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实验方法学性能验程序

微生物实验方法学性能验程序

微生物实验方法学性能验程序
微生物实验方法学性能验程序

微生物实验方法学性能验程序

1、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方法学性能验证程序,确保检测系统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2、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3、职责

微生物检验人员均需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程序

4.1 对于自建或非配套系统,检验程序验证内容宜包括精密度、线性、准确度、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度、生物参考区间。通常,培养方法的性能特征不包括精密度、线性和生物参考区间。4.2 未经修改的配套商业鉴定系统

4.2.1 新的鉴定系统使用前,反查阅已发表的完整。科学的系统评估文献,作为性能验证的初级证据,再按优先顺序依次选择标准菌株、质控菌株或其他已知菌株对商业鉴定系统(包括自动、半自动、手工)没种板(条/卡/管)的鉴定/药敏结果的符合性进行验证。

4.2.2微生物鉴定试验:选择至少20个已经临床菌株(可包括合适的质控菌株),尽量覆盖本地区临床上常分离的病原菌,大型医院应结合临床选择更多类型的菌株。按照检测系统标准作程序进行鉴定,正确率或符合率3日内检出。

4.2.4药敏试验:以质控标准菌株连续检测20~30日,每一组药物/细菌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频率应不超过(≤)1/20或3/30;也可采用替代质控方案,即连续5日,每日对每一组药物/细菌重复测定3次,每次单独制备接种物,15个数据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结果不超过(≤)1个,若失控结果为2~3个,则如前述,再进行5日,每日3次重复试验,30个数据失控结果应不超过(≤)3个。药敏试验方法的评估还要确保耐药菌株的检出。

4.3 若性能验证后发现部分试验解果不符合实验室预期性能的要求,应首先先对试验条件、质量控制结果和操作过程进行梳理,解决相关存在的问题后重新试验,若重新试验的结果仍然不符合要求,应和试剂厂商沟通,优化试剂的试验条件后验证,若仍然不理想,则应该更换试剂。若发现不合格原因是检测系统中试剂外的其他因素,则需对这些因素重新优化或者组合,必要时另外选择方法。

4.4 记录保存,每个项目的性能验证和(或)确认试验结束后,应将所有原始数据,汇总结29果、总结报告整理后存档保存,验证报告经质量主管审核后签字批准。经授权后可查询数据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4,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12,IDT).2012.

(3)Sharp SE.Cunitech 31A;Verif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2011.

(4)周庭银,倪语星,林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微生物实验室内人员比对程序

1、目的

保证室内人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稳定运行。

2、适用范围

在岗员工、具有某项目检测资质的其他工作人员,包括新员工、周末及夜班值班人员、眼科实验室人员。

3、职责

微生物室组长应负责工作人员比对的策划、操作流程、结果判读及总结。

4、程序

4.1 比对项目:由多人进行的手工检验项目需要进行人员比对,至少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结果判读、抑菌圈的耐药、结果报告,实验室若开展直接抗原试验或手工方法感染血清学检查,宜进行人员比对。

4.2 比对时间:至少每6个月一次,每次至少使用5份临床样品(含阳性结果)进行检验人员的结果比对,考核并记录。若涉及的比对项目标本量不够,可酌情延长单项比对时间。

4.3 比对方法:采用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

4.3.1 显微镜检查:方法为选取菌种或标本进行革兰染色或抗酸染色后,由所有参与比对人员报告镜下所见。

4.3.2 培养结果判读:方法为选取实验室已接种的平板,由所有参与比对人员报告菌落生长情况(包括菌量、有无溶血、选择性培养基上菌落挑选等).

4.3.3 纸片法药敏实验抑菌圈测量:方法为用游标卡尺测量某一药敏平板中指定抗生素纸片的抑菌圈的大小。

4.3.4 结果报告:对指定标本的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报告,宜包括痰液、粪便等有菌部位标本的病原菌报告和特殊药敏机制的报告。

4.4 比对结果判读:微生物室组长指定为该项目报告的授权人,其中符合率为单一测试所有人员与项目授权人比较:正确率为操作者对一个项目的总正确率。符合率和正确率均在80%以上视为合格。不合格人员则需进行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4.5 记录保存:人员比对结束后,应整理原始数据、汇总结果、总结报告,经质量主管审核后签字批准,并存档保存,经授权后可查询数据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4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12,IDT).2012.

(3)周庭银,倪语星,林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Sharp SE.Cunitech 39competency assessment in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2003.

微生物实验室间比对程序

1、目的

评估本实验室与其他同级别医院实验室之间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可比性,对实验室检测能力进行验证。

2、适用范围

未参加国际化,全国或者省市间质评的项目,按照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的要求进行实验室间比对。

3、职责

检验科质量主管负责比对试验室的选择,联系,微生物室组长负责实验室间比对的策划,操作流程、结果判读和总结。

4程序

.4.1 比对项目:有多人进行的手工检验项目,主要为涂片染色镜检(至少包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抗原抗体检测等。每项比对测试数不少于5个,涵盖阴性和阳性标本。

4.2比对频率及时间安排:每年2次,通常为上、下半年各一次,若涉及的比对项目标本量不过,可酌情延长但相比对时间。

4..3比对方法:采用实验室相关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

4.4 比对结果报告方式:比对双方均将所报结果入各自LIS系统中,作为原始资料以备溯源。4.5比对结果判读;要求双方符合率在80%以上,结果不一致或存在争议时,可通过协商复查在作出判断。

4.6比对总结:微生物室组长对比结果进行判读,填写实验室间比对总结,并附上双方实验室LIS 系统中报告单。该总结由双方实验室操作者签字确认,一式两份,保留一份于比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4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12,IDT).2012.

(3)Sharp SE.Cunitech 39competency assessment in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2003.

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人员对比表

标本类型授权人日期xx年x月x日

抗酸染色涂片抽查记录表

科室:日期:表格编号:

抗酸染色涂片复查记录表

科室日期表格编号:

细菌涂片革兰染色人员比对标准操作规范

1.目的

规范细菌涂片革兰染色人员比对标准化操作流程。

2.适用范围

对同一标本不同人员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比对。

3.试剂

革兰染色液。

4.标本类型

脓液标本

5.质量控制

同时做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对照。

5操作步骤

6.1 人员以英文字母(A、B、C........)编号

6.2 标本以阿拉伯数字(1、2、3.....)编号

6.3 涂片、革兰染色。

6.4镜检:观察细菌形态染色属性、形态特点、排列方式。

7.结果判断

7.1查见革兰阳性球菌、阴性球菌或革兰阳性杆菌、阴性杆菌,疑是某某细菌。

7.2未查见细菌。

7.3 描述并记录结果,填写“细菌涂片革兰人员比对表”(表16-1)。

表16-1细菌涂片革兰染色人员比对表

标本类型授权人:日期xx年x月x日

8.备注

8.1 标本至少5份(包括阴性和阳性标本),检验人员2份以上,有利于实验室结果统计分析。

8.2染色方法参见(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8.3标准也可选用尿、痰、无菌体液等标本。

8.4 授权人(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确认比对结果正确与否。

8.5 将比对结果录入相应的LIS系统中,作为原始资料以备份“细菌涂片革兰染色人员比对表”比对不合格人员要暂停相关工作并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继续岗位工作。

8.6 比对频率及时间安排,每年2次,通常为上、下半年各一次(两次人员比对时间间隔不超过6个月)。

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方法的说明。2014.

(2)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周庭银,临床微生物检验诊断与图解,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痰标本图片革兰染色人员比对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人员比对标准化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同一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不同人员比对。

3.试剂

革兰染色液.

4.标本类型

痰标本

5.质量控制

同时做革兰阳性和阴性对照。

6操作步骤

6.1 人员以英文字母(A、B、C........)编号

6.2 标本以阿拉伯数字(1、2、3.....)编号

6.3 涂片、革兰染色。

6.4 镜检:首先用低倍镜观察白细胞与上皮细胞数量,参照相关痰标本涂片标准操作规范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再进行细菌学描述。

7 结果判断

7.1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上皮细胞的数量,判断结果。

7.2油镜下观察细菌形态,排列、革兰染色属性,疑是某某细菌,同时观察有无真菌孢子及菌丝、脱落细胞或白细胞吞噬现象等。

7.3除判断标本质量外,于高倍镜下观察有无寄生虫。

7.4填写“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人员对比表”。

8.备注

8.1标本至少5份(包括阴性和阳性标本),检验人员2人以上,便于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8.2染色方法参见《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8.3授权人(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确认对比结果正确与否。

8.4将对比结果录入相应的LIS系统中,作为原始资料以备溯源,同时备份“痰标本涂片革兰染色人员对比表”,对比不合格的人员要暂停工作并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继续岗位工作。

8.5对比频率及时间安排,每年2次,通常为上、下半年各一次(两次人员对比时间间隔不宜超过6个月)。

9.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5-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检测说明。2014

(2)周亭银,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解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审校:

倪语星张秀珍吴文娟徐元宏刘小平周铁丽徐修礼

抗酸杆菌涂片检验人员比对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抗酸杆菌涂片检查人员比对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同一标本不同人员抗酸染色杆菌涂片检查比对。

3.试剂

抗酸染色液

4.标本类型

痰或其他标本

5.质量控制

同时进行阳性质控和阴性质控

6操作步骤

6.1痰标本5份

6.2人员以英文字母(A、B、C......)编号

6.3标本以阿拉伯数字(1、2、3...)编号

6.4涂片、抗酸染色参见(涂片抗酸杆菌标准操作规程)。

6.5油镜下观察。

7.结果判断

7.1查见抗酸染色杆菌,用+表示(1+,2+,3+,4+)

7.2未查见抗酸杆菌

8.备注

8.1标本至少5份(包括阴性和阳性标本),检验人员2人以上,便于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8.2标本也可选用尿、脓、无菌体等标本。

8.3授权人(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确认比对解果正确是否。在±1个加号允许误差范围内为合格。

8.4将比对结果录入相应的LIS系统中。作为原始资料已备溯源,同时备份“抗酸染色杆菌涂片检查人员比对表”(表16-2).比对不合格人员要暂停相关工作并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继续岗位工作。

8.5比对频率及时间安排:每年2次,通常为上、下半年各一次(两次人员比对时间间隔不宜超过6个月).

8.6凡在细菌室工作的检验人员均需定期进行能力比对。

表16-2抗酸杆菌涂片检查人员比对表

标本类型授权人:日期xx年x月x日

9.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4

(2)周庭银临床微生物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审校

倪语星张秀珍吴文娟徐元宏刘小平周铁丽徐修礼

培养结果判读人员比对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培养结果判读人员对比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同一标本不同人员培养结果判读比对

3.试剂

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

4.标本类型

痰标本

5.质量控制(略)

6.操作步骤

6.1人员以英文字母(A、B、C......)编号

6.2标本以阿拉伯数字(1、2、3...)编号

6.3观察平板有无细菌生长

6.4若平板上有细菌生长,辨别是病原体还是条件致病菌,是一种菌还是多种菌。

6.5观察菌落特征,提出处理意见(涂片、分纯、上机、手工生化、药敏、无菌生长、继续培养24h等)。

7.结果判断

7.1找出有临床意义致病菌。

7.2疑似某种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

7.3选择初步鉴定关键试验(氧化酶、葡萄糖O/F、硝酸盐还原、动力、血浆凝固酶、触酶、杆菌肽、Optochin等)。

7.4根据革兰染色、初步关键试验,选择某种鉴定板条上机鉴定。

7.5若平板上仅有正常菌落生长,则继续培养24h再观察。

8.备注

8.1痰标本培养方法参见相关痰标本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8.2标本至少5份,比对平板至少培养18~24h,检查人员2人以上,便于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8.3培养结果判读以主要致病菌如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不漏检,条件治病菌以优势菌至少1种符合,并且不报告无意义的菌位对比合格,由授权人(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确认比对结果正确与否。

8.4将比对结果录入相应的LIS系统中。作为原始资料以备溯源,同时备份“培养结果判读人员比对表”(表16-3)。比对不合格的人员要暂停相关工作并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继续岗位工作。

表16-3培养结果判读人员比对表

标本类型授权人:日期xx年x月x日

8.5凡在细菌室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均需定期进行能力比对。

8.6比对频率及时间安排:每年2次,通常为上、下半年各一次(两次人员比对时间间隔不宜超过6个月)。

9.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4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12.IDT).2012

审校

倪语星张秀珍吴文娟徐元宏刘小平周铁丽徐修礼

K-B药敏试验人员对比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人员K-B法药敏试验比对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同一标本不同人员K-B法药敏试验比对

3.试剂

血琼脂平板、M-H琼脂平板、药敏纸片、游标卡尺。

4.标本类型

临床分离菌株、标准菌株

5.质量控制

同时做标准菌株对照

6.操作步骤

6.1人员以英文字母(A、B、C......)编号

6.2标本以阿拉伯数字(1、2、3...)编号

6.3将菌株接种于M-H平板或血平板上,贴合适的药敏纸片。

6.4置35℃培养18~24h后阅读结果,操作方法参见《K-B法标准操作规程》

7.结果判断

7.2用游标卡尺量取抑菌圈直径,记录结果。

7.3填写”K-B法药敏试验人员对比表”(表16-4)

表16-4 K-B法药敏试验人员比对表

菌株编号:授权人:日期:xx年x月x日

8.备注

8.1标本至少5份,检验人员2人以上,有利于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8.2以授权人(高年资微生物检验人员)量取的抑菌圈直径(mm)±1mm为正确。

8.3将比对结果录入相应的LIS 系统中,作为原始资料以备溯源,同时备份“K-B法药敏试验人员比对表”,比对不合格的人员要暂停相关工作并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可继续岗位工作。

8.4比对频率及时间安排:每年2次,通常为上、下半年各一次(两次人员比对时间间隔不宜超过6个月)。

8.5凡在细菌室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均需定期进行能力比对。

9.参考文献

(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4

(2)周庭银临床微生物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审校:

倪语星张秀珍吴文娟徐元宏刘小平周铁丽徐修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大小的测定和计数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观察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标本装片,学会绘制生物图 3、掌握使用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4、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 2、微生物标本装片 3、目、物镜测微尺 4、血球计数板 5、酵母菌液或霉菌孢子液 6、载波片、盖波片、烧杯、滴管、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构造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包括镜筒、转换器、载物台、镜臂、镜座、调节器;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电光源。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操作 在目镜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所能达到的分辨率及放大率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初学者,进行显微观察时应遵循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观察程序,因为低倍数物镜视野相对大,易发现目标及确定检查的位置。 四、微生物大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来测量。用于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 1、目镜测微尺(图1-1)是一块圆形玻片,在玻片中央把5mm长度刻成50等分,或把10mm长度刻成100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此处正好与物镜放大的中 --

-- 间像重叠)来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目镜、物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相同,目镜测微尺每格实际表示的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须先用物镜测微尺校正,以求出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2、物镜测微尺(图1-2)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确等分线的载 玻片,一般将lmm 等分为100格,每格长l0μm (即0.0lmm), 是专门用来校正目镜测微尺的。校正时,将物镜测微尺放在载 物台上,由于物镜测微尺与细胞标本是处于同一位置,都要经 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成象进入视野,即物镜测微尺随着显 微镜总放大倍数的放大而放大,因此从物镜测微尺上得到的读数就是细胞的真实大小,所以用物镜测微尺的已知长度在一定放大倍数下校正目镜测微尺,即可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然后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标本片,用校正好的目镜测微尺在同样放大倍数下测量微生物大小。 3、目镜测微尺的校正 把目镜的上透镜旋下,将目镜测微尺的刻度朝下轻轻地装入目镜的隔板上,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刻度朝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对准焦距,视野中看清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两尺重叠,再使两尺的“0”刻度完全重合,定位后,仔细寻找两尺第二个完全重合的刻度(图1-3),计数两重合刻度之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因为物镜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l0μm,所以由下列公式可以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所代表的长度。 例如目镜测微尺5小格正好与物镜测微尺5小格重叠,已知物镜测微尺每小格为l0μm ,则目镜测微尺上每小格长度为=5×10μm/5=10μm 用同法分别校正在高倍镜下和油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 由于不同显微镜及附件的放大倍数不同,因此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须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物镜、目镜、镜筒长度)进行,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当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重新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 4、细胞大小的测定 移去物镜测微尺,换上待测菌体的装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的物,然后在高倍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来测量菌体的长,宽各占几格(不足一格的部分估计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测出的格数乘上目镜测微尺每格的校正值,即等于该菌的长和宽。 结果计算: 长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宽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大小表示: 宽μm ×长μm 五、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1、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图1-4),计数区 图1-1 目镜测微尺 图1-2 物镜测微尺 图1-3 目、物镜测微尺的校正 图1-4 血球计数板

微生物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皿,了解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名称、用途。 2.掌握对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方法与干热灭菌的操作过程。 [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实验要求较高的无菌状态,因此,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数要进行消毒、灭菌从而用以培养微生物,所以对其质量、规格、洗涤和包扎方法均有一定要求。 清洁的玻璃器皿是实验得到正确结果的先决条件,包扎方法要能保证防止污染杂菌。 干热灭菌的原理,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缓慢。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要高(160~170℃),时间要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实验材料与设备] 1.培养皿、大试管、三角瓶6只、烧杯(500ml)2只、烧杯(1000ml)1只、小试管6只、吸管(0.2ml 2支,0.5ml 2支,1ml 2支,5ml 2支)共8支。 2.去污粉、肥皂、清洗剂、毛刷。 3.棉花、扎绳、包扎纸。 [实验步骤] (一)学习下列常用仪器的种类、规格和应用范围 1. 培养皿 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常用的培养皿皿底直径90 mm,高15mm,皿底皿盖均为玻璃制成。制成平板,可用于分离、纯化、鉴定菌种、活菌计数以及测定抗生素、噬菌体的效价等。 2. 试管 (1)大试管(约18mm×180mm) :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需要大量菌体时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2)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3)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3.三角瓶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一次实验课内容 实验内容1. 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内容2. 实验室规则 实验内容3.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内容4. 染色标本的制备—革蓝染色 实验目的与要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实验课的目的是: 1. 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为以后的医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实验的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训练学生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白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在集体工作环境中互帮互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好实验的精神品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 1. 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实验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与协作,操作实验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实验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 详细讨论实验结果,提倡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并紧密联系理论课内容。要注意不论实验结果与理论符合与否,都有讨论的价值,并分析其原因,有可能的话还应重复实验; 4.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室规则 一、进入实验室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除必要的书籍文具外,其它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在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及与学习无关的其它活动,不得大声喧哗或嘻戏。 三、未经老师许可,不得擅自搬动实验器材及示教物品,不准随意摆弄和旋转实验仪器上的开关及旋扭等。 四、按照实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安排要进行的实验,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争取顺利地完成实验。 五、实验中使用完毕的器材和试剂,必须放回规定的位置。废弃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理或归放于指定的容器内,不能随便乱丢乱放。 六、实验中万一有菌液打翻、有菌材料污染桌面或衣物、割破手指等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老师进行处理,切勿自作主张不按规定处理。 七、爱护实验室内一切设备、挂图、仪器。注意节约使用消耗材料及药品试剂,注意用电安全及节约水电。 八、实验结束,要清理桌面,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值日同学要搞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保持室内整齐,离开实验室前要关好门窗、水、电,并将手洗干净。 九、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实验室。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本课程总学时:10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40学时,实习周教学1周(24学时),一个学期内完成全部授课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加工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9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化学应用技术》、《生物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酿酒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生长测定、微生物分离纯化及鉴定、微生物检测、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的保藏。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及保藏技术等关键技能,学习无菌操作室、微生物菌种室的建设,并掌握微生物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学完该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学习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实践性均强,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技能训练要求严格,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因此,如何教与学好这门学科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辅相承。 1.明确目的是前提 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这就要求你要听好第一堂即“认识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讲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明确微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多学科联系紧密,有“桥梁”学科之称。如后续的发酵工艺课中的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酒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 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 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 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最小抑制浓度:表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单位是g/ml。 抗菌谱: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有一定范围,这种作用范围称该抗生素的抗菌谱。广谱:对多种微生物有作用(如:土霉素、四环素); 窄谱:仅对某一类微生物有作用(如:多粘菌素) 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 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 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三、IMViC试验 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 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 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10.10)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 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二)实验内容 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制作细菌染色装片。 3.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 4.用油镜观察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原理 (一)油镜的基本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括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油镜是一种高倍放大的物镜,一般都刻有放大倍数,如95×、100×等。油镜头上常刻有OI(Oil,Immersion)或HI(Homogeneous immersion)字样,有的还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标记,而且油镜的镜身较高倍镜和低倍镜为长。在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numberal aperture)最大,而工作距离最短(图3-1)。 图1-1 显微镜物镜参数图 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D值愈小表明分辨率愈高。D值与光线的波长(λ)成正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成反比.

从上式可看出,缩短光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都可提高分辨率。数值孔径指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角度(称镜口角,α)的一半正弦与介质折射率(n)的乘积。影响数值孔径大小的因数,一是镜口角,二是介质的折射率。 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1.0)与玻璃(n=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废,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提高分辨率,因而可以使物像明亮清晰。 (二)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 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四、实验内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 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 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 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 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六、思考题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 无菌的? 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4.培养基的配制原则是什么?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盛9m1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 烧瓶、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酒精灯、无菌培养皿、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 四、实验内容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④菌落小(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⑤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⑥能在含血清、酵母菌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 授课教师刘一倩 高秀芝 2006年3月

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的观察 1目的要求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熟悉几种常见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2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油镜的工作原理 2.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的构造可分为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机械装置包括镜座、镜筒、镜臂、物镜转换器、载物台、推进器、粗调螺旋、微调螺旋、光圈等部件;光学系统由接目镜、接物镜、聚光器、反光镜等组成(图1-1)。 (1)镜座 镜座是显微镜底座,用以支撑 全镜,呈长方形。其上装有电源开关、照明 光源、保险丝、光源滑动变阻器等。 (2)镜筒 镜筒上连接目镜、下连接转换 器,光线从筒中通过。 安装目镜的镜筒分为 可调式的单筒和固定式的双筒两种。从镜筒 上缘到物镜转换器螺旋口之间的距离称为筒 长。国际上将显微镜的标准筒长定为160mm , 此数字标在物镜的外壳上。 (3)镜臂 连接镜筒和镜座。有的镜臂是 固定的,有的可向后方倾斜,其作用是支撑 镜筒、载物台、聚光器和调焦装置等。 (4)物镜转换器 转换器上可安装3~5 个物镜,一般是3个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油镜)。转动转换器时,可以按需要调换各种 物镜,将之推到使用位置上。 图1-1 光学显微镜构造示意图 (5)载物台 载物台呈长方形,中央有一 孔,为光线通路。在台上装有弹簧标本夹和推 进器。 (6)推进器 推进器由一横一纵两个推进 齿轴和齿条构成,转动其上螺旋,可使标本片 向前、后、左、右移动。研究型显微镜的纵横架杆上刻有刻度标尺,构成精密的平面坐标系。如需要重复观察已检查标本的某一物像时,可在第一次检查时记下纵横标尺的数值,下次按数值移动推进器,就可以找到原来标本的位置。 1.物镜转换器; 2.物镜; 3.游标卡尺; 4.载物台; 5.聚光器; 6.虹彩光圈; 7.光源; 8.镜座; 9.电源开关;10.光源滑动变阻器;11.粗调螺旋;12.微调螺旋;13.镜臂;14.镜筒;15.目镜;16.标本移动螺旋 (7)粗调螺旋 粗调螺旋用于粗放调节物镜和标本的距离。老式单目镜显微镜的粗调螺旋向前扭动,镜头下降接近标本。新式双目镜显微镜(如Motic 显微镜)镜检时,双手向后扭动使载物台上升,让标本接近物镜,反之则下降,标本远离物镜。使用显微镜观查标本时,主要使用粗调螺旋调节。 (8)微调螺旋 用粗调螺旋只能粗放地调节焦距,难于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因而需要用微调螺旋做进一步调节。其每转一周,镜筒移动0.1 mm 。新式研究型显微镜粗、微螺旋为共轴式。原则上,微调螺旋每次旋转不超过一周。 (9)光圈 在聚光器下方,可任意开闭,用来调节射入聚光器光线强弱。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 (生命科学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 N·A=n·sinα 2、 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 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 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实验室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一实验目的 1 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体表存在微生物 2 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3 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当取自不同来源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1-2d内每一菌体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菌落的大小、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粗糙或光滑等。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基来检查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 三、器材 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 2、仪器或其他用具无菌水、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接种环,试管架,酒精灯,记号笔,废物缸。 四、操作步骤 1、写标签 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包括班级、姓名、日期、样品来源等),字尽量小些,写在皿底的一边,不要写在当中,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注:培养皿的记号一般写在皿底上,如果写在皿盖上,同时观察两个以上培养皿的结果,打开皿盖时容易混淆。 2、实验室细菌检查 (1)空气 将一个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实验台上,移去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将另一块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洁净工作台内或无人走动的实验室中,移去皿盖,1h后盖上两个皿盖。 (2)实验台 ①用记号笔在皿底外面中央画一直线,再在此线中间处画一垂直线。 ②取棉签 左手拿含有棉签的试管,在火焰旁用右手的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持棉塞,将其取出,将管口很快地通过酒精灯的火焰,烧灼管口;轻轻地倾斜试管,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棉签小心地取出。放回棉塞,并将空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③弄湿棉签 左手取灭菌水试管,如上法拔出棉塞并烧灼管口,将棉签插入水中,再提出水面,在管壁上挤压一下以除去过多的水分,小心将棉签取出,烧灼管口,放回棉塞,并将灭菌水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④取样将湿棉签在实验台面或门旋钮上擦拭约2cm2的范围。 ⑤接种在火焰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使平皿开启成一缝。再将棉签伸入,在琼脂表面顶端接种(滚动一下),立即闭合皿盖。将原放棉签的空试管拔出棉塞,烧灼管口,插入用过的棉签,将试管放回试管架。

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水处理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年月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测微尺的使用及生物相的观察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技术 实验三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实验四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一显微镜、测微尺的使用及生物相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学习与掌握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方法。 (2)观察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绘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图。 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普通光学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光学仪器。以往最简单的显微镜仅由几块透镜组成,而当前使用的显微镜由一套透镜组成。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能将物体放大1500—2000倍。 (一)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机械装置,一为光学系统,这两部分很好的配合,才能发挥显微镜的作用。 1、显微镜的机械装置 显微镜的机械装置包括镜座、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推动器、粗动螺旋、微动螺旋等部件。 (1)镜座镜座是显微镜的基本支架,它由底座和镜臂两部分组成。在它上面连接有载物台和镜筒,它是用来安装光学放大系统部件的基础。 (2)镜筒镜筒上接接目镜,下接转换器,形成接目镜与接物镜(装在转换器下)间的暗室。 从物镜的后缘到镜筒尾端的距离称为机械筒长。因为物镜的放大率是对一定的镜筒长度而言的。镜筒长度的变化,不仅放大倍率随之变化,而且成像质量也受到影响。因此,使用显微镜时,不能任意改变镜筒长度。国际上将显微镜的标准筒长定为160mm,此数字标在物镜的外壳上。 (3)物镜转换器物镜转换器上可安装3—4个接物镜,一般是三个接物镜(低倍、高倍、油镜)。Nikon显微镜装有四个物镜。转动转换器,可以按需要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接物镜和镜筒接通,与镜筒上面的接目镜构成一个放大系统。 (4)载物台载物台中央有一孔,为光线通路。在台上装有弹簧标本夹和推动器,其作用为固定或移动标本的位置,使得镜检对象恰好位于视野中心。 (5)推动器是移动标本的机械装置,它是由一横一纵两个推进齿轴的金属架构成的,好的显微镜在纵横架杆上刻有刻度标尺,构成很精密的平面座标系。如果我们须重复观察已检查标本的某一部分,在第一次检查时,可记下纵横标尺的数值,以后按数值移动推动器,就可以找到原来标本的位置。(6)粗动螺旋粗动螺旋是移动镜筒调节接物镜和标本间距离的机件,老式显微镜粗螺旋向前扭,

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甜酒酿的制作 起止日期:2013 年月日至2013 年月日 学生姓名 班级生物技术1102班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3年1月10日

摘要 甜酒酿简称酒酿,是我国民间广泛食用的一种高糖、低酒精含量的发酵食品。本文内容主要以微生物学发酵工程中的基本方法,酿制甜酒,旨在学会甜酒的制作技术。 关键词:甜酒、酿造、方法。

ABSTRACT Sweet whose abbreviation, whose is our country folk widely consumed a high sugar, low alcohol content in fermented food. This paper content mainly by the basic methods of microbiology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brewing wine, to learn to wine making technology. Keywords: wine、brewing wine、methods.

目录第一章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酿造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方法与步骤 第四章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 第五章总结报告

第一章背景与意义 甜酒酿,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广泛食用的食品。其原理是糯米经过根霉和酵母糖化发酵制成的,制作原理简单。在学习微生物学之后,通过自行设计酿造甜酒酿,使得理论省时,省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上面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

第二章酿造原理与方法 2.1 酿造原理 根霉的孢子在米饭及枝上发芽后,迅速萌发出大量菌丝体,它们分泌的几种淀粉酶将基质中的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这是糖化阶段。接着,再再由根酶和多种酵母菌继续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此即酒精发酵阶段。 2.2 酿制方法 糯米用水浸透后蒸煮、冷却→接种小曲粉并搅匀→装入洁净容器后压实→25℃下培养3~5d→成品。 从甜酒或小曲等材料中可分离优质根霉菌种。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格式标准参考) (生命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教师:黎勇

目录索引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 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4) 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6) 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 (7) 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 (9) 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10) 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12) 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3)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

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 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 1.N·A=n·sinα 2.D=λ/2N.A 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 (一)油镜的使用 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 〔结果分析〕 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描绘时按视野实际大小5-10倍绘制) 菌名:大肠杆菌菌名:金黄色葡萄球菌 放大倍数:100×10(×5)放大倍数:100×10(×5) 特殊结构:无特殊结构:无 视野观察下微生物的形态 2、油镜使用时为什么必须干燥装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