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概要

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概要

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概要
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概要

第7卷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2月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Ilic UIliversi留(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7No.1 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804(200701枷91书5

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

任辉

(枣庄学院中文系,山东枣庄277160

关键词:饮食;本能;需要;生存状态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极为发达,而且自古及今的史实和艺术作品多有涉及和记录,其中以艺术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描写最有典型性。从生物学角度上说,饮食属于动物的本能性行为;而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说,则属于“低级需要”层次,并深含生命信息;饮食行为在中西方的文化对比中也有很大的差异,从中可以显示出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氛围里面的人们的不同的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G 02文献标识码:A

史载:“唐代张巡守雍丘城,城中食尽,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日:‘诸公为国家努力守城,一心无贰,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

将士,岂可借此妇人,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少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人心终不离变。”(《旧唐书?张巡传》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那么这时张巡所要维护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呢?应该是他自己所说的“忠义”,他究竟尽到了一位臣子所应该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责任和义务。而这种人吃人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非常不鲜见的,并且往往既不是因为食物匮乏,也不是因为某种“政治”原因。

明末清初学者周亮工在其《固树屋书影》一书中记载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相传海忠介(海瑞有五岁女方啖饵(食物,忠介问饵谁与。答日:‘僮某’(某个家仆。忠介怒日:‘女子岂能漫取僮饵。即能饿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

卒拒之,七日而死。”也就是说,历史名臣海瑞仅仅因为五岁的女儿吃了家仆送与的

食物便逼其饿死,亲身实践程颐所倡导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卷三的伦理原则。

以上两个事例仅仅涉及“吃”的独立行为,尚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饮食文化”,但是我们也可以从

收稿日期:2006旬2.10 中感受到简单的“吃”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的非同寻常的内容。

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是一枝独秀,别有洞天。

秦永洲在其《中国社会风俗史》的第二章《饮食风俗》中,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前后共用了四个“博大精深”的判语,在该书总数为八章的内容中是绝无而仅有的。我以为其“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语言层面。诸如“民以食为天”这样的俚语格言,在我们的民族语言中甚为丰富,特别是在民间口头语言中更是俯拾皆是、日间常用的。这是其它民族所难以想象的。

二是表现在物质的饮食消费上。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史里,饮食的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的发展,均走向了极致,实在是难以尽述。对此,秦永洲赞而叹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从食料的精细高档,烹任技术的精湛考究,食品样式的丰富多彩, 都是足以让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在饮食上,中国人几乎耗尽了全部美食艺术智慧。”…

这样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主食、副食与调味品原料的丰富性。“一位西方植物学家说,中国人吃的蔬菜有六百多种,比他们的多六倍。”121而今其采食范围仍然在不断扩大。

万方数据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二,制作方法和工艺的多样性与精致性。据不完全统计,不算少数民族和零食的制作方法和品种,全国日常食用面点的品种就已达四五十种之多,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各有十余种,并产生了众所周知的诸大菜系,仅四川的菜肴和小吃就有五千多种。

三,对五官感觉的极致性追求。在我国食品有色香味形器五类之说,分别对应人们的五官感觉,且对食品这些外在因素的追求有时实在是己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中国社会风俗史》记录了这么几个例于:西晋士族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日食万钱,犹日无下箸处”,蒸饼不是正好裂做“十”字就不吃;西晋的萄勖在宴席上能准确地指出某道菜肴是“劳薪所炊”。

所以作为西方人的利玛窦对此很不理解,他在晚年写的《中国札记》一书中很感叹地说:“‘他们的礼仪那么多,实在浪费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连‘简单地谈谈中国人的宴会’也用去了利氏几千字的篇幅。这种把食文化推广到各种人际关系领域, 淋漓尽致地发挥食文化的功用,正是至今仍为世人所感叹的中国文化的一大特

质”∞J。

举例来说,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对饮食描写较多且有相当代表性的当属《水浒传》里面的吃喝与《红楼梦》中的宴饮。前者是只讲吃,五步吃三步;而后者的叙述较注重饮食的花色、规则以及饮食格调。以《水浒》(一百回本为例,据我统计,在前七十一回中,略略提及、一笔带过的不算,仅详细或者较为详细的吃喝场面的描写就有一百余处,并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好汉相聚,不分时间与环境即入酒店就座开吃。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史进到达县城里的时间没有说明,碰到鲁达与李忠并不多

言语便一起走进了酒店。类似的描写非常多。这种模糊用餐时问的做法在这本书里很常见。

二,连续地吃喝,已不顾常理。著名的第二十三回里,武松打虎前后不长的时间内,一共吃了四斤牛肉(古制,但是按现在的标准也有二斤七八两的样子,喝了十五碗劲酒。而在打虎归来后因众猎户的款待仍旧继续照吃不误;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里有一小节:“三十来个士兵,自村里吃了半夜酒”直至四更前后,在朱富设下酒肉计时依然“酒肉到口”“风卷残云”。

三,吃人的恶俗。《水浒》中写到吃人的地方共有五次以上,其中人肉铺子三处:孙二娘的人肉包子铺是众所周知的;另外还有两处:一是梁山的朱贵酒店,二是催命判官李立的揭阳岭酒店。直接描写吃人的场景有两处:第四十一回杀吃了黄文炳,另一处是四十三回李这烧吃李鬼的腿肉。

就其本质而言,这两次吃人与张巡的吃人,应该并无不同。

四,几乎每吃必有牛肉,常见的场景是动辄“熟牛肉切二斤来”。但是古代的肉是极为稀缺而匮乏的,所以古代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含量很少,更何况牛在古代是主要的畜力。《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豕,

庶人无故不食珍。”直到明清之际,仍把偶尔吃上一点肉(主要指猪肉或者禽肉称为“打牙祭”。甚至在明代规定,肉食的类别要与官员的品级相对应,比如御史这一级别就不得食用较为贵重的鹅。几千年来因为粮食的匮乏而使各个王朝不得不无数次地禁酒,肉食的稀缺就可想而知了。汉代与清代政府更是明令禁止宰杀耕牛的。

相比较而言,《红楼梦》就吃得十分儒雅,十分精道。

一食品的精致与考究。最典型的例子就要数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在大观园里见识的“茄鲞”,制作它要经过三个阶段、九道工序,要十几只鸡作配料。与之相较,

《水浒传》里的食品制作就简单多了,级别较高的酒席也就是常常提及的“鲜鱼、嫩鸡、酿鹅、肥鲜、精肉、时新果子之类”。

两部名著所取材的文化氛围完全不同,前者是市井阶层和草莽好汉,后者是钟鸣鼎食的士宦贵族阶级。

二,饮食规则的严格性。从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第一餐饭肃穆森严的气氛描写中:“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问伺候之媳妇、r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可以看出,饮食秩序何等严格,来不得半点差池的。三,以外在的规格极力显示宴席或招待的精雅格调和人物身份。第四十一回妙玉以茶招待宝黛二人时说得精妙:“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 三杯便是饮牛饮马骡了。”喝茶并非纯粹为了解渴。推究《红楼梦》里的饮食行为,其外在现象是由食品的精致化走向了极致化,最终目的依然在于食物本身。

与妙玉的茶道相对,知堂老人在其随笔《喝茶》里有一段著名的、已经被引滥了的话:“喝茶当于纸窗瓦屋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

万方数据

第1期任辉,等: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 93

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可是人们往往把后面的几句话忽略了:“喝茶之后,再去修个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一样的从容,一样的优雅, 但是周氏茶友之中既有汲汲于功名的雅士,也有奔忙于利禄的俗人。所以喝茶的韵味在他那里就多了一种宽容,一份豁达,一番关怀,一点优裕。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也正符合他在《人的文学》里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的含义。而妙玉却把刘姥姥用过的名贵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轻轻弃了,且最后雅极的她却“欲洁何曾浩”,以至于“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另外一部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凡十二卷共计四百九十一篇,其中一半以上的篇目涉及到了饮食描写。只是内容与场面与上两部相比就显得小家子气多了,最为“奢靡”的就算是《钱卜巫》里的“丢角太尉”,这个人物“每食包子,辄弃其角,狼藉满地”, 看起来还是作者的“不忍”。

在《金瓶梅》中,饮食描写不仅也贯穿作品始终,而且也是重要的线索和烘托手段,其在作品中的地位并不亚于《水浒传》,只是显现出来的心理趋向不像后者那样走到了一种极端。

在西方文学中,专门来写食物和饥饿的,大概就是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了。一个可以忍受饥饿长达四十余天的艺术家四方漂泊去表演,目的仅仅是出于对“饥饿艺术家”这个荣誉的追求。而他最终的死去,却是源于社会对这种独特艺术的漠视,他成了一个殉道者。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物质生活充分了、物质基础雄厚了,如饮食这样的低级需要满足了,那么高级需要的满足也就自然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从一般意义而言这样的说法是成立的,这也是马斯洛所首肯的。但是这个结论却不具有普适性。忽视了特殊性区分,任何命题都没有多大的践履意义。当年台湾学者孙隆基也就是从这个乐观愿望出发着手研究中国文化的,但是最终他否定了原命题,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出了在大陆颇多争议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他对文明程度的判定采用的是弗洛伊德理论,即分为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四个阶段。应该说,文明程度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应该用什么尺度和指标来度量,尚没有较为有效的令人信服的标准。孙隆基之说不失为一种尝试,只是有一点缺憾,它本是弗氏定义个人人格发展过程的分期方法,以之来划定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是有一定难度的。

堪与孙之见遥相呼应的,是在《文史天地》杂志 2002年第七期中刊登的李国文的一篇解读和坤的文章。作者的笔力直指和坤所敛之财数字的可伯性的背后近乎猥琐的拜物心理,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验证饮食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其中作者两次提及的“小农心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小农穷怕了以后的积弱心理表现。”——作者所用的叙事语言是文学性的,但是他有意无意说中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现象;我很重视这些文字,实在是作者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和坤的心理,也正是一个文化系统内的种群共同的存在心态。这正如《水浒传》与《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丝毫不爽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追求。作为我们来说更值得追究只是这种心理的真实根源。

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了一个“穷”字,我想应该作为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重要命题之一来探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应邀来中国讲学近一年,他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认定, 中国的文化和国民性有很多地方胜于西方,例如中国人的快乐、宽厚、仁慈、刚强和爱好和平等品德。但是这位学者对中国人“贪婪、怯懦、冷漠”三大人格特征,也作了相当具体的描述。记得前几年有人在报纸上撰文反驳了“贪婪”一说,认为贪婪不是中国人的本性,而仅仅源于中国的贫穷。我感觉,从和坤、《水浒传》、《红楼梦》以及其它生活的真实记录或者艺术作品中的相关叙述里,确能透露出极度贫穷中的人们对食物的极度渴望和对食物匮乏的极度恐惧与扭曲心理。这样的物质生产和供应的状况以至于使人们产生的不是生殖崇拜,而是对食物的顶礼膜拜:从俗语上的“民以食为天”,到据说在汉代以前“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曾经一度尊黄帝为灶神的神话传说。后来大概唯恐把汉民族的祖先给委屈了,此说才没有流传下来。

人们总是认为我国自汉唐以降直至明清,“盛世”不绝,一直居于最强大的、世界领先的地位。殊不知,有许多的资料表明,我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农业制度一直使得农业生产在极低的效率下运转,从而导致物质供应始终处于匮乏、不足状态。与此相反,人口数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却也是规律性地处于几何级数地增长态势,直至引起又一轮的物质短缺和治乱的循环。杜甫的赞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之说,即使不是对“开元盛世” 夸张的谀词,也是极罕见的短暂的历史时期,并不具

万方数据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有普遍意义。最真实的史实应该是“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仅仅从有关饮食的全部文化内涵的提取中,也能铁板一般地印证这个令人沉痛的事实判断。比如有史料记载,从元代中期的中统元年到至正末年仅仅四十年问,灾年不断,“人相食”的悲剧记录就共达十几次。在一部有关中国和中国古代1文化的研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肯定地说:“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

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困程度””J。而且他寻找到的原因,恰恰正是“劳动生产率”这个关键因素:“‘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未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口J。

仅以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为例。其书叙述道,在“汉唐盛世”之一的汉代,“御用史学家”们盛赞的是政府的亲民政策“三十税一”,其实这仅仅是地主向政府交税,真实的景象是“直接生产者向地主纳租,却须十出其五”;再加上更苛刻的“算赋”、“徭役”以及代替摇役的“更赋”,“无怪在此种统治下的农民,不得不‘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以饥饿自卖’,并‘嫁妻卖子’了”∞1。以至于像类似于“轻徭薄赋”、“省刑薄敛”这样“所有关心农民生活的皇皇文告,差不多都可以从反面去得到理解”¨71。这种状况即使到了近现代也不令人乐观。按罗素在《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快乐理想》里的说法:“若从除了很少数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很贫穷这点来看,这是令人惊奇的。”旧1甚至有人这样说:“中国官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国忧民之心?简单地说就是他们有可忧的事,这就是中国人苦难太多, 太贫穷、太不平等、太多动乱。渴望起码的富庶、均平、安定足以激发一般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一J。这大概就是“以暴易暴”、“灼木攻蠹、蠹尽而木亦焚”的历史治乱循环论的最直接的原因。更真实更具体的历史现象及其现象的解说,青年学者吴思所著的《潜规则》、《血酬定律》等书也提供了另外一种叙事角度可供我们参考,此不赘述。

艺术作品只是高度概括性的美学展示。《红楼梦》和《水浒传》等名著中有关饮食的描写不仅起到了情节发展的线索,烘托氛围,甚至是纽结点的作用,比如《水浒传》里宋江题写反诗、西门庆与潘金莲勾搭成好以及武松最后弑嫂祭兄都是在酒宴之间完成的,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温饱的极度渴求和诸如高蛋白肉类食品的稀缺;以及大家世族对口腹之欲无止境的追求和等级制度的森严。在《红楼梦》里贾府的穷奢极侈到连元妃都感慨大“奢糜” 了。这就是史实:历代即使正统的官僚阶层或“士” 阶级,其实并不很在意孔孟的“安贫乐道”的修身原则,比如谦谦君子贾政,比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对历史名臣张居正满含感慨的记述。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记述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两大特色:一是世所罕见的饮食内容、方法和品种;二是历史上的人们的饮食技巧和对饮食本身的贪欲心理,而我们从作者的叙述语气也可以体味出难以名状的惊赞、敬畏和惶惑的复杂心倩。

在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中,作为一种基本的本能或者说“需要”,无论作为人还是动物,饮食都只是仅仅满足于生存的纯粹的本能,属于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低级需要”。从美学意义上说,在人类身上它也不具备更高的可供审美的功能与因素, 它在人类共同的生理体验中并没有多少感受深度。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所言,它是单称判断,纯粹是私性感受即生理快感,而不是全称判断,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社会性的美感¨钊(邓晓芒 2002年新译本则翻译成了“单一性判断”或者“私人判断”与“普适性判断”。它是纯粹的主观性判断, 所以不具有客观的普遍有效性,没有多少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也就不能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和媒介。饮食本能也无关乎社会利害关系,没有多少社会性内容,可以不与他人发生关系,因此它可以不纳入社会伦理体系。

就“性”和“饮食”这两种动物本能来说,对这一点作出区分应该更容易,而且清楚明白。静庵先生在解“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之谜时,就认为“男女之欲,尤强于饮食之欲。何则?前者无尽的,后者无限的也;前者形而上的,后者形而下的也。”【11]此说的深刻性,就在于指出了这两种欲望是否具有审美感觉的普遍性,从而是否具有价值普遍性这一原理。

因此,对待饮食产生的人类行为所显现出来的文化哲学意义在于:一是人们对饮食本身的目的性追求和为生存而吃,这样的生命状况就可以称之为“生存”(1iving。这正是古老的东方民族饮食文化现象极为丰富的原因,也因此才会产生蔚为大观的饮食文化;另外就是以饮食为外在目的、而生命的存在意义为本在目的,并不着意显现饮食本身的功能性作用的生存类型,这样的生命存在方式就可以称之为“存

在”(being或existenz、sein。

举例来说,刘姥姥和贾母二人的饮食内容和方法都有极大的差异,但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物生

万方数据

第l期任辉,等: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 95

存的需要,在本质上与其他人群和物种都是一样的。而判断“生存”和“存在”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人在基本生存之外的生活方式和内容,也就是纯粹为了“吃”还是为了已经满足“吃”之后对更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这一点在儒家学说中是很难发现的。刘姥姥和贾母以及其他人物都是儒家生存哲学的化身,或者说是文化符号、伦理符号。与此相较, 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饮食就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命存在,而对生命的精神追求则成为现实存在的主要支柱和不懈的生活目标。参考文献:

[1][2]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3][4][5]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6][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 [8]英国.罗素.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快乐理想[A].南黛,鲁越.老随笔[c].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9]赵轶峰,何宛荚.千秋功罪一君主与中国政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0]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Philo∞phy in Fbod CultIl陀

REN Hui

(Couege of ZaozhuaIlg,zaozhuallg Shandong 277106,China

Key 1words:Food;instinct;need;state of sunrival

Abstract:Food cuhure of China is a speciaI culture phenomenton,which is much abund明t,and fuUy noted by a great

doal of an works as HONG LOU MENG and SHUI HU ZHAUN and so on in

aⅡages.But according to bi010— g,,蠡od is a t弘of maIlner of animal instinct.Aceo珂

i119to Need%eorr by psycholo舀s£A.H.Maslow,ye£it be— longS to tlle need of LDw level grade.The behaviollS

of‰d have great d脆rentc6between China and West,it also shows pe叩

les’sur、,ial state of di丑-erent cultures.

(上接第84页

参考文献:

[1]蓝海林.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集聚群成因研究[J].区域经济,2002,(3.

[2]杨静文,朱宪辰.冀豫浙三个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创业机制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

[3]许庆瑞,毛凯军.论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J].经济纵横, 2002.10.

[4]张吉鹏,王恕立.论产业群战略与西部大开发[J].经济纵横,

20(2.7

[5]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J].经济纵横,2002.11 [6]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一区域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7]李新春,戴吉林.集群化“中国制造”的制度特征与竞争力[J]. 学术研

究,2004(7:13—19

[8]魏江,陈志辉,张波.企业集群中企业家精神的外部经济性考察[J].科研管

理,2004(2:20一25

Cl吣ter IIld吣t订aH髓tion is锄E敝tive Way

to R唿lize the New hId吣triaI Mechanisms

WU Hong一【ia,QLAO GuaJlg—yun,SUN Jin—ta0

(CoⅡege 0f Econ伽ics and Management,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哆,1钿伊han Hebei

063009,China;2.Depanment of Student,Hebei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3.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舰tion,S蝎iazlluang Hebei 05003l,China

I【ey wOrds:cluster 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 cluster;specialization

Abs”act:On山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出e connotations,and characters of IIldustrial cluster,t}l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 aIld Cluster

Industrialization,puts

foMa耐tlle viewpoint山at Cluster Industri— alization is t11e e矗.ective way to realize出e Newly IndustriaLl Mechamsms,and t11e relative counte珊easures.

万方数据

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任辉, REN Hui 枣庄学院,中文系,山东,枣庄,277160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7(1 2次参考文献(7条 1.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2000 2.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 1991 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981 4.罗素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快乐理想 2001 5.赵轶峰.何宛英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 1989 6.康德.邓晓芒判断力批判 2002 7.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20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任辉.REN Hui 饮食行为中的生存哲学 -黑河学刊2006,""(2 从动物和人的"本能"与"需要"这两个概念入手,探索人自身生存意义的理性依据.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在基本生存的基础上,发展、拓展生命的内涵,以确定人作为人的真实存在,在更深的层次上对生命进行再体验.饮食本身的目的性追求是为生存而吃;而以饮食为外在目的,以生命的存在意义为本在目的,并不着意显现饮食本身的功能性作用,这样的生命

存在方式就可以称之为"存在"(being或existenz.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作品对饮食的描写往往是后者的体现.饮食行为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也有很大的差异,从中可以显示出处于两种不同文化环境里面的人的不同生存价值趋向. 2.期刊论文王文忠补脾益肠丸治愈腹部手术后8例腹内感染分析 -健康必读(下半月学术版2010,""(1 目的:探讨手术感染这种常见并发症治疗的新途经.用运散热理论及机体在高热时正常组织有自动散高热的本能,渗液散热造成低温处组织的积液感染是疾病原因.方法:对8例腹部手术后积脓处理不好或腹内用不加温的室温盐水进行腹内冲洗造成术后病人腹内低温,而积液感染.使用中药补脾益肠丸热胃肠--收缩胃肠道渗液散热的血管导致胃肠壁热能集聚而感觉热.同时渗液散热停止加速了吸收而感染3-5天内全部治愈.结果:8例过去的经验有可能造成术后长期感染,必定要进行二次手术的腹部手术后感染积液,使用补脾益肠丸后3-5天内感染都得到了控制,并全部治愈.结论:中药热胃肠和胃肠道内(使用配合使用乳酸杆菌发孝高温造成腹腔内积液处也高温,另外有渗液散热的周围高温组织,内服补脾益肠丸和肠道内补入乳酸杆菌,也造成高温使高温组织散热本能的条件丧失,积液的部位加速吸收,另外内服补脾益肠丸,可造成内脏血管自保性收缩,血液被挤入外周四肢循环,实现象夏天那样肌体的散热机制 ,使内脏血液减少,造成减少饮食,使饮食后血液内聚内脏加剧腹腔积液的条件消失,血液内聚不利于四肢有效的散热,这样胃肠及肾的外散热必要增强-排尿散热和拉稀便散热成了必然,拉稀便散热是由于胃肠黏膜血管增粗渗液散热造成的,腹腔内积液增多也是如此,血管增粗散热屏障功能减低持续吸收内毒素增强,所以有肌体发烧白血球升高腹部有刺激征状,所以临床给新的治疗,使用中药补脾益肠丸9克乳酸杆菌片5片每日三次内服,一天内三成的病人腹痛消失,体温降低两天内所有的病人腹痛都消失并大便正常,不是用西医抗菌素也能如此确为临床治疗,腹部手术后腹内感染新途经和新方法. 3.期刊论文慧强耐寒生存本能(6冬季让宝宝吃出免疫力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9,""(2 儿童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远比成年人差,在隆冬季节,受严寒气候的影响,宝宝生理机能往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影响到体内平衡.抗病能力低下,外感风寒,经常会引起种种不适或疾病.因此,在注意生活起居等保健的同时,还应该重视饮食方面的调养.应该利用冬季三个月的时间,让宝宝吃出好身体. 4.学位论文魏晓艳食部字所蕴含的古代文化阐释 200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

字,集形、音、义于一体。“汉字的部首一般是汉字的意符(即形符,通常与部首有关的文化现象在该部字群中有较为集中的反映,这就为以某部类为材料来考察相关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以食部字为依据,从字形、字义出发,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对食部字所涉及的古代烹食文化、饮食礼俗、祭祀文化以及古代哲学观念,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和研究。饮食是人类的本能需求,《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开发食物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尚书大传》中说:“八政何以先食?传曰: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所本,故八政先食。”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它在中国文化生活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在食部字中也得到了非常鲜明与集中的反映。食部字中收录最多的就是有关古代烹食文化的汉字,主要涉及到食物的制作方式、食物种类,由此反映出一些古代饮食风俗和古人的饮食健康观念。中国的烹调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食部字中表示制作方式的如:馏、饪。食部字还包罗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食物,我们按照字义做出大致分类:粥食类、羹食类、干食类、饼食类等。这些食物中有许多还是节俗食品,如腊八节的腊八粥,寒食节的馓子,中秋节的月饼等。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的饮食礼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饮食礼俗可以体现在饮食餐制、饮食方式、饮食礼仪等诸多方面。在食部字中有反映饮食餐制的:饔、飧等;有反映饮食礼俗中乡饮酒礼的饗、飨等;还有反映饮食礼仪的:饯、餪等。食部字与古代的祭祀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祭祀总是同人类的某种祈求心理分不开,而这种祈求又是以奉献食物的形式反映出来。食部字中记载了表示祭祀名称的,如餋、飳。表示祭祀活动的,如餽、馈。中国古代在哲学观念上崇尚中庸,主张调和。这种观念也贯穿于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庸”和“守礼”,饮食文化领域也蕴含着这种思想,饮食中的中庸思想具体表现是:适度、无过、调和。就食部字而言,在生熟适度、五味调和、饮食有节方面体现出了古代的一些哲学观念。饮食涉及的范围广泛,它与食部字并非完全的对应关系。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依据与饮食相关的食部字来分析古代的文化现象,我们所依据的食部字,主要来源于《说文解字》、《宋本玉篇》、《类篇》这三部“说文系”的古代字书,通过对其中的食部字穷尽性

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结合《广韵》、《集韵》等韵书,以及《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食部字进行研究。食部字中也有部分字与饮食无关,这样的字并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列。 5.期刊论文慧强耐寒生存本能(1若要小儿安须予"三分饥与寒"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8,""(9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对营养的需要比成人相对要多、要好.但是,小儿各系统的器官处于发育阶段,尚未成熟,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因而就形成了生理功能和机体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饮食易过量而消化不了. 6.期刊论文尹荣方鸟与饮食习俗 -华夏文化2009,""(3 饮食是人类的本能,离开饮食,那就是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从人类诞生起,饮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原始社会传说人们茹毛饮血,<礼记礼运 >:"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们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生吃草木的果实、根茎以及飞禽走兽、蚌蛤虫鱼等.后来,人们发明了用火,开始将一些谷类以及飞禽走兽、蚌蛤虫鱼等煮熟了吃,在用火煮食上,人类不断运用智慧与技能,饮食进入了调制的阶段,饮食习俗、饮食文化随之产生了. 7.学位论文王宇基于家庭饮食消费需求的“社区厨房”设计研究 2008 在人类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需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们已经由吃饱为目的的生存性消费阶段上升到以健康、便捷为目的的提高阶段,由饮食过程生理需求的满足转变为心理需求的追求。在现代城市社区中,有一部分就业充分,但欠缺充足备餐时间的家庭,他们的饮食消费以满足便捷性需求、安全性需求、科学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为目的。本文从研究家庭饮食消费的需求层次、行为动机、饮食习惯出发,分析家庭的传统与现代饮食观念,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目标群体在饮食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需求变化。深入分析需求变化的原因和表现,提出以社区提供的公共平台为基础,以解决目标家庭饮食消费需求为目的,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社区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目标。在明确“社区厨房”的空间构成、功能设施、行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家庭饮食消费需求的“社区厨房”设计原则,即厨房、餐厅与一体化、存储空间单元化与最优化、交流平台开放化、功能集成化、劳动强度最小化、操作智能化。论文最后以“社区厨房”的设计为例,从家庭生活饮食、安全卫生保障、情感交流沟通、教育、

休闲、娱乐等方面提出了一类面向社区目标家庭的“社区厨房”设计思路。 8.期刊论文梁昭中国饮食:多元文化的表征--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民俗研究2004,""(1 一位人类学家曾说过:了解文化,舌头是最直接的捷径.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饮食"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从古迄今的种种人类行为中,"吃"始终是最重要、最基本而最"有滋有味"的活动;它始于人类基于"果腹"需求的生存本能,又涉及生产、储存、交换等社会活动,还引发礼节、仪式、禁忌等文化现象 .因此,"饮食文化"如同探入人世百态的望远镜,当我们通过这种永恒而普遍的行为去透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群时,将可以瞥见差异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文化制度,瞥见绵绵不绝的变迁历史以及人类层出不穷的智慧. 9.期刊论文申宪食与礼--浅谈商周礼制中心饮食因素 -华夏考古2001,""(1 在人类文明体系中,饮食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属性.作为维持人自身生命存在的基本手段,世界各民族对饮食的关注概莫能外;同时,作为人类自然本能高度理性化发展的结果,饮食传统--食物、烹饪、饭桌上的礼节及人们关于饮食的概念,又是一个民族特殊历史经验与生存环境的产物,它构成了民族文化传统中最显著的象征符号.①就此而言,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礼制文化,对食物与烹饪所具有的超乎寻常的专注,就不能仅视作自然现象或归诸偶然原因.② 10.学位论文王静《诗经》饮食文化中的美学研究 2008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相齐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肇基久远、内蕴丰富、生命力旺盛的中华饮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而备受世界的青睐。饮食文化在人类的诸多文化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这些特点在我国的文学元典--《诗经》中可见一斑。《诗经》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述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了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一些学者曾从民俗学等角度关注其中的人类早期的饮食生活,挖掘和探究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考古学和《诗经》诠释学的推进,这些方面的资料被逐步地引入《诗经》研究领域,促进了《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详实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考古发现,通过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的有机结合,对《诗经》表现出的饮食种类、加工、饮食惯制等予以综合考察分析。其次,通过探求祭祀诗、宴饮诗等动态地表现的饮食生活,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带读者进入《诗经》的时代,去接近质朴、粗犷的远古世界,以期

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再次,通过运用饮食美学的理论对《诗经》饮食文化的研究,了解其中蕴含的先民的饮食思想,包括伦理观念、道德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等,挖掘其积淀深厚的美学特质。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侧重于民俗学、考古学、美学的角度,对《诗经》中记载的饮食文化事象进行分析。《诗经》中以诗歌这种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诸多饮食内容,基本能找到与之相应的考古实物,并有《诗经》之外的古典文献资料的支持,《诗经》记载和考古实物互相印证,基于此,本文力求全面系统地研究《诗经》中的饮食文化,探求饮食背后的美学意蕴和内涵。这不仅补充了《诗经》研究,肯定了《诗经》是诗,是史,是美的典籍。同时也对把握中华饮食文化之源,探寻中华饮食文化不断发展的内核力量有重要的意义。引证文献(2条 1.庞广昌中华饮食文化和食品科学探源[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9(3 2.任辉《水浒传》精神实质的哲学思考[期刊论文]-黑河学刊 2008(2 本文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683383750.html,/Periodical_hblgxyxb-shkx20070102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21日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 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 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 罐。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木杵、地臼的 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 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上的几个字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加工工具类。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智慧。 (二)釜、鼎、甑

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概述 (一)饮食文化定义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重点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合而成的全部食物的总和。 (二)饮食文化的历史 1.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生活在丛林中,习惯生吞食一切可以下咽的东西,饥饿时生食瘦肉,口渴时啜饮其血。燧人氏教人“砖木取火”,人类就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伏羲氏教会人们畜牧、打鱼、狩猎,为人类最初的食谱增添了肉类。神农氏发明最早的农具——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最早的蒸锅,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 夏商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周八珍”是专为周天子而烹的宴饮美食,由两饭六菜组成。两饭为肉酱油浇大米饭,肉酱油交黍米饭。六菜为烤乳肉、烤母羊羔、烧牛羊鹿的里脊肉、酒糟牛羊肉、姜桂腌牛肉、烧烤狗肝。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粗茶淡饭一样美味。因此,对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他采取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而对于家境贫寒、居住陋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 4.秦汉魏晋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

绪论: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惠王和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三国时、蜀、吴鼎立,备以为“蜀都”。虽然在全国围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在宋代已经形成流派,当时的影响已达中原。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元、明、清建都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厨师前往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现代川菜的诞生和文化在晚清的起飞分不开的,它主要由移民烹饪文化的混合,并在上层示文化的鼓励下,包括烹饪学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列子》与饮食文化概论 学号:20133630206 姓名:金毓慧 籍贯:河南省

前言: 千年至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也是连绵不绝。古有先秦诸子,今有文学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饮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与身后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体系,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三大饮食王国之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善于在极其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和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该书题材广泛,意义多样,充分体现了列子淡泊名利、清净修道的脱俗思想。而《列子》中的许多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映射出对饮食的广大影响。 【关键词】自然观阴阳五行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正文: 下面就从《列子》一书中的几个方面来浅谈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一、《列子》遵循自然的观念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中华博大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和繁衍,与自然息息相关,这一切都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食物原料来自于大自然,食器源于自然的给予,而我们的观念文化也在提倡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回报自然。万物衍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 研读列子,我们可以发现《列子·天瑞篇》的人生观便是从自然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万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说明万物生存要按客观规律尽天年,体现了人生态度和生命原则。 《列子·天瑞篇》亦有言:?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这是说,原已产生的颜色明显了,而产生颜色的物质却没有显现;愿意产生的滋味已经尝到了,而产生滋味的滋味物质却没有呈现。这样的情况都是顺应自然、不勉强而为的?道?的职能促成的。万物都隐藏着本原,而这适用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味佳肴,我们并看不到它背后的物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在敬畏和积极作用于自然的前提下,形形色色的的饮食文化才能够得以延续。 二、《列子》中社会地位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其对饮食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中国饮食包含宫廷饮食、家庭饮食、市肆饮食等多种方面,不同的社会地位,对日常饮食的满足度不同。这也是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原因。 《列子·力命篇》中有言:?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食则粢粝,居则蓬室……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北宫子既归,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非理性思潮,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其哲学主张包括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人生是场悲剧。其中它讨论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比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这一非理性思潮恐怕就会遭受不少非议。在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感觉,情感和理智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避开前者。而理智往往被我们用理性代替,是否理性就能解决一切,就该是合乎真理的呢。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对立对我们影响深远,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理性的主体能力,后来经验主义者伯克莱,休谟不断质疑修正,康德三部批判著作将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乃至后来马克思、韦伯等人,哲学传统几乎要完全瓦解。后来胡塞尔重要弟子海德格尔提出了与笛卡尔完全相反的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该从“知识”入手,而该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这也是非意识流小说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前不久我看的一本《心理学和人类困境》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数篇论文和演讲稿辑录而成。其中就谈到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过去我们用理性极力回避它,而我们的心理学家在阐述中提出最好的治疗是直面焦虑,焦虑往往是人进步的动力。笛卡尔将情感和理性分开,越来越影响许多人的选择,逃避那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我们直觉意识等,而分化出合理的理性。实际上我们的理性理论,真实存在必将有感情渗入。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首篇提出,人类的很多成就往往带着某种沉醉的成分,这种沉醉成分就是激情和人的无意识等不确定情感。存在主义正是将曾经哲学封闭本体论的研究拓宽。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人被丢在自由的真空中,打出生那天起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他要抛开一切传统习俗的束缚做出种种选择,因为只有自为的选择才能感受到存在,人在行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燔即是烤。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从火,吹省聲。昌垂切。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是鼎卦。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鼎也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从金省,父声。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说的便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是进食器。

中华饮食文化1(1)

“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中华饮食文化 作业题目: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摘要: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与我们的传文化有很大关系。我们谈饮食文化不要只注重“吃”,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但是,在当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课程学习以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思考,阐述我对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的认识,并对当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客观性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饮食特点饮食习惯家乡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物产、气候、风俗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配菜、调味,冬天浓厚味醇,夏天凉爽清淡;冬天焖煨多炖,夏天多拌冷冻凉。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南瓜,还是一个红萝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叫化鸡’、‘狮子头’、‘东坡肉’、‘龙凤呈祥’、‘全家福’…… 2.饮食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周代时期,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吕丽娟 0820220079 摘要: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思潮中影响最大哲学思想,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它力图以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关键字:“自在”与“自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到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最为巨大,最为深远,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的“法国在萨特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萨特生活于20世纪,生活于马克思之后,因而其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萨特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产主义倾向,但又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尽相同。 一、“自在”与“自为” 萨特的存在论内容非常丰富,他首先界定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自在的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世界。 “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指客观外部世界,只不过马克思的物质特指客观实在,而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则是客观存在,范围较物质概念更广。自为的存在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其所非是”,这与马克思的意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没有固定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只是萨特的意识更加具体,是对外部世界的虚无化,强调意识的超越性、否定性。 二、存在先于本质 在界定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即自在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势,自在的存在不需要自为的存在来决定,但是它的意义则要靠自为的存在来赋予。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是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自在

泰山饮食文化概述

泰山饮食文化概述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它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孟故里,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于中国的东方,以“岱宗”之盛誉闻名于中外与古今。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公认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世界名山。 泰山地处黄河下游,是华夏民族最早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泰山东南的沂源县发现有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化石,被称为“沂源猿人”;在泰山东部的新泰乌株台附近发现有距今五万年前的“智人牙”化石,被命名为“新泰智人”。这两处化石的发现,证明早在人类进化之初,就有华夏民族的先民们生活栖息在泰山周围,借助博大的山体和茂密的山林,或穴居或巢居,摘果叶猎兽禽,又蔽以山体免除自然水灾的威胁。社会到了新石器时期,泰山一带的华夏先民们,拘养畜,捕鱼、种植,变自然饮食为计划饮食以增强自制能力。在泰山以南20公里的大汶口镇发掘出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以丰富的遗存物品体现了黄河下游流域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之间新石器时期,人类从母系氏族时代向父系氏族过渡时代生活的繁荣景象。泰山以北的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掘,有力地证明了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泰山一带就是人类祖先频繁活动的重要区域,而且先进于同一时期其他地域的文化。

从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和龙山镇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中 看到,制陶技术和品种对长江流域和黄河上游等区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的饮酒器奠定了以后社会时代(青铜饮酒器)的模式;炊具中的甑、鼎、釜陶制具,奠定了华夏民族以蒸、煮食品为主的饮食模式。发掘品中的生产工具以及猪头骨数量的多寡,表明了在新石器中期,泰山一带的人类就有了私有制成分和等级的划分,预示着阶级的生产。人类思想进步主要是以物质基础做保障,从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先民们酝酿着阶级的生产,是因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诏示着饮食文明的时代即将到来。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泰山一带的饮食文明较早地来到了华夏民族之中。 汉画像石是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的特有的一种石刻艺术品。在泰山附近发掘到的汉画像石内容十分丰富,在泰山岱庙博物馆陈列的61块汉画像石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48块。其中《猎归庖厨图》较为详实地记录了打猎回来的抬、赶猎物品种,提水初加工以及炸、煮、蒸处理的情景和灶房中悬挂的鱼、鸟、兔等猎物品种。最能让人欣慰的是,画像石中,已经有了白、红两案的服装标志,以及不同岗位的服装标志。这就表明了当时当地的生活状况以及发展水平。 由于泰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泰山中的物产,华夏民族就乞灵于对泰山的崇拜与信仰。远古人类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的托物解释,加上封建帝王和原始部落首领对泰山所实施的封禅之旷代大典,中国历代文人名仕的登临,道、佛、儒教的参与,使泰山的饮食文化汇成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生姓名:韩宏东 专业:应用数学 学号:1507122423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摘要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

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批判萨特教育思想 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另一方面,存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历代积存下来的有关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随之转变,进而对饮食提出新的、 更高的时代要求,使得饮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活跃、更新和发展的趋势。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艺术,涉及“饮”与“食”两个方面。“饮”主要指分别代表酒精饮料和非酒精饮料的酒和茶;“食”则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肉类为副食的传统饮食结构,包括饮食观念、民情风俗、物产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食疗养生及有关的人物轶闻、文献典籍、历史掌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三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活动的伦理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灿的奇芭。中国餐馆开遍五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烹调在世界上赢得“烹饪王国”的崇高美誉,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古以来的诸子百家和各种教派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形成高度成熟而又发展完备的饮食理论体系。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四、清净为本,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四教合一的饮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源头。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13-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许崇温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30 P.19 萨特: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把自己想象成未来的存在。 P.19 萨特: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自己、自己造成自己的存在物,“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英雄”。 P.20 反之,一切唯物主义的结果,却都是把人看成是东西。 P.41 雅斯贝尔斯声称:“克尔凯郭尔和尼采是一等星。” P.44 他(克尔凯郭尔)认为,恰恰是教会把上帝和信徒隔开了。 他一再强调要在思想上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摆脱一切世俗事务的干扰,生于尘世而超脱于尘世,专心致志于至善。 P.48 克尔凯郭尔认为,“孤独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是真理,而公众乃是非真理,是虚无混沌。 P.49 时代的弊病就在于集团至上,个人丧失了个性,一切都陷于世俗之中。 人不是为了达到那最高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只是为着某些世俗的目的而集合在一起。这样的时代是没有热情的。它充满了抽象、机巧和深重的伪善,是最可怜的时代。 P.51 在他看来,真正的哲学,其目的不在于把握真理,而在于指导人生;其研究对象也不是自然界或抽象的思维,而是人和人的存在。 P.52 他甚至提出这样的要求:“假使我战死之后而愿有一块墓碑的话,我只要刻上‘那个孤独者’几个字就行了。” P.57 当欢乐过去,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人将面临更大的苦闷和无名的孤独。 P.84 尼采对于这种远离人生根本问题而做着琐碎学问的“学者”极其鄙视。P.85 尼采认为,哲学家要实现哲学应负的使命,首要的条件是真诚,敢于正视人生,然后才能把握人生的真谛。 P.85 在尼采看来,哲学根本不能是一种借以养家糊口的行当,用哲学来赚钱必定会损害哲学的尊严,把哲学弄成一种可笑的东西。 P.85 哲学家必定是孤独的。 P.86 与叔本华相比,尼采是真诚的。P.89 科学不能为人生提供目标和意义。 总而言之,科学不关心人,人倘若以这般冷漠无情的科学为最高目的,就是丧失了自身…… P.89 科学的巨大范围如今把每一个人都置于严格的奴隶状况,这正是更丰富、更富足、更具深沉本性的教育和教育家不再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倒是真的,尼采一生都没有放松过对学院式教育及其培养出来的“学者” 类型的攻击。 P.90 所有高等教育的工作是什么?把一个人造成机器。 P.96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愈是崇尚个人,真诚独特的行为也就愈能得到理解。P.96 传统伦理就是叫人循规蹈矩,不自视为独立的个人。 P.96 尼采认为,伦理无非是服从流俗,维护通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把创新视为恶,把守旧视为善,扼杀创造精神,对一切新兴事物横加恶意的批评,把一切有创造精神的人判为罪人恶人,牺牲了太多的优秀力量,从而葬送了人类的未来。

饮食文化概论试题2

《饮食文化概论》结课试题 一单项选择(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古代最早煮粥的炊具是 B 。它开始了蒸煮这种中国传统烹调方法。 A 鼎 B 鬲 C 豆 D 釜 2.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B 。 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3. 皇帝笃信佛教,严禁僧人食肉,从此全国佛寺一律素食,广大在家信徒亦竭力效仿,在全社 会形成了素食风气的朝代是 D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南北朝 4.“钟鸣鼎食”是指 B 的饮食文化特征。 A 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 铁器时代 D 瓷器时代 5.菜肴的配色方案中,不同的颜色给人的心理感觉不同,其中给人清爽不腻的是() A.清一色搭配 B.对比色搭配 C.多种颜色搭配 D.冷色调搭配 6. 强调“长生不老”的饮食文化观的是 A.儒家 B.释家 C.道家 D.医家 7.“佛跳墙”的创始人是 C 。 A 、文思和尚 B、高贵有 C 、郑春发 D、丁宝桢 8.《随园食单》的作者是清代文人 C A.李渔 B.李调元 C.袁枚 D.徐珂 9.元代忽思慧的饮食专著在继承我国古代饮食学的经验上,第一次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观点,这部著作是 A . A 《饮膳正要》 B《千金食治》 C《神农本草》 D《宋氏养生部》 10.《黄帝内经》中提到一种古老的酒,是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即 A A.醴酪 B.猿酒 C.秬鬯 D.醍醐 1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出自 A A.《老子》 B.《论语》 C.《墨子》 D.《孟子》 12.“为腹不为目”的饮食观是 B 提出的。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庄子 13.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指膳食结构的理论是。 A 五味调和 B药食同源 C 养助益充 D 以脏补脏 14.中国烹饪的核心理论是 A 。 A 五味调和 B本味论 C 气味阴阳论 D 适口论 15.《周礼?天官》要求“凡和,春多 C ,夏多,秋多,冬多” A 酸甘辛苦 B 酸苦甘辛 C 酸苦辛甘 D 苦酸辛甘 16.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B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17.古代礼仪中,堂上座次排位时以 A 为尊。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4 中国美食【教案】

识字4 中国美食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烧、茄”等9个字,正确读写“美食、红烧”等6个词语。 2.能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灶、烫、焦”等字,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 3.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4.了解中国的美食,能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能发现偏旁为“火”和“灬”的字在意义上的联系,理解“煎、煮、蒸、烤、爆、炖”等字的意思。 2.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通过菜品、美食图片认识生字,可以利用图片识记,将菜肴和主食图片直观呈现,结合图片认读;偏旁归类识记,火字旁的字为一组,四点底的字为一组,草字头的字为一组,把生字的趣味和含义结合在一起;利用熟字识记。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9个,“肉”是独体字,“茄、蛋”是上下结构,其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因此可迁移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让学生谈谈写好这些字应注意的要点,再重点指导关键笔画。 2.朗读教学 全文由11个美食名称组成,词语的字数、结构不尽相同,词语间彼此独立,朗读好词语是重点。因此要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词语。可以创设互助合作学习的情境,鼓励相互听读,相互赛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读得快;还可以通过范读、引读、对读等方式,将词语读连贯。 3.语言运用 利用图片感知美食;紧扣图文,说说菜品、美食的制作方法,采取两两对比的方式,理解“煎、煮、蒸、烤、爆、炖”等字的意思;最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如:说说我知道的家乡美食。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茄、鸡、鸭、肉、饭”5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菜肴和主食的区别,初步了解中国美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菠bō菜 茄qié子 蘑mó菇 ɡū 豆腐fǔ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 饺jiǎo 子 蛋dàn 炒饭 粥zhōu 炸zhá酱 jiànɡ面 miàn (2)指名读词语,强调“粥”为翘舌音。 (3)去掉拼音,指名读词语。 (4)引导发现,归类识字:小声读词语,谈谈发现。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第一排的词语是蔬菜,第二排的词语是主食。 2.观看动画,识记“粥”字。 (1)观看动画,字理识记“粥”字。(课件出示“粥”字的演变动画) (2)图片识记“粥”字。 课件出示:

从存在主义感悟人的存在与人生

从存在主义感悟生存和人生 知足,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意指对自我的生活、事业、学习等方面现实状况的满足,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一般来说,这种想法对于缓解消除人们处在社会环境遇到的各种紧张、焦虑、怨尤等情绪很有益处。 老子提出“知足”,中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变革的历史时期。当时周室衰微,分封制开始崩溃,天下诸侯纷纷扩张争霸,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忧患意识的一部分士阶层——隐士群体,认为“天下无道”,无力改变“天下大乱”的现实,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倡导人们控制贪欲和欲望,顺应自然,知足无为。 当今人们重提知足,也有其社会原因。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人作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工作分工越加细化,个人所在组织、行业的内外部竞争持续存在,传统生活的稳定性、和谐性被打破,易产生很深的孤独感、漂泊感、虚无感乃至荒谬感,急需寻找到精神家园,知足就是人们对现实种种困境的自我顺应和融入,这是一种人们面对现实的内心情感、情绪的自我安慰和暗示,属于非理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根据认识运动的过程辩证来看,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按理性思维如感性直观、逻辑判断等方式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按非理性思维如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的跳跃、飞跃,而是理性思维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为寻求精神慰藉,非理性思维对人们认识世界、

适应世界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知足而乐就是非理性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典型示例。 但是,知足并不能够真正符合人内在的本性。人存在于世,有着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概括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不断发展的需要层次,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这理论可以借鉴,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自我实现是核心,自我实现可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就是能够展现、发挥个体的独一无二和禀性,能自由选择人生道路。可是现代工业生产单调重复的标准化流程、作业,与自我在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的自由选择存在现实冲突,无法自由实现物质、精神的需要,人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在没有满足感、成功感,这就导致人们感觉不到自我存在,于是“知足而乐”的生活习惯、态度这一非理性就成为应对精神危机的锦囊妙计,其实人们遇到的这一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哲学问题。 存在问题和生存哲学,人们一直就在讨论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存在论、亚里士多德“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传统存在论是以“主体”和“客体”的截然二分为前提的,20世纪存在主义流派的海德格尔提出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别。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试图追问的是

湖北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结业论文题目:湖北饮食文化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2010级英语2班 姓名:严若芳 学号:2010505058

湖北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文化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故湖北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不仅仅只是自然原因,更有历史原因。湖北以吃大米、鱼为主,喜食杂食,风味荟萃,并且口味以酸、甜、苦、辣为主;风味小吃丰富,各地小吃特色佳肴丰富美味。作为一名荆州人,特意介绍了荆州的饮食,主要以突出鱼的鲜味为主,充分地体现了湖北不愧于“鱼米之乡”的美称。 关键字:湖北,饮食,鄂菜,荆州菜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 1、形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2、文化概述:A、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B、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C、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3、文化特点: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二、湖北饮食 1、历史:湖北菜,简称鄂菜,按有文字记载的时间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2、湖北饮食习俗总的特点是:A、稻、鱼为主; B、喜食杂食;C、风味荟萃;D、口味以酸、甜、苦、辣为主。 三、湖北四个饮食风味区 1、原因:湖北地域广大,根据各地区的食俗差异,现将湖北省划分为鄂东、鄂西南、鄂西北及回族四个饮食风俗区。 2、鄂东饮食:调味以辛、辣、酸、甜为主,注重味鲜。该地区风味小吃丰富多样。 武汉热干面是当地居民的早点,此外小桃园煨面、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一品香大包、全料小汤圆、桂花赤豆汤、重油烧卖等都是武汉人民不可缺少的风味小吃。鄂州的东坡饼、黄州烧卖,荆州的散烩八宝饭、早堂面、九黄饼等也都是传统的风味小吃。其他如云梦鱼面、孝感米酒、沔阳棉花糕、红安翁子粑、钟祥丰乐斋包及豆皮、面窝、发米粑、欢喜团、豆腐脑等,都颇具特色,作为传统的饮料,茶和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