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复习资料精华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复习资料精华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复习资料精华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复习资料精华版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最新精华)

规定精读作品70篇,每篇精读作品的具体考核要求是:

一、《蒹葭》

1、领会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痴情追求与追求未得的无限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及。

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3、说明诗中“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在水一方”是“企慕之境界”诗中那种执著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坚韧,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4、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

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②表示时间推移。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的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3、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把握“氓”的性格特征。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与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的。而氓的欺骗与虚伪、以德报怨,则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4、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

境,富有生活气息。

三、《郑佰克段于鄢》

1、领会故事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趋势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西周时期形成的礼乐制度在各诸侯国频繁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分崩离析,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权斗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甚至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2、识记郑佰克段于鄢的大致经过。本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3、分析郑伯以及姜氏、共叔段的形象。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和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这一切都突出了庄公有计谋、城府深的性格,他终于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一方。至于武姜的毫无原则观念,偏心自私心理。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愚蠢贪婪,文中也有生动的表现。

4、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

《春秋》通过微言大义体现作者的褒贬之情,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手法称“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

1、领会的“鲁仲连义不帝秦”具体内容。在秦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膝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

2、概括鲁仲连的性格特征。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既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追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分析矛盾,直陈利害,有利于据,义正词严。首先用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敌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候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受其害。其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

4、举例说明鲁仲连举史实为例的论说方法。鲁仲连善

于运用历史上的事件与现实中的情况作对比或者是类比,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鲁仲连在向辛垣衍阐述帝秦之害时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受其害。其次他还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五、《侍坐》

1、识记本文是孔子与学生一起讨论抱负志趣,这是一种教育方式。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的发言做了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的记载。

2、分析文中孔子形象以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个性。孔子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和循循善诱、因人施教的老师形象。子路个性直爽豪放、志向远大,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

3、说明曾皙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六、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说明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并作评价。宣

扬仁政,反对暴力,提倡王道,反对霸权主义,描绘了富国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表现了孟子关心民族,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战国中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笼统反对使用武力用以脱实,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2、分析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时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过程。.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3、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七、荀子《劝学》

1、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的重要作用在

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2、领会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评价荀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4、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八、屈原《离骚》(节选)

1、领会《离骚》节选部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展现的作者品格。

首先是自叙世系、出生年月、出生气度和名字的由来。接着是努力培养后天的才干,博采众长,提高能力,争分夺秒,抓紧时间,严以律己,增加毅力,即所谓“修能”。后来又努力培植人才,广结同志,但众芳芜秽,人才变质,归于失败。最后设想自己回头再思,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继续奋进。这一部分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

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以及诗人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2、简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对理想的不懈追求。(2)、强烈的主观抒情。(3)、丰富奇特的想象。(4)、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5)、象征手法的运用。

3、具体分析此诗运用的象征手法,说明其表现的深刻意蕴。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它的一大特色,文中大量的香花草木、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其本来意义的性质而存在的,他们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生命精神,表达了诗人不得见用的怨愤。本文提到的花草树木很多。其中香草占绝大多数,在本文中香草占绝大多数,在本文中主要有三种象征意义:第一、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第二、用种植香草表示广泛的培养人才。第三、用众芳芜秽比喻人才兑化变质。

九、李斯《谏逐客书》

1、领会本文的写作缘由及其针对性。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评价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1)列举史

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

3、具体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十分醒目,发人深思。

十、贾谊《过秦论》

1、领会本文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的特点及其效果。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2、分析文中所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3、说明本文运用对比的特点。(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

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十一、司马迁《项羽本纪》(节选)

1、识记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垓下之围(叙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2、分析项羽性格的多面性。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

3、具体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运用了多种艺术方法,有的是正面描写其语言和行动,而在钜鹿大战,东城决战时又注意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赤泉候人马辟易,间接表现其威震战场的勇武。此外,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都把项羽写的活灵活现,形神兼备。作者还采用以次要人物与之对照的写法,如鸿门宴中的刘邦、范增、樊哙、张良等人的种种表现,都有利于突出项羽的形

象。

4、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及含义。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十二、班固《苏武传》

1、分析苏武及形象,其坚强的个性、崇高的气节和热爱祖国等主要特征。

本文生动的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坚强的个性、崇高的气节、热爱祖国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再次,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

2、分析文中裁剪得法、善于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特点。一般情况只作简要交待,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对卫律的逼降和李陵的劝降以及卧雪牧羊等,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领会卫律、李陵两人思想情感的差异。卫律死心塌地投敌,满足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幅叛臣嘴脸;李陵计较

个人恩怨,置民族大义于脑后,但内心尚有愧,面对苏武,痛苦而泣。

十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1、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情节,简要说明其“双线推进”的结构方式。(1)、刘兰芝和焦仲卿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兰芝向焦仲卿倾诉,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他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派人来为儿子提亲,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水自尽,仲卿听说后也上吊自杀。最后两家将二人合葬,葬后二人化为鸳鸯。(2)、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诗中多用照应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

2、领会此诗通过刘、焦二人婚姻的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思想意义。通过刘兰芝、焦仲卿殉情而死的

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讴歌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3、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分析以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都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简析兰芝辞别与“太守迎亲”两处描写对刻画人物、烘托悲剧主题的作用。“兰芝辞别”表现兰芝性格坚强,不在婆婆面前露出惊慌与悲伤:“太守迎亲”反衬兰芝不慕富贵荣华,忠于爱情。

十四、《迢迢牵牛星》

1、领会此诗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相思离别之情。.借织女思牛郎的神州故事,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是最早比较完整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篇。

2、具体分析诗中的六处叠字对描写物态、表达情思所起的作用。迢迢-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的样子;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札札-织机声;盈盈-水清澈的样子。表达感情色彩的叠字是“脉脉”。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和谐回荡

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美。

十五、曹操《短歌行》

1、说明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是担忧功业无成。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是担忧功业无成,是要珍惜光阴,想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简)

2、领会此诗表达诗人渴望招贤纳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诗人渴望招贤纳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心愿。“对酒当歌”四句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贤求才、宴饮嘉宾等的描写,生动的展示了诗人求贤不得的焦虑、既得贤才的快乐、唯恐贤才不来的忧虑等。最后“山不厌高”四句诗人要统领贤才,虚心待贤,完成统一大业的襟怀抱负。

3、说明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深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表达对贤才的殷切期待之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表达求贤既得,尽礼娱宾。

4、简析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喻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用的手法及其喻意:用得是比兴手法。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比

兴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含蓄深沉,有助于诗歌主旨的表达。

十六、王璨《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1、识记此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识别。

2、分析“饥妇弃子”描写的深刻含义。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3、领会末四句用典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诗经。曹风。下泉》之典。作者登上霸陵,思念汉文帝时代的太平盛世,体会到《下泉》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明主拯救世乱的愿望。

十七、王璨《登楼赋》

1、识记本篇是抒情小赋。(1).所登之楼或指当阳城楼,或指荆州城楼。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应为麦城城楼。

(2).抒发了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是魏晋抒情小

赋的名作。

2、领会作者抒发了思念故乡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十七岁时,王璨因董卓之乱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到写此赋时已有十几年。这十几年正是王璨风华正茂的时代,本想有一番作为。但刘表“外貌儒雅,而心多猜忌”,加之王璨“貌寝而体弱通悦”,所以受到刘表的轻视。这使王璨既有长期寄居异乡的忧伤,又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感慨,故登上麦城城楼,借眼前所见的景物,抒写自己真挚深沉的怀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3、简析赋中各个段落之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及情景相生的特点。第一段写登楼的原因及登楼所见的景物。开头两句说明登楼观览是为了消忧。以下皆由此生发。第二段从遭逢乱世长久漂泊在外写起,登高向北方的故乡眺望,山高水深,交通阻绝。作者的思乡之情,原就与他的政治遭遇有关,于是自然过渡到第三段的怀才不遇之情,抒写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四句对照开头,登楼非但没有消忧,反而增忧,忧心殷殷,夜不成寐。全文情景相生。有时情以景起,有时借景抒情。

4、举例说明赋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和作用。(1)昔尼父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孔子在陈绝粮。曰:归

欤,归欤,借此表示希望返回故乡。(2)“钟仪幽而楚秦兮,庄舄显而越吟。”钟仪被俘,操琴仍演奏祖国-楚国乐曲:庄舄在楚任职,病中呻吟仍是祖国-越国的方言:表示怀念故乡之情始终不变。(3)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侧”:表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徒有修身洁行、怀才立德而不被任用。

十八、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1、识记此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1).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作者曹丕。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2、分析诗中塑造的女子形象。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其中运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星汉”指银河。

3、说明诗中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萧索悲凉的景象,营造出寂寞凄清的氛围,对女主人公孤独索寞的情怀起了很好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十九、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1、识记此诗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白马王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到京师洛阳朝会。曹彰暴死京都。七月,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想同路东归,以叙友情,但监国使者不许,曹植便写此诗以泄悲愤。

2、领会此诗内容在抒写兄弟生死离别之悲外,还对受朝廷猜忌、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大部分章节抒写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与曹彪分别而发。诗人感情激愤是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透过对谗巧之徒的怒斥,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曹丕的怨愤。

3、说明第三章中的“鸱枭”“豺狼”“苍蝇”等的喻义。(1)鸱枭、豺狼、苍蝇喻弄权的、花言巧语的奸邪小人,谗巧搬弄是非的小人。这些坏人造成了兄弟失和、骨肉疏远。(2)用比兴手法。

4、分析第二、第四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第二章写淫雨霏霏、归路崎岖。第四章写陷入相思苦痛之中的诗人,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的肃杀凄清景色,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这些景物描写都很好的烘托出诗人对骨肉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情和充斥内心的愤激之情,情景交融,构成完整的意境和惆怅沉痛的氛围。

5、简析此诗辘轳体的结构方式。本诗结构的浑然一体

和辘轳体形式的采用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针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本文除了第一、二章之间没有用辘轳体外,其余各章之间都使用了辘轳体。这种手法能够使各章之间紧密相连,一气呵成,流转自如,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畅达而强烈,同时又使人们记忆和传颂。

二十、李密《陈情表》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为了安抚蜀汉士族,同时也为吸引吴国的士族,减少灭吴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怀柔政策,征召他们担任官职,李密就是其中之一。李密不肯应召,除为供养祖母外,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司马氏在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大肆杀戮,加之中原大族向来轻视南方士人,因此,李密有所顾虑,心存观望,力求暂缓赴任。于是,他记下这篇言辞恳切,感人至深的陈情表。

2、分析本文以情动人、以理喻义、委婉得体的陈情思路。(1)开端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幼年父死母嫁,缺亲少故,自己体弱多病,孤苦零丁,只有与祖母相依为命。(2)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在朝廷征召下进退两难的境地,申诉自己矛盾委屈的心理打动人心。(3)接着在陈情的基础上说理表态。以实际情况而言,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合情合理,令人感

动。

3、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及其含义“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二十一、左思《咏史》

1、概括此诗主旨:对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这首诗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局面,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弟子窃据高位,英俊的寒门士子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是受压抑者的不平之鸣。

2、分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在诗中的表达作用。这两句意谓士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这两句在诗中起过度作用,既表达了对积重难返的门阀制度的强烈愤慨,也是对前面“士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引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两句,所以才自然地引出下文吟咏的汉代史实。另外,这两句诗的描写也显示了诗歌的含蓄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加深了诗歌的抒情性。

3、领会这首咏史诗中所用的史实。这首诗最后四句用具体史实作证,表现“士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具体内容,紧扣《咏史》这一诗题。“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