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要求

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要求

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要求

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要求

按照《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的要求,中转站选址应满足下列要求: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同时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4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及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及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型,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表 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及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类含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 Q D=K s·Q c (2.2.4) 式中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K s—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Q c—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1.3~ 1.5。 2.2.5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 C={n·q/1000}(2.2.5)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 g/(人·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2.2.6当转运站由若于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及总规摸相匹配。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 r=m·Q u(2.2.6-1) m=[Q d/Q u](2.2.6-2) 式中Q r—由若干转运单位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m—单个转运单位的转运能力,t/d;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2.2.7转运站服务半径及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l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1.0k 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 3.0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5.0k m。 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 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3总体布置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 项目法人代表:××。 1.1.3 项目拟建地点 ××县××镇××村东、××公路南侧。 1.1.4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编制单位:××县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资质证书号:豫工资丙×× (3)法人代表:×× 1.1.5 编制工作的依据与研究范围 根据××县××镇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及其它基础资料,我公司组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筑专业法规、规范,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目标与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投

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2.1 项目单位承办条件 ××县××镇人民政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项目申报资格。其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承担拟建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和基本条件。 1.2.2 项目规模 项目区占地面积10000㎡;项目总建筑面积2301㎡;附属设施建设:庭院、广场、围墙、绿化等3500㎡。 1.2.3 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建设分为:项目申报、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及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自土建工程开始起,计划8个月(2009年3月—2009年10月)完成。 1.2.4 项目招标 为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该项目建设及设备采购,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 1.2.5环境保护 项目所在区自然环境良好。项目建设环保措施设计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1.2.6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550万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2006-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2006,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垃圾中转站个人总结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个人总结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你了垃圾中转站个人总结,希望可以帮到您。 再回首,思考亦多,感慨亦多,收获亦多。忙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成了心曲的主旋律,常鸣耳盼。对我而言,xxxxx年上半的工作是难忘、印记最深的半年。工作内容的转换,连带着工作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的适应与调整,(包括工作上的适应与心态上的调整)压力带来了累的感觉,累中也融进了收获的快乐。在办各位领导的支持下,在所各位同志的密切配合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作风务实,思想坚定,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下来的其它工作。现简要回顾总结如下: 我于xxxx年xx月xx日,进入公司工作,起初先于锡山区柏庄垃圾中转站工作,xxxx年xx月初至xxxx年xx月底期间,担任中转站现场总负责,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站内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中转站内工作非常顺利。并在期间,多次迎接检查和接待参观,赢得好评。 因为公司岗位调动需要,我于xxxx年xx月,调入运营公司业务科工作,现担任运营公司车队负责人职务,主要负责:蓝藻拖运、

工业污泥拖运、拉臂式移动厕所和大巴移动厕所的租赁、生活垃圾的清运,以及道路的机扫与冲水作业任务。 一、半年来的工作表现 (一)强化形象,提高自身素质。为做好督查工作,自我严格要求,注重以身作则,以诚待人:一是爱岗敬业讲奉献。业务科的工作最大地规律就是无规律,因此,我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二是锤炼业务讲提高。经过半年的学习和锻炼,我在工作上取得一定的进步,细心学习他人长处,改掉自己不足,并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二)严于律已,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半年来我对自身严格要求,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接受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坚持做到:不利于公司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公司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 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 -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自 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它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 第一节选址 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 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 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 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第2.2.5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 第3.0.1条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3.0.2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布置应符合防火、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的要求。 第3.0.3条转运站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设计和外部装修应与周围居民住房、公共建筑物以及环境相协调。 第3.0.4条转运站内建筑物室外装修宜采用水刷石、中级涂料、普通贴面材料等。 第3.0.5条转运车间室内地面及墙面、顶棚等表面应平整、光滑。 第3.0.6条转运站内建筑物门窗,宜采用钢门、钢窗或木门、木窗,临街的小型转运站宜采用卷帘门等。 第3.0.7条大、中型转运站内应绿化,绿化面积应符合国家及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 第3.0.8条大、中型转运站内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应设污水处理设施。 第3.0.9条转运站的采暖、通讯、噪声和消防的标准应符合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3.0.10条转运站应根据需要设置避雷措施。

垃圾中转站各项管理制度

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一、中转站操作人员对中转站生产、设备、安全、卫生等工作全面负责。 二、中转站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关工作制度要醒目上墙。 三、中转站准时开门,各岗位人员及时到位。 四、按规定程序进行工作,确保车辆停放整齐,满载运输。 五、垃圾中转站实行全过程管理,做到倾倒有序,文明操作。 六、中转站要有生产垃圾车辆进、出台帐。记录要清晰、及时、准确、齐全。 七、外来单位生活垃圾清运车辆进入中转站应持有核发的准入证。 八、禁止将建筑垃圾导入压缩机或压缩车。 九、禁止在垃圾中转站焚烧垃圾、杂物。 十、禁止外来人员到中转站拾荒。 十一、禁止垃圾中转站内堆、晒杂物。 十二、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垃圾中转站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一、认真做好各类设备的例行保养、维修工作,并认真做好记录。 二、定期对各类需润滑部位加润滑油。 三、及时对储油箱滤清或更换。 四、密切注视设备运行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机,切断电源,查明原因,自己不能排除的应及时上报。 五、确保照明正常,发现电路、油路出现故障时,不得擅自修理,及时上报,由专业人员修复。 六、全年机械设备、线路不得少于两次以上的大型保养。

垃圾中转站卫生标准 一、内外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无散落垃圾和污横流。 二、物品分类堆放有序,整洁干净,无杂物。 三、液压件、压锤、推动杆清洁、无垃圾、积尘。 四、下水道及时冲洗、疏浚、无恶臭、无杂物。 五、垃圾清运结束后,中转站必须清洗一次,无暴露垃圾。 六、消毒期间基本无苍蝇等。 七、货物柜干净、整洁、无杂物。 八、门窗、墙壁清洁、无灰尘、蜘蛛网。 九、站内、外要进行适当的绿化、美化,做到无白色垃圾。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1.2kg0.5km; 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20km5cm,集装箱外壁与坑壁之间应保持15~20cm1.2cm; 考虑车行时,其宽度应根据运输车通过的实际需要确定。 二、集装箱式垃圾转运站内应留出周转集装箱停放的位置,并应在其周围设置宽度不小于0.7m 的通道。 三、转运站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2m0.5m 式中M——运输车辆数量; Q——日转运量(t/d); W——运输车载重量(t); u——每部车日转运次数; η——备用车系数,取。 u=T/t

式中T——额定日运输时间; t——一次作业时间。 序号术语名称 曾用术语名 称 解释 1 2 3 4 5 公路运输垃圾转 运站 铁路运输垃圾转 运站 水路运输垃圾转 运站 气化率 垃圾压缩机 采用公路运输作为转运方式的垃圾转运站 采用铁路运输作为转运方式的垃圾转运站 采用水路运输作为转运方式的垃圾转运站 气化率是指城市居民用燃料中燃气的使用百分 率 将垃圾压缩并推入运输车辆上的设备 附录二本规范用词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它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的要求(或规定)”。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杨军磐、王炳礼

垃圾中转站方案

生活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消防制度 1、认真贯彻落实消防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要将消防工作纳入保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做好经常性的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3、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消防责任制和消防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4、按照规定标准配足消防器材,固定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垃圾监测检验规定 1、站内管理人员要认真休息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 2、管理人员应对垃圾收集车实行随机抽查检验,对所有自运单位的进展垃圾收集车辆,要求其逐车检查,认真鉴定垃圾成份,严禁有毒有害垃圾进场,并认真做好记录。 3、管理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4、管理人员有责任对外来车辆垃圾成份进行检验,车辆倾倒时发现有毒有害垃圾,要及时制止其倾倒并责令其立即出站,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5、工作人员应加强责任心,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一、垃圾中转站清运工作实行定人、定岗专人管理负责制。 二、垃圾中转站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按时将垃圾倒入填埋场。三、及时清理地面,确保地面干净无果皮纸屑、无污水。 四、及时清洁垃圾中转站内墙面、天花板,应无积灰污迹、蛛网、无乱涂乱画墙面光洁外墙面整洁。 五、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要再规定时间到岗,不得迟到早退、脱岗。六、集装箱内垃圾要衬匀、摊平。七、操作间严禁外人进入。 八、爱护垃圾中转站设施如检查中发现设施损坏,要负责赔偿。九、保持垃圾中转站周围

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站区管理规定 1、进场人员和车辆必须遵守场内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2、垃圾收集车进场必须按指定位置倾倒垃圾,严禁随意倾倒。 3、垃圾运输车运走垃圾时,密闭设备必须齐全,防止垃圾抛洒,保持站区环境卫生。 4、车辆进入站区必须谨慎驾驶,不得损坏站内设施。 5、垃圾运输车应严格按照站内规定操作,严禁酒后开车,杜绝事故发生。 6、站区内严禁烟火。 7、非工作人员和车辆严禁入内。 安全管理制度 1、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和突击事件的应急处理训练,并做好记录。 2、站区重点部位应设置醒目警示标志。 3、发生事故时,管理人员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 消毒工作规定 1、根据气候变化和蚊、蝇密度,适当调整药理和消杀次数。 2、做好消毒记录,每日要消杀面积、药品用量进行详细记录。 3、药品管理要远离办公、生活场所,严格药品领取手续和管理制度,任保人不得私自动用, 剩余药品要及时入库。 4、消毒结束后,必须将消毒设备冲刷干净,及时保养。 安全管理制度1、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和突击事件的应急处理训练,并做好记录。2、站区重点部位应设置醒目警示标志。3、发生事故时,管理人员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及

垃圾中转站施工合同书

***垃圾中转站施工合同书 发包方(以下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称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工程建设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内容 垃圾中转站设计图纸所列的地基处理、房屋院墙建设、内部设施等和所有机器设备的安装。 二、承包价格 本工程承包价格为元(大写:)。 三、工程工期 本工程总工期天,自签订合同时起至2011年月日止完成全部合同工程的施工。 四、工程质量要求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图纸、技术规范和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文明施工。 2、各建设环节必须保证全部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以及国家现行的房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五、工程结算 开工时,甲方付给乙方工程总价款的60%作为启动资金;待工程完工质量检验合格后再拨付工程款的35%;留5%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质保期为2年。 六、甲乙双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委派质检人员对乙方的工程施工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的操作,有权要求乙方改正或停工整顿。 2、乙方保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七、违约责任 1、甲方应按照工程和合同约定,在乙方提出申请、组织验收、完善各类手续后10天内研究拨付乙方工程款;逾期不拨付,每超一天,赔付乙方工程总价款2%的违约金。 2、乙方建设达不到合同要求和质量标准,乙方必须返工和修复,其费用由乙方承担;不能按时完工,每超一天扣除工程总价款的2%。

八、合同生效与终止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订后生效,工程正式验收合格,双方结清帐款即告终止。 九、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调解决。 甲方:(签章) 法人代表: 乙方: 法人代表: 2011年月日

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一、垃圾中转站清运工作实行定人、定岗专人管理负责制。 二、垃圾中转站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按时将垃圾倒入填埋场。 三、及时清理地面,确保地面干净无果皮纸屑、无污水。 四、及时清洁垃圾中转站内墙面、天花板,应无积灰、污迹、蛛网、无乱涂乱画、墙面光洁、外墙面整洁。 五、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交接班,并在规定时间到岗,不得迟到早退、脱岗。 六、认真做好除“四害”防污染工作,每两天应对垃圾中转站进行消毒工作,不少于一次防虫害。 七、爱护垃圾中转站设施,如检查中发现设施损坏,要负责赔偿。 八、保持垃圾中转站周围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九、负责记录垃圾的出站数量。

垃圾中转站管理人员安全操作规范 一、管理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熟知用电知识,熟练操作流程,严格按安全程序操作。 二、管理人员严禁在清运车没有停稳时操作设备,严禁设备上料时伸头观看或者站在料斗下,要确保操作安全。 三、垃圾压缩箱装满后要及时把污水排放干净,拔下排放管和用电插头,确保垃圾压缩箱安全上车。 四、协助垃圾运输车及清运车辆安全的驶入和驶出,做好驾驶员的观察员。 五、做好消杀工作,严格做到每天上午10:00左右消杀一次,下午 4:00左右消杀一次,另视垃圾产量及垃圾成份等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消杀次数,严禁苍蝇产生。车辆出入中转站必消杀。 六、如停电、机械、汽车发生故障等原因,手拉车清运人员倒垃圾时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统一指挥,不得擅自将垃圾倒入中转站场地内。 七、严禁建筑垃圾、易燃易爆、有毒垃圾倒入压缩箱。 八、废品不得堆放在中转站内外,不得在垃圾场内外燃烧废品,若发现垃圾堆不明起火要及时采取灭火措施。 九、拾荒人员不得进入中转站捡拾废品。 十、工作结束后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切断电源,关闭水龙头,关锁好门窗。

垃圾中转站参数设计-李斌

6、垃圾中转站参数设计 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臵标准》(CJJ 27-1989)和《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1991)中的小型转运站标准进行建设。 小转站处理能力为30T/d.(其规模可分为小型(转运量<150t/d)、中型(150t/d<转运量<450t/d)、大型(转运量<450t/d))。 6.1房屋建设参数 由于该垃圾中转站建在农大校园,规模只限于收集贮存农大南区的生活垃圾,房屋所建面积较小,为了使垃圾收集点更方便、卫生、安全。根据该垃圾中转站建筑安全等级为三级,为次要的建筑物。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 (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6.1.1建筑风格 垃圾站的建筑风格、色调应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协调。 垃圾站的建筑结构形式,应满足垃圾转运工艺及配套设备的安装、拆换与维护的要求。 6.1.2建筑结构要求 保证垃圾转运作业对污染实施有效控制,在相对密闭的状态下进行。建筑1个压缩转运车间。 建筑压缩转运车间,安装便于启闭的卷帘闸门,设置非敞开式通风口。垃圾站垃圾站与作业平台地面的设计,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面设汁规范》GB 50037的有关规定外,应满足作业车辆荷载的要求。 6.2地埋式垃圾压缩设备 设备包括垃圾站控制系统、垃圾投放系统、垃圾压缩系统、自动升降及压缩控制系统、垃圾车与运输车对接系统、排水系统等几大部分。(1)垃圾站控制系统 采用PLC自动控制技术,发出各种指令信号对系统执行部件及驱动系统进行控制,是本产品系统升降、压缩、报警发讯、数据监控、操作

响应的核心处理单元。 (2)垃圾投放系统 采用垃圾红外传感器,内置红外探头,探测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是整个垃圾转运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垃圾压缩系统 由液压泵、液压缸、压缩头、升降柱、同步杠、盖板、箱体等组成,压缩机箱体与压缩头采用高强度、耐磨、耐腐蚀钢板制作,压缩头的钢板厚度为45mm;液压泵具有良好的响应,系统动作稳定。 (4)自动升降及压缩控制系统 本系统是由PLC可编程控制器配合电磁接触器和继电器系统+各种保护器组成,PLC可编程控制器作为本系统的核心控制元件,具有大脑的作用,它将外界传感器发送过来的外部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数据经过程序处理,发送各种通断指令让相关功能的电磁开关和执行机构依据程序规划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实现设备各项功能动作。 (5)垃圾车与运输车对接系统 垃圾箱压满后,垃圾箱内的箱满检测器发出信号,垃圾车到后按下遥控器上的“上升”按钮,垃圾箱自动会从地下升到地面,然后再按下垃圾“倾倒”按钮,压缩箱后门打开并与运输车对接,由于采用的是

垃圾中转站的作用及功能

垃圾中转站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集中压缩各种生活垃圾,减少运输次数,从而减少整个垃圾运输的成本,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其次还有更多的作用,如:减少了蚊蝇的滋生,杜绝了二次污染,美化了周边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乡传统意义的垃圾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效、环保、节能低耗等新概念的要求,因此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的推广势在必行。 清洁舒适的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苦劳作,大量的垃圾是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这就离不开环卫工人与垃圾中转的功劳了;环卫清运工把分散在小区、街道、工厂、生活区的垃圾收集运至垃圾中转站,通过压缩后装在密封式的垃圾专运车送往垃圾处理场。 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对于维持城镇环境卫生、保障市民健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重要的环卫基础设施,作为连接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和垃圾处理厂之间的枢纽;同时,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也离不开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可合理化,科学解决乡村垃圾难题。

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主要常见的四种为:地埋式垃圾站、垂直式垃圾压缩站、移动式垃圾中转站、分体式垃圾转运站,根据垃圾中转站的处理量选择不同设备。 地埋式垃圾中转站一般属于小型垃圾站,可应用在乡镇、农村、小区、公园、景区、学校、高速服务区等区域,垃圾处理量一般在20-80吨左右的,垃圾投放点压缩处理生活垃圾非常方便;通过各种垃圾收集运输车辆或其它途径将垃圾倾倒入中转站内,装满一箱垃圾后,由举升机构将垃圾站升出地面,在垃圾站升出地坑后与垃圾转运设备对接;通过对接,垃圾站将箱体内的垃圾转移到运输车辆箱体内,垃圾站回落至地坑内,开始下一轮的作业。 垂直式垃圾中转站处理量相对比地埋式垃圾站会大一些,一般处理量在100-120吨左右,用在垃圾站房里面比较居多;工作压力高达120吨,压缩比达1:3,压缩后垃圾密度达0.9t/m3,装载效率高,垃圾在压缩、贮存和卸料等作业过程中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是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全新概念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采用液压系统控制,将垃圾在密封的储存仓内强制压缩。 河南中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环保环卫领域设备的高新技术

垃圾中转站管理系统1117

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 1、中转站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成领导交办的其 他工作;逐级落实消防责任制和工作安排的各项规章制度; 相关的工作制度要醒目上墙; 2、中转站实行封闭式管理,非工作人员和车辆严禁入内, 进入场区须登记;操作间严禁外人进入; 3、中转站准时开门,各岗位人员及时到位;工作实行定 人、定岗专人管理负责制;工作人员按规定时间到岗,不得迟到、早退、脱岗; 4、中转站工作人员对中转站生产、设备、安全、卫生等 工作全面负责;做好经常性的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场区内严禁烟火; 5、垃圾中转站实行全过程管理,做到倾倒有序,文明操 作;及时清理地面,确保地面干净无垃圾、无污水; 6、各区生活垃圾清运车辆进入中转站应持有核发的准入 卡;须按指定位置倾倒垃圾,严禁随意倾倒;要有生产垃圾车辆进、出台账;记录要及时、准确、齐全; 7、按规定程序进行工作,确保车辆停放整齐,满载运输; 做到日产日清,按时将垃圾运至垃圾场进行填埋; 8、禁止将建筑垃圾倒入压缩机或压缩车;禁止在垃圾中 转站焚烧垃圾、杂物;禁止垃圾中转站内堆、晒杂物;

垃圾中转站设备维修人员岗位职责 一、认真做好各类设备的例行保养、维修工作,并认真做好 记录;每天安排维修驻站人员,对压缩设备检查、维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保证安全生产; 二、定期对各类需润滑部位加润滑油、黄油,对压缩机、移 动平台滚轮等缺油情况,及时进行加注; 三、密切注视设备运行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机,切断电 源,查明原因,自己不能排除的应及时上报; 四、确保照明正常,发现电路、油路出现故障时,由专业人 员修复; 五、建立维修档案,填写维修记录单,定期汇总;每月对机 械设备、线路不得少于两次以上的大型保养。

根据垃圾中转站建设的要求

根据垃圾中转站建设的要求: 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 Q=δnq/1000 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 垃圾中转站日处理量预测模型 模型提出 由于垃圾中转站的规模应根据所服务区域的居民区每日所产生的垃圾量所决定,而居民区每日产生的垃圾量又由居民区的居民人数所决定,所以我们为此提出垃圾中转站日处理量预测模型。 模型建立 Q=δnq /1000 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根据当地情况,取1.2kg/人?d;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根据当地情况取1.3;

模型准备 2.1 垃圾收运系统 垃圾收运系统包括收集、中转、运输3部分,并由中转站划分为收集和运输2个阶段.针对某一城区,设有m座垃圾收集站,P座中转站待选点,/1,座垃圾处理场,垃圾的收集、中转和运输形成了整个“逆向物流”网络结构(见图1). 图1中A表示垃圾收集站,B表示垃圾中转站,C表示垃圾处理场.由图1可知,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只能就近运往一个垃圾中转站,而且一个垃圾中转站可以接受多个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垃圾收集站和中转站是“多对一”的关系;而一个垃圾中转站的垃圾可以运往多个垃圾处理场,而且一个垃圾处理场可以接受多个垃圾中转站的垃圾,垃圾中转站与处理场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2.2 垃圾中转站集合覆盖模型物流系统通常应用交叉中值模型、精确重心法、覆盖模型(包括集合覆盖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和P.中值模型(蔡临宁,2003)进行物流中心选址和物流设施的规划研究.对于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在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当地经济、市政设施、交通状况、公众的接受认可度等影响因素,并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利用集合覆盖模型初步确定垃圾中转站的待选址.考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更新设计及策略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更新设计及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07T13:45:43.8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李俭 [导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每天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在与日俱增,所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垃圾中转站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米东区市政市容环卫管理站新疆乌鲁木齐市 831400 摘要:现阶段,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每天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在与日俱增,所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垃圾中转站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的需要,就必须在中转站设计方面及时地更新和优化,才能更好地将城市垃圾污染降低。本文从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实施更新设计的必要性入手,对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不足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更新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引言 生活垃圾中转站是连接垃圾产生源头和末端处置系统的结合点,起着枢纽作用,因而这个环节的减量化也十分重要。介绍了目前国内生活垃圾中转站的选型、工艺、环保措施、平面布置和建造经验,分析了环境污染因子的产生机理。最后对比了臭气、灰尘、废水等的有效处理措施及达到的效果,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实施更新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不管是生活垃圾的产量还是运输量和处理量都在与日俱增。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在垃圾中转中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城市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切实强化对其的更新设计。 2城市垃圾现状 城市垃圾处理经历了被无视到简单的填埋,再到回收再处理阶段,城市垃圾收集、运输方式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多数垃圾并没有分类收集,这不仅使得收集与运输的数量增加,消耗了许多资金以及劳动力,同时使得处理人员的技术难度增加;并且现有车辆与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完全不成比例,这不利于城市垃圾的回收使用及无害化处理。大多数垃圾中转站选址仅考虑使费用最小化,而忽略了绿色环保、高效回收以及环卫工人回收工作的便利程度。目前,城市使用的垃圾收运方式可分为压缩车直运模式和小型收集车中转模式以及智能垃圾房定点收集模式两类。第一种收运方式在大型和中型城市使用较多,其优点主要是简单便捷,便于再建站点,节省资源和空间。第二种收运方式多用于距离处理站点较远的情况,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运输效率,解决交通不便利的问题且可对垃圾进一步处理。但由于相关部门对垃圾回收处理工作管理不规范,使得总体的回收处理效率低,回收和再利用没有从整体的角度作考虑,很少追求可持续发展、零污染以及总成本最低的原则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优化。近年来,垃圾回收处理不当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3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更新设计的策略探究 3.1切实注重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架构更新 由于生活区是形成生活垃圾的源头,所以需要将其作为消化垃圾的起点,在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处理架构和流程上需要注重对其的更新设计。第一,在回收方面,可以构建高效的基于“互联网+”的分类回收体系。第二,在运输方面,应尽可能地采取短距离的运输方式,比如采取地下气力运输的方式,顺着城市地下综合廊道,将生活垃圾转入就近的地下垃圾中转站。第三,在垃圾分拣方面,加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着力实现智能化的分拣,按照垃圾的分类进行分拣。第四,在预处理方面,主要是在做好分拣工作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实施预处理,尤其是中转站中存在异味与污染严重的垃圾实施堆肥处理,而可回收的垃圾则进行清洗和回收。第五,在垃圾运输模式上,在采取气力运输的基础上,采取运输车辅助的方式进行运输。第六,针对无法处理的垃圾,需要及时地将其封装,并将其运输到垃圾发电厂或者填埋区域进行处理。 3.2切实注重新型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技术更新工作 一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把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中转等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线上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废品的回收。比如采取积分兑换的方式,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物业垃圾环保回收平台,促进垃圾回收与分类以及利用和处理能力的综合性提升。与此同时,为了达到垃圾分类的目的,应借助新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等方式,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办法、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得到高效的开展。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在垃圾分类上要长期的做下去,就要加大与各方的合作和宣传力度,确保垃圾分类的理念得到深入人心。进行垃圾分类不能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垃圾分类的常态化实现。环卫部门要加大先进经验和做法的推广力度,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化。二是切实注重垃圾处理的投资。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还要在垃圾分类处理加大投资力度。首先是在硬件设施上对其加强和完善,为分类处理奠定基础。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对其的管理,比如根据类型和区域等对所有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编号,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其的巡查和防护,确保设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样才能为分类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分类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更好地实现对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垃圾处理中,除了传统的填埋法、焚烧法和堆肥法之外,还要通过资源化处理实现环保砖、混凝土再生骨料和垃圾造景以及地基加固等方面的应用,并通过回收再利用在生物炼制柴油以及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等方面进行努力,推广利用建筑垃圾为原料生产环保砖工艺。更好地促进资源化处理成效的提升,降低对环境的威胁,达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目的。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垃圾中转站的处理压力,从不同的渠道和源头加强对垃圾的消化和处理。因此,强化垃圾分类宣传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有效实施,才能将自身的处理压力降低。三是提升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内化能力。在垃圾中转站运行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的处理能力提升,必须注重垃圾中转站自身内化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对现有的设施设备的处理能力进行升级优化,注重对设备处理体系的完善,在进行垃圾中转时,既要将提升自身的容量,又要提升物流处理能力,将垃圾及时地进行中转处理,做好垃圾的分类管理,强化垃圾处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注意对垃圾处理现场环境的优化,做好垃圾的压缩和污水处理,所有垃圾形成的污水必须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才能排放,以切实提升自身的中转能力和内化能力。 结语 整个系统架构从回收、中转到运输引进了热门的理念如互联网+、先进的技术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也有一些当前未能较好付

垃圾中转站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 1《广德县城市总体规划》 1. 2 安徽广德垃圾中转站详细规划用地红线图 1.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一2005) 1.4《住宅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 1.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134-2001) 1.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 1. 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OO16-2006) 1. 9国家及安徽省相关现行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规范和规 程 二、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该地块周边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环境景观优越。规划总用地面积46798平方米。 三、总体规划设计 1、规划结构 为了适应城市进程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人思想意识的变迁,在设计中强化组团模式,突出邻里空间。运用城市社会学理论,以半封闭的院落作为小区住宅布局的基本形式,加强邻里空间的组织,增强居民归属感。院落--组团--小区的空间关系变化,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亲切的邻里互动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小区分级管理。

2.道路交通系统 根据对现状外围交通的分析,将小区出入口安排在西侧。偏北方的入口为车行入口,结合工作区建筑,成为工作人员集散地。偏南方入口为小区主要步行景观入口,并在主入口正对一景观广场。在中部入口为小区次要步行景观入口。 中部和南部的景观步道伸入小区构筑了景观区。北侧道路汇入的车流在环状的道路体系中快速进入工作区,使景观小径自然成为步行道,最大可能地做到人车分离。使工作区和景观区互不干扰又有机结合在一起。 场地内部流线合理,较好的发挥地块的特点,将“景“和”意“围合在路网内,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紧密结合 3.景观绿化系统 本规划的环境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特点是以绿地系统为骨架,以小区景观广场为整体环境中心,配以其他组团绿地,形成一个整体的绿化系统,体现生态环境为主导的规划构想,保证“环保一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实现。 小区的景观广场东侧设置了一个老人健身场地,景观带以铺地、座椅、花坛、小品等为组成元素;渗透景观带设有假山、文化石、绿坪铺地、花卉等形成连贯的景观带;活动场地结合景观绿化,依据休闲、体育、健身目标来设置,让居民身心均得到健康发展,。并以景观广场为核心,结合景观带空间上横向衍生出若干簇居住组团绿化,构架清晰,结构明确,又相互串联,构成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