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企业发展路线图

回首2003,中国企业界所经历的风雨历程,试想一下,把各种理念像烤肉一样串在一起,撒上“思维”的胡椒后,也不失为一顿待客大餐。执行、领导力、接班人、全球招聘、国际化、跨文化、优秀到卓越,危机管理、CFO、并购、跨行业多元化、民营化、私募股权,这些词语也同时被学者、经理人、企业家串在“管理”的竹签上,在市场的碳火上滋滋作响。一个企业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这些坎儿,肯定是要迈过去的,这也是中国民族经济壮大的“管理路线图”!

只有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家,才是成功的企业家,SARS危机掀起的狂飙,将很多企业打翻在地,好在留下来的是更健康的。关于接班人的问题,也令企业家忧心忡忡,人说富不过三代,接班人选择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即使本身富有领导力的企业家也不得慎之又慎,韦尔奇如此,柳传志也如此!全球招聘——好在这是个全球化的年代,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解决。任正飞业已开始考虑在通过全球招聘解决华为接班人的问题了。如果他成功了,他还要接着考虑一个新的问题——跨文化。

2003年,民营企业空前活跃,并购、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中小企业家关注的更为现实:如何获得运转所需的现金或如何把手中多余的现金再投资产生效益,以至于民资大潮甚至一度突破政策底线——私募股权投融资。尽管国家初步同意其合法化,但众多习惯“擦边球”的民营企业家,却几乎摔到在河里的石头上,孙大午就是其中之一。

种种风云变幻,只不过是企业在寻找航标过程的暂时摇摆,完成了转型的国内企业,必将在新的航程中越行越远。

在2003年度,一系列的企业动态,与以往纷纷嚷嚷降价的吆喝相比,此次企业动态涉及到更深更广的领域,更多地体现了国内企业在战略方面的调整和转型,无论是并购也好,民营化也好,国际化也好,都是国内企业在发展战略方面新的动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分析其即将带来的变化,将会使我们的企业战略更加理性和符合实际,也更能适应未来的变化。

路线:今年以来,企业界掀起了大规模的并购热潮,在家电行业,格林科尔马不停蹄地并购美菱、吉诺尔、上菱电器,一举成为亚洲制冷行业的龙头,引起家电行业格局的剧烈变化;在汽车行业,一汽并购天津汽车,被称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并购案,上汽在江苏兼并仪征汽车厂,并参股安徽奇瑞,开拓中部地区市场;在乳品行业,上海光明收购广州达能,四川希望集团,内蒙古伊利等也发动了大规模并购;一时之间,并购风潮狂飙突进,已经成为2003年企业界最令人备感振奋的话题。

点评:此次并购风潮被普遍看好,它主要表现为同行业并购,以此形成产业的集中,打造其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减少了重复竞争;更重要的是,此次并购与产权改革,价值链重建、企业制度建设、竞争方式、管理模式等领域的全方位变革紧密相连,将对国内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警醒的是,企业并购并不能时时都能创造神话。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KPMG的最新报告表明,在1997年以来的全球并购案中,约30%的公司并购以失败而告终,只有17%的公司因并购而取得成功。1994年,宝马以高价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罗弗汽车公司,但此后罗弗连年亏损,给宝马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巨大损失,无奈之下,宝马只好将罗弗车厂出售。知名如宝马者,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些都足以令国内企业引以为戒,认识到并购中隐藏的危机,比如管理模式的移植,人事震荡的化解,企业文化的再造,多品牌的管理等,这些都将是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如此,并购仍然将是未来几年的企业热点,它是中国企业完成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必须经过的几道门槛之一,而通过并购,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的企业,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今年以来,企业界纷纷掀起了跨行业多元化的风潮,先是家电企业爱上了汽车,美的在昆明开办“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同时收购长沙三湘客厂,新飞集团要打造中国冷藏保温车第一品牌,三星奥克斯开始生产越野车和拖拉机;与此同时,搞IT的联想开始进军家电行业,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而国内的两家摩托车巨头“隆鑫”和“嘉陵”也陆续进军葡萄酒业,将给传统的葡萄酒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点评:行业犹如围城,都有风险,舍弃熟悉行业,都想在别的行业,特别是一些所谓暴利行业分一杯羹,但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将眼光放在跨行业扩张或者转行上,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或许很多人说,当年韩国的现代、大宇、三星等巨头都通过跨行业多元化缔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但是,韩国的巨头是在自身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具备了强大的管理移植能力后才开始这一进程的。并且,在当时需要快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形式下,韩国政府对企业的跨行业多元化给予了很多优惠条件。而目前国内企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如此,到现在,一些韩国企业已经开始尝到了苦果,比如现代集团就因为产业过多,陷入了多元化的泥潭,

管理模式的移植,以及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再造,是国内企业跨行业多元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完成这两大任务,跨行业多元化必将成为国内企业的噩梦,不幸的是,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中,跨行业多元化将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企业似飞蛾扑火一样奔向跨行业多元化,有人说,历史从来就没有使人变聪明,看来在国内企业清醒之前,将免不了交一笔不菲的学费。

国际化在国内喊了很多年,然而,以前却似乎只是一些吃螃蟹者的勇敢游戏,进入2003年,国际化才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无数企业在今年开始加快了国际化的历程,在今年的高交会期间,创维、金蝶等国内知名企业,还特别就企业国际化作了专门的介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另一方面,曾经因为率先在国外设立工厂而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海尔,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人们对于国内企业国际化的心理预期遭遇重创。

点评:无论价格切入模式也好,还是品牌输出,资本并购,技术合作等模式也好,国内企业国际化都没有取得确切的进展,相反,国内企业的短处,却开始“发扬光大”,中国企业在争夺国际市场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发生与国内一样的恶性竞争局面。很多产品都在国际上遭到反倾销调查,并被课以沉重关税惩罚。而中国产品的“价廉质次”的整体形象,也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重重阻隔。

更重要的是,国际化人才的匮乏,屡屡使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受挫,但由于国内企业的内部管理文化与外企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外来和尚很难融入团队中来。这些,都将使国际化经受更严峻的考验。而在人才方面的突破,才能使它找到一丝曙光。

民营化这个词在今年有着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内涵,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在年初的时候,曾有人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的“MBO”年,但是,在实施MBO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最后,引来了相关部门对MBO喊停。

MBO的喊停,并不意味着民营化的停止,相反,民营化以其他的方式更充分地表现出来,而在此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TCL 的“暗度陈仓”,通过“阿波罗计划”,曲线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而此次TCL吸收合并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无疑又在其民营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点评:民营化的路,很多企业都想走,但是,他们最终却没有走通,在这串名单中,有长虹、春兰、海信等赫赫有名的巨头,独有TCL能够平稳地完成股份的改造,其中奥妙,或者更值得我们探讨。

从本质上说,李东生所推行的民营化之路,并不是简单的“国退民进”,李东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增量资本入手,TCL集团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授权经营协议:核定以TCL净资产3亿多元为基础,每年企业净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10%。如果增长在10%~25%,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15%;增长25%~40%,管理层可获得其中的30%;增长40%以上,管理层可得其中的45%。扮演多重角色的李东生既是国有资产的代理者,又是民营化的肇始者,将TCL民营化的切口始终牢牢锁定在增量资产上,寻找企业、政府、员工、管理层之间利益的共赢,最终使分享TCL成为可能。

恪守底线、对合法性的坚持和寻找利益共赢的智慧,这就是TCL改制成功的秘诀,这些都为未来的民营化进程提供了意义重大的参考,同时,也将引来更多仿效者,未来几年,民营化浪潮将会持续高涨。

今年以来,随着SARS危机的到来,以前的危机管理模式被彻底打破,而实际上,危机管理只是非典的冰山下露出的一角而已,如何提高执行力,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实现跨文化管理等问题,是很多企业关注的管理话题,并已经延伸到一个更广泛的范围,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反过来,又将使企业目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生持续而深远的变化,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执行力》一书在国内的热卖,执行力这个话题迅速风靡国内,一时之间,企业言必称执行,似乎以前就不存在执行问题,是这本书出来后才存在执行力问题一样。

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力,另外30%呢?当然就是运气。运气无法教,但战略和执行力可以言传。国外靠执行力最成功的例子是沃尔玛。百货业在美国早就是成熟的产业,按照传统观点,那应该是无利可图的产业。但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开始从乡村包围城市,一点一滴拉大和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例如光是偷窃的损失,沃尔玛就比竞争者少了一个百分点,这样的成果和3%的净利相比,真是贡献可观,而这就是执行力的具体表现。

点评:执行力不彰的现象在国内公司屡见不鲜,这是组织的通病,但国内有些公司喜欢采用恐怖管理的方法治疗执行力不佳的组织病,往往先设定较高水准的目标,然后只问目标,不问手段,并将无法达到的目标经理毫不留情地开掉,反正要升官的人多得很。经理人战战兢兢,生活在老板的压力下,这种方法虽然可提升执行力,但是老板必须事事躬亲,老板不在,员工执行力立即打折。在这类公司中,通常老板的执行力,就是组织的执行力。

有效的执行是需要领导者亲力亲为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对企业具体运行的细枝末节的关心。在领导者的亲自倡导下,执行文化应该成为企业的基因,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仍然拿企业运行最为关键的三个要素来说,战略、人员与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执

行”的精神来指导落实。

今年,突然降临的SASE危机,使企业普遍遭遇危机,特别是快速消费品、医药等行业,各企业纷纷采取对策,以期渡过难关,一时间,危机管理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此次危机是对企业的一次全面考验,有的企业化顺利度过危机,而有的企业却在危机中落马,是企业已有的管理水平不同造成的,还是处理危机的策略不同造成的?可以说,一场非典危机,为企业审视自我提供了契机,认识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问题。

点评:英特尔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葛洛夫有句名言叫“惧者生存”。这位世界信息产业巨子将其在位时取得的辉煌业绩归结于“惧者生存”四个字。成功企业必须自我“毁灭”才能求生。如果它们不自我“毁灭”,别人将把它们毁灭,让其永无再生之日。

由于危机情况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因此尽管在事先制定出危机应变计划,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存在,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在处理危机时,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

在今年,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关键技能是跨文化无障碍沟通,何为跨文化沟通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工作就像在自己的国家工作一样,具有超越他们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仅仅懂得外语是不够的,还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西方,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国际商学院的必修课。许多跨国公司早已为此纷纷行动。

点评:文化的功能是建立行为模式、执行标准以及人与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这将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可预测性,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共有的文化观念使社会中的人们有了身份确认感和同他人交往的方法。例如,文化提供了许多标准和规则,说明什么时候吃饭、三餐吃什么合适,以及在各种聚会中怎样招待客人。

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体验工作和相互学习,可以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者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把他们留在自己的国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外加一些跨文化知识和理论的培训。

2003年9月,头发花白的高盛公司前总裁及首席运营官约翰·桑顿走上清华的讲堂,与他的EMBA学生分享他的“全球领导力”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全球的经理人开始讨论、研究如何才能在变革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以期实现企业长期、良性地发展。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已经建立了“领导力发展中心”,用来培养中国惠普内部50名有潜质的一线经理的基地。使他们能以更快地速度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成为新一代的领导者。

点评: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拥有权力、掌握权力的人吗?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经常问自己:将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它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新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样?我们领导雇员向什么方向迈进?

传统的管理职能仅仅是低级地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而这样的时代正渐渐离我们远去。真正的成功必然有赖于领导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这不仅意味着对领导者能力的更高要求,更要求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管理大师比尔·波拉德认为领导者必须“停

止管理、学会领导”。领导力将调动人们的一切积极性去创造——特别是创造某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事物。只要这种积极性存在,人们便会更加忙碌,更有成就感,更富创造力!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文版登陆中国,于是“优秀到卓越”成了今年管理界的热点和关键词。中国企业似乎从《从优秀到卓越》中看到了希望和方向。然而现实往往和我们开玩笑。曾经被称为“卓越”的公司中,很多似乎都命运不佳。网络泡沫下辉煌的面孔似乎已成为昨日黄花。能像IBM这样从不停的变革中奇迹般持续发展的企业寥寥无几。柯林斯的研究小组发现:戏剧般的结果并非来自戏剧般的过程,那些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奇迹般的时刻”。

点评:何为优秀?何为卓越?如何从优秀到卓越?我们的差距在哪里?现阶段,研究“从优秀到卓越”对中国企业家究竟有多少借鉴意义?优秀的企业领导人是一个强大的“助推器”,他往往才华横溢、能量惊人、号召力极强,在他的推动下,企业会成倍发展成长。然而一旦领导人出现了问题或者退位,企业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而卓越企业中的领导人更像企业历史上的一颗“螺丝钉”,他将雄心壮志倾注到公司,为公司成功培养接班人。

柯林斯说:你的工作才是你生命的终极魅力所在。确实,如果你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且和你所认可的价值观、人生意义相结合,你就会坚信其目标和宗旨,追求卓越,成为卓越的管理者也就变成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2003年以来,在管理理念之外,具体的管理操作层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招聘范围,已经从国内扩展到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造就了国际化的人才,一些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和岗位的设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企业成长环境的成熟,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私募股权等具体操作上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争议,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管理操作的路线图。

细心人会发现,在今年的企业舞台上,少了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身影,而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茅理翔还在方太的舞台上活跃,但在其身后,一个叫茅忠群的年轻人出现了;在格兰仕,德高望重的“德叔”已经难觅踪迹,频频活跃在企业内部会议和媒体面前的,是新任的集团总裁梁贤昭,而随着何剑锋退出东泽,人们也隐隐看出了其顶替何享健的迹象,再加上此前的吴协东出任华西集团的总经理,家族企业正在上演“子承父业”的传统戏剧。

相对于家族企业普遍被人接受的的“子承父业”式的接班,一些国有企业在选择接班人过程中往往弄的企业血雨腥风,震荡不已,而近期,华为掌门任正非非要到海外寻找接班人,似乎偌大一个华为,竟然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帅才,是华为确实缺少人才,还是“墙外的花总是香的”,这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点评:中国有句谚语云:富不过三代,在美国,也只有20%的企业能够顺利传到第二代,难道龙种变跳虱的故事总是重演?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的“太子军”都有比较好的教育背景,而老板父亲的着意培养,也使太子军逐步在企业建立了威望,方太的小茅,万向的小鲁,都已经在老子的企业里拥有相当的话事权,何剑锋则更是凭盈锋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很多“太子”,已经使我们以期望而不是嘲讽的眼光看待,而这些,都为未来的企业增添几分希望。

相对于国有企业和混合型民营企业的疑问是:你到底选谁做接班人?前几年,倪润峰复出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杨元庆和郭为的分立,商界也有不同的解读,近期任正非要“寻找海外接班人”更说明,选择接班人似乎是一件比生儿子还难的事情。

然而,接班人真的那么难选吗?现在的企业领袖,真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自去年底到今年初,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相继发生首席财务官(CFO)辞职事件,之间的是是非非,媒体的争相报道,多多少少让还不是太熟悉CFO的中国人对“首席财官”有了新的印象和定位。

中国共有3万多名“总会计师”正在完成向“CFO”的转变。这是一场更加意义深远的角色和职能改变。标志着公司财务管理开始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放眼全球,CFO 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认同,西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成长策略,CFO已从过去普通的财务职位慢慢成长为企业的巨臂。

点评: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里,CFO扮演的是幕僚角色。但是一名现代意义上的CFO,还必须突破传统财务视野、从战略高度把握财务管理、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作手段;必须真正具备全球战略眼光、深入了解相关国际规则。CFO的学识、观念、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所站的高度,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成功的CFO与CEO相同之处在于,在追求利润与投资回报方面同样具有高涨的热情,但同时亦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极强的思辨力。CFO要最终让CEO和大部分管理层没有后顾之忧,要未雨绸缪。CFO要能做CEO的咨询伙伴,并扮演一个平衡的角色。

今年以来,国际化妆品巨头欧莱雅与欧洲著名职业培训软件开发公司Strat X联合举办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此次竞赛吸引了来自82个国家的17000多名学生参赛,其中三分之二为MBA学生,他们大多来自世界顶级院校,其中包括美国的哈佛、耶鲁、西北大学和纽约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西班牙的ESADE和法国的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欧莱雅举办这次竞赛的目的,是为以后的招聘预演,同时,也引出了全球招聘的话题。

点评:欧莱雅集团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佛朗西斯·万舍(Francois Vachey)先生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招收最好的人才是欧莱雅公司的生命和活力之源,经过几年的比赛,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已成为检测参赛学生战略性思考能力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工具,招聘经理也因此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参赛选手的表现。”事实上,目前已有近70名优秀的参赛者加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欧莱雅公司。

为了实现全球效率与当地市场反应力的双重目标,跨国企业不仅要形成与多变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战略目标,更要开发出能有效实施战略的管理人员和相应的企业文化。最关键的,就是建立企业的全球招聘文化。

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孙大午案,使私募股权这一话题再次浮出水面,私募股权融资,是企业向一个或多个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与资金供应者签订股权投资协议和股权认购合同,是相对于企业通过私募而非公募上市的方式进行的股权融资的总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一种长期投资性资金,有7到10年的封闭期限,可以通过长期投资达到较高的回报。

目前大陆民营企业直接在深圳、上海交易所上市困难比较多,而资金需求比较急迫,所以一些企业在情急之下便采取私募股权的方式融资,导致了种种问题的出现,而孙大午案,则使这一冰山逐渐露出水面,直到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点评:国内知名专家朱武祥教授认为:私募股权的出现,在于企业融资的困难。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时宜的法律约束和监管政策约束,限制了金融契约自由,使企业和投资者在风险承担和收益分配方面的分歧难以有效解决。

实际上,私募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最具有效率和效益,他们在信息、评价、风险承担和收益分享合约安排以及监控等方面比正规的银行更有效。金融创新不需要鼓励,更重要的是废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法规政策,我们的金融创新会大大加快。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增,由于人们对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原本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和,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原本住在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已经绑架了中国,成为了一种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的方式来剥削,也不愿意让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的方式(多多发行就行了)来保持的稳定,结果是其他价继续暴涨。 2. 3.1 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4. 5.未来随着中国的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一旦立即出现生存。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

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健全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的,加强的度,尽力确保。 6. 7.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不高的普通,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了吗?他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理很简单,教会了你对他有好处吗?传说中的确实写了几本书教大家做,但是,他出书的目的是通过书的畅销来赚取子,不是为了教你做企业的经验。他的书我看了很多遍,没有看到多少有的,远不如看道德经有意思。希望大家在这个欲横流的社会里冷静思考,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别人的价值,多多关心社会的公平公正,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身边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_秦敏

114 《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中旬刊)总第494期 一、企业大学产生的背景和定义 企业大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27年通用汽车成立GM学院,但被学术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只是近十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信息技术及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竞争环境的压力;二是企业内部“人才过时”的问题。为了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具备有多方面的才能、能够自主且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员工。企业大学的观念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倍受重视,是企业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商务环境,加强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 企业大学的定义,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未达共识。李察?迪积(Richard Dealtry)在2000年定义为“一个组织性的专业管理流程,在演变的商务环境中,不断注入一种尊重知识,以才领导的企业文化。” 另一位企业大学专家麦克?艾伦(Mark Allen)在2002年提出“一所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的实体,是作为一个战略工具,借着不同活动来启发及培养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知识及智慧,以协助公司达成任务。”前者的定义侧重于营造一个学习型文化的氛围,把企业塑造为“学习型组织”。后者的定义融合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新管理观念。尽管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理念相关。从深层次上讲,三者之间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Prince 和Stewart在2002年他们发表的论文中也提出了企业大学是有知识管理、组织性学习及学习型组织结合而成的观点。 二、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部门的区别 企业大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也不是传统培训部门的升级,而是一种战略层次下的全新组织形态。企业大学与一般高校的不同之处就是“企业”二字,企业大学中的教学、培训都要围绕企业这个核心展开。企业大学在许多层面上与传统的培训部门有很大的差异。 1.企业大学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企业的学习需求,针对企业战略建立学习战略方案。企业大学不仅关注改善员工工作绩效,更重视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传统培训部门只提供行政服务,一般根据主管和员工的培训要求被动式做出反应。 2.企业大学属于战略层次,独立经营,确定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及贯彻性,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和目标。这对于跨国公司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大学能够集中资源和管理,避免培训资源的重复及分裂,确保战略、目标和文化的统一。而传统培训部门属于战 术层次,通常依附人力资源部,集团公司内部各个分公司培训资源分散。 3.企业大学提倡“终身学习”的持续流程,提供全方位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课程,如领导能力、创意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课程。培训部门的课程形式固定、单一,通常课程设计的对象为一般员工,内容深度有限,培训局限于提高工作岗位技能。 4.企业大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CEO、高层经理、商业单位及员工全面支持与认同,相反,培训部门几乎不进行内部行销,直接指定员工来接受培训,认同和配合程度较低。 5.企业大学关注企业的整体性,即整个企业工作绩效和核心胜任力的提升,而传统培训部门以提升个人技能为主。 总而言之,企业大学是积极性、专业性及长期性的独立个体,用企业品牌和大学的称号,显示企业对投资人才资本的长远承诺。 三、中外企业大学发展的现状 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80%的企业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按照新企业大学研讨研究报告,在过去的十年美国企业大学以每两年400所的速度增加,至今有2000多所的企业大学。2002年美国公司花费在企业培训费用每年大约560亿美元,英国160亿英磅。在中国企业大学也在蓬勃发展,除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可口可乐、惠普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国内企业大学,海尔、联想、伊利集团、TCL、泰康人寿保险、华为、康佳、金蝶、实德、力诺、金大地、UT斯达康、吉利、蒙牛、武汉小蓝鲸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企业大学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专家预测,5年之内,国内的企业大学还会有相当大的增长。 一般跨国企业平均花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费用是总薪金的10%。根据2005中国企业培训现状调查,41.30%的国内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以下;39.13%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5%;15.22%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5%至10%;4.35%的企业每年为员工花费的培训成本,占其员工工资总额的10%以上。调查显示企业基层员工每年接受的培训次数整体高于中层和高层,基本技能培训是基层员工首选培训内容(占85.11%),管理技能培训是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培训课程(分别为78.72%和74.47%)。由此而得,国内多数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培训的必要性,但在对员 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趋势 秦 敏 项国雄 江西师范大学 [摘 要] 企业大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日益成为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本文从企业大学的概念、与传统培训的区别来论述,针对目前国内外企业大学的现状,分析了中国企业大学的经营模式以及企业大学面临的挑战,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大学 定义 经营模式 发展趋势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常见发展问题及解决思路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常见发展问题及解决思路

近些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处于经济成长期的中国经济背后是大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企业,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保证了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成长期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主要表现为销售增长快),主要原因是经济大环境好(外部机会大或生意机会多)和企业自身运营的努力。从财务角度上来见,成长期中国企业的财务成本较低,现金流量增长较快,利润情况越来越好。 不过,正是成长迅速,成长期中国企业似乎把大多数精力放于解决已发生的问题上,对是否发展、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等却或多或少存于壹些疑惑。这种疑惑如果旷日持久,就会贻误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错失持续成长的大好局面。下面,结合成长期中国企业常见的四大类发展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 1.不思进取 1.1典型特点 企业经过若干年艰苦创业后,成长为壹家颇具实力的、有壹定财富积累的企业。由于创业阶段的运营努力,企业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且处于盈利较高的发展阶段,因此,获取商业利益比较容易,也相对处于市场的优势地位,遗憾的是有些企业自然不自然涌现自满情绪,极易形成不思进取的局面。 有些私营企业主于感到竞争越来越大、利润趋于平均化之后,收盘不干或者维持现状的倾向较大,于此不进行探讨。此处着力较多的是员工的不思进取,特别是于处于市场领先之后,往往会因为优势而萌发的自高自大。 1.2壹般对策 ①欢迎竞争。和竞争对手共同培育市场,共同发展,共同制定市场规则,以竞争促进发展。成长期企业所处的市场壹般也是快速成长的行业,因此,扩大市场容量,培育市场是市场领先企业的重要任务,而规范竞争则是行业所有参和者的壹致任务。排斥竞争最终会被证明是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 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

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 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 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

中国企业发展的八大战略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著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

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发展战略)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

1、成思危,第1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的讲话,2006年11月4-6日。 2、马振奎,《创新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国商贸》2009年19卷 3、王学平,《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产经前沿》2007年第12期 4、刘瑞霞,《加入WTO与我国企业发展对策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4 期。 5、潘占杰,冯伟,《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新经济导刊》2006年第2卷 6、臧永革,《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冶金自动化》2008年S1。 7、可卫,《跨国企业发展的新格局与新趋势》,《中外企业家》2004年12卷。 第一、中国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离不开行业的特色,更离不开企业原有的文化和几个方面的基础。所以,照搬外国的东西是不大可能搞好中国的企业的,中国的企业需要认真的吸收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同时更应该很好的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指导我们自己的管理实践。 第二、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的进行案例研究,把它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个工作有一些企业家做了,但是总体来说没有这样做。从国外来看,国外的一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都是从大量的实践里面提炼出来的,比如说公司再造,或者是业务流程再造,这些就是美国的教授调查了大量的企业,通过思考然后得出来的。 第三、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第一个是以金融为核心,第二个是以知识为基础,第三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个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首先应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制定我们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是说以金融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为了迎接这个大趋势我们去否定他、忽视他都是不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也要看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尽可能趋利避害,使我们企业更好的发展。 ——成思危,第1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的讲话,2006年11月4-6日。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确立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搞创新,实施创新工程。现实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不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不搞创新就没有竞争优势,就会被不可阻挠的快速发展的社会所丢弃。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关键性问题。都在大量投入资金来搞研发,投入大量资金来挖掘各种科技人才。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凸显在企业的面前,已成为企业生产发展的命运所在。面对迅猛发展与瞬息万变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格局,才能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民族之麟。 企业创新的意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承担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完成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靠的是创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创新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以谋求最佳的系统综合效应给企业经济带来最佳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要全方位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去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 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革命胆略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大约一百年。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序列,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企业如何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企业如何拓展海外市场 亲爱的小红摘要: 关键词: 一、我国对外投资现状 近年来,中国每年吸收约500-6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对发展中经济体的最大的前50名的跨国公司排名中,在1994年中国企业仅仅占到7个,并且只有一个在海外资产超过20亿美元;到2001年中国有12个企业进入前50名,其中有6个海外资产超过了20亿。外资的流入不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也给中国企业学习如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为只有更多的有效率的高附加值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才能真正提高中国长期的国际竞争力。总的说来,要加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不仅需要企业自己要制定具有远见的企业发展战略,政府的政策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对外投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如图1所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的增加。这一方面有政策变动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绝对数量最多的2001年,也只有68.84亿美元,远远低于同期利用外资的水平。因此,容易受到单项投资合同的影响,会随个别企业对外投资的计划发生较大波动。不过可喜的是,自从1992年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除1999年和2000年较低,其他年份都达到了20亿美元以上。 2、资金流向及原因分析。在1979年到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最大的洲是亚洲,其次是北美,再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洲的投资投资占到总数58.7%,在亚洲主要流向了中国的香港,一个原因是因为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再就是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在北美洲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13.6%,北美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使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市场。 香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份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香港回归以来,内地的投资从1998年的26亿美元激增到2001年的49亿美元。主要原因是:首先,两地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针对中国的贸易歧视政策将受到抑制,中国内地对外贸易额会快速增长,内地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香港建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缓解由于对外交易扩大给内地带来的压力。 其次,在中国入世的新环境下,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两地的经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一体化。 第三,大陆和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这样企业无论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业务的交往上都是有利的。 第四,大陆企业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这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价格。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农产品价格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控制,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化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土地,原本应该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工厂和商品房,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涨价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农民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国家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房价,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房租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拆迁。原本住在城中村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房子,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成本,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城市人口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投资者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成为了一种经济增长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剥削国民,也不愿意让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通货膨胀的方式(多多发行人民币就行了)来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结果是其他物价继续暴涨。 1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未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民生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一旦失业立即出现生存危机。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长期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应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群体的技能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的执行力度,尽力确保公民接受义务教育。 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社会问题,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价值观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劳动者,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工人,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城市交通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商人,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偷税漏税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交易了吗?他虚假宣传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幻想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接管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着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与聚集,特别是“系统集成者”和“瀑布效应”的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精)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2010-11-30 04:25:22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 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企业资本运作模式.doc

中国企业资本运作模式 中国企业资本运作模式可以具体分为扩张型资本运作与收缩型资本运作两种模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传统的中国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今的发展要求法。中国企业只有以资本形式﹑优化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法。 一﹑扩张型资本运作模式 扩张型资本运作,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法。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横向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法。 横向型资本扩张可以减少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也可以解决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力不断扩大的矛盾法。 例: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

(二)纵向扩张资本运作,是指交易双方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是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产权交易法。 例:格林柯尔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无氟制冷剂供应商,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的冰箱企业,既有利于发挥其制冷技术优势,同时也能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先后收购了包括科龙、美菱等冰箱巨头在内的五家企业及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格林柯尔已拥有 900万台的冰箱产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具备了打造国际制冷家电航母的基础。格林柯尔集团纵向产业链的构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混合型扩张资本运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间所进行的产权交易法。混合资本扩张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力法。 例:拥有105亿资产的美的集团一直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2003年的销售额达175亿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从来没有偏离过家电这一主线。专业化的路线使美的风扇做到了全国最大,使空调、压缩机、电饭锅等产品做到了全国前三名,巨大的规模造就了明显的规模优势。然而,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进军其它行业、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美的集团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美的在资本、品牌、市场渠道、管理和人才优势等方面也积累到了具备多元化经营、资本化运作的能力。审时度势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经营转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和湖南三湘客车,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安徽天润集团,进军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美的将以家电制造为基础平台,以美的既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终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

摘要:开展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并对此提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比较优势;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7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26-02 目前,中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占出口的60%。然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面临许多难题: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但这些劣势一般是动态的、暂时的,中小企业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要充分利用与大企业相比较的优势,尤其是随着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各种优势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随之进一步增强,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一、中小企业展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一)产权优势国有资产流失是中国当今经济领域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状况也很不理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境外国有企业盈利、持平和亏损的各占1/3。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国有资产的海外流失。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产权要明晰得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保证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进行。(二)技术优势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当然更明显,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具有对外投资的技术优势: 1.小规模技术优势。在中国,中小企业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就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独辟蹊径,避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逐步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跨国经营。 2.技术创新优势。相比大型企业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部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而言,中小企业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中小企业能根据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对市场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部分,并迅速加以应用,投放到市场。目前,由于所有制的原因,中小企业多数属于私有制成分,正由于私有制在激励机制上具有的优势,使许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敢于大胆尝试新技术,并在某些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与技术密集性企业,据统计,21世纪的一些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目前,中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大力发展。 3.管理优势。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决策管理是对外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经营灵活。中小企业能够灵活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进入或退出的选择。大企业往往倾向于规模经济,进入新的市场后都要大量投资,以期达到最佳规模,获得更多的收益,但这也束缚了大企业的手脚,当市场发生变化收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时,大企业则很难退出市场,否则将面临前期投入的巨大损失。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进退市场的成本与大企业相比要小得多,当发现有的市场有利可图时,就快速进入;当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困难时,就迅速退出该市场;另外,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二,决策高效。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这样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相对较少,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占得竞争的先机。 4.产品优势。大型企业大规模生产产品的产能决定了它们有自己特定的产品市场,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一般而言,大型企业适宜于大批量产品的生产,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它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