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情商的具体表现分析

高情商的具体表现分析

高情商的具体表现分析
高情商的具体表现分析

高情商的具体表现分析

“孩子的主要问题是情绪和心理问题。一个孩子只有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稳定的行为。” —徐婧英

前两天打开手机看到一则视频,一位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因为上网课与妈妈产生争执,妈妈威胁孩子说:“再不听话,我报警让警察抓你。”没想到孩子不但没有害怕,反而抢先拿起电话报了警,谎称被妈妈逼得要跳楼。

经过警察叔叔到现场询问,孩子才带着哭腔说出真实原因,“她总是敷衍我。自己考了年级前100名,妈妈不仅不肯定,还总说:“不考零蛋就行”。

孩子作业需要家长写寄语,妈妈总是因为看电视玩手机没时间,让孩子自己发挥。”视频中,妈妈在旁始终双手交叉,一副拒绝与不屑的姿态,当孩子哭诉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时,这位妈妈情绪激动地进行反驳:“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这样对我啊。”

虽然视频的最后,妈妈终于承认了错误。但是以后的以后,我不晓得这位妈妈是否真的听到了孩子内心对于高质量陪伴的呼唤。孩子特别在意的,希望父母给予的,常常恰是父母忽视的,自认为不重要的。

据不完全统计,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我国约有3000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困扰,儿童心理问题门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孩子的状况是父母内在的投射。这些数据是否警醒了众多父母需重新检视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以及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今天读到一本书叫做《高情商养育》,作者徐婧英是一名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和亲子心理师。作为一名70后妈妈,她结合十几年的教育咨询和育儿经验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你对了,孩子就对了。僵固型思维让父母始终站在原地,以“我”为中心管教孩子,结果不但摸不清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最终却与孩子

渐行渐远;成长型思维教会我们主动与时代接轨,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更好掌控情绪并回应孩子对于爱的呼唤。

作者在书中指出,过去,父母不学亲子教育,孩子不会出什么问题;如今,再不学习提升,孩子不出问题很难!

与其四处取经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不如静下心来观察自身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毕竟,孩子只会成为像父母那样的人。

“育儿即育己,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徐婧英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一位老师要求班上的一个孩子见家长,原因是这个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坐不住,喜欢东摸摸,西瞅瞅,结果爸爸带儿子来见老师,在老师向爸爸“告状”你家孩子小动作太多,我实在管不了……的时候,爸爸一个劲地做各种小动作,自己却浑然不知。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可爱又懂事,可我们自己是足够优秀的父母吗?如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少智慧和相应的知识储备,不能引领孩子、成就孩子,就会浪费孩子的资质,使其归于平常,黯淡无光。

作者在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需要长远系统的思维。如果一味从自己的想法出发,紧盯孩子的问题,反而忽视对孩子心灵的滋养和培育,这样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上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如何来做?书中总结出优秀家长应该具备的六种素质:

1、比孩子超前一步

著名儿童训练专家,医学博士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人性。”假如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年,作为父母,我们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行为动机,也没有发现孩子隐藏的行为计划,很可能简单地将很多行

为理解为“天生的”;然而,孩子的性格特质、情商高低以及能力大小,主要来源于训练和管教。

如果错把孩子的正常反应当问题,就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机会去弥补和改善。记得有一次,一位亲戚来到家中看望我8个月大的宝宝,这位亲戚抱着宝宝的时候发现孩子频繁吃手,就多次严肃认真地对宝宝说“不要吃手!”并且用自己的手将宝宝的大拇指从嘴中强行拉出。其实这个月份的婴儿正处于“口唇欲期”,吃手是非常正常的行为,这样也会让宝宝获得满足。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这个特点想尽办法干扰孩子。结果是,有些人成年后指甲咬得不成样子,有些孩子喜欢不停吃零食,有些孩子年纪轻轻就染上酗酒、吸烟的习惯,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和婴儿时期口唇欲没有得到满足有关。

所以,做一个比孩子超前一步的家长,就是高情商的表现。

2、自我反省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正是我们的思维过程,要想改变它,就需要先改变我们的思维。”

为什么很多孩子觉得父母爱讲大道理不喜欢听?因为这类父母不去成长,心理成熟度、认知水平和孩子差不多,甚至比孩子都低,当然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成年人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这个模式不改变,就会导致同一结果。只有时常反省,拥抱成长型思维,成为真正成熟、智慧的长者,面对孩子的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智慧。

3、相信孩子是向上向善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这里提到了信任的力量。如果真正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对孩子的影响力才

会越来越强。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爱,Ta会感恩,感动,这也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之一。

4、格局大、心量宽

作者在书中讲到,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结局。如果父母学会包容与理解,孩子也会学着心胸宽广,与人为善。

5、知道就做到

知道很多道理,就是做不到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道可顿悟,事需渐修”。明白了作为成年人的自己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就不要要求孩子立即改正。如果父母没有努力工作,为什么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名列前茅?如果家中每天充满争吵和怨怼,如何要求孩子拥有亲切友善的举止?父母的示范至关重要。

6、妈妈状态好

一个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的妈妈,无论多么有能力和有爱心的保姆都无法取代妈妈本人。作者在多年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发现一个现象,观察妈妈的状态,大抵可以猜出孩子的状态。如果妈妈衣着得体,温柔沉稳,孩子即使出现问题,也差不了多少;如果妈妈不修边幅,性情急躁,孩子通常会有很大的行为偏差。

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做更好的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就是给孩子最大的一笔人生财富。

“孩子想要的是什么?走心的陪伴,温暖的拥抱,及时的鼓励,点滴的肯定,深深的理解,无条件的接纳……”—徐婧英

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打开手机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贩卖焦虑”的文章。打开畅销书单,你会发现自愈指导类的书籍永远是很受欢迎的品类之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

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了对人类的第一印象,他们透过父母的眼睛看世界,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敏感和聪慧。孩子眼中的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呈现。闭上眼睛反思几秒钟,有孩子在一旁时,我们如何谈论我们的伴侣、同事、亲戚……是带着理解和包容还是带着批判和抱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做,作者强烈建议,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带到孩子面前。曾经看到一个孩子描述自己父母相互指责、在孩子面前互揭其短的故事。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父母,挑战》一书讲到,教育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氛围。如果任由争吵和争论、怀疑和自私成为家庭生活的基调,无论孩子的遗传和气质多好,Ta最终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和态度。

孩子天生就具有同父母双方连接的强烈心理需要,假如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对孩子而言,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必然造成心理上的分裂。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是高情商父母的首选方案。

书中讲到的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故事是关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奥巴马的妈妈安·邓纳姆在逆境下积极引导孩子这一方面做的相当出色。在奥巴马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候,他的爸爸就抛妻弃子,再也没管过母子二人。奥巴马的妈妈有很多理由可以怨恨老奥巴马,然而她没有。

当每次和儿子提起爸爸的时候,她总是说关于爸爸好的一面,邓纳姆以她的乐观和大度,在儿子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积极正向的父亲形象,这个过程,最终受益的,是自己的孩子。

奥巴马没有因为父母离异,父亲的抛弃而心生自卑、怨恨,而是乐观向上、自信豁达,最终当上了美国总统。当其被问到“谁是对你一生影响最深的人”时,奥巴马直言是自己的母亲,并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母亲。”

离婚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作者在书中讲到,不是离婚对孩子有影响,而是离婚后,父母对彼此的看法、对孩子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社会对单亲孩子的看法,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不要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苦恼倾倒给孩子,这样会让Ta的天空布满乌云,如果孩子为父母的情绪“买单”,Ta会承受很多原本不属于Ta的痛苦,这是对孩子不小的残忍。我们的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是无可比拟的,把悲伤留在他处,是对孩子最大的善意,孩子会带有爱的翅膀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翱翔。

“带着敬畏之心去探求孩子内心的奥秘,带着接纳之意去看待孩子情绪的起起落落,带着温和之情去好好说每一句话。” —徐婧英

叔本华曾经说过:“与其用道理来说服一个人,不如照顾到Ta的情感需求更有效。”作为父母将这句话用到养育孩子上再准确不过,其中的一个妙招就是当一个听话的爸爸妈妈。

听到青春期,很多父母不由内心一颤,陷入茫然和恐惧之中。一般来说,10-13岁是青春前期,14-16岁是青春中期,17-20岁是青春晚期。

这样一算,孩子的青春期差不多要持续十年之久。面对孩子特殊的这个成长阶段,父母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呢?

作者告诉我们,青春期不等于叛逆期。重要的是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懂得不强求,会引导。

作者在书中总结出五种最容易导致孩子叛逆的家长做法:

1、过分关注学习,不顾孩子的身心需求

2、要求完美,不允许孩子犯错

3、固执无知,不允许孩子有个人爱好

4、大包大揽,孩子没有独立空间

5、不尊重孩子,过分干涉孩子

孩子就像弹簧,越试图牢牢控制,越渴望逃离和自由。孩子年幼的时候,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哪怕有不合理的要求,对父母也会言听计从;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更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空间。

儿童训练专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这样描述育儿过程中克制的重要性。他讲到:“尽最大可能保持克制,这是影响孩子最根本的基础之一,也是很少被做到的。”假如我们发现在孩子面前,再多的沟通和建议都无法影响到Ta,很可能父母会出现情绪大爆发,把孩子骂一顿甚至打一顿试图让孩子屈服。如果经历过的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之后很多时候就是在等待责骂或者说教,Ta做好了准备并决定仍然无动于衷。

重复这样的循环很容易丧失与孩子最为宝贵的亲子关系,明明心里有爱,孩子却感受不到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因为村里的孩子经常取笑他红色的头发而非常生气和苦恼。有一天,他把孩子们聚到一起,承诺如果他们嘲笑的热情恰当,就会每天给他们每人一便士。孩子们欣喜若狂并接受了这一提议,第二天他们每个人都如约赚到了一便士。但到了第五天,这个红头发的男人不再给孩子们

付钱了。孩子们感到愤愤不平:“如果他不给我们钱,我们才不白白吆喝呢!”就这样他们分道扬镳,再也不一起去嘲笑红发男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反其道行之的神奇之处。现代心理学认为,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感受。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倒不如尝试反其道而行之!当一个听话的爸爸妈妈,先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说什么首先发自内心地认同加鼓励,再寻找机会影响和引导孩子,这种做法反而会令孩子措手不及,失去平衡。你不仅可以激发Ta的兴趣,还能够促使孩子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高情商养育》不仅仅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教养孩子的书籍,更是教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传递爱,提升爱的能力的书。

作者在书中指出,可爱的孩子拥有爱,不可爱的孩子缺少爱。孩子大多数的心理和情绪问题,根源其实只有一个:呼唤爱!

高情商的孩子源于高情商的养育,别让孩子憋在心里,迷了路的呼唤找不到出口。用心聆听孩子的需要,你会发现你的小天使一直都在身边,与你一起体味生活的丰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