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本整理的核心知识点按照老师给的最新版的Ppt胶片顺序进行排列。

字体颜色为灰色的部分表示整理者的个人意见。

Chap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本章内容大致了解即可,关键是OSI模型(包括各层的作用),TCP/IP模型,二者的评价重点看一看。

核心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作用:(Business Applications)资源共享(C/S模式;硬件、软件、信息),通信,电子商务;(Home Applications)远程信息访问,通信(Peer to Peer),交互式娱乐,电子商务;(Mobile Users)固定和移动:指计算机是否改变网络接入点;有线和无线:指使用的传输介质;(Social Issues)

通信历史:1837电报,1876电话,1946ENIAC(第一台计算机),80年代PC发展,90年代网络发展

首次结合:1952年,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远距离的雷达和其它测量控制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

较紧密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航空公司飞机订票系统SABRE-1,一台大型计算机和遍布美国的约2000多台终端相连。

深度结合:1969年底开始的ARPAnet。美国国防部DoD(Department of Defense)的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网络。

(1)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20世纪50年代)

特点: 是“终端-计算机”通信,彼此之间有明显

的主从关系(有人认为这还不能算是计算机网

络,只能称用联机系统)。

缺点: ①主机负担过重,既要承担数据处理任务

又要承担通讯任务;

②线路利用率低,特别是在终端远离中心计算机

时尤为明显。

改进: ①通过前端处理机使主机不用管理通信;②终端经过集中器通向主机。

前端处理机:通信处理机也称为前端处理机,有时也可简称为前端机。前端处理机分工完成全部的通信任务,使主机不用管理通信,而专门进行数据的处理。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效率。

集中器:为了节省通信费用,可在远程终端较密集处加一个集中器。集中器的一端用多条低

速线路与各终端相连,其另一端则用一条较高速率的线路与计算机相连。

(2)第二阶段:计算机通信网络(两级结构,逻辑上的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由主机系统的软硬件、数据库等各种资源组成。承接各种数据收集、查询及处理业务。通信子网:通信线路把分散在不同地点通信通讯控制处理器连接起来,负责全网的数据通信。

(3)第三阶段:计算机网络标准化时代

1974,IBM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1975,DEC 数字网络体系结构(DNA );1980,IBM 、Xerox 、DEC 发布Ethernet 规范;1981,ISO 的OSI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四种无线网,综合了新课件“计算机网络01”中第66-69页的胶片)

无线个域网(WPAN )Bluetooth IEEE 802.15,Zigbee IEEE802.15.4,UWB IEEE 802.15.3; 无线局域网(WLAN )802.11b 2.4GHz ,11Mbps

802.11g 2.4GHz ,54Mbps

802.11a 5GHz ,54Mbps

802.11n 2.4 GHz 和5 GHz ,108Mbps 、320Mbps 、500Mbps 或600Mbps

Wi-Fi IEEE 802.11;

无线城域网(WMAN )IEEE 802.16d 固定 70Mbps

IEEE 802.16e 移动(120km/h ) 70Mbps

Wi-Max ;

无线广域网(WW AN )2.5G (GSM ,CDMA ),3G (W-CDMA/CDMA-2000/TD-SCDMA ),

B3G/4G

IEEE802.20 支持最高时速可达250km/h 的移动性

Residential access 四种接入方式:Modem ,DSL ,Cable Modem ,Wireless

Campus access :Ethernet 、FDDI 、Wireless

Autonomous System (AS)

Internet 发展史: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它由美国阿帕网(ARPAnet ,1969)发展而成,主要采用TCP/IP 协议。

中国Internet 发展史,网络出口带宽,CERNET 的网络结构、拓扑结构

IPv6(也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或IPng )发展史:国内CERNET2 的建设

骨干网与接入网(1/41)

因特网的标准化

网络的分类:

按网络规模

划分 按传输技术

(Types of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

广播网络(Broadcast Networks ) 多机器共享单一信道,Packets 可被所有人收到,由地址判断是否接收,分为Broadcasting (广播,利用特殊的地址)

和Multicasting (组播,信宿是一个子集) 点到点网络(Point-to-po int Networks ) individual pairs of machines Unicasting (单播,传输途经其他主机)

分析按规模划分的网络,主要有三个方面:Size、transmission technology和topology。Local Area Networks

两种广播方式Bus (IEEE 802.3, Ethernet)和Ring (IEEE 802.5, Token Ring)

拓扑结构

星型网络:①所有站点接到一个具有转接功能的中心节点(HUB/Switch)。②各站点之间的通信都必须通过中心节点转发。③主要有共享和交换两种工作方式。④集中控制,中心节点的性能及可靠性决定了整个网络。符合结构化设计要求。⑤简单,可靠,是目前主流的结构。树型网络(多级的星型网络):组成——各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处于越高层次的节点,其可靠性要求越高。优点——这种结构总线路长度较短,容易扩展和进行故障隔离。缺点——结构比较复杂且对根的依赖性太大。

信道分配方式:静态分配(分成时间片),动态分配(集中化的,由一个single entity负责指定发送顺序)(非集中化的,节点自己决定要不要发送)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based on cable TV.

Wide Area Networks

通信子网的传输介质:铜缆、光纤等。

Message cut into Packet / Cell, the packet is received at each intermediate router in its entirety, stored there until the required output line is free, and then forwarded.

点到点全连接结构网络部分连接不规则结构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不同于主从式计算机系统,因为每台计算机独立)

(不同于分布式系统,分布式基于软件,是架构在网络之上的,对用户透明。这里的透明指用户不知道其发起的操作是如何通过分布式系统完成的。而网络是不透明的,用户需指定目的主机)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资源子网:若干主机组成,向用户提供服务

通讯子网:路由器以及通讯线路

一系列协议:事先约定双方必须遵守的规则。(Host-Host、Host-Subnet、Subnet内部)

计算机网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传输系统的利用

充分合理利用传输设施

复用:在多个用户之间分配传输系统的总传输能力

拥塞控制:保证传输系统不因传输请求过量而超载

接口

设备与传输系统之间的连接

信号的产生

按某种格式产生具有一定强度的电磁波信号

能够在传输系统上传播

能够被接收器转换为数据

同步

在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达成某种同步

接收器能够判断信号的起始、结束和信号单元的持续时间

交换的管理

通信双方为交换数据而建立连接

通信双方数据处理设备的其它协商工作

差错控制:检测或纠正因信号失真或信道噪声等原因而产生的传输差错

流量控制:保证信宿设备不会因信源设备发送太快以至无法及时接收和处理这些数据而导致超载

寻址

当传输设施被两个以上设备共享时,信源必须给出信宿的标识

路由选择

当传输系统是不只一条路径的网络时需要确定路由

恢复

信息交换过程中因通信系统某处出现故障而致使传输中断,需要从中断处恢复工作,或者把系统被涉及部分恢复到数据交换开始之前的状态

报文格式化

数据交换双方必须就传输的数据格式达成一致协议

交换代码转换、压缩、加密

安全措施

发送方希望确保只有它期望的接收者接收到数据

接收方希望保证收到的数据来自正确的发送方,且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改变

网络管理

数据通信设施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合理地规划和配置,需要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并处理拥塞、死锁、故障等引发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概念——

协议与协议体系结构

协议分层

为减少协议实现的复杂性,大多数网络都是按层(Layer)或级(Level)的方式来组织的,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

不同的网络,其层的数量、各层的名字、内容和功能不尽相同。然而,所有网络的低层

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一定的服务,而屏蔽服务的细节。

优点各层之间独立,通过接口服务

灵活性好,只要接口不变,则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改进实现

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分别可以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

易于实现与维护

有利于标准化

分层可以遵守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每层的功能应是明确的,并且互相独立

层间接口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应尽可能少

层数适中,7 ±2

由协议分层引出的概念

层(不同机器中对应的层称为对等实体(peer entity),第n层的通信规则和功能由该层的协议描述,相邻上下层之间都有接口,接口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协议(是水平的,是对等双方相同层次,即对等实体之间的):计算机网络同等层次中,通信双方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协议的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即语法、语义和时序(也称同步)。

语法:确定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确定协议元素的种类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Timing),如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中文版书第23页图1-13,主机1和主机2各层之间的虚线表示协议定义了双方对等层逻辑上的交互。

协议体系结构:A set of layers and protocols,仅定义网络及其部件通过协议应完成的功能,不定义协议的实现细节和各层协议之间的接口关系。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栈:网络体系结构(是层和协议的集合)是指架构一个完整的网络需要分成层次架构,是一种抽象的、指导性的概念。如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就是属于典型的网络体系结构。而协议栈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具体实现,是网络系统中各层所使用协议的具体列表。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完成通信所使用的一组协议的总称。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同一系统相邻两层进行交互的地方,是一个层次系统的上下层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是不同服务的标识。每一层都向上层提供服务访问点。(如传输层的服务访问点是端口号)

服务(是垂直的,是一方相邻层次之间的):是在服务访问点SAP提供给上层使用的,而每个SAP由唯一的地址标识。服务是由一组原语(primitive)(或操作)来描述的。这些原语供用户和其它实体访问该服务,用于通知服务提供者采取某些行动或报告某个对等实体的活动。服务有严格的顺序,服务通过接口来实现,下层是服务者,上层是被服务者,相当于编程语言中调用与被调用的关系。

服务原语(primitive):见中文版书第29-31页。可以理解为为了提供某种服务,可供调用的,可以用于实现的操作。

面向连接服务(虚电路,数据流有序)与无连接服务(数据包,每个报文相对独立,可能乱序到达目的地)

面向连接的服务,是按照电话系统模拟的。电话系统是为电话连接预留了频带,约为4kHz 带宽(包括了保护频带),是一条从源到宿接续的链路。因此面向连接的核心是连接路径上的路由为这个连接预留了资源,包括缓存资源和CPU资源。缓存资源用于保证经过路由器的数据包不会丢失,CPU资源用于控制在信道空闲时立即转发数据包。但预留资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无连接的服务,是按照邮政系统模拟的。每个报文携带了完整的目标地址。

(见书第29页图1-16)

接口:用于相邻层之间按照一定规则交换信息。在典型的接口上,n+1层(上层)实体通过SAP把一个接口数据单元IDU(interface data unit)传递给n层(下层)实体。IDU由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和一些控制信息组成。为了传递SDU,n层实体可能将SDU分成几段,每一段加上一个报头后作为独立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protocol data unit)送出。如分组就是PDU,PDU被对等实体用于执行它们的同层协议。

中文版书第23页图1-13,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的源语操作和服务。

接口与服务的关系:

相邻层的信息交换: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服务是本层向上一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定义本层准备好代表其用户执行什么操作,但不管它们的具体实现。

协议是对等实体间交换的分组的格式和含义的一组规则。实体根据协议实现自己的服务定义。[实体是每一层中的活动元素,它是指能发送和接受信息的任何东西,既可以是软件实体(如进程),也可以是硬件实体。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实体叫对等实体。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为n+1层所用,其中,n层被称为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n+1层为服务用户(service user)]

服务不变的情况下,协议是可变的。

封装:服务提供者所增加的信息和服务用户传递来的信息需要进行封装,在网络中从主机1的高层向低层是一个自上而下,封装打包的过程,传递到主机2则是一个解封装(拆包)的过程。

PDU (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是指对等层次之间传递的数据单位。在传输系统的每一层都将建立协议数据单元(PDU )。PDU 包含来自上层的信息(相当于对上层的SDU ),以及当前层的实体附加的信息(相当于该层增加的首部)。然后,这个PDU 被传送到下一较低的层。接收系统自下而上传送这些分组通过协议栈,并在协议栈的每一层分离出PDU 中的相关信息。每一层附加到PDU 上的信息,是指定给另一个系统的同等层的。 SDU (Service Data Unit ,服务数据单元),是从高层协议来的信息单元传送到低层协议。第N 层服务数据单元SDU 和其上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是一一对应的。

整体叫做网络层的PDU

网络层的首部SDU (对网络层来说是黑箱) (首部也即该层加上的自己的控制信息)

一般说来,有:PDU(N) = SDU(N - 1) 和 SDU(N) = PDU(N + 1)

计算机网络的参考模型

ISO OSI 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中文版书第32页图1-20) 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七层结构,指定每层应干什么,但没有具体定义协议。

OSI 分层的原则(书第33页(1)~(5))

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比特):在物理介质上提供二进制位流的透明传输,即在物理介质上提供数据收发的能力。

机械特性:物理连接器的尺寸、形状、规格

电气特性:信号电平,脉冲宽度,频率,数据传送速率,最大传送距离等

功能特性:接口引脚的功能作用

规程特性:信号时序,应答关系,操作过程

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帧):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使其对网络层呈现

一条无错的链路。提供的主要服务:数据链路管理、寻址、帧同步(划分帧的边界)、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分组):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能力,保证源节点产生的数据经过中间节点(网络)的转接能正确送到目的节点。提供的主要服务:网络寻址,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网络审计、计费、跟踪黑客。

(以上三层即可完成通讯任务,因此通信子网里面只有这三层)

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数据报文):在七层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向高层提供满足上层服务要求的透明数据传输,并提供端到端的控制。是用户可直接访问的一层。提供的主要服务:向上层屏蔽通信子网的具体实现细节;当上层提出的服务要求与通信子网提供的服务有差异时,弥补之间的差异;提供进程级的访问能力。解决了多对多的问题,其上层面向资源共享,有多种服务方式,其下层是不同类型的通讯网络。

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传输,但对数据传输进行管理,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和维持会话关系。提供的主要服务:会话的管理、活动的管理、同步的管理。

表示层: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保证源节点发送的数据在目的节点被正确的理解。提供的主要服务:语法的转换、语法的表示、数据的加密与压缩。

应用层:为应用进程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是功能最丰富、实现最复杂的一层。根据不同用户对网络的不同使用目的,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如:电子邮件传输协议、远程文件传输协议FTP、虚终端协议。

TCP/IP参考模型

?主机网络层(网络接口层):主机网络层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分组。它允许主机在接入网络时使用多种现成的和流行的协议,如局域网协议。不同网络间这些协议可以是不相同的。这体现了TCP/IP协议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互联层(IP协议即在这一层,是点到点的尽力传递):互联层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可以在相同或不同的子网中。包括:1)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

2)处理接收的数据包。

3)处理互联的路径选择、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互联层的主要协议——IP。本层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不保证不丢,不保证顺序)。本层的主要功能是寻找一条能够把数据报送到目的地的路径。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提供控制和传递消息的功能;

ARP(地址解析协议)为已知的IP地址确定相应的MAC地址;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根据MAC地址确定相应的IP地址。

传输层(TCP、UDP协议在这一层,这一层开始已经不在通信子网中了,其作用是实现端到端传输):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应用进程的端到端的通信能力。传输层提供了TCP和UDP两种传输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它把报文分解为多个段进行传输,在目的站再重新装配这些段,必要时重新发送没有收到的段。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由于对发送的段不进行校验和确认,因此它是“不可靠”的。

应用层:应用层包括所有上层协议,并不断有新的协议加入。包括:

1)网络终端协议TELNET:用于实现远程登陆功能;

2)文件传输协议FTP:用于实现交互文件传输功能;

3)简单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用于电子邮件的传输;

4)域名服务DNS:用于实现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

5)路由信息协议RIP:用于网络设备间交换路由信息;

6)网络文件系统NFS:用于网络中不同主机的文件共享;

7)HTTP协议:用于WWW服务。

应用层的协议分三类:

1)依赖于面向连接的TCP协议,如TELNET,SMTP,FTP

2)依赖于无连接的UDP协议,如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3)既依赖于面向连接的TCP协议,又依赖于无连接的UDP协议。如DNS

TCP/IP网络体系结构见中文版书第37页图1-22。

TCP/IP模型的重要分界线

TCP/IP的数据封装与解封

应用层加APP头,形成应用数据块;传输层加TCP头,形成TCP分节;网络层加IP 头,形成IP分组;网络接口层加Eth头和尾,形成以太网帧。

TCP/IP与OSI的对比

相似之处:层的功能划分相似

关键差别:ISO/OSI——从概念模型到协议实现;TCP/IP——从协议实现到概念描述

模型对比图见中文版书第36页图1-21。

OSI在网络层既有面向连接,也有无连接,在传输层只有面向连接。

TCP/IP在网络层只有无连接的IP,在传输层既有面向连接的TCP,也有无连接的UDP。OSI模型的缺点和TCP/IP模型的缺点见书第39-41页。

Chap 2 物理层

这一部分由于整理时协调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不是完整的整理,但是要考的内容核心的东西应该差不多,本章通信有关的知识较多,各种介质的特性介绍的也很详细,估计不会考。重要的是里面涉及的几个计算一定要会算就是了。典型题解析部分给出了课后的那两道习题的过程,可供参考。

核心知识点

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解调——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在模拟信道上传输数字数据,需要进行调制/解调,而在数字信道上传输数字数据,需要进行编码。

数据同步方式

位同步:位同步使接收端知道一位的开始和结束

内同步:如曼彻斯特、差分曼彻斯特

外同步方式:归零、不归零编码

字符同步:用于确定字符的开始和结束

一般在一个字符或一组数据前加若干特殊字符实现

帧同步:用于区分数据块或帧的开始与结束

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或一条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由三部分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即是

发送数据时使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数据块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发送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即是信号(电磁波或光

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有时可用排队时延作为处理时延。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

率。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计算机通信网的性能指标

奈奎斯特(Nyquist)公式: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2W Baud

W 是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Hz)

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

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W (Baud)

每赫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用于理想低通信道的信道最大数据传输率

香农(Shannon)公式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可表达为

C = W log2(1+S/N) (单位:b/s )

W 为信道的带宽(以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S/N为信噪比,10lgS/N单位是分贝,因此若题目给了分贝为单位的数字,需要用

10lgS/N算出S/N的值,再代入C = W log2(1+S/N)进行计算。

C = 2W log2M,说明数据传输率C随信号编码级数增加而增加。

C = W log2(1+S/N),说明无论采样频率多高,信号编码分多少级,此公式给出了信道能达到的最高传输速率。因此应该尽量的加大编码的级数以逼近信道的最高传输速率。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要会画图)

1不归零制码(NRZ)

原理:用两种不同的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信息“0”和“1”,低电平表示“0”,高电平表示“1”。常用-5V表示1,+5V表示0。

缺点:a 难以分辨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

b 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有时钟同步;

c 若信号中“0”或“1”连续出现,信号直流分量将累加。

结论:容易产生传播错误。

2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code)

用电压的变化表示0和1。规定在每个码元的中间发生跳变:高→低的跳变——1,低

→高的跳变——0

缺点:需要双倍的传输带宽(即信号速率是数据速率的2倍)。

3差分曼彻斯特编码(Differential Manchester code)

与曼彻斯特编码相同,在每个码元的中间,信号都会发生跳变;不同之处在于:

用在码元开始处有无跳变来表示0和1 :

码元开始处有跳变——0

码元开始处无跳变——1

优点:时钟、数据分离,便于提取。

多路复用技术(前几个要知道基本概念,会区别,重点是CDMA码分多址需要计算)

频分复用FDM

原理:整个传输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频率通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频率通道。频率通道之间留有防护频带。

波分复用WDM

原理:整个波长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波长范围,每个用户占用一个波长范围来进行传输。

时分复用TDM

原理:把时间分割成小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分为若干个通道(时隙),每个用户占用一个通道传输数据。

统计(异步)TDM——STDM

改进: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用户不固定占用某个通道,有空槽就将数据放入。

码分多址(CDMA)

发送方:S=(S1+S2+S3+S4)

接收方:S ?S1=(S1+S2+S3+S4 )?S1

=S1 ?S1+ S2?S1+ S3?S1+S4 ?S1

=1+0+0+0

=1 表示发送的是比特1 (发送方要发送1,就发送自己码片序列的原码)发送方:S=(!S1+S2+S3+S4)

接收方:S ?S1=(!S1+S2+S3+S4 )?S1

=!S1 ?S1+ S2?S1+ S3?S1+S4 ?S1

=-1+0+0+0

=-1 表示发送的是比特0(发送方要发送0,就发送自己码片序列的反码)

发送方:S=(!S1+S2+S3+S4)

接收方:S ?S5=(!S1+S2+S3+S4 )?S5

=!S1 ?S5+ S2?S5+ S3?S5+S4 ?S5

=0+0+0+0

=0 表示没有发送

数字传输网的传输技术体制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系列)

SONET 同步光网络,四个目标:运营商协同工作,统一数字系统,复用信道,支持操作、管理、维护的网络管理方面。

基本的SONET 帧是每125 μs 的810个字节(用90列? 9行描述),因此数据速率= 8 bit ? 810 Byte ? 8000 Hz = 51.84 Mbps ,这是SONET 最基本的信道,称作同步传输信号STS-1。 电路交换特点:面向连接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报文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区别:

段开销 线路开销

路径开销

? 在报文交换中,报文被每个节点暂时存储。在电路交换中,节点象一个交换设备一样,只负责转发数据。因而报文交换会导致传输延迟。

1.整块数据逐站存储转发

2.对报文的长度没有限制,对于大块数据占用存储空间大,占用信道时间长? 在电路交换中,两节点间的所有信息交换都使用同一条路径。而在报文交换中,不同的报文可能经过不同的路由。因此,不同的报文可以分时共享同一公共线路,这样,网络的利用率就提高了。

? 电路交换在发送数据时,要求收发双方共同参与。而报文交换则不需要。报文被发送到目的地,然后存储起来等待取用。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最后分组就能到达最终目的地。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物理层的标准举例:EIA RS-232-C,CCITT X.21

典型题解析

中文版书第149页,第38题

电路交换,时延t1=电路建立时间+发送时间+传播时间=s+x/b+kd;

数据包交换,时延t2=发送时延+传播时延=(主机发送时延+k跳过程中经过k-1个路由器的每个路由器的发送时延之和)+传播时延=x/b+(k-1)p/b+kd;

因此答案为s>(k-1)p/b

中文版书第149页,第39题

数据一共x位,一个数据包有p位,因此有x/p个包,而每一个包又多了一个h位的头,因此数据的总长度就变为(p+h)x/p位了。因此总延迟t=主机发送时延+(k-1)个路由器的

发送时延=,该式对p求导,得p的最小值为。Chap 3 数据链路层

整理这一部分的同学比较偏爱色彩鲜艳。。。

核心知识点

1.概述部分

1.1数据链路层的设计目标

数据链路层将不可靠的物理连接(数据电路)转换成(对网络层来说)可靠的数据链路,(收发双方是相邻的)。为了实现转换:

—首先,必须将物理层的无结构原始比特流划分成一定长度的结构数据单元——帧(frame),即组帧(Framing)。

—其次,对帧进行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实现检错/纠错功能。

—最后,通过合适的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协议保证收发双方的传输同步,为网络层提供透明可靠的服务。

注:错误控制和流量控制传输层和其他协议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踪迹,且事实上,这些功能最长出现的地方是上层,数据链路层只要做很少的一些工作就已经”足够好”。

1.2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虚拟通信(理解一下就好):在实际的网络中,传输过程都是在物理层上进行的,但是很容易将数据链路层的传统过程想象成下图(b)的过程。

数据链路层提供给网络层的服务:

?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源机器向目的机器发送独立的帧,而目的机器不需作出确认。事先没有建立连接,事后也不存在释放。对于丢失和错误的帧也不试图去恢复。恢复工作留给上层完成。

---适用于误码率很低或音视频实时传输的情况,如LAN。

?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仍然不建立连接,但每一个帧都单独确认。发送方会重发丢失和出错的帧。

---适用于像无线系统(wireless systems)之类的不可靠信道。

?有确认的面向连接服务:

---传输分为建立、传输和拆除三个阶段,且每一个帧都单独确认。主要用于WAN。补:确认的三种方式:

?肯定确认(positive acknowledgement):对收到的正确帧的肯定确认应答(acks)。

?否定确认(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对收到的错误帧的否定确认应答(nacks)。

?双向确认:收到正确的帧返回肯定的确认应答,收到错误的帧返回否定的确认应答。

在大多数场合广泛采用。

1.3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数据在数据链路上的正常传输(建立、维护和释放)

个人观点:也就是所谓的链路管理,主要用于面向连接的服务,包括链路的建立、维护和释放

?定界与同步,也处理透明性问题

注:主要指的就是组帧

?差错控制

?顺序控制

注:对帧进行编号,使接收者可以不重复接收相同的帧

?流量控制

2.成帧方法

2.1字符计数法

字符计数法:在帧头中使用一个字段来标明帧内的字符数。

缺陷:一旦有一个计数位出错,将再也无法实现同步,因此,一般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

他方法配合使用。

2.2字节填充的标志字节法

ppt:带字符填充的首位定界符法

用标志字节(一些特殊的字节)来作为一帧的开始和结束的分界符,这些标志字节都相同。一旦接收方丢失了同步,那么它只需要搜索两个标志字节就能找到当前帧的结束和下一帧的开始。只能用于较为少用的面向字符型协议。

字节填充技术:

如果标志字节出现在数据中,则在其前面插入转义字节来区分;如果转义字节也出现在数据中,采用同样的方法。

2.3比特填充的标志比特法

ppt:带位填充的首位标志法

?每一帧使用一个特殊的位模式(如01111110)作为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字节。

?当发送方在帧的数据中遇到5个连续的1时,自动在其后插入一个0,接收方会自

动删除5个连续的1后面跟着的一个0。

?用于流行的面向比特型协议,如HDLC。

?它与字符填充的一个共同的副作用是一帧的长度现在要取决于它所携带的数据内

容。(课本P:156)

这样,两帧之间的边界可以由标志模式明确区分,如果接收方失去了它的接收轨迹,它要做的只是扫描输入比特流,找出其中的标志序列:因为这些标志只能出现在帧的边界,不会出现在帧内的数据中。

2.4物理编码的违例码法

?只能用于当物理信号的编码具有冗余码字时,利用这些冗余的码字来作为帧的边

界。

?例如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或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中1/2位周期处不跳变的违例码来标示

帧边界。使用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IEEE 802.5令牌环网中:

帧的起始符:JK0JK000

帧的结束符:JK1JK1IE

其中J为“1”的违例码;K为“0”的违例码。

?帧的其它地方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边界码字。

2.5综合方法

如以太网和802.11使用了共同的分界模式,即用一个定义良好的比特模式(前导码)来标识一帧的开始,前导码之后是头的字段长度。

3.差错控制

3.1差错控制概述

?差错出现的特点:随机,连续突发(burst)(两种错误模型及其对差错控制策略的影

响——课本P158)

?错误处理的基本措施都是在发送的数据中加入冗余信息,使数据块与冗余信息之间

建立某种关联的关系,接收端通过验证这种关系是否存在,来判定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错

?在数据块中加入冗余信息的过程叫差错编码,有两种基本的差错编码策略:

?检错码(error-detecting code):只能检查是否有错,但不知错在何处的编码。

?纠错码(error-correcting code):不但能检查出错误,且能确定错误之处并予

以纠正的编码

关于检错与纠错能力的分析:

?设一帧包含m个数据(报文)位和r个冗余位,则总长度为n = m + r。把长度为n

位的单元称作n位码字(codeword),码率(code rate)则是m与n的比例。

?在n位码字的编码集中,有效码字数为2m个,总码字数为2n个,显然存在2n- 2m

个码字是无效的码字。

?若一个有效码字由于差错变成一个无效码字,就能判断出有错。

?若一个有效码字错成了另一个有效码字,则错误就检测不出来了。

?两个码字中对应比特位取值不同的位的个数称作海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要

获得两个码字的海明距离,只需要进行XOR(异或运算),计算结果中1的个数。如10001001和10110001的海明距离为3。

?在一个编码集中,任意两个码字的海明距离的最小值称作该编码集的海明距离。关于检错与纠错能力的两个重要结论:

(1)如果要检测出d个比特错误,则编码集的海明距离至少应为d+1。

说(证)明:若一个有效码字只出错< d+1个比特,则肯定变为一个无效码字,从而被检测出来。若出错d+1,则变为有效码字,不能检出。

(2)如果要纠正d个比特错误,则编码集的海明距离至少应为2d+1。

所谓纠错是将无效码字恢复成与它海明距离最近的有效码字。显然这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

说(证)明:若出错 d个比特,则该无效码字与有效码字的海明距离仍然是最近的。若出错超过d个比特,就违背了纠错的原则。

3.2纠错码

海明码(important):海明码由海明于1950年提出,是一种可纠正单比特错的编码。

?考虑数据1100001的海明码(偶校验)

?接收方设置一计数器清零。

?检查所有的奇偶校验位(2k,k≥0)。

?若校验出错,则将出错的奇偶校验位号加进计数器。

?全部检查完后,若计数器为0,则表示没有错误;若不为0,则计数器中的值就是

出错的位号,对该位求反即纠正了错误。

?在下图中:S表示发送数据;R表示接受数据;C表示检查校验后发位1和位8校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_谢希仁版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 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 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 10 M,实际上是 10 Mb/s。注意:这里的 M 是 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 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 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 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 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 A 是服务器。 注意: 使用计算机的人是“用户”(user)而不是“客户”(client)。 客户和服务器都指的是进程,即计算机软件。 由于运行服务器进程的机器往往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因此人们经常将主要运行服务器进程的 机器(硬件)不严格地称为服务器。 例如,“这台机器是服务器。”意思是:“这台机器(硬件)主要是用来运行服务器进程(软件)。”

1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整理

大学计算机考试重点 1、CAD是指_计算机辅助设计。 2、CAM是指_计算机辅助制造 3、在计算机工作时,内存用来存储当前正在使用的程序和数据。 4、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是低级语言。 5、 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 6、关掉电源后,RAM的存储内容会丢失_。 7、只读存储器简称ROM。 8、 8位二进制数所表示的最大的无符号十进制整数为255。 9、电子元件的发展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 10、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破坏性、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点。 11、根据规模大小和功能强弱,计算机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12、 bit的意思是位_。 13、计算机可分为主机和外设两部分。 14、随机存储器简称内存。 15、计算机主要是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精度高。 16、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类。 17、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18、在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总线有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19、计算机的存储容量通常都使用KB、MB或GB等单位来表示。 20、在计算机内部,一切信息均表示为二进制数。 21、根据软件的用途,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2、计算机系统硬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23、常用鼠标器有机械式和光电_式两种。 24、随机存储器的英文缩写是RAM。 25、汇编语言是一种低级的计算机语言。 26、计算机中的数,除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外,还常用十六进制_。 27、将十进制数-35表示成二进制码11011101,这是补码码表示。 28、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 29、计算机的语言可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3类。 30、八进制数126对应的十进制数是86_。 31、控制器_是对计算机发布命令的“决策机构”。 32、程序必须位于_内存内,计算机才可以执行其中的指令。 33、将十进制数34转换成二进制数是101110_。 34、CPU在存取存储器中的数据时是按字节_进行的。 35、微型计算机的字长取决于总线宽度宽度。 36、软盘的每一面包含许多同心圆,称为磁道。 37、软盘上的写保护口可以防止用户将非法数据写到磁盘上。 38、常用的鼠标器有两种:机械式和光电式鼠标。 39、目前,局域网的传输介质主要是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40、用户要想在网上查询WWW 信息,必须安装并运行一个被称为浏览器的软件。 41、Internet 称为国际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第5版)期末重点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总结

《计算机网络》_(第5版)★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谢希仁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总结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A 是服务器。 注意: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网络层知识点总结

网络层 一、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虚电路服务可靠通信应当由网络来保证 数据报服务可靠通信应当由用户主机来保证 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 二、网际协议IP 1、与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三个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2、网络互相连接起来要使用一些中间设备 ?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3、互联网可以由许多异构网络互联组成 4、分类的IP 地址 IP 地址定义: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32 位的标识符。 5、IP 地址的编址方法 分类的IP 地址,子网的划分,构成超网。 两级的IP 地址:IP 地址::= { <网络号>, <主机号>} 分类的IP 地址:A类,B类,C类地址都是单播地址 D类地址用于多播,E类地址保留 实际上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Ip地址不仅可以指明一个主机,还指明了主机所连接到的网络 点分十进制记法:192.168.1.1 一些特殊的ip地址:保留地址0.0.0.0 本地软件环回测试地址127.0.0.1 不指派地址128.0.0.0 192.0.0.0 6、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首部,硬件地址放在MAC帧首部,在网络层及网络层以上使用IP地址,在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硬件地址 7、解析协议ARP 每一个主机都设有一个ARP 高速缓存(ARP cache),里面有所在的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这个映射表还经常动态更新。 ARP 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 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8、如何知道同一个局域网内其他主机的mac地址? A在局域网内广播arp请求分组,其他主机接收分组,IP地址与报文中一致的主机收下分组,并在自己的arp缓存中写入主机A的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并发送arp响应报文,A 收到响应报文后在自己的arp缓存中写入主机B的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9、生存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 10、若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内,arp映射表怎样建立?交给连接不同网络的路由器

计算机通信网络必考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 3)网络

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七层,五层,四层: 七层结构的: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点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用通信设备及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网络管理软件的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共享资源包括:(1).硬件资源(CPU,内存、磁盘、磁带机、打印机、绘图仪……)(2).软件资源(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工具软件、应用程序……) (3).数据资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通信技术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实质上是以主机为中心星型网。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分组交换技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构成用户资源子网,1969年12月,美国第一个使用分组交换技术的ARPANET (Internet前身) 第三代:以“开放系统互联参模型(OSI/RM)”为标准框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公布OSI/RM,80年代中期Internet出现(TCP/IP)第四代: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信息高速公路阶段;高速性、交互性,广域性。 3.计算机网络包含的三个主要部分:(1).若干个主机(2).一个通信子网(3).一系列的 协议(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之间) 4.透明性:用户在访问网络时,只要知道结果,无需知道是怎么访问以及所访问的资源的 地理位置。 5.计算机网络构成:网络结点,连接这些网络结点的通信链路(按拓扑结构分) 用户资源子网,通信子网(按逻辑功能分) 网络硬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按系统组成分) 6.网络结点(网络单元):(1)访问结点(端结点):用户机和终端设备,起信源和信宿作 用。 (2)转接结点(中间结点):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起数据 交换和转换作用。 (3).混合结点(全功能结点):既作为(1)也可作为(2) 7.通信链路:物理链路,逻辑链路(真正具备数据传输控制能力) 8.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数据的传输、交换及通信控制,(网络结点,通信链路) (用户)资源子网:访问网络、处理数据(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终端) 9.网络硬件系统:计算机系统、终端、通信设备 主机系统:服务器(文件、数据库、邮件、打印机服务器);工作站(客户机):无盘; 带盘(具有本地处理能力) 终端:不具有本地处理能力(图形终端、显示终端、打印机终端) 网络接入设备:网卡、调制解调器 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 10.网络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NOS),网络通信协议,各种网络应用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处理机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网络运行状况统计、网络安全建立、网络信息通信 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多任务多用户(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ver,Linux,Uinx,Netware,Windows Sever 2003)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基础知识(复习用)

js1.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许多计算机系统或设备连接起来,按某种谢雨进行数据通信,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使用目的可分为公用网、专用网和利用公用网组建的专用网;按交换方式可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形、树形和混合型;按网络的地理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和实用性;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集中式管理;综合信息服务。 4.网络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5.网络协议的定义:保证网络中的各方能够正确、协调地进行通信,在数据交换和传输中必须遵守事先规定的准则,这些准则必须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顺序及控制信息的内容,这个准则为网络协议。 6.网络协议由3要素组成:语法、语义、时序。 7.常见的协议由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第二章 1.被传输的二进制代码成为数据。 2.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信号表示形式。 (以下非重点- -) 3.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通信模型: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段叫信源,接受信息的一端叫信宿。信源与信宿通过通信线路进行通信,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也将通信线路称为信道。 4.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模拟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通信系统,而传输数字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5.模拟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宿预计噪声源组成信源所产生的原始模拟信号一般经过调制再通过信道传输。到达信宿后,通过解调器将信号解调出来。 6.数字通信系统由信源、信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信道译码器、信源译码器、信宿、噪声源以及发送端和接收端始终同步组成。、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总结

【精品】计算机网络个人概要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2)资源共享。(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4)提高可靠性。(5)好的可扩充性。 3.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4.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全连接形、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5.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3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 网络延迟时间主要包括:排队延迟、访问延迟、发送时间、传播延迟。 7. 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

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8.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9.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隔开。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10.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11. OSI模型采用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2.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负责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比特如何编码。传送单位是比特(bit)。 13. 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帧传送,包括把原始比特流分帧、排序、设置检错、确认、重发、流控等功能;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传送信息的单位是帧(frame)。 14. 网络层:实现分组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节点,透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一、计算机网络概论 1、计算机网络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终端网络(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计算机网络(以资源共享为目的)。 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硬件组成一样,都是由主计算机系统、终端设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四大部分组成的。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共享资源和进行在线通信。例如:共享外围设备、共享数据、共享应用程序、使用电子邮件等。(软件、硬件、数据、通信信道) 3、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根本区别是: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来实现网络的资源共享和管理的,而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用户只能把网络看做是若干个功能不同 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集合,为了访问这些资源,用户需要自行确定其所在的位置,然后才能调用。因此,计算机网络不只是计算机系统的简单连接,还必须有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 4、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应用的最高形式,从功能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可以看成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组成的;从用户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则是一个透明的传输机构。 5、计算机网络具有多种分类方法。按通信距离可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和局域网(LAN);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星形网、树形网、环形网和总线网等;按通信介质可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和卫星网;按传输带宽可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按信息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综合交换网。 广域网(WAN),又称远程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分布范围广,常常借用传统的公共传 输网络(例如电话)来实现。广域网的布局不规则,使用权限和网络的通信控制比较复杂,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控制当局所制定的各种标准和规程,传输率低,误码率高。 城域网(MAN)规模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其大小通常覆盖一个城市。传输介质主要是光纤。 对于局域网(LAN),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局部地区网络标准委员会曾提出如下定义:“局部地区网络通信一般被限制在中等规模的地理区域内,是专用的,由单一组织机构 所使用。局域网大多采用总线及环形拓扑结构。 ”

计算机网络总结-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

计算机网络总结: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目录 一、对老师的印象 二、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三、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的学习历程与收获 四、计算机网络笔记整理 五、总结 对老师的印象 一、整体印象 对于老师的印象应该追溯到上个学期,上个学期选了短学期的课《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当时选择这门课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对它了解 只是为了单纯的凑学分。但是通过第一节课的了解,感觉天都塌了下来。这个课的基础是C 语言和《数据结构》,这两门课我其实都没有学过,我感觉老师说的真的很对,没有学过这些就可以退掉这门课,我们果断退掉了这门课。当时对老师的印象就是很严格,要求很高,后来我们想想其实是对课程本身的一种恐惧感。 二、二次印象 老师真是太敬业啦,其实从老师进教室的那一刻就看出老师挺着肚子,有了宝宝。当时就想,老师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来上课,很是佩服老师的敬业精神。而且以前严格的影响全都被老师的讲课的内容所掩盖,我没有上过老师的课,但第一次上老师的就感觉老师教的很好,其实大学里好多老师的学历很高,但有些老师真的不会讲课,至少让大部分同学感觉他讲的不好。但是我感觉老师在讲课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 三、对同学的态度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实验课上,老师给我们操作演示,为每一个学生悉心指导,我觉得老师真的很亲民,对于网络的搭建,老师给我们演示了web 服

务的构建,DNS 服务器和FTP 的设置,以及最终的客户端设置,很少有老师这样耐心指导。最后老师收作业的方式也是很好,避免了有的同学投机,我觉得很不错。 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一、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二、发展历程 1.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其实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终端设备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构成“主机-终端”系统,这里的终端不能够单独进行数据处理,仅能完成简单的输入输出,所有数据处理和通信处理任务均由计算机主机完成。现在的终端指的就是一台独立的计算机,不仅可以输入输出,还可以处理数据。其实这个时期并不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应该称为伪计算机网络。 2.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独立的终端有了处理数据的能力,例如美国的 ARPAnet 网络。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主要用于传输和交换信息,因为没有成熟的操作系统,资源共享不高。 3.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70年代,出现了许多协议,比如TCP/IP协议。其主要特征就是所有的计算机遵守同一种网络协议,突出资源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 4.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90年代开始,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综合化和传输高速化是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三、网络传输媒体 网络传输媒体也称,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就好像一条条水管,所有的自来水从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

计算机网络知识汇总(总16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计算机网络 1.TCP/IP的五层结构图: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2.请你详细地解释一下IP协议的定义,在哪个层上面主要有什么作用TCP与UDP呢 答: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作用是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TCP是Transmi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TCP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UDP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缩写,在运输层,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数据服务。 3.请问交换机和路由器各自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层次上面实现的 答:交换机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路由器最大的好处是控制能力强。 4.交换和路由的区别是什么VLAN有什么特点 交换是指转发和过滤帧,是交换机的工作,它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而路由是指网络线路当中非直连的链路,它是路由器的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交换和路由的区别很多。首先,交换是不需要IP的,而路由需要,因为IP就是第三层的协议,第二层需要的是MAC地址;再有,第二层的技术和第三层不一样,第二层可以做VLAN、端口捆绑等,第三层可以做NAT、ACL、QOS 等。 VLAN是虚拟局域网的英文缩写,它是一个纯二层的技术,它的特点有三:控制广播,安全,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什么是SNMP协议它有什么特点SNMP协议需要专门的连接么 答: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即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底层网络管理的框架。SNMP的特点是:SNMP易于实现;SNMP 协议是开放的免费产品;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 结

2物理层 2.1基本概念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的一些特性 四个特性: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的数目和排列、固定的所 锁定装置等 电气特性——指明接口电缆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条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数据通信系统的三大部分——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 数据——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或电磁表现 模拟的——表示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的——表示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码元——在使用时间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表示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单向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不允许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双向交替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消息,不允许同时发送或接收 全双工通信(双向同时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接收消息 基带信号——来自源的信号

调制——基带信号含有信道不能传输的低频分量或直流分量,必须对基带信号进行调制 基带调制(编码)——仅仅变换波形,变换后仍是基带信号 带通调制——使用载波调制,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到较高频段,并转换为模拟信号 带通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通过信道) 基本带通调制方法——调幅(AM)、调频(FM)、调相(PM) 码间串扰——在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波形失去了码元之间的清晰界限的现象 奈式准则——在任何信道中,码元的传输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 重的码间串扰,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成为不可能 数据的传输速率(比特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即二进制数字(0或1),单位 bit/s、b/s、bps 码元传输率(波特率)——每秒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单位B 传信率(比特率)与传码率(波特率)的关系——(N为码元的进制数) 比特率=n*波特率(n为每个码元的比特,二进制时带1比特,三进制时带2比特,八进制带3bit) 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记为S/N,单位分贝(dB) 信噪比(dB)=10log10(S/N)(dB) 如当S/N为10时信噪比10,S/N为1000为30 香农公式——信道极限信息传输率C = W log2(1+S/N) b/s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重点知识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1.计算机产生:1946年美国 ENIAC 2.计算机发展:四代,电子元件,分别是: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自动控制能力、有记忆功能、通用性强 4.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中的一切信息均采用二进制。(十六进制H,八进制O,十进制D,二进制B) 二进制的特点:逻辑性强、工作可靠、简化了运算 字符普遍采用的编码是ASCII码,一个字节,8位;汉字使用的编码是GB2312-80,两个字节,16位5.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五大硬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裸机) CPU的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 (1)运算器: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2)存储器①分类内存被CPU直接访问,存储容量小、速度快、价格贵 外存用时才调入内存,存储容量大、速度慢、价格便宜 ②内存 ROM(只读存储器)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保留 RAM(随机存储器)能读能写,断电后信息丢失 ③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 ④存储容量:字节(B)、KB、MB、GB (1字节=8位) 换算: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210=1024) 一个英文字母占用1个字节存储单元,一个汉字占用2个字节存储单元。 (3)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4)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软件系统分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语言分为:机器语言(可直接执行)、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种。 6.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冯·诺依曼 7.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字长、主频、存储容量 8.计算机病毒(1)定义:人为编制的一种程序,破坏(破坏的计算机软件和数据) (2)特征:破坏性、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灵活性和触发性。 (3)预防的方法:见教材 9.计算机基本操作:(1)开机:外部设备(输入/输出)、主机(2)关机:主机、外设 (3)热启动:Ctrl+ Alt + Del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实现 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组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拓扑结构分:星型、树型、总线型、环型、网状 (2)按地理位置范围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 5.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969年美国 ARPANET 6.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汇总

RFC(Reque st For Comments)意为“请求评论”,通常,当某专家提出新的标准或协议,就在RFC上发表,意为征求外界意见,大家可以在其基础上修改与补充,所以RFC编号越大说明越新,RFC包含了因特网几乎所有资料。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 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传送数据效率较低 报文交换 采用储存转发的方式 不需要建立连接 随时发送,但要加上双方地址信息 所经路径可不同 发送与接收顺序可不同 似日常生活中的邮寄 分组交换 由于报文大小可以不一致,影响通 信效率。分组交换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b/s (bit/s)。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X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用通信设备及通信线路连 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网络管理软件的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共享资源包括:(1)?硬件资源(CPU,内存、磁盘、磁带机、打印机、绘图仪……) (2).软件资源(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工具软件、应用程序……) (3).数据资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通信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第一代: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实质上是以主机为中心星型网。第二代: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阶段:分组交换技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 构成用户资源子网,1969年12月,美国第一个使用分组交换技术的ARPANET (Internet 前身) 第三代:以“开放系统互联参模型(OSI/RM )”为标准框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公布OSI/RM ,80年代中期In ternet出现(TCP/IP)第四代: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信息高速公路阶段;高速性、交互性,广域性。 3. 计算机网络包含的三个主要部分:(1).若干个主机(2).一个通信子网(3).一系列的协议(主机之间 或主机和子网之间) 4. 透明性:用户在访问网络时,只要知道结果,无需知道是怎么访问以及所访问的资源的地理位置。 5. 计算机网络构成:网络结点,连接这些网络结点的通信链路(按拓扑结构分) 用户资源子网,通信子网(按逻辑功能分)网络硬件系统,网络软件系统(按系统组成分)6. 网络结点(网络单元):(1)访问结点(端结点):用户机和终端设备,起信源和信宿作 用。 (2)转接结点(中间结点):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起数据交换和转换作用。 (3). 混合结点(全功能结点):既作为( 1 )也可作为(2) 7. 通信链路:物理链路,逻辑链路(真正具备数据传输控制能力) 8. 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数据的传输、交换及通信控制,(网络结点,通信链路)(用户)资源子网:访问 网络、处理数据(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终端) 9. 网络硬件系统:计算机系统、终端、通信设备 主机系统:服务器(文件、数据库、邮件、打印机服务器);工作站(客户机):无盘;带盘(具有本地处理能力) 终端:不具有本地处理能力(图形终端、显示终端、打印机终端)网络接入设备:网卡、调制解调器 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 10. 网络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NO S ),网络通信协议,各种网络应用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处理机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网络 运行状况统计、网络安全建立、网络信息通信 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多任务多用户(windows NT , windows 2000 sever, Linux , Uinx,Netware,Windows Sever 2003 ) 工作站操作系统:Windows 98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Windows 9X/ME/XP ,DOS 网络通信协议:网间包交换协议IPX,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以太网协议 网络管理系统软件NMS :网管软件,信息统计、报告、警告、监控 * 补充:DOS 是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Netware 是Novell 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 11. 按网络覆盖范围分:广域网(WAN )几十~几千km,100kbps 左右,一个国家或洲际网 局域网(LAN )2.5km 左右,10~100Mbps ,一个单位城域网(MAN )5~50km , 50Mbps 以上,一个城市按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网、环型网、总线型网、树型网、网型网 按网络所有权:公用网:公共电话交换网PSTV,数字数据网D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专用网:铁路,金融等按网络中计算机所处的地位:对等网络,基于服务器网络。按传输介质:有线网(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计算机网络复习主要知识点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FDM: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多路复用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 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层 CRC: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码 VLNA: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k 虚拟局域网 URL:Uniform/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符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 DNS: 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统 HDLC: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设置协议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络控制报文协议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 CHAP.1 Broadcast networks have a single communication channel that is shared by all the machines on the network. Short messages, called packets in certain contexts, sent by any machine are received by all others. When a packet with this code is transmitted, it is received and processed by every machine on the network. This mode of operation is called broadcasting. Some broadcast systems also support transmission to a subnet of the machines, something known as multicasting. Point-to-point networks consist of many conne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pairs of machines. To go from the source to the destination, a packet on this type of network may have to first visit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achines. Often multiple routes, of different lengths, are possible, so finding good ones is important in point-to-point networks. Point-to-point transmission with one sender and one receiver is sometimes called unicasting. (P15) Connection-oriented service is modeled after the telephone system. To talk to someone, you pick up the phone, dial the number, talk, and then hang up. Similarly, to use a connection-oriented network service, the service user first establishes connection, uses the connection, and then releases the connection. In most cases the order is preserved so that the bits arrive in the order they were sent. Connectionless service is modeled after the postal system. Each message carries the full destination address, and each one is routed through the system independent of all others. It i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