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案

第六课第一节第一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课件下载)

北京市二十五中学魏威100007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理解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方面:

通过体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

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理解第六、七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社会存在与物质、社会意识与意识这两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做好比较。

导入新课:

第六课是第五课内容的引申。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们应重视自身的这个特点,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各种主观因素中,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价值观因素是首要因素。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认识什么和改造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

去认识这个而不去认识那个,为什么要去改造这个而不去改造那个。这就是价值观的导向在起作用。换句话说,人们在自己的行动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可见,第六课论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对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观点的深化。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下面,我们就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价值观的问题。

讲授新课: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第一节社会意识与价值观(板书)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板书)

请阅读40页,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此处如有反映张家港风貌的图片或录像可在课堂上展示或播放)张家港的成就、经验、精神、发展速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回答)这是因为,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张家港市文明进步的实践生动表明: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需要精神生活,这说明人们的社会生活既有物质方面的内容,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这里包含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

现象丰富多彩,极其复杂,但从总体上可以将其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板书)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板书)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⑵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板书)

物质和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两个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简称为“性质”决定“性质”;二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简称为“变化”决定“变化”。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板书)

首先,从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投影:

我国法律和俄罗斯法律对比:我国的法定婚龄是男22岁,女20岁;俄罗斯则是18岁,特殊情况可允许16岁结婚。2002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一部关于婚姻法的修正案,规定俄罗斯人只要年满14岁,并征得父母的同意就可以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多、俄罗斯(尤其是西伯利亚)人口少。

陶潜的《桃花园记》描述了一个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

自得的没有阶级压迫的和平社会景象,有没有可能是烟囱林立的工厂和拖拉机吼叫于田野的社会景象?西欧是汽车的发源地,但近年来,西欧的公路上每年行驶的汽车超过了一亿九千万部,并以每年三百万辆的速度递增。空气污染和交通阻塞使西欧人望而生畏。由巴黎倡议的“无车日”一出,立即得到了罗马、伦敦等150个城市的积极响应,欧洲委员会也积极支持。

可见,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以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为基本源泉。

其次,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也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的,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如每个人所受家庭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都是个人社会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阶级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思想和感情就不同。不同阶级意识是该阶级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鲁迅曾说过:“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不会去种

兰花,像阔人老爷一样。”这段话表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评价标准即其社会意识的状况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板书)

首先,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例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原始的集体的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便产生了私有观念,产生了损人利己、发财致富思想,出现了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这说明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将随私有制的消失而逐渐消失。私有观念的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那种抽象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

其次,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我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社会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例如:在我国,男尊女卑与男女平等观念的更替;古代女子缠足与现代妇女审美观的演变;婚育观念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更;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的形成等。

总之,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或者“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两种表现都是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其共同点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⑵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板书)

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认识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机械反映,人们认识社

会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板书)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例如: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主张,即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与陈水扁的“一边一国”;抗日战争,存在不同的言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亡国论”、“速胜论”;爱护环境意识与“吃野味”盛行等都体现了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所起的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原因(板书)

科学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由于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形势好时要能够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在面临困难时,要能够看到成绩,看到光明,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

素,信心百倍地去推动形势或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下面我们把这一关系问题小结一下:

11我与社会教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课题 1.1.1我与社会课型新授总课时 1 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与父母、老师、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学生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初步理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知道人的身份由社会关系决定。 重点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知道人的身份由社会关系决定 难点感受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学法指导情境感悟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课前三分钟:热点时事新闻探究。 一、导入 1、人能否离开社会 教师展示“狼孩”案例。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案例说明了 什么?你觉得人是否能离开社会,独立生存? 2、我的感受 说说参与社会生活对我们有怎样的意义?你在参与社会生活 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二、新授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挤挤融入社会, 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中 锻炼、发展。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一)自主学习 初读教材,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完成导学案。 (二)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 1、我们怎样了解社会 (1)阅读教材第2页“运用你的经验”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 经验,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学生展示,说说自己有哪些参与社会生活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悟? 2、感受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拓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三)第二目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我们与社会的关系[来源:学科网] 可以说说自己在暑假的经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维导图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1) 1.地理条件 (2) 2.生产方式 (2) 2.1.生产力 (2) 2.1.1.实体 (2) 2.1.1.1.劳动对象 (2) 2.1.1.2.劳动资料 (2) 2.1.2.智能 (3) 2.1.2.1.科技 (3) 2.2.生产关系 (3) 2.2.1.静 (3) 2.2.1.1.所有制 (3) 2.2.1.2.人与人 (3) 2.2.1.3.分配 (3) 2.2.2.动 (3) 2.2.2.1.生产 (3) 2.2.2.2.分配 (3) 2.2.2.3.交换 (3) 2.2.2.4.消费 (3) 3.人口 (3) 社会意识 (3) 低级 (3) 社会心理 (3) 高级 (3) 社会意识形式 (4)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4) 非意识形态 (4) 经济基础 (4)

参见:社会意识(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1.地理条件 2.生产方式 2.1.生产力 2.1.1.实体 2.1.1.1.劳动对象 2.1.1.2.劳动资料 工具为标志

2.1.2.智能 2.1.2.1.科技 2.2.生产关系 参见:经济基础(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2.2.1.静 2.2.1.1.所有制 2.2.1.2.人与人 2.2.1. 3.分配 2.2.2.动 2.2.2.1.生产 2.2.2.2.分配 2.2.2. 3.交换 2.2.2.4.消费 3.人口 社会意识 参见:社会存在(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低级 社会心理 高级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参见:经济基础(决定) 非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参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关系(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六年上人与社会教案

人与社会教案 六年上册

教学进度表 《节气歌里话农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气的认识、了解情况。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节气相关问题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课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调查问卷,课件。 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节气歌》。 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节气、天气、农谚、植物生长、农事、古诗等) 小结: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你还记得吗?(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进行问卷调查 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说一说节气这个话题。(出示课题) 你对二十四节气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个调查。 (拿出问卷,完成调查问卷。) 2. 统计、分析问卷。 我们来统计一下。 第一题:(预设:大家对节气的由来不是十分了解。) 第二题:(利用EXCEL表中的柱形图形,进行对比) 观察这个条形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同学们对洋节的习俗比较了解,对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还缺乏了解。)小结: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在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有重大

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出示:有价值) 你对24节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呢? 我们就先以清明为例来说一说: 预设: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古诗词 ⑵扫墓、踏青、吃青团……风俗 ⑶多雨天气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⑷“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瑞雪兆丰年)谚语 ⑸有没有听老人说:清明前吃什么眼睛会更明亮?(马兰头)(清明前的长江刀鱼鱼骨是软,特别鲜美,清明后就变硬)养生 ⑹农事(芒种: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谷、黍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称“芒种”。) ⑺动植物活动(惊蛰) “惊蛰”,“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所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关于其他节气你还了解些什么?(相机结合学生回答,补充上述内容) 3. 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对24节气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了解还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如果想了解得更多、更深,可以怎么做? 学生交流、回答。 预设1:学生回答收集资料、访问等方法。 小结:刚才一些同学所说的都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确实就如他们所说,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就我们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预设2:进行课题研究。 小结:说得真好,课题研究就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 三、学生自主选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共同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作为你们的研究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我与社会》精品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 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 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例: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

1.1《我与社会》教案

1.1《我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社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2.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经验分享、讨论、情境模拟、讲授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说说你的暑假生活: 教师:无论我们是否情愿,暑假生活已经和我们说再见了。在暑假,你有哪些不同于学校的生活经历。请选择其中的一两件和大家分享。 学生分享:略 教师总结:在暑假,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我与社会有了更深的交融。 (二)讲解新课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二】校园生活OR社会生活?请你来选择 Q:和校园生活相比较,你更喜欢社会生活还是校园生活?为什么? 生:略(社会生活的好,或者不好) 师:走进社会,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可能也会发现一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根据情境介绍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自我介绍的情况。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业缘关系)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血缘关系)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两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 哲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哲学部分的知识点不算最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特别是在材料分析题里,知识点弄错了就会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因此对于政治知识点,2017考研的研苞一定要扎实掌握,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真题链接】(2015.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课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导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我与社会》教案修订版

《我与社会》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我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大家都比较喜欢《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他真的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是与世隔绝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一站:我与社会。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做好补充) 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社会化? (学生发言后,学生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师: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深入分析、探讨。 2、社会关系网 让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问学生: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讨论: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②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 业有什么样的联系?

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体会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见: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2、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一:配着教材第56页的插图,给学生讲心理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表明,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活动二: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总结: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三:小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的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①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②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 让学生搜集资料素材,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设计辩论这一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七、教学总结 在本站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己体会社会对自身的影响,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中,为理解下一站奠定基础。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教案.doc

授课章 节授课题 目授课类 型 教学目 标 教学重 点教学难 点教学资 源教学方 法 板 书 设 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教案 教者:彭枭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授课日期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理论课讨论课授课时数 2 课 时 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知识目标 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能力目标 崇高的人生理想。 情感目标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多媒体课件教学。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二、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1.社会理想是社会的最高奋斗目标

计 教时学间过分程配 2.个人理想是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 和向往 3.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三、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2.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四、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1.人生理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2.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要求 3.在社会发展中确立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师活动学目 生的 活 动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 提问: 「」 1.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引 分 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 入 钟 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新「」 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分 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活与哲学》十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编写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丁芳张瑞江 2011-11-1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我们身边的事物,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2)在对社会现象评论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分析、探究、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课前预习案】 一、新知导学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请试着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2.欣赏课本87页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请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神长得像中国人,而西方的耶稣长得像西方人? 3.有人认为,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立刻带来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请结合课本88页有关 内容进行分析。

4.请尝试着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二、请你判断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4.一般说来,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三、我的困惑 同学们,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1) (2) (3) 【课堂探究案】 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 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探究活动(一)不同的学习动机 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来自专业技术者、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和农民家庭的家长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1:“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稳定的职业。” 家长2:“要努力拼搏,千方百计考名校,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家长3:“要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才能出人投地、光宗耀祖,才能有好的生活。” 家长4:“要认真学习,尤其要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更多选择。” 家长5:“要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找准专业,将来找一个专业对口工作。”

第1课 1.1 我与社会 教案

1.1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提出问题:鲁滨逊是真的到了世外桃源了吗?他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 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了四年。这期间,他的知识、技能、手中的火枪等工具帮了他很大的忙。但这些都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像他这种极端的例子都不可能真正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何况我们呢? 导读问题: 1.参考“李铭的一天”,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3.结合P3探究,说明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4.阅读P4相关链接,思考:如何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讲授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 (展示图片 ) 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图1 图2 图3 图4

大班社会教案我的一天

大班社会教案我的一天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我的一天 教学目标: 1、使幼儿学习做生活的小主人。 2、让幼儿知道要遵守科学的作息时间,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3、使幼儿逐渐适应学前班的生活。 教学准备:幼儿画册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到了新的幼儿园,每天我们应该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来上课,你们知道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吗 幼儿:不知道。 2、师:那老师告诉你们咱们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好不好 幼儿:好。 3、师:告诉小朋友们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上午7:50以后入园,11:00接园;下午1:50以后入园,3:50接园 幼儿:倾听。 4、师:小朋友们,你们记住老师说的时间了吗 幼儿:记住了。 5、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按时起床,睡觉,上学,回家,尤其要按时上学,知道了吗 幼儿:知道了。 二、新课

1、师:那你们知道皮皮每天是怎样做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皮皮每天是怎样做的呢 幼儿:不知道;想。 2、师:好,那我们就打开幼儿画册第六页,看看皮皮的一天是怎样过得。 幼儿:打开幼儿画册。 3、师:大家先看看图中黄色的圆圈是什么呀 幼儿:钟表。 4、师:小朋友们,你们可真聪明,那你们看看在圆圈里还有什么幼儿:表针;数字。 5、师:对了,还有数字,那是多少呢 幼儿:数数1——12。 6、师:小朋友们,那你们知道这12个数字代表什么吗 幼儿:时间;点。 7、师:对,那我们看看皮皮的一天是怎样度过得,他这样度过一天好不好 幼儿:倾听。 8、师:那我们先看看第一幅图,现在几点了皮皮在干什么 幼儿:7点了,皮皮在穿衣服。 9、师:看第二幅图,现在几点了皮皮又在干什么 幼儿:7:40,在妈妈的陪伴下去上学。 10、师:看第三幅图,现在几点了皮皮在干什么

11.5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5节。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及其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一方面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的能力。本节教学可按“总→分→总”的框架进行设计:先组织学习阅读教材第一段,通过讨论分析来了解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再利用视频和探究实验来具体研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利用情境问题来具体研究密度在物质鉴别中的应用;最后进一步讨论分析密度在材料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学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 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气球、冰块、酒精灯。 学生:酒精灯、自制纸风车、火柴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的。勘探队员在野外勘探时,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盐水可以选种等,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一特点。下面我 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与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与社会上的其她人交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与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您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就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就是参观工厂;第二幅就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就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就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您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就是社会的一员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 1.分析:您对这个网络就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就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瞧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瞧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就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大家都比较喜欢《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他真的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是与世隔绝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一站:我与社会。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做好补充) 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社会化? (学生发言后,学生点评,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师:通过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深入分析、探讨。 2、社会关系网 让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社会关系网状图,问学生:这个关系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讨论:①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 ②请同学们举例说说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各业 有什么样的联系? ③如果离开了社会,人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体会日常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我们应当承认,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 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我与社会》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 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 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如下: 一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它就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得永恒得、必要得条件,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得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与延缓得作用。如,一个国家得国土大小,气候、地形、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与社会得重要作用。二就是“人口因素”,就是重要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起着制约与影响作用。它指构成人类社会得有生命得个人得总与。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三就是“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与决定性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得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主体得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就是辩证统一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1、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得基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实践得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反映社会存在得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得不断发展变化得现实世界得反映。 例子: (1)富人与穷人得烦恼————社会存在得性质决定社会意识得性质,社会意识得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得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得辛酸,饥区得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3)视频:电视剧欢乐颂中,不同社会层次得女孩子对上海得欢乐颂小区得不同瞧法,体现了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 2、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与发展。社会意识就是具体得,历史得。每一时代得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得内容与特点,具有不断进步得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就是深深埋藏于经济得事实之中。 例子: (1)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得或早或晚得发生变化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