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

海南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

海南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

2018年第02期

我国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国家,在时间的积淀下,我国出现了许

多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这些文化还得以流传至今,其中茶文化是我国所有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其中,海南的茶文化是最值得人们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众多国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可以透过茶文化看到海南这一省市的发展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探求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1海南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1.1海南省茶文化的特点

众所周知,海南省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经过时间的沉淀,海南省的茶农在茶叶的种植方面也一定积累了众多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南省的茶叶生产和出口产业也越发壮大,成为了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与此同时,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也就在海南省内盛行开来,为了配合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海南省相关机构建立了许多茶叶生产基地和农场,其茶叶产量也在全国遥遥领先。随着茶文化的盛行和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们国家和政府对于高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们必须要对于海南省的茶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吸取茶文化中深刻的内涵,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1.2海南省茶文化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茶文化虽然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在与大学生德育教育融合过程中却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茶文化在德育方面的教育体系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高校的很多教师也都对于茶文化理解不够深刻,这就使得茶文化在高校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除此之外,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而且专业术语较多,所以在教授过程中难免出现气氛较为枯燥的情形,这样就打击了高校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积极性,所以茶文化的德育教与功能也就发挥不出来。与此同时,在茶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课堂设置不合理也使得其作用大大削弱,学生由于课堂的不合理设置而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出现了障碍,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求知欲也难以被激发出来,缺乏创新性思维,在大学德育教育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就使得茶文化极为僵化,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1.3海南省茶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解决措施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极为悠久,其中以海南省的茶文化为代表,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是很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深思的。在海南省的茶文化与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阻碍茶文化发挥德育功能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使得大学生们在高校课堂上对于茶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出现一定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是我国的茶文化更好地发挥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我们国家和政府认真分析了出现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对于高校的德育教师来说,必须要做到深入理解和分析茶文化的实质和内涵,对于茶文化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构建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和结构,尤其要注意合理设置课程,考虑到高校德育课堂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1]。除此之外,我国高校还要设立和开展一系列的茶文化活动,并且要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并且高校德育教师们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通过以上种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大学们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丰富大学生们对于茶文化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加深了大学生们对于茶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发挥海南省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作用,这样也就可以树立大学生们正确的三观,为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海南省茶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2.1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茶文化历史极为悠久,而且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且这些内容也都成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同时也与很多优秀品质和精神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

些联系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学生需要具

备和学习的精神品质都在茶文化中得以体现,这就需要我国的大学生们加深对于茶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我国海南历史茶文化资源对于我国高校大学们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化作用,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行为准则,最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方位发展,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理念的培养和修炼,同时茶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也可以净化校园风气,为我国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2]。除此之外,大学生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也可以充实大学生们日渐空虚的精神世界,提升其精神层面,给大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2.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我国的茶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深入地与德育教育接轨,茶文化中蕴含的良好的精神品质,比如无私奉献和低调等具体内容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研究都对于培养大学生们的这些品质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茶文化中蕴含的坚韧不拔的品质也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现代大学生身上具有很浓重的浮躁之气,茶文化中关于静态思维的研究对于消除大学生的奢靡浮躁之气发挥很大的作用。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当中去可以对大学生起到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大学生培养自身的精益求精的品质,促进大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们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2.3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我国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都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必须要对于大学德育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得茶文化中的具体内涵能够对于德育教育起到辅助作用,与此同时也可以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具体的优化和创新[3]。海南省的历史茶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辅助作用尤为明显,其主要是和个人的道德素质关系密切,基本可以代表当地的发展水平,因此,将海南省的茶文化资源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可以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精神境界。海南省的茶文化资源具有一种和谐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和谐内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做到与别人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相处。海南省的历史茶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转变,而且这种趋势极有可能对于大学生的发展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我国高校必须要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充分挖掘海南省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并且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茶文化历史资源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3结束语

由以上所述内容可知,我国海南省的茶文化历史资源是极具代表性的,对于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情况,我们国家和政府对于海南省的历史茶文化资源进行了不断地深入挖掘和研究,将茶文化中蕴含的具体内涵与德育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提高我国德育的教育水平,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我国各大高校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84-85.

[2]李翠英,余有本,周天山,等.基于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73-174.

基金项目:2015年海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海南省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

(课题编号:Hnsz2015-32);2015年海口经济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海南省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课题编号:hjkz15-12)

作者简介:赵佳钰(198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海南历史茶文化资源及其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

赵佳钰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海南文昌571300)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同时其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茶叶种植是很普遍的,但是其中海南的茶文化却是最为盛行的,主要是因为海南的茶文化具有朴素但却深刻的内涵,而且还可以与我国的中国梦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也是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铺垫,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海南省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海南省的茶文化是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尤其是其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海南茶文化;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价值;问题和对策

思考·探索

289

中国茶文化王玲的介绍

中国茶文化王玲的介绍 《中国茶文化》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 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中国茶文化》一书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于1992年由中 国书店正式出版。此后,在三四年中连续印刷了五次。承蒙广大读 者抬爱,给了我许多鼓励。然而,越是得到鼓励,越感到诚惶诚恐。这并非是故作谦词,实在是发自心底的感觉。因为,我的本行本来 是进行北京史的研究,那时我们正在编写十卷本的大型学术专著 《北京通史》,我除了自己分工的卷次外,还要协助主编做些组织 和学术构架方面的事务。这样,便要把历史从头到尾的学习、思考。于是便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觉 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其中一点便是“以物载道”, 而并非像西方那样,把物质与精神严格分开或对立。比如中国的茶 文化、酒文化、园林文化等,皆是如此。于是,.便想选一种来探讨,做一种尝试。恰好单位的工作完成得早一些,便抽空“反串”,开 始研究茶文化。说实在话,那时我还很少喝茶,既不懂茶叶的制作、品质,更不懂经营销售,说我是“茶人”实在惭愧。但搜集资料, 进行考察,一年下来居然被这茶文化所震撼,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于是决定写一本小书,厘清它的脉络,找到它的核心。就这样,书 写出来了,但总感觉不满意。假如让我再写一遍,我想,我会用更 为通俗的语言和更加简洁的结构,写得更生动一些,更符合大众的 口味。用通俗语言表达深刻的內容其实是最难的。正因为这种功力 不够,加上当时的材料有限,所以留下了不少遗憾。此后总想修改,但事务缠身,无暇去做,只好与出版社商量,暂时先不再印刷了。 这样一来,便几次发现在南方出现盗版,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 摘要:茶树原产中国,发现与利用茶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形成茶文化以来,逐渐传播至全中国与世界各地。中国现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它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和谐社会、茶产业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Impact on The Society and Tea Industry Cheng Qikun Yao Guokun (China International Tea Cultural Institute, Hangzhou, China) Abstract: The tea tree originates in China, and we find and utilize tea to have a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he tea culture formed more than 1,000 year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pagated to the whole of China and all parts of the world gradually. China's modern tea culture grows vigorously, and the tea cultural activity is very flourish. It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masses of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but also exerted a positive influence with progressing on the harmony of the society, and it gives a powerful pus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 tea culture, harmony society, tea industry 所谓茶文化,广义而言,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茶业物质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为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抛砖引玉。 一、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是茶的故乡,近代科学家通过考察,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近200处,发现了许多野生大茶树,其中大多数是高大的乔木型大茶树。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古人的考察发现与现代古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证明,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茶的饮用,发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1世纪商末周初以后已有种茶产茶的迹象,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巴族地方出产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地“园有……香茗”。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By cy 因为父母的缘故,喝茶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初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喝水的方式;现在,才终于理解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深入到历史和社会之中,深入到我们的情感和和生活之中。 第一次听说陆羽是在初中的时候,活动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知识,自然也少不了陆羽和他的《茶经》。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看了看那篇不长的古文,觉得不过尔尔,好像并没有想想中的那么惊人。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介绍,并不像想象中的文采斐然,意味深远。可是,那么一篇小文就这样流传下来,作为对于茶和茶文化的经典阐释。那时,我其实更喜欢裴汶的《茶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人寄托于茶中的眷恋。人们喝茶,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多的有着情感上的依恋或者说是文化上的解读。而我曾以为,《茶经》似乎并没有对于文化的解读。 再读《茶经》是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带着老师给的任务出差到安吉,品着当地的白茶,想着西湖的龙井——喝了这么多年的茶,龙井只是品尝过几次,但就那么几次,却是让我一直恋恋不忘的——这次总算是走到了西湖边,总要买点喝喝。可是其实我对于茶叶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如何判断茶叶的优良,实在是处于文盲的状态。在我的意识中,茶叶的品质虽然有高下之别,但是那些天价的茶总有些过分的夸张,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无非是树上的一些小叶子,不该贵的那么离谱的。为了不在买茶的过程中受骗,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关于安吉白茶与西湖龙井的相关内容。我翻着一页页的介绍,突然想起茶不仅是我们口中的饮品,也是那些美丽的传说,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纽带,是心情的寄托,也是茶农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它深入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于是,我再次阅读了《茶经》。这一次,多少有些惊叹。学习了四年文化人类学之后,再读从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几乎各个方面介绍了茶的《茶经》,以一种客位的角度来审视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在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茶文化以茶作为符号基础,系统的整合,为人们所共享,代代沿袭。这些,刚好满足了“文化”所有的特征。 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课程,一个方面是我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导师的指定。研究区域中茶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物品种,直接影响着茶农的生活质量。而不同茶叶品种的比较,和与茶叶种植和生产相关的文化特征也是茶叶产地重要的社会文化特质。而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是空白。带着这样的任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 与人之间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在中国土壤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 深地刻下了中华民族的这一性格烙印。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 不朽灵魂。陆羽所创之茶艺处处包含着和谐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与火是两种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国的哲人 眼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却能相容相济。 《易经》中水火完全背离的是“未济”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相分离,以此卦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水火交融,则叫作“即济”卦,水在上,火在下,与前者大不相同,如得此卦象,不仅与 事无碍,而且是办事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中医理论对“水”、“火”关系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不交则会生病,只有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两者协调才能健康。所以气功学把这种协调心肾的功法唤为“水火既济功”。天与地的 关系也是如此。《易经》认为,天之气到地下来,地之气到天上去,这是泰()卦,主平安吉祥。相反,天高高在上,地永远压在下面, 天地互不通气,表面上看起来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天地 隔离,那叫“否”()卦,是不吉祥的。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统治术, 也就要求帝王将相们要能够体察民情,体恤民间疾苦;同样要求平民 百姓能体谅国家的困难,能够顾全大局。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 久安,兴旺发达。以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言,“水火不容”的两国,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化敌为友,和平共处。 可以说,“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中国人的社会理 想;“天地自然”、”五形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以陆羽为 首的中国茶人们把这两种观念都引入茶艺之中,他所作的煮茶风炉,除了运用易学象数原理严格制定了尺寸、外形外,主要运用了《易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们家乡属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佷山茶”、“老雾冲茶”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二、活动方案 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经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能够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1、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2、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3、茶与健康小组: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4、茶艺与茶道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5、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 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中国茶文化英文介绍

中国茶文化英文介绍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drinking of tea, place much significance on the act of "savoring." "Savoring tea" is not only a way to discern good tea from mediocre tea, but also how people take delight in their reverie and in tea-drinking itself. Snatching a bit of leisure from a busy schedule, making a kettle of strong tea, securing a serene space, and serving and drinking tea by yourself can help banish fatigue and frustration, improve your thinking ability and inspire you with enthusiasm. You may also imbibe it slowly in small sips to appreciate the subtle allure of tea-drinking, until your spirits soar up and up into a sublime aesthetic realm. Buildings, gardens, ornaments and tea sets are the elements that form the ambience for savoring tea. A tranquil, refreshing, comfortable and neat locale is certainly desirable for drinking tea. Chinese gardens are well known in the world and beautiful Chinese landscapes are too numerous to count. Teahouses tucked away in gardens and nestled beside the natural beauty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enchanting places of repose for people to rest and recreate themselves.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civilization and a land of ceremony and decorum. Whenever guests visi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d serve tea to them. Before serving tea, you may ask them for their preferences as to what kind of tea they fancy and serve them the tea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teacups. In the course of serving tea, the host should take careful note of how much water is remaining in the cups and in the kettle. Usually, if the tea is made in a teacup, boiling water should be added after half of the cup has been consumed; and thus the cup is kept filled so that the tea retains the same bouquet and remains pleasantly warm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urse of tea-drinking. Snacks, sweets and other dishes may be served at tea time to complement the fragrance of the tea and to allay one’s hunger. 参考译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 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 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 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主人在陪伴客 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各地茶文化介绍

中国各地茶文化介绍 农家茶表演用的茶具为青花瓷壶、青花瓷碗、烧水用的铜壶,简单而朴实。表演用茶为“婺绿”。表演用水为溪漳山泉。 表演者是三位衣着蓝白花衣花裤,头戴蓝白花头巾的农家女孩,随着欢快的乐曲来到茶桌前,摆好茶具,主泡的姑娘净手,然后用 温水洗涤壶碗,一切准备停当,开始投茶。投茶时不似其他茶艺表 演那样用茶匙拨入或用茶则投入,而是由主泡直接用手从茶叶罐中 抓取茶叶,投放壶中。取铜壶中的水注入瓷壶少许,是为洗茶。洗 茶水迅速倒出,再提壶高冲,冲泡时,宛若蜻蜓点水,快而不乱, 轻盈欢快。壶中的茶片刻之间泡好。三个姑娘忙着将茶分入各碗, 分茶时讲究每碗的汤色要均匀,浓淡要一致,因此,采用循环斟入法,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依次进行。茶奉至来宾手中后,姑娘们 又忙着向来宾分送佐茶的花生、红枣等农家特产。农家姑娘热情大方,一股纯朴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来宾仿佛是置身子婺源的 农家小院,享受着客来敬茶的真诚款待。 农家茶的表演程式主要分为:1.备具2.备茶3.赏茶4.荡瓯5.投茶6.冲泡7.分茶8.敬茶9.品茶10.收茶具 文士茶 文士茶是依据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文人品 茶更重于品,山青水秀之处、庭院深深之所,清风明月之时,雪落 红梅之日,都是他们静心品茶的佳时佳境,文人品茶不为解渴,更 多的是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片静谧。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 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饮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为青花梧桐滗盂、汤瓯、泥壶。茶叶为“婺绿茗眉”、“灵岩剑峰”。水为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转自丁以寿) 来源:婷Via臻的日志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 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此外,各种茶学类杂志以及一些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类杂志、大学学报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全国数十家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初步统计,近30年来全国刊发的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共出版的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一、茶文化总论 (一)“茶文化”概念的确立 尽管中国茶文化在中唐时期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在当代的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吴智和撰著《茶的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78年)。20世纪80年代初,陈椽在《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中列“茶与文化”专章。其后,茶的文化、茶与文化、茶叶文化、茶艺文化、饮茶文化等频见文著,“茶文化”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新名词在中国海峡两岸先后出现。1984年,庄晚芳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中,最早使用“茶文化”一词。1987年,张宏庸在《茶艺》(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一书中使用“中国茶文化”。1988年,范增平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茶文化学会”,“研究发展茶文化学术,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1]尽管如此,“茶文化”一词在当时还未被普遍接受。198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型茶文化展示活动仍称“茶与中国文化”。1990年6月,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书,还是称“茶与文化”。?? 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新名词的“茶文化”已成潮流,势不可挡。1990年8月,安徽省茶文化学会在合肥成立。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举办“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主题是“茶文化的历史与传播”,王泽农等向研讨会共提交了50多篇论文,后来出版了《茶的历史与文化——九0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1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着手筹备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同年,在江西南昌成立了“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计划编辑《茶文化论丛》、《茶文化文丛》、《茶文化译丛》。到1990年,“茶文化”作为新名词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1991年,王冰泉、余悦主编的《茶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对构建中国茶文化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编著的《中国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以“中国茶文化”为名称的著作,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不可没;同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陈文华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推出“中国茶文化专号”,每年两期。在第1辑上,发表了陈香白的《中国茶文化纲要》等一批有份量的学术论文。 1992年,《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由台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 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 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 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 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 五.研究结果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茶文化源渊流长,对人类社会发 展的影响很大。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 社会的功能。茶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贡献 给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件瑰宝。 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古代 的“茶”。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渐盛,并与文化结缘。南北朝佛教的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寺庙一般坐落在名山之中,其自然 条件适宜茶树生长,且有僧侣可做开发山区的劳动力,因此种茶在 寺庙附近首先兴旺起来。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 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 的精神、社会作用。 进入唐代之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随着产茶区域的扩大,饮茶习俗也随之迅速普及。780年陆羽著《茶经》, 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唐代茶文化 形成的标志。该书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也 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等。 宋代茶区继续扩大,制茶技术得以改进,饮茶更加普及。斗茶之风盛行,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都 逐渐兴起,这些都促进了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

发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 斗茶之风的兴起。宋太祖赵匡胤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 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 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在下层社会中,有各种茶文化习俗,如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等。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而是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由元朝到明朝中期的 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 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时代的茶叶生产,不论产地、制茶技术、茶叶品种和销售市场,均有较大发展。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茶风趋 向纤弱。这段时间还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 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烹茶画卷》、《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 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虽然是有关茶的传说中的一种,但历代都是作为茶的源头载入史册的。神农相传为上古时代的部落 首领、农业始祖、中华药祖。史书还将他列为三皇之一,也有说是 炎帝。至今,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正是俸神农为民族始祖的 传统信仰的遗韵,而中国茶道也正是源自远古的茶图腾信仰。 "图腾"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古时人们认定每一个氏族都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把这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族的的祖先、保护者、氏族的标志和象征来崇拜。据说,神农当年是在鄂西神农 架中尝百草的。神农架是一片古老的山林,充满着神奇的气息,远 古代原始文化曾在这里交汇融合。在神农架这一片物产丰富、人文 深蕴的土地上,至今还留着一些原始宗教茶图腾的文化遗迹。以茶 为图腾的民族中最突出的是德昂族,这个以茶叶为祖先的古老民族,原称”崩龙",在这个民族的神话史诗《达古达榜格莱标》(德昂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