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诗三首

李白诗三首

李白诗三首
李白诗三首

李白诗三首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主要活动是在玄宗、肃宗两朝。他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在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坡仙)。

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玄宗)令(白)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jì)谗逐游海岱间。”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载:“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欲以纶诰之任委之。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看来,李白如果在天宝初年不受权贵谗毁,在政治上得意,最多只能当上中书舍人(正五品官),做皇帝的最高秘书,而不可能做他向往的宰辅大臣。

从李白一生的政治活动看,从他现存的全部作品看,李白只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而不是有才能的政治家。

古风(齐有倜傥生)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翻译: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文本赏析: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鲁仲连是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客将军新垣衍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

往见赵相平原君,反对帝秦,和新垣衍展开激烈争辩,坚定了赵国抗秦的信心,因而鼓舞了赵国的士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李白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但他并不重视和贪恋爵禄富贵,相反他主张功成身退。在李白心目中,鲁仲连却秦军而不受赵国赏赐的行为,正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建功立业与隐居避世是矛盾的,李白用功成再退隐的办法将它们统一起来。他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后,才能甘心退隐。他宣称“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这里体现了儒道思想的交汇。

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对他的生活理想有较详细的叙述:“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李白对孔子很尊重,他在诗文中称孔子为“圣人”、“大圣”。《古风》第一篇表示要学习孔子作《春秋》,有志于不朽的著述事业。《临终歌》结句云:“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更以孔子早已逝去、自己不遇知音为遗憾。但李白也有反对儒家传统的一面。儒家重视封建等级制度,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李白对此比较漠视甚至蔑视。他平交王侯,鄙夷权贵,“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李白有很大的抱负,要求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然后再像陶朱公范蠡、留候张良那样,舍弃卿相的荣华,隐遁山林湖海。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道路。李白不愿做小官,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地进入仕途,他的理想是受到帝王的赏识,自布衣一跃而至于卿相。(唐代前期的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出身底层而才能出众的人,常能不以出身加以擢用。如唐玄宗时张九龄。)他“用交游干谒(yè)、求仙访道、退隐山林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希求一步登天”(陈贻焮《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

李白通过道士司马承祯认识了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还认识一位很有名的道士吴筠。这些人在唐玄宗面前赞扬李白,于是唐玄宗召见了他。据说召见的时候天子“降辇步迎”,并且“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然后他就做了翰林待诏,即皇帝的御用秘书。唐玄宗任用李白,并非想向李白请教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只是在歌舞游乐的时候需要他写写助兴的诗文。比如,有一次沉香亭的牡丹花开了,玄宗带贵妃去赏花,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马上就把李白召来,要他写了三首清平调,由梨园弟子配乐演唱。李白很快就“恳请还山”,而玄宗也就“赐金放还”。此后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李白在安史之乱(8年)期间写过很多诗,这些诗表明,李白的用世之志并没有消退。他说“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后来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被肃宗打败,因此获罪,被判长流夜郎,正好赶上肃宗立太子并因为旱灾而大赦(she)天下,他刚走到巫山就遇赦得归。

尽管遭受了这么大的挫折,李白的用世之心却至死未改。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李光弼率领大军出镇临淮,追击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李白还想做第三次尝试。他写过一首题目很长的诗叫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李白的意思是,自己虽然衰老,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建功出力。可是这一次也失败了,他在半路上得病,只得返回。第二年,他就病死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李白,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才是完整的。他有飞扬潇洒的一面,也有他悲哀的一面。他的这两面,也许在《行路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的人写悲哀就是悲哀,可李白不是的,他总是把他的悲哀寂寞写得飞扬潇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是黄金做的酒杯,是十分贵重的东西。“清酒”是清醇的酒,有的本子作“美酒”,因为这里用了一个成句: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由于是用成句,所以这“十千”不一定就是唐代的酒价,他只是说这酒是价钱最贵的好酒。“玉盘”是玉制的盘子,“珍羞”是珍美的菜肴。“直”在古代与“值”通用。“万钱”也不一定是实指,也是表示价钱很贵的意思。他罗列了很多好东西,美酒佳肴,若在一个普通人,有了这些享受早就满足了。因为普通人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物质上的满足。然而李白不是,他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有这么好的酒,有这么好的菜,可是我放下我的酒杯和筷子,没有心情享用这些好东西。在古代,拔剑,往往是和雄心壮志相联系的。李白说“拔剑击柱心茫然”,由于他的题目是《行路难》,所以这“茫然”是指找不到路的意思。而“拔剑”说的是他的才能,也就是他的雄心壮志。这“拔剑”和“茫然”结合得很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我不是一个没有才能和雄心壮志的人,我也有我的宝剑,可是我向哪里去施展我的才能?有谁用我的剑?前边哪一条路是我可以走的路?

那么为什么前边没有他走的路呢?因为每一条路都堵塞住了,都是走不通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说我想要渡过黄河,可是黄河已经冰封了。既然水路走不通,那么就走陆路好了。可是,我要登上太行山,太行山上的路也完全被冰雪覆盖了。这两个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而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的就是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其文字的姿态和内容是相反的。他说,既然没有路,那么就不要走好了,舒舒服服过悠闲的日子岂不很好?我可以在美丽的溪水边钓鱼;有的时候我就梦见我坐着一只船飞上天去,飞过了太阳的旁边。他把他的悲哀失意写得非常飞扬、美丽!但是,如果你知道里面的两个典故,就会明白:潇洒飞扬只是它的外表,而它的内容实在是失意的悲哀。

姜子牙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八十多岁还没有得到一个被任用的机会,所以

他就在渭水的磻溪垂钓,结果在那里遇到文王,文王任用了他,他才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辅佐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来他被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还用了伊尹的典故。伊尹辅佐商汤推翻了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开创了商朝。据古代传说,伊尹在将要遇到商汤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所以,你看,李白他是在碧溪旁闲适地钓鱼吗?不是,他是用姜太公的典故,而下一句他用了伊尹的典故。他希望能够像姜太公遇到文王、伊尹遇到商汤一样得到一个仕用的机会,他相信自己也能像这两位古人一样建立不朽的功业。与此同时,这两句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让我过这种闲散的生活我是不甘心的,即使我在碧溪边垂钓的时候,我也会梦见乘船跑到天上去。“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忽复”两字用得非常好,所谓“忽复”是我想忘记都不能忘记,想摆脱都不能摆脱。我坐下来垂钓本来是想努力摆脱那种仕用的念头,可是我没有办法,我明知那种念头只能给我带来痛苦,可是我摆脱不掉。

所以后边他就发出重复的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行路难”是乐府的诗题,它表面上是写旅途的艰难,实际上是写人生之途的艰难,这里尤其是写仕途的艰难。“岐路”是岔路的意思。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道路,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很多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很愉快。可是李白说,我的路在哪里呢?

李白是不甘心在悲哀失意中沉没的,他总是要飞起来。这两句结尾写得绝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不相信像他这样一个人会永远失意。他说,总有一天我会趁着强风,冲破大浪,升起我高高的帆,渡过那遥远的大海。“长风破浪”又是一个典故。南朝宗悫(què)少年时,他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自己也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还以大鹏鸟自比,写过《大鹏赋》,说它“脱鬐鬣(qíliè)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当它飞起的时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李白深信,这样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艺术特色:

1、形象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奔放的激情和夸张的笔法。

3、大起大落的行文结构。

4、化用和典故。

影响:

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开元时代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反映了唐王朝处于极盛而衰的转折关头的社会现实。他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远大的理想,憎恨和反抗封建政治中的不合理现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

同时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的全部成就(以《庄子》、《楚辞》为源,吸取了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鲍照的俊逸、谢朓的清秀,并融合盛唐清新豪放的共同特点),完成了盛唐诗歌的全面革新。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壮浪纵恣的风格,使他成为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3 素材点说 1.据传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后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李隆基的特殊待遇。不过供奉翰林竟是个号称“清秘”而无实权的职位。时值玄宗后期,老迈昏聩的玄宗,不过是利用李白敏捷的才思,为他写行乐词章。在李白看来,这仍是和“倡优同畜”,他一向所抱“辅弼天下”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他傲视权贵,在宫中不到两年,便“赐金放还”。 点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傲骨便是铮铮的人格。 .........................怀揣报国福民之心,心存“辅弼天下”之志的李白,得到“天子亲迎”的至高礼遇,而受到的是“写行乐词章”的任用,其心难展,其志难伸。李白,就是李白。李白有着李白的骨气,他傲王侯,蔑权贵,力士曾为其脱靴,贵妃曾为其捧砚。他“你不用,我便去”,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他把他的骨气演绎成一个个精美的故事,挥洒成一首首绝伦的诗篇。他把他自己也铸炼成一位诗仙,更铸炼成一条硬汉。 2.虽然自隋以来所实行的科举制度,为下层士大夫开放了仕途之路,但是李白所走的却是另外一种道路。他既羡慕张良的从赤松子游又为帝王师,也赞叹鲁仲连的谈笑却秦军,欣赏郦食其的片言下齐城。李白对泥古而不通今,虚伪而迂腐的儒者是十分厌恶的,曾写诗嘲笑他们,讽刺他们,并明白表示,自己和这些儒生决非同道;对汉以来奉以为正宗的儒家礼教,极为轻蔑、鄙视;对孔孟思想带给人们的精神束缚,给予有力的反击。 点说他性格中透出的是放荡不羁,他最厌烦的是拘泥古礼。他赞叹仲连谈笑却秦军,他欣赏郦生片言下齐城,他更欣羡留侯身为帝王师,他要走自己的路,并不像众儒生蝇蝇以 求利,他轻蔑孔孟思想,他鄙视儒家礼教,他自有自己的活法,他活出的正是自己。保持个 ..................... 性,活出真正的自己,乃此点也。 ............... 评说天下 每个人都应做“爱心路人甲” 2014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朱永华 6月17日,许昌市区上演温馨一幕,为帮助进城卖瓜却出了车祸的瓜农,市民主动抬高瓜价,在一个多小时内,将4000多斤西瓜抢购一空(据6月19日《大河报》)。 农民开着拖拉机进城卖西瓜,不慎与停放在路边的私家轿车发生刮擦,私家车主自称只有交强险没有车险,并强调修车需要2000元,并坚持要瓜农赔偿,很显然造成事故的责任是瓜农,按理就应该如数赔偿,但是进城卖瓜的瓜农除了有200元钱之外,就剩一车西瓜,市民见状,主动提议将本是0.6元一斤的西瓜提高到1元1斤。一位市民群众的提议,引来众多市民群众的踊跃支持,大家不仅主动每人购买数十斤乃至数百斤的西瓜外,有些需要找零的顾客也主动不要瓜农找零,很快一车西瓜所剩无几,旁边的超市得知情况后,赶过来将所有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

蜀道难原文对照翻译知识分享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 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 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 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

不可攀。 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 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 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4课《蜀道难》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4课《蜀道难》教学资料 “李 《将进酒》 二、文本知识 1.乐府诗歌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背景资料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歌词内容多写从长安往西南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现存梁简文帝、刘孝威等人作品,都写过蜀道之难,但内容单薄,艺术性不高。李白这篇则以切身体验为基础,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放的语言和穷极变化的句式、韵律创造出奇险壮观的艺术天地,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三、字词归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噫吁嚱 ...()鱼凫.()秦塞.()萦.绕()石栈.() 猿猱.()扪参 ..()抚膺.()巉.岩()号...()峥嵘 古木() 飞湍.()咨嗟 ..()喧豗.()砯.崖()崔嵬.()吮.血()2.解释加点的字词: (1)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贤使能()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2)危 危.乎高哉() 危.如累卵() 正襟危.坐() 上屋骑危.() (3)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 阳虎去.齐走赵() 除残去.秽()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 连峰去.天不盈尺()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使人听此凋.朱颜()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侧身西.望长咨嗟() (5)但见悲鸟号.古木() (6)开国何.茫然() 四、内容探究 4.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5.请将全诗分为三层,并概括每层大意。 6.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一个字概括,你觉得是哪个字?并简要评说理由。 7.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8.作者叙蜀开国历史、说“五丁开山”故事和表现蜀道之难有何关系? 9.诗中最后写剑阁险峻,战火频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词鉴赏选择题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 C )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2013奉贤一模]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013奉贤一模] 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 《蜀道难 》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的代表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欢迎阅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原句是“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意思是:四川一带的山路,非常地难以攀爬,走这样的道路,比 上天还难。 这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度地描绘蜀道的难走。 【原文 】: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诗 三百首之李白:蜀道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跹也豢膳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解】: 1、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 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2、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今陕西周至、太白县一带。旧 说因其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山在当进京城长安之西,故云“西当太白”。 3、鸟道:极言山路险窄,仅能容鸟飞过。 4、地崩句: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 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5、 六龙回日: 相传太阳神乘车, 羲和驾六龙而驶之。 此指高标阻住了六龙, 只得回车。 6、高标:立木为表记,其最高处叫标,也即这一带高山的标志。 7、扪参句:意谓山高入天,竟至可以伸手摸到一路所见星辰。古以星宿分 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并以天象所示来占卜地上属邑 之吉凶,秦属井宿分野,蜀属参宿分里。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8、 子规: 杜鹃鸟, 蜀地最多, 相传蜀帝杜宇, 号望帝, 死后其魂化为子规, 啼声悲凄。 9、锦城:即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市,古诗 大全《唐诗三百首之李白:蜀道难》。 10、咨嗟:叹息。 【韵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犹言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蜀道难》(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蜀道难》 (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蜀道难 李白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噫吁嚱(xī),危(危险)乎高哉!蜀道之(不译)难,难于(比)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尔(那)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边界上险要地方)通人烟。西当(挡)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横渡,横越)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的)高标(高耸山峰),下有冲波逆(转)折之(的)回川(大河)。黄鹤之(不译)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多么)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绕)岩峦。扪(摸)参历(经过)井仰(抬头)胁息(屏气),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高险的山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使人忧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凋零,改变)朱颜。连(连绵)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tuān,激流)瀑流争喧豗(huī轰鸣声),砯(pīng冲击)崖转(转,转动)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为什么)乎来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在“阅读与鉴赏”中还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华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诗歌史。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李白和杜甫又是唐诗的“双子星座”。《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它不仅是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范例,更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但还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还比较零散、肤浅,有必要以《蜀道难》的教学为契机,让学生加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提高鉴赏、评价、探究的能力,养成亲近李白的人文情怀。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勇于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矛盾。 本次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教学过程中的距离感、教学内容的预设性不太好把握。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首先做示范性诵读,让学生去模仿,把握情感、掌握停顿,读出抑扬;再通过学生自由诵读后,点名朗读方式,指导诵读,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因为是借班上课,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鉴赏诗歌,有些学生不爱表达自己的看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队员交流,达成共识,以一人为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其他队员补充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风格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 2、初步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激发想象,鼓励倾吐,从而引导学生体景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鉴赏本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诗人奔放的感情和全诗恢宏的气势。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蜀道难》重点词语解释

《蜀道难》重点词语解释 【噫吁】 惊叹声。 【蚕丛及鱼凫】 蚕丛、 鱼凫, 皆远古蜀王名。 扬雄 《蜀王本纪》 : “蜀王之先名蚕丛、 柏灌、 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máng,语言杂乱)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 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茫然】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尔来】 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 【秦塞】 秦地。秦中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西当太白有鸟道】 意思是, (长安)西面有太白山挡住了入蜀之路, 只有鸟儿飞行的路径。 太白, 山名,在今陕西眉县东南。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惟有鸟儿能飞行,人 迹所不能至。 【可以横绝峨眉巅】 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 横绝, 横度。 峨眉, 山名,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金顶是它的最高峰。 【地崩山摧壮士死】 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 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在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 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 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 而山分为五岭, 入蜀之路遂通。 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 的故事 。 【天梯石栈】 天梯,指高险的山路。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 道。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的山峰。 六龙, 传说太阳神的车子 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回,迂回、绕道。高标,指可以作一
1/7

方标志的最高峰。一说,山名,又名“高望山”。 “六龙回日之高标”语出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 高标。”按:传说日神乘车,以羲和为御者,驾六螭而行于太空。阳乌,指日中 的三足乌。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 黄鹄,健飞的大鸟。 【猱】 猿的一种,善攀援。 【青泥】 岭名,在今陕西略阳县境内。《元和郡县志》云:“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 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 号为青泥岭。” 【盘盘】 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萦岩峦】 绕着山崖转。 【扪参历井】 意思是, 山高入天, 人在山上, 可以用手触摸星星, 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参、井,皆星宿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 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 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扪,摸。 参、 井二宿本相近, 参三星(在猎户座内), 居西方七宿(即奎、 娄、 胃、 昴 mǎo、 毕、觜、参)之末,占度十,为蜀之分野;井八星(即双子座),居南方七宿(即井、 鬼、柳、星、张、翼、轸)之首,占度三十三,为秦之分野。青泥岭,乃自秦入 蜀之路,故举二方分野之星相联者言之。 【仰胁息】 仰头望天, 屏住呼吸。 胁息, 鼻不敢出气, 惟有两胁暗暗地运动, 用以换气。 【问君西游何时还】 你此番入蜀,什么时候回来呢?君,指入蜀的友人。西游,指入蜀。 【岩】 高而险的山岩。 【凋朱颜】 这里是黯然失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 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去,距、离。盈,满、足。
2/7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 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 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 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 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课文精讲

5、蜀道难·课文精讲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与用典。 【学习障碍】 1、背诵全文,理解全文。 2、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习策略】 一、语义理解法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与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2、全文的写作思路就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就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就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就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与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3、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就是感叹词,就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就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4、“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就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就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5、“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就是否有迷信色彩?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就是古代的大力士用她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与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就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6、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7、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与“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手段:班班通PPT 教学步骤: 一、诊断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但本课一定要通过朗诵体悟诗歌的雄阔壮丽的意境,非读不足以现其美悟其义。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