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_R_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国际贸易_R_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国际贸易_R_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国际贸易_R_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国际贸易、R&D 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3

李小平 朱钟棣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6种计算外国R&D 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 溢出回归方法,首次

就国际R&D 溢出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技术效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我们从这6种方法的比较中发现:当采用有缺陷的两种方法时,得到国际R&D 溢出系数显著为负或者溢出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的结论;而采用其他的四种方法,能得到国际R&D 溢出系数显著为正的结论。因此,从计算方法本身及其结论的比较来看,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 溢出促进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结论更可靠。同时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国内本行业R&D 与其他行业R&D 对行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阻碍作用。因此,加强与R&D 投入比重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以及提高国内自身的R&D 效率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 R&D 溢出 生产率

3 李小平,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210093,电子信箱:chineselixp @1261com 。朱钟棣,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邮政编码:200433。本文是李小平博士论文第五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也是朱钟棣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

(03JB790031)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的原稿是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富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他们的建议对本文的完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者感谢论文指导小组郭羽诞教授、兰宜生教授、朱平芳教授、丁剑平教授、岳咬兴教授等的有益指导;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张海东副教授、鲍晓华博士、卢向前、张奇峰、陈羽博士等提供的有益帮助;感谢暨南大学王兵与作者曾经就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分解的计算软件的选取所进行的有益交流;感谢匿名审稿人大量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① 1991年,G 7国家占了世界96%的研发支出(C oe ,Helpman 和H offmaister ,1997)。

一、导 言

自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以来,国际技术溢出问题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际技术溢出问题的现实背景是,R&D 资本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①但技术进步却远不只局限于发达国家内部。内生增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并把研发和国际贸易作为技术进步的发动机(Rivera 2Batiz 和R omer ,1991;G rossman 和Helpman ,1991)。在开放经济中,由于国家之间存在水平或者垂直差异的中间产品国际贸易,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国内的R&D 资本,而且依赖于外国的R&D 资本;R&D 资本通过增加产品品种(品种增长模型)或者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借助国际技术溢出是中国技术进步的很重要的途径。国内学者偏向于研究FDI 的技术溢出(王成歧、张建华、安辉,2002;张海洋,2005等),而较少研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国内现存的关于国际技术溢出的文献存在两点不足:(1)普遍忽略了外国的R&D 变量,而在开放经济中,外国的R&D 资本变量是不可忽略的;(2)国际贸易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问题在国外得到更多的关注,这可能是由于FDI 技术溢出涉及到跨国公司,存在更复杂的溢出机制,并且FDI 数据比国际贸易数据更加缺乏的原因(Wang 和Xu ,2000)。

本文试图在以下几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扩展。(1)首次利用国际R&D 溢出回归方法,研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 溢出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影响。国内外缺少以中国为样本的相关研究的原因可能是缺乏中国的相关数据。以中国工业行业为例,国内缺乏各行业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并

且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和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标准不统一,这些都加大了对中国样本数据分析的难度。(2)分析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 溢出对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增长和技术效率增长的影响。现存的大部分文献都只研究国际R&D 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①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又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增长,并且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也存在较大的缺陷,最新的文献越来越偏向于采用非参数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3)在实证中使用Falvey ,F oster 和G reenaway (2002,简称FFG )所使用的6种计算国外R&D 资本的方法,这6种计算方法既包括了C oe 和Helpman (1995,简称CH )原创性的方法,也包括了由Lichtenberg 和P ottelsberghe de la P otterie (1998,简称LP )在CH 方法基础上改进的方法等,从而使文章的结论更具可

靠性。我们的文章和FFG 的文献也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FFG 分析的是国际R&D 溢出对人均G DP 的影响,而我们研究的是国际R&D 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及技术进步增长的影响。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在第二节,我们简要回顾了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实证分析框架及发展趋势;第三节是计量模型、测量方法和数据;第四节是实证分析;第五节是结论和含义。

二、文献综述

分析国际贸易的R&D 溢出时,一般使用所谓的国际R&D 溢出回归方法,该方法假定一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与本国的R&D 资本有关,也与其贸易伙伴国的R&D 资本有关。CH 最早使用该方法实证发现了发达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R&D 溢出的存在。CH 采用的回归方程如下:

log TFP it =a 0i +a d log S d it +a d 7G 7log S d it +a f log S f -CH

it +εit (1)其中,i 代表国家;t 代表年度;TFP 是全要素生产率;a 0

i 代表国家i 的特殊固定截距项;S d

it 和S f -CH

it

分别是国内R&D 和外国R&D 资本;G 7是个虚拟变量,其作用是为了求得G 7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

国内R&D 资本系数的差异,a d 7,a d 和a f

分别为国内R&D 资本和外国R&D 资本的系数;εit 是误差项。CH 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外国R&D 资本:

S f -CH

i

=

j ≠i

m ij m i S d

j

(2)

其中,S f -CH

i

是国家i 的外国R&D 资本;m ij 是国家i 从贸易伙伴国j 进口的商品量;m i 是从其他贸

易伙伴国的进口总量;S d

j 是外国j 的国内R&D 资本。CH 的实证结果发现,国内和国外R&D 资本都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

CH 的实证文章引起了经济学者的极大兴趣,并为后续文献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此后的大

量文献对CH 模型进行了不断地扩展。第一种扩展是探讨、完善计算外国R&D 资本的方法②。LP 根据CH 计算外国R&D 存量方法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计算公式:

S f -L P

it

=

j ≠i

m ijt y jt

S d

jt (3)

其中,S f -L P

it

为外国R&D 资本;m ijt 是本国i 在时期t 从国外j 的进口量;y jt 是时期t 国家j 的G DP 。

LP 在其分析中用公式(3)来计算外国R&D 资本,其实证结果仍然和CH 一致。

FFG 在对计算外国R&D 资本的基本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6种计算外国R&D

①②第一个对CH 计算外国R&D 资本方法提出质疑的是K eller (1998);CH (1999)尽管也认为(2)式计算外国R&D 资本的方法不够完善,因为其只能反映外国R&D 溢出的方向(direction ),而不能反映其溢出的强度(intensity ),但对K eller 的质疑进行了反驳。

有文献在研究国际R&D 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时,为了增加结果的可靠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采取了不同

的计算方法,如Changsuh Park (2003)。

资本的方法。FFG 按照技术知识在出口国和进口国是公共品(public g oods )还是私人品(private g oods )的假设,对外国R&D 资本的计算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表1所表示。表1FFG 计算外国R&D 资本的6种方法

序号

计算公式在出口国Π进口国的性质

静态Π动态模型中的结果

1

∑M drt K dt

M rt

=∑

d

θdrt

K dt 公共品Π私人品

-0106333

Π-0104

333

2

d

M drt K dt Q rt =M rt

Q rt

d

θdrt

K dt 公共品Π私人品

010233

Π0101

3

d M drt K dt

Q dt

=M rt

d

θdrt

K dt

Q dt

私人品Π公共品

0107333Π0106

333

4

d

M drt

K dt =M rt

d

θdrt

K dt

公共品Π公共品

0105333Π0103

333

5

∑d

M drt K dt

M rt

Q

dt

=

d

θdrt

K dt

Q dt 私人品Π私人品

-0114333Π-0117

333

6

d

M drt K dt Q rt Q dt =

M rt

Q rt

d

θdrt K dt Q dt

私人品Π私人品

010333

Π0102

M rt 是进口国(技术接受国)r 的进口总量;M drt 是进口国(技术接受国)r 从出口国(技术溢出国)d 的进口量;Q rt

是进口国的G DP;Q dt 是出口国的G DP ;K dt 是出口国d 的R&D 资本存量;θdrt 是进口国r 从出口国d 的进口量占r 国进口总量的比例;r 代表技术接受国;d 代表技术溢出国。

注:333,33,3分别代表其回归结果中R&D 溢出变量系数的1%、5%和10%的显著度。

其中,第1种方法是CH 所使用的;第3种方法是LP 所使用的;第5种方法类似于CH 的,只是多考虑了技术知识在技术溢出国的私人品性质,而第6种方法类似于LP 的,只多考虑了技术知识

在技术溢出国的私人品性质。FFG 分别在静态和动态模型中采用上述6种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①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只有当技术知识在技术接受国为公共品时,国际R&D 溢出效应才显著为正;采用第1种和第5种方法与采用第2和第6种方法所计算的结果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第1和第5种方

法本身存在缺陷,即没有考虑到进口的绝对量对国际R&D 溢出的影响。②

对CH 模型的第二种扩展是以行业数据为样本,研究国际贸易途径的R&D 溢出问题。Hakura 和Jaum otte (1999)认为产业内的国际R&D 溢出强度应该大于产业间的溢出强度,因为当进口的产品和自己生产的产品相似时,技术接受者更容易吸收来自外国的技术。K eller (2002)发现8个OEC D 国家行业自身的R&D 和外国的R&D 对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Schiff 、Wang 和Olarreaga (2002)发现R&D 密集的行业主要受益于北-南之间的R&D 溢出,而R&D 非密集行业主要受益于南-南之间的R&D 溢出。Changshu Park (2003)发现外国R&D 对韩国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竟然要大于国内行业R&D 的影响。

尽管关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国际R&D 溢出的文献较多,但相关中国样本的文献较少。国内绝大部分相关文献偏重于定性的分析,也没有使用基本的国际R&D 溢出回归方法(海闻,1995;李

①②即FFG 认同LP 的观点。

FFG 直接检验R&D 溢出对G DP 的影响,其静态模型相比动态模型少了2个G DP 的滞后项自变量。

小平、朱钟棣,2004)。本文首次以中国工业行业为样本,采用FFG 的6种计算外国R&D 资本的方法,对国际贸易途径的R&D 溢出作实证分析。

三、计量模型、测算方法和数据

(一)计量模型

我们构建“国际R&D 溢出回归”分析框架。假设一个劳动力(L )、物质资本(K )、和知识资本(S ),产出(Y ),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方程的行业,即:

Y =AL αK βS

γ

(4) 定义全要素生产率:TFP =Y ΠL αK β

,则我们得到全要素生产率:

TFP =AS γ

(5) 借鉴CH 的思想,我们假设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一个行业的知识资本S 不仅源自本国本行业

的研发资本R&D d ,也源自于本国其他行业的研发资本R&D d 0和外国的研发资本R&D f

,即:

S =(R&D d )δ(R&D d 0)θ(R&D f )

<

(6) 将(6)式代入(5)式并两边取对数,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的基本回归方程:

ln TFP it =c i +c t +β1lnR&D d it +β2lnR&D do it +β3lnR&D f

it +e it (7) c i 反映影响生产率的行业特殊要素,c 是随时间而变的时间要素;e it 为误差项;TFP it 表示行业

i 在时期t 的全要素生产率;R&D d

it 、R&D do

it 、R&D f

it 分别是国内本行业i 在时期t 的R&D 资本、其他行

业在时期t 的R&D 资本和国内行业i 在时期t 吸收的外国R&D 资本;βi …,i =1,2,3,为各系数;β3衡量了外国的R&D 资本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溢出的强度,如果β3显著为正,说明外国的R&D 资本确实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了国内的技术进步;如果β3显著为负,表明外国的R&D 资本通过国际贸易渠道阻碍了国内行业的技术进步;①β1、β2的含义和β3相似;ln 是自然对数。

另外,我们要考虑TFP 和各R&D 资本变量的非平稳性及其协整关系。如果TFP 和各R&D 资

本变量是非平稳的,我们对这些变量进行简单地回归将会产生伪回归。Jae Y oung Lee (2003)在分析韩国行业是否存在国际R&D 溢出时,采用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分析方法,即先分别对各个行业的TFP 和R&D 资本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但是我们的行业数据由于跨越的年度太短,不可能借鉴Jae Y oung Lee 的方法。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和协整检验方法也不是很完善(Wang 和Xu ,2000)。在此,我们借鉴Wang 和Xu 以及FFG 等的做法:对回归方程中的各变量作一阶差分,以消除各变量数据可能存在的非平稳性,即对(7)式中的各项作一阶差分:

Δln TFP it =Δc t +β1ΔlnR&D d it +β2ΔlnR&D do it +β3ΔlnR&D f

it +u it (8) 在(8)式中,对各变量X t 来说,ΔX t =X t -X t -1。尽管一阶差分会减少最早年份的样本数据,但是差分后的方程(8)一般能够消除数据的非平稳性,以确保各变量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同样地,为了分析国内外R&D 资本对各行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我们可以分别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

步的差分为因变量构建和(8)式相对应的计量方程。

(二)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分解方法

传统的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方法是索洛剩余法。这种方法存在如下假设前提:生产函数的形式是已知的;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总是处在最佳水平;中性的技术改变;不变的规模报酬等。如果这些假设不成立,TFP 测量将是有偏的(C oelli 等,1998)。由于该方法的限制,本文采用目前流

①G rossman 和Helpman (2002,中译本)讨论了自由贸易可能会抑制两个贸易国家中一国的研究能力的四种情况。

行的非参数分析方法———DE A 法对中国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测算。

我们参照Fare 等(1994)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把每一个行业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先确定每一

年各行业生产最佳前沿面,再把每一个行业的生产同最佳前沿面进行比较就可以对各个行业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进行测度。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个行业的技术效率。一个行业的技术效率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估计:一个是基于投入的技术效率,即在一定产出下,最小投入与实际投入之比来估计。另一个是基于产出的技术效率,即在一定的投入组合下,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之比来估计。本文使用基于投入的技术效率。设在每一个时期t =1,…,T ,第k =1,…,K 个行业使用n =1,…,

N 种投入x t

k ,n ,得到第m =1,…,M 种产出y t

k ,m 。生产技术的前沿就是每一个给定产出的最小投入

集。在设置好参照技术后,我们将行业在固定规模报酬(C ),投入要素强可处置(S )条件下的基于投入最小的技术效率(CRS )分解为以下三项的乘积(Fare 等):②

F i (y ,x |C ,S )=S i (y ,x |S )3CN i (y ,x |V )3F i (y ,x |V ,W )

(9)

其中,F i (y ,x |C ,S )为技术效率(CRS );S i (y ,x |S )为投入规模效率(Input Scale E fficiency ),CN i (y ,

x |V )为投入拥挤程度(Input C ongestion Measure ),F i (y ,x |V ,W )为剩余技术效率(Residual T echnical

E fficiency )。

其次,全要素生产率TFP =

y

t +1

Πx t +1

y t Πx

t ;我们用两个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生

产率的变化,则Malmquist 生产率变化指数可以被分解为相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变化:

M i =E 3TP (10) 在上式中,M i 为两段时期之间的Malmquist 生产率变化指数,E 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这个指数测度两时期之间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实践边界的追赶程度。TP 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这个指数测度两个时期之间技术边界的移动。这两个指标如果大于1意味着技术效率的改善或者技术进步;而小于1时意味着技术效率的降低或技术退步。

实践中,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工具比较多,我们在此选择了on front210软件。该软件的一个优点就是使用快捷简单,不需要编程。其中,在测算技术效率和Malmquist 生产率及其分解时,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基于投入的,一种是基于产出的;我们选择了基于投入的方法;我们只要输入每个行业每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再选择输出菜单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各种结果。

(三)数据处理

由于我国对工业行业数据的统计口径在1998年前后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把各行业的研究期间

确定为1998—2003年。本文中各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4年)。我们以工业增加值表示产出,并用各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当年价的增加值折算成以1998年为基期的可比

价。我们参照郑玉歆(1992)等的做法,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作为资本投入,并以固定资产投

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取李小平、朱钟棣(2005)的数据。③

劳动投入

以职工人数表示。利用onfront2

10软件,我们计算了1998—2003年中国工业32个行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拥挤测量,以及1999—2003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及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增长指数。

①②③李小平和朱钟棣(2003)的数据缺少2003年的,我们以2002年的数据替代。

同理,可变规模报酬(V ),投入要素强可处置(S )条件下基于投入最小的技术效率(VRS )也具有相似的性质。

Fare 等(1994)详细介绍了基于产出的生产率指数方法,郑京海等(2002)运用了同样的方法;颜鹏飞、王兵(2004)和张海洋

(2005)采用过基于投入的M 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方法,本文也采用这种基于投入的M 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方法。

国内各行业R&D 支出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年。各行业每年的R&D 支出包括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和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技术开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等5项)。借鉴CH 等的做法,我们以国内各行业R&D 累计的资本存量作为国内各行业R&D 资本,并采用如下的公式计算:

K it =I it -1+(1-δ)3K it -1(11)其中,K it 为行业i 在t 年的资本存量,I it -1为行业i 在t -1年的R&D 支出,δ为折旧率,我们在此假

设折旧率为5%。

K i 0=I i 0Π(g +δ)(12)

其中,K i 0为行业i 最早年份的资本存量,g 为平均的R&D 支出增长率,δ为折旧率。在计算各行业的资本存量时,我们首先对各行业的名义研发支出用1998年的行业投资价格指数平减成不变价的

实际支出。②

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各行业的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在1996年后才有完整的统计,因此我们以公式(12)计算出各行业1996年的研发资本存量,再以公式(11)计算出以后各年各行业的R&D 资本存量。

由于世界研发资金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OEC D 国家,因此我们借鉴Jae Y oung Lee 的做法,选

取14个重要的OEC D 国家来衡量其他国家的外国R&D 资本存量。③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此选取的是各国R&D 资本的绝对数据,而不是CH 选择的R&D 资本的相对指数值;LP 认为选择各个国家R&D 资本的绝对数据更好,Wang 和Xu 等也选择各个国家R&D 资本的绝对数据。各年的国外R&D :首先我们从W DI 数据库查得各年各国的G DP 数据,得到上述14个

国家各年的用2000年不变美元价表示的G DP ;再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上查到各国各年的研发支出占G DP 的比例;④两者相乘就得到各国每年的研发支出。我们再以200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各国G DP 和研发支出表示为人民币值,并以消费物价指数将各国的G DP 和研发支出折算成1998年不变价;各国1991年的R&D 资本数据来自Jae Y oung Lee 转自于CH ,这里的数据是各年的相对

指数数据,我们将相对指数转化为绝对数据。⑤

再以公式(11)求得以后各年的R&D 资本存量。其次,我们要考虑选择计算外国R&D 资本的计算方法。自CH 的方法产生以来,产生了许多种新的计算方法;不同的外国R&D 资本的计算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我们选择FFG 所采用的6种方法。这6种方法如表1所示。其中,技术溢出者是14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技术接受者是中国的32个工业行业;各个行业的外国R&D 资本分别按照上述6种方法得到;各个行业的G DP 值以增加值的不变价表示。

每个行业从各国的进口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处的C OMTRADE 数据库。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上对中国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CICC )和联合国对国际贸易的分类标准(SIT C ,第三版)不统一,我们

①②③④⑤这些数据是以1985年R&D 资本为1的1976—1991年的相对R&D 资本指数。我们有了1990年的研发支出,和1990、1991年的相对研发存量指数,再按照公式(11)可以求得1990、1991年的绝对R&D 资本数据。

其中R&D 支出占G DP 比例数据有些缺失:澳大利亚缺少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和2002年,1991年值以1992年

代替,2001年和2002年以2000年的代替,其他值以线性插入取得;丹麦缺少1994、2000年,比利时缺少1992、2002年,意大利缺少2002年,爱尔兰缺少2002年,荷兰缺少2002年的;对于2002年的数据都以2001年的替代,其他年份数据都以线性插入的方法求得;各国1990年的数据以1991年代替(W DI 数据库也有各国各年R&D 支出占G DP 比例的数据,但缺失更多;不过各国研发投入占G DP 的比值每年变动不大)。

这14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日本、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西班牙、比利时、英国和澳大利亚。各行业投资平减指数见李小平、朱钟棣(2005)。

作者曾经采用10%的折旧率对所有回归方程作过敏感度分析,结果发现,基本的结论和采用5%折旧率基本一致。

要对这两类标准进行统一分类。我们参照盛斌(2002)的分类,并选取32个工业行业作为样本①,将这些行业的商品进出口额按照国际贸易的分类标准(SIT C,第三版)重新集结得到。原始的贸易数据都是以美元价表示,我们以平均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此数据表示成人民币价,再以消费价格指数折算成1998年不变价。

四、实证分析

表3给出了32个工业行业1999—2003年平均的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情况。在1999—2003年间,所有行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10%,而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负的5%,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18%。我们的结果和张海洋(2005)对内资部门测算的结果相比,都发现技术进步增长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张海洋测算的内资部门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增长率分别为3118%、9117%,和我们的结果相差较大。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数据原因,我们用的数据比张海洋多了2003年度,并且对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折算成不变价时所使用的平减指数不同;二是各行业中的外资部分的技术效率平均增长速度可能是负的,其导致整个行业的技术效率增长速度为负了;三是张海洋测算的行业比我们多了2个,这可能导致前沿技术行业的变动,使测算结果不同。

其次,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16个贸易开放度高的行业比16个贸易开放度低的行业具有更高CRS和VRS技术效率、人均工业增加值以及更低的固定资本净值与工业增加值之比,因此,高开放度行业相对具有较高的效率水平。但高开放度行业的规模效应、投入拥挤程度、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平均值却低于低开放度行业的。

我们以方程(8)为基本的回归式:技术进步增长指数、技术效率增长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的一阶差分分别作为因变量,自变量为R&D的自然对数的一阶差分。采用Stata1810软件对各计量方程进行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取根据Hausman检验值而定,该检验值服从自由度为k的卡方分布(格林,中文版,1998)。回归结果见表4至表6。

表4是因变量为技术进步增长指数的一阶差分的回归结果。首先,我们发现在6种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国内本行业R&D资本和国内其他行业R&D资本的回归系数符号都比较稳定:本行业R&D资本系数显著为负,系数值在-01745—-01348之间;其他行业的R&D资本系数显著为正,系数值在171199—181154之间。这说明本行业的R&D资本反而阻碍了本行业技术进步的增长,这和我们的预期相反;而其他行业的R&D资本显著促进了本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张海洋(2005)也曾经得出内资工业行业的R&D资本对内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增长的影响为负的结论,他认为这可能与近年来高科技行业步入调整期,行业竞争加剧,生产效率下降有关。我们认为,这可能还和行业本身使用的R&D资本的投入结构不恰当、使用效率不高等因素有关。对于外国R&D资本系数的符号,我们用第2、3、4、6四种方法计算的回归结果都显示该系数显著为正,该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075—01132之间;这个结果显示了国际R&D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并和理论预

①我们将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三个政府垄断性行业去掉;由于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缺少2003年相关增加值、资本和劳动的数据,也去掉了该行业;为了行业标准和贸易数据的统一,我们将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合并为食品制造和加工业。各行业代号及名称如下:H1煤炭采选业、H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H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H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H5非金属矿采选业、H6食品加工和制造业、H7饮料制造业、H8烟草加工业、H9纺织业、H10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H11皮革、毛皮、羽绒制品制造业、H12木材及竹藤棕制品业、H13家具制造业、H14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H15印刷业、H1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H1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H18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H19医药制造业、H20化学纤维制造业、H21橡胶制品业、H22塑料制品业、H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H24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H25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H26金属制品业、H27普通机械制造业、H28专用设备制造业、H2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H3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H3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H32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制造业。

表2按贸易产值比重高低分类的各行业技术效率指标的平均值(1998—2003)行业A B C D CRS VRS S i C Ni E F 所有29.6824.28 5.39531960149016101830195948781174比重高881914815540136811901540172017701911060311158 H32236149117109119140-21310147016401740174255591116 H16156169140142161271241150156018701670183308020195 H314810425161122143-961820134019001430198454101166 H1012415012014841021161460165016901930166216040183 H1399161951574104911540145019001540190356141118 H11951688016415103651610168018301830176299400179 H30941643913855125-151870149016301810197595791111 H28901273215057178-251280136013901930193343441151 H464151219561156-581610130015501580198401401178 H260114713352181-4514701620169019201961583761191 H18511131317737136-2315901590187016711002248362145 H23431921712926163-913401560157019701991641822135 H9431732512618147617901870189019601984224651185 H314316527190151751211501771100017701991338960195 H1434193613428159-2212501610164019701992330602140 H5341702413210138131940126014701580199366952142比重低1910010180812021590145015001890198837251191 H25341481213722111-91730122012501880197335802143 H223317321186111871010001590161019701981088721151 H1232160201971116491330129014601640195309571190 H2627174201836191131920155015601990198837021126 H2721197161495148111010155015601970198932221152 H2421145514216104-101620131013801851100672672191 H29211431018510158012601550167018301991039231153 H1721134915011184-213401500152019611001856222190 H62014913181616771140148015401880199765731142 H211619511114518251320145015301860199754641166 H19121738140413341070145014701940188379291122 H151211751986119-01210130014201730197392551178 H1101779197018091180118011901930196203173102 H2010166014610120-91730120012501811100403913133 H741193159016031000153015401990199981181161 H8113111100121018911001100110011002444000154

注:A表示国际贸易产值比,B表示出口产值比,C表示进口产值比,D表示净出口产值比(上述变量单位都为%);E表示1998年不变价表示的人均工业增加值,单位为元Π人?年;F表示固定资本净值与工业增加值之比。

期相符;但用第1、5两种方法计算的回归结果都显示该系数显著为负。这可能和这两种方法本身的缺陷有关。这再次证实了LP和FFG的观点:绝对进口在国际R&D溢出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表3各行业平均的生产率(Mi)、技术效率(EC)和技术进步(T C)增长指数(1999—2003)行业M i平均EC平均T C平均行业M i平均EC平均T C平均开放度高110701941115开放度低111301961121 H32111601881109H25111811061114 H16110601991109H22111101931124

H3111211011113H12111111041109 H10110711001109H26111401961120 H13110401971109H27111601971123 H11111011031109H24112201971134 H30111411071109H29112111001125 H28111111041109H17019601801131

H4110801971112H6111701991121

H2110201811136H21111201931123 H18019901871121H19110601981111 H23110001871120H15110501971110

H9019701861113H1110201941109 H31111901991124H20112101961127 H14019501841119H7110701871128

H5110401911117H8112411001124

所有行业111001951118

表4因变量为Δ技术进步指数的回归结果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

ΔRH-017453333

(-51814)-016173333

(-3198)

-016583333

(-4133)

-016283333

(-31867)

-01348333

(-21048)

-017073333

(-41821)

ΔRH O1811543333

(331019)1714353333

(281663)

171199333

(271146)

17144033

(271454)

1810643333

(251059)

1715503333

(291483)

ΔRF-014723333

(-31601)01132333

(21571)

01105333

(21129)

0107533

(11691)

-116043333

(-31766)

01094333

(21039)

R2014463014445014437014467014947014436 F2statistic241992418024173251023013524172

Prob(F)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 Hausman值391453710243192441724812636194

Prob(H)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

模型FE FE FE FE FE FE

观测值128128128128128128

组数323232323232

注:3333、333、33、3分别表示在1%、5%、10%和15%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ΔRH、ΔRHO、ΔRF分别为国内本行业研发存量的自然对数值的一阶差分、国内其他行业研发存量的自然对数值的一阶差分、外国研发存量的自然对数值的一阶差分; Hausman检验值的原假设是FE与RE估计的系数无系统性差异。当Hausman检验值在10%水平内显著时,我们取固定效应(FE),否则取随机效应(RE);我们都略去了常数项;模型1—6的差异只在于外国研发变量的求法不同,对应为表1中的第1到第6种方法;表4、表5符号含义及选取模型的原则相同。

表5因变量为Δ技术效率指数的回归结果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

ΔRH -0147433

(-11732)

-01381

(-11399)

-01413

(-11539)

-014353

(-11614)

-0147733

(-11777)

-013393

(-11463)

ΔRH O -1311543333

(-111546)

-1314043333

(-121362)

-1317293333

(-12174)

-1315793333

(-121326)

-131193333

(-121004)

-1314993333

(-121863)

ΔRF

-01074

(-01518)

01153333

(31296)

011513333

(41089)

01094333

(21264)

01059

(01141)

011883333

(51303)

R2013735013760013747013736013734013857 F2statistic181481816818158181491814819146

Prob(F)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 Hausman值201972113620192201572013021192

Prob(H)010001010001010001010001010001010001

模型FE FE FE FE FE FE

观测值128128128128128128

组数323232323232

表5是因变量为技术效率增长指数的一阶差分的回归结果。同样地,我们发现在6种模型的回归结果中,国内本行业R&D资本和其他行业R&D资本的回归系数符号、大小都比较稳定:本行业的R&D资本回归系数绝大部分显著为负(只有第2种方法中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其值在-01477—-01339之间;其他行业的R&D资本回归系数也显著为负,其值在-131729—-131154之间。这说明国内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R&D资本没能促进本行业技术效率的增长,反而阻碍了行业技术效率的增长。这可能和行业的技术效率的负增长有关。从表1可以看出,各行业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出现了负值,这说明行业忽视了在管理效率和生产规模扩大等“软”的技术效率方面的提高。对于外国R&D资本的回归系数,我们用第2、3、4、6等四种方法计算,结果都显示该系数显著为正,该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059—01151之间;而在用第5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中,该系数尽管为正,但不显著;而在用第1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中,该系数为负,也不显著。这个结果和FFG的结果也相似。

表6是因变量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的一阶差分的回归结果。和表4、表5相似,我们发现在6种回归结果中,国内本行业R&D资本和其他行业R&D的回归系数符号、大小都比较稳定:国内本行业R&D的系数显著为负,其值在-01935—-01795之间;国内其他行业的R&D资本回归系数也显著为负,其值在-11733—-01912之间。结果表示国内本行业R&D资本和其他行业的R&D 资本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这和预期的结果相反。这可能和目前不完善的市场环境有关。一个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合理地配置各行业之间的R&D资本投入和使用,促使企业减少成本、消除管理和组织的非效率而改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当市场不完善时,这种资源的动态分配效应将会受到扭曲并不能实现;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许多非效率的国有企业尚存在预算软约束的现象,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退出机制还没形成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可能导致国内本行业R&D资本和其他行业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负的影响。对于外国R&D 资本的回归系数,我们发现表6的结果和表4的结果相似。我们用第2、3、4、6这四种方法计算的

回归结果都显示该系数显著为正,该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188—01228之间;这个结果显示了国际R&D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并和理论预期相符;但用第1、5两种方法计算的回归结果都显示该系数显著为负。

如果我们参照LP、FFG等的观点,认为第1和第5种方法确实存在缺陷并排除这2种结果,则得到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外国R&D确实促进了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率的增长、技术效率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的结论。我们发现在上述第2、3、4、6种方法中,不论我们假定技术知识在溢出国和接受国是公共品还是私人品,都不影响外国R&D溢出系数显著为正的结果。但是外国R&D资本溢出系数最大都出现在当技术知识对于技术接受者为私人品的假设下;这个结果和FFG 的不同,FFG发现外国R&D溢出系数最大出现在技术知识在技术溢出国和技术接受国为私人品Π公共品的假定下。这可能和两者研究样本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关。

表6因变量为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回归结果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

ΔRH -019353333

(-91131)

-018363333

(-8159)

-019093333

(-121627)

-018683333

(-10156)

-017953333

(-71507)

-019263333

(-11164)

ΔRH O -019123

(-11542)

-0198133

(-11816)

-113853333

(-2192)

-117333333

(-31382)

-01963

(-11541)

-01915333

(-21431)

ΔRF -01137333

(-21012)

011983333

(101809)

01193333

(191261)

011883333

(101992)

-01553333

(-31794)

012283333

(241967)

R2013707013739013714013697013698013823 Wald2statistic381923911138192381963911340190

Prob(W)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

Hausman值310241712194215521545175

Prob(H)013884011939014013014665014683011247

模型RE RE RE RE RE RE

观测值128128128128128128

组数323232323232

另外,和国际上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行业的国内R&D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长的影响出现异常现象。从表4—6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业企业本行业的R&D资本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都为负值,其他行业的R&D资本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为负值,这不仅和理论预期不符,也和国外的情况不符。K eller曾发现,8个OEC D国家中本行业的R&D在生产率增长中的贡献达到50%左右,而国内其他产业R&D和外国R&D溢出的贡献分别为30%和20%左右;Changshu Park发现韩国行业的外国R&D和国内其他行业R&D溢出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都为正值。因此,中国国内R&D对工业行业技术的影响出现异常的原因值得深究。

五、结论及含义

我们使用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首次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对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溢出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技术效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

实证分析。我们从这6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发现:当采用有缺陷的第1和第5两种方法时,得到国际R&D溢出系数显著为负或者溢出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的结论,而采用其他的四种方法,我们得到国际R&D溢出系数显著为正的结论。因此,从计算结果的比较来看,第2、第3、第4及第6种结果更可靠,即国际R&D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再次验证了LP和FFG等的观点。因此,应当重视利用国际贸易的R&D溢出来促进我国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要加强与那些R&D比重大、技术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的国际贸易。

其次,我们发现,当假设技术知识对于技术接受者为私人品时,国际R&D溢出系数最大。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政府要重视市场对经济资源的自发调节,并充当好市场规则的维护者和制订者角色,以完善国内市场,消除市场扭曲。另外,我们也发现国内行业的R&D资本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出现异常的现象;尽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利用国际技术溢出促进国内的技术进步,但是中国也不能忽视国内R&D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国内自身R&D的投入结构、投入效率、分配机制等因素,提高国内R&D对行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

本文首次以中国数据为样本研究国际贸易的R&D溢出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思路。第一,我们应该重视对国际R&D溢出的吸收能力的研究。中国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到国际R&D溢出的效果。第二,国际R&D溢出还通过其他途径产生,如FDI等。因此,其他途径的国际R&D溢出问题也值得研究。另外,对国际R&D溢出的传导机制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格林,1998:《经济计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格罗斯曼、赫尔普曼著,2003:《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海闻,1995:《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第7期。

李小平、朱钟棣,2004:《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门槛效应———基于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统计研究》第10期。

李小平、朱钟棣,2005:《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基于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管理世界》第4期。

盛斌,200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成歧、张建华、安辉,2002:《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4期。

颜鹏飞、王兵,2004:《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 A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12期。

张海洋,2005:《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第5期。

郑京海、刘小玄、Arne Bigsten,2002:《1980—1994年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经济学季刊》第3期。

郑玉歆,1992:《80年代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及其来源》,载于郑玉歆、罗斯基主编,《体制转换中的中国工业生产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Changsuh Park,2003,“Essays on T echnology S pillovers,T rade,and Productivity”,dissertation of PHD of University of C olorado.

C oe,D1and E1Helpman,1995,“International R&

D S pillover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 ol139,N o15,pp1859—887.

C oe,D1,E1Helpman,and A.H offmaister,1997,“N orth2S outh S pillovers”,Economic Journal107:134—149.

C oe,D.,and A.H offmaister,1999,“Are there International R&

D S pillovers am ong Random ly M atched T rade Partners?A Response to K eller”,I MF W orking Paper,99Π18,Feb.

C oelli,T.J.,D.S.Prasada Rao,and G.E.Battese,1998,“An Introduction to E 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K 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s,Boston.

Falvey R od,Neil F oster and David G reenaway,2002,“N orth2S outh T rade,K nowledge S pillovers and G rowth”,European Economy G roup W orking Paper15Π2002.

Fare,R.,G rosskopf,S.,N orris,M.,Zhang,Z.,1994,“Productivity G rowth,T echnical Progress,and E 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 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pp.66—83.

G rossman,G.,and E.Helpman,1991,Innovation and G rowth in the W orld Economy,Cambridge,M A.:MIT Press.

Hakura,D.and F.Jaum otte,1999,“The R ole of Inter2and Intra2industry T rade in T echnology Diffusion”,I MF W orking Paper58.

Jae Y oung Lee,2003,“Channels of International T echnology Diffusion:Evidence from S outh K orean Industries”,dissertation of PHD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2003.

K eller,W.,1998,“Are International R&D S pillovers T rade2Related?Analyzing S pillovers Am ong Random ly M atched T rade Partner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 ol.42:1469—1481.

K eller,W.,2002,“T rade and the T ransm ission of T echnology”,Journal o f Economic Growth,M ARCH,7(1):5—24.

Lichtenberg,F.,and B.van P ottelsberghe de la P otterie,1998,“International R&D S pillovers:A C om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2:1483—1491.

M ohnen,P.,2001,“International R&D S pillovers and Econom ic G rowth”,in M atti P ohjola(ed.),In formation T echnology,Productivity, and Econom ic G rowth:International Evidence,UNUΠWIDER and S itra,Ox ford: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Rivera2Batiz,L.,and P.R omer,1991,“Econom 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 rowth”,Quarterly Journal o f Economics106:531—555.

Schiff,M,Y.W ang,and M.Olarreaga,2002,“T rade2Related T 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he Dynam ics of N orth2S outh and S outh2S outh International”,W orld Bank W orking Paper.

X in X ie,1999,“C ontagion Through Interactive Production And Dynam ic E ffects O f T rade”,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 ol.40.N o1. Febrrurary.

W ang,Jianmao and Bin Xu,2000,“T rade,FDI,and International T echnology Diffusion”,Journal o f Economic Integration,December15 (4):585—601.

I nternational Trade,R&D Spillover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s Panel data

Li X iaoping (Nanjing University) 

Zhu Zhongd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Based on the decom posing industry’s TFP into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echnology efficiency and using six methods to account for foreign country’s R&D,the paper analyses Chinese industry’s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 regressions.Although the six methods’results are not the same,com paring the result,we can find that foreign R&D has im proved the industry’s technology progress,technology efficiency and TFP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And when technology knowledge is private g oods to technology receiver,th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 effect is the largest.At the same time,we find that home R&D blocks the industry’s technology progress,technology efficiency and TFP development at the m ost time.S o,it is necessary to pay m ore attention to trade with the countries owning the high proportion of R&D to G DP and im prove home R&D’s using efficiency.

K ey Words:International T rade;R&D S pillover;Productivity

JE L Classification:F140,O330,O470

(责任编辑:王利娜)(校对:星 雨)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 14国贸蔡琴 学号:144171901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201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3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同比扩大47.3%。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人数不多,因此大批量的培养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人才培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看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WTO方向)本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适应WTO运作规则,具备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运用技能的,能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我们掌握的课程很多,具体课程如下:主干学科: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商务沟通与函电(英)、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模拟等。 此外还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如: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索洛提出的残差法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在理论上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科学性的问题。笔者对中国1952-2004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索洛残差法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平稳性检验并论证了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具可信度,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索洛残差经济增长 一、对索洛残差法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考 易纲、樊纲、李岩指出,索洛的主要的理论缺陷来源于以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服务。这样难以对资本进行准确的估算,另外在实际中资本往往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而新旧资本的使用效率也不一样,因此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笔者却认为不仅如此,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全要素生率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因为该方法实质是求残差,而具体使用时又往往是通过计量的方法获得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这里面本身已经存在一个计量的随机误差项,如此计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缺乏准确性,如果回归样本数过小,其计算数值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克鲁格曼认为,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进步的话,亚洲各国的技术进步几乎为零。而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倾向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过低,我国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资本的投入。笔者当然同意这种现状的存在的确可以部分解释计量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过低。本文将采用索洛残差的一般方法,根据面板数据,来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大样本回归,以此测算我国及各省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分析实证结果证明索洛方法的应用性值得商榷。 二、模型和测算 笔者采用索洛模型 在数据上,笔者采集了1952-2004年的GDP,L,K。由于我们更多地关注1978年之后的生产函数形式,从1952起至1978,每隔3年取一次数据,在回归时将他们与1978年之后的数据视为连续数据,这样就相当于加大了1978年之后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支撑。 2、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本专业涉及现代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掌握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继续深造;同时,本专业还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税收学、国际商法、国际保险、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等专业核心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具有非常深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科功底,还有利于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3、长安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力量怎么样?科研实

力如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导1人,硕导10人,博士后2人,12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拥有产业经济学、资产评估学硕士点。大部分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该系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从2011年至今,获“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2012年被评为长安大学科研先进集体。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乐观、进取、诚信、乐于团队协作并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学生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高的契合度。多门双语课程的开设及与来自于数十名外籍学生的同堂上课,给国内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外语训练的机会,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对多文化的包容性。课程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课堂讨论、组队合作完成作业等方式的采用训练了学生在团队协作、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凡是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结算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择本专业,并能在读研继续深造时找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研究方向。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会使用经济管理类软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当然,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

04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经济增长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能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清楚两者各自在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外贸与资源优化配置 2、外贸乘数原理 3、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4、哈罗德的三个命题 三、教学难点 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4.5 从外贸由生产决定以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来看,外贸对经济增长只起辅助作用,但作用大小因国而异。一国经济发展是项系统工程,其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资本积累、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等都是重要因素。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主要内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三方面影响: 优化配置资源、平衡国民经济、倍增国民收入 一、对外贸易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意图中三点四线及贸易三角形) E点:原生产与消费均衡点P d 线:国内相对价格线 E'点:新生产点P w 线:国际相对价格线 C点:新消费者u 1 线:原社会无差异曲线 △CFE':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u 2 线:新社会无差异曲线它的经济含义是: ①水平的一条边FE'表示X2X3数量的X商品。 ②垂直的一条边CF表示Y2Y3数量的Y商品。 ③斜边CE'表示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 因为斜边CE'就是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P w,所以出口X2X3的X商品,进口 Y 2Y 3 的Y商品可以达到贸易平衡。

Y 图1 对外贸易与资源优化配置 图1描述了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均衡状况: 开放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是指国内生产在E'点生产的X商品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是最优的,国内生产资源的配置是最合理的。国内消费者在C点消费,满足了消费效用极大化的要求。通过X商品的出口和Y商品的进口,开放经济中两种商品的供给都等于需求,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是确定的。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的均衡状态是建立在既定的国际商品相对价格基础上的,这种均衡是静态的局部均衡。 小结: 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而导致经济增长的过程: 一个国家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了相对有利的商品的产量,减少了相对不利的商品的产量,通过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总消费量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 二、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平衡的作用 开放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平衡的条件是:I+X=S+M,即S-I=X-M。 S-I为储蓄投资差额,X-M为贸易差额。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不足,需求不足,有些产品积压,这时可以增加出口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平衡。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过大,需求过大,有些商品不足,此时可以增加进口来使国民经济重新平衡。 小结: 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如果是由储蓄和投资不平衡引起的,即国民经济内部不平衡,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调整进出口加以调节,使国民经济达到平衡。 三、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原理是由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F. Machlup)和哈罗德(R. F. Harrod)等人在国内投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五大核心能力、五项基本素质(1011)

五大核心能力 创新拓展能力 在工作中发现有待改进的内容,开发新方法与新领域,以实现不断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自身工作的价值,加强TCL的竞争优势。 贯彻实施能力 设立富挑战性的目标,跟踪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能达到预期目标,并符合进度与预算的要求。 激发协调能力 作为领导或协调组织者,能激发员工积极性。进行互动联络与双向沟通,建立有效的工作业务关系,与其他部门和不同级别的人员协同合作,共同完成预定目标。 判断分析能力 根据问题表象,探究根源。对各种问题、情况或事件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不草率得出结论。对各种方案进行优缺点对比分析,并考虑其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 学习成长能力 不断学习新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对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负责,善于向他人学习并向他人传授。主动向他人寻求对其工作的反馈,以确定自身工作的有效性、长处与需要学习改进的方面。积极寻求拓展思路的渠道。 五项基本素质 学识 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掌握专业、职业知识技能及相关经验,了解、把握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并有效地应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专业判断及相关决策。 诚信 保持行为的诚实/真实性;言行一致,被大家广泛地信任;遵循TCL的各项原则和标准;信守承诺,实事求是,勇于承担责任。 胸怀 具有全局观念,愿为公司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牺牲短期利益、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尊重他人意见,欣赏他人长处,鼓励他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接纳不同意见;善于与团队中具有不同风格、持不同意见的人相处,用人之长。 沟通 与上级、同事、下属及客户建立良好协作的关系;能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坚持正确的观点,并运用多种方式对他人施加影响,并能及时澄清误解,消除沟通障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沟通内容、方式与风格,使他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善于倾听,能把握适度让步和坚持原则之间的分寸,寻求“共赢”方案。 激情 一贯保持热情、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坚持不懈的毅力,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恒久的责任心;有提高工作绩效的动机与愿望,愿意选择和设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目标;能用激动人心的预见和愿景激励、影响周围的人。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相关的统计数字。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其中重点理论依据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直接决定。”从本质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和影响,一直他们被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是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比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为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并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的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以上是近代几位经济学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几种论证。分别站在生产与交换;生产力提高与剩余产品出口;资本积累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分析。而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罗伯逊的发动机命题也纷争。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额度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 h 罗伯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纪50年代,r 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①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他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②出口的增长趋向于使有关国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即他们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是经济学中争议颇多的议题之一。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经济增长方面。 一、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概说 在经验实证方面,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极多。我们这里仅从方法和结果两个方面作一个大略区分: 1. 实证方法 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主要是探讨出口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大多采用建立在H-O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模型进行分析,论证贸易为各国带来的贸易利益,其中既有多国比较研究,也有单个国家的经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相关研究的焦点转向了注重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构建一些包含政策变量的贸易开放程度指标,取代或补充传统上采用贸易依存度的做法,如利默(E. Leamer, 1988)的开放指数、安德森和尼律(J. Anderson and P. Neary, 1994)的贸易限制指数等。二是尝试将一些反映贸易政策的变量或开放程度指标放进贸易模型当中,探讨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8)、帕吉克(L. Patrick, 1998)等人的研究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 此外,学者们对贸易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和回归方法与技巧也作了许多改进,如运用协整分析来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依然有许多支持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 2. 实证结果 早期关于贸易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的研究,大多研究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在这些研究当中,颇具影响的、以各种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可见于如鲍德温(R. Baldwin 1963)、基辛(D. Keesing 1974)、米切里(M. Michaely 1977)、克鲁尔格(A. Krueger 1978, 1980)、巴拉萨(B. Balassa 1978,1982)、费德(G. Feder 1983,1985)、邹(P. Chow 1987)、雷安(R. Ram 1987) 和爱德华兹(S. Edwards 1993)等人的著述。弗兰克尔和罗默(Frankel and Romer, 1999)认为贸易与收入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关系。 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并不能得出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如纳克斯(R. Nurkse 1961)、普雷维什(A. Prebisch 1962)、辛格(H. Singer 1964)等较早的研究。晚一些的有庄格与马歇尔(W. Jung and P. Marshall 1985),他们根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格朗爵式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得到的结果认为,过去大量文献所肯定的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 Grossman and E. Helpman 1990, 1991)等人的内生经济增长分析的结论之一是,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并非必定有一种相互促进关系。罗吉格斯和罗吉克(F. Rodríguez and D. Rodrik 2000)在考察了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后认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证据不足。 二、实证研究的发展阶段 1. 实证研究的起始阶段 有关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收集一些典型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研究。从60年代末开始,以埃默里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展开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的研究。

如何用DEAP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一、软件的具体操作 1.建一个文件夹,里面必须有四个文件(Dblank;deap;deap.000;123.dta)前三个文件在一般下载的DEAP Version 2.1中都有,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第四个文件是一个数据文件,一般先在excel中先输入,再复制到一个记事本下就可以,注意在记事本下的数据只有数据,不包括决策单元的名称和投入、产出的名称,并且一定要先放产出,后是投入。例子具体见123电子表格和123记事本。 2.对命令Dblank文件进行修改,修改后保存为12 3.ins文件 3.打开deap软件,运行123.ins 4,回车后自动会有123.out 注意事项:(1) 123.dta;Dblank;123.ins都用记事本打开; (2)数据文件名和命令文件名一定要一样,如例子中都用123 (3)文件夹中一定要包括deap.000文件,如果没有这个文件,打开deap软件,就会出现一闪就没有了的情况。 二,结果的分析 在文件夹中打开123.out,看如下: 1) firm crste vrste scale 1 0.687 1.000 0.687 drs 2 0.814 1.000 0.814 drs 3 0.319 0.709 0.450 drs 4 1.000 1.000 1.000 - 5 1.000 1.000 1.000 - 6 0.336 0.425 0.791 drs 7 0.642 0.648 0.991 irs 8 0.379 0.381 0.994 irs 9 0.702 0.750 0.936 irs 10 1.000 1.000 1.000 - 11 0.304 0.461 0.659 irs 12 0.352 1.000 0.352 irs 13 1.000 1.000 1.000 - 14 0.594 0.929 0.639 irs 15 0.402 1.000 0.402 irs mean 0.635 0.820 0.781 firm:代表例子中的15的样本 crste:技术效率,也叫综合效率 vrste:纯技术效率 scale:规模效率(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irs:规模报酬递增) crste=vrste×scale 2)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分析指导老师:陈平路教授学生:李勤学号:M201373450 院、系班级:2013级FMBA1308班

目录 1 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1 2 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 3 制造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 4 人名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7 5 总结,,,,,,,,,,,,,,,,,,,,,,,, 8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的增长,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78 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 2 %;2000 年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上升为2492 亿美元,2001 年进出口总额为5096.5 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2002 年猛增20% 以上,达到6207. 7亿美元;2003年出口总额达到8509. 9亿美元,净增数2300 多亿,比2002年翻一番;2004 年的进出口总额为11547. 7 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55 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上升到500,成为第三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德国。2005年进出口额达到14221.2 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 2.8 倍,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00; 进口6601.2 亿美元,增长17.6%。2006年1-9 月进出口总值为12726.1 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6912.3 亿美元,增长26.500; 进口5813.8 亿美元,增长21.700; 进出口顺差1098.5 亿美元,增长60.4%。自200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已连续 4 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 3 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文章基于中国1980-2010年GDF和进出口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和经济运行的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出口每增长1%中国GDP各增长约0.714%;同时,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关系,弹性为0.0286%,进口每增长1%中国GDP各增长约0.0286%。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都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以中国制造,金融等行业为例,一个代表了现在最高进出口贸易额,一个代表了未来发展,例子很具有代表性。同时配以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来说明国内政策和全球化政策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研究进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经济政策经济增长 1 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举世瞩目。根据统计数据将进出口贸易和中国GD戌曾长趋势制成折线图,分别为图 1 和图 2 所示。从折线图上可以看出,从198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值和GDP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从181.2 亿美元增长到157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5%;同期,中国商品进口额从200.2 亿美元增长到13949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4.7%。从1980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重庆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 在认识经济增长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阶段做出判断,揭示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是理解经济增长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思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达到10.4%。随着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要求,刘易斯转折点的日益临近,人口因素的变化显现出其长期隐藏的经济含义,即通过减少劳动力的供给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既可以成为推动重庆经济迈向一个新阶梯的催化剂,也可能使重庆经济发展陷入一个均衡陷阱。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对重庆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以此作为框架分析重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及其变化,剖析重庆经济增长阶段及所面临的阶段性变化。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生产函数是“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W.Cobb)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ouglas)通过研究1899至1922年美国的资本

与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形式为 e K AL Y βα= 其中Y 代表产出量, K 代表资本投入量, L 代表劳动投入量,A 、α、β为未知参数。A 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给与模型规模报酬的约束,即假定1=+βα,则αβ-=1,模型变形为: e K AL Y -1αα= 对该生产函数取对数得: 1)LnK -(1LnL LnA LnY +++=αα 方程两边同除以LnK ,变形得: 1) -(LnL/LnK 1]/LnK 1(LnA [LnY/LnK α+++=) 二、经济变量及参数的确定 (一)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重要结果变量。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来计算。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分为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1.要素投入 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是在流通过程中

最易被人误解的五大致癌食物

最易被人误解的五大致癌食物 最易被人误解的五大致癌食物!不知从啥时开始,“食物”和“致癌”两个词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食物”和“致癌”两个关键词,电脑屏幕上就会弹出成千上万个关于食物致癌的页面,可乐、方便面,甚至牛奶、豆浆,这些大家常吃的食物都被冠以“致癌”之名。 对此,《生命时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总结最易被大家误解的几种致癌食物,并请他一一解读。 牛奶 牛奶致癌的说法一直颇为流传,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细胞生长与繁殖,引发癌症。陈君石指出,IGF—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对人体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人体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而牛奶中IGF—1含量约2.45纳克/毫升,远低于人体内的量。目前科学界评估认为,IGF—1并不致癌。还有说法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致癌。它最早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喂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

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酪蛋白相对更易促进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 陈君石表示,黄曲霉毒素本来就是致癌物质,没有它,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所以,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致癌效果。事实上,牛奶中富含钙质,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每天喝有利于补钙。 最易被人误解的五大致癌食物 隔夜菜 隔夜菜致癌说法的支持者认为,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陈君石表示,“隔夜菜”因蔬菜种类的不同,在保存不当、存放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确实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不过,亚硝酸盐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可与人体摄入的其他食品、药品、残留农药中的次级胺反应形成致癌物——亚硝胺。 同时,是否致癌还要看有多大剂量。实验表明,隔夜菜虽然亚硝酸盐含量略有上升,但含量有限,对人体健康并不会构成实质的影响。 方便面 关于方便面有害的种种传言从未间断:有说方便面含防腐剂、抗氧化剂,吃多了会变成“木乃伊”;方便面碗壁上有蜡层,被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 导读: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国际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FDI与国际贸易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1 从国民财富实质谈网络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4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测度及方式创新 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8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30 复杂网络视角下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探究_37 国际贸易_外国直接投资_技术进步和收入分配差距 4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对策探讨_ 48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分析_基于政府视角的考察 50 国际贸易对污染_收入关系的影响研_省略_跨国家SO_2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56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商务英语应用分析 64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_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66 国际贸易水平_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77 国际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的沟通技巧 99 国际贸易与城市化的相关性及其贡献的计量研究 101 二、发展篇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08 国际贸易中涉外贴牌生产中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110 环境保护_国际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之路 118 基于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6 基于回归分析的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_129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131 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_ 138 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 140 浅析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发展_ 146 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148 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_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151 我国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转移的实证分析 157 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阐释及经验证据 163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综述17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贸易政策内生性理论分析 175

关于reits的五大误解:你真的了解reits吗 详解fof基金的四种运作模式

关于REITs的五大误解:你真的了解REITs吗?详解FOF 基金的四种运作模式 关于REITs的五大误解:你真的了解REITs吗?图融 说REITs,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商业地产的不断发展,REITs也日渐成为地产界的热点话题,境内企业纷纷在REITs的道路上做出尝试,既有以万科为代表的中国版REITs,也有绿地、开元等境外发行的REITs产品,本文带你解析关于REITs的五 大误解,让你成为真正的REITs专家![本文内容来源自: 中信墨菲图书《全球REITs投资手册》,“图解金融”]什么是REITs?你也许认为自己知道REITs是什么,但我要告诉你——事实未必如此。以下是大多数人对REITs的一些误解:误解一:REITs是房地产交易者。它们买入资产,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抛售从而赚取利润。REITs是会持有物业,但并不会很快出售以赚取短期利润。REITs有两种主要类型:较为常见的一种称为“股权型REITs”,这种类型的REITs持有并管理物业,类似于大型房东,它们的主要收入现金流来自租金,而非买卖物业;第二种类型的REITs称为“抵押型REITs”,它们持有物业不是为了出售,而是将物业作为后续投资物业贷款或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抵押物。这类REITs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抵押贷款所产生的利息。误解二:REITs是物业开发

商。某些物业开发商可以发起设立REITs,但这并不意味着REITs是物业开发商。是否感到有些疑惑?那是因为首先你需要明白发起REITs是什么含义。物业开发商的主要经营模式是建造物业,并在此后出售以赚取利润。正如你所想的,物业开发的经营需要很多资本,开发商借入大量资金为自身经营进行筹款。通过将物业迅速出售,开发商即可偿还借款或对新物业进行再投资。为实现上述目的,将特定物业转让给REITs,对开发商来说可以实现双赢——它们可以出让部分物业;同时,作为发起人保留物业的部分股权,以免税分红的形式获取部分租金收入(否则租金收入将需要纳税)。除此之外,开发商还可以对物业收取管理费用。总结来看,有两种类型的REITs:★ 股权型REITs 持有并管理物业组合。租金收入将转化为分红支付给份额持有人。★ 抵押型REITs 将物业作为抵押设立基金,该基金投资于抵押贷款或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抵押贷款所产生的利息将是REITs的主要收入来源。你也许听说过第三种类型的REITs——混合型REITs。这种REITs是股权型REITs和抵押型REITs的组合,因此主要收入同时来源于租金和抵押贷款的利息。为什么选择REITs?为什么选择REITs而非其他投资标的?以下是几点充分的理由:★ 现金流稳定。正如定期存款所产生的稳定收益,你同样可以预期REITs的稳定分红,因为法定要求REITs必须将至少90%的利润分配给份额持有人(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介绍(完整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我介绍 虽然是经济学专业,但一直在机械行业方向工作,对于机械行业有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认同市场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不同,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对工作的实际学习,提升,对公司的经营流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可以满足一般以上难度的贸易工作。具备自我解决各种贸易领域问题的能力,对各种问题存在着自我的理解和分析。 财经财务分析、应用写作、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实务、管理学、公共关系商务谈判、物流管理、经济贸易、市场调查、统计学等。熟悉各种搜索引擎,擅长使用offie软件。了解语言、spss软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办事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吃苦耐劳;为人诚实可靠,值得信赖。有强烈的上进心。 第三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自我介绍 下面就一起来分享以下这一份由好范文为大家提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自我介绍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您好,我叫xx,今年23岁,来自xx,是xx大学好范文,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 从进入大学开始,我就决心以后从事外贸工作。因此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非常认真的学习了专业知识,现在对外贸业务员的工作流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另外,我最大的优势是外语好,在校期间通过了国际日语2级和大学英语6级考试,可以在工作中熟练的使用日语和英语。我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曾经利用假期去从事过销售工作,锻炼了销售能力。 在为人方面,我诚实善良、开朗自信,能够吃苦。在生活中,我尊敬他人,能够和别人友好相处。现在我唯一的不足就是应届毕业,还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但我擅长学习新知识,并且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能够全身心的为工作奉献。所以,希望您给我这个机会,我有充足的信心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这份工作,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好帮手! 第四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onomis and trade 或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大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具有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能在涉外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