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陈景润证明的叫歌德巴-赫猜想。并不是证明所谓的1+1为什么等于2。当年歌德巴-赫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说,他认为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但他既无法否定这个命题,也无法证明它是正确的。欧拉也无法证明。这“两个质数的和”简写起来就是“1+1”。几百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能够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包括陈景润,他只是把证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还是没有完全证明

2

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

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

3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规律:

a+a=b、b+b=a、a+b=c;n+c=n

a*a=a、b*b=a、a*b=b;n*c=c

这八个等式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自然数中各类数的相互关系。

下面我们就用abc属性分类对“猜想”做出证明,

设有偶a数p求证:p一定可以等于:

一个质数+另一个质数

证明:首先作数轴由原点0到p。同时我们将数轴作90度旋转,由横向转为纵向,即改为原点在下、p在上。我们知道任意偶数都可以从它的中点二分之一p处折回原点。把0_p/2称为左列,把p/2_p称为右列。这时,数轴的左右两列对称的每对数字之和都等于p:0+p=p;1+=p;2+=p;、、、、、、p/2+p/2=p。这样的左右对称的数列我们称之为数p的“折返”数列。

对于偶a数,左数列中的每一个b 数都对应着右列的一个b数。

如果这个对应的“b数对”中左列的b 数是质数而右列的b数是合数,我们叫这种情形为“屏蔽”。显然,对于偶a数的折返数列,左列中的所有质数不可能同时被屏蔽,总有不能被屏蔽的“质数对”存在,这样我们就证明了偶a数都可以写作两个质数之和。其它同理。继而我们就证明了“猜想”。

第一步:写出b数数列:5、11、17、

23、29、35、41、47、53、59、65、71、、、、

第二步:写出b数数列中的合数:35、65、77、95、119、125、155、161、185、203、、、、、

第三步:由于对于偶a数p,它右列出现合数的最小数是35,所以能够屏蔽左列第一个质数5的p数的取值是40,也就是说只有当p=40时,左列中的5才可以被35屏蔽,这时左列0_p/2=20,左列中还有11、17两个质数不能被屏蔽,这两个“质数对”是11+29、17+23。如果要同时屏蔽5和11、就必须加大p的取值,p由原来的40增加到p1=130;而这时的/2也同时增加到65。

第四步:左列中有5、11、17、23、29、35、41、47、53、59、65共11个b 数,而右列65_130间的合数只有65、77、95、119、125共5个,除去屏蔽5和11的125和119以后只剩余95、77、65显然即使偶a数p=130的折返数列的右列中的所有合数、都去屏蔽,也不能完全屏蔽左列中的质数。也就是说偶a数p

中最少可以找出许多质数对,可以写成p=一个质数+另一个质数的形式。这里它们分别是:

130=17+113、130=23+107、130=29+101、130=41+89、130=47+83、130=59+71

第五步:同理,即使我们再继续增加p的取值,而p/2的值也同时增加,右列中的合数永远也不可能全部屏蔽左列中的质数,所以,任意偶a数都一定可以写作两个质数之和。

同理,我们可以做出偶b数和偶c 数也都可以写作两个质数之和。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对于任意偶数我们都可以写作两个质数之和。

1加1为什么等于2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1’+ ‘1’=2原因如下。。

一,你要首先知道宇宙的形成物质的本质。

二,知道如何推导’’e=m*c ‘‘.,也可能指在自己国家的ton,而我们中国人说ton,其实指的都是公吨。

b.

在我国,1公吨=1吨。在英国和美国,1公吨近似于、但不等于1吨。国际上有“公吨”这个单位。1公吨=1000千克=0.9842英吨=1.1023美吨;1公吨= 1000公斤= 1016公斤或907.2公斤。

c.

1吨=1公吨=1000千克=0.9842英吨=1.023美吨。国际上有这个单位。

d.

短吨是实行美制的国家采用的重量单位。1短吨=907公斤。

长吨是实行英制的国家采用的重量单位。1长吨=1016公斤。

结论是:1长吨的重量大。

2014年4月)一个公司招聘员工,经过一层一层的筛选,还剩下三个面试者,他们的业务水平不相上下,从三个人当中挑选一个实在是难以取舍。最后,

总经理决定再来一次面试,由他亲自挑选。

面试的问题出乎意料,和业务毫无关系,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算术题。

“请你们三个回答我一个问题:十减一等于几?”

第一位应试者想了想,最后满脸堆笑地说:“您说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您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

第二个见第一个回答得这么精明,不甘示弱地说:“十减一等于九,就是消费;十减一等于十二,那是经营;十减一等于十五,那是贸易。”

总经理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摇摇头,他把目光转向第三位应聘者:“说说你的答案?”

“十减一就是等于九嘛!”

后来。这个老实人被录用了。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把“诚实”视为“愚蠢”。人们最喜欢犯的错误就是自作聪明,结果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不诚实地对待那些原本正确

的东西呢?

推理能力

一、推理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推理既包括以三段论为主要形式的演绎推理,又包括以归纳、类比为主要途径的合情推理。这两种推理形式无论是在数学的研究中还是在数学的学习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合情推理是获得猜测提出猜想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的发现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演绎推理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是确认数学命题为真的推理。但演绎推理所论证的对象往往是由合情推理得来的,同时,由合情推理所得到的猜测必须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正确性,因此,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关于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人的发展和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著名的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一段话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一个认真想把数学

作为其终身职业的人,要学好论证推理,---------”。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对论证推理给与了充分的关注,在我们强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中,都表现出对逻辑的强调,即给出已知条件,求证一个结论,这是演绎的方法。但我们对引导学生们尝试着去推测、猜想等关注的不够,也就是说对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强调的不够。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认识上,也有客观的原因。然而,归纳、类比等与创新思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不注重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就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创新型的人才的培养。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的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例如,高中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设立了专题“推理与证明”,就强调了

培养学生两种推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推理能力的全面要求,推动了课程实施中对合情推理的关注,新课程的数学实验教材以及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都重视了学生探索、猜测的过程,为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提供机会。同时,由于评价的导向作用,我们发现在各种类型的学业评价中也增加了对学生观察、探索、归纳、概括、猜测以及证明等能力的考察。

但是,归纳、类比等推理与演绎推理不同,它们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具体的步1

骤,对它们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和体会。因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亲自去观察、概括、抽象,进而发现规律并作出相应的猜测,是十分必要的。同样,评价学生的推理能力也需要利用恰当的问题情

境,以全面衡量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提供恰当的问题情境实现推理能力的培养

1、问题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知识相适应

在有关合情推理的教学和评价方面,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营造出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气氛,也编制出一些可供学生进行这方面探索的问题以及考察学生能力的测试题。例如,如下的一道中考试题就是其中的一例。

问题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52-32=8×2,92-72=8×4,152-32=8×27,王华接着又写出了两个具有同样规律的算式:112-52=8×12,152-72=8×22,

请你再写出两个具有上述规律的算式;

用文字写出反映上述算式的规律;

证明这个规律的正确性。

事实上,上面问题①的已知条件中,

五个等式分两次给出,按照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观点①,将前三个等式称之为启发式联想,因为对这三个等式的观察与分析,能够启发观察者获得对某种规律的初步认识,但这样的认识是模糊的;接下来的算式波利亚称之为支持性联想,也就是对前面得到的较为模糊的认识的进一步的清晰和认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得了猜测的过程。继续下去,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成是对前面的猜测进行验证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支持性联想的一部分。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已经是将发现的规律进行一般化的表述,形成猜想了。最后则是给出形式化的数学证明。

在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既包含了对所给的算式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又要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探索出规律,并进一步对规律进行数学的表述,最后对此规律进行推理证明。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为学生进行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提供了可能,作为试

题也能全面地考察学生两种推理能力的情况。①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科学出版社, 1984, p2.

上面这个例子中,无论是类比、归纳还是推理证明,都是学生们能够完成的,因此,它既适合对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也适合考察学生相关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小学生或者初中学生来说,通过对某些问题的观察、分析,进而发现一定的规律并获得猜测是可能做到的,但是要证明这个猜测的正确性有时就是学生们力所不能及得了。例如,

问题②计算21-1=1,22-1=3,23-1=7,24-1=15,25-1=31,…。归纳各计算结果中的个位数字的规律,猜测22014-1的个位数字是。

问题③用计算器计算:?9?19,99?99?199,999?999?1999,?, 请你猜测99?9?99?9?199?9的结果为多少?

对于初中生来说,对观察到的结果

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猜测结果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证明则不是本阶段数学学习所要求的了。那么,与前面的问题①相比,在这两个问题中,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发现计算结果中的一些规律,对规律的验证只能是再多计算几个式子而已,而对规律的证明在初中阶段就不在要求之列了。因此,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缺少了一定的挑战性,归纳的味道也不足。

2、问题的提出和呈现应保证探究性和科学性

还有一些问题,本身是具有探究价值的,但由于问题的提法不当,而使问题的可探究性大打折扣。例如,

问题④某公园的侧门口有九级台阶,小明一步只能上1级台阶或2级台阶,小明发现当台阶数分别为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逐渐增加时,上台阶不同方法的种数依次为1、2、3、5、8、13、21、……,这就

是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那么小聪上这九级台阶共有种不同的方法。

实际上,这是一个富有一定探索和推理空间的问题,但由于出题者“不打自招”地将问题的规律道了出来,而且是强加给学生,所以学生思考此问题时就只能是对几个冰冷的数字进行加减计算,发现其规律了。其中还很容易使学生将归纳和推理证明混为一谈,即把归纳代替了推理。

再看下面的例子,其中的问题更加需要给与关注,否则就会出现学科上的问题。例如:

问题⑤小王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一个计算程序,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下,3 当输入数据为8时,输出的数据为。问题⑥观察分析下列数据,寻找规律:0,3,,3,2,,32,……

那么第10个数据是。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目前的各种练习册以及考试的试题中会经常见到,而且通常从这类问题的表述上我们可以看

出,它们所要求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确定的,学生们需要通过观察、试误等的方法找出所给出的一组数的特征,并依此特征给出答案。

如,对于问题⑤,答案是这样给出的:因为

的数据为11223344,??所以输入n 时,输出?2,?2,?2,?221?152?1103?1174?18n,所以当n=8时,输出的数据为。n2?165 类似的,问题⑥给出的答案是:

因为0=,3?3,6?,3?,23?3,?,??

所以第n个数据应是,当n=10时,所对应的数据是3。

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解答似乎是合理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的答案不仅不是唯一的,而且可以是无穷多个。我们可以构造出无穷多个类似于上述的n及3的所谓的通项公式,这些通项满足题目中给出的前几项的要n2?1求,而且依此通项我们可以使所求的项中的数值是任意的。

例如,对于问题⑤,当输入数据8时,我们可以使输出的数据为任意数m,具体做法如下:

定义多项式函数y=a5x5+a4x4+a3x3+a2x2+a1x+a0,并令其满足,当x=1,2,3,4,

123455,8时,y=,,,,,m。25101726

由此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关于an 的方程组,

5+a4+a3+a2+a1+a0=1 2

2 5

35a5+34a4+ 33a3+ 32a2+ 3a1+a0= 10

45a5+44a4+ 43a3+ 42a2+ 4a1+a0= 17

55a5+54a4+ 53a3+ 52a2+ 5a1+a0= 265a5+24a4+ 23a3+ 22a2+ 2a1+a0=

85a5+84a4+ 83a3+ 82a2+ 8a1+a0=m

解这个方程组,求出an,就得到了满足条件要求的多项式

函数,即按此规律,它不仅满足原来题目已知的几项的要求,也能够使第8

项有随意选择的余地,同样地,问题⑥的解答也是可以任意地选择一个实数添入空格内,并能类似地写出其满足的规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类似的问题的提法上就显得不那么严谨了,尽管这些还不至于使中学生产生怀疑。

那么,与问题⑤类似的提法不严谨的探究规律的问题是不是这样就无法提供给学生了?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情境呢?进一步的,如何为学生提供可供探究和思考、既包含合情推理有包含演绎证明的问题情境呢?

其实,对于问题⑤和问题⑥这样的一类问题,我们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一定的规律,而且整个的思考过程应该有一定的理性基础,即要么能证明之,要么能说明规律和理由,比如,我们的问题可以表述为,“观察下面的几个数??,那么第×个数可以添几,理由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既避免了问题的漏洞,更主要的是增加了使学生进

行理性思考意识和能力的要求。

另外,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像问题①那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出既可以探究规律又能够加以证明的机会,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归纳、类比的能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相依关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事实上,前面提到的问题④,如果经过适当的改造,也可以成为一个利于探究和证明的较好的素材。如,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前提下自行探究台阶数分别为1级、2级、3级、4级、5级??时,上台阶不同方法的种数,并在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验证并获得猜测,进而去说明5

或证明。这样就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这个问题的可探究的空间。

总之,推力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人无之一,我们的教学要努力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出发,为学生创设出体现数学的本质、富有探究和推理空间的问题情境,以此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

作文:1加1等于几

1加1等于几 前几日,小表妹心血来潮,掰着手指问我:“姐姐,姐姐,1加1等于几呀?”我竟一时愣得说不出话来。或许当我只是比她大一点的小小孩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1加1当然等于2啦!”但现在,我却不敢这么说。 确实,从数学的角度,也就是按照歌德巴赫的猜想,1加1应该等于2,但也只是应该而已。因为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想,1加1并不等于2。比如,我的一个痴迷于化学的朋友会说:“1加1等于1,因为它们合在一起就生成了一种新物质。来来来,我试验给你看。”而热衷于物理的朋友会大举反对的旗帜说:“1加1等于1/2,因为一个定滑轮加一个动滑轮,就省了一半的力。”喜欢喜欢汉语的朋友又会说:“1加1等于田,这可是明摆着的事实。”当然,还有其他朋友会说:“根据二进制,1加1都等于10。” 对于他们给出的不同答案,我都不敢否定,因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正如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权利对同一事物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一点,相信喜欢看《红楼梦》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他们眼中的林黛玉就是各有姿态的。亦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当别人的看法与我们不同时,先别急着生气,冷静下来听听别人独特的见解,并试着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就算看法不同,也并不影响不同却同样有道理的看法的共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同样深度心和脑袋,思考的方向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同。谈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名为《画杨桃》的课文,相信各位并不陌生,个中的道理便是如此。而号称‘东坡居士’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也有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的诗句。这样看来,他也认识到了事物百态,并且还是一个能尊重不同,接受不同,体会不同的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这个‘1加1等于几’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呢?而当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后,又是否能接受其他看法呢?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1加1等于几?你说等于几?

1+1等于几

一种答案: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答案: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 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答案: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 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种答案: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 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第五种答案: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 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 第六种答案:1+1=王 (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 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 第七种答案:1+1=丰 (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 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八种答案:1+1=田 (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 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 第九种答案: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 (庵秩撕苣压槔啵? 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靠在一起问她:“宝宝,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11”.(我晕) 数字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1+1=1表示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宝宝 1+1=3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成了一个三口之家 1+1=4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成了一个四口之家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

1+1等于几

1+1等于几 1+1等于几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问题,请看: 第一种答案:1+1=0(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第二种答案:1+1=1(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答案:1+1=2(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种答案:1+1=3(你属于家庭主妇型),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第五种答案: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 第六种答案:1+1=王(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 第七种答案:1+1=丰(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八种答案:1+1=田(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 第九种答案:1+1=11(小孩子算错) 在你还是小孩的时候(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 语文角度的答案是:1(一个字加一个字等于一个词) 数学角度的答案是:2(1+1=2) 物理角度的答案是:1(一个力加一个力等于其合力) 化学角度的答案是:1,2,3,甚至4,5,6(两种化学物质反应产生的产物可能是多种的) 动物角度的答案是:1 (弱肉强食,吃了就还剩1了) 从计算机2进制算是:10(1+1=10) 答案是"王"字:把1+1这个公式转过来看看,不正是一个"王"字吗? 答案是"田"字:等号分别加在公式的上下两边,不正是一个"田"字吗? 其它:1+1=1 举例:1滴水加1滴水,还是等于1滴水; 1+1=1 举例:1滴水加1滴水,还是等于1滴水;1+1=2 举例:1个人加1个人,等于两个人;1+1=3 举例:1位爸爸,加1位妈妈,生了1个孩子,得到共3人;1+1=11 举例:左边一个1,加上右边一个1,即得到的是11;1+1=王举例:“王”字,由“一”“+”“一”组成;1+1=N 举例:N为任何错误的答数,在算错的情况下,就是这样;1+1=395 举例:1年,加1个月,等于395天; …… 有趣吧?

一加一等于几的几种思路

那要看你在什么情况下咯。1加1不是总是等于2的。比如一滴水加另一滴水,那么还是一滴。又或者酸加碱,不会得到既酸又碱的东西,因为酸碱中和,即1加1为0。 当然还有最常见的1加1等于2的,那是因为这里的两个一拥有相同的性质,比如两个苹果,或者抽象点的,两段感情。因为性质相同所以它们相互独立没有融合的可能,也没有作用的过程。所以两个相加只是纯粹地表示它们的数量的多少~~~~~ 第一种回答: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回答: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回答: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第四种回答: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第五种回答: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 第六种回答:1+1=王(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 第七种回答:1+1=丰(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八种回答:1+1=田(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 第九种回答: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庵秩撕苣压槔啵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靠在一起问她:“宝宝,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11”。(我晕) 数字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1+1=1表示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宝宝1+1=3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成了一个三口之家1+1=4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成了一个四口之家.

1加1等于几笑话大全精选

1加1等于几笑话大全精选 1加1等于几的笑话 某营地招收新兵。甲第一个面试。主考官问:“1加1等于几?” 甲回答:“3。”“错。”“5。”“错。”“7。”“错,你走吧!” 主考官在成绩簿上写道:没受过教育,但能够随机应变,录取! 乙进来面试,主考官问:“1加1等于几?” “3。”“错。”“3。”“错。”“3。”“错,你走吧。” 主考官写道:没有受过教育,但立场坚定,录取! 丙进来也被这么问,丙坚定地回答是2,主考官写道:受过教育,但不善于变通,不要录取他!

一加一等于几?爆笑! 有一个神经病,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把手枪,他走在一条小黑色胡同里,突然遇上一个年轻人! 神经病二话不说将年轻人按在地上,用枪指着他的头!问道:“1+1=几?” 年轻人吓坏了!沉思了许久,回答:“等于二”! 神经病毫不犹豫的开枪杀了他! 然后把枪拽在怀里,冰冷的说了一句:“你知道得太多了!” 一加一等于几?(笑话) 一天,老师问小明,一加一等于多少? 小明不知道, 老师叫小明回家问爸爸妈妈。

小明问爸爸,爸爸正在洗澡。 小明:“爸爸,一加一等于多少?” 他说:“好舒服呀!好舒服呀!” 小明又去问妈妈,“妈妈,一加一等于多少?” 妈妈正在打麻将,妈妈说:“两万!” 小明又去问姐姐,“姐姐,一加一等于多少?” 姐姐正在和同学演戏,姐姐说:“起来,起来!” 小明问哥哥,哥哥失恋了。 小明说:“哥哥,一加一等于多少?” 哥哥没听见,说:“亲爱的,快回来吧!” 第二天,在课堂上老师问小明一加一等于多少?小明说:“两万!” 老师气得打小明两个耳光, 小明又说:“好舒服呀!好舒服呀!” 老师气得蹲下来了。

一加一等于几的解释

一加一等于几的解释 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而且答案会千奇百怪;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答案后的看法; 第一种答案: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答案: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 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答案: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 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种答案: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 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第五种答案: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 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 第六种答案:1+1=王 (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 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 第七种答案:1+1=丰 (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 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八种答案:1+1=田 (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 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 第九种答案: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 (这种人很难归类) 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靠在一起问她:“宝宝,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11”.(我晕) 数字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1加1等于几 高中作文【800字】

1加1等于几高中作文【800字】 前几日,小表妹心血来潮,掰着手指问我:“姐姐,姐姐,1加1等于几呀?”我竟一时愣得说不出话来。或许当我只是比她大一点的小小孩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1加1当然等于2啦!”但现在,我却不敢这么说。 确实,从数学的角度,也就是按照歌德巴赫的猜想,1加1应该等于2,但也只是应该而已。因为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想,1加1并不等于2。比如,我的一个痴迷于化学的朋友会说:“1加1等于1,因为它们合在一起就生成了一种新物质。来来来,我试验给你看。”而热衷于物理的朋友会大举反对的旗帜说:“1加1等于1/2,因为一个定滑轮加一个动滑轮,就省了一半的力。”喜欢喜欢汉语的朋友又会说:“1加1等于田,这可是明摆着的事实。”当然,还有其他朋友会说:“根据二进制,1加1都等于10。” 对于他们给出的不同答案,我都不敢否定,因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正如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权利对同一事物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一点,相信喜欢看《红楼梦》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他们眼中的林黛玉就是各有姿态的。亦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当别人的看法与我们不同时,先别急着生气,冷静下来听听别人独特的见解,并试着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就算看法不同,也并不影响不同却同样有道理的看法的共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同样深度心和脑袋,思考的方向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同。谈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名为《画杨桃》的课文,相信各位并不陌生,个中的道理便是如此。而号称‘东坡居士’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也有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诗句。这样看来,他也认识到了事物百态,并且还是一个能尊重不同,接受不同,体会不同的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这个‘1加1等于几’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呢?而当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后,又是否能接受其他看法呢?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1加1等于几?你说等于几? 广东湛江麻章区湛江农垦实验中学高一:王洪丹

一加一等于几

一加一等于几 时间:2019-04-03 09:35:18 | 作者:学霸 【篇一:一加一等于几】 华美婷 一加一等于几?嘿!这位兄台,你可别笑我傻,问你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加一等于一,一群修路工人加一个团结有力的团队等于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 一加一等于万里。一群炎黄子孙加一双双勤劳的双手等于一座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一加一等于百万富翁。一张中奖彩票加一个幸运儿等于拥有百万的富翁,哈哈,我要去做白日梦了! 一加一等于一场战胜。一个八倍镜加一支98K等于一场胜战。哈哈,绝地玩多了……。 一个红蝶加一个园丁等于被绑在狂欢之椅上的“幸运儿”。 一个鼓加一道门,等于讨打,因为背着鼓上门——讨打嘛! 一个乔布斯加一个被白雪公主咬了一半的毒苹果,等于一台Iphone。 一个旺仔加一杯牛奶,等于旺仔牛奶(看,机智如我!)。 一颗种子加一场春雨,等于一个顽强的生命。 一群狼加一群羊等于杨梅。(狼来了,羊被狼吃了,“羊没”了)。 一个有武功的吴京加一本令人兴奋的剧本,等于一部票房上亿的《战狼》。 一支筷子加一个双黄蛋,等于一张满分的试卷。 一个鲁迅加一个老舍等于中国文学史上的结晶。 一杯牛奶加一勺红茶等于一杯奶茶。 一个伟大的李白加一壶老白干等于李白醉酒。

看,一加一是不是很有趣。只要你有丰富的想象力,我就不相信一加一只等于二! 【篇二:一加一等于几】 董耀瑜 一加一,是数学里最简单的一道题,我们都知道等于二。但是从生活中来说,有的时候,一加一等于更多有趣的事情。 一加一等于“王”字,因为1+1旋转90度之后就等于“王”字。 一加一等于“∞”,一粒种子加上一场雨,就会长出像头发一样数也数不清的,绿油油的麦苗。 一加一等于一,一位毛泽东加一个旧中国等于一个新中国。 一个乔布斯加一个大胆的想法等于一部受人欢迎的苹果手机。 一群工人加一堆建筑材料等于一幢高楼大厦。 一点灵感加一些汗水等于一个人才。 一颗勇敢的心加一个大胆的想法等于一次成功的尝试。 一个月亮加一群星星等于一片美丽的夜空。 一片树林加一片蓝蓝的天空等于一幅美丽的图画。 一支强大的军队加一堆精良的武器等于一场胜利的战争。 一个太阳加一场小雨等于一道七色的彩虹。 一群科学家加一个有趣的点子等于一个科技的新时代…… 一加一等于二十四,因为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就一共有二十四小时。 一加一等于一百二十,因为一个小时加一个小时等于一百二十分钟。 一加一等于七百三十,因为一年加一年等于七百三十天。 哇,一加一这道看似简单的题,却有那么多的答案。我们的生活,可真是精彩呢!

1加1等于几

1+1=2,不能等于1.这是公认的道理——公理,不需证明,不容置疑. 看来人们需要儿时的天真,需要掰着手指数数. 2012-08-12 网友问:1+1到底等于多少郭敦顒回答:1+1=2.“1+1=2”与“哥德巴赫猜想中‘1+1’”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郭敦顒是《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作者,该论文发表于博客中国,为百度快照收录.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意思是任一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两个素数之和.以前的数学家将其简称为“1+1”,意思是1个大偶数等于1个素数加1个素数.而哥德巴赫猜想非常艰深,难以为一般人们所能真正理解,倒是其简称“1+1”给人以深刻地印象——被误解的印象——总有人问“1+1到底等于多少”,此问题不知还被误解到何时!数学家对此应向公众检讨! 郭敦顒在其《数学纲领微观数学与宏观数学》一文中写道: 自然数的皮亚诺公设与加法定义 为了研究自然数的连续性,需先对自然数有个了解,故先介绍自然数的皮亚诺公设与加法定义.卡尔·亨佩尔在其论文《论数学真理的本性》注中介绍了作为数学基础的皮亚诺的公理系统—— 现在考察一个公设系统,从它可以导出自然数的整个算术.这个系统是由意大 利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皮亚诺(1858—1932)设计的.…术语“数” 则专指自然数0,1,2,3….自然数n的后继有时简称n′,它用来指按自然顺序紧跟n的那个自然数.皮亚诺系统包含下列五个公设: P⒈0是一个数. P⒉任何数的后继是一个数.

P⒊不存在有同一后继的两个数. P⒋0不是任何数的后继. P⒌如果P是一个性质,使(a)0具有性质P,(b)当一个数n具有性质P 时, n的后继也具有性质P,那么每一个数都具有性质P. 最后一个公设体现了数学归纳原理,并且以非常明显的方式作出了通过规定 来坚持数学“真理”的例证.…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加法定义,它以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把任何自然数加到某一给 定数上要被看做1的重复加法这样一种观念;后一运算立即可用后继关系来表达.加法定义有如下述: D⒈(a) n+0=n;(b) n+k′=(n+k)′ 这一递归定义的两点规定完全确定了任何两个整数的和.…(顺便提一下,在公式“3+2=5”的证明中,我们反复地利用了等同关系的传递性;后者在这里是被作为可以用在任何算术定理的证明中的逻辑规则之一而接受下来的;所以它和任何其他逻辑原理一样不包含在皮亚诺公设之内.) 现在可以用递归定义来定义自然数的乘法,递归定义用严格的形式表达了这种 思想:两个整数的积nk可以被看成k个各等于n的项的和. D⒉(a) a·0=0;(b) n·k′=n·k+n.

一加一等于几

一加一等于几 前言 《1加1等于几》是羽伊伊写的网络小说连载。 一、理学方面讨论——如何证明一加一等于二? 有这个必要吗? 如果你期待这里有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我只能说哥们儿你失望了。我说的1 和2 可都是纯粹的自然数。你开始不屑一顾了吧:1 +1 =2 不是显然的吗?可是你是否考虑过,以前学几何的时候,我们总是从一些公理开始,逐渐推出需要的结论。然而,代数的学习却不是这样。我们有的是加法表和乘法表,而这些表早已成为计算的直觉刻在脑子里。一个靠直觉构建起来的体系似乎不太让人觉得可信。如果连1 + 1 = 2 这样简单的算式都无法证明,那么所有经由此类运算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可信的,至少是不科学的。看来,我们需要挖掘一些比1 + 1 = 2 更基本的东西。 什么是1,什么是2? 在证明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加法。类似于几何的公理化理论体系,我们需要提出几个公理,然后据此定义自然数,进而定义加法。 先来定义自然数。根据自然数的意义(也就是人类平时数数时对自然数的运用方法),它应该是从一个数开始,一直往上数,而且想数几个就可以数几个(也就是自然数有无限个)。据此我们得到以下公理:

公理1. 0 是一个自然数。 公理2. 如果n 是自然数,则S(n) 也是自然数。 在这里,S(n) 就代表n 的“后继”,也就是n 往上再数一个。没错,我们平时所说的0, 1, 2, 3, ??,无非就是表示上述这种叫做“自然数”的数学对象的符号而已。我们用符号“0”来表示最初的那个自然数,用“1”来表示0 的后继S(0),而1 的后继S(1) 则用符号“2”来表示,等等。 可是仅有这两个公理还不够完整地描述自然数,因为满足这两条的有可能不是自然数系统。比如考虑由0, 1, 2, 3 构成的数字系统,其中S(3) = 0(即3 的后一个数变回0)。这不符合我们对于自然数系统的期望,因为它只包含有限个数。因此,我们要对自然数结构再做一下限制: 公理3. 0 不是任何一个数的后继。 但这里面的漏洞防不胜防,此时仍不能排除如下的反例:数字系统0, 1, 2, 3,其中S(3) = 3。看来,我们设置的公理还不够严密。我们还得再加一条: 公理4. 若n 与m 均为自然数且n ≠ m,则S(n) ≠ S(m)。 也就是说,互不相同的两个自然数,它们各自的后继也是两个不同的数。这样一来,上面说到的反例就可以排除了,因为 3 不可能既是2 的后继,也是3 的后继。 最后,为了排除一些自然数中不应存在的数(如0.5),同时也为了满足一会儿制定运算规则的需要,我们加上最后一条公理。

1加1等于几_高中作文

1加1等于几 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1加1等于几,感谢您的阅读! 前几日,小表妹心血来潮,掰着手指问我:“姐姐,姐姐,1加1等于几呀?”我竟一时愣得说不出话来。或许当我只是比她大一点的小小孩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1加1当然等于2啦!”但现在,我却不敢这么说。 确实,从数学的角度,也就是按照歌德巴赫的猜想,1加1应该等于2,但也只是应该而已。因为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想,1加1并不等于2。比如,我的一个痴迷于化学的朋友会说:“1加1等于1,因为它们合在一起就生成了一种新物质。来来来,我试验给你看。”而热衷于物理的朋友会大举反对的旗帜说:“1加1等于1/2,因为一个定滑轮加一个动滑轮,就省了一半的力。”喜欢喜欢汉语的朋友又会说:“1加1等于田,这可是明摆着的事实。”当然,还有其他朋友会说:“根据二进制,1加1都等于10。” 对于他们给出的不同答案,我都不敢否定,因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正如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权利对同一事物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一点,相信喜欢看《红楼梦》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他们眼中的林黛玉就是各有姿态的。亦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当别人的看法与我们不同时,先别急着生气,冷静下来听听别人独特的见解,并试着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就算看法不同,也并不影响不同却同样有道理的看法的共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同样深度心和脑袋,思考的方向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同。谈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名为《画杨桃》的课文,相信各位并不陌生,个中的道理便是如此。而号称‘东坡居士’

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也有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诗句。这样看来,他也认识到了事物百态,并且还是一个能尊重不同,接受不同,体会不同的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这个‘1加1等于几’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呢?而当我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后,又是否能接受其他看法呢?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1加1等于几?你说等于几?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 怎么证明1加1等于2陈景润证明的叫歌德巴-赫猜想。并不是证明所谓的1+1为什么等于2。当年歌德巴-赫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说,他认为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但他既无法否定这个命题,也无法证明它是正确的。欧拉也无法证明。这“两个质数的和”简写起来就是“1+1”。几百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能够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包括陈景润,他只是把证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还是没有完全证明 2 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

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 3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规律: a+a=b、b+b=a、a+b=c;n+c=n a*a=a、b*b=a、a*b=b;n*c=c 这八个等式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自然数中各类数的相互关系。 下面我们就用abc属性分类对“猜想”做出证明, 设有偶a数p求证:p一定可以等于:

一个质数+另一个质数 证明:首先作数轴由原点0到p。同时我们将数轴作90度旋转,由横向转为纵向,即改为原点在下、p在上。我们知道任意偶数都可以从它的中点二分之一p处折回原点。把0_p/2称为左列,把p/2_p称为右列。这时,数轴的左右两列对称的每对数字之和都等于p:0+p=p;1+=p;2+=p;、、、、、、p/2+p/2=p。这样的左右对称的数列我们称之为数p的“折返”数列。 对于偶a数,左数列中的每一个b 数都对应着右列的一个b数。 如果这个对应的“b数对”中左列的b 数是质数而右列的b数是合数,我们叫这种情形为“屏蔽”。显然,对于偶a数的折返数列,左列中的所有质数不可能同时被屏蔽,总有不能被屏蔽的“质数对”存在,这样我们就证明了偶a数都可以写作两个质数之和。其它同理。继而我们就证明了“猜想”。 第一步:写出b数数列:5、11、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