.服药时间C.服药次数D.服药冷热E.药物用量

10.须空腹服的药是。

A.峻下逐水药B.补虚药C.驱虫药D.健胃药E.攻积导滞药

12.宜睡前服的药是。

A.安眠药B.补虚药C.固精药D.健胃药E.缓下药

二、填空题

l.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用量。

2.中药计量时一市斤等于_市两。

3.中药计量时一市两等于克。

4.煎药时忌用铁、、等金属器具。

5.煎药一般宜先火。后火。

6.空腹服的药有峻下逐水药、、等。

7.截疟药宜在服。

三、判断题

1.剂量,一般指单味药的用量。()

2.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3.药物的性质性能是变化剂量的重要依据。()

4.药物的剂量与药物的用法无关。()

5.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药物剂量无关。()

6.药物的用量与患者的职业毫无关系。()

7.用量多少与地域和季节有关。()

8.煎药应用沙锅,是因其化学性质稳定。()

9.煎芳香药宜用武火急煎。()

10.先煎的实质是延长煎煮时间。()

11.后下的实质是缩短煎煮时间。()

12.入水即化的药宜烊化服。()

13.发汗药一段以得汗为度,不必尽剂。()

四、问答题

1.何谓剂量?如何掌握?

2.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试举例说明之。

3.如何根据用药方法变化剂量?试举例说明之。

4,如何根据患者因素变化剂量?试举例说明之。

5.如何根据地域、季节变化剂量?试举例说明之。

6.简述中药的给药途径。

7.为什么说陶瓷器皿是煎药的最佳器具?

8.怎样掌握煎药的用水量、火候及煎煮时间?试举例说明。

9.怎样掌握煎药次数?药物煎好后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10.举例说用须先煎、后下的药物。

11.举例说明须包煎、另煎的药物。

12.举例说明须烊化、冲服、前汤代水的药物。

13.试述中药的服用方法。

第八章解表药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麻黄最善治疗的病症是:

A、表虚有汗证

B、风寒挟湿表证

C、风热表证

D、阴暑证

E、表实无汗证

2、风寒感冒,肺气壅遏的咳喘实证宜选用:

A紫苏B生姜C桑叶D麻黄E细辛

3、风寒表证兼有水肿者宜选用:

A 浮萍B白芷C麻黄D紫苏E防风

4、麻黄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B发汗解肌 C 散寒通滞D发汗平喘 E 发汗利尿5、麻黄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风疹瘙痒B风寒痹症C风寒咳喘D风水水肿E风寒表证6、风寒表实无汗者,风寒表虚有汗者均可选用的药物是:

A麻黄B荆芥C防风D淡豆豉E桂枝

7、桂枝治疗胸痹心痛是因其能:

A温通经络B温通经脉C温阳化气D温通胸阳E温通血脉8、风寒湿痹,肩臂疼痛最宜选用:

A麻黄B细辛C桂枝D防风E藁本

9、桂枝不可治疗的病症是:

A寒凝经闭B胃寒呕吐C肩臂疼痛D胸痹疼痛E痰饮水肿10、表虚有汗者桂枝最善配伍的药物是:

A白芍B麻黄C葛根D荆芥E防风

11、桂枝不具有的功效是:

A发汗解肌B温通经脉C温阳化气D散寒止痛E温胃止呕12、风寒感冒,胸闷咳嗽痰多宜选用:

A麻黄B生姜C细辛D紫苏E桑叶

13、既可发汗解表,又可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A防风B荆芥C紫苏D生姜E香薷

14、紫苏不可治疗的病症是:

A风寒咳嗽B痰饮水肿C胸闷呕吐D妊娠呕吐E鱼蟹中毒15、紫苏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温通经脉B行气宽中C行气止呕D理气安胎E解鱼蟹毒16、被前人称之为“呕家圣药”的药物是:

A细辛B紫苏C防风D连翘E生姜

17、可单用或配葱白煎服治疗风寒感冒轻证的药物是:

A紫苏B荆芥C淡豆豉D生姜E防风

18、既可发汗解表,又可温肺止咳的药物是:

A麻黄B细辛C生姜D紫苏E桑叶

19、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呕吐腹泻的阴暑证宜选用:

A紫苏B香薷C荆芥D生姜E白芷

20、既可发汗解表,又可化湿和中的药物是:

A 香薷B紫苏C白芷D苍耳子E防风

21、香薷不具有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B化湿和中C化湿祛暑D利水消肿E胜湿止痛22、外感表证,风寒风热皆可治疗的药物是:

A桂枝B羌活C白芷D荆芥E紫苏

23、可祛风止痒,宣散毒疹,治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的药物是:

A防风B白芷C荆芥D细辛E辛夷

24、荆芥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疮疡初起兼有表证B水肿兼有表证C麻疹不透D吐衄下血E风疹瘙痒

25、既可发汗解表,又可透疹消疮的药物是:

A荆芥B白芷C羌活D防风E薄荷

26、荆芥不具有的功效是:

A发表散风B透疹消疮C祛风止痒D炒炭止血E炒用止泻27、被前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的药物是:

A羌活B细辛C白芷D防风E浮萍

28、既可发汗散风,又可胜湿止痛的药物是:

A细辛B辛夷C防风D荆芥E胡荽

29、既可治疗感冒头痛,又可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是:

A荆芥B防风C辛夷D胡荽E香薷

30、防风不具有的功效是:

A化湿和中B胜湿止痛C发表散风D炒用止泻E祛风止痉31、可祛风止痉,治疗破伤风的药物是:

A白芷B荆芥C羌活D藁本E防风

32、防风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风疹瘙痒B风湿痹痛C肠风下血D吐衄下血E破伤风证33、善治风寒感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的药物是:

A紫苏B香薷C羌活D细辛E防风

34、既可治疗感冒肢体酸痛,又可治疗风湿肩臂疼痛的药物是:

A桂枝B羌活C白芷D藁本E荆芥

35、既可散太阳经风寒湿邪,又可通利关节去除风寒湿邪的药物是:A

A羌活B白芷C细辛D麻黄D桂枝

36、白芷不具有的功效是:

A解表散风B通窍止痛C燥湿止带D消肿排脓E温肺化饮

37、白芷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阳明头痛B鼻渊头痛C疮痈肿痛D肩臂疼痛E风湿痹痛

38、既可解表散风,通窍止痛,又可燥湿止带的药物是:

A防风B细辛C白芷D辛夷E苍耳子

39、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物是:

A羌活B白芷C防风D藁本E荆芥

40、既可治疗风寒头痛,又可治疗疮疡肿痛的药物是:

A白芷B防风C细辛D羌活E藁本

41、细辛不具有的功效是:

A祛风散寒B通窍止痛C温肺化饮D通关开窍E散寒胜湿

42、既可祛风散寒,又可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A香薷B羌活C防风D细辛E白芷

43、阳虚外感宜选用:

A桂枝B荆芥C细辛D淡豆豉E防风

44既可用于风冷头痛,又可用于风冷牙痛及风湿痹痛的药物是:

A防风B细辛C白芷D羌活E桂枝

45、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停饮,咳喘,痰多清稀的药物是:

A细辛B白芷C紫苏D香薷E生姜

46、既可治疗外感偏正头痛,又可治疗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防风B薄荷C羌活D荆芥E细辛

47、风寒感冒巅顶头痛宜选用:

A白芷B细辛C防风D藁本E蔓荆子

48、藁本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风寒湿痹B巅顶头痛C血虚头痛D脘腹疼痛E一身尽痛

49、苍耳子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风寒头痛B痰厥中风C风疹瘙痒D鼻渊头痛E风湿痹痛

50、可通窍止痛,善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是:

A苍耳子B藁本C牛蒡子D紫苏子E蔓荆子

51、入药需包煎的药物是:

A紫苏B荆芥C薄荷D细辛E辛夷

52、阴盛格阳下痢脉微,阴寒腹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A藁本B细辛C羌活D葱白D桂枝

53、感冒轻证生姜宜配伍的药物是:

A紫苏B荆芥C葱白D薄荷E桑叶

54、葱白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风寒感冒B风疹瘙痒C阴寒腹痛D乳汁不下E疮痈疔毒

55、既可发表透疹,又可开胃消食的药物是:

A胡荽B薄荷C荆芥D葱白E生姜

56、属辛温解表药,可治疗麻疹不透的药物是:

A牛蒡子B蝉蜕C薄荷D葱白E柽柳

57、薄荷不具有的功效是:

A疏散风热B清利头目C利咽透疹D解毒散肿E疏肝解郁

58、既可疏散风热,又可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A蝉蜕B柴胡C薄荷D桑叶E菊花

59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的药物是:

A牛蒡子B薄荷C蔓荆子D菊花E蝉蜕

60、薄荷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风热感冒,温病初起B头痛目赤,咽喉肿痛C麻疹不透,风疹瘙痒D肝郁气滞,胸闷胁痛E惊风夜啼,破伤风

61、既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发热,又治疗肝郁气滞胸闷胁痛的药物是:

A菊花B葛根C升麻D薄荷E牛蒡子

62、既可治疗风热感冒,又可治疗风疹瘙痒的药物是:

A牛蒡子B桑叶C薄荷D胡荽E葛根

63牛蒡子不具有的功效是:

A疏散风热B清利头目C消肿利咽D清热解毒E宣肺利咽

64、牛蒡子不可治疗的病症是:

A风疹瘙痒B麻疹不透C痈肿疮毒D咽喉肿痛E痄腮喉痹

65、既宣肺利咽,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善治咽喉肿痛的药物是:

A牛蒡子B薄荷C蝉蜕D升麻E荆芥

66、感冒咽痛音哑,目赤肿痛宜选用的药物是:

A薄荷B荆芥C牛蒡子D桑叶E蝉蜕

67、可治疗小儿感冒夹惊的药物是:

A防风B荆芥C木贼D蝉蜕E柴胡

68、蝉蜕不具有的功效是:

A透疹止痒B明目退翳C平肝明目D疏散风热E息风止痉

69、蝉蜕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感冒音哑B咽喉肿痛C目赤肿痛D惊风夜啼E风疹瘙痒

70、既可治疗风热感冒咳嗽,又可治疗肺热燥咳的药物是:

A桑叶B紫苏C蝉蜕D牛蒡子E薄荷

71、桑叶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泄肺热B凉润肺燥C疏散风热D凉血止血E透疹止痒

72、既可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又可治疗风热上攻,目赤多泪的药物是:A蝉蜕B柴胡C蔓荆子D桑叶E薄荷

73、桑叶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感冒咳嗽B肺热咳嗽C咽喉肿痛D头痛眩晕E吐血衄血

74、既治疗风热上攻目赤肿痛,又治疗肝肾不足视物昏花的药是:

A桑叶B菊花C蝉蜕D木贼E薄荷

75、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平肝明目的药物是:

A菊花B桑叶C薄荷D升麻E牛蒡子

76、菊花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疔疮肿毒B目赤昏花C眩晕惊风D感冒头痛E破伤风

77、可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及疔疮肿毒的药物是:

A薄荷B升麻C牛蒡子D菊花E蔓荆子

78、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外感头痛宜首选用:

A桑叶B薄荷C菊花D蔓荆子E细辛

79、既可疏散风热,又善清利头目的药物是:

A牛蒡子B蔓荆子C桑叶D升麻E木贼

80、感冒发热宜首选用:

A柴胡B菊花C桑叶D牛蒡子E升麻

81、少阳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宜选用:

A葛根B升麻C木贼D牛蒡子E柴胡

82、既可治疗感冒发热,又可治疗寒热往来的药物是:

A菊花B葛根C升麻D柴胡E薄荷

83、柴胡不具有的功效是:

A疏散退热B疏肝解郁C平肝明目D退热截疟E升阳举陷

84、既可治疗感冒发热,又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药物是:

A葛根B柴胡C升麻D牛蒡子E木贼

85、柴胡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目赤肿痛B寒热往来C胸胁疼痛D久泻脱肛E疟疾寒热

86、既可发表透疹,又可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A牛蒡子B葛根C柴胡D菊花 E 升麻

87、可治疗齿龈肿痛,咽痛,目赤,口舌生疮,痄腮等多种热毒证的药物是:A牛蒡子B菊花C木贼D升麻E蝉蜕

88、既可治疗麻疹不透,又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药物是:

A柴胡B牛蒡子C升麻D蝉蜕E薄荷

89、尤善清解阳明经热毒的药物是:

A菊花B升麻C牛蒡子D蝉蜕E桑叶

90、升麻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项背强痛B麻疹不透C崩漏下血D热毒证E久泻脱肛

91、葛根不具有的功效是:

A生津止渴B升阳止泻C透发麻疹D解肌退热E清热解毒

92、治项背强痛宜首选用:

A桂枝B羌活C藁本D葛根E苍耳子

93、既可解肌退热,又可透发麻疹的药物是:

A柴胡B牛蒡子C葛根D升麻E浮萍

94、善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止痢的药物是:

A柴胡B葛根C升麻D防风E桑叶

95、既可解肌退热,又可生津止渴的药物是:

A葛根B柴胡C天花粉D升麻E薄荷

96葛根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外感发热B麻疹不透C津伤口渴D泄泻痢疾E久泻脱肛97、既可解表,又可除烦的药物是:

A浮萍B木贼C柽柳D淡豆豉E葱白

98、可治疗外感头痛,胸中烦闷的药物是:

A菊花B白芷C淡豆豉D紫苏E藁本

99、既可发汗解表,又可透疹止痒,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麻黄B浮萍C蝉蜕D薄荷E香薷

100、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明目退翳,并兼有止血功能的药物是:

A木贼B蝉蜕C桑叶D菊花E荆芥

(三)X型题:

271、解表药除应用于表证外,还可用于:

A水肿B咳喘C麻疹D风疹E风湿痹痛

272、既可解表,又可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麻黄B浮萍C桂枝D香薷E紫苏

273、桂枝善治疗的病症是:

A寒凝经闭B肩臂疼痛C胸痹疼痛D脘腹冷痛E水肿小便不利274、风寒咳嗽可选用:

A麻黄B紫苏C桑叶D生姜E细辛

275、既可治疗表证,又可治疗中焦病症的药物是:

A生姜B香薷C桂枝D紫苏E荆芥

276、既可治疗外感头痛,又可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是:

A细辛B白芷C防风D羌活E藁本

277、善治疗风寒头痛的药物是:

A羌活B细辛C白芷D防风E荆芥

278、具通窍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A细辛B白芷C苍耳子D辛夷E藁本

279、白芷可治疗的病症是:

A阳明头痛B鼻渊头痛C带下过多D疮痈肿毒E风湿瘙痒280、既可祛风散寒,又可胜湿止痛的药物是:

A防风B藁本C羌活C白芷E细辛

281、风寒头痛,鼻渊头痛均可应用的药物是:

A苍耳子B细辛C白芷D辛夷E藁本

282、既可治疗风热感冒,又可治疗风疹瘙痒的药物是:

A蝉蜕B薄荷C浮萍D荆芥E木贼

283、炒炭均可止血的药物是:

A荆芥B薄荷C防风D紫苏E葛根

284、具有止泻功效的药物是:

A防风B蝉蜕C荆芥D葛根E浮萍

285、可治疗疮痈肿毒的药物是:

A荆芥B白芷C菊花D牛蒡子E升麻

286、既可疏散风热,又可平肝明目的药物是:

A蝉蜕B木贼C柴胡D桑叶E菊花

287、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宜选用的药物是:

A葛根B柴胡C升麻D防风E蝉蜕

288、既可解表,又可散寒通阳的药物是:

A桂枝B葱白C白芷D羌活E细辛

289、发汗力较强的药物是:

A薄荷B荆芥C浮萍D麻黄E香薷

290、风寒表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葛根常配伍的药物是:

A柴胡B麻黄C桂枝D羌活E香薷

二、判断题:

1、解表药通过发汗,可以解除肌体内外各种邪气。

2、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

3、麻黄治疗咳喘虚实寒热皆可应用。

4、麻黄、桂枝对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应用。

5、桂枝配白芍善治表虚有汗者。

6、香薷为夏月感寒常选用的药物,其发汗作用不及麻黄。

7、荆芥、防风风寒风热感冒均可应用。

8、防风善疏周身之风邪,荆芥善疏肌表及上焦之风邪。

9、荆芥、防风炒炭均可止血。

10、白芷善治疮痈成脓者,对疮痈初起者不可应用。

11、羌活、藁本善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

12、白芷善散阳明经风湿之邪。

13、细辛既散在表之风寒,又除在里之寒邪。

14、薄荷功善疏散上焦风热,对肝郁气滞者不可应用。

15、桑叶、菊花同归肺肝二经,桑叶善归肝经,菊花善归肺经。

16、柴胡善治少阳病寒热往来,感冒发热及阳虚外感。

17、升麻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治疗多种热毒证。

18、葛根善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止痢。

19、胡荽、浮萍均属辛凉解表药。

20、木贼既可治疗翳障,又可治疗痔疮出血。

21、葛根治疗泻痢无论虚实皆可应用。

22、葛根既可治疗实证的口渴,又可治疗阴虚口渴。

23、葛根、柴胡二者均可升阳,作用机理相同。

24、柴胡、升麻二者均具有升浮之性,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者忌用。

25、菊花可治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肝肾不足所致的目疾不宜应用。

26、桑叶通过配伍,虚实之目疾均可应用。

27、藁本善治巅顶头痛,无论虚实皆可应用。

28、细辛既可治疗寒饮咳嗽,又可治疗肺燥伤阴咳嗽。

29、防风既可治疗外风证,又可治疗内风证。

30、桂枝只善治疗胸痹,不善治疗心悸。

三、填空题

1、解表药多具有…………………味,主入…………?…………………经。

2、解表药通过……………………作用,从而达到至于表证的目的。

3、解表药除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等作用。

4、解表药多为辛散之品,入煎剂不宜………………煎。

5、生麻黄的功效偏……………………………,炙麻黄的功效偏…………………………………。

6、桂枝的功效是………………………………、,…………………………………,…………………………………。。

7、在解表药中,既可解表,又可安胎的药物是……………………。

8、解表药中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指……………………………。

9、解表药中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指……………………………。

10、解表药中有“风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指………………………。

11、荆芥生用具有………―――――功效,炒用具有………………………功效。

12、解表药中传统认为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物是指…………………,善治厥阴经头痛的药物是指…………………,善治太阳经头痛的药物是指……………………。

13、白芷的功效是……………………………,…………………………,………………………,……………………………。

14、薄荷叶的功效偏于………………………,薄荷梗的功效偏于………………………………。

15、桑叶蜜制能增强………………………的作用,故……………………病症多用蜜制桑叶。

16、黄菊花偏于………………………………作用,白菊花偏于…………………………作用。

17、生葛根偏于………………………作用,煨葛根偏于………………………作用。

18、生升麻偏于………………………作用,制升麻偏于………………………作用。

19、可解表,除烦的药物是……………………。

20、解表药中可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21解表药中具有透疹作用的药物有…………………,……………………,……………………,……………………,…………………………,…………………………。

22、解表药中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药物有………………………,………………………。

23、解表药中具有透疹止痒作用的药物有…………,……………,……………,………………。

24、解表药中可治疗破伤风的药物有……………………,………………………。

25、解表药中具有止泻作用的药物有…………………,……………………。

26、解表药中可明目的药物有………………,……………………,…………………,…………………。

27、解表药中可治疮的药物有……………,……………,……………,……………,…………――。

28、解表药中可宣通鼻窍的药物有……………,………………,………………,……………………。

29、解表药中可退热的药物有…………………,……………………,……………………。

30、风热头痛常选用的药物有………………,………………,………………,………………。

四、名词解词:

1、解表药

2、辛温解表药

3、辛凉解表药

4、辛温解表

5、辛凉解表

6、解表透疹

7、发汗解肌8、和解退热9、解肌退热

五、简答题:

1、简述解表药的功效及适应证。

2、简述解表药使用注意事项。

3、简述麻黄的功效及主治证。

4、简述桂枝的功效及主治证。

5、简述防风的功效及主治证。

6、简述白芷的功效及主治证。

7、简述细辛的功效及主治证。

8、简述薄荷的功效及主治证。

9、简述桑叶的功效及主治证。

10、简述菊花的功效及主治证。

11、简述柴胡的功效及主治证。

12、简述葛根的功效及主治证。

13、简述升麻的功效及主治证。

六、论述题:

1、试比较麻黄与桂枝功效及应用方面异同点。

2、应怎样理解前人所谓桂枝“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之说。

3、试比较荆芥与防风功效及应用方面异同点。

4、试比较桑叶与菊花功效及应用方面异同点。

5、试比较柴胡、葛根、升麻三者在功效及应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九章清热药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石膏的性味:()

A辛、甘,大寒B苦、辛,大寒C苦、甘,寒D苦、辛,寒E辛、甘,凉2、石膏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泻火B除烦止呕C除烦止渴D收敛生肌E清热收敛

3、善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是:()

A寒水石B知母C石膏D天花粉E栀子

4、既可治疗肺热咳嗽,又可治疗胃火牙痛的药物是:()

A芦根B天花粉C竹叶D石膏E淡竹叶

5、石膏的归经是:()

A心、胃经B肺、心经C肺、肝经D心、肝经E肺、胃经

6、外用可治疗疮疡溃烂,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的药物是:()

A石膏B天花粉C栀子D寒水石E知母

7、外用能缓解赤热疼痛的要药是:()

A滑石B寒水石C石膏D天花粉E栀子

8、石膏不能治疗的病症是:()

A壮热烦渴B肺热咳嗽C骨蒸潮热D胃火牙痛E水火烫伤

9、具有滋阴润燥的清热泻火药是:()

A芦根B天花粉C栀子D知母E淡竹叶

10、知母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泻火B滋阴润躁C滋阴退虚热 D 生津止渴E清热消痈

11、既可治疗肺热咳嗽,又可治疗阴虚燥咳的药物是:()

A知母B石膏 C 芦根D寒水石E夏枯草

12、知母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肺热咳嗽B湿热黄疸C阴虚燥咳D肠燥便秘E骨蒸潮热

13、肺痈咳吐脓血最宜选用:()

A鸭跖草B夏枯草C芦根D板蓝根E栀子

14、能清泻胃热而降逆止呕的药物:()

A石膏B天花粉C知母D芦根E鸭跖草

15、芦根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养阴B生津止渴C清泻胃热D清透肺热E清肺润燥

16、天花粉的入药部位是:()

A干燥块根B干燥块茎C干燥根茎D干燥花粉E种子研粉

17、天花粉最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消渴多饮B胃热呕逆C干咳少痰D热病口渴E痈肿疮疡18、可清泻三焦火邪的药物是:()

A夏枯草B天花粉C栀子D芦根E知母

19、栀子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实热证B湿热证 C 血热证D虚热证E热毒证

20、下列药物中不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淡竹叶B竹叶C鸭跖草D芦根E天花粉

21、善清肝火,散郁结的药物是:()

A夏枯草B龙胆草C鸭跖草D谷精草E密蒙花

22、有良好的清肝散结之效,善治瘰疬瘿瘤的药物是:()

A谷精草B夏枯草C龙胆草C鸭跖草 E 地锦草

23、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密蒙花B青葙子C决明子D栀子E鸦胆子

24、黄芩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燥湿B泻火解毒C凉血止血D退热除蒸E除热安胎25、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的药物是:()

A黄连B黄柏C龙胆草D夏枯草E黄芩

26、黄连所不具有的作用是:()

A清肺火B清心火C清胃火D清大肠湿热E解热毒疗疮

27、既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又可退热除蒸的药是:()

A黄连B黄柏C黄芩D栀子E龙胆草

28、长于治疗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的药是:()

A龙胆草B黄芩C黄柏D黄连E鸭跖草

29、善清下焦湿热,泻肝胆实火的药物是:()

A夏枯草B黄柏黄连D龙胆草E白鲜皮

30、秦皮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燥湿B泻火解毒C止痢、止带D明目退翳E利尿消肿31、既可清热燥湿,又可杀虫利尿的药物是:()

A苦参B秦皮C白鲜皮D龙胆草E椿皮

32、具有祛风解毒的清热燥湿药是:()

A黄连B白鲜皮C龙胆草D秦皮E椿皮

33、椿皮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燥湿,收敛止血B清热燥湿,收敛止泻C清热燥湿,涩精止遗D清热燥湿,杀虫疗癣E清热燥湿,收敛止带

34、金银花不善治疗的病症是:()

A痈肿疔疮B肠痈、肺痈C外感风热D瘰疬痰核E热毒血痢35、被前人称为“疮家圣药”的药物是:()

A蒲公英B金银花C紫花地丁D野菊花E连翘

36、既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又可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A蒲公英B穿心莲C连翘D金银花 E 板蓝根

37、金银花的性味是;()

A辛、苦,寒B甘,寒C甘、苦,寒D苦,寒E苦,微寒38、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药物是:()

A野菊花B板蓝根C大青叶D金银花E穿心莲

39、青黛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B凉血消斑C清泻肝火D凉血利咽E息风止痉40、清热解毒药中可治疗多种肠道寄生虫病的药物是:()

A贯众B穿心莲C鱼腥草D金荞麦E败酱草

41、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作用,善治肺痈的药物是:()

A鱼腥草B黄芩C红藤D穿心莲E败酱草

42、鱼腥草所不具的功效是:()

A利尿通淋B祛痰利咽C清热解毒D消痈排脓E清热止痢43、不具有清热解毒,利咽作用的药物是:()

A板蓝根B射干C薄荷D山豆根E玄参

44、具有腐蚀赘疣的药物是:()

A地锦草B马齿苋C拳参D鸦胆子E蚤休

45、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A拳参B土茯苓C山慈姑D蚤休E半边莲

46、具有通经下乳的清热解毒药是:()

A漏芦B白蔹C四季青D绿豆E山慈姑

47、四季青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B清热利尿C凉血敛疮D凉血止血E收敛止血48、既可清热凉血止血,又可养阴生津止渴的药物是:()

A玄参B牡丹皮C生地黄D赤芍E紫草

49、清热凉血药中善治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的药物是:()

A水牛角B紫草C牡丹皮D玄参E生地黄

50、地骨皮所不具有的功效是:()

A清虚热B泻肺热C凉血止血D生津止渴E解毒透疹(三)X型题

1、胃火牙痛宜选用:

A寒水石B石膏C黄芩D黄连E黄柏

2、肺热咳嗽宜选用:

A石膏B竹叶C知母D寒水石E淡竹叶

3、既可治疗热病口渴,又可治疗内热消渴的药是:

A石膏B栀子C竹叶D天花粉E知母

4、既可清肺热,又可清胃热的药是:

A栀子B石膏C芦根D夏枯草E决明子

5、肺痈吐脓最宜选用的药是:

A芦根B鱼腥草C石膏D知母E栀子

6、善清胃热,养胃阴,生津止渴的药是:

A石膏B天花粉 C 栀子D芦根E寒水石

7、可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的药是:

A芦根B淡竹叶C栀子D竹叶E鸭跖草

8、具清热凉血功效,可治疗血热吐衄的药是:

A栀子B芦根C玄参D紫草E生地黄

9、可治疗肠燥便秘的药是:

A知母B芦根C栀子D决明子E天花粉

10、具有退虚热作用的药是:

A知母B栀子C黄柏D黄芩E芦根

11、善清泻下焦湿热的药是:

A黄连B黄柏C龙胆草D夏枯草E白鲜皮

12、热毒血痢,里急后重最宜选用:

A黄芩B黄柏C黄连D白头翁E秦皮

13、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最宜选用:

A连翘B板蓝根C大青叶D金银花E野菊花

14、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A贯众B鱼腥草 C 蒲公英D金银花 E 穿心莲

15、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凉血消斑的药是:

A拳参B青黛C蚤休D大青叶E板蓝根

16、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凉肝定惊的药是:

A红藤B绿豆C青黛D大青叶E蚤休

17、可清热凉血,养阴润躁的药是:

A生地黄B玄参C赤芍D牡丹皮E紫草

18、具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的药是:

A栀子B牡丹皮C玄参D赤芍E生地黄

19、津伤口渴,大便秘结最宜选用:

A赤芍B玄参C芦根D牡丹皮E生地黄

20、善治胃热呕吐的药是:

A芦根B栀子C黄连D石膏E知母

21、热病烦渴宜选用:

A石膏B知母 C 寒水石D芦根E天花粉

22、可清肺热的药物是:

A知母 B 芦根C天花粉D石膏 E 寒水石

23、具生津止渴作用的药是:

A芦根B寒水石C石膏D天花粉E知母

24、可清胃热的药是:

A升麻B黄连C芦根D石膏E知母

25、善清肝火的药物是:

A夏枯草B决明子C密蒙花D青葙子E龙胆草

26、可治疗瘰疬痰核的药物是:

当代运动训练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向体育运动领域不断渗 透,竞技体育出现日益现代化的趋势。现代体育的燃起时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杜会生活的需硬,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 l、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 1.I基本特点.(l)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 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1.2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l)国际化一一现代体育已经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的国际规模日益扩大,在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趋向: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实力发展不平衡。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敞开大门。体育的国际化还在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鞋主要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休育哲学体育史学休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均有国家组织;<2)社会化—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在田径运动训练的体现。 2、重新划分训练周期 众所周如,中国田径过去大部分都是学习和沿袭了前苏联的训练体系,全年分三个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现在这个模式已经被打破,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几十次。 3、训练负荷的变化 3.1长期大量的低强度的训练容易造成疲劳。长期大量的低强度的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而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会造成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处在失控的状态下进行机械、被动的训练,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阻碍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 3.2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地刺撇。低强度的训练不符合不是的需更。因为在比赛中一动一动神经系统是兴奋度应该是最高的,肌肉系统的紧张度和内分泌的浓度也应该是最高的。如果平时训练都是低强度,没有足够的刺激,没有平时的锻炼和积累,运动员到了比赛中不可能突然一下子达到高的兴奋性和紧张度,因此,低负荷、低强度的训练,不会提高项目所需求的专项机能和专项能力,当然也不会负荷和满足你说的需求。 4、强化专项训练 现代训练疗法最讲究的就是效应,所有的训练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也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一个趋势。这并不是说每天都要练技术才是专项,而是应该着眼于练习手段的目的是不是和专项有关系,是否对促进专项成绩有帮助等等。另外,同样非常重要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就是,所有的训练都结台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来考虑。 5、重视恢复训练 5.1准备活动与恢复.现在的准备活动与过去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式相置训练汁划、慢跑、拉韧带,而且经常是一边聊天一边拉.再接着是专门练习。我们现在先是做1-2圈慢跑,接着就是快跑或者叫大步跑,这个做法的依据是什么呢?当一个人兴奋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地完成这个事情,这一点仅靠慢跑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大步跑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会马上动员起来,达到兴奋性提高的程度后,再接下来进行拉肌肉等其它内容。为什么要把准备活动放到恢复这一块呢?以前那种准备活动,运动员一般都是慢慢地进入状态,往往到了兴奋性最高点才跑出好成绩,而此时训练也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

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 2011级初等教育理科代林宏 [摘要]基因技术作为21世纪生物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操纵、改变DNA上基因的容易来改变生物属性和特点,包括胰岛素生物工程、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等。基因科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基因技术;成就;发展历程; 基因技术是指通过操纵、改变(增加或减少)DNA上基因的容易来改变生物属性和特点,以达到有利于人类目的的生物科学技术。如把胰岛素基因置入大肠杆菌产生人类稀缺的胰岛素生物工程;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等。这一系列的技术由基因到伟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生物高科技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19世纪60-80年代间确定了细胞中的两种核算,脱氧核糖核算及核糖核酸;染色质,染色体等物质,对细胞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 1909年,丹麦的约翰逊把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随后美国人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表了《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基因论》。证明了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 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证明了遗传基因就在DNA上。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里,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并在科学期刊《自然》上面发表了论文,这位之后的基因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美国的肯恩伯格从大肠杆菌里分离出了一种催化核苷酸形成DNA 的酶-DNA聚合酶,作为DNA体外复制技术的起始。随后提出了中心法则、操纵子学说,并成功的破译了遗传密码,使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所有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都来自一种细菌,其DNA中被插入了人类可产生胰岛素的基因,细菌便可自行复制胰岛素。基因工程技术使得许多植物具有了抗病虫害和抗除草剂的能力;在美国,大约有一半的豆和四分之一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的。 运用胚胎遗传病筛查技术可使患儿的父母生一个和患儿骨髓匹配的孩子,然后再通过骨髓移植来治愈患儿。[1] 基因工程在20世纪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至少有两个有力的证明。一是转基因动植物,二是克隆技术。转基因动植物由于植入了新的基因,使得动植物具有了原先没有的全新性状,如抗虫西红柿,生长迅速的鲫鱼,转基因烟草等。1997

跑步机发展史

跑步机发展史 跑步机是家庭及健身房常备的器材,而且是当今家庭健身器材中最简单的一种,是家庭健身器的最佳选择。 世界上第一台跑步机诞生于1875年,发明人是美国东部农村的一位机械师。这台机器其实是一台便携式农机设备,以牲畜作为动力来源。1866年,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第一部禁止虐待动物的法律,用鞭子打牲口被视为非法行为。“美国反对虐待动物组织”指责那些爬楼式的动力装置伤害了动物的膝关节,给动物造成了心理压力。于是有人发明了水平跑步机,其传送带和地面平行,动物走在上面就像平时散步一样自然。 现代意义上的跑步机从80年代流行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第一代产品机械跑步机,是用圆形滚筒组合排列而成的跑台,在两个滚筒中间加装塑胶跑带及跑板,主要运动方式是依靠跑步者脚与跑步带的摩擦力带动来运行从而达到跑步及走步的效果.第二代跑步机模拟电动跑步机,是在原有第一代的基础上增加电机传动装置和升降装置,以及一些电脑控制程序和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传输和接收马达的工作信号,用电脑控制程序达到调节跑步机速度、坡度、距离等功能,第三代跑步机数字跑步机,在原有第二代跑步机的基础上去除了传感器,以单片机的数据控制马达的工作状态,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使跑步机运动更稳定、更安全。第四代跑步机是采用的数字变频技术,采用HK变频调速器和交流马达组成跑步机的动力系统,因为交流电机结构中没有碳刷,所以终生不需要维护,所以第四代变频跑步机具有更安全、更耐用、更安静、更节能、更稳定5大优点,使跑步机运动在真正意义上超越了传统室外跑步运动. 第一代:机械跑步机 1、原理: 机械跑步机的传动系统是由一个传送带套子,里面两端两根固定轴把传送带拉紧,有一个轴和滚轴连接,一个可调式开关和一个固定架构成,主要是依靠跑步者脚与跑步带的摩擦力带动来运行的;机械跑步机费力,不方便所以也不容易坚持。 2、健康安全性 机械跑步机可以说是一种主动跑步的器械。它的动力来源是使用者通过自身臂部、膝部、踝关节及相关肌肉产生向后的推力,推动跑步机产生运动。使用这种方式在跑步机锻炼,产生的运动伤害却比在大自然中跑步产生的运动伤害要大数倍,运动医学专家称:马路上跑步,每跑一千米,每只脚就得撞击地面约1000次左右,脚踝部、膝部和臀部都受到震荡,容易导致肌肉扭伤或韧带拉伤,而在机械跑步机上跑步,人体除自身重量产生的震荡外,脚踝部、膝部和臀部,特别是肌腱,还要承担额外向后的扭力来确保跑带向后运动,这种额外的扭力就是产生运动伤害的根源。 3、功能和效果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一文读懂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西医药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数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步形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医学发展史

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医学理论著作。 包括《素问》(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和《灵枢》(解剖、经络、针灸) 2、扁鹊: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第一个进入正史记载的医生。 3、华佗:“外科始祖”,最突出贡献为创制“麻沸散”。其他贡献有行剖腹术、创五禽戏。 4、张仲景(医圣)与《伤寒杂病论》。 5、孙思邈与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大医精诚 ..》、《大医习业》 精湛医术高尚品德修养 6、李时珍与达尔文称其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 西 1、(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之父 ·重大贡献:推动巫医分离,奠定西方医学基础 ·其他:“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黑胆) “希波克拉底誓言” 2、维萨里(解剖学之父)的《人体的构造》:奠定了解剖学的基础。 盖伦:“猴子解剖学家”、血液运动的“潮汐说”。 3、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提出“血液循环理论”。 、巴斯德(法)与科赫(德):开创现代微生物学与细菌学。 巴氏高温消毒法在结核病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治疗狂犬病方法 结核菌素 5、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抗生素的诞生。 过程:“抗生现象”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弗洛里、钱恩促进青霉素临床应用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青霉素的完美补充)抗生素大量问世 有抗结核杆菌的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发展:器官移植、微创外科、医学影像学。 器官移植:1、移植:将身体的一部分(如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手术或其他途径移到同一个人或另一个人的特定部位,使其继续存活的方法。(供者移植物受者) 2、简史:器官移植萌芽临床应用

《科学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科学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认识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学习方法: 根据成人和业余学习的特点,采取面授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成立若干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同时组织相应的导学材料、学生自学辅导材料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等教学辅导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课程性质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由江苏开放大学教师担任责任教师。本课程总课时72课时,计4个学分。 四、考核 1、本课程采用百分百形考,即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0%。形成性考核主要由4次平时作业(每次占20%,共80%)+学习行为(指三次实时活动和一次非实时活动的综合考查,占20%)组成。 五、教材 本课程以《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王士舫/董自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4版)为基本教材。 大纲内容: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人类的起源 二、石器和弓箭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六、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二、天文学 三、数学 四、医学 五、建筑技术 六、手工业及其技术 第三章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科学成就 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技术成就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 二、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 第五章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产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 一、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向宗教神学的挑战 三、血液循环的发现及其对宗教的冲击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世界医学发展史

世界医学发展史 2007-04-29 (转载) 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云南出土的距今172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会使用石器,并会用火。火的使用不仅把人与动物分开,而且对卫生也有重大的意义。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g”(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了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使人类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种器官如肝脏)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现,使煮钣和炮炙药物有了可能。总之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以后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则与当时当地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如中国的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古代的医学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便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医学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 1

运动生物力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运动生物力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运动生物力学的历史回顾 1.1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所进行的各种体育动作,以及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人体产生运动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力学和生物学原因。 1.2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起源和形成: 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形成时间并不长,但是人类注意、观察、分析、研究人体和生物的运动的历史却非常悠久。运动生物力学史上3个特别重要的事件是:1)1877年美国摄影师麦布里奇(Muybridge)用24架照像机拍摄了马奔跑动作的连续照片,其后又拍摄了人体走、跑等动作的连续照片,从而奠定了影像测量与分析的方法基础。2)20世纪初德国解剖学家布拉温(B ne)、菲舍尔(Fischer)采用尸体解剖测量了人体环节惯性参数,并基于此建立了第1个人体质量分布模型,从而奠定了人体运动定量分析的基础。3)20世纪3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希尔(Hil1)测量了肌肉收缩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并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了与实验结果相当一致的希尔方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 就已关注人和动物运动。曾经作过将“物理学”与生物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著名演说。加仑( C. Galenus, 公元前 131-200, 古罗马解剖学家) 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由脑发出冲动, 肌肉紧张收缩产生关节运动, 区分了原动肌和对抗肌, 使用了动关节与不动关节的术语。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著名的画家, 也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医生, 他从解剖学和力学的角度对人体姿态进行过详细的分析。鲍列利(A. Borelli,1608-1679, 意大利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进一步研究了人和动物运动。著有《论动物的运动》, 他曾探索各种肌肉发力的数值, 利用杠杆原理测量人体重心的实验方案, 指出了人体重心的位置, 提出肌肉的作用符合数学、力学原理的论点, 并将人体在空间的主动位移动作分为3种主要运动方式, 即:蹬离支点(走、跑、跳)、推离他体(划行, 如游泳)、拉引(如攀登)。 18世纪人们发现了电现象,不久“生物电”的概念便被用来解释人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意大利医学家)发现电刺激会引起肌肉收缩,完成了著名的论文《关于电对肌肉运动的作用》(1791),并得出了动物电与机器电完全一致的重要结论。1841年,雷蒙德(Emil Du Bois Reymond, 1818-1896,德国生理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肌电测量的方法。生物电的研究导致肌电图仪的发明。肌电图目前已经广泛用来研究运动员运动时肌肉的工作状况。 19世纪初韦伯兄弟(Wihelm Weber, Eduard Weber,德国物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1/60s 的发条时钟计时法, 在研究走的实验中测量了躯干的倾斜以及垂直运动, 得出提高走速必须减少双支撑时间的结论。著有《人体运动的力学》(1836)1871年麦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用24台固定照相机, 拍摄了一匹马的奔跑状态并测量出马的步长, 四足腾空的现象,其后又拍摄了人的走, 跑等动作的连续照片。1901年, 麦布里奇发表了《运动中的人体的图像集》, 从而奠定了运动生物力学参数摄影分析测量的方法基础。为了纪念他对生物力学的贡献, 从1987年第11届生物力学大会开始设立了“麦布里奇杰出贡献奖”以表彰在生物力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20世纪初, 布拉温(C. W. Braune) 和菲舍尔(O. Fischer) 用实验方法测定了人体各环节相对重量和人体重心等惯性参数, 这些材料时至今日仍被生物力学理论和实践广泛采用。1916年,阿玛尔(Amar,法国) 研制了第一台可以测定垂直、水平力的二维测力台,为

DNA测序技术发展简史

DNA测序技术发展简史 摘要:本文回顾了1965年一来DNA测序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双脱氧链终止测序法及Maxam-Gillbert DNA化学降解法的出现,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技术的发展,以简练清晰的脉络梳理了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史。 关键词:DNA测序;双脱氧链终止测序法;Maxam-Gillbert DNA化学降解法 l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后,人们就开始探索研究DNA 一级结构的方法。1965年,美国Cornell大学以Rober Holley为首的科学家小组,第一次完成了长度为75个核苦酸的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并将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其办法是利用各种RNA酶把tRNA降解成寡核苷酸,经分离纯化之后,再分别测定这些寡核苷酸短片段的核苷酸顺序掀开了DNA测序技术研究的序幕[1]。但那时由于没有找到分别降解四种脱氧核糖核酸的专一酶,只能通过测定RNA 的序列来推测DNA的序列,即先将RNA用酸水解或外切酶降解,再经双向电泳同系层析将其分开(小片段重叠法)。 1971年,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吴瑞博士(Dr.Ray Wu)在1968年独创性地设计了一种崭新的引物-延伸测序策略,发展出了测定DNA核苷酸序列的第一个方法,提高了DNA序列分析的速度,并于1971年首次成功地测定了λ噬菌体两个粘性末端的完整序列[2]。 l977年,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Fred Sanger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吴瑞博士的基础上分别在Nature和PNAS发表文章,提出DNA聚合酶的双脱氧链终止原理测定核苷酸序列的方法,Sanger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解决DNA测序的科学家,再一次荣获诺贝尔奖(1980年)[3]。DNA双脱氧链终止测序法,也称酶法或末端终止法,是利用2’,3’-双脱氧三磷酸核苷(2’,3’-ddNTP或简称ddNTP)来终止DNA的复制反应。ddNTP可以在DNA聚合酶作用下通过其5’-磷酸基团掺入到正在增长的DNA链中,但由于ddNTP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个羟基,它们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由M.R.Atkinson等人于1969年发现),从而中断延伸反应。该法将待测DNA样品分成四组,在每组DNA合成反应混合物的四种普通dNTP中加入少量的一种ddNTP,这样一来,链延伸将与偶然发生但却十分特异的链终止展开竞争,最终得到反应一系列的核苷酸链,其长度取决于从用以起始DNA合成的引物末端到出现过早链终止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由于这四组独立的酶反应中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ddNTP,将产生四组分别终止于模板链的每一个A、G、C或T的位置上的寡核苷酸,使用变性测序凝胶电泳分析这四组反应的产物,即可从放射自显影片上直接读出DNA的序列[4]。 而美国哈佛的Alan Maxam和Walter Gilbert领导的研究小组也几乎同时发明出DNA序列测定方法——Maxam-Gillbert DNA化学降解法测序,其基本原理是用特异的化学试剂修饰DNA分子中的不同碱基,然后用哌啶切断反应碱基的多核苷酸链。该法设计四组特异的反应:①G反应,用硫酸二甲酯使鸟嘌呤上的N7甲基化,加热引起甲基化鸟嘌呤脱落,导致多核苷酸链可在该处断裂;②G+A反应,用甲酸使A和G嘌呤环上的N原子质子化,从而使其糖苷键变得不稳定,再用哌啶使键断裂;③T+C反应,用肼使T和C的嘧啶环断裂,再用哌啶除去碱基;④C反应,在有盐存在时,只有C与肼反应,并被哌啶除去。这样一来,同一个末端标记的DNA片段在四组互相独立的化学反应中分别得到部分降解,每一组反应特异地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碱基,生成四组放射性标记的分子,从共同起点(放射性标记末端)延续到发生化学降解的位点,每组混合物中均含有长短不一的DNA分子,其长度取决于该组反应所针对的碱基在原DNA全片段上的位置。最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离此后组产物,再从放射自显影片上即可读出序列[5]。

体育史名词解释

1、古希腊五项运动:投枪、铁饼、跳跃、角力、赛跑 2、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最盛大的民族和宗教庆典。 3、奥林匹克亚德:有记载的奥林匹克竞技从公元776年开始举行,以后每四年一届 4、蒙古族三项竞技:摔跤,骑射和赛马 5、贵由赤:元代统治者建立了一支专门的禁军,叫“贵由赤”(意为快跑者),长跑是该军训练的主要内容。 6、瓦舍:是专门为市民与军摔门提供休息的娱乐之处,是宋代出现的综合游艺场。 7、武术是通过攻防格斗等社会团体运动练习,来改善和发展人体体能,增强人类体质的一项体育运动,他以套路和技击两种形式存在,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 8、教头:宋代专门的军事学校 9、教法格:宋代军队训练使用了统一的训练操典,对不同兵种的训练内容,时间,方式。器械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成为训练的法典10、相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角力运动11、击鞠:又称“击球“或”打球“是中国古代马球运动12、武举制:武则天与公元702年设置了“武举科”,开始把将校的选练纳入科举轨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武艺人才。13、行气: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14、百戏:是由先秦时“讲武之礼”发展而来,内容极为庞杂,包括歌舞、乐奏、运动技能、杂技幻术等多种表演形式15、格斗:是从春秋战国斗剑之风和讲武之礼发这来的表演活动16、斗兽:把捕获的凶兽圈养起来,让人与兽斗17、蹴鞠:又名:“踏鞠”是我国古代一种“足球”游戏18、角力“是一种力量型训练和比赛19、武舞:主要是适应阵战而进行的队列的训练20、田猎:是纳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位一体的军事活动21、《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一直施行到1911年,清政府覆灭时为止,民国初年仍大体沿用。按照《奏定学堂章程》均要开设“体操科”22、自然体育思想:“五四”时期,美国的使用主义教育学说在“反对专制主义”教育的旗号下,通过杜威及胡适等人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自然体育思想也被介绍到我国,20年代以后他逐步成为影响我国体育的重要理论之一23、设计模仿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事先“设计”好大某一职业动作(如捕鱼、伐木等等)以此代替体育活动。 24、旧全运会“旧”全运会“从1910年到1948年共举行了7届,而在1927—1937年的10年,就举行了三届。旧中国运动竞赛最高纪录很多试着三届创下来的。25、新民主主义体育:即中国共产党领带下的近代中国队体育26、“文明病“:即运动不足和身体某些部位过分劳累带来的种种疾病27、集权型:指将国家统一管理全社会体育事务的体制,直接领导和管理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28、分权型:制国家对体育一般不直接干预,各种体育事务分别有各种体育与团体管理29、竞赛制度:《中国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的暂行规定》30、史前体育:是指史前时期原始文化共同体中带有身体锻炼和生存技能学习性质的活动31、夸美纽斯:是学校体育冲破贵族的狭小天地,从而奠定近代学校基础的,是宗教改革时期捷克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原则,在他的教学计划中,体育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32、卢俊:使法国著名教育家,他继承了夸美纽斯和洛克服从自然地思想,并使之成为其教学说的核心33、菲斯泰洛齐:生于瑞士苏黎也,它是启蒙时代博爱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但反对把儿童本性理想化而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34、德式体操:德式体操的形成体操经历了杨氏体操和施氏体操两个阶段。杨氏体操的创始者是F;L;杨。35、瑞士体操:瑞士体操的创始者是P’H’林。瑞士体操分为四类(1)教育体操(2)兵式体操(3)医疗体操(4)健美体操36、新体育思想:是19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和体育发展中的科学运动,发展主义教育运动和社会化教育运动发展产物,其代表人物是伍德、赫塞林顿和威廉姆斯37、德绍五项: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38、集权病:指国家统一管理社会体育事务的体制,直接领导和管理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39、三权分立:指国家体育一般不直接干预,各种体育事务分别由各种体育团体管理40、太极操由太极拳简化而来,曾在旧中国全运会上作团体操表演。41、杨秀琼:旧中国(1)的著名女游泳(2)运动员,参加过届奥运会(1)。42、古奥五项:指古奥运会的短跑(1)、标枪(1)、铁饼(1)、跳远和角力(1)。43、李森: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女子短跑运动员(3),曾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1)。44、骑士七技:欧洲中世纪骑士教育中的七种技能(2),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2)。45、刘长春: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短跑运动员(3),曾单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1)。46、干戚——干为是盾,戚是斧,干戚舞是训练战伐用的舞”,称武舞”47、击壤——击壤起源于尧舜时代。古代称为“飞堶”。晋周处《风土记》对此有详细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列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吉。”民间的打瓦、打台、打尺子击钱均是击壤遗俗。48、踏鞠(蹴鞠)——古时踢足球称“踏鞠”、“蹴球”,都是踢球的意思。49、陶唐氏之舞——唐尧或者唐帝所创,“消肿舞”50、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百兽率舞”一词源出《尚书·尧典》,原文大意是说,舜的乐官夔典掌音乐,使得八音协谐,神人相和,音乐感及兽类,故敲击石磬时,“百兽率舞”。51、辟雍——商代的官学机构,辟雍是专为皇帝(天子)讲学而建学校52、泮官——商代的官学机构,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53、春菟——商代狩猎

康复医学发展简史

康复发展史 一、史前期(1910年前) ?康复疗法 温泉、日光、砭针、磁石、按摩、健身运动等 ?康复疾病 风湿、慢性疼痛、劳损等疾患 ?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70,古希腊医师,称医药 之父)--- 假足 ?初期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疗法和光疗法 ?聋人与盲人的特殊教育(盲文与手语)

1829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六点盲文的发明者) (六点盲文于1837年正式定稿。) (美国传教士梅里士) 1887 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夫妇在山东登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聋校,当时叫启学馆。

我国情况 ?《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 ?Mac Auliffe---中国的功夫 ?松弛疗法--- 坐禅 二、形成期(1910—1946年) ?1910年,康复(rehabilitation)一词首次正式出现。 ?一战期间,英国著名骨科专家Robert Jones首先开展了对伤员进行职业训练, 以便他们在战后能重返工作岗位, ?1917年美国陆军成立身体功能重建部和康复部,这成为最早的康复机构。 ?194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美康复会上诞生了康复第一个著名的定义: “康复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职业的和经 济的能力。” ?小儿麻痹症的流行造成许多有后遗残疾的年轻患者,刺激了物理医学的发展 三、确立和发展期 一)萌芽阶段(1946~1956) 1946年,美国腊斯克(Howard A.Rusk)博士开始在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推行康复治疗。此时的康复治疗已初步贯彻全面康复的原则,即重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康复,采取手术后或伤病恢复期早期活动的功能训练。 Howard A.Rusk (1901~1989) Medical care is not complete until the patient has been trained to live and to work with what he has left— —Howard A.Rusk 直到病人被训练能用他所身体残留部分的功 能生活和工作,医疗保健工作才结束。 1947年:腊斯克博士在美国纽约创建康复医学研究所,以后发展成为面向全球的

运动兴奋剂的演变历程及反兴奋剂发展趋势探讨

127 -阻断剂),国际上对禁用药 物仍习惯沿用兴奋剂的称谓。因此,如今通常所说的兴奋剂 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实际上是对体育运动 中禁用药物和禁用方法的统称——运动兴奋剂。 2.2使用兴奋剂的定义 使用兴奋剂或兴奋剂的使用(英文词‘Doping’),是兴奋 剂走出其光荣的历史舞台以后,随着反兴奋剂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的针对反兴奋剂而言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在不同的 发展时期,国际体育组织和反兴奋剂机构对其赋予的内涵就 不同:最早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认可的“使用兴奋剂” 的定义是1963年由欧洲体育联合会提出,于1964年在东京 召开的国际运动医学会的国际兴奋剂会议上被采纳的。其定 义为“参加竞赛的运动员使用任何异体物质,或以不正当的方 式提高其在竞赛中的运动成绩的行为。”1999年以前国际奥委 会对使用兴奋剂概念的阐述是“竞技运动员使用任何形式的 药物或非正常量,以及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 人为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被认为使用了 兴奋剂”。②“使用兴奋剂”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凡是违背奥林 匹克反兴奋剂条例,使用了条例上列明的违禁药物或方法,都 应该被视为使用了兴奋剂;第二,条例上没有作具体规定的, 但是只要运动员使用的药物或者采取的方法对身体健康造成 潜在损害,或者同时又提高比赛成绩,也应被视为使用了兴奋 剂。经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审定批准的“使用兴 奋剂”定义为:“使用了对运动员的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和(或)能 提高运动成绩的物质和方法;或者在运动员体内查出了,或有 证据表明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反兴奋剂条例》禁用清单中的 禁用物质,或者有证据表明使用了该条例禁用清单中的禁用 方法”。③ 3运动兴奋剂的演变历程 3.1运动兴奋剂使用的源起 有资料表明,大约在公元前776年就有在竞技比赛中有 人使用刺激剂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也曾有运动员试图食用从毒蘑菇中提取的致幻剂来提高运动 成绩的报告。随后在战争中广泛使用一些致幻剂来提高战士 们的连续作战能力,到19世纪末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 体育的发展,人类对生理、药理、生化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竞技体育的逐步社会化、政治化和商业化,运动兴奋剂就 与竞技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兴奋剂的 使用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手段,不但不被禁止,一些政府和教 练还鼓励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直到1960年丹麦自行车选手詹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体育学研究 2010年1月(中)

中医发展史

中医发展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对于医学发展史的认识

医学的发展史认识 ——与医学发展相关联的了解与认识 姓名:夏玉专业:护理学学号:11410310381 内容摘要:主要内容写的是医学的发展历史。其中介绍了医学的定义, 从古至今医学的发展模式,医学发展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及不同医学发展阶段对人类健康生活的影响,医学发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医学生,如何来看待对于医学发展史的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学习又会给医学生带来怎样的收获。其中也有关于我个人的一点认识。主要目的是为了详细的介绍医学发展史。 关键词:医学人类健康发展医学发展模式意义影响医学生

医学的发展史认识 作为一名护理学的医学生,我对于医学怀着崇高的敬意。非常高兴能够写一篇关于医学发展史的论文。按理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应该是医学发展的历史。人从生到死总是要经历疾病的,而就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方法,渐渐地,方法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一门学问:医学。医学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科技,社会的发展也有许多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医学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医学呢?大部分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医学就是给人治病的,当然,医学包含这一部分,而其实医学的专业定义,是处理健康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但也有说法称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复健医学为第三医学。医学的科学面是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与发现,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然而,医学也具有人文与艺术的一面,它关注的不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是广为接受的理论,而其他如生理心理灵性社会的照顾、全人、全队、全程、全家的医疗也都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理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医学伦理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是四初确原则方法论:自主、行善、不伤害、正义。医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应该学会全面的去了解。 漫漫岁月,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磕磕盼盼,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医学的发展过程,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医学的发展在这里跟像是一种技术的进步。 在我看来,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根据所查资料,目前为止,医学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叫生物医学模式,核心内容就是完全把人看作一种自然生物,诊疗上的指导思想也是从自然科学的各种实验结论出发;之后医学发展进入生物社会模式,这期间医生认识到人的健康与否并不只是生理方面的,还有社会的影响;现在普遍认同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病人不再是医疗行为中的客体。为什么医学模式会转变呢,除了技术发展提供了硬件外,还有以下几种原因,1.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变化。2。一些死亡直接或间接与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3。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4。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生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