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满分读书笔记:论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矛盾的解决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满分读书笔记:论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矛盾的解决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满分读书笔记:论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矛盾的解决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满分读书笔记:论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矛盾的解决

论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矛盾的解决:

将本土资源引入法治建设是良策吗?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苏力的学术论文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再思考。该书中对于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多元矛盾冲突的问题提出“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论,强调关注中国社会的本土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在实践上改进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法学的发展与法治的形成。

但这种将本土资源引入法治建设的方法在实践处理、逻辑论证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苏力的本土资源论本身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在实践中探索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相处之道,使之达成相互包容与良性互动,从而妥善解决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本土资源法治建设

一、引言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的,是对《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第三版重版。全书是苏力关于中国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论文的编录文集,由序言、第一编变法与法治、第二编司法问题研究和第三编法学研究的规范化组成。本书作者苏力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法律、法社会学、法哲学等。20世纪90年代初,以苏力及其法学观点为代表的以历史唯物主义或者与之相关或相兼容的社会学与经济学为支撑的理论形态即“本土资源论”在中国法学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用苏力本人的话说,“1996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论文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在法学界引出了一些动静。除了不少赞扬之外,也有不少怀疑和批评”。1

我初读此书时深深为苏力的逻辑和说理所折服,肯定他对社会上盛行的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方案的批判,赞同他提出的通过关注中国实际本土问题来解决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冲突的解决之道。这样新颖精彩而且考虑中国实际的观点怎么1

会引来怀疑与批评呢?通过对本书的第二遍深入阅读,我也确实发现了苏力“将本土资源引入法治建设”的主张存在问题。本文将从问题语境引入苏力对“本土资源”重要性的论证,针对这一观点提出存疑,对本书的问题理性对待,以及最后提出我对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冲突解决的建议。

二、问题及语境

(一)反思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方案

“现代化”的字面意思就是从“不是现代”走向“现代”,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与否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教科书所教授的以及我们通常理解的“现代化”含义是政治的民主法治化、经济的大机器生产化、文化思想的自由开放化,其中政治层面的法治化是我们着重关注的问题。

法治化中一个“化”的存在表明这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而且经常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说明以前是没有法治的所以要进行现代化法治化。但中国历史上的《法经》、《唐律疏议》等法典著作,刑部、大理寺等司法审判机构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还要在中国宣扬法治化呢?这里就涉及到参照物问题,盛行的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方案是以西方现代国家法为模式和标准的,否定昔日中国有法,这种方案的近期表述便是:“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其意旨乃是“主张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尽快建立一个现代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2,而现代的法律体系又只能取自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故这种现代化方案往往是一个“法律移植”的方案。

这种“法律移植”的“现代化法治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正如苏力所言“中国当代法律正日益西化,强调正式法律制度,强调西方式的纠纷处理方法,强调西方的那种权力观念,强调国家对司法权的垄断性控制。”这些移植过来的法律条文、法律程序、法律手段等在中国社会土壤中没有历史根基,不像法德等国在罗马法历史遗存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成熟;另一方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实在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无论我们如何细致描述、界定、概括外国的法治,这些都不等于外国法治经验的本身,不是说拒绝借鉴,而是需要指出借鉴存在艰难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

之处。

(二)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冲突

从历史到现在,中国的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长期共存,但自从它们共存之日起便也注定了它们不可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一方面,从思想哲学角度看,国家法依据的形式理性与民间法维护的伦理理性往往是不同的,尤其在两者对待一些“法理兼伦理”的问题上;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状态看,自上而下的国家秩序与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秩序存在对立、冲突。3

在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时,通常存在两种结果:国家法被规避或失效,国家法强制执行。这两种情况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实践,前者如已出嫁女子(特别是非独生女)基本不回娘家继承父母遗产,如果继承还可能致使其与娘家的亲属之间产生新的矛盾,这样的继承方式尽管在农村地区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它违背我国现行的继承法是确信无疑的。后者如书中提到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农村里有曾长期有效、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村民们仍将依赖的、看不见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民间秩序,秋菊也基于此想向省城县城“讨个说法”,从没有试图将村长送进监狱,但最后的结果是公安人员把村长带走,对其处罚行政拘留15天,这里国家法便得到了强制执行。

既然国家法与民间法共存却有冲突矛盾,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协调二者,从而使二者良性互动为社会和谐服务。

(三)法律活动的专业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为了方便和提高效率,社会分工日益细碎,法律活动的专业化也就随之出现。这种法律活动的专业化固然带来保持法律整体性、独立性、公正性、高效性、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好处,但它也给法律运行带来“负面”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为法律功能的实现设置了大量程序障碍,导致可能出现上述民间法盛行的现象。

许多社会纠纷或冲突,往往因为一些程序上的障碍无法进入正式的法律运行过程。例如,在一些法律职业高度专业化的国家中,就常有事实上的罪犯因程序

3

上某些小失误而得以逍遥法外,我们课上学习过的米兰达案与辛普森案都是这样的案件。而且常因程序上的障碍,人们无法通过正式的法律程序解决纠纷,乃至于重新利用一些其他形式,包括自助、私了来解决纠纷。法律活动的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法律与社会大众之间设置了“门槛”,既然“高大上”的法律群众用不来,为什么不适用口耳相传、简单易懂的民间法呢?这样使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矛盾也更扑朔迷离。

三、“本土资源”的重要性

诚然,现代法制是有待于明天实现的理想,本土情境是存在于今天的无可奈何的现实,从而我们面临的是理想的不能实现与现实的不甘妥协之间的两难困境,苏力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重视“本土资源”的作用。

(一)地方性知识

为了强调本土资源的重要性,苏力在吉尔兹的影响下直接用他所提出的“地方性知识”这个术语来指称各个国家或各种法系的法律,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注意,我所使用的地方性知识受到吉尔兹(Local Knowledge,Basic

Press,1983)的启发”。吉尔兹关于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观点是这样的:“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地方在此处不只指空间、时间、阶级和各种问题,而且也指特色,即把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本地想象联系在一起。”4

“现代法制”和“本土情境”这两种制度或观念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转化为两种知识的差别,而对于知识,人们是很难判断其孰优孰劣孰高孰低的5,也就是说,本土资源作为“知识”的地位与国家现代法制是平起平坐的。

(二)有限理性和进化

适合一个国家法治的东西不是一套抽象的无背景的原则,它会涉及到一个知识体系,因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效运作的法律制度需要大量的不断变化的具体的知

4【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页74-171,三联书店1994年版

5

识。但任何法治社会的建设规划不可能穷尽一个社会中经济活动的一切信息和知识,这里苏力引用哈耶克的观点“我们不可能仅仅依据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和现有的理论来规划建立出一个能有效运作的现代法治”,即有限理性的观点。引用这样的观点一方面提出知识论利用本土资源、重视传统和习惯建立现代法治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强调现代法治必须仰赖“本土资源”的进化,因为“试图以人的有限理性来规划构造这样一个法治体系,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6

(三)法律多元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巩固并维护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法律多元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这样一来,法律就不再被认为是国家的独占物。7

结合上文提到的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冲突,这样法律多元现象的客观存在,为重视“本土资源”提供了现实必要性。根据“法律多元”的一般观点,与民间法相比照,国家制定法并非天然合理,因此在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发生冲突时,不能公式化地强调以国家制定法来同化民间法,而应该引入本土资源来寻求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相互妥协与合作。

四、“本土资源论”的问题

(一)逻辑矛盾: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谁该屈服?

苏力在探讨“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时,实际上给出了两种在我看来截然不同甚至矛盾的回答:

一是他所给出的“倾向于国家法的回答”,正如苏力所说的,“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民间法向国家制定法融合与转变”8,与此同时,他“针对我们国家的现状强调,为促进国家制定法向民间法渗透,促进民间法的转

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页

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导论

8

变,国家制定法应当保持一种必要的权威”9为了回应论者们对他观点的误解,他还明确提出:“有不少人因为我用了‘本土资源’一词,就把我同法治本土化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阅读,一种基于‘本土’的误解,我从来没讲过法治的本土化。”10在具体执行上,他这样说:“西方一些国家通用的法律或作法,即使理论上符合市场经济减少交易成本的法律和制度,如果与本土的传统习惯不协调,就需要更多的强制力才能推行下去。”等等,都体现出苏力“倾向于国家法的回答”

二则是“倾向于民间法的回答”,苏力同样在书中说:“在中国当下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中,国家制定法做出妥协也许更要紧”11,他也对上文提到的“促进民间法向国家制定法融合转变”提出疑问,这样的转变是不是应当成为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普遍性原则。

故在重视“本土资源”的时候,如何处理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矛盾?我认为苏力在书中并没有给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

(二)预期破坏:法律维护的稳定预期遭破坏

许多西方法学家指出,法律的根本作用是为人提供一个可测度的预期,而改变这种预期,即使通过合法法律程序,也是对法治本身的一种破坏。维护这种已建立的并为人们所依赖、哪怕有些不合理的预期,经常比矫正那种不合理更为重要。假设,要通过引入本土资源的方式使制定法与民间法得到妥协,结果将会是全国的法律得不到预期的统一,做事究竟应该以法律为准绳还是考虑本土情境民间传统习俗?并且产生效果的只是农村,这显然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相反。

(三)众口难调:如何处理多元民间法

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有其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也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然而,如果要引入本土资源,把中国的传统纳入立法上来,那无疑众口难调,因为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立法要照顾

9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页

1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11

考虑到这些民间传统,无疑增加了立法成本。

上文提到过苏力对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的运用,如果引用这种思想思考多元民间法,将民间法转化为地方性知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不同的、具有其特色的知识,这些知识怎样转入立法?该主要参考借用谁的知识?为什么不参考其他地位同样平等的知识?既然提及过“知识难分优劣”,那么这里实践起来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

五、关于本书问题的理性对待

本书以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为背景,从现实的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特别提出了“本土资源”的观点学说,它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中国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把中国本土化的资源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

事实上,当我们以学术面目呈现出的知识在畅销中被不断地阐释和化约时,无论其结果是赞赏还是反对,它同样面临一种危险,即“背离我们的初衷,走向我们所反对的东西:一种流俗,一种偏见,一种教条,一种不加反思的判断,一种没有前提的结论。”12,一本学术著作在显示知识的“社会效果”的同时,最有可能的是丧失学术的“知识效果”,而从学术立场或知识立场出发对其加以阐释以凸现它所讨论的主题,也许是我们抗拒流俗偏见、显示其知识效果的可能途径。从理论语境看,苏力做的正是通过建构种种可能的二元对立来建构支撑其观点的努力。

通过阅读本书,我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社会对于“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呼声,开放进程中几乎“全盘”引入西方甚至移植西方的政治法律学说、法律程序、法律机构、法律教育模式乃至恨不得在中国本土构建一个西方世界。面对这种运用西方手段推进所谓“现代化”的热潮,作者苏力对此有自己的冷静思考,并进行了独到批判。但只否定这样激进极端的思路是没有说服力的,他需要提出新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所以他引入了“本土资源”,想更多强调中国法律成长需要本土土壤,不可以一味移植西方的那一套。我认为这是作者写作本书的背景和目的,我非常赞同这种注重发出“中国声音”,

12

提出“中国贡献”的做法。书中建构的关于西方法律与本土资源、国家法与民间法、法律移植与制度演化、权利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等等这些无数交叉的二元对立使得我们面临的问题都处于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状态的空间,而试图剥离这两个交织的论述空间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苏力包括现在的法治建设实践者们的思虑与顾虑、探索与尝试恰恰是在对立两元中试图寻找出路的种种尝试和努力。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努力与尝试,才使我们的问题不再是二元对立之间的简单取舍,不再是一般地反对普适的知识或西方的知识,一般地推崇地方性知识或本土资源,而是要在这些二元对立中确立其相互关系,也即本文主张的,在建构理性中加入一种必要的演进理性,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引入本土资源。但苏力提出的本土资源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解决之道罢了。

六、解决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冲突:我的思考

我认为我们应当在实践中探索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相处之道,使之达成相互包容与良性互动,从而妥善解决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矛盾冲突。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必须需要明确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模式应以谁为价值取向,肯定不可以“并骑二虎”,应以国家法为价值取向。

首先,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是现代化法治,而这主要指国家法的现代化,而不是民间法的现代化。其次,相对于国家法不能面面俱到的缺陷,民间法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缺陷,并且民间法还具有保障力不足、身份依附、地域性强、全国不统一等问题,若民间法为主流从长期看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再次,目光放远到整个国际社会,全球化趋势已成不可抗拒的大潮流,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所谓“地球村”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而全面的写照,那么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国家更多应当主动适应地球村的“村规”,而这个任务显然不是具有习惯沉淀性的民间法所能承担的,它应是具有专门机关制定性的国家法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此我想再引入林达在《一路走来一路读》中所提到的密西西比州费城1964年的种族冲突案件。密西西比州是当时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个民权主义组织的年轻人到该州了解黑人的生活时,被三K党以及其残忍的手段杀害。按照美国当时的法律,这一案件应当由州法院召集当地的居民组成大陪审团

审理,但是,该州大部分的居民却是同情三K党的,都对联邦政府推行的民权立法心存不满。他们把民权运动看作是联邦政府对南方人引以为傲的秩序的破坏。这个发生在这个小镇的案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这样的关注冲击了该州居民闭塞的心态,他们发现自己长久生活的地方被全国关注,长期自以为是的价值观被全国批评,全国人民对死者的追悼和对谋杀行为的愤怒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地居民的价值观。最后陪审团判定,大多数被告有罪。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判决,也重申了法制的核心原则:任何人和习惯规则都不能超越于国家法律之上,而这一案件发展本身也存在着国家强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通过全国的舆论潜移默化地引导与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观)。

的确,要建立法治社会,不能允许多元化的标准与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并发挥近乎相同的作用。我们应该“送法下乡”,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引导人们放弃原有的“集体良知”,而逐步形成“法制意识”。结合当今社会时代背景,城乡居民流动性较强,“集体良知”的影响力也正在衰退,毕竟“集体良知”的存在有赖于相对固定的社会交际范围。社会流动性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在书中也提到13,所以随着“集体良知”的慢慢褪去,苏力的顾虑也可以减少一些了吧。

但以国家制定法为价值取向不意味着要消灭民间法,双方的理性互动方式应是互相包容、相互渗透,国家制定法吸纳认可民间法规范或其运作方式,如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贸交往中的诸民间法的吸纳,国际条约对国际习惯的成文编纂,这样可以帮助国家制定法尽快完善,也有利于国家制定法的顺利推行。国家也为民间法发挥其在民事调解领域作用提供保障,使我国独有的民间调解制度能够长期发展并发挥其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苏力:《送法下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6页

3.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版。

4.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6.贺照田:《学术思想评论》,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

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页74-171,三联书店1994年版

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导论

9.钱龙超:《论民间法作用及与国家法冲突的协调》,载《法制博览旬刊》,

2014年第9期

10.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余华《活着》读后感3000字

余华的《活着》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主人公的经历对我冲击很大,确为经典之作。 关于福贵的苦难 主人公叫做福贵。他生长在一个地主家,他的前半生核心就是好色爱赌。好色方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青楼失足女子的肩上游街,还专门游街到商会会长岳父的家下面“问好”,其岳父真想找个地洞去钻。爱赌方面,其好赌成性,一步步掉入“龙二”的赌博圈套,将家里的100多亩土地全部输掉,最后将自己的家族由地主变成了贫农。 他的后半生是全书的核心,也从其变为贫农开始苦难一个接着一个向其奔涌而来。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苦难,而福贵的后半生应该是快到了极限。在其输掉家产后,父亲、母亲相继离世,其还没有从痛失父母的悲伤中缓过来,其媳妇家珍也被岳父敲着锣鼓,以接亲的同样礼仪把怀着儿子有庆的家珍接回娘家。好不容易,在家珍的坚持下,家珍带着有庆回来找福贵,本应该团圆生活的一家人,福贵在去城里的途中被国民党拉走充军,对于家珍来说,福贵突然间音讯全无。福贵想逃跑也不行,因为凡是逃走的都丧命了。福贵就这样被国民党拉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很多一起被抓的人都在战火中丧命。福贵一直躲在战壕中保住了性命,其在没有干粮的情况下苦苦煎熬,已经快到了生命线的边缘。后来战争中遇到了解放军,做了俘虏,捡回了一条命,解放军不仅让其回家,同时给了其盘缠。其回到家里,已经两年多,而正在其团圆时,其女儿凤霞又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了,没有办法养活两个孩子,为了让弟弟有庆成长和读书,两夫妇不得不决定将凤霞送走给别人收养,凤霞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一直哀求不要送走,凤霞被送走后,一家人非常痛苦,尤其是弟弟有庆,经常以不去上学威胁,最后被福贵拳头制服,而此时福贵又何尝不是将泪水往里灌,终于凤霞还是偷偷的跑回来。福贵在一家人的恳求下,也再也下不了狠心把凤霞送走,一家人更加辛勤的劳作养活自己。 而就在一家人靠自己的双手耕作田地,还养了三只羊,生活有所转机的时候,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把农民的吃饭的锅头砸烂拿去炼钢铁,三只羊也被拉去充公了,这可心疼死了这家人,特别是有庆,要知道这三只羊是有庆一把把草喂大的,养了多年,有庆总是喂完羊才去上学,这下全部归于人民公社,一家人又回到了一无所有的状态。人民公社大锅饭吃完了,大家都没有吃的,于是吃野菜,树根的都有,直至最后树根也没有了,所有人饥肠辘辘。有庆慢慢的长大,12岁时,县长夫人突发重病,急需献血,学校组织学生去献血,而只有有庆的血型刚好能够配对,而本来的献血却被当时的医生好无节制的抽血,一直将有庆的血抽干,有庆也突遭横祸去世了。福贵知道后快疯狂了,自己一手带大的儿子,也是全家的希望,早上还活蹦乱跳喂羊的儿子,再见面时已经天地相隔。福贵崩溃了,朝着医生就要杀了其讨命,还要找县长逃命,却被众人紧紧拉住。更让其无力的是该县长是当时和其一起充军是最要好的朋友,福贵能怎么办?此时福贵的妻子家珍又患了软骨病,无法坐立,福贵害怕将儿子被抽血吸干而死的消息告诉家珍,他害怕家珍也离他而去,于是骗家珍有庆只是生病在医院治疗,但是家珍每天晚上听出来福贵总是从埋葬福贵父母的坟地方向回来,就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凤霞逐渐长大,到了嫁娶年龄,却因为是聋哑人遭人嫌弃,村里人没有人愿意娶。而经过队长介绍,一个偏头的搬运工二喜来到了福贵家,所谓偏头,就是头站不直,要耷拉着肩膀,二喜打量着破烂不堪的福贵家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福贵知道肯定黄了。谁知道二喜在某一天拉了人来还有石灰帮福贵家修缮了些,并正式提亲,二喜还八抬大轿用最隆重的仪式将凤霞接回了城。不久凤霞就怀孕了,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尤其是二喜,很快凤霞临盆生产,然而苦难再次降临,医生“保大还是保小”,二喜深爱着凤霞,痛苦后说保大,他要凤霞,然而经过一夜,医生抱出来的是生了个儿子,二喜哭喊着我要保的是大,我的凤霞呢?医生说大小都顺利,就在一家人高兴的时候,凤霞却因产后大出血离开了人世。福贵的女儿也没有了,在同一家医院。二喜更是悲痛欲绝,凤霞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她贤惠,勤劳,二喜深爱着凤霞。二喜的儿子福贵取名叫“苦根”,意味深受疾苦的小孩。福贵的家里再次一贫如洗,而家珍的病情更重了,没有办法做工,瘫痪在家。而这些上天也许觉得还不够,二喜在一次搬运货物的时候被水泥板掉下压扁离开了人世。剩下苦根还有福贵、家珍。家珍的病情更是日益严重,福贵求队长去外面找医生治疗家珍,医生最后诊断没有办法诊治。 也许上天还想戏弄一下福贵,某天清晨,家珍突然能够从床上坐起来了,也能做点缝缝补补的工了,病情像好了一样,福贵却很害怕,是不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但家珍的病却莫名其妙的康复了许多。苦根也慢慢长大,但在一天下午,福贵发现苦根躺在灶台上动也不动,原来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因为福贵家里穷,苦根没有能吃到豆子,福贵为了心疼苦根煮了豆子,苦根却全吃完了,也被撑死了。家珍虽然病有所好转,但是长期没有吃的东西,瘦的只剩下皮包骨了,也最后奄奄一息,离开了福贵。 这些苦难都集中在一个主人公身上,也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整个小说读下来,他是紧紧围绕着历史陈述的,每一个苦难都是有一定的现实环境的,是基于主人公的遭遇发生的,环环相扣,显得如此的真实,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文字为福贵的命运揪心不已,每一次觉得福贵终于迎来阳光时,却迎来的是更加无情的阴云。如果说人的人生都会遇到苦难的话,福贵的一生应该快要到极限了。 关于福贵的幸运 要说福贵在遇到这么多的苦难时还有幸运的话,那就是他还活着。多少次应该是他失去生命的时候,他却能活了下来。身处战乱前线能够保命,在斗地主的时候,福贵由于赌输了田地,从地主变成了佃农,逃过了死劫,而赢了土地的龙二被作为地主斗死了。福贵真正的幸运我认为是娶了家珍。家珍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但是没有娇生惯养,却十分的温柔,贤惠,勤劳,乐观,在福贵的家庭遭遇破产、福贵被充军、有庆被抽血抽死、凤霞难产而死时等等苦难之时,要是一般妻子肯定崩溃不已,而家珍却能够在痛苦之后将家庭挽回到正常生活的线上。家珍从来不求索取和回报,她为了家庭能够全心全意的付出,托着病恹恹的身子下田干活。家珍也能够把子女养育教育得很纯良。凤霞虽然聋哑,却从来不偷懒,正是因为在家里时,家珍一直带领凤霞劳作,保持勤劳的品格,在凤霞嫁给二喜时,能够帮邻居做的事做到极致,扫地能扫整条街,邻居对凤霞称赞不已,二喜也更爱凤霞。在福贵落难时,家珍的父亲将其接回家,家珍本能够过得舒适的生活,但是她却没有放弃福贵,主动请求父亲

读书笔记大全3000字

读书笔记大全3000字 【篇一:读书笔记3000字】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化工111班何小同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关于研究人城 乡变化的书,它是继全球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又一本 对于发现自身平凡的一本书,它旨在识别最普遍的人类的平凡,并 告诉世人将这种平凡应用在个人和事业上,以致达到成功的表现。 现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自由了,虽不能说想干啥就干啥,但至少从 就业到择业,以至于出国,存在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上帝”都不干预了。对于不少人,机会终于来了。从过去梦想不到的机会到过去梦 想不到的成功。我们国家的社会整个都变了。 何为成功?见仁见智。有学者曾这样定义:成功就是充分实现你的 潜能。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的识 别并全力发挥你的天生平凡。何为平凡?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费劲,却比其他一万个人做得好。如果说得概念一点,就是做一 件事的持续的、近乎完美的表现。 尽管平凡如此总要,但人们历来并不太注意它,更妄谈珍惜和发挥。我们从小到大都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夸耀自身有点事不谦虚的陋习,做人应该谦虚,只有发现和改正缺点才是进步。这是否恰好与 物尽其才有所矛盾呢?当我们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们缺点的 时候,那些注重平凡的人早已走在我们前面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 当然,缺点一点不在意也不好,应该适当加以控制就好,这才是最好、最有利于我们成功的做法。 那么我们如何来发现自身的平凡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 才干,就请关注你对你所遇到的各种情形的自发的、悠然而发的反应。这些反应提供了 有关你自身才干得最好线索,他们揭示了牢固精神联接的位置。孙 少安、孙少平这些默默为人生承受苦难的人们诚然,这是些富有戏 剧性的例子,表明人们如何在危急时刻原形毕露。但生活中充满了 较为平和的时刻,同样能引发具有歧视性的反应。 你油然而生的反应固然揭示了你最清晰的才干线索,但你还要记住 另外的三条线索:一是学得快,顾名思义就是你在学习的时候那方 面的学习得最快,那么方面就很可能是你的平凡所在。二是满足, 意思个就是说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样的感觉让你满足,因为这样的满

《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读书笔记 主人公曾经*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 《活着》读书笔记2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

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 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

《活着》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

《活着》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活着》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活着》读后感心得体会3000字: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中扬长而去。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 “我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 我本来只想摘录原文,但是摘来摘去,整本书都画上了线。因为文字永远是读书的第一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译本没有对我没有吸引力的原因。 再苦再土的生活,加上文字这层滤镜,竟然可以产生让人向往的力量。 活着,就是这本书最大的力量。 这与我之前所信任的价值观有相当冲突。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而应该为梦想,为改变世界,为奔向更高的精神世界和更富有的小康

社会而活着。有目标的人生,才足够丰满,才不虚度年华。鸡汤灌了很多,打嗝都带着哲理的味道。 但是,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序里洋洋洒洒几千字,我只被这一句屏住呼吸。接下来两个小时内快速通读全书,想找出那些可笑的论据,来一篇畅快的反驳,人怎么可以只为了活着而活着。 没想到,到头来,两个小时扫过全文,我又用几倍时间,一字一字,膜拜着读完。到最后,虽未青衫尽湿,却也眼眶湿润。 ——人究竟为什么而活? 遇见福贵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一头牛,一片田。牛是老牛,耕田很费力,福贵也不再是年轻的少爷,只唱着旧日的歌谣,哄老牛犁地。“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福贵的人生也如土地一般平常,最轰轰烈烈的算是年轻时是富二代,一手败光家产后,越混越没出息。生活是各种味道掺杂在一起的酱汤,到最后发现,甜的滋味只有短暂的几瞬,下一口,总是浓烈的咸苦,到最后,酱汤稀释成水,总以为到头的日子,又过了一年又一年。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少时以为及时行乐就是最好的活法。家有良田百亩,仆人环绕。有书读的日子,不知尊敬师长。而吃喝嫖赌样样不落,无师自通,特别是掉入赌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却不自知。可能输光祖祖辈辈积累

作文-读《活着》读后感3000字(一)

读《活着》读后感3000字(一)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 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淡然,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曾经”像一部经典被缩成了记忆。年少的福贵是富少,有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福贵也变得焦躁不安了,烟花柳巷像无形的磁场,福贵一步步陷进其中,当他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时,他不顾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也许他从未感觉到烟花易冷时的凄凉。他不顾娇妻,他忘怀于纸醉金迷的世界。人总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就悄无声息了,福贵不知

道自己正在给自己挖陷阱,这一陷,福贵再也没有出来过。 烟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赌场才是富少挥手洒金的地方。福贵比钟爱他的妻子还要钟爱于赌场,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而金钱就是利的实体。赌场上的输赢就像梦一般若真若幻,福贵不知道他正在输掉自己的人生。叹息之余,我感叹人生换位的易,福贵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当他把家财输地一无所有之时,父亲并没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亲很平静。其实,人表面的平静是虚伪的,人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真实,福贵父亲的死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男人一旦犯错就难以让人原谅,男人一旦倾家荡产就少了拥有时的霸气,福贵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种着租来的五亩地,他要养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贵学会了耕地,看着年迈的老母蹒跚在旁福贵心中也许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儿凤霞,福贵也许在狠狠地咒骂自己。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下面整理了百年孤独3000字,欢迎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3000字 孤独的结尾正如孤独的开始一般巧妙,从近亲结婚生出猪尾巴的恐惧开始,从尽情欢愉的不伦之恋生出的猪尾巴结束,尾巴头尾巴尾连成了一个孤独的世纪。从何塞?阿尔卡 蒂奥?布恩迪亚扎根马孔多的孤独,到奥雷里亚诺不胜神话的孤独小金鱼,到阿玛兰坛守 望着自己处女之身的孤独缝纫机,继而乌尔苏拉持家有道百年飘摇的孤独,还有老仆人一言不发地收拾到一言不发离开的孤独,还有梅尔基亚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写下的还未被揭示的预言的孤独,还有那些各个角落欢愉或沮丧的孤独身影。孤独千奇百怪,理由万千不同,没有谁的孤独谁更优谁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无奈和本质孤独本性的膨胀发展。 感觉读完脑中倍感混乱,理不清任何一条线索可以充当这本书的主线。刚以为这是主要人物的时候他就不合时宜地死了,刚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马上就要消失的任务却又苟活了百年看尽了无奈享透的孤独,刚以为读懂了这部分的孤独却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独人物带着更巧妙的孤独窜出。最后,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独也带着诙谐带着奇妙带着荒诞带着沉重的孤独感走向了飓风的终结。 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或许是爱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爱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 孤独教会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们阅读、思考、龃龉独行,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和短暂,把握着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或许更多的,孤独会为我们带来一种不易察觉的、微妙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使孤独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孤独是每个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孤独会让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对世界与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伤口感受冷风的流向,孤独的痛苦能让人在虚幻的一生中感受锋锐如刀的真切。当这种敏感成为习惯,孤独也将不再是痛苦的来源,它是人存在的证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实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来,人最大的快感不来源于感官,甚至也不来源于精神,它源于“活着”,纯粹 而清醒地活着。 活着,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独的真身。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是因为它未曾在“孤独”的表象上倾注一字,而只是将沉闷的“活着”娓娓道来。

活着,即是一场修行——《活着》读后感3000字

活着,即是一场修行——《活着》读后感3000字 活着,即是一场修行——《活着》读后感3000字: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题记 最近拜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故事以主人公“福贵”讲述自己的一生为主线,贯穿时代大背景为附线,刻画了一个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随波逐流,悲欢离合。 福贵年轻时可以说是典型的纨绔少爷,早年就已经阅历人生繁华,肆意纵享富贵荣华,然而也许和那个畸形的时代一样,繁华总是犹如镜月水花,经不起现实一点残酷的风吹草动,“富贵”的福贵那么弱不禁风,转瞬即逝。想必,余华也是通过福贵命运的离奇改变,狠狠的讥讽了那个时代的荒唐可笑。 繁华落尽,接踵而来的便是一个纨绔子弟难以适应时代的不堪命运。福贵的人生第一次出现悬崖式的下跌,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人生转变为自食其力,必须面对人生一个残酷而不可逆转的真实命运。想必这时候的福贵,活着,并不是真正的活着,而是对生的不舍,对死的恐惧,甚至可说,对往日“富贵”逝去的不甘不舍和迷离眷恋。面对着不可逆转的过去和未来,福贵可说“胆小”,他没舍得自己接下来的“生”以死来解决,他很“勇敢”的去顺应了命运的转变,去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去迎合时代的波浪,可说,这时候的活着,简单却真实,仅

仅就是为了眼前的一家老小,为了那一口气。 故事的发展正如我们所想的一样,努力总会有改变,福贵在颠簸中,开始摸索到了活着的一点真正滋味,人生这个时候,才算是开始真正的“活着”,为时不晚,福贵的生活开始渐渐的走向了正轨,想必这就是活着的一个意义,只要努力,就会有新的惊喜。 但余华很残忍,他并没有给福贵所认定的“活着”一个赏赐,也没给一个迎来惊喜而喘息的机会,他告诉我们,生活是一个真实的刽子手,它不会赏赐努力,不怜悯努力,该来的还是要来,时代的变迁是迅速的,完全不会顾及人生的适应性,可说,时代给了福贵新生活一记重拳,“稀里糊涂”“莫名其妙”的被拉去打仗,这个改变,真真切切的映射着那个时代,一切都是“稀里糊涂”的,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 面对着战场上那些“莫名其妙”的死亡,面对着真正摆在眼前廉价的生死,福贵不仅仅开始明白自己要活着为了什么,并且将这种精神传达给了身边的人,他这时候开始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那就是再次面对亲人,面对家的温暖,憧憬新的目标。这时候的福贵,对“活着”算是有了自己的再次诠释,活着,也许还就是为了爱,也许是,那一口气,但是,不再是那么“简单”了。 福贵算是幸运的,他想要有目标的活着,生活则给了他机会,从战场上“稀里糊涂”的回来,儿子都可以叫爹了,对福贵来说,

《活着》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活着》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只要活着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

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 * 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 * 的春生. 解放了 * 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活着》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

《活着》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那么活着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留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应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取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能够应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明白并且敢干应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能够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应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样做,我应对的是无法自由选取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期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构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但是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期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取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读书笔记,3000字

读书笔记(成功的因素)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锦绣的前程,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成功是每个人向往的梦,如果把成功比作一把钥匙,那么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把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钥匙,在寻找的路上布满荆棘,会有苦涩的泪与辛勤的汗。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去,拿到这把钥匙,于是他就成了受人崇拜的成功者。 我认为人可以三类,第一类:空想不做,第二类:敢想敢做,第三类:不想不做。第一类人也就是所谓的理想主义者,把一切都想得特别美好,认为成功是水到渠成,他们想获得成功,他们心中也有自己的计划,或许这个计划是完美的,但是他们就是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付诸于行动,他们大多数人都过于乐观,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计划,也许他们会有点失落,但失落总是短暂的,他们不会引以为戒,继续自己的空想世界,把计划一推再推,最后只能失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就是空想,黄昏就是失败。第二类人就是所谓的现实主义者,敢想也敢做,可是敢想不是盲目的想,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计划出对自己有利的感觉自己有一定把握做成功的事,比如你是一个出色的厨师,想开一家西餐厅,你必须吃遍这里所有的西餐,对比自己做菜的风格做一个定位,还有你必须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好的店面,计算一下这里的客流量,这里有几家西餐厅,还有预算出你店面需要多少员工,员工的工资,以及估算一下一天的营业额,必须方方面面都考虑到,这样如果你内心感觉自己能够盈利,那你就放手做吧!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拿出好的方案好的计划,进行好的运作,我相信你会看到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启明星。第三类人我认为是最失败的人,他们之中也有两种人,一种就是乞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种人和正常人一样,只是他们什么也不想做,以乞讨为生,不想奋斗赢得自己的人生的成功,因为这条路困难重重,他们太害怕吃苦,害怕流汗,过于懒惰的他们只有这样恍惚的度日。一种就是绝对的富人,他们的家族或他们的父亲有足够的家产供他们挥霍,他们开着奥迪,法拉利,林肯,住着豪华别墅,整天什么也不想,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而发愁,他们认为的幸福就是花天酒地,游山玩水。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不管富人也好,穷人也罢,我们都应该追求我们心中的理想,为之奋斗。 面对阻碍我们成功的磨难,我们要拿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魄力与勇气,每个人都想成功,我们在敢想敢做的前提下还需也从小的方面做起,我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和具备:自信、改变自己的心态、制定成功的目标、懂得取舍、不能认命、学会坚持,永不服输。 自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自信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一所大学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问他的学生们:世界第一高峰是那座山?同学们都笑着举起了手,的确,有谁不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呢?教授接着问:那么,有谁知道世界第二高峰的名字?这次,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没有一个人能举手。其实,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是紧挨着的两个名次,“第一”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记住,“第二”却被人遗忘,这说明了做第一的重要性!做人也如此!要永不服输。自信自己是第一。无数受人尊敬的成功者,都曾经自信的宣称自己是第一人物。是不是第一勿需追究,关键是他们的确取得了成功。基安勒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意大利搬到了美国,在汽车城底特律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痛苦和自卑成为他心头抹不去的不良印痕,他那碌碌无为的父亲告诉他:“认命吧,你将一事无成。”这个说法令他沮丧,老是想着自己苦闷的前程。有一天,母亲告诉他:“世界上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从此,他燃起了希望之火,认定他是第一,没人比得上他。自信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他第一次去应聘,这家公司的秘书要他的名片,他递上一张黑桃A。结果立刻得到面试的机会。经理问他:你是黑桃A?是的。他说。为什么是黑桃A。因为A代表第一,而我刚好是第一。这样,他被录用了。想知道后来的基安勒吗?他成功了。成了世界第一。他一年推销1425

读书笔记3000字

读书笔记3000字 【篇一:3000字《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小时候,夜晚看着满天的星星总有一种向往,幻想着能有来自哪颗 星星的神秘物种赐予我超能力。后来,当我知道大部分的星星都是 太阳,更加坚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几亿或 几万年前的星星,也给宇宙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正是由于童年对宇 宙的好奇,所以在暑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 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读。 关于宇宙的产生,现在比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 开端之前,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时间是上帝所 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听起来很荒谬,也很难理解。事实上,时间并不是像我们 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必须改变对时间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亚里 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他们相信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 是不可改变的,时间和空间之间是独立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 对论解释了:对于所有观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样的,而且当物体 以接近光速运动时质量会变得很大,要加速将变得更困难,所以它 永远达不到光速,因为那时它的质量就会无限大。然而这种理论和 牛顿引力理论不是很协调。于是爱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广义相 对论。他认为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空间——时间不 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大质量的物体会使空间——时间弯曲, 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时候虽然沿着弯曲的轨道做圆周运动,但是它 事实上是沿着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动。这就像一架飞机在 多山 宇宙可能从大爆炸开始,并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膨胀,那么宇宙有 没有边界呢?如果有, 宇宙外又可能是什么呢?我曾经非常愚蠢地做了一个简单的推论。 我先假设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边界外必定存在,每个边界 都存在边界外,这样无限个边界便是无限。而无限的宇宙意味着无 限的物质,这样很难让自己接受,于是我觉得可能是人对无限的理 解有错误。可是后来,我发现我把问题引到死胡同,以人太低能无 法理解结束了问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关于宇宙的边界的一系列 问题,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起,就

读书笔记3000字以上

读书笔记3000字以上 【篇一:《雷雨》读书笔记3000字以上】 《雷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 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 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 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 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 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 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 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 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 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 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 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 恶的家庭崩溃了。 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 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 缚的勇气, 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 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 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读 《雷雨》时,吸引我的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 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周 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 资本家形象。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他的性 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 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 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 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从一直随身带 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000字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000字: 老去和死亡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对年轻人更是如此。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至少目睹过垂垂老去的亲人,他们的面容逐渐枯槁,活力也日益丧失。 Samuel的外曾祖母(我们客家话称泰泰)去年去世了,九十一岁,因为骨折卧病在床已经六年。为此外婆四家人轮流照料很久,大家为此真的付出了特别多没有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之类令人寒心的事。但泰泰人生最后一阶段真的幸福吗,我不这么认为。很简单,设身处地我就不愿意自己晚年这样度过,那是种没有自由和乐趣的很幸运,我在二十岁的年纪接触到了阿图.葛文德这本讲述人们如何更自如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经典《最好的告别》。阿图是第二代印度裔移民,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后续担任了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专业技术精湛的他,由于勤于思考加上本科PPE(政治哲学经济学)专业的积累,写作功底深厚,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者 这是作者的第四本书,起因是他观察到了妻子祖母和自己祖父在晚年生活的不同。阿图的祖父生活在印度的一个落后的村庄,享有传统社会中长者丰富见识所带来的地位和家庭事务决定权,加上东亚社

会的集体主义秩序,所以有一大家人陪伴度过晚年。而妻子祖母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信息不对称也被互联网消弭,加上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事业比较发达。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完备的国家而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有这个必要去完善自己社会化养老事业,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不过根据Samuel本人的生活经历,很多父辈人依然认为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是家庭子女不孝顺不尽责的体现,这当然与养老院生活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有密切关系 此处点到养老机构只是为了引出本文主题之一——老年人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晚年生活场所,并保障一定的生活质量。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医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世纪人均寿命大概是三十多,也就是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近百年来的普遍高寿并不是自然现象。一个征兆是越来越多人是在医院去世。 而阿兰通过四个故事(包括老年医学专家和自己父亲)表达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疗养院中渡过类似监狱般秩序井然的固定流程生活,因为那里为了保障生理权益往往牺牲了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事尤其让老年人难受,而养老机构设计的人文关怀项目并不能满足很多人,他们更想要日益丧失的自由 然而与自主对立的身体衰弱是无法避免的,而根据这个问题,许多技术精湛的医生束手无策,其实很好理解医生们习惯治疗和手术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而这对于罹患重症的老年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年病也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区域,截至本书出版的2014年,美国

[作文]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0字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3000字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

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

《活着》读后感学习3000字范文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活着》读后感3000字范文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以下是风林网络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3000字范文,欢迎阅读。 《活着》读后感3000字范文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 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淡然,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曾经像一部经典被缩成了记忆,年少的福贵是富少,有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福贵也变得焦躁不安了,烟花柳巷像无形的磁场,福贵一步步陷进其中,当他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时,他不顾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也许他从未感觉到烟花易冷时的凄凉。他不顾娇妻,他忘怀于纸醉金迷的世界。人总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就悄无声息了,福贵不知道自己正在给自己挖陷阱,这一陷,福贵再也没有出来过。 烟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赌场才是富少挥手洒金的地方。福贵比钟爱他的妻子还要钟爱于赌场,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而金钱就是利的实体。赌场上的输赢就像梦一般若真若幻,福贵不知道他正在输掉自己的人生。叹息之余,我感叹人生换位的易,福贵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当他把家财输地一无所有之时,父亲并没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亲很平静。其实,人表面的平静是虚伪的,人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真实,福贵父亲的死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读后感5000字 活着

一、坚忍是活着的力量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 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

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福贵在身边的一个个离去后人活着,仍选择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人常说:这就是命。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只是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将之实俗化而已。或许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艰辛、坎坷、痛苦、悲哀等归之为“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样人们的心会更安分一点,接受它们也会变得理所当然一点。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力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这需有一点“认命”的颓丧思想在其中。只是人生在世,有时何尝又不是“认命”一点好呢!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在福贵眼里“平凡是福”“认命”是活下去的力量。但平凡大众当中的那种认命态度何尝不是文人所说的那种坚忍!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