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集素实验

凝集素实验

凝集素实验
凝集素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免疫学院(系):专业班级:姓名:

周次:交报告时间:201年月日学号: 成绩:

题目: 凝集素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1.熟悉玻版凝集实验和试管凝集实验的操作技术

2.掌握凝集反应阴性和阳性结果的判定

【实验原理】

细菌等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再有电解质的的情况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玻片凝集和试管凝集。凝集实验是疾病诊断以及体内抗体水平测定的常用方法

【实验分类】

凝集实验可根据抗原的性质、反应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凝集实验(简称凝集实验)和间接凝集实验。直接凝集实验分为试管法以及玻片法,间接凝集实验分为间接凝集实验和反向间接凝集实验。

【实验器材】

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清洁脱脂玻片、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混合棒以及牙签。

【RBPT实验】

实验原理:该试验又称为班氏孟加拉红平板凝集试验。由于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 3.6-3.9)带色的抗原,该抗原与被检血清作用时能抑制血清中的IgM类抗体的凝集活性、检查出的抗体是IgG类,因此提高了该项反应的特异性。

实验方法:在玻片上加0.03mL阳性和阴性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充分混匀,在1-3分钟内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有二种方法,第一种是,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就判为阳性;

另一种用“+”表示凝集程度按下列标准用加号记录反应强度:

++++:出现大的凝聚片或小的粒状物,液体完全透明,100%凝集

+++:有明显的凝聚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75%凝集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50%凝集

+:液体混浊,只有少量粒状物,25%凝集

-:液体均匀混浊

【试管凝集实验】

实验原理: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实验试剂: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0.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试管试管架孵箱

实验步骤:1.加入抗原:先以0.5%石碳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做适当稀释(一般是作1:40稀释,取1ml抗原加入39ml石碳酸生理盐水),

2.5支小试管,待检样品(样品1-40ul,样品2-20ul,样品3-10ul),阳性样品20ul,阴性样品20ul。每管加1:40抗原2ml。

3.然后将试验管和对照管充分混匀后,放于37℃温箱中20-22小时后取出,在室温下放置2个小时,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何为凝集试验?有哪些类型?

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有电解质的情况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运用凝集反应测定人体内的疾病感染情况称为凝集反应。

2.影响凝集试验的因素有哪些?

答:抗原的种类,电解质的选择,溶液的pH值,实验时的温度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细胞凝集反应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凝集素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 PNA),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刀豆素 A(Conconvalina,ConA)、麦胚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花生凝集素 (Peanut agglutinin, PNA)和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 SBA)等,凝集素是它们的总称。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它们具有的某些“亲合” 特性,能被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方法所应用。 血型鉴别实验,也是凝集反应的一种。 三.实验用品: 土豆块茎 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 PBS缓冲液:称取NaCl7.2g,Na2HPO41.48g,KH2PO4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到7.2. 4.2%的红细胞 四.实验步骤:

1.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中含 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以无菌方法抽取兔子静脉血液(加抗凝剂),加生理盐水3ml,在 1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离心,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液。 3.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红细胞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左孔内,充 分混匀。 4.同时分别用滴管吸取PBS缓冲液和1%的红细胞悬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右 孔内,充分混匀,做对照实验。 5.摇晃5—10min后,观察有无发生细胞凝集并置显微镜下观察。 图左为PBS缓冲液对照图右为土豆凝集素

凝集性试验

第十章凝集性试验 学习要点: 凝集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凝集试验类型。沉淀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沉淀试验类 由于所用抗原的性状不同,出现的现象也不同: 1、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即(agglutination)。 2、病毒、蛋白质等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不透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第一节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 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的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凝集试验。凝集试验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一、凝集试验的一般原理 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子层,使颗粒相互排斥。 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 二、凝集试验的发生分两阶段 1、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 2、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可见的凝集颗粒。 三、凝集试验的用途

凝集试验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1、可用于定性的检测,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 2、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四、凝集试验的分类 1、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直接凝集试验分为: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 (1)玻板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方法 ①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待检颗粒抗原悬液各加一滴在玻板上,混匀; ②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细菌分离株的鉴定与分型;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2)试管凝集试验:为定量试验方法 ①常用已知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 ②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以产生50%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亦称为凝集价、滴度。

胶乳凝集试

令狐采学创作 胶乳凝集试验 令狐采学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实验目的】 1.学习凝集反响的类型及原理 2.掌握胶乳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的办法 【实验原理】 1.凝集反响是一种血清学反响。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 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按时间,呈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介入凝集反响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根据凝集反响产生的条件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也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响和间接凝集反响两

令狐采学创作 类。胶乳凝集试验也是一种间接凝集试验,它是以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作为惰性载体。 2. 胶乳凝集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的原理:类风湿因子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胶乳凝集试验是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胶乳凝集试剂是由纯化的人IgG和羧化聚苯乙烯胶乳共价交联而成的抗原胶乳。RF胶乳超出20U/ml即呈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如呈现年夜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响,坚持均匀乳液状为阴性反响。根据阳性阴性反响即可知血清中是否有类风湿因子。检测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分型和疗效观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验资料】

令狐采学创作 1.待测血清 2.类风湿因子(RF)测定试剂盒(胶乳凝集法): 胶乳液成分:类风湿因子胶乳、牛血清白卵白、磷酸盐缓冲液;阳性对比成分:羊抗人IgG抗血清、牛血清白卵白、磷酸盐缓冲液; 阴性对比成分:牛血清白卵白、磷酸盐缓冲液。 3.微量加样器,反响板 【实验办法】 1.标识表记标帜:取四个反响板孔,标识表记标帜1号为待测,2号为阳性对比,3号为阴性对比,4号为空白对比。 2.加样:取待测血清,加入4个孔中,每孔加20μl。1号加50μl胶乳液,2号加阳性对比成分50μl,3号加阴性对比成分50μl 。 3.搅匀:轻轻晃动,充分混和。23分钟后观察结果。

实验五 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五凝集反应 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文章介绍】 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 1.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用途。 2.熟悉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用品】 1. 材料试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伤寒杆菌H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待测孕妇尿液、HCG阳性孕妇尿液、1:10稀释伤寒杆菌诊断血清、ABO血型标准血清、类风湿免疫诊断试验(用变性IgG致敏的乳胶颗粒)、HCG致敏乳胶试剂、兔抗HCG诊断血清、待测血清、生理盐水。 2.器材:洁净载玻片、巴氏吸管、乳胶皮头、接种环、酒精灯、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小试管、牙签、采血针、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试管架;1ml、5ml刻度吸管、37℃恒温箱(或37℃/56℃水浴箱)、显微镜。 【内容和方法】 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 1.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等)混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原,如ABO血型鉴定、细菌鉴定和分型等。 2.方法 (1)取载玻片一张(平置实验台上),用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划分为3格,并标明1、2、3。 (2)取巴氏吸管一支,套上乳胶皮头后,吸取1:10 稀释的伤寒杆菌诊断血清1~2 滴于第1、2 格内,另取巴氏吸管一支,吸取生理盐水1~2 滴于第3格内。 (3)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取少许伤寒杆菌菌培养物与第1、3格内的诊断血清、生理盐水混合并涂抹成均匀悬液。然后用同样方法取少许大肠杆菌培养物与第2格内的的诊断血清混合并涂抹成均匀悬液。静置数分钟后观察结果。 3.结果观察与判定

免疫学实验-凝集试验

实验一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 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 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 血球凝集(HA)试验: 有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种(些)动物红细胞的能力,称为病毒的血凝,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球凝集(HA)试验 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病毒的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即血球凝 集抑制(HI)试验 阿氏液(Alsever):即红细胞保养液 指红细胞凝集的现象。由病毒、细胞凝集素和抗体而引起的红细胞凝集。 (1)由病毒而引起的凝集:G.H.Hirst(1941)发现流感病毒能使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其后又发现其它各种病毒也能引起同样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表面存在着对各种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以红细胞为桥梁的结果而引起凝集。利用此反应可以进行病毒的定性和定量。另外,如果存在抗病毒的抗体时,则由病毒引起的凝集作用将被抑制,所以可用于抗病毒抗体的检出。 (2)由抗体引起的凝集:(a)如果存在对红细胞表面决定基的抗体,则红细胞亦将凝集。可用于测定对抗红细胞的抗体的效价或鉴定人的血型。(b)在红细胞表面,如果人为地使之吸附或结合特定的抗原物质,则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将引起红细胞凝集(被动凝集反应或间接凝集反应,psssive he-magglntination)。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有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种(些)动物红细胞的能力,称为病毒的血凝,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球凝集(HA)试验,以此来推测被检材料中有无病毒存在,是非特异性的,但病毒的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即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具有特异性。通过HA-HI试验,可用已知血清来鉴定未知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来检查被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和滴定抗体的含量。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HA和HI试验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其实用价值。 [材料与试剂] 1. 96孔“U”形或“V”形微量反应板,50 uL定量移液器,滴头,微型振荡器。 2. 生理盐水,0.5%鸡红细胞悬液,新城疫病毒液(尿囊液或冻干疫苗液),新城疫阳性血清,被检鸡血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血球凝集(HA)试验 1. 在96孔微量反应板上进行,自左至右各孔加50 uL生理盐水。 2. 于左侧第1孔加50 uL病毒液(尿囊液或冻干疫苗液),混合均匀后,吸50 uL至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吸弃50 uL;第12孔为红细胞对照。 3. 自右至左依次向各孔加入0.5%鸡红细胞悬液50 uL,在振荡器上振荡,室温下静置后观察结果(表4-1)。

实验报告(20200623003340)

免疫检验技术 实践报告 实践一直接凝集试验 一、玻片凝集试验((细困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细菌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和结果判断。 2,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能做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 与被检的未知细菌进行凝集试验,如出现特异性凝玻片凝集试验是用已知的诊断血清, 集,可确定被检细菌的种属或型别。 (三)实验材料 1,待检细菌: 2,试剂:诊断血清: 3,器材: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四)实验结果记录 反应物反应现象结果判断 (凝集或不凝集)(阳性或阴性)(五)实验报告

(六)实验讨论 1,志贺菌抗体与伤寒沙门菌能发生凝集吗?为什么? 2,做玻片凝集试验时,应怎样操作才能使凝集现象明显,利于结果的判断? 报告者: 报告日期: 、试管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常量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试管直接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吸量管移液并进行连续二倍稀释。 2,能够正确进行首管血清喜事度的计算。 3,能够准确判断试管凝集试验的各级凝集程度和凝集效价,并准确报告结果。 (二)实验原理 肥达试验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 (鞭毛)和0 (菌体)以及甲型(A)、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诊断菌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对伤寒、副伤寒作辅助诊断。如果需要,有些地区可增加丙型(C)副伤寒沙门菌等其他沙门菌的诊断菌液。 (三)实验材料 1,诊断菌液 2,待检血清 3,器材: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等 (四)实验结果记录 (五)实验报告 (六)实验讨论 1,如何进行血清的连续二倍稀释?

2,如果首管血清要求是1:15稀释,稀释 3ml,应该如何进行稀释? 后的总液量是 3,试管直接凝集反应,是稀释抗原还是稀释抗体?为什么? 4,应如何观察试管凝集反应的结果? 报告者:报告日期:

凝集实验

标准操作规程(SOP )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 流感/禽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 一、目的 本SOP 为了规范红细胞凝集试验(HA ,hemagglutination test )操作,确保试验的质量而制定。 二、范围 适用于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所有技术人员进行流感/禽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 三、程序 (一)生物安全要求 季节性流感病毒或经完全灭活的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和H2N2流感病毒操作可以在BSL-2实验室里进行,操作人员采取BSL-2级防护。禽流感H5、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及H2N2亚型流感病毒的操作需要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操作人员采取BSL-3级防护。具体防护参见“生物安全个人防护SOP ”。 (二)材料 1.待测毒株 2.1%红细胞悬液(鸡、豚鼠,由于“O ”相毒株不能凝集鸡红细胞,所以在对该类病毒进行鉴定时应使用豚鼠红细胞) 3.磷酸缓冲液(PBS ),0.01M , pH 7.4 (Sigma P 3813) 4.多道及单道可调加样器 单通道可调加样器量程为 20μL ~200μL 、200μL ~1000μL 8通道或12道可调加样器量程为 20μL ~200μL 5.96孔微量板:鸡红细胞选择“V ”型或“U ”型底微量板;豚鼠红细胞选择“U ”型底微量板。 6.其它耗材,200μL 、1000μL 滴头、试管、加样槽等。 (三)实验步骤 1.进入实验室前做好个人防护。 2.试验前试剂准备: 编号:CNICSOP07024 制定时间:2007.01 制定人:张烨 审核人:董婕 批准人:舒 跃 龙 生效日期:2007.03 版本号:V-2

(1)PBS配制:按照Sigma的说明书的要求配制PBS缓冲液。121℃高压灭菌20min,分装,4℃储存。 (2)1%红细胞悬液:按照“1%鸡红细胞悬液配制SOP、1%豚鼠红细胞悬液配制SOP”配制红细胞悬液。 3.根据所用的红细胞种类选用适当的微量板.。将微量板横向放置:垂直方向称列,如孔A1~H1称为第一列;平行方向称行,如A1~A12称为A 行。标记好待检病毒的实验室编号及加样顺序。 4.加PBS,取8道加样器装好200μL带滤芯滴头,于加样槽中吸取50μL PBS 加入微量板的第二列,依次加入50μL PBS直至最后一列。 5.加入待检病毒,单道加样器装好200 μL带滤芯滴头,吸取100μL待检病毒液,加入已标记好的微量板的第一列相对应的孔内。最后的H1孔内加100μL PBS作为红细胞对照。 6.8道加样器装好200 μL带滤芯滴头,从第一列的各孔分别取50μL病毒液,加入到第二列的相应的各孔,混匀数次。依次从微量板的第二列至第十二列做二倍系列稀释。最后一列每孔弃去50μL液体。 7.8道加样器装好200 μL带滤芯滴头,于加样槽中吸取50μL红细胞悬液。 每孔加入50μL 1%的红细胞悬液,轻弹微量板,使红细胞与病毒充分混合。 8.室温孵育30~60min,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并记录结果。 9.结果判定:红细胞凝集滴度的判定以出现完全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为终点,其稀释度的倒数即为病毒的红细胞凝集滴度。红细胞完全凝集以“+”记录;无凝集或部分凝集“-”记录。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的表面结构。 2、掌握细胞凝集的原理。 3、掌握细胞凝集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与用品】 1. 试剂:PBS缓冲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 2. 器具:酒精棉球、双凹片、载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托盘天平、滴管、离心管 3. 材料:兔子静脉血 【实验原理】 1.凝集素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凝集素为它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糖萼)。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2.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肿瘤的发生与免疫反应都与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3.细胞凝集的反应技术 (1)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原称为凝集原。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

态。抗原和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此时已有凝集趋势,在电解质参与下,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经典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较大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免疫学反应无关的颗粒表面上,当这些致敏的颗粒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遇时,就会产生特异性的结合,在电解质的参与下,这些颗粒就会发生凝集现象。这种借助于载体的抗原抗体凝集现象就叫做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4.载体 具有吸附抗原(抗体)的载体很多,如聚苯乙烯乳胶、白陶土、活性炭、人和多种动物的红血球、某些细菌等。 良好的载体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中无自凝现象; (2)大小均匀; (3)比重与介质相似,短时间内不沉淀; (4)无化学或血清学活性; (5)吸附抗原(或抗体)后,不影响其活性;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人的O型红血球和绵羊红血球。后者使用更广,因其来源方便,另外绵羊红血球的表面有大量的糖蛋白受体,极易吸附某些抗原物质,吸附性能好,且大小均匀一致。

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一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玻片法和试管法凝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2.了解凝集反应基本类型及血型鉴定的各种方法包括正、反定型,血型板鉴定法和血型卡鉴定法。 [实验原理] 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人类ABO血型抗原主要有A和B两种,根据红细胞表面这两种抗原的有无可把血型分为四种。据此,将抗A和抗B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抗A或(和)抗B抗体与红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据其凝集情况便可判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实验器材] 1.器材:光学学显微镜,消毒缸 2.材料:消毒干棉球,一次性采血针,载玻片,玻璃试管,一次性带刻度朔料吸管,医用黄色垃圾袋 3.试剂:75%医用酒精,0.9%NaCl注射液,抗血清试剂抗A、抗B [内容与方法] (一)玻片法凝集实验 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1ml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用干棉球止血。2.取洁净载玻片1块,在中间用蜡笔画一条竖线,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载玻片两端。 3. 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 4.肉眼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若肉眼观察不明显,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微小凝集 5.记录凝集情况,判定受检者的血型。 (二)试管法凝集实验 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用干棉球止血。 2.取洁净试管2支,分别标记上A、B字样,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相应标记的试管中 3.用一次性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2支标记试管中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4.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若肉眼观察不明显,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微小凝集 5.记录凝集情况,判定受检者的血型。 (三)演示实验(包括反定型鉴定法、板式和卡式法的结果判读) 1.实验老师准备0.5%标准红细胞:A型、B型、O型,已分离血浆的抗凝血 2.取洁净试管3支,分别标记上A、B、O字样,将受检者血浆加入已标注A、B、O字样的试管中各1滴。 3.用一次性吸管吸取0.5%标准红细胞血球悬液A、B、O 型,分别加于相应标记的试管内,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离心后观察结果)。 4.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

免疫学——凝集试验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老师:陈玮__ _____成绩: 实验名称:凝集反应和吞噬作用___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钟一鸣____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实验原理】 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常用的包括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实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性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A、B抗原而分为A(含A抗原)、B(含B抗原)、AB(含A、B抗原)、O(均不含A、B抗原)型。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抗B抗体试剂和抗A抗体试剂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上有无A、B抗原。 表1 ABO血型鉴定表 血型抗A分型试剂抗B分型试剂 A+- B- + AB++ O- - 【实验现象】 1).在抗A抗体中,可见红细胞均匀分散,虽有时会见红细胞在圆孔中间沉积,但再加以摇晃便可发现红细胞分散。整体液体较为浑浊 2).在抗B抗体中,可见红细胞在圆孔中央凝集成块,加以摇晃也不分散,周围液体较为澄清。 【实验结论】 该受试者血液红细胞含B抗原,为B型血 【实验讨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实验时应当注意抗体和抗原的比例。即滴加的血液含量以及抗体含量应适当,而不要一个特别多一个特别少,会影响实验结果 2)当看到有红细胞类似在圆孔中间凝集时,可多加晃动,看其是否会分散——有可能是因为圆圈状离心晃动使红细胞向中间沉积,而不是因凝集产生的现象。若分散则为干扰现象,并不是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 【实验原理】 以红细胞为载体,将人丙种球蛋白(可溶性抗原)吸附在载体表面而成为致敏红细胞,然后用此致敏红细胞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抗变性IgG抗体),当患者血清中含有类风湿因子时红细胞发生凝集。此方法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辅助诊断疾病。 【实验现象】 理论上第九孔阴性对照中,孔中的红细胞应紧密集中与孔中央,成为一暗红点,孔周围整齐光滑。第十孔阳性对照红细胞均凝集并均匀地铺于孔的四周,孔中央无红细胞沉积的暗红点。第1-8孔,若有类风湿因子,则应随着稀释度增加,红细胞由完全凝集于孔四周看不到中央红点,逐渐转变为可看见中央有疏松的红点,若最终稀释过多可致如阴性对照的结果。 本次实验,所有孔中,包括阴性对照,红细胞均凝集并均匀地铺于孔的四周,孔中央无红细胞沉积的暗红点。 【实验结论】 十个孔均为“++++”,无法判断凝集效价以及结果是否阳性 【实验讨论】 1).本次实验阴性对照仍出现完全凝集并均匀铺于孔四周的现象。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稀释液遭到污染,使得所有孔中红细胞均发生完全凝集。 2).实验时从恒温槽中取出96孔板时要注意轻拿,防止铺于孔四周已经凝集的红细胞因震动向孔心滑动,出现类似阴性的现象。 3).加致敏红细胞悬液时应从第9孔阴性对照开始一次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 3.协同凝集实验 【实验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含有一种蛋白质,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SPA具有

血清凝集试验

血清凝集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1. 检验目的 规范血清凝集试验操作程序。 2. 实验原理 用已知的抗体在载玻片上直接与细菌纯培养物或菌悬液混合,若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块,表示该菌菌体含有相应的抗原。 3. 操作步骤 3.1 沙门菌血清凝集试验 3.1.1首先用可疑菌与沙门菌O多价血清(A-F)进行凝集,若呈明显凝集,提示被检菌株可能属于A-F6个群范围之内,再用H因子血清第一相(特异相)定型,最后用H因子第二相辅助定型。 3.1.2若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但A-F多价血清不凝集,首先考虑是否存在表面抗原(Vi抗原),因为Vi抗原能阻断O抗原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加热将其破坏。应将细菌制成菌悬液,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5-30分钟,冷却后再次做凝集试验。若除去Vi抗原后仍不凝集,此时应考虑是否为A-F以外菌群,应送专业实验室进行鉴定。 3.2 志贺菌血清凝集试验 3.2.1首先用志贺菌属4种多价血清和鲍氏志贺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如凝集再进一步做血清定型(用福氏志贺菌1-6型、痢疾志贺菌1-2型以及宋内志贺菌鉴定到种、型)。一般先用福氏志贺菌血清凝集,因我国以B群最为多见,如出现生化反应符合志贺菌,而4种多价血清不凝集的菌株,应考虑为K抗原存在,将菌液加热到100℃15-30分钟后再进行凝集。 3.2.2与各型志贺菌血清不发生凝集,菌落特征与生化反应似痢疾志贺菌,可考虑非典型性痢疾血清型,应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鉴定。

3.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凝集试验 3.3.1 先以生化反应确定为大肠埃希菌,再以抗原分析定型。 3.3.2 用接种环挑取大肠埃希菌依次于数组多价OK抗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其分组血清型见试剂说明书),若与某一单价血清呈凝集反应,可初步确定为相应血清型,再用菌液与OK 抗血清确定亚型。 3.3.3如不凝集或凝集微弱,可视为阴性。再挑取另一个菌落,如上法试验,如此检查5-10个菌落。若均不凝集,可最终判断为阴性。 3.4 霍乱弧菌血清凝集试验 3.4.1先用接种环挑取一环生理盐水于玻片上,以接种针挑取少许菌落与盐水混匀,再取稀释血清1环与之混合,立即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3.4.2 若有自凝现象改用生理盐水稀释的血清再做凝集。与O1群O139霍乱弧菌抗血清凝集者菌,然后再进一步对霍乱弧菌分型。 3.5 结果判断:阴性:试验一侧及对照一侧均匀浑浊。阳性:对照一侧均匀浑浊,试验一侧明显凝集。自凝:试验一侧及对照一侧凝集。 4. 注意事项 试验时应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以防止出现假阳性。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

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验

布病试管凝集试验

布病试管凝集试验 一、实验前准备 1、试管的准备 ①把试管浸泡于带有洗涤剂的温水中30分钟,浸泡后用试管刷将其刷干净。先 用自来水冲洗10遍,再用去离子水冲洗1遍。 ②试管冲洗干净后倒置于篮子中,等水沥干后置干燥箱中,160℃干燥3个小时 (整个干燥过程需要5~6个小时)。 ③实验前要配置0.5%的石炭酸生理盐水 配置方法:称取0.5克石炭酸,加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配置后置高压锅中121℃高压30分钟。 2、试剂的准备 ①标准抗原:按照说明书使用。使用时充分摇匀,用稀释液作1,20(工作浓度)稀释。 ②标准阳性血清冻干品,使用前用蒸馏水溶解至规定容积。 ③标准阴性血清:冻干品,使用前用蒸馏水溶解至规定容积。 3、被检血清 ①按常规方法采血分离血清 血清必须新鲜,无明显蛋白絮凝物、无溶血和无腐败气味。 ②运送和保存血清样品 防止血清冻结和受热,以免影响凝集价。若3d内不能送到实验室,可用冷藏方法运送血清。 二、试验操作过程 1、确定被检血清的稀释度 牛、马、骆驼稀释用1:50,1:100,1:200,1:400(4个稀释度);猪、山羊、绵羊和狗用1:25,1:50,1:100,1:200(4个稀释度)。大规模检疫时也可用2个稀释度,即牛、马、骆驼用1:50,1:100,猪、山羊、绵羊和狗用1:25,1:50,为测定强阳性血清效价,稀释度可以增加。 2、稀释被检血清--猪、山羊、绵羊和狗血清的稀释 ①每份被检血清用4支试管,标记检验编号后第I管加1.15 mL稀释液,第2-4管各加人0.5 m L稀释液。 ②取被检血清0.1 mL,加人第1管,充分混匀后吸弃0.25 mL。 ③从第1管中吸取0.5mL加人到第2管,混合均匀后,再从第2管吸取0.5 m L至第3管,如此倍比稀释至第4管,从第4管弃去0.5 mL,稀释完毕。 ④从第1至第4管的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2.5,1:25,1:50,1:100。 3、加抗原 将0. 5 m L抗原(1:20)加入已稀释好的各血清管中,并振摇均匀,猪、羊或狗的血清稀释则依次变为1 : 25,1 : 50,1 : 100,1:200,牛、马和骆驼的血清稀释度则依次变为1:50,1:100,1:200,1:400。各反应管反应总量为1 mL。 4、设立对照--每次试验都应设立下列对照。

凝集素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免疫学院(系):专业班级:姓名: 周次:交报告时间:201年月日学号: 成绩:

题目: 凝集素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1.熟悉玻版凝集实验和试管凝集实验的操作技术 2.掌握凝集反应阴性和阳性结果的判定 【实验原理】 细菌等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再有电解质的的情况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玻片凝集和试管凝集。凝集实验是疾病诊断以及体内抗体水平测定的常用方法 【实验分类】 凝集实验可根据抗原的性质、反应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凝集实验(简称凝集实验)和间接凝集实验。直接凝集实验分为试管法以及玻片法,间接凝集实验分为间接凝集实验和反向间接凝集实验。 【实验器材】 虎红平板凝集抗原、被检血清、清洁脱脂玻片、0.1ml吸管或微量加样器、混合棒以及牙签。 【RBPT实验】 实验原理:该试验又称为班氏孟加拉红平板凝集试验。由于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 3.6-3.9)带色的抗原,该抗原与被检血清作用时能抑制血清中的IgM类抗体的凝集活性、检查出的抗体是IgG类,因此提高了该项反应的特异性。 实验方法:在玻片上加0.03mL阳性和阴性血清,然后加入虎红平板抗原0.03mL,充分混匀,在1-3分钟内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有二种方法,第一种是,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就判为阳性; 另一种用“+”表示凝集程度按下列标准用加号记录反应强度: ++++:出现大的凝聚片或小的粒状物,液体完全透明,100%凝集 +++:有明显的凝聚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75%凝集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50%凝集 +:液体混浊,只有少量粒状物,25%凝集 -:液体均匀混浊 【试管凝集实验】 实验原理: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实验试剂:试管凝集抗原被检血清 0.5%的石碳酸生理盐水吸管试管试管架孵箱 实验步骤:1.加入抗原:先以0.5%石碳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做适当稀释(一般是作1:40稀释,取1ml抗原加入39ml石碳酸生理盐水), 2.5支小试管,待检样品(样品1-40ul,样品2-20ul,样品3-10ul),阳性样品20ul,阴性样品20ul。每管加1:40抗原2ml。 3.然后将试验管和对照管充分混匀后,放于37℃温箱中20-22小时后取出,在室温下放置2个小时,以比浊管为标准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何为凝集试验?有哪些类型? 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在有电解质的情况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运用凝集反应测定人体内的疾病感染情况称为凝集反应。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

细胞凝集反应 王玉琼201005232142 齐鲁医学班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2了解血细胞凝集原理 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三实验用品: PBS缓冲液显微镜双凹载玻片滴管 土豆凝集素 土豆凝集素的提取:去皮土豆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4h,所得粗提液中既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1%兔血红细胞 2.1%兔血红细胞制备:抽取兔静脉血1mL加抗凝剂,加入3mL生理盐水,1000r/min离心5min,重复洗涤三次。按红细胞压积配成1%红细胞悬浊液。 四实验步骤: 1.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兔血红细胞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左孔混匀。 2.吸取PBS缓冲液各一滴置于双凹片右孔混匀。 3.摇晃5-10min观察,并以低倍镜镜检。 五实验结果: 反应前反应后 (左为混合了PBS的兔血红细胞,右为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

发生凝集的细胞未发生凝集的细胞 图2 低倍镜(*10)下混合了了土豆凝集素(左)和PBS缓冲溶液(右)的兔血红细胞观察结果分析: 混合土豆凝集素9分钟时细胞开始发生凝集,可以观察到细小沙粒状的细胞团,随时间流逝小细胞团变大。 如图1可看到,混合了土豆凝集素的兔血红细胞(右侧)聚集成块,周围液体较澄清;而混合了PBS缓冲溶液的兔血红细胞(左侧)未发生凝集,液体浑浊。 低倍镜下镜检(图2)可看到,凝集了的细胞聚成一簇不规则的团,而未发生凝集的红细胞很均匀。 六关于实验操作的反思 1 兔子耳缘静脉抽血: 基本操作:按压兔子耳缘静脉的近心端,用酒精棉球擦拭,可以看到耳缘静脉鼓起来。针尖孔朝上,平行进针。看到针尖回血后,抽取血液。拔针止血。 第一次抽血,手还是有点抖,不过还是抽到血。 存在问题:感觉抽不动针的活塞。不习惯拿针管的姿势。 2细胞凝集反应操作反思: 前两次由于滴入的PBS缓冲液太多,致使两边混合在一起。因此,要少滴,摇晃玻璃片时要缓慢。 七关于实验内容的理解体会 一关于实验原理 定义: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偶联抗原的乳胶颗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此称

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 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 (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验是以定量的伤寒杆菌为抗原,根据是否发生凝集反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细胞凝集反应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就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与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免疫反应与肿瘤发生都与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就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与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就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凝集素就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与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 PNA),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刀豆素 A(Conconvalina,ConA)、麦胚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花生凝集素(Peanut agglutinin, PNA)与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 SBA)等,凝集素就是它们的总称。凝集素不就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它们具有的某些“亲合”特性,能被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方法所应用。 血型鉴别实验,也就是凝集反应的一种。 三.实验用品: 土豆块茎 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 PBS缓冲液:称取NaCl7、2g,Na2HPO41、48g,KH2PO4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到7、2、 4、2%的红细胞 四.实验步骤:

1.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中含有可 溶性土豆凝集素。 2.以无菌方法抽取兔子静脉血液(加抗凝剂),加生理盐水3ml,在1000r/min, 离心5min,重复3次离心,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液。 3.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与1%红细胞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左孔内,充分 混匀。 4.同时分别用滴管吸取PBS缓冲液与1%的红细胞悬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右 孔内,充分混匀,做对照实验。 5.摇晃5—10min后,观察有无发生细胞凝集并置显微镜下观察。 试剂土豆凝集素PBS缓冲液 现象 在振荡过程中,溶液中的 红细胞渐渐凝集成颗粒 状,逐渐聚拢,最后在液 滴中形成一大块血红色 血块。 在振荡过程中,红细胞不 断向中间靠拢,最终形成 中间颜色较深,边缘颜色 较浅的红细胞浑浊溶 液。 结果红细胞发生凝集红细胞未发生凝集 说明结论 土豆凝集素可使血液发生凝集,PBS缓冲液不能使 血液发生凝集。 图左为PBS缓冲液对照图右为土豆凝集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