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的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的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拉斯维尔的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此模式需要注意:

(1)此处的“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

(2)“讯息”“信号”认为,无论是通讯还是传播,“发出的”和“收到的”往往不一致。

(3)强调“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

德佛勒的控制论模式

此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德佛勒强调,传播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看传者对“反馈”重视的程度如何。提示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

此模式认为,任何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或者团体,都可视作“传播单位”。都兼具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并有四种功能:传送、接受、编码和解码。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初级群体(基本群体):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较大的社会结构:关系较为松散的群体,例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

社会总系统:民族、国家乃至世界。

另需注意,“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E.g.“别人家xxx”

任何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原因在于:

(1)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2)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及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往往只强调一些侧面和维度(3)模式存在容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局限

因此,对各种模式应采取兼容并包、批判吸收的态度,认真地加以思考、对照、补充和发展。

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功能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也可以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启示: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看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也包括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双向性问题:绝大数多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和交互的。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论述题】

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维尔与5W模式(见第一章)

(2)勒温(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勒温认为,传播的内容有无效果,或能否被受众接受,既取决于传者,又取决于在两者之间的那个守门人(把关人)。休梅克重新定义“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霍夫兰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并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霍夫兰认为,态度在解释行为变化方面很有价值,在确认某些情况下态度影响行为,并发现他们什么时候影响,什么时候不影响,是一种重要的说服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5)李普曼与《舆论学》

李普曼提出了“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概念。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

(1)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

该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有G·默多克和P·戈尔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探讨媒介结构及其控制问题,认为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由此支配者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生产。从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

(2)文化研究学派

又称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是集大成者,最著名理论“解码与编码”

理论。他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的编码。之后,文化产品进行流通消费环节,也就是信息从编码者向受众转移的过程。此时,受众接受媒介讯息,并根据自身的话语环境,对编码的信息进行解读,就是信息解码的过程。

该学派学者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方法。该学派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文本,透过符号分析,揭示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的争霸。

(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

“霸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对社会实行知识和道德导向,并围绕自己的目标建立新的社会联盟系统或新的“历史集团”的能力。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简单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利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

意识霸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名词解释】

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媒介偏向: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和羊皮纸,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到额媒介,如草纸等,较适合克服空间障碍。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即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报纸等。

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等。

【简答题】

印刷传播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的复制生产,使报纸、书籍、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们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论述题】

网络传播的影响:从传播角度看,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存在,可以自主地寻找和接受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一员,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

(2)所有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让受众在自己方便的额时候浏览和收听。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

(3)传播呈现出以手机为代表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点对面”“面对点”和“面对面”等新媒体传播模式。这种双向的传播,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进行互动。

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的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只是的增加和累积呈金字塔状发展。

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文字传播使人类传播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印刷传播使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电子传播使人类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间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网络传播使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种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变化。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简答题】

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在大众传媒与政治之间,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占主导地位的。主要表现为:

(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国家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立场,决定了一国占据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的根本立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 A、施拉姆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麦克内利 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A、麦奎尔 B、卢因 C、阿特休尔 D、拉扎斯菲尔德 3、“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 A、伯洛 B、德福勒 C、申农 D、奥斯古德 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 A、德福勒模式 B、拉斯韦尔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D、布雷多克模式 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 A、客观性 B、显性内容 C、系统性 D、定量性(化) 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

B、满足性的 C、社交性的 D、游戏性的 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 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 A、记者 B、传媒的经营者 C、编辑 D、传媒的所有者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 A、印刷媒介 B、大众传播事业 C、报纸和杂志 D、新闻出版事业 ll、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 A、消息性内容 B、娱乐性内容 C、新闻性内容 D、知识性内容 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这句话表明()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有限的 C、语言是抽绎的 D、语言是灵活的 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这个科学家是() A、兹活里金 B、马克斯韦尔 C、尼普科夫 D、德福勒斯特 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 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7月自考试卷_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2003年7月自 考试卷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14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_______、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 2. 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包括语言传播革命、书写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_______和互动传播革命。 3. 信息侵略一旦突破了_______的防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中的横向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_______、系统论方法“三论”方法。 5. 区别和认识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可以运用_______、参与程度、传播速度、保存时间、媒介威望、传播过程等六种尺度和标准进行分析。 6. 广播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被人们称为_______媒介。 7. 求新求快、求实重尊、求知得趣、求富重乐、求近重软、求曲重奇、求深重活、求真重美是受众_______的八种表现。 8. 中国大陆在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值得重视的研究倾向是重复性、依赖性、_______、实用性。 9. 运用赞扬法要注意四点:真心诚意、明确具体、符合实际、

_______。 10. _______、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三个构成要素。 11. 媒介信息的主要特征为新闻性、_______、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 12.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有补充作用、_______、强调作用、否定作用、重复作用、调节作用。 13. 对于传播者和决策者,在传播谋略策划中,最困难的不是做决策、想主意,而是充分地占有、正确地把握_______。 14. 因为新闻报道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现实中完全没有成见、像白纸一般的_______报道是不存在的。 15. 意见领袖的形成因素包括价值、信源、知识面、_______、人际交往、社会地位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符号用来代表什么,叫做( )。 A. 符号的形式 B. 符号具 C. 能指 D. 所指 2. 亚历山大·戈德所说的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属于传播的定义的( )。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B. 议程设置论 C. “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 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 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 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B.编码C. 编码和译码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 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B.社会系统C.环境系统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B. 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D. 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B. 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D. 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B.双项直线性C.单项循环性D. 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B.操控C.施控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B. 抽样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B.肯定C.否定D.批判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最新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A)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D)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B) A.控制过程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D.反馈过程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 A.编码—解释者—译码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解释者—编码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B) A.证真B.自变量 C.证伪D.因变量 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A)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C)A.托尔曼B.拉斯韦尔 C.皮亚杰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A)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C) A.巴斯B.怀特 C.卢因D.伯洛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 A.社会责任理论B.西方资本主义理论 C.集权主义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1.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从语义学的角度归纳了语言的三种特性,其中之一是(D) A.语言是生成的B.语言是演绎的 C.语言是无限的D.语言是静态的 12.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它们是物质、能量和(B)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

2019年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4)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ll、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 A、身体语言 B、类语言 C、自然语言 D、生成语言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抽绎的 C、语言是有限的 D、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

4月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 2018 年 4 月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642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上世纪 70 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 受信、 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l 、 A 、 施拉姆 B 、卢因 C 、 拉斯韦尔 D 霍夫兰 A 、 麦克卢汉 B 、 霍夫兰 C 、 布雷多克 D 、 梅罗维茨 3、 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A 、 拉斯韦尔模式 B 、 德福勒模式 C 、 布雷多克模式 D 、 申农—韦弗模式 A 、 信源 B 、传播单位 C 、 信宿 D 反馈机制 5、 A 、 客观、系统、定量 B 、全面、准确、完整 C 、 客观、系统、定性 D 全面、准确、规范 6、 A 、 控制组 B 、 实验观测 C 、 实验组 D 、 实验条件 7、 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丹尼尔 B 、 赖特 C 、 麦奎尔 D 、 怀特 8、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2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ll 、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A 、 工具说” B 、“游戏说” C 、 社交说” D “麻醉说” 9、 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 、 记者 B 、广播电视 C 、 编辑 D 传播媒介 A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 、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 、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 、 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A 、身体语言 B 、 类语言 C 、自然语言 D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生成语言 A 、语言是静态的 B 、语言是抽绎的 C 、语言是有限的 D 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A 、兹活里金 B 、费森顿 C 、尼普科夫 D 波波夫 14、麦克卢汉以各种媒介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 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又称( A 、部落前文化时期 B 、部落文化时期 C 、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 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15、有观点认为,人们对大众传媒发出信息的选择会受到家庭、朋友和熟人等的影响。该 观点属于受众理论中的( A 、个人差异论 B 、社会分类论 C 、社会关系论 D 选择性因素理论 16、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最后一关是受众的 A 、选择性注意 B 、选择性暴露 C 、选择性记忆 D 选择性理解

传播学概论重点 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4月传播学概论自考试题

2010年4月传播学概论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4月自考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