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2011-07-29 09:58 佚名未知来源

【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3学分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

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1、研究概况

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

2、参考资料

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

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

【参考书目】

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神权、强权、政权。

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二里头文化、严重的宗法性、夏商周的职官与职掌、亲贵合一。

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兵刑合一、辅政机构、士、分封等级制、职业官僚的出现。

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皇权专制、地方行政区划、乡里组织、儒家控制模式。

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

西方的冲击、新式知识分子、洋务运动、早期改良思想、戊戌变法。

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编练新军、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废科举、修订法律、奖励实业。

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萌芽期的特点是什么?

2、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是什么?

3、士阶层崛起的意义是什么?

4、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是什么?

5、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6、晚清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书目】

1、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

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王权和皇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相关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王权制度

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夏商周三代的王、王权与神权。

二、王权的体现形式

宗族长兼政治领袖、誓、诰、命、令。

三、对王权的制约

地方势力、贵族元老、天地鬼神。

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

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挟天子以令诸侯、霸主、中央集权体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经济发展、各国的变法、文武分职、符节玺印制、考核赏罚制、君临之术的理论。

第三节皇帝制度

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皇帝的称号、尊号、皇帝制度的特点。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

称谓、天人合一、皇权神秘化、等级与礼法。

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奏章、专门的文书形式、监督网络、君主单方面的绝对控制。

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

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

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选定标准、东宫制度。

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

宗室、封诸侯、建藩卫、宗亲关系、封分等级、对宗室分封的不同认识。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后宫嫡庶制度、妃嫔、后妃专权、太后临朝、外戚专权。

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外廷官、宫中官、禁省官、宦官。

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

一、谘议局和资政院

《各省谘议局章程》、《资政院院章》。

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宪法、对君主专制的否定。

三、责任内阁

君主立宪、形式与实质。

作业与思考:

1、试述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简述皇权的行使方式

3、简述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皇帝制度的特点。

6、简述宗室制度与外戚政治的特点。

【参考书目】

1、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朱凤翰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4、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6、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历史上中枢辅政制度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一节贵族辅政制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君主专制、宗亲贵族、亲贵合一、六卿、尹、三公。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北魏的两部大人制、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勃极烈制、元的怯薛制

清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自辟僚属、宰相开府辅政、三公、二府、宰相开府执政。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分权制约、君权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

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中朝官、外朝官、禁省官。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尚书、中书、禁中三寺、三省制度、二府、中书一省制。

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洪武废相、内阁制度、票拟、司礼监、军机处、多轨辅政制。

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

内阁总理大臣、组织系统。

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辅政制度围绕君权展开、君权与辅政权的矛盾、社会上各种势力的兴衰、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

作业与思考:

1、试述贵族辅政制的机制和特点。

2、简述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消亡。

3、简述皇帝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关系。

4、简述“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5、试论清末的皇族内阁。

6、简述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1、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务体制的各种形式和沿革演变。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六卿、政务官、宗教官、王室服务官。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卿事僚、太史僚、三左、三右、公族、司士、冢宰、文武分职。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三公、九卿、尚书、录尚书事、六曹。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军政合一、二相、八公、省、监、台、卿。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王莽托古改制、北周的政治制度。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唐中期使职差遣的形成、北宋前期的使职差遣制度。

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1、少数民族政权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辽的夷离堇制、金的猛安谋克制、元的怯薛制、清的八旗制。

2、各族“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汉藩有别”的双轨管理体制、民族歧视政策。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金的尚书省、元的中书省。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唐代的六部、明代的六部、清代的六部。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南北通洋大臣、外务部。

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相府、诸卿分曹治事、独立的施政权力、宰相职责、职无常守。

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尚书台、三公、尚书诸曹、三公九卿体制的变革。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总领与分管、六部与寺监之间的关系、祖宗成法、使职差遣的出现。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六部、诸院、寺监、多元多轨体制、相互牵制、皇族事务与机构。

五、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1、发展脉络

军政合一到军政分离、文武不分到文武分职、世袭贵族到封建官僚。

2、儒家理想

《周礼》、德治、礼治、伦理纲常。

3、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

因俗而治、民族融合、民族特权。

作业与思考:

1、试述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的特点。

2、简述部院寺监政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3、简述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

4、试论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5、宇文泰模仿《周礼》进行官制改革的用心与实质。

6、名词解释: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八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夷离堇制猛安谋克制

【参考书目】

1、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

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5、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6、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7、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演变和运行机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九州九畿郡县制历代疆土范围

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

一、国

国、国家、邦、分封制、宗室封王制。

二、省

官署、行台、行中书省、行省、划省的用意。

三、道

少数民族区、贞观十道、分守道、分巡道、专职道。

四、路

宋的路、金的路、明代废路。

五、府

京府、散府。

六、州

禹划九州、13部州、刺史、厅。

七、郡

郡的出现、发展。

八、县

县的出现、历代县的沿革、县的级别。

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封诸侯、建藩卫、君伯、内服外服、郡县制的出现、国野划分、乡里制度。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省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丞相、三司、总督、巡抚、属官、官品。

2、道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节度使、唐代的道、藩镇割据、分守道、分巡道、专职道、道员、巡警道、劝业道。

3、路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帅漕宪仓、五京道、五京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4、府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京府、散府、府尹、知府事、顺天府、应天府、奉天府。

5、州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刺史、州牧、州府机关、军府行政组织、别驾、治中、知州、上、中、下州、师爷、长随、家人。

6、郡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郡守、郡尉、郡监、郡国并行、太守、分州裂郡、隋代改郡为州。

7、特别行政区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少数民族和边疆政区、司隶校尉、三辅、屯田行政区、军镇行政区、都督府、军监、宣慰司、都司卫所、驻防将军。

8、县的主要长官和行政机构

县令、县长、县丞、县尉、学官、教职、掾史、幕友。

9、基层行政组织

乡里组织、乡官、里正、亭、宗主都护制、三长制、保甲制度、里甲制度。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典属国、西域都护、戊己都护、校尉、中郎将。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羁縻府州、都护府、意义、生番、熟番、宣抚使司、安抚使司、宣政院。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土官系统、土司、土府、土州、土县、民族头人。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宣政院、政教合一的管辖制度、乌斯藏都指挥司、理藩院、金瓶掣签制、驻藏大臣、盟旗制。

作业与思考:

1、试述地方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

2、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3、简述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和主要职权。

4、简述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主要作用。

5、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评析。

6、名词解释:分封制郡县制国野制度三长制督抚藩臬保甲制都护府羁縻府州改土归流西域都护【参考书目】

1、严耕望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9年。

2、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3、柏桦著:《明代州县最早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瞿兑之苏晋仁著:《两汉县政考》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

5、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第六章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和司法行政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

一、古代法规的概况

禹刑、汤刑、九刑、法律的法典化、《法经》、秦律、律令格式、典、敕、例。

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

《钦定宪法大纲》、《大清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廷尉、大理寺、三公曹、刑部、御史台、小三司、三法司、都察院、法部。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族权政权的结合、基层司法职能、行政级别与司法审判权限。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

多途径的司法行政、杂议、集议、会审、朝审、缺乏稳定性、人治特色、负面影响。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

一、诉讼制度

放告

1、自诉

口头诉讼、书状诉讼。

2、举诉

连坐举告制度、纵反、匿罪、同谋、等级性。

3、官诉

公诉、举劾

4、自首

自系、自拘、自出、自告、自首条件。

5、越诉上诉

肺石、路鼓、击鼓鸣冤、登闻鼓制度、上诉。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

言证、书证、物证、勘验、宋慈、《洗冤录》。

三、审判制度

1、审级制度

2、审讯制度

对质、刑讯手段、法外用刑、酷刑。

3、判决与执行

神明裁判、法律判决、问拟、看审、宣判、行刑、赎刑。

四、监狱制度

关押、拘押、官吏卒。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

古代的讼师、近代律师的出现、司法辩护制度的出现。

作业与思考:

1、试述中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特点。

2、简述中国古代法规的制定过程。

3、简述从诉讼师到律师的发展过程。

4、简述古代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5、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6、古代监狱的管理及其弊端。

【参考书目】

1、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沈家本著:《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

3、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书局,1984年。

4、程维荣著:《中国审判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

第七章监察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体制

辅弼、谏大夫、侍中省、门下省、集书省、散骑常侍、谏院、审官院、六科。

2、监督监察的行政体制

正、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资政院、谒者台、校事官、特别监察部门肃政廉访使司、巡按。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长官负责的监察制度、监司、正佐相互监督的体制。

第二节监察的职能

一、对上的谏诤

进谏、纳谏、讽谏、顺谏、规谏、致谏、陷谏。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

风闻奏事。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正官僚佐之间的监督、缺陷。

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

一、检核簿册法

运作机制、缺点。

二、举劾案章法

举劾的仪式和程序、特点、缺陷。

三、连坐告密法

连坐、告密、效果。

四、遣吏巡行法

13部州刺史、效果与弊端。

五、牵制监督法

多轨辅政制、官职设置方面的有意牵制

六、密查侦缉法

绣衣直指、校事官、东厂、西厂、锦衣卫、侦缉手段、特务组织。

七、密奏传呈法

上封事、密折制度。

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作业与思考:

1、古代监察行政体制有什么特点?

2、简述明清六科给事中在监察组织中的作用。

3、简述隋唐御史台中台殿察三院的分工。

4、简述古代谏诤的作用及其特点。

5、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6、名词解释:御史大夫、科道官、弹劾、谏诤、巡按、六察、连坐告密法、遣吏巡行法【参考书目】

1、贾玉英著:《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彭勃龚飞主编:《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政治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

3、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4、傅绍良著:《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第八章职官管理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职官管理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

一、荐举制度

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保举制、官府荐举、私荐。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进士科、贡举、制举、考试程序、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三、征辟制度

征召、辟除。

四、荫袭制度

世卿制、世袭、荫袭。

五、其他入仕途径

1、博士弟子和国子、五经博士、太学。

2、赀选世家、赀选、释褐。

3、军功。

4、捐纳、纳资、入粟拜爵、弊端。

5、流外铨和吏员、斗食、佐吏、吏道、流外官。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

特点、弊端。

第二节任用制度

一、任用种类

候补、试用、拜受、兼领、参知。

二、任用方法

册授、制授、敕授、旨授、程序、高级、中级、低级官吏的任用程序。

三、任用限制

出身、资历、官缺制度、三互法、弊端。

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

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巡狩、朝觐、上计、计书。

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

1、考课期限

小满、秩满、资考、考满、京察、大计。

2、考课内容和标准

二十七最、七事考、三等、八法、四格八法。

3、考课行政

各朝负责考课的官员。

三、奖惩制度

1、惩处规制

公罪、私罪、具体规定。

2、奖励规制

政治劳绩奖励、特殊贡献奖励、道德操守奖励。

3、古代奖惩制度的特点

最、不称、作用、弊端。

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

一、等级制度

职事、秩品、勋赐、散阶、爵位、班位、封赠。

二、章服乘舆制度

章服、乘舆、仪仗护卫制度。

三、俸禄制度(附表)

(关键点:)俸禄、世禄制、采邑、官僚制、补贴、陋规、贪污受贿。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一、休假制度

定期休假、年节休假、特别休假、丁忧、终养。

二、退休制度

致仕、致仕种类、意义。

三、抚恤制度

恤典、具体规定。

作业与思考:

1、简述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简述古代官员的等级划分及其历史作用。

3、简述古代任用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简述古代考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5、古代官员的退休抚恤制度有什么进步意义?

6、名词解释:俸禄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征辟捐纳铨选京察大计四格八法

【参考书目】

1、阎步克著:《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

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杨树藩著:《中国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2年。

4、曾小华著:《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5、郭家齐:《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6、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7、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第九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的沿革演变、相关制度及其利弊特点。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表格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胥吏制度

历代的胥吏沿革、职役性质。

第二节幕僚制度

幕僚制度的历史沿革、自辟僚佐制度、幕府制、幕职官、幕友制、师爷。

第三节长随家人

组成、作用、弊端。

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家人、幕友、长随、与长官的关系、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作业与思考:

1、试述胥吏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作用

2、简述幕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治运作的影响。

3、分析书吏、幕友、家人和地方官的关系。

4、名词解释:胥吏“带肚子家人” 长随“三爷” 绍兴师爷

【参考书目】

1、赵世瑜著:《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2、蔡申之著:《清代州县故事》,香港龙门书店,1968年。

3、石云涛著:《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徐炳宪著:《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台湾东吴大学,1974年。

5、柏桦著:《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十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历史上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表格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书制度

一、奏章和诏敕

奏章的种类与演变、诏敕的种类、演变。

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

1、上行文书形式

种类、常见形式及作用。

2、平行文书形式

牒、关、移文、函。

3、下行文书形式

种类、常见形式及作用。

三、文书工作制度

吏、令史、工作程序、主要内容。

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

一、玺印制度

1、皇帝玺宝

八玺、十七玺、三十九玺、玺宝的作用。

2、官员的印信

印信的质地、演变、作用。

二、符节制度

1、调动符节

调兵符节、更换地方长官符节、铜虎符、竹节符、铜鱼符、铜兵符。2、邮传符节

普通邮传、专使邮传、信幡、传符、檄牌。

3、身份符节

符传、鱼符、门符、牙牌。

4、专使符节

符节的形制、等级、旌节。

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

玺印符节的保管、使用、发放、制作。

作业与思考:

1、简述符节的种类和管理制度。

2、简述诏敕和奏章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3、简述平行文书的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4、简述下行文书的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5、试述密批制度在极端君主专制政治中的作用。

6、名词解释:奏本诏令题本批付详文

【参考书目】

1、杨启樵著:《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

2、徐望之著:《公牍通论》,中文出版社,1979年。

3、庄吉发著:《故宫档案述要》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

4、潘嘉主编:《文书学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论文选编》,档案出版社,1996年。撰写人:王丽

国家开放大学2019《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3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3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题,共30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的是()选择一项: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 中共中央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的当选,其所得票数必须() 选择一项: A. 超过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 B. 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 C. 全体一致 D. 超过全体代表的四分之三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是()。 选择一项: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总理 C. 全国人大委员长 D. 外交部长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 选择一项: A. 1953年

C. 1954年 D. 1952年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限为()。 选择一项: A. 无限制 B. 只能任职一届 C.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三届 D.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 选择一项: A. 地方同级人大裁决 B.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C. 国务院裁决 D. 全国人大裁决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选择一项: A. 五级 B. 三级 C. 二级 D. 四级 题目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本成形于() 选择一项:

中国政治制度复习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BD 。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 2、汉代有 ABC 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 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 ABC 等朝代。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 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 ACD 朝为最。 A.东汉 B.隋 C.唐 D.明 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 AB 的权力。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 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 BCD 。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 ABD 。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 8、三国时的“三公”是 ABC 。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 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 AB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1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 BCD ,他们并无实权。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使台。 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 60 岁都要服兵役。 。 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 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司务,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1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 ABC 为代表的经世派。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修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就政体而言,属于同一类型(理解) 国体: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大制度由于特定的国情所致,具有以下特点,即中国特色(问答) 1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2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民主集中制 (四)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回忆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第一部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广义上讲,它不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而且还包括由它产生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 狭义上讲,仅指它的全体会议,而不包括它的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书上狭义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代表总额不超过3000人(1986年修改为不超过3000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一)最高立法权

(二)最高任免权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细节) (三)最高决定权 (四)最高监督权 (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会议开幕需达到法定人数,全国人大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举行。 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我国人大的立法程序包括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 法律草案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 (1)全国人大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必须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对其他法律草案的表决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2)表决方式采用的是法律草案一次性表决,而非逐条表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从属于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全国人大监督;全国大人有权罢免常委会组成人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国家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在全国人大补选之前,由委员长暂时代理国家主席职位。 现行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委会辞去常委会的职务。 人大常委会有哪些职权? (一)国家立法权 (二)法律解释权 (三)监督权 (四)决定权 (五)任免权 (六)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议案。 中国的行政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一般的行政区域,即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镇等; 二、民族自治地方,即省一级的自治区,省级与县级之间的(地级)自治州、县一级的自治县; 三、特别行政区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作业12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 2、1954/《选举法》 3、形式上/实质上 4、宪法/保障人权 5、五/互选 二、选择 1C 2D 3 A 4D 5A 6C 7D 8B 9B 10C 三、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 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 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非正式约束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 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 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包括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狭义的制度指 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2、中共的组织原则:指人们在指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利制约 原则和法治原则。

3、人大代表视察权:视察权是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是指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 有权参加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种专题调查和视察活动,了解同级政府、法院、 检察院的工作情况,收集选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那些基本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 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答:(1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2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3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4组织和动员社会。(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 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

国家开放大学2019《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4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题共30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法院院长,或者被任命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选择一项: A. 21岁 B. 22岁 C. 23岁 D. 20岁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军事法院的设置、撤销和人员编制由()决定 选择一项: A. 国防部 B. 中央军委 C. 全国人大 D. 最高人民法院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 选择一项: A. 每年举行一次 B. 每季举行一次 C. 每两年举行一次 D. 每半年举行一次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三大”的设想,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中,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

选择一项: A. 由各级党委管理 B. 由中共中央管理 C. 由所在组织或单位依照各自的章程或条例进行管理 D. 实行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管理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中,体现工资待遇的是() 选择一项: A. 职务 B. 职类 C. 职级 D. 职称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公务员旷工或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受到辞退的时限之一是一年内累计超过() 选择一项: A. 30天 B. 20天 C. 15天 D. 25天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提升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基层工作经历() 选择一项: A. 3年以上 B. 5年以上 C. 2年以上 D. 4年以上 题目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历年题目(有整理过的)

2012年 41.简述政治制度的特点。 42.简述全国人大立法权的内容。 43.简述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 44.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45.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6.试述我国《代表法》对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主要保障措施。 47.试述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具有的双重性质。 48.联系实际,具体论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36.简述人民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 37.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 38.简述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39.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主要职权。 40.简述国务院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析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 42.试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工作制度方面的体现。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0分) 43.2010年底,M县人大常委会将对县政府工作进行例行评议,要求县政府领导成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并接受评议。消息披露后,社会上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人大应切实履行其监督政府的职能,这样才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有的认为,人大“管头管脚”,不利于发挥行政首长的积极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有何法律依据? (2)结合案例,分析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本级政府监督的重要意 36.简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P27-29) 37.简述国家主席对外方面的职权。(P124) 38.简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P151) 39.简述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P293) 40.简析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因。(P54)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2.议行合一:国家权力机关统一掌管立法、行政等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规范选举活动的各类制度。其含义包括:(1)广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2)从中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3)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4.行政组织体制: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层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关系和结构体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6.政党制度: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指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以及各政党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 1.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 ①国家xx: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具体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在不与该法律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②法律xx: 1978年宪法第一次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职权。 凡关于宪法、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加以补充。这种解释或者补充规定与原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③监督权: 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的实施。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包括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④决定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⑤任免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⑥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包括主持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大会;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大的任期;主持全国人大预备会议;审查代表资格;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等。 ⑦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2.选举制度主要原则: ①普遍原则: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

SAQ 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P4 ①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②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③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P18 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监督权⑤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Ⅲ我们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98 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秘密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Ⅳ我国行政监督的途径有哪些。P142 外部监督(包括权利司法政党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包括上级审计监察监督)Ⅴ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包括哪些?P146 按照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和优点。P271 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优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Ⅶ香港行政长官在哪些情况下必须辞职。P325 ①因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无力履行职务;②因两次拒绝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仍以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所争议的原案,而行政长官仍拒绝签署; ③因立法会拒绝通过财政预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而解散立法会,重选的立法会继续拒绝通过所争议的原案。④行政长官短期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政务司长、财政司长、律政司长依次临时代理其职务。 Ⅷ什么是党组。P37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和党组四个组成部分。 现行党章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可以成立党组。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团结非党干部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工作。 Ⅸ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P392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各方代表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旧政协"。这个会议通过了五项决议。①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②和平建国纲领。③关于国民大会的问题的协议。④关于宪法草案的协议。⑤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这些协议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1 一、选择题 1、夏朝立国,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阶段。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 ) A.占卜 B.分封制 C.禅让 D.世袭制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3、下述政治制度中有利于维护政治统一性与联系性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为保证将黄册作为对人民进行赋役管理的依据,明政府推行了( ) A.里甲制 B.关津制 C.土司制 D.卫所制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 2. 洪宪帝制 3. 世公世卿制 4. 三省制 5. 藩镇割据 三、简答题 1. 清末新政的内容 2. 明代内阁制的确立过程 3. 两税法的内容 四论述题 朱熹《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结合材料,论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 一、选择题: D B C A 二、名词解释: 1. 大元帅制: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的政治体制。1923年2月,孙中山在陈炯明叛乱失败后由 沪南下,重入广州,组织大元帅府。大元帅府之大元帅,被赋予极大的政治及军事权力:(一)一切重要政务,由大元帅处理;(二)各总司令、司令、军、师等军队,由大元帅指挥调度;(三)政府机关之组织、各机关之增设与裁并及重要官吏之任免,皆由大元帅为之;(四)大元帅得公布条例,发布命令; 条例之由各部公布者,须经大元帅之核准。由此可知,孙中山这次确立的大元帅制度,实是具体而微的制度。他经南北军阀多年之排挤,已感到欲有所作为,必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2. 洪宪帝制:1915至1916年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 帝位,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称帝使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列强也撤回了对袁的支持,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3. 世公世卿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卿是古代的高级官吏,世卿世禄中的“卿”不仅指卿,还泛指卿、大 夫、士等一系列官吏,“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世卿世禄制即是指西周时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等官吏可以父死传子,世袭此职,世代享有该职俸禄。有学者认为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朝,但并无确切的资料提供证明,可考的世卿世禄制见于西周时期。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宗室和功臣,册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而在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和各诸侯国内,则进一步册封卿为治国的官员,卿下面则为大夫,再下是士。 4. 三省制:三省制是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共同行使宰相职务的制度,萌芽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宋因之而成熟,元废。三省是皇帝的最高辅助机构,通常以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并共同商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定。三省制反映了君权的加强。并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关系上的平衡 5. 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是军镇。唐王朝设置军镇的初衷是维护唐朝的统治,但军镇发展到唐中叶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2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2分)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2分)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2分)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第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2分)第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4.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4分)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二

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5题共15分) 1.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的是() A.宪法制度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A.25周岁 B. 35周岁 C. 45周岁 D.55周岁 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B.不得超过15年 C.不得超过20年 D. 无限制 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 A. 国家副主席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D.国务院总理 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是()。 A. 国家主席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国务院总理 D.外交部长 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 A.中共中央总书记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 A. 1951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4年 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中共中央书记处 B.国务院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限为()。 A.只能任职一届

B.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C.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三届 D.无限制 1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的是()。 中共中央政治局 B. 中共中央书记处 C. 全国人大常委会 D. 国务院总理 1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 A.一季度召开一次 B. 两个月召开一次 C. 每月召开一次 D. 不定期召开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 A. 国务院组成部门 B. 国务院直属机构 C.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D.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1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A.全国人大裁决 B. 地方同级人大裁决 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D.国务院裁决 1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 A.当年12月30日前 B. 下一年1月10日前 C. 下一年1月30日前 D. 下一年2月15日前 1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A.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五级 1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市的主体是() A. 镇 B.县级市 C.地级市 D.副省级市 1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本成形于()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_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答案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3、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 全国人大。 4、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5、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中央委员会。 6、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18岁以上。 9、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B.单一制。 10、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二、多项选择题 1.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BCDE 2.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BF 3.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以下哪些权力的分立ACE 4.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BEF 5.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ABCDEF 三、辨析题,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 错。阶级社会才有。 2.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宪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错。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们常说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对。政治体制只是政治制度的中、外层。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对。我国宪法虽突出了中国特色,但也是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5.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因此没有任何特权。

错。代表在执行代表职责时,有一定特权。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P77) 答:⑴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⑵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⑶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⑷组织和动员社会;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 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监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首先,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其中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其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再次,各级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是民主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专制权力。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些都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是B.国家主席。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作业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 作业二讲评 一、单选题 1、B 2、A 3、D 4、D 5、B 6、C 7、A 8、D 9、B 10、C 二、多选题 1、ABC 2、ABDE 3、BCDF 4、ABCD 5、ABC 三、辨析题 1、错。法律未经国家主席公布,不能生效。 2、对。在实践上,需要冠以国务院名义的重大决策通常都是中共中央的既定决策,而 并非国务院的独立行政行为。 3、错。地方政府不具有独立的政治和行政地位,基本上是中央政府设置在地方的分治机构 4、错。行政法规的法律等级和效力仅次于法律。 5、错。民族乡不具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只是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农村一般行 政地方。 四、简答题 1、我国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包括哪几个方面? (1)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公布法律;任免权;发布命令;荣典权。(5分) (2)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5分) 2、总理负责制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国务院的工作由总理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总理是国务院的惟一法定责任人和最高领导人。(2分) 第二,在国务院内部,实行总理负责制。只有总理才是国务院的负责人,其他国务院组成人员只是总理的助手,并只对总理承担责任。(2分) 第三,总理享有国务院职责范围内的决策权。(2分) 第四,总理享有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及其他国务院工作人员的提名权(2分)

第五,总理享有决定、命令、行政法规和议案的签署权。(2分) 五、论述题:国务院有哪些行政方式?其内容如何? 答: (1)参与立法 (2)行政立法 (3)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4)直接命令; (5)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 (6)审计和行政监察; (7)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 (8)专项拨款; (9)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 (10)垂直管理 (以上10点,少1点扣2分。须稍作展开论述,否则扣5分) 六、课堂讨论发言提纲 主题:你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府的职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评分:不能抄教材内容,要自己查阅资料,提出观点并阐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