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

新版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

新版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
新版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地理阶段检测卷(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Word版含解析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阶段检测卷(八)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如图为1990~1995年非洲、亚太地区、欧洲和中亚、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地区的区域森林面积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分别是()

A.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西亚、非洲

B.西亚、美国和加拿大、非洲、拉丁美洲

C.非洲、拉丁美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

D.拉丁美洲、非洲、美国和加拿大、西亚

2.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森林面积变化及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是西亚,森林破坏严重,荒漠化面积广

B.②是拉丁美洲,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是森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C.③是非洲,森林面积的扩大得益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D.④是美国和加拿大,因纬度高,气候寒冷且经济发达,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2014年6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宣传主题是“绿色荒漠,美丽中国”,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防沙治沙的舆论氛围。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质疏松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4.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2016·重庆模拟)峨眉山植物区系是我国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生物基因库”和“仙山药园”之美誉。1984年底调查,有植物5 000多种,仅药用植物就有212科,868属,1 655种。但是,近年来因多种原因,近三分之一植物种类受到威胁,许多种类濒临灭绝的危险,同时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了、有毒成分增多了。峨眉山中草药的命运令人担忧。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材料所述主要问题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A.过度掠采天然药材

B.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长地

C.区内人类活动频繁,排污严重,水、土污染加剧

D.峨眉山生态保护区面积缩小

6.为保护“仙山药园”峨眉山,我们应()

①保护中药生长的衍生环境②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③加强研究,建立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④严禁上山采药⑤大量引进其他植物区系的中草药⑥建立鼓励采育结合等激励机制

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⑥D.①②⑤⑥

我国每年造林约8 000万至9 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 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也在侵蚀森林。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7~8题。

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 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 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 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8.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

A .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

B .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

C .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

D .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

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 )

A .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

B .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C .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

D .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

10.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 )

①生态退耕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南水北调

④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⑤铺设防渗地膜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11~12题。

11.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面上升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

1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宁夏平原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D.密西西比河平原

13.《西安市2014~2016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正式出台。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8%,城区要建有多处休闲绿地,使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主要是()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B.提供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C.降低大气污染程度、减少温室效应

D.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14.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二、综合题(共44分)

15.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图中甲、乙两地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农牧交界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三江湿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课题组成员收集到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图

(1)甲、乙两地分属我国两大自然区,形成这两大自然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4分)

(2)乙地区湿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3)甲地区的牧场退化严重,为保护牧场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1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红壤是重要的土壤资源。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北起长江沿岸,南到海南,东到台湾,西到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占全国总面积的22.7%。红壤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现有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33%,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林、茶及水产生产基地。

材料二有人在祼露的红黏土上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不同坡度与土壤冲刷量关系如下图

所示。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2分)

(2)结合试验数据,任选一个坡度范围的红壤分布区域,说出其合理利用的方式。(8分)

阶段检测卷(八)

1.C 2.B第1题,图中未标注地区中森林面积减少最大的是拉丁美洲,其次是非洲。第2题,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是拉丁美洲森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

3.B 4.B第3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处:植被的破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第4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多与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滞留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5.D 6.C第5题,过度掠采天然药材、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长地是导致中草药的很多种类遭到灭绝的主要人为原因;区内人类活动频繁,排污严重,水、土污染加剧是造成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的人为原因;峨眉山生态保护区面积是固定的,不会缩小。第6题,针对材料中出现的“近年来因多种原因,近三分之一植物种类受到威胁,许多种类濒临灭绝的危险”等问题,我们应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加强研究,建立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建立鼓励采育结合等激励机制;针对“同时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了、有毒成分增多了”,我们应该保护中草药生长的衍生环境。

7.A8.C第7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同一营造方式的成林年限与降水和热量有密切关系,即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南方地区成林年限较北方地区短;南北方地区灌木飞机播种造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第8题,植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大规模地采挖、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

9.B10.A第9题,图中显示吉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但湿

地总面积增加,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第10题,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为华北、西北供水,铺设防渗地膜影响水循环,降低湿地环境效益。

11.C12.A第11题,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与灌溉的快速扩张和不合理的灌溉系统有关。第12题,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

13.选B森林会产生巨大的效益,但该题主要谈到的是社会效益,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降低污染、净化空气等都属于生态效益,提供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则属于社会效益。

14.选D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15.答案:(1)地形气候

(2)过度开垦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多发;野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退耕还草还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等。

16.答案:(1)水土流失。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或有一定的坡度);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或多暴雨);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坡度在18°以下(或坡度较小)的地区,修建梯田,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用地。

或答18°~24°(或坡度较大)的地区,退耕还林、还牧,作为林牧业用地。

或答坡度在24°以上的地区,禁止人类活动,以防崩塌和滑坡。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专题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知识点一:世界地理空间定位 1.知识概述: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立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才能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 2.知识要求: (1)在世界政区图上熟悉16条重要的经纬线:Oo、30oE、60oE、90oE、120oE、180oE、120oW、60o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oN、40o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 (2)熟悉大洲、大洋、各大洲主要分区、主要气候区、大的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与这“16条线”的关系。如喜玛拉雅山在30oN附近,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东南亚北部地区等。 (3)关注热点地区的经纬度范围:如西亚、里海(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地中海周围地区、东南亚、朝鲜半岛等。 (4)以某一地理事物为参照物,熟悉它与周围地理事物的关系:方位、距离等。 (5)将同类的地理事物从大小、长度、形状上进行比较:如岛屿、水系、国家等。 3.几种常见的空间定位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特别要注意掌握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0o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Oo经线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o: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oE东侧)、莫斯科(30oE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高三区域地理填图

世界地理填图练习 亚洲填图(一) 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安达曼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波斯湾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库叶岛(又称萨哈林岛)、加里曼丹岛(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岛)、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岛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黄河、长江(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乌拉尔河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日本填图 日本海、太平洋、朝鲜海峡、津轻海峡、濑户内海、东京湾 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北海道岛、关东平原(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日本最高峰)东京、横滨(著名海港)、名古屋、大阪、神户(著名海港)、北九州、筑波(科学城)

东南亚填图 太平洋、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克拉地峡、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吕宋岛长山山脉、若开山脉、禅邦高原 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南亚和印度填图 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半岛 印度(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孟加拉国(达卡)、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尼泊尔(加德满都)、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克什米尔地区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塔尔沙漠 新德里(印度首都)、孟买(印度最大海港和棉纺织中心)、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海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班加罗尔(全国第三大城市)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北京(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北京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北京密云白河峡谷山高谷深,冬季雪后,景色别致(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 密云白河峡谷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为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流水堆积 D. 风力侵蚀 2. 峡谷中河面更容易结冰的是 A. 凸岸边 B. 凹岸边 C. 河心区 D. 深水区 【答案】1. B 2. A 【解析】 1. 观察图片信息可知,该峡谷有河流发育,山高谷深,大致呈V形,应是流水侵蚀形成,B正确;冰川侵蚀形成的峡谷大致呈U形,A错误;流水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等地貌,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地貌,两者都不会形成V行峡谷,C、D错误。故选B。 2. 河流的凸岸边沉积作用比较明显,流速较缓、河水较浅,最易结冰,A正确;凹岸边和河心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不易结冰,B、C错误;深水区河水深,不易结冰,D错误。故选A。 壶穴是指基岩路面上一些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凹坑,经过砂砾冲刷与磨蚀基岩坡面上原先的构造和岩性薄弱部位而逐渐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不少壶穴底部不平,中央高,周围低,坑中有中央岛。下图示意北京西山峰口庵石灰岩基岩路面上山地壶穴的形态特征。据此完成3~5题。 3. 形成北京西山峰口庵基岩路面上壶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冰川侵蚀 B. 冻融作用 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 4. 北京西山峰口庵基岩路面上壶穴主要形成于路旁边坡一侧的主要原因是 A. 坡度较缓,地表径流下渗较慢 B. 冲刷砂砾多,基岩磨蚀作用强 C. 基岩破碎,易形成原始凹坑 D. 基岩多气孔,易形成原始凹坑 5. 影响壶穴中央小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侵蚀强度差异 B. 泥沙沉积差异 C. 壶穴深度差异 D. 砂砾粒径差异 【答案】3. D 4. B 5. A 【解析】 3. 北京西山峰口庵海拔较低,没有冰川侵蚀、冻融作用,A、B错误;北京西山峰口庵风力侵蚀较弱,C错误;根据材料中“砂砾冲刷与磨蚀基岩”相关信息可知,形成当地壶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D正确。故选D。 4. 路旁边坡一侧坡度较陡,且砂砾冲刷物质多,在雨季,边坡砂砾随雨水对基岩路面产生强烈的磨蚀作用,经过长期的磨蚀形成壶穴,A错误,B正确;基岩路面破碎不会导致壶穴只形成于边坡一侧,C错误;基岩为石灰岩,气孔少,D错误。故选B。 5. 图中壶穴为圆形,雨季地表径流在壶穴中形成旋涡,旋涡中的砂砾优先磨蚀坑底的周沿,而位于旋涡中心的岩石则磨蚀较少,最终导致壶穴周围低、中央高,形成中央小岛。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类似的地形也可出现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冲蚀造成,特称之为冰川锅。北京正研究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以增强通风能力,读“北京通风廊道示意图”回答下面6~7题。 6.北京城市通风廊道,可以 A.缓解雾霾天气和城市热岛效应B.分散城市职能和疏散城市人口 C.减少交通污染和缓解交通拥堵D.合理利用土地和控制地租价格 7.北京城市风道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及合理的规划分别是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方法.doc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

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知识点——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A 我国位于哪个的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B 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C 你能说出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相比,地理位置的优势各是什么? 地处中低纬度,海陆兼备 1.我国的海域图(临4海,1洋)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长江口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之间的连线。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海域 2.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北53°31′N临俄罗斯;南4°15′N临马来西亚; (南北跨近50度,长5500多千米) 西73°40′E临哈萨克斯坦;东:135°05′E; (东西跨60多度,长5200多千米)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E.g 崇明岛,台湾岛,海南岛……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与我国陆地相邻的14个国家: 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县、乡三级建制: ?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4.我国的现行的行政区划概况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归纳总结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归纳总结 【】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方法归纳总结 1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 .世界地理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3)一个大洲(如亚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4)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 .中国地理 (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2)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3)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以及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 (6)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 (7)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8)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9)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 (10)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1)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考查内容集中在三方面 1.区域定位 2.区域特征与差异 3.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背景和现状

高考一轮复习部分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019高考一轮复习部分区域地理的复习方 法 高三地理的复习正进入基础知识的扎实、准确、熟练阶段,其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下是部分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请考生学习。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 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 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 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复习大全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 一、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民族 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 2.发达的经济(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 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 二、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 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 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三)新加坡 1.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华人占34 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 3.花园城市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亚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提纲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提纲:世界地理概况 上海新桥中学高廷琼 考纲要求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一个大洲(如亚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分析解读 ★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的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 ★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准确识记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正确理解世界各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区际联系。 ★掌握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分析方法和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学会分析总结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 第一节世界自然地理 考点分布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考点解读 1.熟知世界海陆分布,其中重要的海、海峡、岛屿、半岛的分布及地理特征需要重点关注。

2.运用各大洲地形剖面图考查各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重要的地形单元及分布是命题的另一重点。 备考策略 1.找准“切入点” 可能的考查方式是进行区域位置判断,概括区域的突出特征,并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如航行路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概况和相关国家位置及自然特点;不同海域海水性质差异、资源优势和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原因;盛产某种农产品的自然因素;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及成因、农业地域类型、影响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某一区域的城市区位分析;大洲地形剖面图判读;呈现局部地区轮廓图(含剖面图),要求学生判断相应的地理事物,分析区域特征。结合时政热点考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区域合作与竞争一直是命题的切入 点。 2.联系高中地理知识

高考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高考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知识点一:世界地理空间定位 1.知识概述: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立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才能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 2.知识要求: (1)在世界政区图上熟悉16条重要的经纬线:Oo、30oE、60oE、90oE、120oE、180oE、120oW、60o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oN、40o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 (2)熟悉大洲、大洋、各大洲主要分区、主要气候区、大的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与这“16条线”的关系。如喜玛拉雅山在30oN附近,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东南亚北部地区等。 (3)关注热点地区的经纬度范围:如西亚、里海(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地中海周围地区、东南亚、朝鲜半岛等。 (4)以某一地理事物为参照物,熟悉它与周围地理事物的关系:方位、距离等。 (5)将同类的地理事物从大小、长度、形状上进行比较:如岛屿、水系、国家等。 3.几种常见的空间定位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特别要注意掌握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0o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Oo经线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o: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oE东侧)、莫斯科(30oE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2019全国卷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 (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学科~网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章中国地理第43讲中国区域地理教学案

第43讲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2为陕西省沿109°E 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 767 m,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3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形;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 读北方地区简图,回忆下列知识。 (1)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 地形、 地势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 主要地形区A辽河平原、B松嫩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和E黄土高原 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度带东北三省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属于暖温带 干湿区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其余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 气象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

新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摘要: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和变化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最好的说明。 近些年来区域地理的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题型也由简单的填图知识为主变成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们做起高考题来还是无从下手。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的高考题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区域地理高考的命题通常是以区域为背景,然后考察学习过的自然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中的知识和原理。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在吉化一中的实习经历,总结出以下几条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1.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2.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3.把握区域特征 4.进行区域比较 5.处理初高中课本间的关系(构建模式图) 关键词: 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引言: 地理学科高考复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由于多种原因,其中区域地理往往是考生最感困惑也是失分最多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试题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地理的比重上升,难度加大。 虽然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但考生的成绩还是不理想,其中主要是在区域地理部分丢分太多,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读图和识图的能力较差;区域地理知识记忆混乱;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怎样处理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关系?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等等,就成了许多一线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 针对此种状况,以下是笔者对区域地理复习的几点体会,希望对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所帮助。 1.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高考区域地理需要掌握十几个分区,如青藏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每一个分区又都包括大量小知识点,知识杂而且碎,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更容易落掉知识点。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知道区域地理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不记混也不落掉知识点。 学习一个区域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下表是笔者对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构成要素的具体总结。 表一区域地理构成要素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系列练习: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系列练习: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一、单选题 世界谷物的供给会因生产国社会状况、自然状况的变化而变动。下图为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三国小麦输出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B.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 C.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D.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 2.有关图中①所代表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B.世界上重要油气资源出口国 C.混合农业生产较为典型D.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 下表反映了中国、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四国1997—1999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情况,分析表中数据回答3~5题。 3.表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印度B.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 C.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中国D.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美国 4.①国的国土面积比③国小,但耕地面积却比③国大得多,原因是( ) A.①国河流众多,有广阔的冲积平原 B.①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干旱区面积小

C.③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 D.③国山区面积广大,耕地比重小 5.③④两个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中,相同的是( ) A.热带沙漠广布,水资源短缺 B.水旱灾害频繁 C.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读图完成6~7题。 6.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相似的是( ) A.境内热带荒漠面积都比较大 B.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上 C.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D.境内都有一条纵贯南北、流量丰富的大河 7.关于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都是本洲的发达国家 B.乙地所在国家水稻种植业发达 C.甲地所在国家是世界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国 D.两国的经济支柱是旅游业 下图中的甲、乙两国,一个是所在大洲的第二大花卉出口国,另一个有“木材之国”的美誉,是世界著名的木材出口国。读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甲、乙两国自然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方向

高考区域地理复习方向 1 新课程中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方向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经纬网、等高线、海岸线突出区域地理气候、地形、水系、水文、农业城市人口、交通、资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等分析。不要盲目的追求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因此重在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上,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同时要求学生每天要坚持看地图,熟悉见过的图。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 2 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复习方法。 2.1 以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为重点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如陆地自然环境的整

体性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是基础,决定了人文要素,如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区域开发等。 2.2 加强区域各要素的比较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是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2.3 突出区域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2.4 突出某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变化)。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对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2.5 重视区域人文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迁移。 如分析“南溪”管道施工困难的主要地理原因。(经过河流、山地和海底,地形复杂;线路长,地质构造复杂;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专题训练——四川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四川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成都附近有十几座雪山,但这些雪山往年成都人难得一见。2017年6月5日,成都人却看到了一座座晶莹别透的雪山。下图示意成都天府广场可见的雪山位置。据此回答1~3题。 1. 成都人可遥望贡嘎雪山,主要原因是由于成都 A. 距离该雪山近 B. 地形平坦 C. 海拔较高 D. 与该雪山的相对高度大 2. 影响成都人对附近雪山难得一见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天气 B. 地形 C. 距离 D. 气候 3. 唐代杜甫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许多关于雪山的诗句,而今成都人看到雪山的机会要比杜甫生活的时代少得多,其主要原因是成都 A. 云雨增多 B. 降雪减少 C. 雾霆增多 D. 高大建筑物增多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1. 读图可知,图中贡嘎雪山距离成都237千米,较其他大雪塘及光光山等较远,A错。成都地势平坦与否,对于是否可以遥望贡嘎雪山关系不大,B错。成都的海拔不高,而与雪山相对高度大,不易受其他地形阻挡,C错,D对。故选D。 2.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光照弱,大气透明度低,一般难以遥望到远处的雪山,但有时却能看到,说明此时天气条件较好,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时就能看到远处的雪山,

A选项正确。如果是地形影响其难以看到远处的雪山,那应该是一直都看不到,但有时却看到了,说明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排除;距离成都更近的雪山都不易看到,反而是距成都更远的贡嘎山在成都遥望到了,说明距离也不是主因,C排除;气候在该地区常年稳定,不会导致偶尔看到远处的雪山,D排除。故选A。 3.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的增多,受盆地地形影响,该地大气污染加剧,雾霾天气增多,大气能见度降低,导致人们要看到远处的雪山的机会大大降低,C选项正确。故选C。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完成4~5题。 4. 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 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 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 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 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5. 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 桌状山 B. 丹霞地貌 C. 雅丹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答案】4. A 5. D 【解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地理组张晶 摘要: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和变化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最好的说明。 近些年来区域地理的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题型也由简单的填图知识为主变成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们做起高考题来还是无从下手。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的高考题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区域地理高考的命题通常是以区域为背景,然后考察学习过的自然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中的知识和原理。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在吉化一中的实习经历,总结出以下几条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1.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2.确定区域地理位置 3.把握区域特征 4.进行区域比较 5.处理初高中课本间的关系(构建模式图) 关键词: 区域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引言: 地理学科高考复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由于多种原因,其中区域地理往往是考生最感困惑也是失分最多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试题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地理的比重上升,难度加大。 虽然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但考生的成绩还是不理想,其中主要是在区域地理部分丢分太多,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读图和识图的能力较差;区域地理知识记忆混乱;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怎样处理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关系?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等等,就成了许多一线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 针对此种状况,以下是笔者对区域地理复习的几点体会,希望对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所帮助。 1.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高考区域地理需要掌握十几个分区,如青藏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每一个分区又都包括大量小知识点,知识杂而且碎,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更容易落掉知识点。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知道区域地理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不记混也不落掉知识点。 学习一个区域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下表是笔者对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构成要素的具体总结。 表一区域地理构成要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