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史试题参考答案

战史试题参考答案

战史试题参考答案
战史试题参考答案

《战争简史》试题库

一、概念题

1.阵式作战

由长矛兵、弓箭兵等组成的攻防一体的阵式队形进行的交战。2.阵地战

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

3.机械化战争

运用大量机械化武器装备,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4.核战争

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分为全面核战争和有限核战争。

5.信息化战争

是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6.制信息权

制信息权就是在战场上,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过程中保证己方的自由,同时,又能以截取、干扰、阻滞或摧毁等手段限定敌方的自由。

7.信息化军队

信息化军队是指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为媒介,对人员及其武器装备实施指挥控制的军队。

二、填空题(每空1分)

冷兵器

1.中国考古证实的最古老的兵器是戈。

2. 铁器的广泛应用,使冷兵器得到了普及,冷兵器战争的规模迅速扩大。

3. 冷兵器时代射程远、精度高的兵器是弩。

4. 古代(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军事发明是马镫。

5.历史上,最古老的兵种是车兵。

6.在中国,车兵始于夏,完善于商,在春秋发展到鼎盛。

7.在古代,出现最早的作战方式是阵式作战。

8. 历史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是中国的《军政》和《军志》。

9.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孙子兵法》齐名的是《吴子兵法》。

10.武王发动了牧野之战灭亡了夏王朝,建立了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

11.春秋时期,中国军队编制的最小单位是伍。

12.中国春秋是诸侯争霸的时代,相继出现过“五霸”。而第一霸是齐桓公。

13.战国时代,秦国与其它各国展开了“连横”的战略。这一战略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苏联的战略。

14.

15.

16.

17.希波战争中的第一次会战是马拉松之战。

18.希波战争中希腊人取得萨拉米斯海战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地米斯托克利。

19.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远征亚洲的杰出军事家是亚历山大。

20.亚力山大在其父亲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21.亚力山大取得最辉煌胜利的会战是高加米拉战役。

22古罗马强盛之初,它与北非的一个海上强国进行了三次,长达百年的布诺战争战争。

23.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多次打败罗马军队,并取得“坎尼之战”胜利的人是汉尼拔

热兵器

1.热兵器的发展简化了武器的种类,基本为管形火器,它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小型化的枪;一个是巨型化的炮。

2. 燧发枪和刺刀结合是冷、热兵器的最佳结合。

3.有人认为:来复枪和圆锥形子弹的发明比20世纪出现的高爆弹、飞机、坦克对当代产生的影响还大。

4.19世纪末,后膛来复枪的出现是枪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彻

底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面貌,使防御一方优于进攻一方。5.铸铁技术的出现使火炮可以向巨型化方向发展,并出现了三类火炮:第一类是长炮型,类似于现代的加农榴弹炮;第二类是加农炮,即榴弹炮的原型;第三类是一种炮管管壁较薄,弹道较高的臼炮,是迫击炮的雏形。

6.在近代火炮发展史上,射程最远的火炮是德国制造的“巴黎大炮”。

7.16世纪初,战船上开始设置“舷窗”后,可以在战船上设置多层大量的火炮,从此,进入到海上炮战时代。

8.旋转炮塔出现以前,火炮只能安装在战船的侧翼,各舰队只能成平行纵队互相炮射。因此,将战船称为战列舰。

9.18世纪中叶,战舰确定为六个“等级”。前三级属于大战舰,也为战列舰;后两级为巡洋舰。

10.导弹出现以前,海上主要交战的武器是火炮和鱼雷。这一武器的出现,使海战场上出现了老鼠吃大象的奇观。

11.鱼雷应用于战场后,出现了发射鱼雷的作战平台——鱼雷艇和潜艇。

12.热兵器时代,为了掩护大型战舰,驱逐敌军的鱼雷艇,出现了驱逐舰。

13.热兵器时代,出现了新的步兵——火枪兵。

14.热兵器时代,出现了火枪兵、炮兵、工程兵等新的兵种,以及近代海军。

15. 火枪应用于战场后,

16. 热兵器时代,有两个组织体制的确立具有划时代意义。一个是师一级作战单位的产生;另一个是总参谋部的建立。

17.欧洲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被称为近代军事组织

18. 欧洲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拿破仑,他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 拿坡仑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每每以少胜多,取得辉煌军事成就,其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运用了集中兵力这一原则。

2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攻一方主要依靠炮兵火力和步兵的徒步冲击;防御一方主要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机枪、铁丝网构成完善的防御体系。

21.

从外围包围。德军不仅消灭了被围的俄军,而又突破了俄军的包围,胜利回师。

机械化

1.机械化武器装备是沿着杀伤力、机动力和防护力三个方向发展的。

2.机械化战争最典型的武器装备是坦克。

3.为了抗击坦克的强大攻击,人们研制出各种反坦克武器。

其中,武装直升机被称为坦克杀手。

4.为了配合坦克的快速打击,出现了伴随坦克行动的步战车,建立了机械化步兵。

欧洲最大的战列舰是“俾斯麦”号,

6. 航空母舰的出现,结束了巨舰大炮的发展方向。

7. 航空母舰出现后,又出现了海军陆战队,使海军发展成为一支陆海空三栖作战的军种。

8.制海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马汉。

9.空军相继建立了以飞机为主的轰炸机航空兵、战斗机航空兵、强击机航空兵、侦察机航空兵和运输航空兵,以及用于对地作战的空降兵和高射炮兵等不同兵种。

10.制空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杜黑。

11.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实现了坦克与飞机的协同作战,创造了闪击理论,横扫欧洲战场,并取得了对苏作战初期的巨大成功。

13.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的参谋长制定了一个进攻法国的著名施里芬计划,该计划对两次世界大战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在古德里安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德军创立了以坦克为核心,以飞机进行火力支援和空中保障,采取坦克集团的方式,对敌实施纵深攻击,形成了全新的闪击战理论。

1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以空降兵为主,成功地进行了三军联合登岛作战,其战役是克里特岛战役。

16.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17. 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战。

18.在二战的北非战场上屡创奇迹,多次打败优势的英国军队,并获得“沙漠之狐”的人是艾尔温·隆美尔。

19.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主要依靠潜艇与强大的盟国海军作战,并取得了海战的巨大成功。

20.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发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海战。

21.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的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进攻,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2.珊瑚海海战是人类首次进行的航空母舰对决,也意味着战列舰将退出历史舞台。

23.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24.七七事变后,中国进行了全面抗战。中日之间相继进行了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几大战役,粉碎了敌人速胜的梦想,使敌人陷入到长期的战争泥潭。

25. 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几乎全歼日军的濑谷支队和前来增援的坂本支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6. 武汉战役结束后,中国的抗日战场转入战略的相持阶段。在这场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106师团。

核战争

1. 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除了具有“五大”破坏效应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破坏作用,就是地球将进入可怕的核冬天。

2.中子弹可以极大地增强核辐射破坏效应,却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作用。

3.上世纪70年代,为降低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美苏两国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

4.今天,除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之外,还有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也成为核俱乐部成员。

信息化

1. 是钱学森于1995年第一个提出了信息化战争这一概念。美军的相应概念是Network Centric Warfare (英文)。

2.信息化战争是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3.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信息化军队的基础。

4.实时的指挥控制人员、武器装备,还有战场是信息化军队具备的基本能力。

5. 通信数字化、信息系统一体化、武器装备智能化、战场环境网络化和作战指挥自动化是信息化军队的实现的方式。

6.作战系统一体化是信息化军队的核心。

7. 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是冷战期间规模最大的坦克战。

8.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由于双方使用了大量的导弹,人们得出“无导不成战”的结论。

9.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是英阿马岛战争。

10.在英阿马岛战争争中,由于飞鱼导弹击沉了当时最先进的

11.信息化战争萌芽阶段的技术性标志是

单个平台。

12.

13.

14. 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是两场仅依靠空袭就取得胜利的战争。

15.科索沃战争中让人们看到了单机格斗的时代已经结束。

16.伊拉克战争标志着信息化战争走向成熟。

17. 阿富汗战争是冷战以来最不对称的战争。

18.

19.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创造的蛙跳战术,不仅应用到越南战争,还应用到伊拉克战争。

20.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以斩首行动开始,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凸显了信息化战争的特征。

21.通过伊拉克战争,让人们看到了特种作战和“小规模的轻便

动能力和战场机动能力。

WIN-T)被称为FCS的中枢,也成为美国陆军的中枢。

24.

25.美空军装备和正在装备的三种有人隐形作战平台是:B-2轰炸机、F-22战斗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

26.美军在本世纪使用最多的,

27.美空军的主要打击武器是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AGM128A 、小直径炸弹(SDB)和低成本自主攻击系统。

28.

29.美海军最新研制的,并将部署到中国南海海域的战舰是

30.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流程是:侦察监视、指挥控制、打击防护和评估反馈等四个环节。

31.信息化战场上,打击的目标以由打敌有生力量为主改变为“体系破坏、心理震溃”为主,“武力摧毁、生理消灭”为辅。

32.“聚焦打击信息和心理目标、精选破坏物理目标、有限消灭生理目标”已成为作战目标的新法则。

三、选择题(可多项选择,每题2分)

冷兵器战争

1.在人类战争史上,最早出现的军兵种是:A

A.车兵

B.步兵

C.骑兵

D.海(水)军

2.在中国的兵器史上,最古老的兵器是:C

A.刀

B.枪

C. 戈

D. 戟

3. 古代(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军事发明是:C

A.弓箭

B.铠甲

C.马镫

D.长矛

4. 在古代的中国,车兵经历了从发展到鼎盛,再走向衰落的一个发展过程。其鼎盛时期在:C

A. 夏

B.商

C.春秋

D.战国

5.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早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是:B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鸣条之战

D.长勺之战

6. 历史上,哪只军队依靠强大、快速的骑兵部队征服了欧亚,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D

A.波斯军队

B.希腊军队

C.罗马军队

D.蒙古军队

7.历史上,古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了上百年的“布匿战争”。出现了一个最杰出的军事家:B

A.亚历山大

B.汉尼拔

C.恺撒

D.大流世

热兵器战争

1.在火炮发展史上,发射弹丸最大的火炮是“ A ”。

A.德国制造的古斯塔夫巨炮

B.法国制造的古斯塔夫巨炮

C.德国制造的巴黎大炮

D.法国制造的巴黎大炮

2.被称为近代军事组织之父和炮兵之父的是 B 。

A.摩里斯

B.古斯塔夫

C.腓特烈

D.拿破仑

3.下面哪两个发明是在热兵器时代,最有影响的发明。AD

A.来复枪

B.滑膛枪

C.燧发枪

D.圆锥形子弹

4.下述哪个兵种不是在热兵器时代出现的。D

A.火枪兵

B.炮兵

C.工程兵

D.航空兵

5.由于火炮只能安装在战船的侧翼,各舰队只能平行纵队互相炮射。因此,将战船称为:B

A.铁甲舰

B.战列舰

C.巡洋舰

D.驱逐舰

6.热兵器时代,为了掩护大型战舰,打击敌人鱼雷艇,出现了:C

A.战列舰

B.巡洋舰

C.驱逐舰

D.护卫舰

7.火枪出现后,出现了下列哪个作战队形。AD

A.摩里斯方阵

B.罗马方阵

C.马其顿方阵

D.古斯塔夫横队

8.近代军事组织体制中,哪一级建制和哪一机构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AC

A.师

B.旅

C.总参谋部

D.总后勤部

9.拿破仑一生指挥过几十场战役。其中,被恩格斯高度评价的、最为辉煌的战役是:C

A.曼图亚争夺战

B.马伦哥战役

C.奥斯特利茨战役

D.奥尔斯塔特战役

10.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之战的是:C

A.马恩河战役

B.罗兹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机械化战争

1.机械化战争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武器装备是:B

A.火炮

B.坦克

C.步战车

D.机枪

2.哪个国家最先建立的空军?C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实现了坦克与A 协同作战,创造了闪击战理论。

A.飞机

B.步兵

C.炮兵

D.工程兵

4.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列舰是:B

A.德国的俾斯麦战列舰

B.日本的大和战列舰

C.英国的威尔斯亲王战列舰

D.美国的亚利桑那战列舰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以空降兵为主,成功地进行了三军联合作战,其战役是:D

A.波兰战役

B.挪威战役

C.法国战役

D.克里特岛战役

6.人类首次进行航空母舰对决的战役是:C

A.大西洋海战

B.珍珠港战役

C.珊瑚海海战

D.中途岛海战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场战役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D

A.大西洋海战

B.珍珠港战役

C.珊瑚海海战

D.中途岛海战

8.下列哪场战役后,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B

A.徐州会战

B.武汉会战

C.长沙会战

D.常德会战

9.下列哪场战役成为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第一场胜仗:C

A.第一次长沙会战

B.第二次长沙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常德会战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是:D

A.莫斯科会战

B.列宁格勒会战

C.斯大林格勒会战

D.库尔斯克会战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哪场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C

A.莫斯科会战

B.列宁格勒会战

C.斯大林格勒会战

D.库尔斯克会战

12.请联线找出对应的关系:

A.制空权理论的代表人物D A.富勒

B.制海权理论的代表人物C B.古德里安

C.坦克战理论的代表人物A C.马汉

D.闪击战理论的代表人物B D.杜黑

信息化战争

1.上世纪70年代,为降低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美苏两国签署了哪个条约。A

A.反弹道导弹条约

B.中程弹道导弹条约

C.核不扩散条约

D.禁止核试验条约

2.找出下列哪些武器不是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C

A.陆基战略导弹

B.潜基战略导弹

C.航空母舰

D.战略轰炸机

3.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已经形成:D

A.第四次中东战争

B.两伊战争

C.英阿马岛战争

D.海湾战争

4.下列哪一场战争是最典型的非对称战争:C

A.海湾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伊拉克战争

5.冷战以来,爆发了几场局部战争。它们各有特点,请联线找出对应的关系:

A.最大规模的坦克战B A.波黑战争

B.最大规模的海战 D B.第四次中东战争

C.外科手术式的打击C C.美国空袭利比亚

D.空袭制胜的战争 A D.英阿马岛战争

下列是二战以来爆发的几场局部。他们各有特点,请联线找出他们的对应关系:

A.波黑战争c a.最大规模的坦克战

B.第四次中东战争a b.最大规模的海战

C.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d c.空袭制胜的战争

D.英阿马岛战争b d.非对称战争

15、美军在本世纪使用最多的,具有侦察和攻击的无人机是:D

A、影子无人机

B、火力侦察兵无人机

C、捕食者无人机

D、全球鹰无人机

四.改错题(将错误写在试卷上,并在后面改正,每题2分)

1.中国最古老的兵器是剑。戈

2.中国最古老的兵种是骑兵。车兵

3.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兵种是步兵。车兵

4.历史上,最早的方阵是古罗马方阵。马其顿方阵

5.战国后期,各国为了抗衡强大的秦国,采取连横的战略。合纵

6.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最著名的古代军事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孙子兵法》

7.近代海军威力最大、防护力最强、吨位最重的军舰是巡洋舰。战列舰

8.火炮的出现,使海战场出现了老鼠吃大象的场面。鱼雷

9.热兵器时代,为了掩护大型战舰,打击鱼雷艇,出现了护卫舰。驱逐舰

10.随着火枪的射速和精度的提高,作战队形逐渐由“西班牙方阵”演变成“摩里斯横队”。古斯塔夫

11.热兵器时代,出现了“旅”这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组织体制。师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闪击战理论的成功,得益于坦克与步兵的有效结合。飞机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是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

14.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俾斯麦战列舰。大和

15.中途岛海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进行的航空母舰对决。珊瑚海

16.坦克战理论创始人是古德里安。富勒

17.核战争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是政治的坟墓。因此,不再是政治的继续。仍

18.在海湾战争中,由于双方使用了大量的导弹,人们得出“无导不成战”的结论。第四次中东战争

19.

20.伊拉克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单机格斗的时代已经结束。科索沃

21.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流程是:侦察监视、指挥控制、打击防护和反击等四个环节。评估反馈

22.在信息化战争中,高技术兵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数。人

23.未来战争制天权将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和战争胜负的关键。制信息权

五.简答及论述题

1.冷兵器可以分为哪几种兵器,各举出一件兵器(8分)。

长兵器:古老的戈、普及的矛、组合体戟

短兵器:神奇之剑、实用之刀、砍劈之斧

打击兵器:蛮力之器锤、棍与杖

抛射兵器:普及的弓、不公平的弩、威力最大的抛石机

2.冷兵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军兵种,并简述对各军兵种的认识。车兵、步兵、骑兵、海军

3.你认为冷热兵器长期共存的原因何在?什么的出现,使冷兵器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热兵器射速慢,杀伤力有限。

燧发枪与刺刀的结合

4.论述东西方冷兵器武器发展的不同认识。

5.为什么成吉思汗能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世界最大蒙古帝国?

百度答案,仅供参考:蒙古骑兵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后勤补给,一人配备有几到十几匹蒙古马,以马奶为食,顺便抢劫!

这也就是蒙古骑兵二万人就能横扫欧亚大陆的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完全靠后方补给,拖着这条补给尾巴,蒙古大军早就被人家给灭了.且蒙古骑兵作战灵活,采用了火器(一种像大炮的武器)他们是全民皆兵,所以看起来他们的部队人数很多。

6.热兵器时代,出现了哪些新的军兵种,并简述对各军兵种的认识。新式步兵火枪兵、炮兵、工程兵、近代海军

(1)新式步兵火炮兵:长矛兵、投掷兵和弓箭兵(2)炮兵:统一的火炮口径,分为24、12、3磅三种火炮;减轻火炮重量;症状是炮弹;火炮配给步兵团同时组建炮兵团、炮兵旅以及骑兵炮兵(3)工程兵的建立(4)近代海军的建立:14世纪商船装备小炮;16世纪战船上设置舷窗:三桅横帆战舰。蒸汽机、铁甲舰以及鱼雷相继出现。

7.简述热兵器时代,作战队形的演变过程。

由密集队形转变为散兵作战、纵队攻击:冷兵器时代的战阵虽几经变化,但多是集团的密集队形,这种队形在火器出现以后的一段时期仍继续运用。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以后,战斗队形开始由密集趋于疏散。随着火器性能的改进,线式队形、散开队形相继出现。随着新武器的出现,火力密度显著增大,以纵队为基础的战斗队形逐渐被散兵线所代替。

8.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典型的热兵器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请简述其理由。

百度答案:

答案一:一战只能算是热兵器战争。

由于当时各个参战国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真正机械化战争的主导因素应该是一战后期,英国坦克的出现。因为它直接改变了地面阵地战的作战样式(战术打法)。

另外,一战从战争形态上来说,更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堑壕战和阵地战。

答案二:一战最著名的代名词应该是战壕战。冷兵器虽然还有部分国家使用(类似骑兵)依旧使用长长的马刀。但是步枪机关枪双翼飞机、早期坦克还有化学武器的出现使得一战颇有戏剧性。可以说一战是战争史上的一次军武大展式,所有国家都把自己新式的武器投放到了战场。

但是一战的机械化程度还是很低的,基本都是依靠马车来运输装备。所以算不上机械化战争。即使是二战在前期的机械化程度也是很低的,法国马车运输装备占所以途径运输装备的80%...而当德国闪电战入侵波兰的时候,波兰居然用骑兵进行阻击,结果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屠杀

9.请你谈谈为什么,火药发明在中国,热兵器却在欧洲得到迅猛发展。

火药在宋朝时期已经被大量用于战争,明朝后期的战争中火炮已经成为具有决定性武器,所以说火药首先是为东方人发明并应用于武器的。后来导致发生差距的原因有两点。

1、西方大航海时代来临,远洋战船促进了火炮和火药的发展,走到了前面。

2、即使到明朝时期中国热兵器与西方相比也不落后,而是满清占领后。为了统制中国,压制技术发展,以保持骑射的优势。实际在康熙年间中国已经有人发明出了机枪,但根本不被重视。明朝时期广泛使用的开花炮弹在清朝时期竟然完全失传,可见其压制。这是中国武器落后与西方的根本。

10.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一、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和政治经济利益的非正义的战争,各国垄断集团不争个输赢是绝对不会甘心的。

二、帝国主义各交战国开动宣传机器,各自宣称自己的正义,鼓吹“爱国主义”“民族利益”以此欺骗愚弄人民。各国人民都出于本能的爱国情感为保卫国家而战。

三、军事上,德法马恩河会战后,双方形成阵地战态势。阵地战就是一种高消耗、拼时间的战争。

四、一战由欧洲战争演变为国际战争,随着交战国的增多和进程的复杂,时间必然延长。

五、一战前帝国主义各国扩军备战,都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储备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因此不消耗殆尽,帝国主义军事利益集团不会罢休的。

六、一战是现代战争的雏形,当时战争的现代化程度有限,军事思想还集中在拼实力,双方都是周密准备,大规模集结,阵地鏖战,这样按照战争传统规律打仗。而大规模突袭战、闪击战、特种作战还没出现,因此时间长。

七、一战是半机械化战争,交通运输,部队集结相当大的部分靠徒步人力或者骡马。机械化比例低。也是一战时间长的一个原因。

11.机械化时代,出现了哪些新的军兵种,并简述对各军兵种的认识。

现代空军、现代海军、机械化陆军

12.简述在机械化时代,面对强大的进攻铁流,如何组织有效的防御?

13.随着飞机大量应用于战场,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军种——空军。简述其包含哪些兵种。

轰炸机航空兵、战斗机航空兵、强击机航空兵、侦察机航空兵、

运输航空兵、空降兵、高射炮兵

14.简述坦克出现于战场后,陆军出现了哪些新式装备,建立了哪些兵种。

15.论述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相互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目标都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可以说,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不会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仍保持着互为支持的战略配合关系。可以说,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从1944年4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总之,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

16.简述日本海军取得珍珠港海战胜利的原因。

百度:1.美国人的骄傲自大,麻痹了他们的意思,因为很在之前很多情报就显示说,日本将攻击他们的海军基地,但是美国人认为日本没那能力;2.美国在遭到日本飞机的突然袭击后,因为当天是星期天,美国还很多人在休息,都还没反应过来,已经遭到日本的轰炸了;3.遭到突袭后,大部分反击工事都被炸毁,没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一,不许使用无线电发送作战计划

二,在千岛群岛进行秘密地针对性演习

三,为达成突然性,舰队夜间接近,天亮(周日)攻击

四,为使战争具有合法性,又有突然性,在攻击前半小时向美国递交断交照会

17.论述核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克劳塞维茨最先提出,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改造,用以考察每一战争意义及揭示战争政治本质的重要论断.然而,随着核武器的问世,围绕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展开了一场此起彼伏的论争.其中,苏联按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个时期,大体经历了否定--肯定--再否定的曲折过程,这一争辩过程颇耐人寻味.

18.简述核武器具有哪些破坏效应。

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

19.上个世纪,美苏两国疯狂发展核武器,到80年代,双方拥有的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极限。但却能保持冷战而避免战争的爆发达50年之久。今后是否还有可能爆发核战争,为什么?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自己组织答案

不可能。原因:1、日本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后对人类的警示;2、对全球一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

20.简述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方式(4分)。

电子战、网络战、信息火力战、特种战、心理战等

22.简述信息化战场上打击目标的顺序和新法则。

“体系破击-心理震溃”为主,“武力摧毁-生理消灭”为辅。

“聚焦打击信息和心理目标、精选破坏物理目标、有限消灭生理目标”已成为作战目标的新法则。

23.面对高技术装备之强敌,如何才能取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从高技术的弱点和不足出发,找出制胜之策)

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根本

加强国防工业建设是为信息化战争提供坚实基础

国防人才建设是赢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

国防动员于国防教育为信息化战争提供强有力地后备保障

缩小武器系统的“代差”,是武器落后方争夺战略主动权,并实现战略目的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能否有效的反空袭,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提高电子战能力已成为打赢战争的核心。与强敌作战必须要有充分的战争准备和战争承受能力。

24.信息化战争经历了哪几个战争阶段,并举出具有代表性的战争。

萌芽阶段: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军空袭利比亚

形成阶段: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

发展阶段: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25.试述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人还是高技术武器),如何发挥决定性因数的作用?

信息化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指以武装力量为骨干的特定人群,在战争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发挥出来的,由人的生理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和社会科学素质构成的,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并影响信息化战争进程和结局的战斗力因素。较之以往,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1、“人的因素”凸显信息

“人的因素”凸显信息,是指人在推动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演进的同时,亦使自身具备了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特质。因此,“人的因素”的信息化,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以信息化为主的新的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2、“人的因素”不断物化

战斗力的两大核心要素是人和武器。自有战争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开发新技术,发展新武器,力求通过智力和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在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同时,把战斗力中“人的因素”不断物化,使之体能、技能和智能得到不断延伸和放大。人类战争中介系统从较为初级的手足中介、平台中介,发展到信息化战争时代的信息中介,人离战场越来越远,最终人类将为自己创造一个外化的“人”——智能化的作战系统。所以,信息化战争中双方作战系统的对抗,实际上是物化了的“人的因素”的对抗。

3、“人的因素”作用超前

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在开发信息技术、培养信息化人才等领域正进行激烈的竞争,试图抢占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制高点,这正是“人的因素”作用超前化的充分体现。可以说,信息化战争的赢取,不仅要依靠与之相适应的战争实力,还要靠战前长期积累的深厚潜力;不仅要靠武器的直接操纵者,还要靠能使武器发挥正常效能和作用的保障者和组织者。因此,“人的因素”在战前和“幕后”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26.人类经历了哪几个战争阶段?

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核战争、信息化战争27.简述闪击战理论的核心(4分)

闪击战理论的核心是以对敌方重要的战役战术目标、指挥中枢、交通枢纽等进行空袭迅速取得制空权、瘫痪地方指挥体系,同时以坦克部队、炮兵、装甲及摩托化步兵等多兵种组成密集的装甲突击群,在战术空军的协同下迅速突破敌防线,并向敌纵深目标进行快速的穿插机动,对敌进行分割包围,从而对敌进行歼灭作战的模式。

28.美军的FCS系统中的无人系统可以归纳为哪4类?(4分)

四种无人机、三种无人地面车辆、两种无人值守弹药、无人地面指收于传感器。

29.简述美军斯特赖克旅的突出特点。

答:第一、近实时感知战场态势;第二,保密可靠的通信联络;第三,强大的网络控制能力。

第十四讲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十四讲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2011·河北)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D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方法指导: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整理成顺口溜:电气发明,应用广泛。内燃机车,远洋轮船。电报电话,通讯手段。化学工业,促进发展。前后对比,以下特点。紧密结合,科学贡献。速度较快,同时开战。生产资本,集中垄断。美德较快,英法缓慢,日俄落后,残余封建。资本输出,瓜分毕完。世界体系,最终创建。帝国主义,过渡实现。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2.(2015·苏州)下列关于下图B 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③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2015·盐城)2014年4月26日首架由江苏制造的飞机整机在盐城建湖“诞生”(右图)这种交通工具最早的发明者是( ) A .富尔顿 B .史蒂芬孙 C .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4.(2015·潍坊)《西方文明史》认为:“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 A.牛顿建立力学体系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5.(2015·沧州二模)1870—1900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多;1870—1913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两倍多。这一现象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B.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D.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 命题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6.(2014·河北节选)读图题。 (1)如图所示战役地点在哪国? (2)该国在上述战役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方法指导:图示法。通过制作简单的图示,有机串联本课所学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如学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时,可采用以下图示: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系。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相称的状况,于是帝国主义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还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在这一过程中列强间实力与所占殖民地状况并未彻底改变,因此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便激烈起来,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一战爆发。所以一战的爆发是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争夺霸权的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拮栽钙?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胡德坤韩永利 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 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

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十大名将

1、?拉斯·黑格将军 黑格在索姆河战役中指挥英国军队作战,在战争的第一天就有多达6万的英军伤亡。 这次战役使得协约国共丧失60万多的兵力——却仅仅向前推进不到八英里。 黑格于1918年率军队重新获胜,然而他也成为一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将军之一。 2、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鼓动奥匈帝国采取侵略政策。威廉只是名义上掌管德国军队,真正握有实权的却是他手下的将军们。 一战接近尾声时,他于1918年被迫退位。 3、赫尔穆特·毛奇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 赫尔穆特·毛奇俗称小毛奇。 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伟大叔叔的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性格软弱的他超越许多比他更能干的人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默默无闻的死去。 4、埃里希·冯·法金汉 埃里希·冯·法金汉法金汉于1896年至1903年在中国服役,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1913年,他出任普鲁士战争部长(相当于德国国防部长)。他一开始并不主张德国卷入全面战争,但是很快他改变了立场,敦促德皇威廉二世向英国、法国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 5、亨利·菲利浦·贝当 亨利·菲利浦·贝当,法国元帅、维希法国首脑。一生颇为坎坷。民族英雄和叛徒集于一身。1878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领导1916年凡尔登保卫战而出名,成为当时的英雄。在法军索姆河惨败后,他在最黑暗的时候重振了法军的士气。 二战法国战败后,出任维希政府总理,1940年6月22日与德国签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1940年7月~1944年8月任维希政府元首,成为希特勒德国的傀儡。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国罪被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 6、约瑟夫·霞飞 约瑟夫·霞飞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法国元帅和军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 7、费迪南·福煦 费迪南·福煦法国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协约国军总司令,公认是协约国获胜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一战爆发后参加了多场战斗。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被任命为北部集团军司令,并一直任职到罗伯特·内维尔接替约瑟夫·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之后被调往法军总部。 1918年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司令。1918年代表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签订对德停战协定,后又在巴黎和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生平有不少着作,曾提出胜利在于意志的观点,后来认识到军队新装备和机械化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强调歼灭思想和集中优势兵力原则。着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南》等。 8、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克列孟梭乔治·克列孟梭(1841年9月28日- 1929年11月24日),法国政治家、新闻记者、第三共和国总理,法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与法国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紧密相连。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作出重要贡献,被当时欧洲人称为“胜

时代文化回眸

吉林财经大学 (时代文化回眸)结业论文 文化构筑历史 中国书法文化的影响 姓名:郭宏霏 学院:税务学院 学号:010******* 日期:2011-12-06

题目:中国书法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关键词:中国书法深入生活传统文化民族品格 正文: 【中国书法文化】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 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 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 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 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 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 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 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 “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 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 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 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书法艺术概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耀耀生辉。它主要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境界。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而中国的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 铜器题铭。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以及手札、手卷、扇面、中堂、条幅、对联等多种形式。书法是与生活联系最紧密、参与者最广泛、最受大众喜爱并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书法艺术深入生活影响巨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 ②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英德法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 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2

第 2 讲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备考指南】 考试大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代特征】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表现政治上 建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 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经济上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 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 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生 活上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 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预习案】 使用要求: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整理总结系统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课堂案中探究问题,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知识梳理】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 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 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 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孙世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教学重难点:;1、本课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2、本课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教具准备:《三国同盟和三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孙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及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风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的矛盾与冲实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本课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与评价。 教具准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解法,提问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导入新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只需一粒火花就能点燃世界,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年月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于同年月日正式成立。参加宪章签字的五十一个国家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年月才得到恢复。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他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主要机构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 宪章 宪章是联合国的根本章程,规定了会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并确定了联合国的机关和程序。 宗旨 《宪章》规定,联合国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之友好关系;合作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增进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并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结构 联合国六大机关为: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然而,联合国大家庭却大得多, 预算 两年的预算为亿美元。资金主要来源是会员国按照大会核准的比额表分摊的会费。 会费分摊比额表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国的支付能力。确定支付能力时,考虑到各国占国民生产总值共计数的相对份额,并连系各国人均收入等因素加以调整。此外,各国还分摊维持和平行动的费用;年,维和费用约为亿美元。基本比额表经过修改,成为分摊该项费用的依据。 联合国大家庭 联合国机构大家庭由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各方案和基金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计划署)——以及各专门机构组成。各方案、基金和专门机构有其各自的理事会和预算,自行制定标准和指导方针。它们在经济及社会活动的几乎所有方面,共同提供技术援助和其它形式的实际帮助。 联合国于年月日成立,由个国家承诺通过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维护和平。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联合国共有个会员国。 一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时,同意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联合国宪章》是一个国际条约,其中规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宪章》,联合国的四项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合作解决国际问题,增进对人权的尊重;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领导人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决定的,主要有:第一,战前德国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第二,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并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万居民的大学生数从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联邦德国也很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规定不再升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在三年内享有法定休闲日去接受正规课程教育。为了加快科技发展,联邦德国还特别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3年,联邦德国进口的专利和许口证的支出从2200万马克上升到165400万马克,增长了74倍以上。由于重视科技,联邦德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据统计,1950—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 5.3%;第四,利用外国资本。根据马歇尔计划,西德在1948—1951年获得了36.5亿美元的援助。而根据马歇尔计划设立的“马克对等基金”(即联邦德国工商企业偿还马歇尔计划的款项,可作为短期信贷再投资于本国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到1956年就达10O亿马克。马歇尔计划与马克对等基金对于当时缺少外汇、急需资金的联邦德国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后,外国私人直接投资成为联邦德国输入资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国公司在联邦德国的直接投资从5.81亿美元上升为87.2亿美元。 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同时,联邦德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以求恢复国家主权和应有的国际地位。阿登纳政府推行亲美、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谋求在美国的扶持下洗刷掉战败国的屈辱1954年10月,联邦德国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署《巴黎协定》,次年5月协定生效,联邦德国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主权国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6年1月建立国防军,3月通过防务法,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58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63年签订德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全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2月 原因:根本: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具体: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6{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 理解:突发事件和恐怖主义有时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爆发:时间:1914年7月28日 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性的掠夺战争 主要战场:欧洲战场 三条战线:西线(关键)、东线、南线 西线主要战争:马恩河战役:1914(英法联军/德意志帝国军)粉碎德军速战速决计 ●凡尔登战役(转折性):1916年2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特点: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 喻称:“绞肉机”“屠宰场”“地狱” 地位:改变了战局,战略主动权转向协约国一 标志: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的消耗战)1916(德/英法联军) 日德兰海战(规模最大的海战)1916(英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争夺巴尔干半岛最激烈的国家是俄国和奥匈帝国 结束:1918年,奥匈帝国无条件投降 1918年,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 结果: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武器:坦克:1916年首次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被称为“陆战之王”(英国) 1918年4月1日,美国成立统一的皇家空军 加速一站结束的原因:①美国参战(1917年,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参战) ②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战争,退出战争) ③同盟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 影响:1、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欧洲的工业生产倒退了8年 2、引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 3、改变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战略格局。欧洲下滑,英法削弱,日美崛起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5、把大多数国家卷入了世界政治漩涡,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对中国的影响:1、引发了五四运动 2、列强无暇估计中国,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经济发展) 3、引发中国共产主义革命 一战中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 被削弱的国家:英国、美国、法国 被摧毁的帝国: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实力增强的国家:日本、美国 背叛“朋友”的国家是意大利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1945年6月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参加宪章签字的五十一个国家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10月才得到恢复。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他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主要机构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 宪章 宪章是联合国的根本章程,规定了会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并确定了联合国的机关和程序。 宗旨 《宪章》规定,联合国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之友好关系;合作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增进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并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结构 联合国六大机关为: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然而,联合国大家庭却大得多, 预算 2000-2001两年的预算为25.35亿美元。资金主要来源是会员国按照大会核准的比额表分摊的会费。 会费分摊比额表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国的支付能力。确定支付能力时,考虑到各国占国民生产总值共计数的相对份额,并连系各国人均收入等因素加以调整。此外,各国还分摊维持和平行动的费用;2000年,维和费用约为20亿美元。基本比额表经过修改,成为分摊该项费用的依据。 联合国大家庭 联合国机构大家庭由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各方案和基金--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计划署)——以及各专门机构组成。各方案、基金和专门机构有其各自的理事会和预算,自行制定标准和指导方针。它们在经济及社会活动的几乎所有方面,共同提供技术援助和其它形式的实际帮助。 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日成立,由51个国家承诺通过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维护和平。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联合国共有191个会员国。 一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时,同意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联合国宪章》是一个国际条约,其中规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宪章》,联合国的四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