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德国地缘政治和外交文化

浅析德国地缘政治和外交文化

浅析德国地缘政治和外交文化
浅析德国地缘政治和外交文化

浅析德国地缘政治和外交文化摘要: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发展脉络中最具生命力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和均势学说被誉为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两大支柱。分析德国的地缘政治,结合其历史,可以解析德意志民族的性格及其外交文化。

关键词:地缘政治德国外交文化

一、地缘政治及其发展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存在和发展的,作为一种天赋的和恒定的因素,地理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面貌。黑格尔曾说过,人类历史具备地理的基础。①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地理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同样,作为国际关系主体角色的民族国家,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必然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活动舞台,生存和发展于特定的地缘环境中,地理因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空间条件。当这些地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超越了纯自然的层面而上升到政治层面时,便形成了地缘政治。由于地理因素对国际关系持久而深刻的影响,19世纪以来,人类开始直接应用地理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政治问题和国际问题,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地理基础和条件,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开始渗透并融入政治学科,由此诞生了地缘政治学。

率先把政治和地理结合的地缘政治学之父—拉采尔,在其奠基之作《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指出:国家是有机体演变的产物,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土壤,所以,一个国家的特征必然深受为其提供生存环境的领土特点和所在位置的影响。②哈罗德?斯普劳特(Harold Sprout)和玛格利特?斯普劳特(MargaretSprout)夫妇曾说,如果“不参考整个人类的和非人类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环境因素光谱,就无法充分理解国际政治的背景”。因此,各国之间的交往都要考虑到地理因素,这样做很重要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斯皮克曼曾形象的写到:“地理是各国外交政策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最不可改变,部长们来去匆匆甚至独裁者也要死而山脉是始终不可动摇的。”

地缘政治分为地理部分和人文部分或者称政治部分。地缘政治作为一个实在而有效的分析工具,是有很强的解释与预测力。它依据对一个国家在全球或一定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9年版,第124页。

②国玉奇,【俄】B.丘德诺夫:《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区域的位置,包括疆域面积、形状;地形地貌、海陆分布、气候土壤类型;自然资源种类,储存量;人口族群的地理分布;周边邻国的地理环境,国力的强弱及由此而产生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等,来分析和把握该国的地理环境所能赋予和转换出的实力及政治能量,揭示出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国际关系所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地缘政治是一个国家进行角色定位,确定外交和国防战略,预测国际贸易风险、成本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可靠而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契伦和拉采尔的初步倡导、创建,其后经过了20世纪的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与心脏地带学说、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杜黑等的空权论,乃至于当代科恩的冷战世界分裂图示、沃勒斯坦的核心---边缘地带学说、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大陆黑洞理论、亨廷顿的文明断层线理论等的构造和拓展,一百多年的曲折演进,这门学问已经积淀了十分丰富而又厚重的理论遗产。地缘政治学已经成为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发展脉络中最具生命力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和均势学说被誉为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两大支柱。回顾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海权论和陆权论两种地缘政治理论,对国家战略的制定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海权理论。他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他指出:“海权的历史,虽然不全是,但是主要是记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国家间的竞争和最后常常会导致战争的暴力行为。”而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他在书中主张应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这是他提出海权论的根本目的。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马汉列举了六种成就海上大国的基本海权要素:(1)地理位置(2)自然形态(3)领土范围(4)人口(5)民族特点(6)政府的性质,包括国家机构。这六种要素是密不可分的,构成有机的整体。地理位置、自然形态和领土范围是一国扩展海上势力的基础条件。在影响一个国家海权的六个要素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居于首位。马汉的海权论思想促成了美、德、日等海军强国的兴起,并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海军军备竞赛。也影响着美国逐步走向了超级大国,至

今仍然深深影响着美国和世界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

陆权论的主要提出者则是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Halford Mac kinder)。麦金德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地带:心脏地带、内新月形地带(边缘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海岛新月形)。心脏地带为陆权国家较易控制的地带,外新月形地带为海权国家的势力范围,内新月形地带经常因为不稳定的均势状态而出现国际争端。他的基本主张是,世界的历史可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释为海权和陆权的对抗,同时也对这种对抗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他认为,哥伦布时代即海权对陆权享有优势的时代已经结束,以铁路、航空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主动权转移到大陆国家手中,现在,构成新的权势中心的是欧亚内陆地带(麦金德称之为心脏地带)。在新的条件下,大陆强权有可能利用自己战略的不易攻击性(因为心脏地带无法由海上到达)、领土的连续性、庞大的自然资源、铁路网、有效的组织力量以及刚刚出现的空中力量建立一个单一帝国,并借此发展起威胁海洋国家的海上强权。他担心德国以及后来的苏联等大陆强国的成长发展,但他并不贬低海权的作用。①

二、德国的地缘政治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法语:Charlemagne。即德语的卡尔大帝,Karl der Gro?e)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德意志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国(Deutschland)。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①Halford 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New York: Norton, 1962. pp35--39.

森王朝,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为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但是,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地缘政治具有真实稳定性。地缘政治没有虚假和被掩盖的东西,它总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在那里,静静地释放出他的能量像地球引力一样,无声无形,但又无处不在。麦金德认为:“在计算时,地理的数量比起人文的数量来可以更好的测定,更接近于稳定不变”。一条河流或一座山脉在永恒的静穆中把持着历史的杠杆。地缘政治中的地理部分是难以改变的,国内变革不能直接的改革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可能根本改变国家所处的天然的周边环境和条件。局部的地质灾难不能改变一个国家总体的地理面貌。正如德国历史上领土几经增减,版图几经变化,但无法改变的是德国处在了一个“倒霉的地理位置”上的这个事实。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邻国众多,德国天生被包围。德国版图几经变化,但无法改变的是它地处欧洲腹地的位置仍然没有变。在他西边是法国,路易十四、拿破仑大帝是它的主人;在他西北边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将它送入了全盛;在他东边是沙皇俄国,彼德一世、叶卡特琳娜一世、亚历山大二世这个这个帝国的杰出统治者;在他西南边还有咄咄逼人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他南面是曾经诞生过恺撒的罗马帝国(意大利);在他西南面和他内部是哈布斯堡家族曾经统治下的奥地利和西班牙。历史上不同的强敌围绕着他兴起衰落,即使到了近现代,德国周围还是强国大国林立。德国所处的东西欧、北欧与东南欧、近东的交通中枢地位,使得德国成为陆权强国俄国(苏联)追求海权和大陆强国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障碍,德国追求海上权益的诉求也容易因英国的警惕和封锁而破灭。

德国总体上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德国海岸线较短,海域被日德兰半岛分割。德国的海域形成波罗的海和北海两片分离的水域,而且港口较少,没有

直接面对大西洋的港口和海岸线,处于较为封闭的海域,例如卡特加特海峡容易受到封锁。同样两次世界大战也证明德国的水面舰艇受到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被封锁在北海。

德国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境内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欧洲的主要国家大都有其天然疆界,俄国则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偏远。而德国除了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虽可做天然屏障外,其东、西部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地理环境上是易攻难守。

德国边境线附近多是资源富集地,容易引起国家冲突,历史法德因为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频起纷争。阿尔萨斯东部是莱茵河、伊尔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大部为集约耕种区,平原南部产钾盐,北部有小油矿;西部为孚日山地的东坡,以森林和高山牧场为主。洛林的摩泽尔谷地是重要的煤、铁矿区和主要的钢铁工业区。德国在一战失败后割地赔款,所丧失的土地不算失去的海外殖民地的话,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然而德国却失去了四分之一的硬煤和四分之三的铁矿石资源。①

从宗教上看,德国是16世纪早期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故乡,宗教改革运动历经许多流血战事,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影响深远。今天,德国所有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已经不及从前。许多德国人不属于任何教会。传统上天主教和新教的德国福音教会是德国2个最有影响的教会,另外还有新教的其他几种派别。东正教徒主要是来自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外籍劳工及其后裔,希腊东正教会按人数列为德国第三大宗教组织。除此之外还有 1.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26.3%的人口则没有宗教信仰,或属于其他较小规模的宗教。当今德国的犹太人人口为约12万人,德国的犹太人数量居西欧第三位。1940年到1945年期间,在德国及其邻近国家,有超过600万犹太人被杀。

三、德国的外交文化

①Witt Bowden et al.,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750 (New York:American Book Co., 1970 ),690—691。

地缘政治是塑造一个国家、民族的基础性条件和起到一个基本的作用,是塑造文化以及外交文化的模具和主导力量。古代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为发源地。在世界文明的初创时期,埃及人比两河流域的居民更有安全感,对世界更加乐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要面对来自北面的印欧人入侵者,以及来自南面的闪米特人入侵者。对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印象极为深刻。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扎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常常引起特大洪水,不只是充满灌溉的沟渠,而且毁坏了农田,他们将洪水之神称为“恶神”。而尼罗河流域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下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的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得它不易受到外族的侵略。①而尼罗河的泛滥是克制的、起势平缓,埃及人称洪水之神为“它的到来会给每一个人带来欢乐”的神。

文化是很根深蒂固的东西,它虽然不是有形的,却非常真实。价值观、概念、态度以及行为准则等等,都在人们心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德意志民族留下的一页既令人钦佩,又使人深感痛心的文明和历史,他在哲学、文学、音乐、艺术等的领域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整个人类造就了一代代巨匠伟人,犹如灿烂群星、光辉夺目,而同时,也两度把自己和人类拖入战争,使之饱受战乱之苦。对于德意志人来说,他们的文化和性格中存在着众多矛盾的地方。美国学者戈登·A·克雷格曾经说:“对德意志这个国家来一个概括,人人都感到很难,大概是因为德国人总是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服从逻辑法则”。大作家托马斯·曼也承认:“德国人确实是难加断定的民族”。德国大哲学家尼采的定义更令人对德国人茫然不知所措:“德意志的灵魂道德是多重的,多源头的、混合重叠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这是由于它的起源……德意志名族是多个部族的最特殊的混合……而同时从任何意义来说又是中心民族,因此德意志人比起其他民族来,对他们自己就更为不可捉摸、更复杂、更矛盾、更不可知、更难预测、更令人吃惊,甚至更可怕……德意志人的特点就是——什么事德意志人——这个问题在他们当中始终存在……德国人自己并不存在,他处于形成之中,他在发展自己”。

可以说,地缘政治塑造了德国人的文化和民族性格。生活在现今德国的居民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通常被称为日耳曼人。但日耳曼人并不是德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他们最初居住在德国的北部、西部地区以及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南部地区。寒冷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培育了他们旺盛的生存本能。那时候,维京人是他们的朋友,斯堪的那维亚人是他们的兄弟,哥特人是他们的伙伴。为了生存,他们到处奔袭流窜、骚扰邻人、侵占土地、抢夺食物。无休止的征战把整个日耳曼人造就成了英勇凶猛的战士。最初的日耳曼人是一群群四处流浪的游牧部落,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一路流浪,一路征战,日耳曼人就是这样用血和泪书写着自己和他人的历史。

首先,德国人的文化是理性与疯狂的矛盾体。

德意志,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国家。德国的历史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思想精神界与国家政治相脱节,是近代以前德国较为突出的特点。当这个国家强盛时,其思想精神总是遭到涂炭,反之,思想精神就得到发扬。

路德晚年说:“(德意志)这个野蛮和兽性十足的国家,这些可怜而又怙恶不悛的畜生,一半是人,一半是鬼!”因为他清楚地看见德国人恶劣的本性,对思想与权力分离的不满。与他一样对德国失望之至的还有歌德。歌德虽不是预言家,但他以世界性伟人的眼光对德意志民族做了自己的评判。“一想到德国人民,我不免常常黯自神伤,作为个人,他们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有个比喻很形象,德国的历史就像是一辆双层公共汽车,上面一层乘客极目远眺,饱览旖旎风景,但不能影响汽车的方向,因为司机坐在下层,――而且司机只看见路面,只按下层乘客中叫得最响的人的意见左右方向。一个培育了马克思、歌德、贝多芬、康德这些伟人的民族,却又是野蛮疯狂到一次又一次地挑起战争的民族,德意志的文化和思维是矛盾的,是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

德意志民族是有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它孕育出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一流的自然科学家。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德国因此有了“思维的故乡”的美誉。诸如遨游于理性思辨王国的古典大家康德和黑格尔,还有谢林、费希特、费尔巴哈等著名的哲学家。德国人自豪的宣称:“上帝赐予法国人土地,赐予英国人海洋,赐予德国人的是天空的帝国。”与哲学领域一样,沉浸与理性思考的德国人在自然科学中也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民族向人类奉献了一大批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巨擘。

然而,理性并不是德国哲学大家和科学泰斗的专有,作为一个文化特征,它已经溶于德国人的灵魂深处,溶于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德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理性特征的烙印,有时候甚至陷入僵化刻板。德国人无论大事小事,一律严谨认真,不会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那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的工作作风。对未来进行计划,执行已经制定好的计划,以便获得最合理和最佳成效,是德国人生活的主旋律和德国社会的游戏规则。德国人做事都会有一个周密的计划,甚至家庭主妇出门买菜,都会事先将要采购的东西写在小本子上,在逛超市时也会按照已经设想好的线路进行,其目的是“理性购物”,防止受到超市的“心理”操纵。德国人的理性还表现在守时和讲秩序。德意志民族崇尚理性,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处理的有条不紊,甚至显得过于呆板,缺乏浪漫的情调,被人们戏称为“最糟糕的情人”。

具体到政治文化或者外交文化上,不得不提理性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是一个理性的现实主义者,他没有条顿人所惯有的自傲,出于对德意志民族的生存,也是对德意志民族理性与疯狂矛盾性格、思想精神界与国家政治相脱节的考虑,俾斯麦以武力统一德国,但他却实行“大陆政策”,维持欧洲和平达20年之久。俾斯麦使德国伟大了,而使德国人渺小了。他使德国自中世纪以来,第一次以统一的面貌出现在欧洲,他巧妙地使德国跻身于强国之列,大大增强了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他却不能让德国人树立良好的形象,德国人性格中疯狂的一面等待时机爆发。

叔本华和他的生命意志开始了非理性的哲学之路,而且带有浓厚的、消极的悲观主义色彩。崇尚“权力意志”的性格孤僻且多愁善感的尼采叫嚣着:“上帝已死:现在我们热望着——超人生存”。他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

德国1871年统一以后,由一个分裂数百年、遭受法、俄等邻国欺辱的弱国,一跃成为改变欧洲政治格局的俨然的欧洲霸主。德国人自豪了,狂妄了,有一种

“暴发户”的心情想爆发。德国人充满了优越感,有些忘乎所以,有些失去理性,就像一匹即将脱缰的野马。当德国野马掀翻理智的驭手俾斯麦的时候,德国开始了他疯狂的毁灭之旅。威廉二世狂妄的推出他的“世界政策”,发展海军,寻求海外殖民地,向老牌的大国发起挑战。一战爆发时,整个德国竟然像庆祝节日一样,上下欢腾。德国的街头小摊上,摆满了引诱各种口号的明信片:“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等等。著名的学者马克斯·韦伯也为战争的狂热所左右,称:“这场战争尽管极其可怕,但还是伟大的,了不起的,值得去体验的。”甚至连最理智的学术精英们也失去了清醒的认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三百多位著名大学教授也联名支持战争。整个德意志都疯狂了。割地赔款的德国在希特勒巧舌如簧的鼓动下,复仇的怒火,种族的优越感再次被提升,整个德国再次陷入疯狂,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大约600万犹太人成为枪下冤魂。

再次,德国民族文武双全,重视教育,又崇尚武力。

德国人的文才举世公认,从近代的歌德、席勒到20世纪的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无不彰显着德国人的超群的文学天赋,德国人在音乐艺术等领域的成就更是令人钦佩不已。德意志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极浓的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意识的民族,不仅产生了克劳塞维茨等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而且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令世人生畏。

德国重视教育,文明程度高。德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对此,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

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德国在发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主张公民受教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将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灵活的教育制度。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使德国终于在1871 年实现了统一,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19 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从 1851 年到1900 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 202 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德国人性格中有好战,尚武的一面。

最初的日耳曼人是一群群四处流浪的游牧部落,他们不断征战不断掠夺,用血和泪书写着自己和他人的历史。他们在磨难中走向坚强,走向强大。直到公元后5世纪,日耳曼人才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法兰克王国。然而,法兰克王国的王权总的来说是不稳固的。他的第一任国王克洛维死后,国家便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各霸一方,相互厮杀。同时,版图逐渐扩大的世袭诸侯也对王权构成威胁,尤其是分封的领地在边界的诸侯,他们可以征大量的税,可以招募军队以防异族入侵。同样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为争夺王权相互残杀,给日耳曼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此状况,德国的强大邻国们无不暗自窃喜。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更是从法律上分割了德意志,使德意志分裂的局面合法化,体系化。条约规定,对各诸侯国,“确认享有他们自己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各诸侯国可以独立的实施外交和缔约权,但是“不得针对皇帝和帝国。”

德意志从此“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帝国的各种机构已经腐败到了不可僬侥的地步,皇帝几乎只有授予贵族称号的权力,累根斯堡帝国议会是用最无聊的闲谈来消磨时间的各邦公使大会,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是以审理案件最为拖拉而臭名昭著的全欧洲的衙门,而帝国陆军简直是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稻草人。”①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是德国人的邻居法国人的胜利。法国把威斯特伐利亚称为“法国皇冠上最佳的宝石之一”,并把各邦国的权力称为“德国的自由权”极力维护。直至俾斯麦为统一德国接连征讨丹麦、奥地利,之后又即将把刀剑架在法国的脖子上时,法国人仍不愿更改初衷。梯也尔曾在普法战争之前的一次国民议会上说:“我请求德国人思考一下欧洲政治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德国应由若干独立政权来组成,它们之间仅仅由一根联邦方式的丝线连接着。”实际上,德国当权的诸侯们也对此原则予以默认。

170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也就是德意志诸邦中这一个边陲小邦,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以它为主导统一了德国。

德国历史上的一代伟大君主出现了,这就是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的国力急剧增强,尤其是军事实力,在“普鲁士就这样演变成一个军人和为了进行战争的国家,一个强权国家。在这样一个国家里,高度井然有序的机械式效率与有关政治服从以及对受命于天的统治者负有义务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在一起。”②当时的柏林,军队在人口中的比例达到了1/5,而在全国这一比例达到了4%。成为德意志土地上的一个强盛之邦。然

①【德】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59页。

②【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7页。

而,腓特烈二世在国内推行开明统治的时候,在国外却不断推行战争政策。在腓特烈二世的统治下,国家的一切都要服从军事的需要,在他看来,“没有武力后盾而进行谈判,如同没有乐器而演奏音乐一样。”这就为后来的德国树立了创建一支军事力量,一支征服军的榜样。在这方面,腓特烈二世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位德意志统治者。他的军队训练严格,纪律森严,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军事工业处于首要地位,受到优待,军事力量颇受崇拜。军队的特殊地位,军官团,军事部门凌驾于民政部门之上,这些普鲁士的特点后来也潜移默化而成为整个德国的象征。日耳曼人形成了战争传统和近代军国主义专制主义体制结合,激发了民族的好战和尚武的性格。这对德国的影响深远,德国的统一是走战争之路,通过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以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创立了第二帝国。德国试图改变现状,也是走战争之路,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世人看做是一个穷兵黩武得国家。

第三,德国历史上是一个盲目相信和崇拜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专制性国家,其外交文化中有着浓厚的权威主义。

德国人的服从性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思想渊源的,这培养了德意志人对专制主义的忍耐力。日耳曼人早期的民主制度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军事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由下级军事首领组成的扈从队的权力也日益得到加强。为保护既得利益,军事首领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其自己的家庭中来选择继承人,选择制度逐渐为世袭制度所取代。在德国,这种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出于掠夺土地和食物的需要,日耳曼人形成了对其首领的崇拜,把他看作是上帝的化身,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他们发誓要忠于自己的首领,并严格遵守自己的誓言,从而产生了对首领的盲从。这种对领袖的忠诚与服从随着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已深深地植根于日耳曼人的性格之中。世袭制不仅存在于社会和军事领导阶层,在家庭中也产生了世袭制,在清除了罗马人的统治之后,日耳曼人逐渐定居下来。最初,共有的土地是根据人口数量定期分配给大家庭耕种的,后来也演变成了可以世袭的私有土地。在世袭制下,长子拥有特权,而次子的处境则极为悲惨,只能得到很少份额的土地。他们朝思暮想的便是夺取他人的土地为己有。

马丁·路德是近代德国思想文化的奠基人。16世纪初,正是他高举宗教改革的大旗,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在中、东欧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他在解除德

国人身上的宗教神权的枷锁的同时,却又给他们套上了世俗政权的枷锁。他人为一个基督徒的自由只是一种内心的自由,是纯精神范围的,只有上帝知道;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的基督徒应该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人们应该服从权威,安于现状。他曾经谈到:“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如果世俗当局说,二加五等于八,那么你必须相信,并且认为自己的算法是错误的”。他公开呼吁“尊敬长官”和“服从政府”。我们还可以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所宣称的上帝创造“预定和谐”、马克斯·韦伯有关统治和合法性的理论中探视出德国人的强烈的服从观念。①

在普鲁士创建之初,德意志宗教骑士团将修士生活方式和骑士生活方式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在宗教骑士团中,有三条誓言:“安贫、守贞、服从”。17、18世纪普鲁士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体制,其中伴随着军国主义。正如前文所述,腓特烈二世经过一系列改革,奠定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巩固了普鲁士精神。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后,普鲁士服从的、崇拜权威的传统扩散到了整个德国的精神生活中。1871年宪法明确规定,德意志帝国议会对帝国内外政策没有任何实质性权力,皇帝才是真正的决策者,他不仅掌握德国的军事、外交大权,而且可以在任何时候解散议会。掌管行政的帝国宰相对皇帝而不是议会负责。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制作粉饰的专制国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德国人》中写道:“他们盲目的服从领袖,排斥一切独立思考。即使是叛变,只要是领袖说的,他们就会去做。杀害一个失去自卫能力的人,并不认为是可耻的;相反,如果没能按照领袖的要求去杀死一个人,却是奇耻大辱。没有个人的功绩,一切归根于领袖”。威廉二世就在集会上宣称:“德国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如果你们的皇帝命令你向父母开枪,你们应当照办。希特勒也是利用了德国人的服从和权威崇拜的性格,步威廉二世的后尘,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二战德国战败后,德国的政治文化在战后开始了一个全新而又复杂曲折的历程,开始了德国的民主道路。

①邢来顺:《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

1、【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2004年

3、【美】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德】弗兰茨·梅林:《中世纪末期以来的德国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

5、Halford 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New York: Norton, 1962.

6、Witt Bowden et al.,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750 ,New York:American

Book Co., 1970

7、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9、邢来顺:《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济南出版社2005

年。

10、阮炜:《地缘文明》,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

11、宋伟:《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论:批判与建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2

12、【英】杰弗里·帕克著,《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

13、【美】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德国政体

德国的政体: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总统)的地位是象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取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上台,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政府官员和议会可以相互兼任。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为资产阶级服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一现代政体的历史形成 1918年,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 1919年成立了德意志共和国,颁布了《魏玛宪法》,旨在建立以国会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意志共和国宣告结束,成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三帝国”. 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99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分裂了45年后实现了统一。 二国家元首 ? 1.总统的产生、弹劾和罢免 产生:由联邦议院议员和同等数量的州议员组成的联邦大会选举产生 弹劾:违反了基本法和其他联邦法律 ? 2.总统的职权、地位和作用 对联邦议院的权力、对联邦政府的权力、对联邦立法的参与权、外交权、授勋和赦免权 三议会 ? 1.联邦议院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议席:496 选举原则: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 (1)机构设置:议员、议长、主席团、元老委员会、常设委员会 (2)职能: 审议法案和立法 对内阁组成和撤换持有限权力 监督权 对总统和高级法院法官的选举权

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德国文化史课程论文——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马腾00825102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pkumateng@https://www.doczj.com/doc/6913183895.html,

【摘要】 德国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对德国文化产业进行了浅显的介绍,并试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德国文化产业文化管理 【正文】 一、德国的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德国的文化产业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当代德国人已不再信守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文化批判理论。德国文化政策在强调国家对文化扶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发挥私人部门和私营企业对文化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与英美等国家的高度自由主义市场化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德国文化政策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德国非常重视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把文化当作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德国的城市里到处坐落着保护良好的文化设施和文物古迹,大街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雕塑,为数众多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参观者络绎不绝,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人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三)德国的文化产业管理 与英美等国家实行分权式的文化管理不同,德国实行的是集权式的文化管理。德国的文化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其文化体制是由政府机构和以自我管理权为基础的具体文化组织两级组成。1998年,联邦政府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化管理权限,成立了文化事务与媒体委员会,联邦文化基金会也由政府直接管理,同时联邦议会也成立了文化事务委员会,以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这种高度集权式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克服由于文化产品的过度市场化和商品化所带来的弊端。但是显然,这不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分权式的改革,削减政府对文化发展的直接义务和责任,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文化,已成为德国文化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德国主要文化产业 (一)出版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出版大国,出版业在德国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掀起了一场出版业的革命,使德国很早就成为欧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次,就文化产业的行业来说。文化产业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图书出版业方面,2009年10月,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是中国首次成为这个具有出版业“奥运会”之称的书展主宾国,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出版业,中国出版产业将借助国际书展平台,扩大图书版权贸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比较晚,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动漫产业沉默了很长时间,最近开始复苏,其标志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漫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几年来长盛不衰。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德国政治制度议会共和制 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基础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 《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 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 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 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 国人民联盟(DVU) 3、德国的多党制 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 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德国的政体类型及其政党制度

★德国的政体类型及其政党制度。 政体类型:议会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且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的主要特征:①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③政府执行议会制定的法律④政府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⑤政府政策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政党制度:有限多党制,这种政党制度的国家一般存在着三至五个政党,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不是太大,在竞争中容易达成妥协的政党制度 德国议会制资本主义联邦制多党制 德国政体: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 两票制:选民可以在大选中投两张票:第一票投给所在选区的代表,获得简单多数的候选人获胜。第二票投给某个政党,这一政党将从党内比例代表名单中选择人选担任议会议员。 德国有16个州,选区代表议席和政党议席相互平衡,以便使联邦议会的组成能够反映各政党得票多少。如果某一政党在单一选区获胜数少于其应得席次,则以该党在比例代表名单的人选递补。相反,如果某党单一选区胜选人数超过政党比例席次,则必须以增加国会总席次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德国联邦议会的实际议员数量通常略多于法律规定的598个席位。 2002年德国联邦议会共有603名议员,其中总理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拥有4个所谓“悬挂议席”,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拥有1个“悬挂议席”。 5%条款:只有在政党投票(即第二票)中获得至少5%选票,获至少3个选区议席的政党才能正式进入议会。如果某个政党获得了2个选区议席,则该党可获得2个议会议席,但该党代表只能以独立人士身份出任议员。 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一些小党进入议会,保证大党执政。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希特勒正是在这个混乱时期获得权力上台。 执政联盟组成:德国的选举制度决定了德国政坛联合执政几乎不可避免。通常,执政联盟由一个大党和一个小党组成。通常,执政联盟于10月中旬经议会通过后组成。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浅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在当今世界,文化和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值都处于相对高的数值,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2%;日本文化产业规模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产值,占GDP的17%;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在制定了文化发展5年计划后,文化产业也一跃成为其主导产业,其产值已达到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相比之下,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客观存在的“人强我弱”的局面的认识,从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 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

浅析德国文化与商务谈判风格

浅析德国文化与商务谈判风格摘要:德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和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严格、谨慎、缜密的处事的作风,这些对当今活跃在世界经济交往中的商务谈判专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谈判风格的理解程度的深浅将会直接影响到商务谈判最终的成败。因此,了解各国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谈判氛围、为谈判谋略的运筹提供依据十分重要。以下从从谈判前、谈判中、谈判后三个方面对德国文化与其谈判风格进行简短分析,为中德商务谈判人员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文化商务谈判风格 任何一个民族都深深植根于自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无论他是否意识到,是否承认,他都会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他们的世界观,并由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处事方式,表现该民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气度和作风。德国人一向以严谨著称。以做面包为例,德国人不仅会准备好所有做面包的原料,还会严格按照食谱上的步骤进行,甚至用天平来称面粉、食盐等原料以保证面包的美味和质量,力求完美。这种由文化特征所决定的性格在商务谈判方面也得以体现,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谈判前

考虑问题周到,思维缜密,计划性强。德国人的谈判特点是准备工作做得完美无缺,喜欢明确表示他希望做成的交易,准确地确定交易的形式,详细规定谈判中的议题,然后准备一份涉及所有议题的报价表。德国人的思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在谈判前往往准备得很充分,很周到,很具体。他们不仅要调查和研究你要购买或销售的产品,而月还要仔细研究你的公司。你能否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商业伙伴。如果你同德国人做生意, 你应在德国人报价之前就进行摸底,并且陈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如果洽谈对手的思维混乱,往往引起他们的反感和不满。如某个合资项目的谈判,德方按我方提出的问题(该问题性质分类复杂,逻辑不清楚)。一次、二次地回答,而双方的观点仍未能条理化,德国人就开始抱怨我方:“意思不明,组织无效率。他们当面不悦、背后发牢骚,使谈判进展缓慢。 二谈判中 1 十分讲求效率 德国人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人认为:“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过段时间再说”等拖拖拉拉的行为,对一个谈判者和生意人来说简直是耻辱。他们的座右铭是“马上解决”。在优秀的德国人的办公桌上,看不到搁了很久又悬而未决的文件。他们认为判断一个谈判者是否有能力的办法很简单,只要看看他桌上的文件是否快速有效地处理了。如果文件积了一大堆,大多是“待调查”、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 进程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 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9--1933年间的德国。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 又称纳粹德国。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二、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1871- 1918) , 德意志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很快赶上并超

德国文化崛起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 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 交力、资源力。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 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近代以来 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 大强国。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 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 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国防文教地理资源 引言 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 1.1简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

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班级:机械104班姓名:刘明学号:08030510421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据此推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约是64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年报尚未编制发布,根据以往的数据推算,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近7600亿元,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6391亿元。 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机遇 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少在四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为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

彩、更具吸引力;二是催生出很多新兴的文化业态,如电子票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4D电影等;三是极大地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节目播出渠道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为开放、多元的格局,文化节目“播出为王”、电台电视台垄断的时代即将结束,以文化优劣、好坏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到来;四是多种高速的、大容量的通道已经建好,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趋势: 一是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目前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造成了地区的封锁,还造成了行业的垄断,最终对文化企业非常不利,表现为现在的文化企业非常弱小、同构化非常严重。中国和德国的出版业相比,我们全国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产值都在600亿左右徘徊,而德国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39亿欧元。我们产业集中度低,低到什么程度?全国所有的图书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国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们的演艺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应该是打破这种旧体制,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在推动它整合。

德国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_王银安

DOI:10.16110/https://www.doczj.com/doc/6913183895.html,ki.issn2095-3151.2014.21.002 46

2014年第21期(总第2581期) 47 德国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在中小城市发展。而小城镇则是农业、 林业、饲养业、手工业及服务业的集群地,加上大量的中小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闻名世界的腕表品牌制造商格拉苏蒂有限公司就在只有2500居民的小城格拉苏蒂。 德国的城市规模不太受行政的影响。除柏林、汉堡、不来梅等三个市州外,其余13个联邦州中,只有6个州的首府是本州最大的城市。原西德的首都波恩就是只有30多万人的中等城市。 4.城乡一体发展。德国一直努力为城市和农村创造同等的生活条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村庄城镇化、城镇村庄化。社会保障不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同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使人们的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可以在本地解决。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与城市紧密联结。许多人在城市工作而在乡村生活,一些农场主也在农闲时去城市居住。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自由选择、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5.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协调。德意志民族崇拜大自然,森林意识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注意保护自然景观。在联邦《建设法典》中,环境保护占据重要地位,有单独的条款要求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自然景观等。如要求规划任何建设项目都要保证绿地在总量上不减少;绝不允许不经处理的污水排放等。德国城市建设严格遵守《建设法典》,使建筑物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形成蓝天覆盖绿地、绿水缠绕青山、森林掩映城市的美好景观。德国的环保和平运动,也推动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协调,使广大城乡充满自然田园风光。 6.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德国人注重人文,讲求质量及建筑美,珍爱和保护先人留下的建筑瑰宝,注重传承城市文化特色。联邦也制定了城市建设补贴法,用于保护部分传统建筑和文化标志,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身份和特色,不同城市给人不同的生活感受。目前,德国保存有2万多座古城堡,走进每一个城市,巍峨高耸、锈迹斑驳的教堂和老建筑,都在向你诉说着过去;结实的石板、水泥板等铺就的人行道,使你感觉特别踏实、厚重。 7.人口分布不均衡和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德国的城市是随着工业化而自然形成的,人口随就业而流动,人口分布随经济发达程度和功能分工不同而很不平衡。城市密集的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人口超过了1100万。其他人口稠密的地区还有法兰克福、美因兹等大城市所在的莱茵—美因地区、莱茵—内卡河流域的工业区、以斯图加特为中心的经济区以及不来梅、德累斯顿、汉堡、科隆、莱比锡、慕尼黑和纽伦堡等城市及附属区。而在北德低地的草原和沼泽地区、原东德地区、巴伐利亚林区的大部分则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人烟稀少。人口密集区大城市、小城市相连,而人口稀少区则满眼牧草和林地。 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搬到城市边缘居住,再加出生率下降、人口减少,造成城市人口流失,德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进入21世纪后,德国开始“再城市化”,人口又有从农村向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2001 2012年,德国人口持续减少,而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二、德国城市化格局的背景和原因 德国城市化模式的形成, 既是其社会意识、民族传统的结果,也是其城市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体现,更与其资源禀赋相关。

浅谈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一)

浅谈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一)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市场化;产权改革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逐步市场化。只要统筹全局,辩证把握,处理好关系,中国文化产业是能够得到应有的巨大发展的。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文化产业逐渐走上了快车道并且不断提速,已成起飞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逐步市场化。 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宗旨就在于推动文化产业更加面向市场,以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实力的提升。实际上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在市场化这条道路上做出了不少探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如集团化的改革。特别是集团组建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加强了党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加强了正确舆论的引导,可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产权改革 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权利结构。这种产权制度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或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是为“人治”留下巨大空间,易于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与贪污腐败案件。二是企业发展内动力严重不足。企业产权的不清晰或虚置最大的害处是责权利的不平衡,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多做事可能无利,还有风险。不做事倒可能有大量的利益。单位要不要发展,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敬业精神与道德操守。三是国际化“制度成本”高昂。所谓制度成本,是特指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因为企业所有制或者产权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同行不同而“额外”付出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歧视。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上立足,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必须实行与国际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或所有制形式。实际上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产权问题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可以预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产业单位的主体性质还是国有产权。这些单位的产权改革应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授权经营改革。通过授权经营,将国有资产授给一些新成立或由其选定的机构,使其能够代表国家持有一般企业中的产权和股权,并相应地行使资本投资、营运和管理等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授权经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改制中采用较多和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一种做法。资产授权经营建立起了出资人制度,使产权更加清晰。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出资者明确、到位,产权清晰。对建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赋予其相应的国有资产营运权利和职责,既明确了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地位,又可以使授权经营公司以产权为纽带,与投资对象形成母子关系,持有投资对象的产权或股权,以此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使出资人真实到位,又不直接左右投资对象的机构和具体经营,有利于彻底打破以前文化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责任落实到专门的经营组织和人员身上,有利于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二、产权后续配套改革 通过产权改革,培育市场主体之后,理所当然地要为这些市场主体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脱离党政依附关系的市场主体当然应该自主经营。中央宣传文化部门已经对综合性试点地区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具体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尽管出发点是理顺文化市场执法体制,但是对我国文化管理体系的宏观结构将是一次重大调整,对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空间是一次拓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