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

吴惠敏

(安徽农业大学社科系,安徽合肥 2300036)

摘 要:本文从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逐一剖析了契诃夫小说的叙事

艺术。指出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方式、淡化故事情节的抒情性叙事结构、冷静幽默的叙事

风格是契诃夫叙事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契诃夫小说;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托尔斯泰曾给予作为小说家的契诃夫一个极高的评价,称他为 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 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高明!?的确,契诃夫的小说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小说家们。如果我们从叙事艺术的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对契诃夫不同时期的小说加以剖析,就会明显地发现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艺术的主要特色。下文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试作分析。

重复是一种修辞学术语,它是诗歌最基本的修辞原则,也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对强化作品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作者情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有意识的 重复都是意义增殖的过程,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和小说的意义正在呈加速度的积累。契诃夫深谙此理,在自己一生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意使用这种叙事手段并使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就曾以这种 重复的叙事方式和籍此体现的喜剧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小公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3)最为脍炙人口。前者通过小公务员因打喷嚏而向将军致歉请罪的4次重复,表现出小公务员一次比一次诚恳的心态和一次比一次恐惧的心理,既活化出一个心理变异的小人物形象,又揭示出沙俄专制统治的残酷;既滑稽可笑又透出辛酸的苦味。在#变色龙?中,契诃夫再次使用 重复的叙事方式,让警官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在6次变化中写尽了他欺下媚上的卑劣心理和狡猾善变、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也令读者识清了沙皇统治者的虚伪面目。

契诃夫的中晚期作品依然一以贯之地运用着这种 重复叙事手段,不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了。在中篇小说#草原?(1888)中,重复表现为一种写景、一种意象、一种情绪。小说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伴随着小主人公的旅程,多次出现在读者眼前:平原、矮山、杂草、石堆,悲鸣的鹬鸟、田凫,炎热的空气,忧郁的歌声%%这些不断重复的相同或相似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沉闷、单调、乏味的情绪。而且随着不断的重复,这种情绪层层叠加,由浅淡而浓郁,弥漫在字里行间,显得了无边际。而在#套中人?(1989)中,契诃夫主要使用了 话语重复的方式,将 千

104#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

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作为主人公的口头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一类人胆小怕事、惶惑不安、因循守旧的性格特征。在#宝贝儿?(1898)中,契诃夫又选择了性质类似的 事件重复。女主人公从来没有自己的思想,跟戏院经理结婚,她乐于说戏:跟木材商结婚,她只说木材:跟兽医结婚,她又总是重述兽医的想法,最后竟然整天跟着情人的儿子念小学课本了。在4次类似事件的重复中,契河夫嘲笑了俄罗斯旧式妇女的愚昧无知,批判了她们对婚姻、家庭、丈夫以及孩子所抱有的荒谬思想。在他看来,作为一个90年代的妇女,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对周围之事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那么纵然具备贤妻良母的所有美德,也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俄罗斯女性。

对白是契诃小说叙事艺术的另一个显在特征。这与他从童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戏剧爱好密切相关。这种爱好使他创作出了一批颇具戏剧性的小说作品,有些小说简直就是独幕或多幕的待演剧本,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胖子和瘦子?(1883)、#歌女?(1886)、#宝贝儿?等等。这些小说的叙事完全依靠 对白来推动,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本质也通过 对白得以实现。这里的 对白已经成为叙事本身,离开 对白,小说便不复存在了。契诃夫将 对白这一戏剧的叙事方式成功地移植到小说中,形成了自己独持的叙事特色。

契诃夫驾驭 对白的超凡能力在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出来,创作于1881年的#在车厢里?正是一个本绝好的例证。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一段旅程,从火车出站的第一遍铃声到驶入下一站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的叙述,却始终昕得见来自不同声口的 对白。当第一遍铃声响起时,我们似乎置身于一种群口 对白的混乱之中,月台上旅客和宪兵的对白。火车上列车长和胖先生的对白,好不容易挤上车的旅客与失散在车窗外的友人的对白、惊魂甫定的旅客间的对白此起彼伏;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我们听到的是列车员和一位老人的对白;到了第三遍铃声响起时,车厢里再次传出了一片杂乱之声,列车长与逃票者、丢票者以及付了钱没有得到票的人都发生了冲突,于是,一人与多人之间的对白则不绝于耳。当火车开动起来一切喧闹之声消失过后,我们又听到一种窃窃私语,两位萍水相逢的异性旅客开始了罗曼蒂克的对白。最后,当火车驶入一个小站再也无法启动时,火车头边剩下的就只有列车长与火车司机的对白了。这些不同的对白,对渲染气氛、刻画人物、烘托环境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契诃夫中的后期那些抒情心理小说中, 对白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对展开叙事、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等等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苦恼?(1886)、#村妇?(1891)、#女人的王国?(1894)、#在峡谷里?(1901)等均属此列。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抽掉契诃夫小说的那些 对白,一定会使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甚至会削弱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即使是那些真正体现契诃夫精神内核的非戏剧性作品,也同样显示了 对白的不可或缺。

我们常说契诃夫是19世纪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是因为他与其他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正处于世纪之交。他在激变的西方文化中更多地感受到了新出现的前卫流派的冲击,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回应了这些冲击,对旧文学的理性传统作了某种程度上的反叛。正如托夫斯泰所言: 在契诃夫身上%%写实的笔法有了很不寻常的发展。&同时他还认为 契诃夫的写作手法已经登峰造极%%那些小说完全是一种精工的细木器,其实并没有内在的、一条线的连系。?这种没有悬念、没有巧合、没有曲折、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主线情节,只有一些琐碎的叙述、零散的意象、微末枝节的描写的新的写作方式,形成了契诃夫中后期小说的情节

特点。

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苦恼?(1886)、#万卡?(1886)、#安纽黛?(1886)等小说,最早体现了这种特色。这批作品并无情节可言,契诃夫基本废弃了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悬念、巧合,撇开了戏剧性的冲突。它们与传统小说(甚至与契诃夫早期作品)相比,明显缺少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时在结构上显得不那么严谨。这些小说并不注意外在形式的精巧,刻意追求的却是人物在特定场合产生的某种特定情绪。每一篇作品都弥漫着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与作品主人公心心相印的自然抒情,这种抒情最终构成了作品恬淡又抑郁的诗境。

即使在那些故事本身很强、很容易出彩的题材中,契诃夫也极力淡化情节,强调小说叙事的抒情性。如在#精神错乱?(1888)中,大学生瓦西里耶夫被同学拉去逛妓院,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描写娼妓们的悲惨身世,也没有反映她们遭受凌辱的悲苦场面,只是侧重描写了妓女们接客时的精神状态。在#套中人?里,契诃夫甚至没有安排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仅仅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连缀成文,但是却生动地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漫画式的人物形象,令读者捧腹,也令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契诃夫的忧郁,尤其在小说结尾,作者更是强化了这种情感,让人们生出无限的忧虑。在中篇小说#主教?(1902)里,契诃夫用强烈的感情描写了死亡的来临,却没有说出主教之死的原因。对此,英国小说家毛姆颇有微词,他认为如果换一位作家去写, 他就会写

出死亡的原因,并将此作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毛姆在随笔#读契诃夫?中象这样的

微词还有多处,比如他还认为契诃夫总是 把他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 ,使人们 所看到的只是他们的灵魂 。总之,毛姆认为契诃夫的小说没有故事性,且过于强调作品的某种氛围。而这恰恰印证了契诃夫小说淡化故事情节的抒情性叙事结构的特色。

另外,契诃夫还有一些被称为 散文式结构 的小说,如#草原?、#没意思的故事?(1889)、#决斗?(1891)。这类小说不露经营的痕迹,自然勾连,疏密相间。它们看似没有结局,在情节进展中便收笔,形成一种开放格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余地。这种结构看上去漫不经心,似乎信手写来,实则是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结果,且起到了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言: 他仿佛把文字丢来丢去,结果却象印象派画家似的,他的涂抹却有了极妙的成就。 )实际上,契诃夫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也曾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从鲁迅的#风波?、#在酒楼上?,从沈从文的#静?、#丈夫?,从沙汀的#俄国煤油?、#恐怖?等作品中都可捕获到一种情节淡化的痕迹,也可感受到那种契诃夫式的强烈的抒情气氛。

契诃夫小说具有冷静的叙事风格,这既是他终生从事医学、自觉遵循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又是他严格履行客观写实的创作原则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作者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

去写作?;作者不应该是作品中人物及其言行的审判官+;作者的态度越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他从不在小说中加入说教意味,也不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怀,只是把一幅幅真实的社会生活画面客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他的倾向和情感,在创作早期总是隐蔽在那些明快、欢乐和幽默的描写中,创作中后期又常常隐蔽在那些表面冷淡和极度客观的描写里。比如在中期作品#万卡?和#苦恼?中,契诃夫对皮鞋铺童工万卡的痛苦和彼得堡赶车人姚纳的厄运怀着深深的同情,但在小说中却并不和他们一起痛苦和哭泣,而是保持着 客观 的描写,保持着 冷心肠 ,将自己的同情心巧妙地交织在作品的形象之中。这种客观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言,恰好构成了一种近似背景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之上,万卡和姚纳的悲惨遭遇更

105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

106#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

为突出和强烈。这里含蓄、客观的描写,不仅没有遮蔽契诃夫鲜明的倾向性,反而在字里行间清晰地传达出他的爱和恨。这种不动声色、冷静客观的叙事特色,使得小说在平静的表层下涌动着熔岩般灼热的感情激流,也使得小说更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契诃夫还常常将这种冷静的笔法与幽默相交织,形成一种含蓄诙谐的叙事风格,使读者在荒唐可笑的喜剧情景下领悟到深刻沉重的悲剧内核。契诃夫的小说创作自始至终贯穿着幽默的因素,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早期令人捧腹的滑稽小品,到中期 抒情心理小说中常见的含泪微笑,再到后期#套中人?、#宝贝儿?的讽刺与嘲笑,契诃夫走过了一条充满幽默的叙事之路。

1880年契诃夫初登文坛时的两篇处女作就发表在当时著名的幽默刊物#蜻蜓?之上。随后,他用不同笔名发表了一系列滑稽故事,如#在理发店里?、#不平的镜子?、#外科手术?等等,这一时期契诃夫已经初步显露了自己最初的幽默才华,但是这种幽默还停留在仅供消遣解闷的低级水平上。到了1883年,他以契洪特为笔名,写下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反映了俄国社会的荒谬怪诞,众所熟知的#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钉子上?、#胖子写瘦子?、#查问?等皆属此列。它们在令读者发出朗朗笑声的同时,也促人思考造成主人公心理变异、行为可笑的社会原因,充分表现出契诃夫的幽默才能已经具有了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及到1886年,契诃夫终于形成 抒情心理小说之时,他又将自己的幽默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这时的幽默不仅负着更多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还与泪水、忧伤、辛酸和悲苦融为一体,形成一种 含泪的微笑。#万卡?、#苦恼?、#磨坊外?(1886)正是此方面的代表。到了契诃夫创作后期,随着对光明未来的信心的增强,他笔端的幽默又呈现出了明快的色调,在#套中人?、#宝贝儿?、#醋栗?(1898)、#姚尼奇?(1898)中,我们仿佛再次听见了往日那种朗朗的笑声,不过,这笑声具有了巨大的穿透力,讽刺与批判的锋芒也显得异常锐利。这种幽默较之于契诃夫的早期创作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他的中期创作相比,又更富有乐观的情调,更体现出幽默的本质特征,也更充分地表现了契诃夫对幽默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创新。

以上我们从 重复与 对白叙事方式、淡化故事情节的抒情性叙事结构、冷静幽默的叙事风格三方面逐一分析了契诃夫小说叙事艺术的主要特色。实际上,作为一位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具有十分丰富的形式与内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在现代叙事学的视界中,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还远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注释:

!?托尔斯泰:转引自#契诃夫小说全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页。

&?)托尔斯泰:转引自汝龙译#契诃夫小说全集?第3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5-6页。

(毛姆:#读契诃夫?,#毛姆读书随笔?,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2月版,第27页。

?+,?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2页、第78页、第184页、第180页。

(责任编辑 李美云)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 导读:本文《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下面是留学网为您整理的《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供您参考!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一《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由契诃夫所著。契诃夫于1860年出生,1879年考进俄国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他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近距离接触平民的生活,从此他爱上了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痛苦,对于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见风使舵的奴才骨,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毫不留情地批判。被人们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1904年,契诃夫他在沙发上进入了永恒的梦境。 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享利和俄国的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的三大巨匠。契诃夫之所以被成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是因为他的文章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多。在他的许多篇文章之中,我最喜欢的是《变色龙》和《凡卡》。 《变色龙》中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警官在广场上巡逻。突然,这位警官听到了说话的声音,接着传来了狗的尖叫声。这位警官顺着声音来到了首饰匠面前,首饰匠的手指被一只小狗咬流血了。这位警官决定把这条狗打死,并问大家:“这是谁家的狗?”人群中有人说:

“这条狗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警官开始质问首饰匠,骂他想要敲诈将军,是个混帐东西。这时,有一位警察又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于是这个警官对首饰匠说:“我自己说嘛……你受苦了,这件事我不能不管,得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那位警察继续说,也许是将军家的。 这位警官继续说:“……没准是只名贵的狗,要是每只猪猡都拿烟戳它的脸,要不了多久,就把他作践死了。狗是娇嫩的动物。你,蠢货,放下手来!用不着亮出你那根蠢手指!要怪就怪你自己!”当这位警官看到将军家的厨师来了,便问他这只狗是不是将军家。厨师说,将军家没有这种狗。于是警官决定把它杀掉。厨师又说,将军的哥哥喜欢这种狗。这位警官说,这个小狗怪机灵的呢。“我早晚要收拾你”,这位警官最后对首饰匠说。 这位警官很明显是一名见风使舵的小人,在他的心中,狗的死活,首饰匠的手是否被咬破了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他的上级高兴。对于人们,他只是假仁假义。如果说,有两位政客参加竞选,他会选的肯定是权位高的或者能够让他获得利益的一方,他并不在乎这一方是否正确。这些“变色龙”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十分可恶。我们决不能成为见风使舵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我们不能因为上级的高兴或者上级的不高兴就不做该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变色龙”。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500字二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姓名:刘玲 学号:200630214042 系别: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6级 指导老师:何兵 完成时间:2009年3月28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摘要]:梁晓声在叙事技巧的使用上是极为娴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的代表作《人间烟火》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证明。在《人间烟火》中作者就成功地运用了倒叙,张弛有度等叙事手法。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

艺术效果,其作品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给读者韵味无穷的美感享受。读者还可以用这种手法去阅读更多的作品和创作。 [关键词]:梁晓声;倒叙;张弛有度;娴熟 正文:梁晓声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城。现为中国语言大学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自今作品逾千万字。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很高,同时他还是中国当代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其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1)《人间烟火》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写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作品带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鲜气息,生动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身心变化和城市风貌。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尤其是倒叙和张弛有度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的应用极为娴熟。下面将作详细地分析,以求对作者类似的作品在叙事艺术的把握上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地解读他的作品。 一、倒叙的运用上 那什么是倒叙呢?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

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2)。从这个定义看,文中有两个地方很明显的运用了倒叙。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主人公之一葛全德,他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光华街上走着,作为一个建筑工人的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眼前的一切,心情极其的复杂。可看到这里读者并不明白是什么使他的心情如此郁闷,以至于会引发联想,主人公怎么会一个人就这样沿着一条街漫无目的的游荡呢,天色已晚,可是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 一直到了作品第六页,才开始讲他如此这般游荡的原因,也进入了事件的原由,他同情施工队这些普通家庭出身,本人却没有任何一技之长的小伙子们,他不忍看见他们受这样的欺负所以就因工资问题和同事(西血鬼)们打架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到作品第一部分结束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开始葛全德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心中的一个个迷团才得以一一解开。那作者这样叙述的目的是什么呢?采用倒叙的方法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1)。 作品将葛全德在光华街上的行为放到文章的开端是很少见的,首先,人们会想他为什么会一个人在冷清的街上瞎逛,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从而使文章产生了悬念。其次、把打架后的反思和状况放在前面,使读者一开始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内心略见一斑,一个活生生的葛全德仿佛就站在我们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2)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 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

考点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

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初中议论文作文:《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

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名著导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名著导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介绍】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904年),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戏剧家、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万卡》,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6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契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愿。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作品概述】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是我国当代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童道明先生主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列夫·托尔斯泰眼中的“一流幽默作家”--契诃夫经典短篇小说集。本书所选的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具有一定现实批判色彩的《变色龙》之外,还有

一些轻松诙谐的纯幽默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所选的契诃夫后期小说,以《套中人》最为著名。这篇小说表现了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讽刺了俄国社会普遍的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契诃夫是与莫泊桑和欧·亨利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意义深刻,形象鲜明。其中轻快幽默者妙趣横生,让你会心而笑,又若有所思,久久回味;而凝重深沉者则荡气回肠,令人心灵震颤,难以释怀。作者对种种社会弊端痛加针砭,对庸俗生活无情嘲讽,对底层民众深切同情,对光明未来无限向往,使们深受启迪,产生共鸣,心怀感动。本书收入的10多篇小说都是契诃夫小说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有的刻画了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读他的作品,读者总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总会感到回味无穷。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不仅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1、朴素、自然; 2、含蓄、冷峻; 3、简洁、凝炼。 【人物形象】 小人物形象是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笔下既有传统的“小人物”--命运悲惨的底层平民和受尽欺辱的小官员,也有新式的“小人物”--奴性十足的小官员和庸俗堕落的小市民。 切尔维亚科夫:《一个文官的死》中,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物形象。 奇卡玛索娃:《嫁妆》中,契诃夫就描绘了小市民没有任何崇高目标的生活--生存的意义仅仅在于为女儿缝制嫁衣,数年如一日。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比喻新奇、贴切。 2.借代:如《孔乙已》中写:“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用“短衣帮”指代穷苦的人,用“穿长衫的”指代当时有钱的上层分子。用不同的衣衫代替不同的人们,发人深思。 3.对比: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 4.反复:如《孔乙己》中第三、第四和第六节有:“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反复了三次,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笑料。还有掌柜讲:“还欠十九个钱呢!”“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等四次反复,说明掌柜不关心孔乙已的死活,只关心孔乙己“欠十九个钱”,表现孔乙己的可悲命运。 5.排比:如《伤逝》中有几处排队比句式:五个“这样的”、二个“我憎恶”、三个“我要”,表现涓生倾吐对子君的思念和悲伤的心情,抒情色彩很浓。 (三)标题简洁,高度概括。例如《伤逝》可以理解为“伤悼死去的子君”,也可以解释为“伤怀流逝的时光和逝去的子君”。《药》,不是治病的药方,是由革命烈士的血染的馒头作“药”治痨病,含义深长。《故事新编》八篇的标题是《补天》、《奔月》、《铸剑》、《起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1、契诃夫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2、他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3、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4、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5、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6、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7、他的小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8、他的作品的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9、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10、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1、他的代表作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12、《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13、《预谋犯》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本文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 14、《未婚夫和爸爸》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沙皇俄国时不合理社会制度给人的恐惧。 15、《胖子和瘦子》反映十九世纪末沙皇专制制度下整个俄国社会现实,抨击形式那种世俗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6、《小公务员之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故事既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与行为荒诞,也表现了一个下等官员可悲的屈从、可鄙的奴性与可怜的结局。 17、《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18、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是对上诌媚,对下欺压。但他却要装出一副正义、公允的面孔,总想以美遮丑,因此往往丑态百出,令人发笑。契诃夫为了彻底剥下他的假面具,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9、在契河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里,相对于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是个次要角色,他除了端醋栗、帮警官脱大衣、穿大衣三个动作、以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四句话外,不再有其他描写。 20、《苦闷》写出了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的死气沉沉和冷漠。 21、《第六病室》这部严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说无疑是作家契诃夫一生所写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国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22、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叙述一对相爱的男女在充满虚伪的社会中艰辛的情感历程。 23、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24、。《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25、《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余华小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的叙述艺术分析

余华小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的叙述艺术分析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学思潮、文学著作涌入中国,给中国的作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很多人开始了模仿西方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来进行文体实验,创作异于以往中国主流文学形式的小说,余华的《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正是体现这种形式的成果之一。 一、叙述人称的转换 80年代的余华在他的作品中既充当着作者的角色又充当着叙述者的角色,他认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只是自己的发言人,让他们说什么他们才能说什么,这些角色没有自己的声音。在《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中,余华依然是一个叙述上的侵略者而非聆听者,他在小说中分别安排了三个叙述者来讲故事。小说的第一节,“我”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居住在小城烟,“我”是一个拒绝与他人交往、厌恶世俗的人,直到1988年的5月8日我感觉到一个年轻女子走进我的生活,并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第二、三、四节,跳到了外乡人的叙述,他告诉了“我”十年前的1988年5月8日到1988年的9月3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第五节从逻辑上是紧接着第一节的,1988年5月8日“我”是在街上游荡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个年轻的女人,之后她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第七节中“我”为了摆脱这种被打乱的生活,又一次出去游荡,在这次游荡中“我”遇到了一个穿黑夹克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向“我”讲述了他在十年前的1988年5月8日及之后发生的事情;第九节在逻辑上紧接着第六节,用第一人称讲述了

1988年5月8日之后“我”感觉到了这个年轻女人之后的故事,包括后来的车祸、失明、接受角膜移植等等。小说在“我”的叙述中插入了外乡人和穿黑夹克的年轻人的叙述,从三个不同的视角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三个大致相同却又因细节问题错综复杂的故事。这三个叙述者用不同的叙述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经历,小说通过不断变换叙述人称讲述三个同中有异的故事,“罗生门”式的叙述方式使小说呈现出无穷的内在扩张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疑点、悬念,在真真假假中不断挖掘,直到理出让自己满意的逻辑结构。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这篇小说与博尔赫斯的作品《两个博尔赫斯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两个博尔赫斯的故事》中博尔赫斯安排了作家的不同年龄段的形象之间的对话。余华在《此文》中安排了1988年的“我”和两个1998年的“我”(外乡人及穿黑夹克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将一个疯子的自我对话、心理历程分成几个不同时空中的人的叙述,让“人物自己来介绍自己” [3]p95,通过这些叙述人称的转换,不仅使故事的神秘感大增,也使小说的情节分明,结构井然有序,引导读者一步步将故事中的人物串联,猜想他们之间的关系,从未来的我和过去的我之间的交谈中整理出故事的发展脉络,最后得出这三个叙述者实际上是同一个人的结论。 二、时间的魅力 余华小说中的时间叙述体现出极大的魅力,为人津津乐道。一个文本中的时间样式有事件时间、写作时间、叙述时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的写作时间是1989年。小说的第一节让我们知道了一个住在

鲁迅作文之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分析

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 术分析 【摘要】《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 村的真实面貌,本文主要从“归乡”模式的应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的应用、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叙事结构的变化来分析鲁迅《祝福》的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 【关键词】《祝福》;叙事结构;叙述语言艺术 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 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祝福》是鲁迅先生的 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 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 “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在文章的开 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 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 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在鲁四老爷的眼 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 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 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 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 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 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 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 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 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 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 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在这种 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教学内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讲课教案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 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 吴惠敏 (安徽农业大学社科系,安徽合肥 2300036) 摘 要:本文从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逐一剖析了契诃夫小说的叙事 艺术。指出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方式、淡化故事情节的抒情性叙事结构、冷静幽默的叙事 风格是契诃夫叙事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契诃夫小说;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托尔斯泰曾给予作为小说家的契诃夫一个极高的评价,称他为 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 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高明!?的确,契诃夫的小说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小说家们。如果我们从叙事艺术的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对契诃夫不同时期的小说加以剖析,就会明显地发现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艺术的主要特色。下文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试作分析。 一 重复是一种修辞学术语,它是诗歌最基本的修辞原则,也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对强化作品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作者情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有意识的 重复都是意义增殖的过程,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和小说的意义正在呈加速度的积累。契诃夫深谙此理,在自己一生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意使用这种叙事手段并使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就曾以这种 重复的叙事方式和籍此体现的喜剧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小公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3)最为脍炙人口。前者通过小公务员因打喷嚏而向将军致歉请罪的4次重复,表现出小公务员一次比一次诚恳的心态和一次比一次恐惧的心理,既活化出一个心理变异的小人物形象,又揭示出沙俄专制统治的残酷;既滑稽可笑又透出辛酸的苦味。在#变色龙?中,契诃夫再次使用 重复的叙事方式,让警官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在6次变化中写尽了他欺下媚上的卑劣心理和狡猾善变、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也令读者识清了沙皇统治者的虚伪面目。 契诃夫的中晚期作品依然一以贯之地运用着这种 重复叙事手段,不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了。在中篇小说#草原?(1888)中,重复表现为一种写景、一种意象、一种情绪。小说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伴随着小主人公的旅程,多次出现在读者眼前:平原、矮山、杂草、石堆,悲鸣的鹬鸟、田凫,炎热的空气,忧郁的歌声%%这些不断重复的相同或相似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沉闷、单调、乏味的情绪。而且随着不断的重复,这种情绪层层叠加,由浅淡而浓郁,弥漫在字里行间,显得了无边际。而在#套中人?(1989)中,契诃夫主要使用了 话语重复的方式,将 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