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

第22卷2006年

第3期5月

铀 矿 地 质U ranium Geolog y

Vo l.22M ay

N o.32006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

与砂岩型铀成矿

赵宏刚,欧光习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沉积体系分析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沉积体系分析和层序地层学为依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体系特征、沉积相的空间展布、沉积环境的演化和层序地层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1)沉积相的平面分布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而影响着赋铀砂体的空间分布;(2)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演化创造了良好的岩相及岩性组合条件,有利于层间氧化作用的进行;(3)沉积层序控制了3层结构的岩性空间组合。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沉积体系;层序地层;砂岩型铀矿[文章编号]1000 0658(2006)03 0136 07

[中图分类号]P 5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 08 09 [改回日期]2005 12 14

[作者简介]赵宏刚(1972),男,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和核废处置研究工作。

1 引言

我国对砂岩型铀矿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为我国具有工业意义的重要铀矿床类型。目前,该类型铀矿床已成为我国铀矿地质找矿的主要目标,有着广阔的找矿前景。尤其是80年代以来加强了北方中新生代盆地的找矿工作,在松辽盆地、内蒙古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伊犁盆地、吐哈盆地等均已取得突破,并对区域地质背景、砂岩型铀矿的矿化特征、控矿因素、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

近年来,铀矿地质工作者主要从铀源、砂体和氧化还原作用等3个方面对有利目标区块进行评价。从沉积学的角度来看,寻找有

利砂体就是寻找有利成矿相带,但有利成矿

相带的圈定必须进行沉积体系分析,即从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两个方面去研究。基于此目的,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的分析,应用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观点,对研究区沉积体系和沉积层序与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2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伊盟隆起的北东部位(图1)。鄂尔多斯盆地北跨乌兰格尔基岩凸起与河套盆地为邻,南越渭北隆起带与渭河盆地相望,东接晋西挠褶带与吕梁隆起呼应,西经冲断构造带与六盘山、银川盆地对峙,轮廓呈矩形,面积为25 104km 2。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而

第3期赵宏刚,等: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与砂岩型铀成矿137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map show ing the tectonic division of

Ordos basin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一般倾角不足1!。局部构造以鼻状褶曲为主,很少见幅度较大、圈闭较好的背斜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现今构造形态、基底性质及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可划分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坳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6个一级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原属大华北盆地的一部分,中生代后期逐渐与华北盆地分离,并演化为一大型内陆盆地。该盆地由吕梁期形成的统一固化结晶基底???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变质岩和中、晚元古代以后形成的盖层沉积构成,具明显的二元结构,属于克拉通内盆地。

研究区总体为一向SW方向倾斜的构造斜坡,坡度较缓,倾角1!~3!,基底由太古界、元古界结晶基底及古生界直接基底组成,在东胜地区基底埋深100~500m,盖层则由上三叠统延长组及其上的中新生界地层组成。盖层中见少量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很少见,对盖层的后期破坏不明显。赋铀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后者平行不整合于中侏罗统延安组之上。

3 直罗组沉积体系及其特点

沉积体系是指与沉积作用相关的沉积相的集合体,一般理解为空间上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所构成的三维地层单位。沉积体系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层单位的沉积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特别是相序关系、特征的岩相组合、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以及盆地古地理背景的综合分析,并通过与现有相模式的比较,概括研究区内沉积体系的特征及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重建古地理环境。

通过对研究区神山沟、黄铁棉兔等典型剖面进行勘察、岩芯观察和岩性室内鉴定、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沉积相的各种判断标志,确定中侏罗统直罗组为河流相沉积。其中,河流相沉积经历了从早期辫状河沉积体系向晚期曲流河沉积体系的演化[2]。下部的辫状河沉积砂体主要发育在风化剥蚀面上的深切谷地带中,向两侧减薄甚至缺失,中上部曲流河沉积则分布范围较广。其沉积类型总体上以河道充填沉积为主,同时发育有河道边缘沉积、泛滥平原和洪泛沼泽沉积等。

3 1 沉积相及其特征

3 1 1 辫状河道沉积

直罗早期的辫状河沉积出现于延安组古风化面之上深切沟谷发育地带,砂体沉积速度较快,离物源较近,粒度较粗,分选较差,河流的游荡性较强,砂体在横向上连通性较好,砂体平面上呈席状分布,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道沉积和心滩沉积微相。

3 1 1 1 分流河道沉积

分流河道砂体是河流相的骨架砂体,底部常见侵蚀面,并以砂质沉积为主,具二元结构,粒度向上逐渐变细,在平面上呈板状,横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分流河道砂体由多层或单层块状中粗粒砂岩组成,砂岩底部常有冲刷面泥砾,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图2),有时底部为粒序层理,含

138

铀矿地质第22

图2 神山沟直罗组辫状河沉积序列

Fig 2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braid ed stream of

Zhilu o Formation in Sh enshan gou area

植物碎片、碳屑、脉状沥青。3 1 1 2 心滩沉积

心滩沉积主要由厚层的砂体构成,垂向上组成多个由粗到细的韵律,下部为含细粒的粗砂,向上过渡为中细砂,顶部有时可见薄层淤泥,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里。

3 1 2 曲流河道沉积

直罗中晚期主要为曲流河沉积,洪泛沉积和决口沉积相当普遍,河流的改道作用较频繁,砂体在横向上相互交切,在纵向上相互叠加,常呈带状分布。其又可划分为4个微相。

3 1 2 1 分流河道沉积

分流河道砂体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底部常见侵蚀面,并以砂质沉积为主,具二元结构,粒度向上逐渐变细,在平面上呈条带状,横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分流河道砂体由多层或单层块状中粗粒砂岩组成,砂岩底部常有冲刷面泥砾,发育有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有时底部为粒序层理,含植物碎片、碳屑(图3)。3 1 2 2 天然堤沉积

天然堤砂体常呈带状分布在河道两侧,

图3 神山沟直罗组曲流河沉积序列

Fig 3 Sedimen tary seq u ence of meandering stream of

Zhilu o Formation in Sh enshan gou area

剖面上呈三角形,有些分流河道砂体的顶部

直接由废弃河道的泥质所充填。天然堤主要由细砂岩、极细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粒度由河道向两侧变细。沉积构造主要见爬升层理、波纹层理、水平层理、变形层理等,有时可见植物碎屑。3 1 2 3 决口扇沉积

由于天然堤稳定性较差,决口事件频繁发生,发育了决口水道及决口扇沉积。决口扇在平面上呈扇形,横剖面形态为板状,在扇体边缘呈楔状,砂体厚度变化较大。顶底界面平整,上下均与泛滥平原细粒沉积层呈明显接触关系。

砂体内粒度变化不大,以细砂岩为主,通常底部粒度较粗,向上变细,在扇缘中部粒度粗,上下粒度较细。决口扇砂体主要为小型斜层理、爬升层理及水平层理,在扇顶有时见波纹层理。在决口水道充填中可见大型斜层理、平行层理。3 1 2 4 沼泽沉积

沼泽、天然堤及决口扇沉积物常共生在一起,而且不易区分,故可统称为泛滥平原沉积。沼泽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河流洪泛平原中最低的部分,其地形较平坦,排水性差。沼泽主要为灰绿色、灰黑色泥岩夹碳质泥岩

第3期赵宏刚,等: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与砂岩型铀成矿139

或褐煤,含植物碎片,具均匀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生物扰动作用强烈。

总之,本区直罗组主要以河流沉积为主,直罗组下段主要为辫状河沉积,上段为曲流河沉积。由于沼泽、天然堤及决口扇沉积物常共生在一起,而且不易区分,故在沉积相剖面和单井沉积微相划分中将其通称为河道间沉积(或河漫滩沉积),砂体沉积较厚的区域称为分流河道沉积。

3 2 直罗组下段沉积相的空间分布

研究区赋矿目的层为中侏罗统直罗组的下段砂体。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可达114 8m。主分流河道砂体厚度一般大于60m而小于80m,分流河道砂体一般大于40m而小于60m,分流河道的两侧砂体厚度一般大于20m而小于40m,分流河道间砂体较薄,一般小于20m。主分流河道位于研究区的西北部,主体呈北西南东向,河流在向南东向延伸的过程中,频繁分岔,进一步形成4条次级分流河道(图4)。

从沉积相的纵剖面(图5)可以看出,辫状河道砂体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呈板状,砂体厚度一般大于40m,沉积物粒度较粗,与铀矿的关系最为密切。曲流河道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构成了直罗组下岩性段赋铀

砂体的上

图4 东胜地区直罗组下段沉积相平面分布略图

Fig 4Sketch show ing th 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 e low er mem ber of Zhiluo Formation in

Dongsh eng area

1???矿化孔;2???异常孔;3???露头异常;4???砂

体厚度等值线(m)。

下封闭层。

从总体上来看,直罗组下段骨架砂体的空间分布及沉积相的平面展布与

地层厚度的

图5 东胜铀矿床某勘探线沉积相剖面略图

Fig 5 Cross profile show ing sedim entary facies in Don gsheng u raniu m deposit

1???河道砂岩;2???河道间泥岩、粉砂质泥岩;3???铀矿体。

140

铀矿地质第22卷

变化具有一致性,分流河道的主体部位正好是地层沉积的较厚部位,但两者均受到地形的控制和影响。

3 3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演化

研究区的中下侏罗统是在三叠纪末盆地因受印支运动影响而上升,延长组地层广遭剥蚀并形成侵蚀谷地的背景下,经早期沉积充填而逐渐发育起来的河湖相沉积。从富县期到延安期构成了侏罗纪的第一个沉积旋回。在富县组沉积初期,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发育了一套以扇积物和残积物为主的红层,主河谷呈近东西向展布。至延安组沉积时,地形经沉积充填已成为冲积平原。

中侏罗世直罗期和安定期则构成了侏罗纪的第二个沉积旋回。研究区为河流相沉积,周边为印支运动所造成的剥蚀区(图6)

。河

图6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沉积相平面图

Fig 6 M ap sh owin g sedimentary facies of

Zhilu o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1???浅湖相;2???泛滥平原;3???曲流河亚相;

4???辫状河亚相。

流沉积由辫状河 曲流河交织转化,沉积物由粗逐渐变细。直罗组底部存在一个侵蚀面,

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曾整体上升而遭到短暂

的剥蚀。最初炎热潮湿气候环境下发育的辫状河沉积,由灰色厚层块状含砾粗砂岩组成,发育大型板状及槽状交错层理,底部含泥砾。直罗组的中上部主要发育曲流河与交织河沉积,为细粒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的不等厚互层,反映了地势逐渐变得比较平坦。直罗组的上部交织河广布,地势更加平坦,河流搬运的悬移质增多,小型河道彼此交织,沉积物粒度较细,局部出现了红色沉积,反映气候逐渐变为炎热干旱。安定初期的地貌基本同直罗晚期(图7),但其水体逐渐加深,水动力逐渐减弱,以曲流河和交织河所形成的细粒碎屑沉积物为主。

图7 鄂尔多斯盆地安定组沉积相平面图

Fig 7 Map showing sedimentary facies of

Anding Formation in Ordos b asin

1???深湖相;2???滨浅湖相;3???三角洲相;4???

曲流河亚相;5???辫状河亚相;6???泛滥平原相。

4 沉积层序

直罗组和安定组是以不整合面为界面的一个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层序的边界划分较为明显,主要依据其上下不整合界面的切蚀谷和底部滞留沉积作为划分标志(图8)。其低水位体系域(LST)位于直罗组底部侵蚀面

第3期赵宏刚,等: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沉积体系与砂岩型铀成矿141

图8 研究区层序地层对比图

Fig 8 Corr el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study area

J2z2???直罗组上段;J2z1???直罗组下段;

J2y???延安组。

之上,反映了研究区曾随鄂尔多斯盆地整体上升而遭到短暂的剥蚀。最初发育辫状河沉积,由灰色厚层块状含砾粗砂岩组成,发育大型板状及槽状交错层理,底部含泥砾。直罗组的中上部主要发育曲流河与交织河沉积,为细粒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的不等厚互层,反映了地势逐渐变得比较平坦。水进体系域(TST)为直罗组的上部沉积,交织河广布,地势更加平坦,河流搬运的悬移质增多,小型河道彼此交织,主要以细粒碎屑沉积为主[3]。

5 沉积相和沉积层序与铀矿化的关系

5 1 沉积相与铀矿化的关系

沉积相的平面分布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而影响着赋铀砂体的空间分布。本区铀矿化主要赋存在直罗组下段的辫状河道砂体和部分曲流河道砂体中。产于曲流河道砂体中的铀矿化常与下部的辫状河道砂体相连通。孤立的曲流河道砂体不存在矿化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其不能形成特定的氧化还原环境而不利于铀富集成矿[4]。

直罗组下段辫状河砂体,其粒度较粗、杂基含量少,有利于流体渗流;河道的上部、边部、河道拐弯分岔部位及河道间的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泥质杂基含量相对较高,原始孔隙度不发育,在这些岩性变化的过渡部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氧化还原障。从深部运移上来的油气,其本身是一种富含有机酸的还原性流体,油气与地层中的含铀流体在这些部位相互作用,从而有利于铀的沉淀和成矿。

直罗组上段的曲流河道间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延安组的湖沼相泥岩、煤层及其河道间泥岩,分别构成了直罗组下段赋铀砂体的上下封闭层;另一方面,直罗组沉积时由早期的潮湿半干旱气候转变为晚期的炎热干旱气候,这些都为直罗组下段的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以及后期油气对铀的二次还原和沉淀成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胜地区的铀矿化与直罗组下段分流河道主体沉积部位有明显的相关性(图4、5)。大型主分流河道中铀异常较罕见,异常多发育在分流河道的两侧和河道的分岔拐弯处,且分流河道的砂体厚度不能太大,砂体厚度若大于40m,则异常较罕见。铀多赋存在河道砂体底部(靠近两侧),并在碳屑、煤屑、沥青脉或结核周围富集。铀的富集多处在氧化还原过渡环境,河道两侧和河道的分岔拐弯处是岩性的变化部位,并处在油气二次还原的过渡地带,有利于铀沉淀;碳屑、煤屑、沥青脉等有机质含量高处和局部泥质层处创造了良好的局部还原环境,铀被富氧的地下水携带到此部位时便被还原而沉淀下来。

5 2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演化与铀矿化的关系

研究区中侏罗世延安期气候温暖潮湿,主要以湖沼相沉积为主,沉积物为煤或泥岩,仅在局部地段发育河流相沉积。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东部地区遭受强烈的风化和剥蚀,形成高岭土化风化层。中侏罗世的直罗期气候由早期的炎热潮湿逐渐向晚期的炎热干旱转变,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早期为辫状河沉积,晚期为曲流河沉积。中侏罗世的安

142

铀矿地质第22卷

定期气候炎热干旱,主要以泛滥平原上的曲流河沉积为主。

研究区延安组湖沼相煤层、泥岩沉积以及顶部高岭土风化层是本区直罗组辫状河砂体的下隔挡层;中晚期曲流河沉积形成广泛的洪泛沉积组合,构成辫状河砂体的良好上隔挡层;而中层的辫状河砂体,则为铀矿的形成提供了赋存空间,为含铀地下水和还原性物质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本区具备良好的岩层及岩性组合,有利于层间氧化作用的形成,特别是炎热干旱的气候对蚀源区铀的氧化淋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利于潜水氧化和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使沉积地层中和水体中的铀得到富集,促使早期铀矿化的形成。

5 3 沉积层序与铀矿化的关系

沉积层序控制了3层结构的空间组合。层序是一个等时地层格架,下封闭层、赋矿层和上封闭层均是这个格架中的组成部分,所以层序便决定了其空间配置[5]。一般来说,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分选良好的赋矿层,高水位体系域形成的地层则往往是良好的封闭层。研究区第一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延安组湖沼相泥岩和煤层,第二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形成的辫状河砂体,第三层序水进体系域直罗组晚期和安定组的泛滥平原沉积的泥岩粉砂岩,这三者在空间上构成了下封闭层、赋矿层和上封闭层。这就为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最终成矿创造了条件。

层序控制着赋矿砂体的展布。层序对砂体展布的控制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在陆相地层中,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反复切割叠置的河道砂体,是最重要的赋矿砂体。因此,详细研究层序构成,特别是准确识别其层序界面及相伴生的低水位体系域,是在陆相地层中寻找赋矿砂体的一个重要方向。

层序影响着赋矿层的成矿性能。层序对于赋矿层成矿性能的控制目前研究得还不够,但这种作用却不容忽视,这对于铀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层序的不同位置,也就是在不同基准面下形成的砂体,其性能差别十分明显。在低水位体系域中,砂体分选性好,潜在孔渗条件较好,能够形成区域规模的赋矿层。在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虽然也能形成一些河道砂体,但其分选性往往较差,也多是些孤立的河道砂体,由于氧化还原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

[参考文献]

[1]陈肇博,赵凤民.可地浸铀矿床的形成模式和在

中国的找矿前景.国外铀金地质,2002 19(3): 127~133.

[2]吴仁贵,陈安平,等.沉积体系分析与河道砂岩

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铀矿地质,2003 19(2): 94~99.

[3]李思田,林畅松,等.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

研究.地学前缘,1995 2(3):133~136.

[4]陈祖伊.古河道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地质特征及有

关找矿工作的方针探讨.铀矿地质,1999 15

(1):1~8.

[5]李胜祥,陈肇博,等.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盆

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前景.铀矿地质, 2000 17(4):204~208.

(下转189页,Co ntinued on pag e189)

第3期叶发旺,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断裂构造的后遥感应用技术研究189

[4]张 泓,等.鄂尔多斯盆地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

[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祝民强.基于GIS的砂岩型盆地铀矿多源信息集

成评价技术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2.

[6]李胜祥.松辽盆地地质演化史与砂岩型铀矿找矿

方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2.

[7]杜乐天,欧光习.还原性气体在北方砂岩型铀矿

中的作用.核工业地质局生产中科研项目报告(R),2003.[8]刘德长,黄贤芳,叶发旺.中国砂岩型铀矿遥感

影像特征研究的新发现及其重要意义[J].铀矿地质,2004 20(6):352~357.

[9]刘德长,叶发旺,等.后遥感应用技术的提出与实

践.见2003遥感论坛[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3.

[10]刘德长,叶发旺.后遥感应用技术的提出与思

考[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4 21(1).

[11]傅诚德,等.鄂尔多斯盆地的深盆气研究

[M].北京:石工业出版社,2001.

[12]梅安新,彭望录,秦其明,等.遥感导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Study on fault tectonics in northen O rdos basin using Post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technology

YE Fa w ang,LIU De chang,HU ANG Xian fang

(Beij ing Resea r ch I nstitute of Uraniu m G eology,B eij ing100029,China)

Abstract:T he research achievement s of the dist ribut ion,the act ivit y of fault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eff ect of fault st ructures on deep basin gas by using post remot e sensing applicat ion t echnology are intro duced in t his paper.Some new knowledge has been obt ained

Key wor ds:post remot e sensing application technology;northern Ordos basin;f ault st ructure;deep basin gas and uranium resources

(上接142页,Continued fr om page14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ore formation of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Dongsheng area,Ordos basin

ZH AO Hong gang,OU Guang xi

(Beij ing R esear ch Institute of Ur anium Geolog y,B eij ing100029,China)

Abstract:T he analysis on depositional syste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 udying sandstone t ype ura nium deposits Based on depositional system analysis and sequence strat igraphy,and t hrough the study of depositional system charact eristics and t he spatial dist ribut ion of sediment ary facies,t he evolut ion of sed iment ary environment s as well as t 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Zhiluo Formation in Dongsheng area,Or dos basin,authors have come t 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the spatial dist ribut ion of sand bodies is controlled by t he planar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ary facies,which,in turn,af fect s the spat ial distribu t ion of ore host ing sand bodies;(2)the evolut ion of sediment ary faci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 creates good lit hofacies and lithological condit ions favorable for int erlayer oxidat ion;(3)the spat ial li t holog ic combinat ion of#three layer st ructure?is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sequence

Key words:Ordos basin;Zhiluo Format ion;deposit ional syst em;sequence stratigraphy;sandst one t ype uranium deposit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word版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矿山救护中队高温浓烟综合演练方案 一、总则 1、编制依据: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矿山救护规程》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提高救护指战员处理事故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根据我队的实际情况参照我市《鄂尔多斯市2014安全月演习方案》和当前国际、全省矿山救援技术比武项目和新时期矿山安全生产的实际,科学设置训练项目,创新训练模式,突出高效练兵,不断强化模拟实战高温浓烟巷道演习力度。特制定本方案。 2、演习目的: 通过对设定事故的应急演习,检验我队在事故状态下的救援保障能力、灾害控制能力,以提高我队抢险救灾的实战综合能力 二、演习组织机构及职责: 1、演习指挥机构 总指挥:越享平 副总指挥:郝重阳王建民 2、工作组组成及职责 抢险救灾组:由各小队组成,小队长为各组组长,负责根据制定的方案实施各种操作项目。

井下待机组:由三小队组成,小队长为组长。负责与地面指挥部联系,并负责将伤员运到急救车上。 井下督查组:由杨文杰(组长)、苏清豹二人组成,负责所有参加演习小队的全程跟踪和指导。 后勤保障组:由赵永明、吴海云、白云岐组成,要做好整个演练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演练所需的器材及演练的宣传报道工作,以及演习中发生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置工作。 三、演习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四、演习地点:通风救护部矿山救护综合演练场 五、事故的性质:模拟火灾事故 此次演习模拟矿井火灾事故,设置温度50度以上,浓烟状态,时间为2个小时,佩用氧气呼吸器一次完成。演习内容包括闻警出动、战前检查、灾区侦察、抢救伤员、伤员急救、气体检测、高温浓烟状态下挂风障、惰泡灭火等。通过实战演练,提高指战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锻炼队伍在非常条件下,处理各类灾变事故的实战能力,提高矿山救护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安全完成生产矿井抢险救灾任务奠定基础。 六、演习内容: XX矿井发生火灾事故,有一名遇险人员下落不明,救护小队进入灾区侦察,侦察时要检测气体、抢救遇险人员、烟雾状态下挂风障、惰气灭火等。 七、演习要求: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20版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 2020版

序言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旨 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以更为客观、真实的角度,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进行剖析和阐述。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同 时围绕关键指标即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等,对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此报告需注明出处。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可 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大化,是了解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的重要参考渠道。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 第一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户籍人口数量和各项生产总值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占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同全自治区年末户籍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 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内蒙古鄂市东胜区邮政编码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 序号:1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0包含地址:93个白天马路、包府公路、宝日陶亥东街、宝日陶亥西街、泊尔江海子镇泊尔江海子村、泊尔江海子镇特拉村、柴登镇、柴登镇城梁村、柴家梁、朝脑梁镇、陈家渠、创捷公司、达拉特北路、达拉特南路、达拉特旗、大庙梁村、大桥路、鄂尔多斯东街、鄂尔多斯西街、鄂托克东街、鄂托克旗、鄂托克旗沙井镇、鄂托克前旗、鄂托克西街、纺织街、富兴路、割蛇壕、公园路、杭锦北路、杭锦北路文明巷、杭锦南路、杭锦旗、郝家圪卜村、吉劳庆北路、吉劳庆南路、林场村、林荫路、满都海巷、民联B区、那日松北路、那日松路、那日松南路、棋盘井、三台基、沙圪堵、沙圪堵开发区、上湾、天骄路、铁西区109国道、铁西区、铁西区东环路、铁西区鄂尔多斯西街、铁西区鄂托克西街、铁西区广场街、铁西区柯额伦路、铁西区科技街、铁西区南环路、铁西区松山路、铁西区体育街、铁西区团结路、铁西区文化街、铁西区校园路、铁西区迎宾路、铜川镇、铜川镇常青村、铜川镇神山村、铜川镇铜川村、铜川镇亚麻图村、万利镇、万利镇海子村、万利镇碾盘梁村、万利镇添漫沟村、万利镇枳机塔村、万盛西村、乌审东街、乌审旗、乌审西街、羊场壕村、伊化北路、伊化南路、伊金霍洛东街、伊金霍洛西街、伊煤北路、伊煤北路包府叉路、伊煤北路杭锦叉路、伊煤路、伊煤路北、伊煤路南、伊煤南路、伊旗、准格尔北路、准格尔南路、准格尔旗。 序号:2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6包含地址:5个柴登镇板旦梁村、柴登镇柴登村、柴登镇垛子梁村、柴登镇海子湾村、柴登镇漫赖村。 序号:3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7包含地址:7个泊尔江海子镇巴音敖包村、泊尔江海子镇海壕村、泊尔江海子镇海畔村、泊尔江海子镇莫日古庆村、泊尔江海子镇石畔村、泊尔江海子镇什股壕村、泊尔江海子镇扎布格尔沟村。 序号:4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8包含地址:9个罕台镇、罕台镇板素壕村、罕台镇布拉格沟村、罕台镇罕台村、罕台镇九成功村、罕台镇色连村、罕台镇问家湾村、罕台镇乌德呼舒村、罕台镇撖家塔村。 序号:5 省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邮政编码:017009包含地址:4个铜川镇白家梁村、铜川镇城梁村、铜川镇店沟村、铜川镇格舍壕村。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地层划分

2.1.1 地层划分的依据 地层划分的依据有标志层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识对比,下面就地层划分的依据简要论述如下。 1)主要标志层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石油勘探开发中在延长组识别出K1-K9共9个可以基本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类为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凝灰质岩,另一类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表2-1);各标志层都有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2-1)。下面就9个主要标志层的特征及其在研究区域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 (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段中部,通常在3 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且曲线形态呈梯形、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具水平层理,是延长阶长7期湖泊兴盛时的产物,属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其中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甚为丰富发育,微体动物(介形虫)常密集成层,是盆地最重要的优质油源岩;此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分布极为稳定,可以作为剖面对比的基准面与构造制图标准层,是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是划分延长组长6-长8的区域性标志。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表

(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为长6油层组与长7油层组分界;本区内位于K1之上50 m左右,岩性特征据取芯资料证实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区域分布稳定,厚0.5~1.5 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中低电阻、低感应,俗称“肥皂片”。 (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距长7顶(K2)30~40 m,是控制长6下部的重要标志层,岩性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该层厚度在1 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034-11 文献标识码:A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 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付金华1,2 郭正权2 邓秀芹2 1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 。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 (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 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 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浊积 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男,1963年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 ation of Upper T riass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 estern Ordos B asin Fu Jinhua 1,2 Guo Zhengquan 2 Deng Xiuqin 2 1Depart 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 niversity ,Xi ’an 710069,S haanxi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 ield Com pany , Pet roChina ,Xi ’an 710021,S haanxi 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 2tems are developed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 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 2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 1However ,the south 2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 2d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n 2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 1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 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 1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1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to Chang 8and the 第7卷 第1期2005年 2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 17 No 11 Feb 1 2005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学校名单

鄂尔多斯市学校名单 东胜区学校名单 共二十四家学校,其中23所公立学校,1所私立学校 蒙藏医药学校--------私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内蒙古医学院分院——————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职业技术学校------市教育局直属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六中------公立学校 东胜区第十二小学------------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东胜区实验中学----东胜区政府负责的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学校-------------------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华研中学---东胜区政府负责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十小学---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七中——————公立学校 铁路学校————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学校————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职业学院电大分校————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五中————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中学————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第三中学——————公立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五小学————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小学————公立学校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公立学校 东胜区滨河小学————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小学————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东胜区第三幼儿园————自治区公立学校 康巴什新区学校名单 共两家学校都为公立学校 鄂尔多斯市一中————公立学校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公立学校 达拉特旗学校名单 共十七家学校,其中15家政府负责的公立学校,2家私立学校 达旗第七小学————公立学校 达旗东升幼儿园——————私立学校 树林召镇中学————公立学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年数据专题报告2020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年数据专题报告2020版

引言 本报告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供指引。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对关键因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1) 第二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分析 (3)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3) 二、全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3) 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 统计 (3) 四、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全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分析 (7)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自治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自治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比重统计分析 (7)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台拗是中朝准地台上的一个大型拗陷,除南与秦岭褶皱系相接外,其它三面均与中朝准地台的几个二级构造单元相连:北为内蒙地轴,东为山西台隆,西为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等。该台拗即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盆地或陕甘宁盆地,大体位于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贺兰山——六盘山断陷以东,呈长方形。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是该盆地的主体部分(图2.1)。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示意图 一、区域地层系统 鄂多斯盆地内部主要为单斜构造,这一构造特点在陕西黄土高原内部尤为明显。陕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铜川复背斜的一翼,地层大体向北西缓倾;而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层由东向西

缓倾,被石油地质部门称之为陕北斜坡带。 陕西黄土高原属华北地层区,跨两个地层分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纪黄土最为发育,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所覆盖,只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灰岩。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之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地层,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仲积、洪积、湖相等沉积。 按照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将该区地表出露的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一)古生界(Pz) 1.奥陶系(O) (1)上马家沟组(02m) 主要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黄河河谷分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和灰黄色泥质灰岩。未见下界。 (2)桃曲坡群(Q2-3,tq) 仅分布在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为混合相沉积。岩性为灰黑、深灰色,局部为黄褐色的灰岩、礁状灰岩、泥质灰岩及钙质页岩,富含头足、笔石、珊瑚、腕足、腹足等化石,厚435米,横向变化不明,目前将此套地层暂定为中、上奥陶统。 2.石炭系(C) (1)本溪组(C2 b) 仅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之上有小面积出露;另外,在延长、富县地区井下也可见到,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铝土质页岩,厚13~23米。本溪组与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2)太原群(C3,ty) 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出露的地段,太原群沿黄河两岸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页岩、煤层、油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中夹二层海相灰岩和一层海相页岩,底部为厚约5~9米铁铝岩。含动物及植物化石。当缺失本溪组时,直接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总厚124.5~128.5米。 铜川、耀县一带,太原群直接假整合于桃曲坡群之上。太原群是渭北煤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有灰黑、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英砂岩,夹可采煤层及海相灰岩、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