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A-C11-1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燃油箱
- 格式:pdf
- 大小:356.84 KB
- 文档页数:19
编号:CNCA-C11-1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燃油箱2014-08-21发布2015-01-01实施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0 引言 (1)1 适用范围 (1)2 认证依据标准 (1)3 认证模式 (1)4 认证单元划分 (2)5 认证委托 (2)5.1 认证委托的提出与受理 (2)5.2 申请资料 (2)5.3 实施安排 (3)6 认证实施 (3)6.1 型式试验 (3)6.2 初始工厂检查 (4)6.3 认证评价与决定 (5)6.4 认证时限 (5)6.5 已停产车型维修部件 (6)7 获证后监督 (6)7.1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 (6)7.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 (6)7.3 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 (7)7.4 获证后监督的频次和时间 (7)7.5 获证后监督的记录 (7)7.6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7)8 认证证书 (7)8.1 认证证书的保持 (7)8.2 认证证书的内容 (8)8.3 认证证书的变更 (8)8.4 认证证书的注销、暂停和撤销 (8)8.5 认证证书的使用 (8)9 认证标志 (9)9.1 准许使用的标志式样 (9)9.2 使用要求 (9)10 收费 (9)11 认证责任 (9)12 认证实施细则 (10)附件1:汽车燃油箱产品描述 (11)附件2:生产一致性要求 (12)附件3:已停产车型售后维修备件的认证实施 (17)0 引言本规则基于汽车燃油箱产品的安全风险和认证风险制定,规定了汽车燃油箱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规则与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分类管理、认证模式选择与确定》、《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及其他认证结果的利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工厂检查通用要求》等通用实施规则配套使用。
认证机构应依据通用实施规则和本规则要求编制认证实施细则,并配套通用实施规则和本规则共同实施。
关于改革调整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及实施方式的公告2018年第11号为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强化市场主体责任,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现对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及实施方式做出如下改革调整:一、对部分产品不再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对部分产品(见附件1)不再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其指定认证机构应注销已出具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国家认监委注销相关认证机构和实验室所涉及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业务范围。
二、对部分产品增加自我声明评价方式自2018年10月1日起,对部分产品(见附件2)增加自我声明评价方式。
相关企业可选择由指定认证机构按既有方式进行认证,也可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实施规则》(见附件3),采用自我声明方式证明产品能够持续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并完成产品符合性信息报送。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2018年6月11日附件1:不再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产品清单(2018年第11号)不易燃液体电喷枪0507电动工具CNCA-C05-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动工具》电剪刀0508电动工具CNCA-C05-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动工具》攻丝机0509电动工具CNCA-C05-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动工具》电链锯0512电动工具CNCA-C05-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动工具》电刨0513电动工具CNCA-C05-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动工具》电动修枝剪0514电动工具CNCA-C05-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动工具》显像(示)管0811音视频设备CNCA-C08-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音视频设备》天线放大器0814音视频设备CNCA-C08-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音视频设备》电脑游戏机0908信息技术设备CNCA-C09-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信息技术设备》学习机0909信息技术设备CNCA-C09-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信息技术设备》摩托车发动机1103机动车辆及安全附件CNCA-C11-03: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摩托车发动机》机动车喇叭1106机动车辆及安全附件CNCA-C11-05: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机动车喇叭》机动车制动软管1108机动车辆及安全附件CNCA-C11-06: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机动车制动软管》汽车燃油箱1113机动车辆及安全附件CNCA-C11-1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燃油箱》调制解调器(含卡)1601电信终端设备CNCA-C16-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信终端设备》ISDN终端1607电信终端设备CNCA-C16-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信终端设备》汽车防盗报警系统1903安全防范产品CNCA-C19-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防盗报警产品》无线局域网产品2001~2006、2011~2043、2090无线局域网产品CNCA-C20-01:2007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无线局域网产品》混凝土防冻剂2103装饰装修产品CNCA-C21-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装饰装修产品》插头插座(工业用)0203电路开关及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CNCA-C02-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路开关及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电气附件)》器具耦合器(工业用)0203电路开关及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CNCA-C02-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路开关及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电气附件)》建筑工地用成套设备(ACS)0301低压电器CNCA-C03-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公用电网动力配电成套设备0301低压电器CNCA-C03-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可燃气体报警产品1801消防产品CNCA-C18-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火灾报警产品》电气火灾监控系统1801消防产品CNCA-C18-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火灾报警产品》气溶胶灭火装置1812消防产品CNCA-C18-03: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灭火设备产品》注:未标注序号的产品在CCC产品目录中属于1种产品下的部分产品。
汽车产品一致性控制要求Ø零部件目录调整,或转为自我声明,并没有免除汽车产品对零部件控制的要求,主机厂仍需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Ø不再实施CCC认证零部件有汽车内饰件、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机动车回复反射器、机动车喇叭、机动车制动软管、汽车燃油箱、摩托车发动机;Ø转为自我声明B的产品有汽车安全带、机动车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机动车间接视野装置、汽车座椅及座椅头枕、车身反光标识、汽车行驶记录仪、汽车安全玻璃;Ø根据CNCA-C11-01:2014《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仍然以上产品有相关控制要求。
关于调出CCC目录零部件的控制Ø根据44号公告,内饰/门锁及门保持件产品不再实施CCC认证业务,汽车申报企业需要在控制方式上进行变更,我公司已发布相关自愿性实施规则。
序号产品名称不再实施CCC认证的业务新推出的CCAP标志认证业务产品类别号涉及的实施规则实施规则1汽车内饰件1111CNCA-C11-09: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内饰件》CCAP-GZ-5101:2019 《机动车辆产品CCAP标志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内饰件》2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1112CNCA-C11-10: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CCAP-GZ-6105:2019 《机动车辆产品CCAP标志认证实施规则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CNCA-C11-01:2014参数表9.10.7大项要求填写内饰件的燃烧特性,包含用于车顶内衬的材料、用于后围和侧围的材料、用于地板的材料、用于座椅蒙皮的材料、用于加热管和通风管的材料、用于行李架的材料、门内护板、用于其它方面的材料等项目。
Ø门锁及门保持件CNCA-C11-01:2014参数表C9.3.3.0.1/C9.3.3.0.2大项要求填写门锁及门保持件的相关信息Ø参数表填写要求•未调出目录前,仅需填写产品型号、生产厂名称、CCC证书编号;•调出目录后,如已取得自愿性证书,填写方式不变,仅需要将CCC证书编号替换为自愿性证书编号即可,认可自愿性认证结论(自愿性实施规则要求不低于我公司规则要求条件下)•如未取得自愿性证书,所有参数都需要填写,如内饰件的基本材料名称、复合材料层数、图层型式、最大厚度、最小厚度等信息。
编号:CQC-C11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细则汽车2014年12月30日发布2015年01月01日实施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前言本细则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CNCA-C11-01:2014)及相关通用实施规则《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分类管理、认证模式选择与确定》(CNCA-00C-003)、《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及其他认证结果的利用》(CNCA-00C-004)、《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CNCA-00C-005)、《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工厂检查通用要求》(CNCA-00C-006)制定,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版权归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所有,任何组织及个人未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
制定单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目录1 引言 (1)2 术语和定义 (1)3 认证依据标准 (1)4生产企业分类原则 (2)5认证模式 (3)6认证流程及时限要求 (4)6.1认证流程 (4)6.2认证时限 (5)7申请车型系列、单元、型号的划分 (6)8认证委托资料及相关要求 (6)8.1委托和受理 (6)8.1.1不受理情形 (6)8.2申请资料 (7)9认证实施 (7)9.1型式试验 (7)9.1.1型式试验样品要求 (7)9.1.2型式试验项目及要求 (8)9.1.3型式试验的实施 (8)9.1.4型式试验报告 (9)9.2初始工厂审查要求 (9)9.2.1量产车工厂审查 (10)9.2.1.1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审查 (10)9.2.1.2生产一致性工厂现场审查 (10)9.2.2非量产车工厂审查 (11)9.2.2.1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和生产条件审查 (12)9.2.2.2产品一致性现场抽样检测或检查 (12)9.2.3初始工厂审查时对相关认证结果的采用 (12)9.2.4工厂审查结论 (13)9.2.4.1工厂检查结论和不符合项分类 (13)9.2.4.2工厂检查结论判定条件 (13)9.3认证评价与决定 (14)10获证后监督 (15)10.1获证后的监督方式的选择 (15)10.1获证后的跟踪检查 (16)10.1.1获证后的跟踪检查原则 (16)10.1.2获证后的跟踪检查内容 (16)10.2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 (16)10.2.1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原则 (16)10.2.2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内容 (17)10.3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 (17)10.3.1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原则 (17)10.3.2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内容 (17)10.4获证后监督频次 (18)10.5获证后监督的记录 (18)10.6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18)11.利用生产企业资源实施检测的要求及其他认证结果的利用 (18)11.1工厂资源利用 (19)11.1.1TMP方式 (19)11.1.2WMT方式 (19)11.1.3检测资源利用的申请与评定 (20)11.1.4实施要求 (21)11.2其他认证结果利用 (21)11.2.1 适用范围 (21)11.2.1.1 产品认证 (21)11.2.1.2 体系认证 (21)11.2.2实施要求 (21)11.2.3 收费 (21)12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报告 (22)13认证证书 (22)13.1认证证书的保持 (22)13.2认证证书的内容 (23)13.3认证证书(含标准换版)的变更 (23)13.4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销 (24)13.5认证证书的使用 (24)14认证标志及车辆一致性证书 (24)14.1认证标志 (24)14.2车辆一致性证书 (24)15收费 (25)16与技术争议、投诉、申诉相关的流程及时限要求 (25)附件1型式试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26)附件2: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所需资料 (45)附录1: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及其执行报告 (47)附录2 :非量产改装车认证模式确认的声明 (52)附件3:改装汽车产品技术判定条件 (53)附件4:非量产改装车和特种作业车型生产一致性审查要求 (55)附件5 车辆一致性证书 (59)1 引言汽车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是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CNCA-C11-01:2014)(以下简称产品实施规则)的要求编制,作为产品实施规则的配套文件,与产品实施规则共同使用。
附件1
汽车CCC认证规则(CNCA-C11-01:2014)
调整内
一、认证模式
(一)量产车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检查按照生产一致性审查方式进行;
(二)非量产车企业在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检查基础上增加生产现场或口岸现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的方式进行。
平行进口汽车①一般情况下属于非量产车。
注①:平行进口汽车是指在汽车生产厂商授权销售体系之外,由除总经销商以外的其他进口商从境外进口的汽车,与国内授权经销商渠道“平行”。
平行进口汽车相比一般进口渠道并非专为我国市场定制,进入国内市场时往往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符合性整改。
(三)单车认证:100%检验。
适用于因特殊用途或因特殊原因①而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小批量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的进口产品。
由认证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注:①特殊用途或因特殊原因的适用范围为反恐安全、抢险救灾、应急指挥、体育竞技、道路试验、国家重大生产建设项目
和最终用户使用(商务部门进口许可证上列明的进口目的或使用用途须为单位或个人自用)。
二、单元划分
增加:采用单车认证模式申请的产品不进行单元划分,以型号和具体车辆识别代号为单位颁发证书,一车一证。
三、型式试验项目及要求
增加:单车CCC认证检测项目
单车CCC认证检测项目。
附件1:
机动车辆及安全附件类强制性产品认证
实施规则调整对照表
号装置
CNCA-02C-058:2005 汽车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产
品
CNCA-02C-065:2005 摩托车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
CNCA-C11-08:2014 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CNCA-02C-059:2005 汽车后视镜CNCA-02C-064:2005 摩托车后视镜
CNCA-C11-09:2014 汽车内饰件CNCA-02C-060:2005 汽车内饰件产品-内饰材料
CNCA-C11-10:2014 汽车门锁及门保持件CNCA-02C-061:2005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产品-门
锁及门铰链
CNCA-C11-11:2014 汽车燃油箱CNCA-02C-062:2005 汽车燃油箱产品-汽车油箱
CNCA-C11-12:2014 汽车座椅及座椅头枕CNCA-02C-063:2005 汽车座椅及座椅头枕产品-座椅
及头枕
CNCA-C11-13:2014 车身反光标识CNCA-02C-067:2005 车身反光标识CNCA-C11-14:2014 汽车行驶记录仪CNCA-02C-066:2005 汽车行驶记录仪注:汽车(消防车)的新版规则暂缓发布及实施。
附件2:机动车辆类(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编号:CNCA—02C—023:2002/A2)原实施规则(CNCA—02C—023:2002)附件3中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修改为:1.标记汽车和挂车的标记应符合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第4.1条要求,其中车架上的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可由VIN替代,标牌上必须标注整车型号;汽车基本车和挂车必须有VIN,VIN应符合GB 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位置与固定》及GB 16737-2004 《道路车辆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
2.尺寸、轴荷和质量2.1 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汽车和挂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应符合GB 1589—2004《汽车外廓尺寸限界》的要求。
当车辆满载且外后视镜底边的离地高度小于等于1800mm时,外后视镜的外伸量应符合GB 15084—1994《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的要求。
2.2 后悬汽车和挂车的后悬应符合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第4.3条要求。
3.侧倾稳定角汽车和挂车的侧倾稳定角应符合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第4.7.1条要求。
4.转向装置汽车的转向装置应符合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的要求,其中3.5、3.11~3.13条暂不做检测。
5.制动装置汽车和挂车的制动装置应符合GB 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的要求,其中M类和N类汽车的检测项目、要求、方法见表1;O类挂车只进行结构检查,其结构应符合第4.2、4.3条要求。
汽车和挂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性能应符合GB/T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要求。
注:表中项目按标准要求的实施日期执行。
6.制动软管6.1 液压制动软管汽车和挂车的液压制动软管应符合GB 16897—1997《制动软管》的5.2.1~5.2.3、5.2.6条的要求。
编号:CNCA-C11-09: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内饰件2014-08-21发布2015-01-01实施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0 引言 (1)1 适用范围 (1)2 认证依据标准 (1)3 认证模式 (1)4 认证单元划分 (2)5 认证委托 (2)5.1 认证委托的提出与受理 (2)5.2 申请资料 (3)5.3 实施安排 (3)6 认证实施 (3)6.1 型式试验 (3)6.2 初始工厂检查 (4)6.3 认证评价与决定 (6)6.4 认证时限 (6)6.5 已停产车型维修部件 (6)7 获证后监督 (6)7.1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 (6)7.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 (7)7.3 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 (7)7.4 获证后监督的频次和时间 (7)7.5 获证后监督的记录 (7)7.6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8)8 认证证书 (8)8.1 认证证书的保持 (8)8.2 认证证书的内容 (8)8.3 认证证书的变更 (8)8.4 认证证书的注销、暂停和撤销 (9)8.5 认证证书的使用 (9)9 认证标志 (9)9.1 准许使用的标志式样 (9)9.2 使用要求 (9)10 收费 (10)11 认证责任 (10)12 认证实施细则 (10)附件1:汽车内饰件产品描述 (11)附件2:生产一致性要求 (12)附件3:已停产车型售后维修备件的认证实施 (17)0 引言本规则基于汽车内饰件产品的安全风险和认证风险制定,规定了汽车内饰件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规则与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分类管理、认证模式选择与确定》、《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及其他认证结果的利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工厂检查通用要求》等通用实施规则配套使用。
认证机构应依据通用实施规则和本规则要求编制认证实施细则,并配套通用实施规则和本规则共同实施。
编号:CNCA-C11-1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燃油箱2014-08-21发布2015-01-01实施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0 引言 (1)1 适用范围 (1)2 认证依据标准 (1)3 认证模式 (1)4 认证单元划分 (2)5 认证委托 (2)5.1 认证委托的提出与受理 (2)5.2 申请资料 (2)5.3 实施安排 (3)6 认证实施 (3)6.1 型式试验 (3)6.2 初始工厂检查 (4)6.3 认证评价与决定 (5)6.4 认证时限 (5)6.5 已停产车型维修部件 (6)7 获证后监督 (6)7.1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 (6)7.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 (6)7.3 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 (7)7.4 获证后监督的频次和时间 (7)7.5 获证后监督的记录 (7)7.6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7)8 认证证书 (7)8.1 认证证书的保持 (7)8.2 认证证书的内容 (8)8.3 认证证书的变更 (8)8.4 认证证书的注销、暂停和撤销 (8)8.5 认证证书的使用 (8)9 认证标志 (9)9.1 准许使用的标志式样 (9)9.2 使用要求 (9)10 收费 (9)11 认证责任 (9)12 认证实施细则 (10)附件1:汽车燃油箱产品描述 (11)附件2:生产一致性要求 (12)附件3:已停产车型售后维修备件的认证实施 (17)0 引言本规则基于汽车燃油箱产品的安全风险和认证风险制定,规定了汽车燃油箱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规则与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分类管理、认证模式选择与确定》、《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及其他认证结果的利用》、《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工厂检查通用要求》等通用实施规则配套使用。
认证机构应依据通用实施规则和本规则要求编制认证实施细则,并配套通用实施规则和本规则共同实施。
生产企业应确保所生产的获证产品能够持续符合认证及适用标准要求。
1 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M类和N类汽车的金属燃油箱和塑料燃油箱产品。
由于法律法规或相关产品标准、技术、产业政策等因素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适用范围调整,应以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公告为准。
2 认证依据标准GB 18296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上述标准原则上应执行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最新版本。
当需使用标准的其他版本时,则应按国家认监委发布的适用相关标准要求的公告执行。
3 认证模式实施汽车燃油箱产品强制性认证的基本认证模式为:型式试验 + 初始工厂检查 + 获证后监督;上述基本认证模式中的获证后监督是指获证后的跟踪检查、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三种方式之一。
认证机构应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生产企业分类管理、认证模式选择与确定》的要求对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并结合分类管理结果在基本认证模式的基础上酌情增加获证后监督各方式的组合,以确定认证委托人所能适用的认证模式。
4 认证单元划分原则上,同一生产者(制造商)、同一生产企业(场所)生产的在以下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的汽车燃油箱产品为一个认证单元:(1) 燃油箱体的材料(金属、塑料);(2) 燃油箱基本结构、形状和固定方式;(3) 燃油箱加工工艺;(4) 燃油箱额定容量:按额定容量<95L和额定容量≥95L划分。
原则上,认证委托人应依据单元划分原则提出认证委托。
同一单元中可包含多个“型号(或规格)”的产品。
同一型号是指在设计上对标准符合性没有影响的产品。
相同生产者、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相同产品,或不同生产者、相同生产企业生产的相同型号产品,可考虑仅在一个单元的样品上进行型式试验,其他生产企业/生产者的产品需提供资料进行一致性核查。
5 认证委托5.1 认证委托的提出与受理认证委托人需以适当的方式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委托,认证机构应对认证委托进行处理,并按照认证实施细则中的时限要求反馈受理或不予受理的信息。
认证委托人应能够承担相关质量及法律责任。
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时,认证机构不得受理相关认证委托。
5.2 申请资料认证机构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认证实施的需要在认证实施细则中明确申请资料清单,应至少包括认证申请书或合同、认证委托人和生产者的注册证明、《汽车燃油箱产品描述》(附件1)、《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按附件2编写)等。
认证委托人应按认证实施细则中申请资料清单的要求提供所需资料。
认证机构负责审核、管理、保存、保密有关资料,并将资料审核结果告知认证委托人。
5.3 实施安排认证机构应与认证委托人约定双方在认证实施各环节中的相关责任和安排,并根据生产企业实际和分类管理情况,按照本规则及认证实施细则的要求,确定认证实施的具体方案并告知认证委托人。
6 认证实施6.1 型式试验6.1.1 型式试验方案认证机构应在进行资料审核后制定型式试验方案,并告知认证委托人。
认证委托人可自行选择指定实验室。
型式试验方案包括型式试验的全部样品要求和数量、检测标准项目、实验室信息等。
6.1.2 型式试验样品要求通常,型式试验的样品由认证委托人按认证机构的要求选送代表性样品用于检测;必要时,认证机构也可采取现场抽样/封样方式获得样品。
认证委托人应保证其所提供的样品与实际生产产品的一致性。
认证机构和/或实验室应对认证委托人提供样品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实验室对样品真实性有疑义的,应当向认证机构说明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
认证机构应依据国家认监委发布的相关规定文件,在认证实施细则中明确产品所用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清单及可被接受的强制性及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或型式试验报告的条件和具体要求。
6.1.3 型式试验检测项目型式试验项目为本规则第2条中相应标准适用的强制性条款。
6.1.4 型式试验的实施型式试验应在国家认监委指定的实验室完成。
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型式试验,并对检测全过程做出完整记录并归档留存,以保证检测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若有试验项目不合格,允许在对不合格产生原因分析后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进行试验。
凡需重新试验的,实验室须将试验情况通报认证机构,由认证机构重新确认试验方案。
6.1.5 型式试验报告认证机构应规定统一的型式试验报告格式。
型式试验结束后,实验室应及时向认证机构、认证委托人出具型式试验报告。
认证委托人应确保在获证后监督时能够向认证机构和执法机构提供完整有效的型式试验报告。
6.2 初始工厂检查初始工厂检查为认证机构对工厂的生产一致性控制体系能否符合认证要求的评价。
按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审查+生产一致性工厂现场检查方式进行。
注: 本实施规则中的工厂涉及认证委托人、生产者、生产企业。
6.2.1 基本原则工厂应按照本规则附件2的要求,建立、实施并持续保持其生产一致性控制体系,以确保认证产品持续满足认证要求。
认证机构应对工厂的生产一致性控制体系进行符合性检查。
初始工厂检查原则上应在型式试验合格后一年内完成,否则应重新进行产品型式试验。
6.2.2 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审查工厂应按附件2的要求制定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并提交认证机构进行审查。
认证机构应将审查结果告知工厂。
若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能够满足本规则附件2要求的,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的审查通过。
若认证机构认为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不满足要求,工厂应进行整改并重新提交。
认证机构重新审查后将审查结果告知工厂。
工厂制定的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审查通过后,认证机构根据其编制生产一致性工厂现场检查方案,方案应包括检查的产品、场地及范围。
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的审查时间根据申请认证产品的单元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生产企业为1~2个人日。
6.2.3 生产一致性工厂现场检查一般情况下,型式试验合格和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审查合格后,到生产企业现场,进行生产一致性检查。
认证机构应当委派具有国家注册资格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查员组成检查组,对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检查时,生产企业应有委托认证的产品在生产。
必要时,认证机构可到生产企业以外的场所实施延伸检查。
工厂现场检查时间根据所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工厂为2~4人日。
工厂现场检查时,工厂检查组应在生产线末端或仓库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认证产品进行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内容的检查:a.认证产品的结构及参数;b.认证产品现场指定试验(从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中选取)。
工厂检查未发现不合格项,则检查结果为合格;工厂检查存在不合格项,可允许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
整改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若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检查结果不合格。
工厂检查发现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与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存在严重偏差,或实际生产产品的结构及参数与型式试验样品一致性存在重大差异时,检查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检查。
6.3 认证评价与决定认证机构对型式试验结果、初始工厂检查结果和有关资料/信息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通过,按单元颁发认证证书;评价不通过,认证终止。
6.4 认证时限认证机构应对认证各环节的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并确保相关工作按时限要求完成。
认证委托人须对认证活动予以积极配合。
一般情况下,自受理认证委托起90天内向认证委托人出具认证证书。
6.5 已停产车型维修部件其委托及认证实施的要求见附件3。
7 获证后监督获证后监督是指认证机构对获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实施的监督。
认证机构应结合生产企业分类管理和实际情况,在认证实施细则中明确获证后监督方式选择的具体要求。
7.1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7.1.1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原则认证机构应在生产企业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获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实施有效的跟踪检查,以验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确保获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并保持与型式试验样品的一致性。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应在生产企业正常生产时,优先选择不预先通知被检查方的方式进行。
对于非连续生产的产品,认证委托人应向认证机构提交相关生产计划,便于获证后跟踪检查的有效开展。
7.1.2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内容认证机构应在确保认证风险可控的原则下,按照附件2制定获证后跟踪检查要求的具体内容,并在认证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
7.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7.2.1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原则采取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方式实施获证后监督的,认证委托人、生产者、生产企业应予以配合。
7.2.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内容认证机构应在认证实施细则中制定生产现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的内容和要求。
认证机构应根据企业分类原则和产品特点制定抽样检测方案,指定人员在企业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或口岸等)按抽样检测方案抽取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