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抽象秩序与现实制约间的纠缠

6 抽象秩序与现实制约间的纠缠

6 抽象秩序与现实制约间的纠缠
6 抽象秩序与现实制约间的纠缠

27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9 建筑学报

抽象秩序与现实制约间的纠缠—论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设计方法王方戟

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新落成的设计作品。像大舍建筑的柳亦春和陈屹峰这样1980、1990年代在中国接受建筑学专业教育的中国建筑师们,是在一种用“形式”及“功能”两个主要因素对建筑进行认识的氛围中开始对建筑的学习的。那时建筑中形式与功能谁轻谁重的讨论是非常热门的话题。这里形式指的是建筑的外部造型,通常依靠立面及透视图来把握。其功能主要指的是各种房间之间的关系,靠平面来进行设计。这样,一种从功能分区开始画出平面,再将此平面拉高为体量,并在这个体量上塑造形式的建筑设计方法,自然成了这个建筑师群体在专业学习阶段的标准设计方法。然而开始实际工作以后,他们很快意识到这种设计方法的一些片面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设计中需要被考虑的一些因素在这种方法中被遗漏了。诸如建筑中的城市环境关系、建造、材料感、空间感知等因素都很难在这个方法中得到直接的吸纳。这群建筑师在各自不同的周围环境影响下,开始了对这种方法的反思,并在对其不停的修正中,逐渐建立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

“城市设计”的方法是这些方法中最主要的一种。城市设计是更大尺度上的,不拘泥于建筑细节的一种建筑讨论。从尺度及关注对象上看,它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对建筑的“形式/功能”二元式的认识。对结构、构造、材料、细节等因素与设计之间关联的关注,以及将这种关注融合进建筑设计之中的是另外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使这些一度被“形式/功能”二元式认识边缘化的因素得到了强调。将室内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设计方法中很主要的一种。当内部空间的表现力被加强后,建筑就不再是二元状态下那种为了完成某种功能而存在的构筑物,它更是一种被人在时空中进行体验的对象。今天我们所见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实践中卓有成效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系列反思及与反思相关的设计方法的呈现。

大舍建筑的设计实践中也包含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就是从对建筑在特定城市环境中的状态开始着手的。上海周边新城新建的建筑及建筑群的尺度越来越大,由这些建筑所构成的城市空间也因此显得格外空旷。对应于这个现象,大舍将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成很多小的并列在一起的体量。这样一个用“建筑群”,而不是一个巨大体量的单体建筑,来获得具有人性的城市尺度的基本

策略,非常巧妙地为空旷的新城植入了现代公共建筑所能创造的新型

上:二层的外部空间

中:水庭院东视

下:首层的外廊空间2

2012.9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28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地被2层楼板覆盖。虽然在建筑2层上能够体验到类似街道般的公共空间感受,但在人流更加密集的底层,人们却很难辩识出平面中一座座独立的盒子状小房子,从而无法得到与在2屋上类似的空间体验。在底层,建筑是通过院子、廊道、房间3个元素间的不同组合关系来获得空间感知的。所有的房间都隔着走廊与3个分别被称为大庭院、水院和百草园的大院子产生联系,并围绕3个大院子形成了3簇具有不同感知效果的空间。另有一个种着一棵樱花树的小庭院设置在大庭院的旁边。由于这座建筑中的廊都是没有气候封闭的半开敞空间,廊下便有很多深处比较幽暗的开敞空间,与江南传统民宅内院边的一些廊下或开敞式厅堂空间很象。这种具有地方感的空间与常见的处处非常敞亮的当代空间形成了反差,尽管它们并不是用传统的平面类型塑造出来的。围绕3个大庭院形成的3簇空间在被感知的时候不是独立的。总有一些地方,人们除了能看到身边的庭院外,还能同时看到远处另外一个庭院周围的一些空间。这种视觉效果给了人们一种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空间印象。人在空间内的体验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大庭院旁的小庭院也参与在这种视觉交叉网中,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空间的视觉效果。建筑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这种视觉感受,但在建筑内部行走时的实际体验比照片所能传递的还是要生动及丰富更多。建筑的平面格局还为建筑内部空间感知带来了另外一个效果:在建筑底层,平面中盒子状的小房子为所有走廊留出了在视觉上可以看到建筑外部的开敞尽端。廊子里人的眼睛里除了有与庭院的关联外还总能看到城市的景象。建筑内纯净的空间形式与走廊外繁杂的城市景象交替出现,使人在感受到内向庭院及廊道空间的围合感外,还能感到一种开放及自由。在这座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对概念纯净性的控制是很严格的。比如,在初期建筑投标的方案中,单元式小房子内有城市空间类型。难怪经常在类似区域做设计的建筑师张斌在看到这个设计的模型时,不但认同并产生了一种“与吾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呢[1]。

大舍在这座建筑中对城市层面的思考及深化与常见的城市设计又有所不同。在这个设计中,由于它毕竟是一座独立的建筑,无法像大多数城市设计所做的那样,只制定规划性导则,不深入到建筑的具体技术细节。设计最初设定的盒子状建筑群策略在概念层面确定后,马上面临如何在这种非常规的平面格局中合理安排建筑的功能、结构,并塑造出具有特征的空间感知的问题。而作为勤于反思的职业建筑师,大舍成功地完成了城市性判断与专业技术实现之间迅速的来回切换。

从功能角度仔细分析一下平面图的话可以发现,平面上的每一处,每一个角落都有明确的使用上的意义。因而虽然这座建筑的功能不是按通常的鱼骨式、并列式或串联式排列,而是顺应盒子状建筑群逻辑以簇群的方式在建筑中分布,建筑的功能安排依然显得非常紧凑。从结构角度看,建筑所采用的正交轴网及框架结构使建筑在地面以上的盒状空间与地面以下柱列式停车空间中都取得了相对的自由。

相对于在已定的建筑格局中理顺功能及结构逻辑,如何在具有很强独立性秩序控制下形成的平面中塑造具有个性的内部空间,并不使内部空间处于失控状态,则更具技术上的挑战。通常形成具有表现力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方法是按理想内部空间的要求定出主要空间的平面,再以这个主要空间的平面为线索反推平面组织关系、城市关系、外部形式等。主要空间作为初始控制要素,其空间形态就比较好控制。但在这座建筑中,设计方法是平面格局优先,内部空间设计是后置的,其形态的设计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如此的设计操作下,常常会出现的状况是,在这种布局条件下,建筑内部可以创造出建筑群间形成的类似街道的感觉。但在有限的场地中,建筑需要做到3层才能满足功能及采光要求。建筑底层无法避免北侧鸟瞰

29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9 建筑学报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12-06-20的楼梯是折跑的。所有这样的楼梯,在最后实施的设计中都被改成了直跑楼梯。这是为了使每个单元式小房子在空间类型上尽量相似,以体现设计概念的纯净性1)。在概念性如此强的建筑中,以上所述的这些建筑内部的空间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难道它们是被动地在概念的控制下偶然形成的吗?

如果说尽端开敞走廊的效果多少得益于由概念主导形成的平面秩序的话,围绕着3个大庭院的3簇空间之间在视觉上的关联及互动则更依赖设计中具体的操作。建筑师通过对围合庭院四周墙面上开孔位置及尺寸的控制,调节了人在走廊中的视觉感知。在这座建筑中,庭院四周的墙是概念的载体;墙体上的开孔则是一种为空间感知而存在的设置。墙体体现着原则。这种只有在平面图上才能被读出来的原则虽然不能直接被建筑中的人所感知,但它们却在本质上左右着人们与空间的关系,并最终左右了人们的感知。设计中概念先行,墙的设置是优先的。对于人在空间中感知的设计是在墙的系统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对于内部空间感知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另外一个先验的原则。这样形成的空间效果也许没有那种直接从空间感知出发得到的内部空间来得震撼,但它们是在多重制约挤压之下形成的,其中不仅有空间感知的意义,也重叠了不同层次的诉求。这种指向并非单纯的内部空间反而激发了空间被感知时的多义性,并得以吸纳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建筑中的院子与其他单元式小房子相同,都是被当成盒子来设计的,只是这些盒子没有屋顶。唯一的例外是处于建筑中心位置的水院。水院的底层是没有墙围合的。这座建筑的公共空间部分之所以给人一种江南传统民宅内庭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在底层去掉了墙的院子带来的。在设计施工图接近完成的时候,从内部空间的效果考虑,建筑师克服了图纸及结构配合上的困难,毅然将院墙取消了。与目前常见的,由多层通高的室内公共空间统领各功能性空间的做法不同,在这座建筑中没有大而高的室内公共空间。是宽度不一的走廊及室外庭院给人建筑中公共空间的感觉。半开敞的走廊既是交通空间,又是公共空间,大大节约了资源。不占面积的院子给了人一种高敞的感觉。水院在三个院子中虽然不是最大的,但它处于建筑的中心,也是建筑内部人流交织最密集的地方。它及其周围的廊道空间实质上就是建筑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处于焦点位置。因而它们的性格很容易被辐射到整座建筑。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设计中建筑师对概念纯净性的控制非常严格,但在这里他们还是让概念为水院的空间效果做了唯一一个小小的让步。在这座建筑中,概念作为一种超然的秩序具有优先的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具体人的具体感知及行为。它使建筑获得一种内在的秩序,一个抽象的控制性因素。通过这个局部的退让,概念得以与具体性纠缠起来,并被物质化。在这里我们看到

的是一种对概念控制的权衡及推进的设计方法。这座建筑的概念及基本秩序是从城市形态角度出发的,其中具有很强外部形式的意味。因而建筑形态更是一种由概念直接推导生成的结果。大舍的建筑师曾说:“坦率地说,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设计过的一些建筑,其中不少都表现得有点过于‘形式’了(我们私下里戏称之为‘表现主义’),终有一天,它们会归于平淡吧。”[2]如果说那时他们讨论的2008年设计的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的设计中,还隐约可以看到设计中以形式为独立线索进行的操作存在的话,其后在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他们通过将概念进行纯化,并将形式作为概念自然生成物的方法,避免了设计中的对造型的纠缠。在形式上,建筑师只是对由概念推导出的体量定义了两种材料:有功能的盒子外面用穿孔铝板包上,由院子组成的盒子则是施以涂料的实墙。这样,建筑就由一群边界有点模糊,朦朦胧胧的,隐约透出后面鲜艳颜色的盒子,以及三个冷漠的白色实体构成。建筑中穿孔铝板与其后实墙上色彩的互动视觉效果是大舍在以往建造经验基础上不断改进后的新尝试。在这座建筑中,形式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与功能抗衡的因素。在一个抽象秩序的控制下,建筑在形式上的诉求与建筑在城市关系、内部空间及建造上的各种诉求之间的界限都难以区分。这种不需要太多动作却让包含了多重意义的形式得以呈现的状态也许就是建筑师所谓的“平淡”吧。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2009年7月大舍建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活动中心所有的设计及投标相关工作。除开研究任务、技术深化、成果制作等工作的时间,建筑师在形成概念及概念落实上用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而他们在投标阶段完成的成果与最后建成建筑间变化却非常小。可以说,这个设计与其说是一个就事论事的推敲,还不如说是建筑师一个长时间深思熟虑思考成果的借机爆发。这座建筑是一个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以概念贯彻为主要动力推进的设计。建筑师以一种新的方法突破了各种设计元素的束缚,并得到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空间体验与感知效果。大舍建筑在这座建筑中实现了设计方法上的很大跨越。■注释1) 作者对大舍主创建筑师的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12年6月24日,地点:青浦.参考文献[1] 张斌,柳亦春,陈屹峰. 对话大舍—关于上海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讨论[J]. 时代建筑, 2012(4): 101.[2] 王方戟. 对话大舍—关于上海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的现场问答[J ]. 时代建筑, 2010(4): 137.

浅谈人生格局

作者:内蒙古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达拉特旗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刘瑞江 我们听国学大师翟鸿燊说:“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讲不出大格局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的话;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层次的话。”生活中人们也谈论:成大器者,人生大格局也。格局有多大,事业有多大等等。 可见人生格局对人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生格局?它为什么会对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们该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格局?我想带着这三个问题和在座的大家作一个粗浅的探讨,望各位不吝赐教。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生格局? 有一本书叫《格局—成就事业的人生哲学》(唐坚、周建武著),书中对格局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格局,就是磊落坦荡、无私无畏和志存高远的品格;就是不为一时之利争高下,不为眼前小事论短长的气量;就是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风度;就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有一个叫柳永二郎的博客(真名叫黎石城.北京人。不知他是不是现代中国注音字母之父与语言学的泰斗——黎锦熙的后人或嫡亲)在他的一篇叫《成大器者,人生大格局也——浅谈国语运动的先驱黎锦熙成功之道》博文中给格局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什么叫人生大格局?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儒家、道家、释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融为一体,积淀内心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在积淀的过程中,知行合一地形成良好的习惯,逐步具备一种优良的品质,蕴养具有大胸襟、大气势的品行与志存高远的境界,从而化为一种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的人格精神与魅力,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地对待自己的人生。”从上面人们对人生格局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人生格局包含着这样几个要素,一是人的品格(品质);二是人的气量(胸襟、气势);三是人的风度、豪迈(精神与魅力)等。我对人生格局的理解是:人生格局是一个人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荣辱观、健康观、生死观等的综合表现,它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高度反映,这种反映一旦形成将直接影响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它是人生的指南针和舵手。 第二个问题:人生格局为什么会对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人要有大的格局 人生必须懂得

每个人的智力(intellectual), 情感(emotional), 体力(physical) 能量其实都是在同是被共用的(in the same shared energy pool).也就是说,当你其中一方面能量过度消耗过,另两方面的能量的可供值必然就少了。举个例子,很多人说,特别聪明,注重自己学业,事业,个人发展的容易显得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人就是自私冷漠。当他们过度消耗(intellectual, cognitive)的认知追求时,就没有足够的能量供给感情。心理学家称之为“depleted ego".比如我们在忙的时候,都没有时间精力去维持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紧密关系,总是要等到空闲的时候才想着去弥补。比如当我们学习已经很累,体力消耗也已经很大是,吃东西的欲望就会增大,自我控制能力降低。 但是一个人如果格局够大,他就懂得如何合理利用自己有限的总能量储值,并且懂得合理分配。比如说,他很少纠结。因为纠结是最耗能量的。更不要说是那些其实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没有实际影响的细节所给人带来的负重感。而哪些短期利益所要需要付出的巨大能量也被保留住了:因为他格局够大,他考虑的视角宽广,懂得储蓄能量,韬光养晦。 该放就放。该断就断。 格局大的人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声音和平相处。人和自己声音相处的方式有3种。一种是坚定的听从,义无反顾,排除外难;一种是勇敢的反抗,不该想的就不应该浪费力气;还有一种是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听还是不听。格局大的人少有第三种情况。 每一天对我来说,是连贯的,也是断裂的。把那些不值得消耗我能量的东西放到断裂的时空里。history is irrelevant. 保留那些能够给我提供持续能量的回忆,美好的时光,点滴,让人震撼的时刻,那些滤去情绪以后获得的教训和经验。history teaches lessons. 人倾向于回忆一段经历情绪最激烈的高潮点和结局的好坏然后取一个平均值来评价一个经历的好坏。但其实就像做积分,一段经历的完整性是曲线下所有的面积。于是,如何利用一个回忆提供或是消耗现在和未来能量区别一个人的格局。格局大的人“一笑泯恩仇,相忘于江湖”,格局大的人“他强则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则他横,明月照大江“,格局大的人懂得“物极必反,强极则辱”。 于是乎,这种人举手投足,如沐春风。

认识错误

认识错误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和罪过形式,也可能影响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既遂和未遂,从而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以分为两种: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存在误解。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行为根据刑法并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称为假想的犯罪。例如,行为人把自己的通奸、小偷小摸等行为误认为是犯罪。这种情况下,认定行为性质的标准是法律而不是行为人的错误认识,即行为人不构成犯罪。2.行为根据刑法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不构成犯罪,称为假想的不犯罪。例如,行为人与13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误认为只要不是强奸就不构成犯罪。通说认为,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但在极个别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确因不懂法而没有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则应排除犯罪的故意,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在法定犯领域中。3.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但对其行为触犯的罪名和应处以的刑罚存在错误的认识。例如,行为人偷割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依照刑法应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而行为人却误认为构成盗窃罪。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错误认识不影响对其行为的定罪处罚,应当按照刑法的规定定罪处罚。总之,在法律认识错误的情形中,判断行为性质的标准是法律而不是行为人的主观认识。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事实认识错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对象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对象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具体又有二种情况: (1)同类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所误认的对象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即性质上是同一类。例如,甲欲杀乙,却误认丙为乙而杀死了丙。由于乙和丙都是人,均属于故意杀人罪犯罪构成的行为对象,因此甲无论是杀了丙或杀了乙,都是剥夺他人的生命,不影响故意的性质,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2)异类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所误认的对象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即性质上不是同一类。例如甲误认乙为大熊猫而故意加以杀害,或者相反。人与大熊猫不属同类性质,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对象,大熊猫属于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行为对象。对于误以人为大熊猫而故意加以杀害的情况,虽然杀死了乙,但不能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是构成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未遂。当然,如果甲对乙的死亡有过失,甲的行为同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与非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竞合,应从一重罪论处,如果无过失则属意外事件。对于误以大熊猫为人而故意加以杀害的情况,认识错误不影响杀人故意的成立,但是由于没有人的死亡,所以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杀死大熊猫可能是过失,也可能是意外事件,均不影响故意杀人罪的成立。 2.打击错误,又称行为误差。是指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致使其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所意图侵害的对象不相符合。具体又有两种情况:(1)同类打击错误。例如,甲枪击乙,因枪法不准,将乙附近的丙击毙。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行为并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不影响故意的成立,应按故意杀人罪既遂处理。(2)异类打击错误。例如,行为人本欲射击甲,却因为枪法不准而打坏了乙身边的高档汽车。这种情况属于想像竞合,对行为人应以杀人未遂论处。又如,行为人本来想砸坏乙的汽车,结果却导致乙重伤。因为刑法一般不处罚故意毁坏财物未遂的行为,而行为人对乙的受伤存在过失,可按过失致人重伤罪论处。 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性质发生了错误的理解。例如,盗窃犯某甲盗窃了一辆摩托车,谎称是朋友委托转让而请求修理摩托车的个体户某乙代为销售,讲明销售后给乙一笔劳务费。乙听信了甲的谎言,想办法把摩托车销售出去了。后来因被失主发现而案发。此案中,乙.的行为的实际性质是代为销售赃物,但由于他不知道摩托车是甲盗窃来的,从而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性质产生了误解,这就排除了他代为销售赃物的犯罪故意,不能认定为销售赃物罪。 4.工具的错误,又称为手段错误或方法错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对其所采取的方法发生了认识错误。例如,误把白糖、碱等无毒物当作砒霜等毒药去毒杀人,误用空枪、坏枪、臭弹去射杀人。在这类情况下,行为人具备犯罪的主客观要件,只是由于对犯罪工具实际效能的误解而致使犯罪行为未发生犯罪既遂时的犯罪结果,应以犯罪未遂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5.因果关系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有错误认识。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例如,甲欲杀乙,便持棒将乙击昏,以为已致乙死亡而离去,后乙遇救未死。这种情况不影响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属于犯罪未遂。(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例如,甲蓄意杀乙,开枪击中乙,乙当时倒地昏迷过去,甲看到乙不再动弹,以为已将乙杀死而潜逃。过了一段时间,乙苏醒过来,慢慢往家里方向爬,爬到公路一拐弯处,一辆卡车高速驶来,司机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相关知识点.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相关知识点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和有关客观事实情况的错误理解。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关系到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追究问题,因而对其加以研究很必要。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在理论上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即违法性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何种处罚的错误认识。法律认识错误通常包括三种情况:(1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2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构成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构成犯罪的罪名和应处刑罚轻重存在错误的理解。由于在法律认识错误中,行为人只是对其行为的法律评价有不正确理解,而对其行为在事实上的情况仍有正确认识,因此对其行为构成犯罪与否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责任一般并不发生影响 二、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决定其行为性质及刑事责任的有关事实情况的错误理解。事实认识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客体认识错误。客体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客观上是否存在被侵犯的客体发生错误认识。它包括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误认为存在犯罪客体而实际上不存在,或误认为不存在犯罪客体而实际上存在,或意图侵犯某种犯罪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犯罪客体。客 体认识错误通常是由对象认识错误所引起,但该对象的不同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不同。因此,客体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形式、犯罪的既遂与未遂,甚至可能影响犯罪的成立。 2、对象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广义上可以包括客体认识错误,即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对象认识错误时必然发生客体认识错误。为了与客体认识错误区分开来,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关于人生格局的成功励志文章,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大有作为。一个人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分享实现大格局的途径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 先来看一个哲理小故事: 有一家庭妇女,一天她买了一件衣服,回头习惯性地跟邻居显摆,却发现同样的衣服邻居比她少花了20元钱,于是她耿耿于怀数天。这人的格局就值20元钱了。 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

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渭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1 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局限,其实“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一个人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

刘凤科框架

第三章、犯罪的成立条件 第二节、违法性构成要件(构成要件符合性) 1、危害行为:基于人的意识和支配事实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 (一)作为和不作为、不真正作为 2、行为对象:行为对象不是所有犯罪都要有,可以一个犯罪侵犯多个对象 3、危害后果:对于保护法益的现实危险状态。 (1)危害后果的特征:因果性、侵害性和危险性、现实性、多样性、法定性 (2)侵害犯和危险犯 (3)行为犯、结果犯和结果加重犯 4、因果关系(不是构成违法性的要件) 5、特定身份:需要在犯罪行为之前获得 6、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第三节、违法性(客观)构成要件(违法阻却事由) 第四节、责任要件(主观构成要件符合性) Ps:必须要有违法事实。 1、故意的分类和认定:故意要求认识到所有的违法事实:行为、对象、危害后 果、身份、和无阻却事由。 2、事实认识错误—是不是成立故意的问题 (一)具体事实认识错误 (1)对象错误 (2)打击错误 (3)因果关系错误 (二)抽象事实认识错误 3、过失 4、目的与动机 第五节、责任要件(有责性阻却事由) 2、刑事责任年龄 第四章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第五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节、共同犯罪成立条件 第三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四节、共犯人的分类和处罚原则 第五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 第六章罪数 第一节、罪数的区分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一、继续犯(非法拘禁) 二、想象竞合犯—一因多果的行为。实行行为构成两个罪,但由于只有一个行为。 原则上则一重罪。 三、法条竞合—重法优于轻法一定要罪责刑相适应。可以评价到其他罪名里, 认定为其他罪,但前提是刑罚足够的高。不够的时候是想象竞合犯。 第三节、法定的一罪 一、结合犯—数个行为法律上固定成一个犯罪(绑架杀人、拐卖又奸淫的) 二、集合犯—1、职业犯—非法行医2、营业犯—赌博:要有盈利的目的 第四节、处断的一罪 一、连续犯—数额相加和天数相加 二、吸收犯—后行为是前行为的必然结果。Eg:制造后的持有行为。 三、牵连犯—特定的例子:盗窃后伪造证件、伪造证件行使诈骗。(都是广义理 解) 第六节、数罪的认定 第十五章财产犯罪 分为毁并罪(毁坏财物)、不履行债务(拖欠支付劳动报酬罪)、取得罪。 取得罪又分为:非转移占有的(侵占)和转移占有型犯罪。 占有:非法占有=利用意思+排除意思 占有的状况:1、他人占有的财物:取得是转移占有的意思 2、代为保管物:取得是边占有为所有的意思 3、遗忘物和埋藏物:取得是变占有为所有的意思。Ps:遗忘物:财物的存在状况,非及他人的本意,并未放弃所有权,占有人偶然占有。 占有必须是“人”的占有。

刑法中认识错误的类型及处理原则

刑法中认识错误的类型及处理原则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认识。罪过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认识因素不同,就会影响意志因素,因而影响罪过。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既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罪过的形式,也可能影响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还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与否。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并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例如,行为人以为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通奸是犯罪,在实施通奸行为后自动投案。但刑法并没有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情况称为幻觉犯。既然某种行为并非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就不能因为行为人误认为是犯罪而认定为有罪。 2.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例如,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其实刑法第219条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认识错误是否影响定罪,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原则。第二种观点相反,认为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只能是违法性的认识,而不是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之间,只要认识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种观点认为,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一般来说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但不能绝对化。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如果确实不知法律,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则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第五种观点认为,如果行为人认识自己的行为是社会危害性行为而有意识地实施,则不能因为他自称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过。如果行为人确因不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从而也不认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则应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说采取第五种观点。 3.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在罪名、罪数、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理解。例如,行为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险人伤残,行为人误认为只成立保险诈骗罪,事实上成立保险诈骗罪与故意伤害罪。显然,行为人的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与量刑。 事实认识错误故意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因此,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就可能影响故意。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嗣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或者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所发生的事实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构成,因而也被称为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抽象的事实错误只有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两种情况那处理原则呢? 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我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作为一种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承认的。对解决认识错误的刑事责任问题,在实践中针对各种学说,,们通常根据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于具体事实错误的处理,可以利用法定符合说,而对抽象事实认识错误的场合,则应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则,既反对只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想象定罪,也不能单凭客观后果而归罪。对于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就我国的国情,仍应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传统原则,反对“不知者无罪”的肯定说。 我是根据主客观一致的新理论来回答你,认识错误,分为事实认识错误和法律认识错误。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 一、序言故事 有一家庭妇女,一天她买了一件衣服,回头习惯性地跟邻居显摆,却发现同样的衣服邻居比她少花了20元钱,于是她耿耿于怀数天。这人的格局就值20元钱了。 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渭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局限,其实“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一个人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在人与人的对弈中,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有着先予后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的棋手。 于丹说得好:成长问题关键在于自己给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为何要有大的格局?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界里,我们是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尽量酝酿一种大胸怀。

李文华:司法考试刑法:最新专题《事实认识错误》

主观要件 依据大纲,本讲内容如下: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如图: 一、故意 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二是意志因素。 (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所有的客观构成要件事实,所以任何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都是特定的。这也是犯罪故意与作为一般心理活动的故意的根本区别。 1.犯罪故意的一般认识内容,如图: 客观构成要件事实: ↑↑↑↑↑ ↓↓↓↓↓ 罪过(故意或过失) (1)对行为性质的认识: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作用及其危害性质。个别犯罪还要求认识行为发生的特定时间、地点、方法。 注意:对行为性质的认识不包括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由于不知法而不能认识行为的危害结果时,则不成立故意。 例如【2008-2-4】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 B.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 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 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2)对行为对象的认识。有的犯罪对行为对象有特殊要求,成立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该特定对象。 例如,窝藏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窝藏的是或者可能是犯罪的人,拐骗儿童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拐骗的是或者可能是儿童,贩卖毒品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贩卖的是或者可能是毒品,盗窃枪支罪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盗窃的是或者可能是枪支等

[刑法,事实,错误]浅论刑法中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浅论刑法中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摘要事实认识错误一直是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在检察院的刑法案件中也经常遇到。然而我国刑法在这方面少有研究。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是事实认识错误中相关理论争议的焦点,主要存在法定符合说和抽象符合说两种观点的争论。本文指出这两种观点的的处理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值得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刑法抽象事实认识错误 作者简介:张增旗,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 刑法中成立犯罪故意要求主客观相一致,但现实中会出现很多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情况并不相符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事实认识错误,而且该类案件一般为疑难复杂的案件,司法实践中其处理结果也容易招到很多争议。所以事实认识错误,特别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刑法学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和有关的事实情况不正确的认识。” 在 传统的刑法理论中一般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司法实践中有很多犯罪嫌疑人试图以 事实认识错误为理由,来否认自己的犯罪故意,从而达到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准确的理论来判断,事实认识错误这种情形是否还能认定为犯罪故意以及是否影响犯罪构成。 我国刑法成立犯罪要以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为条件,而且处罚故意与过失的原则和力度都不一样。对于故意,刑法一般都规定为需要进行相关的处罚,过失行为则正常情况下不予处罚,处罚的则要法律特别规定,并且过失犯罪处罚力度一般明显轻与同种的故意犯罪。当没有故意也无过失为主观要件时就为意外事件,则不需受到处罚。对于法律认识错误本文就不做详细解释,重点进行阐释论述事实认识错误的相关内容和处理原则,以及对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的具体处理规则,这对解决现实疑难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有关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 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和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同一犯罪构成内的 错误也被称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认识产生了错误,但错误却没有超过同一个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同得犯罪构成间的认识错误又被称作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意思是行为人自己所认识的事实与客观发生的情况不一致且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 根据刑法理论,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一般又被分为两大类:对象错误和方法错误。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误把A对象当作是B对象,并且A对象和B对象犯罪构成不相同。方法错误是指由于行为人自己本身的行为偏差,导致自己意欲攻击的对象A和实际攻

做人当有大格局_下篇 实现大格局的途径

格局不是先天性的东西,和你目前的人生环境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格局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坐标的定位,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心态,就一定能够为自己建立一个大的格局。知识和技能是内力,合适的平台和丰厚的人脉是羽翼,如果你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切资源,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上,那么,未来的大格局与大发展将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想。 第一章优化知识结构,充实大格局的内在支撑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果仅仅满足于上学时所学习的一些东西,那么,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我们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时刻注意学习,注重更新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更要注意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够为人生的大格局提供充足的力量和智慧。 不断学习,做大人生格局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的满足之中,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那么,他就会逐渐地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许多倍,如果不注意学习,给自己充电,就不可能取得进步,也不会得到成功。 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考虑,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做大人生的格局。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却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己有着较高的学历,没有必要再做"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努力,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吃喝玩乐上。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文凭是有"保鲜期"的,如果疏于学习的话,不仅学不到新的知识,甚至还会将以往的东西遗忘掉。 尽管我们早已没有了作业,没有了考试和分数,但是勤奋学习的态度却不能丢。没有了别人的指导和督促,我们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学习的内容应该更广泛,学习的层次也应该更深入。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尽管对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但是,他们却苦于没有时间。不少人认为,繁忙的工作已经让自己疲惫不堪了,无法抽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逃避的借口罢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挤,总还是有的。"只要我们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从平常的日子里抽出一些时间来进行学习。 有一个从事销售工作的青年,经常坐火车、轮船到外地出差。在舟车上,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些书籍,比如学术刊物、函授学校的课本等,在别人无聊地打着呵欠的时候,他却专心致志地去翻阅那些东西。这位青年,把别人容易浪费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最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对各种行业的知识都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对于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东西也有很深的研究。 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十分钟,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好东西",不是指市场上流行的那些娱乐性书籍和一些低级趣味的刊物,而是指那些能够提升专业技能、扩大视野的书籍。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不可思议 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局限,其实“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一个人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能宽!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想要赢得人生这盘棋的胜利,关键在于把握住棋局。在人与人的对弈中,舍卒保车、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有着先予后取的度量、统筹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方略与气势的棋手。 于丹说得好:成长问题关键在于自己给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为何要有大的格局?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 在今天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世界里,我们是在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尽量酝酿一种大胸怀。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大有作为。 一、成功者运气的背后隐藏着大格局 1、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命运! 拥有大格局者:

有开阔的心胸,没有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更没有因为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弃。 拥有小格局者: 往往会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就一筹莫展,看待问题的时候常常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2、格局不够大,人生成就再高也有限! 一棵石榴种子的三种结局: 放到花盆里栽种,最多只能长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里栽种,就能够长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就能够长到四五米高! 3、“局限”就是一个人给自己设的“局”太小! 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往往就是人们在心理上为自己选定的高度。如果一个人心中从来没想过到达顶峰,那么,他也就永远不会获得成功!4、摒弃只为口粮奔忙的生活态度! 上帝和乞丐的故事:上帝看一个乞丐可怜就到乞丐面前对他说:“给你1000元你会怎么用?”乞丐说:“买一部手机”……“给你10万元你会怎么用?”乞丐说:“买一部车子”……“给你100万元你会怎么用?”乞丐说:“买下城里最豪华的地段”…… 5、盲从就是对人生不负责任! 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从众心理,做事不敢带头、不敢冒尖,一切的选择以别人的选择为基准。不加选择的从众,就是盲从,是对人生不负责任! 二、大格局有大方向,不因为外界压力而改变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事实认识错误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事实认识错误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事实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事实情况的认识与客观实际不一致。这一问题很重要,是司法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生应当重点掌握。 精彩链接: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故意与过失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单位犯罪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特殊主体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因果关系 主要掌握以下几种情况: (一)手段的错误: 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以为会发生:如用白糖当砒霜杀人,用玩具枪杀人,毒杀仇人投放的药物剂量不够等。 传统观点侧重主观说,认为除愚昧犯应当认定为无罪外,其他都成立未遂。 现在越来越多学者赞同客观说,认为应当看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有没有引起危害社会结果发生的紧迫危险,有的话定未遂;否则属不能犯,认定为无罪。 鉴于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客观说,建议大家按客观说掌握。按客观说,白糖当砒霜杀人,用玩具枪杀人,都是不能犯,应认定为无罪;毒杀仇人投放的药物剂量不够,构成未遂。 (二)对象的错误:首先看是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错误还是不同性质对象之间的错误。

1.相同对象的错误:是指实际侵犯的对象与意图侵犯的对象不同,但是这两者在刑法中性质相同,侵犯这两者触犯的罪名相同。 对相同对象认识的错误如何处理,理论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法定符合说。 具体符合说:对意图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分别分析,按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法定符合说:不需要对意图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分别分析,直接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 由于具体符合说得出的结论显然违背一般人的直觉,因而具体符合说在这一问题上已抛弃传统观点,向法定符合说靠拢,也认为对相同对象认识的错误,不需要分别分析,直接视为没有错误进行处理。就司法考试而言,2010年以前,是按照两种观点在这一问题上学术观点不同不同给的答案;2011年以后,是按照具体符合说已经向法定符合说趋同给的答案。 (11年)53.关于认识错误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C) A.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B.乙准备使被害人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药死亡。这是构成要件提前实现,乙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丙打算将含有毒药的巧克力寄给王某,但因写错地址而寄给了汪某,汪某吃后死亡。这既不是对象错误,也不是方法错误,丙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D.丁误将生父当作仇人杀害。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都认为丁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11年)12.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D)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4957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犯罪故意、过失与认识错误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一直想杀乙,驱车前往乙的住处准备实施杀害行为,过红绿灯路口时闯红灯不小心撞死一位行人,下车查看后发现正是仇人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B、甲以伤害的故意举刀砍乙,适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杀死丙的,甲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并罚 C、甲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乙突然横穿公路被汽车轧死的,甲成立过失犯罪 D、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B 【解析】: A选项错误,甲在实施闯红灯的行为时没有杀害乙的故意,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对乙的死亡具有过失,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或交通肇事罪。B选项正确,甲的行为对象由乙转变为丙,实施了故意伤害中止和故意杀人的两个行为,所以要数罪并罚。C选项错误,甲正常行驶,乙的死亡是由于自身的违章行为导致,甲对于乙的违章行为没有预见的可能性,甲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D选项错误,甲属于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2.张某带其6岁的儿子A在公园玩耍,A因与儿童B抢夺游乐设施而发生争执,A被B推倒在地,A手掌膝盖等多处破裂流血。张某见后很生气,冲上前去拉过B便打了几个耳光。B在退让的过程中踉跄了几步摔倒在地,头部刚好撞到凸起的钢管一角,当场头破血流、脑神经受压而死亡。对张某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构成故意伤害罪,属于间接故意 B、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 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D、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过失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的主观方面。张某对B的死亡结果应当预见而并未预见,致使发生了死

论事实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论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 金君瑶* 摘要: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不仅影响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刑事责任,而且也涉及犯罪的 既遂或未遂,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国家在刑法典中对基于事实认识错误实施的行 为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明文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典中没有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规定,在旧刑 法的制定和新刑法的修订过程中,曾有学者提出了关于事实认识错误问题的理论案,但最终 没有被采纳。 关键词:事实认识错误主客观相统一抽象符合说法定符合说罪责认定 (一)事实认识错误概述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决定其行为性质及刑事责任的有关事实情况的错误理解。近年来,对于事实认识错误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很多人主张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解决事实认识错误问题。张明楷教授讲得更为具体,主张“应当在故意内容和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之内认定犯罪,即在重罪不处罚未遂的情况下,如果重罪与轻罪同质,则在重合的限度之内成立较轻的犯罪的既遂犯”,

也就是说对于事实认识错误,原则上作为重罪的未遂犯处理,例外情况,在重罪和轻罪重合的范围之内予以处罚。但是,主客观统一原则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统一?实践当中的操作的相关的规定还不完善。所以使用起来就不象黑字白纸上的理论那么简单了。但总的来说,对于事实认识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原则上排除犯罪故意,对所认识的事实,成立故意犯罪的未遂犯;就所发生的事实,成立过失犯,作为想象竞合犯处理。但是,在所认识的事实和现实发生的事实在犯罪构成上具有实质性重合的情况下,就重合的内容,不排除故意;是否重合,结合具体犯罪构成内容,具体分析。 (二)事实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的相关理论 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我国学者主张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处理,而在国外,有法定符合说和抽象符合说的对立。近年来,在我国也已经开始使用法定符合说和抽象符合说等理论观念来说明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问题。 1、主客观相统一说,在处理刑法中的认识错误问题时,要坚持犯罪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既不按照行为人的主观想象来定罪量刑,也不单凭客观后果而把罪责强加于人,而是看现实中所发生的事实是否超出了行为人主观认识的范围,如果超出了认识范围,则表明主观与客观不统一,不能让行为人对现实发生的事实承担刑事责任;反过来,如果未超出此范围,就是主客观相统一,应当行为人所发生的事实承担故意责任。在这里又分两种观点,一是,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能在构成要件上完全相同,才认为是主客观相统一,就是严格的限制事实认定。二是,在法定符合的范围内,考虑主客观相统一。这两种观点一个是严格按照事实统一,一个是在法律符合反面考虑的,本人以为第一各观点是绝对化的观点在现实操作当中很难作到所以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

司法考试理论真题卷答案及解析(八)

司法考试理论真题卷答案及解析(八) 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已经报名考试的考生,想必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今年法考客观题实行全国机考,不熟悉计算机的考生,多做模拟练习,尽快熟悉机考环境,避免操作丢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陆某在一百货商场购买“幸福”牌电饭煲一台,遗忘在商场门口,被王某拾得。王某拿至家中使用时,因电饭煲漏电发生爆炸,致其面部灼伤。王某向商场索赔,商场以王某不当得利为由不予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能够成立? A.王某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以与致损事件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根据 B.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应承担该物所致的损害 C.由王某对自己无合法根据占有物品的行为承担损害后果,符合公平原则 D.按照风险责任原则,陆某作为缺陷商品的购买者应为王某的损害承担责任 【答案】A 【考点】法律归责原则 【解析】A项:本题中,《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由此可知A项正确。 B项:王某拾得电饭煲的行为并不是违法行为,而是不当得利,王某没有则“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应承担该物所致的损害”表述就不成立,否则就违反责任法定原则。 C项:公平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机会平等;第二,当事人的关系上利益应均衡,合理分配义务;第三:当事人合理地承担民事责任。本案中王某并没有违法行为,无须承担民事责任,要求其承担责任反而违背公平原则,就电饭煲爆炸致使王某受伤,王某还有权要求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C项表述错误。 D项:我国的归责原则中并没有风险责任原则,由《产品质量法》第43条规定可知,陆某无须承担责任。该项表述错误。 2.《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规定:“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该条是关于权利的规定,因此属于授权性规则 B.该规定表明法律保护人的自由,但自由也应受到法律的限制 C.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因此国家利益是我国法律的最高价值 D.该规定的内容比较模糊,因而对公民不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B 【考点】法律规则 【解析】A项:根据规则内容规定的不用,法律规则可划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指对国家机关和公民赋予一定权利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是增设一定义务的法律规则。题干中的规定为义务性规则,此项错。 B项:法律保护人的自由,但并非绝对的自由,必须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可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合法利益,此项正确。 C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利益是等同的,同等的受到法律保护,此项错。

法硕考研考点: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法律硕士考研考点: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一、概述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法律上的后果或者事实状态上的认识错误。 刑法上之所以要研究认识错误,主要意义在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能会影响行为人此罪与彼罪的认定。刑法上的认识错误还可能会影响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的犯罪形态即犯罪既遂与未遂。 二、刑法上认识错误的分类 在理论上,我们主要将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经常出现主观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形。法律上的认识错误通常有以下三种表现: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犯罪,而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这叫“假想的不犯罪”。2、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而行为人自己却认为是犯罪。这叫“假想的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应当成立的罪名和量刑轻重上有误解。无论行为人在对法律上的何种误解,因为对犯罪的构成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不会发生影响,所以行为人对其行为仍应负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对司法工作人员也无任何约束作用。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确实不了解国家的某种禁令,从而也不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就不能令其承担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1、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事实认识错误是主观上的认识与客观上的事实不相符合。 2、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类型 (1)对象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对象发生错误认识。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反映了客体错误的对象错误,即表现为对象错误,实际上是客体错误。一种是对象错误,是犯罪客体上没有错误的对象错误。如某人去仓库内盗窃,误将食盐当成白糖偷走,只要数额构成犯罪,不影响定罪。还有一种是具体的对象不存在的认识错误,如误以为尸体是人而枪杀,成立故意杀人未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